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

  • 穿越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要求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81.9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1
  • 发 布 人: 大海chj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为保证既有交通基础设施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营,当穿越工程施工造成的其附加变形的达到该值 时,应立即停止穿越工程施工

    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的,与交通类相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统称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 括:市政道路与公路、道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城市轨道交通路基及城市轨 道交通线路等相关设施。

    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的,与交通类相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统称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包 括:市政道路与公路、道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桥梁、城市轨道交通路基及城市轨 道交通线路等相关设施。

    3.0.1穿越工程技术工作流程如图3.0.1所示。

    医药标准3.0.1穿越工程技术工作流程如图3.0.1所示。

    3.0.1穿越工程技术工作

    图3.0.1穿越工程技术工作流程 穿越工程影响范围的划分的一般为:既有交通设施外0m~30m为严格监控区;30m~50m为

    般监控区(其中30m、50m均为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距穿越工程施工边线平面位置最近点的距离,详见 本技术要求具体条款规定)。 3.0.3穿越工程应针对保证既有交通设施正常、安全运营进行专项设计,专项设计内容应包括:设计

    依据和规范、设计原则、设计方案、保障既有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正常运营的技术方案及应急预案等内容。 3.0.4穿越工程在监测过程中,若监测数值超过警戒值时,应立即通知施工单位停工。并报告上级有 关部门。 3.0.5穿越工程在监测过程中,若连续监测60天均不影响运营安全,则可停止监测

    4.1.1穿越角度、部位及要求

    1穿越角度(见图4.1.1) 穿越角度指穿越工程中心线与被穿越的既有道路工程中心线所夹锐角α。 1)正交(α=90°) 2)斜交(90°>α>15°) 2)亚(

    图4.1.1穿越角度

    般情况下,以穿越工程在穿越部位的平均理深、最小覆主深度和净空高度确定 1)埋深:在穿越工程中线与既有道路工程中线相交处,新建地下工程开挖顶板与路面的

    离 2)最小埋深:穿越范围内,穿越工程结构顶板顶面与路面(边缘线)的最小距离。 3)平均埋深:穿越范围内,穿越工程结构顶板顶面与路面(边缘线)的平均距离。 3穿越要求 1)当原油管道、天然气输送管道穿越公路时,应该采用正交方式穿越;如受条件限制不能采取 正交穿越而必须采用斜交穿越时,则交角不应小于60°。 2)当地下工程穿越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时,按照规定,应设置地下通道;当地下工程穿越二级 及二级以下公路时,应埋置套管。通道与套管应按相应公路等级和汽车荷载等级进行设计验算。 3)地下工程穿越过程中,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确保各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管线发生破 坏,对道路造成影响。

    4.1.2对既有道路的影响范围

    1竖向区域 1)路基工作区域 宜按行车荷载在土基中产生的附加应力为土基自重应力的1/10范围,计算确定路基的工作区深度 Za(图4.1.2),或根据道路路基工程设计确定 在缺少数据和设计资料的情况下,建议参考采用表4.1.2数值:

    表4.1.2路基的工作区深度Za(m)

    图4.1.2路基工作区及路面结构区

    2影响范围 1)严格监控区(直接影响范围): 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外侧,公路用地界外侧,均为30米范围内。 沿道路路线方向,新建地下工程的结构外缘线外侧以45°+Φ/2(Φ为土体平均内摩擦角)向上 至路面的交会线范围内。或根据新建地下工程埋深情况,按照假定开槽施工及土质情况确定的放坡线内 侧范围。 竖向为路基工作区及以上范围。(如图4.1.3)

    图4.1.3影响范围

    2)一般监控区(间接影响范围): 从既有道路角度考虑:道路路肩外侧(如有边坡为坡脚外侧)30m到50m范围内。 从新建地下工程角度考虑:可根据已有工程经验、具体工程、地质和环境情况,以及特殊要求等 评判其安全性范围,一般由有关方面协商确定。 确定重要影响和一般影响范围时,应考虑到超出上述范围地下降水的影响,并根据降水情况适当 扩大影响范围

    4.2既有道路结构类型、保护等级与保护要求

    4.2.1既有道路结构类型

    1甲类:柔性路面结构的道路。 2乙类:刚性路面结构的道路。

    4.2.2既有道路保护等级

    1A级:重点保护等级,包括高速公路、 级公路、 公路国道及一级(管)以上省道、 快速

    2B级:一般保护等级,包括二级公路、公路三级省道、次干路、商业街道、步行街、联络线 方文物保护区、重点地区或重点企事业内部的道路

    4.2.3新建工程规模与既有道路保护要求

    新建地下管线口径在700mm及以内的顶管工程,当管线位于路基工作区之下时,除特别注意按施工 现范要求做好顶管基坑施工对道路的保护外,一般情况下可不予考虑对既有道路的下述全面检测、评估 和监测保护要求。但是当穿越高速公路等具有高路堤的公路路段时,宜按要求对既有道路进行全面检测、 评估和监测保护。 上跨既有道路的新建小型桥梁、人行天桥、管线工程,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做好基础 和下部工程施工对道路的保护外,一般情况下可不予考虑对既有道路的下述全面检测、评估和监测保护 要求。

    4.2.4道路变形控制指标

    1控制值 1)控制值为最大允许变形量,应根据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由评估报告确定 2)一般情况下,甲类道路的控制值指标为高程[H],乙类道路为高程[H]和相邻板高 土墙为顶面高程[H]、坚直度[i]和沉降缝错缝差[△1,变形量监测精度为0.1mm。

    4.3.1路况调查、检测与评价

    1A级道路 施工前必须对重要影响范围内的现状道路技术状况进行全面检测,对既有道路进行安全性影响前评 估,视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前加固,并给出既有道路的最大允许变形量。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出预警值情况,必须对道路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固。 2B级道路

    施工前宜协商确定对重要影响范围内的现状道路进行安全性影响前评估,并给出既有道路的最天允 许变形量。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出警戒值情况,必须对道路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固。 3路况调查与评价的指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均应按照《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CJ36 2006第4章、《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073.2一2001第4章、《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 规范》JTJ073.1一2001第5章中的经常性巡查有关规定进行。 4调查中应特别注意工程地质、地下水、土质和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对与勘察设计不一致情况必 预给予说明和提出处理报告。

    4.3.2前评估内容与评估报告

    对穿越工程设计方案、既有道路设施保护方案、道路结构的使用状态和安全性评估。 2按照前评估内容撰写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情况,对既有道路的穿越方式和影响范围 2) 既有道路的保护类型、等级、设计寿命和使用年限; 既有道路工程地质、地下管线、路基和路面结构的现状; 4) 对既有道路设施的影响程度、潜在危险进行评估; 5) 对既有道路设施保护方案和安全防护措施的评估; 6) 监测原则与技术标准、分阶段监测任务与控制指标、专项监测技术要求; 7)评估结论。包括:对道路结构总体的安全性评价;道路设施沉降、位移等变化的初始值;道 设施最大允许变形控制值、预警值与警戒值。评估建议:是否进行前加固(应明确加固部位、内容与 求);对施工工法的建议

    1前加固对象为既有道路路基路面结构、地基、地下管线,以及对道路安全有不利影响的周围地 层。 2对于加固设计中关键技术措施,应先进行加固试验,掌握和完善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后方可采 用。 3必须进行前加固的结构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5通过前加固,应保证既有道路在新建工程施工期间,能够维持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承载力水 证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对各级道路均必须进行工程施工监测,并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第三方监测 2监测单位必须有相应的资质。 3监测单位须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以前评估报告和上述技术规范为依据。 4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监测的基础上,要严格进行第三方监测。 5历次监测单元,并与前评估调查、检测和评价单元应保持相对固定,

    1监测项目:裂缝、路面标高、挡土墙标高、地下水位; 2观察项目:路面沉陷、坑洞、拱胀、波浪、翘曲、错台;路基沉陷、变形、空洞;挡土墙沉降 项斜、裂缝和破损;地下管线破裂、渗漏等; 3检测项目:道路路表回弹弯沉值(含刚性路面板下部脱空情况)、含水量:

    4.4.3道路测点布置原则

    1基准点的布局除应该考虑到基准点的安全性、稳定性、长期性和监测方便的需要外,还必须选定 在穿越工程施工影响区域之外的地方。 2监测点的布局必须考虑穿越工程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同时考虑既有道路设施的结构特点进 行布设。 3路面测点布置 1)A级道路: 沿道路中心线和左、右路面边缘线,应每间隔5m~10m,在固定且不受车辆荷载影响位置设一高程 (竖向变形)监测点,对于重点区域应适当加密。其它监测项目的测点布置按照4.4.1.3相应规范进行 除在重要影响范围内,还应沿道路纵向延伸至外侧30m~50m,每间隔10m设一高程(竖向变形) 监测点。

    2)B级道路:宜只做高程监测,裂缝和沉降变形观察。

    1)在发生特殊情况时,或在路面沉降变形量超过预警值情况下,宜根据需要路基进行必要的基 础塌陷和空洞探测。 2)对重要的、关键的工程部位和必须监控的地下水情况,应根据需要理设地下监测装置,进行 全面持续的监测。 5附属设施测点布置 1)挡土墙:一般情况下,宜沿长度方向以最大间隔不超过6m(并且在沉降缝两侧)各布置 个沉降和纵、横向倾斜观测点。对于特殊结构的挡土墙,如锚锭式、加筋土式等,应特别注意其墙面突 起、墙背填土结构裂缝和整体失稳现象,应制定专项监测方案,确定测点布置。 2)其它附属设施:视具体结构情况,应制定专项监测方案,确定测点布置。一般情况下,对于 单体结构的不同部位应至少布置4个以上有代表性的沉降(或倾斜变形)观测点

    4.4.4监测时间与频率

    4.4.5监测基本方法与基本要求

    1监测。对重要影响范围内的客级道路均应进行定点定期监测。一般影响范围内的道路沉降变形 达到预警值时或在特殊情况下,对一般影响范围之内的道路均应进行定点定期监测。重点部位应24小 时监测。 2观察。以目测为主,辅以简要的测量、照相记录,应按规定做好详细文字记录,定期汇总报告, 对一般影响范围内的各级道路均应进行观察。A级道路每日不少于三次,B级道路每日不少于二次。 3检测。根据相关技术规范采取相应的检测方法,具体内容和时间由监测方案确定。道路沉降变 形达到警戒值,或出现意外的塌方、冒水事故,或引发了周围地上地下管线、建筑物出现异常情况的特 殊情况下,以及在异常事故处理前后,对监测结果及影响需要深入分析时,应对埋深范围内的路基路面 结构等进行必要的物理技术指标检测。

    1第三方监测数据经整理分析后,应提交以下成果: 1) 监测日报,每日递交一次当日的监测报告及分析; 2) 监测周报,每监测一周递交一次周监测报告及分析; 3)1 监测月报,每监测一月递交一次月监测报告及分析; 4)监测总结,第三方监测结束时递交第三方监测总结及分析报告。 2监测日报内容应包括:当日监测数值、日变形量、累积变形量、变形是否超限等。 3监测周报内容应包括:周变形量、累积变形量、周变形规律曲线、周平均变形速率、周最大变形 速率、变形是否超限、对下周穿越工程开展的建议等。 4监测月报内容应包括:月变形量、累积变形量、月变形规律曲线、月平均变形速率、月最大变形 速率、变形是否超限、对下月穿越工程开展的建议等。 5监测总结内容应包括:累积变形量、总变形规律曲线、平均变形速率、最大变形速率、变形是否 超限、是否需要后加固的建议等。

    1对道路沉降变形应建立每日通报和检查制度。 2当道路沉降变形量达到预警值时,应及时发出预警,并加强持续监测, 3当道路沉降变形量达到警戒值时,或出现意外的塌方、冒水事故,或引发了周围地上地下管线 建筑物出现异常的特殊情况下,应及时发出警报,及时报送运营单位建设单位,加强持续监测

    4.5 后评估与后加固

    1A级道路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出预警值情况,必须对道路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固 2B级道路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出警戒值情况,必须对道路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固。 3在穿越工程峻工一年或变形稳定后,应对既有道路现状、因施工造成的损失和潜在安全隐惠等 行检测评估

    4.5.3后评估依据和标准

    1既有道路工程的设计和维护、养护文件,工程峻工验收资料。 2施工过程中的全部监测资料与监测报告。 3自然环境变化记录,以及对既有道路工程结构现状使用状态的影响资料。 4既有道路工程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与设计年限,

    4.5.4 后评估报告

    后评估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项目概况与评估目的; 2评估标准与依据; 3评估范围、项目和内容(对既有道路工程结构安全性、正常使用状态和潜在风险的评估); 4评估结论。如果评估结论为既有道路结构存在安全隐患,评估报告应提出隐患存在原因、隐患发 展趋势; 5后加固处理意见,包括:是否需要对既有道路结构、地下管线和埋深范围内土体采取后加固措放 的意见。

    1后加固对蒙为既有道路路基路面结构、地基、地下管线,以及对道路安全有不利影响的周围地层, 2对于加固设计中关键技术措施,应先进行加固试验,掌握和完善技术要求与检测方法后方可采用, 3必须进行后加固的结构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4道路加固不应损伤原结构,防止加固中造成新的结构损伤或病害。 5通过后加固,应保证既有道路在新建工程竣工后,能够维持正常运营条件下的承载力水平,保证 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5. 1.1 穿越位置

    图5.1.1穿越位置示意图

    除人行过街天桥外,应尽量避免采取从既有交通设施基础下方穿越。从基础侧方和侧下方穿越 可能保持与既有交通设施的安全和运营有较小影响的距离和位置通过。

    5.2对桥梁结构保护类型、保护等级及保护

    5.2.1桥梁结构保护类型

    表5.2.1桥梁结构保护类型

    5.2.2桥梁结构保护等级

    5.2.2桥梁结构保护等纫

    1A级:重点保护等级,包括高速公路桥梁、一级公路桥梁及二级(含)以上省道桥梁、快速路及 主十路桥梁,国家级文物保护区、重要的生产区、外事活动区和旅游区内的桥梁 2B级:一般保护等级,包括二级公路桥梁、三级省道桥梁、次干路桥梁、商业街道及步行街天桥 地方文物保护区、重点地区或重点企事业内部的桥梁。

    5.2.3对桥梁结构保护要求

    A级一一必须对既有桥梁结构及其使用状态进行全面检测,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安全性影响 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前加固。

    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监测的基础上,必须进行第三方监测。 施工结束后,必须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固。 B级一一应对既有桥梁结构使用状态及结构重点部位进行检测,应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安全性影响 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前加固。 施工过程中,在施工监测的基础上,应进行第三方监测。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过预警值情况,应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加 固。 如施工过程出现超过警戒值情况,必须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后 加固

    5.2.4桥梁结构变形控制指标

    1预警值和警戒值应符合表5.2.4的规定

    表5.2.4预警和警戒控制指标(预警值和警戒值)

    应根据施工方法、施工步序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桥梁和结构各项变形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实施 段和分项控制。

    据施工方法、施工步序及相关影响因素对桥梁和结构各项变形控制指标进行分解,实施分步、 项控制

    5.3.1对既有桥梁结构的技术要求

    穿越工程施工期间,既有结构的工作状态、正常使用性能、安全性、周围地质环境条件及施

    5.3.2既有桥梁调查

    1既有桥梁现状调查。包括:桥梁的名称、位置、建造时间、水文、地质、气象和环境情况;桥 梁运营现状,交通量、超载等情况和资料。 2技术资料调查。包括: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监理及工验收资料等;日常检查,定期 检测、专项检查资料。有关桥梁结构损伤、维护维修与改造、耐久性等情况和技术资料。

    5.3.3既有桥梁检测

    结合桥梁建造时期的桥梁设计规范与现行使用的桥梁设计规范的技术标准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对既有桥梁结构进行 状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桥梁结构的抗变形能力;桥梁的抗震性能;桥梁的 久性。

    1项目背景,评估目的。 2桥梁结构的保护类型和保护等级,评估项目和内容、。 3评估依据。 4既有桥梁结构的调查与鉴定。 1)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工作状态。 2)既有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3)既有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储备与耐久性能。 5安全性评估。 1)在检测结果、工程类比和分析计算基础上,对目前既有桥梁结构正常使用状况、抗震性能 时久性和其它潜在风险的安全性评估。 2)确定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状态的各项控制指标:控制值、预警值、警戒值。 6评估结论及建议 1)对桥梁结构总体的安全性评价。 2)建议应包括:是否对既有交通设施进行前加固。如需加固,加固项目和措施;施工工法及措 施:对士体的加固措施:其它

    依据前评估报告的前加固建议, 相天部组织专家论证会确定是否进行前加固 2依据前评估报告提出的前加固项目建议,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会确定加固项目

    1必须确定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加固设计, 2应根据桥梁的现有技术状况,存在的病害,车辆通行的需要,以及将来交通发展的趋势,

    5.5.2监测方案内容

    设计图纸1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及部位; 2穿越监测实施方案与技术保障措施; 3监测点布置; 4各监测阶段的任务及控制指标; 5特殊和关键部位监测技术指标; 6仪器设备精度与监测方法; 7监测时间和频率; 8对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和突发情况采取的监测措施和处置预案: 9监测与检测数据资料的采集、处理、统计、报送、审定程序与方法

    1沉降变形监测。包括:地面沉降监测;地层土体沉降监测。 2桥跨结构监测。包括:变形及变形形态监测;应力状态监测。 3桥梁墩台结构监测。包括:墩台顶面标高的监测:墩台的倾斜监测。

    4桥梁基础的监测。包括:基础的位移(竖向和水平)监测;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监测;基础的倾斜 监测;相邻基础沉降差的监测。 5桥梁地基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的监测。地下水位的监测;含水量的监测;涌水量的监测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公路工程 | 旅游标准 |建筑安全管理 |工程规范 |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