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132-2020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pdf

  • DB62/T 4132-2020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2.9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调绘应包括下列内

    地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井、泉、水塘、湿地的位置,泉的类型、流量及季节性变化情况,沟系发育特征、径流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形成机理的影响关系; 高寒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冻融特征对滑坡的影响

    发生、发展历史及相关因素,危害及防治的经验教训; 地貌演变,地表水渗漏,修路、开矿、弃渣等人为活动情况; 房屋、水渠、道路、古墓等的变形特征,井、泉、水塘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现象。 息服务平 2.11 不同类型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粘性土滑坡地质调绘: 地貌形态、裂缝的性质与发育程度: 地表水的汇集与排泄蝶阀标准,地下水活动情况; 层间的软弱层、砾石层、结核层,上覆土层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的形态。 b 黄土滑坡地质调绘: 新、老黄土的分界面,古土壤层、粉细砂层、砂卵石层、钙质结核等夹层的分布和倾斜度产状, 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的形态、含水情况: 黄土柱状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发育程度、组合情况: 黄土底层积水软化带的厚度和分布; 新构造发育地区老黄土中构造裂隐的组合分布,特别是倾向临空裂隐的产状和受水气作用的情

    DB62/T41322020

    DB62/T41322020

    c)地震区滑坡地质调绘: 地震史、震中位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频率、发震季节; 建筑物破坏痕迹,崩塌、滑坡、错落、地裂情况; 地震堰塞湖周边山体的稳定性; 岩层结构特征、风化破碎程度、层间软弱夹层; 断层的展布特征、性质,破碎带宽度,含水情况。 d 融冻土地区滑坡地质调绘点: 地表冲沟、坡体内含冰(水),地表草皮的分布等与融冻土的关系: 冻土的类型、结构特征、厚度: 当地气温、地温,在工程保证安全年代内多年冻土上限埋深及其可能的变化,融冻季节及冻融 变化规律 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热融水对滑坡的补给关系

    骨坡勘探应查明滑坡范围、滑体厚度、滑体物质、滑动面(带)的层数、形状、滑动面(带)厚 物质组成;查明滑体内含水层的层数、分布和地下水的流向、水力坡度、水位、水量及动态变化

    滑坡勘探应采用地球物理勘探、钻探、槽探等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必要时可采用并探或确探。 滑坡勘探方法应按表3执行。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察以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为主;施工图设计阶段滑坡 勘察充分利用初勘阶段的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在需要的部位加密钻探,在滑坡后壁和出口增加 槽探。滑坡复杂时增加井探或码探

    表3滑坡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设位置

    6.3.3勘探线的布设

    骨坡勘探线的布设应遵循先勘探主轴剖面, 后勘探辅助剖面的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察应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主、辅勘探线,垂直主滑方向布置控制滑体厚度 向变化的横向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和拟设工程位置;当同一滑坡有多个次

    DB62/T41322020

    探线间距宜为40m~100m,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及滑坡宽度选择, 当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1级时取小值。勘探点间距应根据滑坡结构复杂程度和规模按表4确 定。勘探点之间可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进行验证连接,主勘探线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 施工图设计阶段滑坡勘察应在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察的基础上确认主滑方向及主滑线,在主勘 探线两侧增布辅助勘探线,勘探线间距应防治工程等级而定,宜为30m60m,当滑坡防治工 程等级为1级取小值。当需进行支挡时依沿拟建工程部位布置勘探线;需采取地下排水措施时, 应在拟设排水构筑物位置增布勘探线: 主轴勘探线上勘探点布置应考虑构成横向勘探线的需要,滑坡分条分块时剪出口难以确定或横 向勘探线可能作为支挡工程线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6.3.4勘探深度的确定

    滑坡勘探深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滑坡勘探深度应根据滑动面(带)的可能深度确定,钻孔应进入可能的最深滑动面(带) 3m~5m。滑坡深层滑动面(带)难以判断时,加深控制性勘探点深度,揭穿最深滑动面 即可; 土质滑坡的少数控制性钻孔,应加深至下伏基岩中等风化层1m~3m; 土质滑坡勘探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应大于土层中所见同类岩性最大块石直径的2.0倍~3 拟建工程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不宜小于滑体厚度的1/2, 且不小于10m。

    3.3.5.1钻探应全采芯钻进,宣采用单动双管、塑胶护壁、无泵反循环或小水量钻进等钻探工艺,水 文孔应采用滤水管护壁。为保证采样和试验,钻孔终孔直径不应小于110mm。 6.3.5.2在活动的滑坡体上钻探时,应安排专人监视滑动体位移情况,发现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6.3.5.3岩芯采取率,土质滑坡滑体不应小于85%,岩质滑坡滑体不应小于75%,滑动面(带)土不 应小于90%,滑床不应小于85%。 6.3.5.4钻进过程中应观测记录钻进的难易程度及速度的变化,测量记录缩径、掉块、塌孔、卡钻、 涌水、漏水及套管变形的位置。钻至预计滑动面(带)以上约5m或发现滑动面(带)迹象(软弱面、 地下水)时,宜增大钻压,降低转速,回次进尺长度宜为0.3m~0.5m,提高岩芯采取率。 6.3.5.5观测记录起、下钻水位和地下水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发现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层止水测 量每层地下水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每隔10min~15min测一次,三次水位相差小于2cm,可视为稳 定水位,并于次日进行再次观测核对。

    DB62/T41322020

    6.3.5.6查明含水层的位置、性质、厚度,地下水的水质、水温及其流向、补给及排泄条件。 6.3.5.7对钻孔中滑动面(带)土的物质组成、滑动面应进行鉴定,测量滑动面(带)倾角和擦痕倾 角。

    .5.8采集相关样品并做相应试验。 5.9所有钻孔终孔后都应填写终孔验收表。 5.10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进行封孔处理。 5.11勘察报告验收前,各孔全部岩芯均要妥善保留。勘察报告验收后按业主要求,对代表性钻孔 重要钻孔,应全孔保留岩芯,其他钻孔岩芯可分层缩样存留。 .5.12钻孔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钻孔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真实、及时和按回次逐次记录,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或事后追记; 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划错层位; 完整或较完整地段,可分层计算岩芯采取率,对于断层、破碎带、裂缝、滑动面(带)和软弱 夹层等,应单独计算; 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的表格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日期、班次、回次孔深(回次编号、起始 孔深、回次进尺)、岩芯(长度、残留、采取率)、岩芯编号、分层孔深及分层采取率、地质 描述、标志面与轴心线夹角、样本(取样号码、位置和长度)、备注等; 岩芯的地质描述应客观、准确、详细。滑动面(带)、软弱夹层、裂缝、空洞等重要地质现象 应详细描述,并用素描及照片辅助说明,滑动面(带)擦痕的观察与编录,水文地质观测记录, 钻进异常记录和取样记录: 岩芯照相应垂直向下照,除特殊部位特写镜头外,每箱岩芯照至少一张照片,有标注孔深、岩 性的岩芯标牌,

    6.3.5.12钻孔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6.3.6.1防治等级为1级的滑坡宜采用井探,可结合抗滑桩井进行开挖。 6.3.6.2探井位置确定后,应编制典型井探设计书以指导挖掘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目的、类型、 深度、结构、施工流程、安全措施、地质要求、封井要求。 6.3.6.3应根据探井截面形状、并径、深度、滑动面(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 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挖掘中应采取的措施。 6.3.6.4矩型探井截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截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探井开挖应避免诱发滑坡滑 动。 6.3.6.5每一探井均应采集不同深度(每米1件)的岩土试样测定含水量、饱和度,绘制含水量随深 度变化曲线。 6.3.6.6应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并绘制相应的并壁展示图

    6.3.7.1碉探在滑坡勘察中属于大型勘探工程,由于施工相对复杂、工期较长、风险大、造价高,应 真重使用。对结构与成因复杂,使用其他方法难以定论,且防治等级为1级的滑坡可用探确进行勘探 6.3.7.2碉探工程轴线上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钻孔或探井并安排优先施工,取得的地质资料用于指导探 施工。探响净截面高×宽宜大于1.8m×1.8m。 6.3.7.3碉探应进行临时支护或永久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探工程应综合利用,竣工后可作为滑坡 截排水隧洞、深部监测隧洞等。护壁应预留足够的观测窗,面积不小于20cm×20cm。 6.3.7.4碉探工程应编制专门的设计书或在滑坡勘察大纲中编写专门章节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 包活:

    DB62/T41322020

    碉探目的:探碉需要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和进行各种实验目的及其必要性; 探码的类型:平洞或斜洞; 地质概况和施工分析:洞口及沿程碉室围岩类别、岩性、破碎情况、掘进难易程度、水文地质 条件的初步分析、评估施工难易程度、风险性和可行性; 探碉深度:标明探确设计深度,说明何种情况下,探碉深度可以适当减少或加深以及终止挖掘 的条件; 探碉结构:包括探碉主轴线方向、截面尺寸、深度、坡度、碉壁支护方式。根据地质测绘、钻 探和地质露头,合理推测探碉沿程地质部面图,标示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 性、断层、裂隙、破碎带、岩溶洞穴、滑动面(带)、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 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述情况,挖掘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施工工艺设计:测量放线、挂口、掘进、出渣、排水、通风排烟、支护等施工流程设计。选择 适宜的挖掘、支护、抽排水等机械设备;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总体布置图进度控制要求,施工顺序、运输道路、照明线路等施工 规划,主要材料、动力、施工设备和劳动力投入,施工安全监控,包括掘进方法的限制(爆破 能量)、碉室截面变形、塌方、突水涌水、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和防范预案,施工区生态、水 环境保护措施; 探确地质要求:包括探碉轴线测量对中控制方法、取样和原位试验要求、水文地质观测和试验 要求,提出挖掘过程地质编录工作的要求,随探碉掘进,应完成碉身展示图和详细的地质描述; 施工后探碉处理:提出竣工处理意见,如作为滑坡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监测障遂洞或废弃封洞等, 6.3.8槽探 6.3.8.1滑坡主轴部面采用钻探与槽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探,探槽数量不宜少于2个。 6.3.8.2滑坡前缘、后缘、侧缘、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及滑坡出口滑动面(带)倾角难以确定时, 根据需要布设探槽。 6.3.8.3滑坡体地表出现裂缝时,宜布设探槽,采用追踪开挖方法查明裂缝延伸、裂缝宽度及充填物 情况。 6.3.8.5探槽开挖完成后,应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并绘制相应的坑壁展示图。 6.3.9地球物理勘探 6.3.9.1地球物理勘探可作为辅助勘察手段,不应单独以地球物理勘探结果直接作为防治工程设计依 据,须与钻孔、探井、探槽资料相结合,合理推断勘探点之间的地质界线及异常。 6.3.9.2地球物理勘探线的布设应与滑坡主要的勘探线相重合。当地球物理勘探反映有重大异常时, 应补充钻探、井探、探和槽探等予以验证。 6.3.9.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用于探测滑坡范围、结构、地层变化和滑动面(带)埋深:判断过湿带 及富水情况。 6.3.9.4当滑坡前缘位于地表水面以下时,须展开水上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布置2条~3 条地球物理勘探剖面,面测深应达到滑动面以下20m。 6.3.9.5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确定最佳的野外环境和仪器工 作参数。

    6.3.9地球物理勘探

    6.3.10.1各类勘探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作相应的地质编录。

    6.3.10.1各类勘探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作相应的地质编录。

    DB62/T41322020

    6.3.10.2编录滑动面(带)的位置、特征、产状,并绘制滑动面(带)素描图或拍照留像。 6.3.10.3编录图应以基线为准,量测、现场绘制坑壁、并壁及碉壁展示图,钻孔绘制柱状图 6.3.10.4编录图比例尺应能反映滑动面(带)特征,宜为1:50~1:100。

    6.3.11.1岩样采集位置应布置在拟建支挡工程部位。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应少于3组,每组岩样不应少 于3件,但抗剪强度试验的岩样不应少于6组。钻孔岩芯样品直径不小于85mm,高度不小于150mm。 6.3.11.2钻孔中采集岩土试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入法,岩土试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 85mm,高度不应小于15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3.3.11.3岩土试样采集位置应布置在滑坡主轴勘探线上。初步设计阶段滑坡勘察,滑动面(带)土和 滑体土数量均不应少于6组;施工图设计阶段滑坡勘察,滑动面(带)土和滑体土数量均不应少于9 组,且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五分之一。 6.3.11.4采用并探、碉探、槽探揭露的滑动面(带)应取原状岩土试样进行试验,原状岩土试样尺寸 不宜小于200mm×200mm×200mm,岩土试样不应少于6件,并标明滑动方向。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取 原状岩土试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岩土试样,作重塑岩土试样试验。

    6.4室内试验与现场测试

    6.4.1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在详细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参考同类 滑坡的物理力学试验结果

    DB62/T41322020

    6.4.13对于不存在滑动面的潜在滑动带的土体宜进行室内三轴压缩试验。当不具备试验条件而又需要 提供有效应力强度指标时,可采用慢剪试

    人类活动情况,包括坡脚开挖、坡上堆载、采空塌陷、灌溉、爆破等。 c) 滑坡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包括: 滑坡变形发展过程; 滑坡地面位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滑坡深部位移情况; 滑坡地下水的变化,包括水位、水量、水质等。

    6.5.3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应在定性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滑动面(带)条件,选用正确的

    进行稳定性定量计算。滑坡稳定系数Fs的计算,按本规范附录D的方法计算: 滑坡计算剖面应选择滑坡主轴剖面及其两侧有代表性的剖面;滑坡有两层以上滑动面(带)及 多个滑块时,应分别进行计算:除整体稳定性验算外,尚应检算局部滑动的可能性:

    DB62/T4132—2020b)正确选用滑动面(带)强度指标,宜根据滑动面(带)岩土室内试验资料、极限平衡反演值、工程地质类比经验数据,结合滑坡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工况进行分析确定,必要时可由现场原位大面积直剪试验资料进行确定:c滑坡稳定性计算必须按以下三种工况:工况I: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工况;工况II: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工况II:地震工况。d)滑坡稳定性分析中,除应考虑滑坡沿已查明的滑动面(带)滑动外,还应考虑沿其它可能的滑动面(带)滑动的情况。对推移式滑坡,应分析从新的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及前缘崩塌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对牵引式滑坡,除应分析沿不同的滑动面(带)滑动的可能性外,还应分析前方滑体滑动后引起后方滑体滑动的可能性。6.5.4滑坡稳定状态应根据滑坡稳定系数、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分别按表5、表6确定。表5滑坡稳定状态划分滑坡稳定系数FF,<1.001.00≤F,<1.051.05≤F,< FstF,≥Fst滑坡稳定状态不稳定欠稳定基本稳定稳定注1:F为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注2:F。为滑坡的稳定系数。表6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公路等级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公路等级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公路等级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工况11.20~1.30工况11.15~1.25三级及三级工况11.15~1.20高速公路、工况II1.10~1.20二级公路工况IⅡI1.10~1.15以下公路工况Ⅱ1.05~1.15级公路工况III1.05~1.10工况III1.05~1.10工况II1.02~1.05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荷载及安全系数7.1防治工程设计荷载应考虑使用年限内作用在滑体上的设计荷载:永久荷载有滑体自重、滑体上建筑物产生的附加荷载等;可变荷载有汽车荷载,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以及作用在滑体上的施工临时荷载等;偶然荷载有地震作用力等。7.2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7.2.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作用于滑坡体的荷载、作用力出现的频率综合分析确定,应考虑以下三种工况:工况I: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工况;台工况II: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工况III:地震工况。7.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按表7选取。14

    DB62/T41322020

    表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图1滑坡任一条块上的基本力系

    DB62/T41322020

    图2滑坡任一条块上的附加力系

    1)滑体上有外加荷载时,要考虑外加荷载的作用: 滑体裂隙充水或有上层滞水但不与滑动面(带)水连通时,水重W按增加滑体自重考虑 计算见公式(3):

    W 水的自重,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水的容重,单位为千牛每米(kN/m): Q 滑体条块饱水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滑体土的孔隙度。 3)滑体有水,且与滑动面(带)水连通时,应考虑动水压力D,见公式(4),作用于饱水 面积的重心,方向与水力坡度平行。同时应考虑浮力P↑,方向垂直于滑面,见公式(4):

    DB62/T41322020

    DB62/T41322020

    9.1.1防治工程设计应在相应勘察阶段资科的基础上,复核勘察资料,准确确定滑动面(带)土强度 指标和安全系数等参数,计算滑坡推力,论证确定适宜治理方案。 9.1.2防治工程设计应考虑支挡结构与排水措施相结合,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协调,防治工程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对地下水发育且水为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时,宣优先考虑设置地下排水廊道、其余工程 借施配合的方案处治滑坡。 9.1.3防治工程结构设计须满足防腐蚀、防冻胀等要求。高寒地区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宜提高一个强 度等级,挡土墙、地表排水措施,宜采用混凝土浇筑。 9.1.4黄土滑坡治理工程应充分考虑黄土湿陷性,防止因黄土湿陷造成结构失效。 9.1.5高寒地区截排水沟的设置应进行必要性分析论证,尽量减少植被破坏。 9.1.6对二元及多元地质结构的滑坡,宜根据地质情况,采用分段设置组合坡的边坡形式,并分别采 用与各段地质特性相适应的滑坡处治型式。

    9.2不同类型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9.2.1堆积土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9.2.1.1堆积士 等。分析确定堆积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破坏模式及稳定状态,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程 错施。 9.2.1.2厚度较大的第四系堆积土体地段挖方路基设计,当路堑边坡稳定性不足、可能沿坡体内软弱 带产生滑动破坏时,应根据导致边坡失稳的诱发因素,采取卸载、排水、支挡错固等预加固措施。 9.2.1.3堆积土滑坡治理设计,应根据滑动面(带)的位置、倾斜情况和含水状态,诱发滑坡的主要因

    素,采取下列治理措施: 一浅层和中层堆积上滑坡应采取截排地下水与抗滑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厚层堆积上滑坡应采取减载、截排地下水与抗滑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抗滑地段被削弱面引起滑动时,可在前部设置抗滑支档工程,并对易受地表水和河流冲刷的 岸坡进行防护支挡。 9.2.1.4对基层滑坡前缘仅具一级缓坡出口,中后部原地貌呈多级后缘弧状、陡倾、逐级下错裂缝时, 宜以当前活动的后缘裂缝为界进行滑动推力计算,可在前部设置抗滑支挡工程。必要时,可在后部减载。 9.2.1.5季节性中冻区、重冻区堆积土滑坡防治设计,应根据滑动面(带)的土质、含水状态与分布 特征,以及冻结层土质和含冰情况等,采取设置支撑渗沟、地下排水渗沟与支挡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9.2.2膨胀十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2.2.2.1膨胀土滑坡防治设计, 土滑坡的粘土矿物成分、胀缩特性、坡体结构、滑 立置、规模等,分析确定膨胀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破坏模式及稳定状态,采取安全可靠、 的综合防治工程措施

    9.2.2.2膨胀土路基设计应采取下列预防滑坡的工程措施:

    膨胀土路堤设计应采用包边式路堤或无机结合料处治膨胀土。包边式路堤的底部宜设置砂砾、 碎石或无机结合料处治膨胀土垫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0.5m;包边和封盖层可采用非膨胀土 或无机结合料处治膨胀土,包边厚度不宜小于2.5m;封盖层采用砂砾、碎石等渗水性材料时, 其底部应设置复合土工膜防渗层: 膨胀土路堑边坡设计应采用“宽平台、缓坡率”的断面形式,对边坡采取坡面防渗、截排水与防 护支挡等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止膨胀土滑坡:

    DB62/T41322020

    膨胀土路基设计应明确连续施工、及时封闭路床和边坡坡面的要求。

    根据膨胀土的胀缩等级和滑动面的埋深,对膨胀土滑坡可采取坡面支撑渗沟与坡面骨架植物防 护、抗滑挡墙、抗滑桩等相结合的措施; 膨胀土层与下伏岩土层无不利结构面时,可结合路基断面形式,对膨胀土滑坡采取非膨胀性黏 质土覆盖置换处理或设置柔性支护结构的措施; 已产生滑动变形的膨胀土路堤,可采取地下排水渗沟结合注浆钢管桩挡墙、抗滑桩、路堤边坡 钢花管注浆加固等工程措施

    柔性支护结构可由膨胀土分层加筋填筑压实构成,压实度不应低于湿法重型击实标准的85%, 并应设置反包式土工格栅加筋层,边坡坡率宣为1:1.5。土工格栅的铺设间距、铺设范围、加 筋体稳定性分析等计算应符合现行JTG/TD30的有关规定;√ 柔性支护结构的坡脚应采用砾石土填筑,厚度不应小于1.0m; 柔性支护结构的坡顶应设置排水沟,距排水沟之外5.0m应结合地形设置必要的截水沟。坡顶 至截水沟范围内应采取换填非膨胀土或铺设防渗土工膜等封闭措施

    9.2.3黄土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DB62/T41322020

    9.2.3.1黄土滑坡防治设计,应根据黄土滑坡物质成分、黄上性质、坡体结构、滑动面(带)位置、规 模等,分析确定黄土滑坡的主要诱发内素、破坏模式及稳定状态,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 工程措施。

    新老黄土、黄土与基岩的接触面滑坡,应以对后部或后缘以外补给滑动面(带)的地下 排水措施为主,结合后缘减载、前缘抗滑支挡及地表防渗排水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当滑动面形态较陡、出口临空较高时,为防止产生突发性和灾难性的滑坡灾害,宜提 级。

    9.2.3.5黄土基岩滑坡治理设计应根据地质结构、地下水分布、滑坡性质及主要的诱发因素等、采取

    我排水、减载与支档加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覆盖在软质岩层上、主滑动面(带)位于下伏软质岩顶面含水层地带的厚层黄土基岩滑坡,应以 截排软质岩层顶面含水层中地下水和坡体上部减载为主,结合坡体前缘抗滑支挡、锚固工程进 行综合治理; 覆盖在硬质岩层上、主滑动面(带)位于倾斜较陡的基岩顶面且无明显地下水补给来源的厚层黄 土基岩滑坡,应采取抗 可设置锚固工程

    9.2.4填土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9.2.4.1填土滑坡防治设计,应根据填土滑坡物质成分、滑动面(带)位置、破坏模式、规模等、分析 填土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破坏模式及稳定状态,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综合防治工程措施 9.2.4.2稳定性不足、易产生滑动的高路堤与陡坡路堤设计,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稳定性计算结果 和影响稳定性的主控因素,合理确定边坡形式与坡率,设置完善的地表和地下截排水系统。件采取地基 换填或加固处理、边坡支挡加固等措施。 9.2.4.3弃土场设计时,应合理选择弃土场的位置,不得影响路基及斜坡稳定,并避让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不良地地质体。对弃土场应采取必要的排水、防护支挡和绿化等工程措施,保证弃土场的稳定。 9.2.4.4已产生滑动变形的高路堤与陡坡路堤,应根据路基横断面形式,地形地质条件,滑动面位置 和滑动破坏的诱发原因,采取下列治理对策: 应根据渗路堤中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在地下水渗入路堤的地带,沿垂直地下水流向的方向设置 地下排水渗沟。必要时,可在路堤浸水的土层中设置仰斜式排水孔; 在路堤边坡中、下部或护坡道,可增设注浆钢管桩挡墙、抗滑桩、路堤边坡钢花管注浆加固或 预应力锚索加固等工程措施。有条件时,可采取填土反压措施: 一地基为软弱土地基时,应采取抗滑支挡和地基加固等综合措施。 9.2.4.5已产生滑动变形的弃土场,应根据弃土场地形地质条件、滑动面位置和滑动破坏的诱发原因, 采取截排水、填士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等综合措施

    应根据渗路堤中地下水的分布情况,在地下水渗入路堤的地带,沿垂直地下水流向的方向设置 地下排水渗沟。必要时,可在路堤浸水的土层中设置仰斜式排水孔; 在路堤边坡中、下部或护坡道,可增设注浆钢管桩挡墙、抗滑桩、路堤边坡钢花管注浆加固或 预应力锚索加固等工程措施。有条件时,可采取填土反压措施: 一地基为软弱土地基时,应采取抗滑支挡和地基加固等综合措施。 9.2.4.5已产生滑动变形的弃土场,应根据弃土场地形地质条件、滑动面位置和滑动破坏的诱发原因 采取截排水、填土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等综合措施。

    9. 2. 5 岩质滑坡防治设计要点

    5.1岩质滑坡防治设计应根据其滑坡类型、坡体结构、滑动面(带)位置、规模等,分析确定表 坡的主要诱发因素、破坏模式及稳定状态,采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防治工程措施。 5.2岩质地段挖方路基设计应采取下列预防滑坡的工程措施

    DB62/T41322020

    路基位于岩层顺倾斜坡地段时,应避免深挖。当顺层岩质路堑边坡高度不大时,宣结合岩层产 状确定稳定坡率; 软质岩地段不宜设计高陡路堑边坡;风化严重的软质岩高边坡设计宜采用缓坡率、宽平台的断 面形式,并加强坡脚支挡和地下排水工程措施; 错落体的中下部不宜开挖路堑边坡,防止因削弱坡脚支撑而诱发错落体转化为错落性滑坡。 风化严重、构造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地段,路堑边坡设计应根据不利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 特征,采用边坡锚固等支挡加固工程; 大型断裂构造带、构造作用强烈、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结构破碎等地段,路堑边坡设计,宜 采用缓坡率、宽平台的断面形式,并采取坡脚支挡和边坡锚固相结合的措施。必要时,可设置 皮体排水工程

    软质石地段不且设计高路垫边坡;风化产 里的时软顶石高这波设计直术用发披率、见平的时断 面形式,并加强坡脚支挡和地下排水工程措施; 错落体的中下部不宜开挖路堑边坡,防止因削弱坡脚支撑而诱发错落体转化为错落性滑坡。 风化严重、构造作用强烈、节理裂隙发育地段,路堑边坡设计应根据不利结构面或结构面组合 特征,采用边坡锚固等支挡加固工程; 大型断裂构造带、构造作用强烈、节理裂隙极发育、岩体结构破碎等地段,路堑边坡设计,宜 采用缓坡率、宽平台的断面形式,并采取坡脚支挡和边坡锚固相结合的措施。必要时,可设置 坡体排水工程。 9.2.5.3顺层或顺倾岩质路堑高边坡设计,应根据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遵循少开挖、预加固的原则, 采取顺层削方和边坡预加固相结合的工程措施,防止产生顺层滑坡,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顺层边坡削方时,不宣切断岩层面。删当必须切断岩层面时,应先加固后开挖; 顺层岩质边坡可能产生多层、多级滑动时,应在分析各级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清方 范围、深度及坡率,并采取分层支挡或预应力锚固措施; 顺层削方后的边坡采用预应力锚固时,应根据所锚固边坡的下滑力和锚固传力结构与坡面的摩 阻力,合理确定锚索(杆)的锚固角; 顺层削方后的边坡坡脚设置抗滑挡墙时,应考虑挡墙基础开挖所引起的岩体卸载松池、降雨等 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必要时,应对挡墙内侧临时开挖边坡进行错杆支护, 9.2.5.4坡体上部为厚层或巨厚层块状岩体下伏近水平层状软弱岩体的路堑高边坡, 当软岩在上覆荷 载作用下可能发生挤出型滑动破坏时,应根据坡体结构特点和可能的破坏模式、对软质岩体采取抗滑桩, 边坡锚固或钢管注浆等加固措施。 9.2.5.5厚度较大的反倾硬质岩下伏软弱岩层的路堑高边坡,当反倾硬质岩层可能产生倾倒破坏时, 可采取对硬质岩体进行削方减载.对软弱岩体进行预应力锚固等综合措施。 9.2.5.6顺层岩体滑坡治理设计应采取下列工程措施: 顺层岩体滑坡治理,应以截排主滑动面(带)含水层中地下水与在滑坡前部设置抗滑支挡工程相 结合、并在滑体中无软岩夹层与互层区域内采取减载的辅助措施: 层向产状较陡、主滑动面(带)岩土抗剪强度低于滑床倾角的岩体滑坡宜在滑坡前部设置抗滑 动文挡工程。必要时,可采取平行主滑动面(带)的削方减载作为辅助措施。 9.2.5.7切层岩体滑坡治理设计应采取下列工程措施: 切层岩体滑坡治理,应以滑坡前部增加抗力为主,地表排水措施为辅。根据坡体结构内含可生 成滑动面(带)的软弱结构面或顺坡断层等的分布情况,在不致引发上层滑坡或后级滑坡时,可 采取减载措施; 岩层产状平缓或反倾、岩性软弱或下伏软弱岩层的软质岩滑坡或错落性滑坡,宜采取对滑坡体 中上部进行减载、对坡脚软岩进行支挡加固,以及截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当不适宜削方减 载时,可采取在滑坡前部设置抗滑支挡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 9.2.5.8块状岩体滑坡治理设计应采取下列工程措施:

    切层岩体滑坡治理,应以滑坡前部增加抗力为主,地表排水措施为辅。根据坡体结构内含可生 成滑动面(带)的软弱结构面或顺坡断层等的分布情况,在不致引发上层滑坡或后级滑坡时,可 采取减载措施; 岩层产状平缓或反倾、岩性软弱或下伏软弱岩层的软质岩滑坡或错落性滑坡,宜采取对滑坡体 中上部进行减载、对坡脚软岩进行支挡加固,以及截排水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当不适宜削方减 载时,可采取在滑坡前部设置抗滑支挡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

    .5.8块状岩体滑坡治理设计应采取下列工程措

    受结构面控制的块状岩体滑坡、应在加固软弱面(带)和破碎带的基础上,结合滑坡体上部削 方减载、坡脚设置抗滑支挡及坡体排水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坡体上含眼球状结构体的岩体滑坡,可采取以预应力锚固为主,削方减载或仰斜排水孔排水为 辅的治理措施。 26融脑出仕漫地治用设让应环取下利工程批盗

    破碎岩体滑坡宜采用坡顶削方减载与坡脚支挡相结合,坡体预应力锚固与地下水引排工程相结

    DB62/T41322020

    合,兼顾地表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规模较大、性质复杂、治理困难的破碎岩体滑坡,可采用大截面抗滑桩、刚架或门架抗滑桩 多排抗滑桩等工程措施;在滑坡体内地下水丰富时,可采取截排水隧洞等引排地下水的工程措 施;在变形较为活跃的滑坡治理前期,可采用减载反压工程作为应急抢险工程措施。

    9.3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9.3.1滑坡防治工程主要措施见表8。

    表8滑坡防治工程主要措施

    9.3.2防治工程优先采用减重反压、排水,辅以支挡工程措施。 9.3.3高含水滑坡防治工程应以综合疏排水为主,结合局部支挡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9.3.4治理工程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恢复,慎用挂网喷混凝土。

    9.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

    9.4.1.1.1抗滑桩一般应设在抗滑段,且选择滑体较薄、锚固段地层强度较高的地段 9.4.1.1.2抗滑桩截面尺寸、桩长、间距和平面布置等应根据滑坡推力、滑体厚度、地质和地形条件、 拟保护对象位置等综合分析、计算确定。 9.4.1.1.3抗滑桩的长轴应平行于滑坡的主滑方向,桩排方向宜垂直于滑坡滑动方向。 9.4.1.1.4抗滑桩设计必须保证滑体不越过桩项或从桩间滑动。 9.4.1.1.5地层锚固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9.4.1.1.6抗滑桩应按受弯构件设计,应满足GB50010的要求。 9.4.1.1.7抗滑桩并口应设置锁口,桩并位于土和风化破碎的岩层时宜设置护壁,锁口和护壁混凝土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9.4.1.2抗滑桩设计

    9.4.1.2.1抗滑桩滑面以上部分应按静力平衡法计算,滑动面以下应按弹性地基梁进行计算设计。 9.4.1.2.2抗滑桩上滑坡推力可按矩形分布或梯形分布,当滑体为松散的土体时按三角形分布。 9.4.1.2.3普通抗滑桩桩前抗力可按桩前滑体处于极限平衡时的剩余下滑力或桩前动土压力确定,取 小值。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前抗力可按桩前滑体处于极限平衡时的剩余下滑力或桩前主动土压力确定, 取小值。

    注底支承方式宜选用自由端,嵌入岩石较深可选

    DB62/T41322020

    9.4.1.2.5滑动面以上的身内力应根据滑坡推力和桩前抗力计算,滑动面以下的桩身变位和内力, 应根据滑动面处的弯矩和剪力采用地基系数法进行计算,根据岩土条件可选用“K"法或“m"法,地基系 数K、m可根据试验资料和地区经验、工程类比综合确定,或参考附录E。 9.4.1.2.6滑面以下抗滑桩的长度,与滑坡剩余下滑力大小、锚固段地层强度、抗滑桩刚度、桩身截 面及桩间距有关,锚固段桩侧应力必须满足锚固段岩土允许应力要求,还应考虑滑动面是否有向下发展 的可能,以确保桩的稳定。桩侧地基横向允许应力按下式计算: a)较完整的岩质地层,矩形截面柱,地基的横向允许应力可按公式(8)计算:

    DB62/T41322020

    式中: 抗滑桩截面宽度,单位为米(m): 抗滑桩的计算宽度,单位为米(m) 2)当圆形桩抗滑桩直径d大于1.0m时,桩的计算宽度按公式(12)计算:

    式中: B抗滑桩截面宽度,单位为米(m): Bp一抗滑桩的计算宽度,单位为米(m) 2)当圆形桩抗滑桩直径d大于1.0m时,桩的计算宽度按公式(12)计算:

    B,=0.9(d+1)

    一抗滑直径,单位为米(m); Bp一一抗滑桩的计算宽度,单位为米(m)。 3)较完整岩层,地基系数为常数,相应的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方法为K”法。地层为土层、风 化破碎岩层,地基系数随深度呈直线规律变化,相应的计算方法为“m法。滑面以下任 点的水平地基系数按公式(13)计算:

    AH 滑面处水平地基系数; 抗滑桩锚固段水平地基系数; 滑动面至计算点的距离; m 水平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 b) 刚性桩与弹性桩。桩的刚度大于围岩刚度时属刚性桩,小于围岩刚度时属弹性桩,可按以下方 法进行区分: 1)按“K法,桩的变形系数按公式(14)计算:

    KBp B=( 4EL

    桩的弹性模量,单位为千帕(kPa); 桩的截面惯性矩,单位为四次方米(m); m 随深度增加的土质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单位为于帕每平方米(kPa/m): 桩的计算宽度,单位为米(m);

    DB62/T41322020

    α一一桩的变形系数,单位为每米(m")。 当αh≤2.5,属刚性桩;当ah>2.5,属弹性桩。 9.4.1.2.8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宜按超静定体系设计无损检测标准规范范本,将桩视为下端弹性嵌固于滑床,上端锚索视为 弹性支座。锚索伸长量和桩身变位可按弹性变形协调原理计算。 9.4.1.2.9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应考虑二种受力状态设计计算: 一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滑坡推力还未对桩作用,锚索预应力达到设计值; 一锚索预应力与滑坡推力同时达到设计值。 9.4.1.2.10计算桩身内力并绘制桩身弯矩图和剪力图,应根据弯矩和剪力包络图进行桩身配筋

    .4.1.3抗滑桩构造要

    9.4.1.3.1抗滑的截面形状宜采用矩形,桩最小边宽度不宜小于1.25m。对处于不稳定状态及应急 抢险工程中的滑坡,宜在局部采取临时加固的基础上,采用能快速施工的钻孔灌注圆桩代替矩形桩。 9.4.1.3.2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当地下水存在腐蚀性时,应符合JTG/T3310的要求。 9.4.1.3.3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级及以上的带肋钢筋,钢筋直径应不小于28mm,净距不小 于120mm。采用束筋时,每束不宜多于三根。配置多排钢筋时,排距宜控制在180mm~200mm之内。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应不小于70mm。 9.4.1.3.4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对焊焊接或直螺纹等机械连接,应符合GB50010的要求。 9.4.1.3.5为使钢筋笼具有足够的刚度,桩身两侧应适当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钢筋直径应大于28mm, 间距宜为400mm~500mm。桩的受压边两侧,应配置架立钢筋,其直径宜不小于16mm。 9.4.1.3.6为便于施工桩内不宜配置弯起钢筋,可采用调整箍筋的直径、间距和桩身截面尺寸等措施, 满足斜截面的抗剪强度要求。 9.4.1.3.7箍筋宜采用封闭式,肢数不宜多于四肢,直径宜在12mm~16mm之间,间距宜为250mm~ 400mm。 9.4.2抗滑挡土墙 9.4.2.1抗滑挡土墙可适用于治理小型滑坡,或配合其他支挡工程进行滑坡治理,宜设于滑坡前缘或 局部剪出口。 9.4.2.2抗滑挡土墙应垂直于滑坡的主滑方向布设,基础必须埋入滑动面(带)以下,以确保抗滑效 果。滑床为土层时,基础埋入滑动面(带)下1.5m一2m,滑床为岩层时,基础埋入滑动面(带)下0.5m~ 1m。 9.4.2.3墙高的设计必须经越顶验算,防止滑坡从墙顶剪出,结构计算参考规范《挡墙设计规范》 (SL379) 9.4.2.4 设计荷载应取滑坡推力与主动土压力两者中的大值。 9.4.2.5 当地下水较多时,抗滑挡土墙宜结合墙后纵向盲沟共同使用,防止墙后积水影响稳定。 9.4.2.6 受水流冲刷时,挡墙基底应置于最大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 9.4.2.7当冻结深度小于1.0m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下不小于0.25m,并符合基础最小埋置深度不小 于1.0m的要求。当冻结深度大于1.0m时,基底最小埋置深度应不小于1.25m,同时应将基底至冻 结线以下0.25m深度范围的地基土采取措施,防止冻害。 9.4.2.8高原高寒条件下,抗滑挡土墙可采用混凝土或片石混凝土浇筑,强度不低于C20。 9.4.2.9抗滑挡土墙结构计算、抗滑稳定、抗倾覆稳定和截面抗剪等计算尚应符合JTGD30的要求。

    9.4.3预应力锚杆(索)

    幕墙标准规范范本9.4.3.1预应力锚杆(索)由钢筋(高强度钢绞线)、注浆体及外锚头组成

    4.3.1预应力锚杆(索)由钢筋(高强度钢绞线)、注浆体及外锚头组成。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钢管标准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照明设计标准 |锻件标准 |肉制品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