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09-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磷.pdf

  • DZ/T 0209-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磷.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8.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19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2.4.2初步了解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初步研究近矿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4.2.4.3收集勘查区的地震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勘查区地质环境现状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 陷、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

    4.2.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山东标准规范范本,天致了解共生、伴生矿产的发育情况和综合利用的可能性。 刮用参见附录D

    4.2.6控制程度要求

    地表应有一定间距的工程控制,深部对勘查发现的矿体应有稀疏工程控制,尽可能掌握实测和推测 矿体的总体分布规律。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

    4.3.1.1矿区地质研究

    对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和变质型磷灰岩矿床,要着重研究和基本查明地层层序、含磷地层层位、岩 性、岩相分带、厚度、含磷程度及其富集规律;含矿层在剖面中的位置及主要对比标志;矿体的数量、产 状、规模及其与剖面沉积特征、基底性质的关系;研究和基本查明矿区变质作用、剥蚀作用和风化作用 对矿体的影响;研究和基本查明矿区地质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阐明破坏矿体的断裂性质和 分布。 对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要着重研究和基本查明含矿岩体的类型、岩性、产状、形态、规模及岩相组 合;主要含矿相带或矿体的产状、含矿性变化及其与岩体形态、分异作用、变质作用和其他地质作用的关 系;岩体中其他矿产与磷灰石空间分布及富集规律;研究和基本查明成矿后岩浆岩和断裂对矿体的影响。

    4.3. 1.2矿体地质研究

    着重研究和控制矿区中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查明矿体的数量、产状、厚度、规模、形态、内部结 构和空间分布,阐明主要矿体的赋存规律,研究矿体的连接对比标志。对位于第四系之下的矿体,要研究 第四系沉积性质和基岩地貌特征,基本圈定其顶界或剥蚀边界。对于位于古侵蚀面上的矿体,要注意研 究古侵蚀面特征和矿体厚度的变化规律。 基本查明控制和破坏矿体的较大地质构造性状特征、分布范围及其影响程度。基本查明破坏矿体的 岩浆岩体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 揭露和研究风化带的界线和分布范围,研究其成因、性质、类型和矿石中磷酸盐矿物的富集特征、富 集规律

    4.3.2矿石特征研究

    4.3.2.1基本查明矿石的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研究其分布规律。 4.3.2.2基本查明矿石主要有用组分和伴生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初步 划分矿石工业类型和矿石品级(参见附录E和附录F),研究其分布规律。 4.3.2.3研究和测定矿石中夹层及顶底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 4.3.2.4研究风化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及其风化特征,研究圈定风化带的鉴别

    DZ/T0209—2020标志,对含泥量大于5%的风化矿石要测定含泥量及矿泥中P.O;和有害杂质含量。4.3.3矿石加工试验研究4.3.3.1需要选矿富集的矿石,对易选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是否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评价。具体按DZ/T0340执行。4.3.3.2对附近有生产矿山且具备类比条件的矿床或易选矿石,可进行类比评价。4.3.4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3.4.1水文地质研究水文地质研究内容如下:a)在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基本查明矿这含(隔水层、主要构造、破碎带、风化带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研究岩浴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b)1调查研究地表水的分布范围和平水期、枯水期洪永期的水位流速、流量、水质、水深、历年最高洪水位及其淹没范围调查周边矿山的疏排永情况调查矿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含水层的关系,矿床主要充水因素、流水方式和途径,预测计算矿坑涌水量d)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永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e)基本确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条4.3.4.2工程地质研究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如求a)划分矿区生程地质岩组采样测试主要岩不石物理办学性质基本查明构造、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岩体风化蚀变程度及软岩软弱夹层希规律及其程地质特征,基本查明不同结构面的组合关系b)初步评价矿体和频底板围岩岩体稳定性及露天来场边坡稳定性。c)调查勘查区及其周边老隆和生产并的芬布情况,大致圈定勘省区内老隆采空区的范围。针对中深部磷研床,初步分与评价易发生岩爆的地层e)基本确定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工程地质条性的复杂程度。4.3.4.3环境地质研究环境地质研究内容如下:a)调查勘查区岩石、矿石和地下水中对太体健康性态环境有害的元索、放射性核素及有害气体的成分和含量(强度)。b)调查了解勘查区的地震地质情况,调查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指出矿山开发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c)针对中深部磷矿床,初步分析与评价地温变化和地温梯度。d)基本确定勘查区的地质环境质量类别。4.3..5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应利用勘查主矿产的工程,基本查明共生、伴生矿产种类、物质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和共生、伴生关6

    d 揭露和研究矿体风化带,基本确定风化带的界限和分布范围及不同类型矿石的风化程度,圈定 出矿石中有用、有益组分相对富集或矿石磷酸盐矿物大部分氧化或淋失的强风化地段。对大面 积风化矿体,应圈定不同品级矿石的分布范围,研究出现风化差异性的原因,

    4. 4.2 矿石特征研究

    4.4.2.1详细查明磷酸盐矿物和脉石矿物的种类、含量、粒度、嵌布特征、结构、构造。划分矿石目然类 型,研究其相互关系、比例和空间分布规律。对新的磷酸盐矿物应进行单矿物研究。 4.4.2.2详细查明矿石的化学成分和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其赋存状态。划分矿石品级和矿石 工业类型。研究矿石工业类型与自然类型的关系。当矿石中有害组分超过允许含量时,应研究其分布范 围和变化规律。 4.4.2.3详细研究和测定矿体中夹层及其项底板围岩的矿物成分和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 4.4.2.4详细研究矿体风化带矿石类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及其风化特征,研究确定风化 带圈定的定量标志。对矿石类型简单或分布规律性较强的风化矿体,可采用潜水面或化学组分特征值方 法圈定风化带界限,并说明方法的可靠性。 4.4.2.5当风化矿石含泥量大于5%时,应研究测定矿石的含泥量及矿泥中P2O,和有害组分含量,当 其分布很广时,应单独采取选矿样并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是否单独圈定。

    4.4.3矿石加工试验研究

    需要选矿富集的矿石,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进行实验室扩大 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为选择最佳选矿工艺流程提供依据。对附近有生产矿山且具备类比 条件的矿床,可进行可选性试验,并收集生产矿山选矿生产资料进行类比评价。具体按DZ/T0340 执行。

    4.4.4开采技术条件研究

    4.4.4.1水文地质研究

    水文地质研究内容如下: a 调查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当勘查区附近有生产井或老隆时,需充分收集其水文地质资料。 详细查明勘查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 定性,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及地下水的水头高度、水力坡度、径流 场特征与动态变化。 b)详细查明构造破碎带、岩溶发育带、风化破碎带的导水性和富水性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c)对岩溶发育的矿床应着重研究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形态、类型、充填程度及其与岩性、构造 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d)阐明地表水、老隆水的分布、水文特征,地表水与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e 调查周边矿山的疏排水情况,调查矿区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确定水文地质边界及矿 床主要充水因紫、充水方式和途径,建立水文地质模型,结合矿床可能的开拓方案,预测计算 首采区(先期开采地段或第一开拓水平)的正常和最大涌水量,预测下一水平涌水量的变化 情况。 调查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利用条件,提出供水水源方向。 g)对突水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矿床防治水的措施建议。 h)对赋存地下执水的矿区,应研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及其利用的可能性

    定勘查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水文地质

    4.4.4.2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研究内容如下: 研究矿体、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不利的工程地质岩组的性质、产状与分 布,各类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软弱层等)的发育程度和组合特征。 b) 采样测试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c 评价矿体和围岩的稳定性或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 调查及大致圈定采矿老隆的分布范围,并阐明其工程地质现状。 针对中深部磷矿床,分析评价易发生岩爆的地层。 f 预测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名 确定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评价勘查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

    4.4.4.3环境地质研究

    环境地质研究要求如下: a)收集地震活动史及新构造活动资料,对区域稳定性进行评价。 b)调查勘查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性及其对 开采的影响,预测因开采和疏干地下水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研究地质灾害可能形成的条件和 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建议。 阐明影响矿区建设的大断层、滑坡、泥石流、危岩及岩溶等不利的环境地质条件。 d 调查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元素、气体及放射性核素的成分和含量(强度),当超过允许含 量时,应测定其分布范围。 针对中深部磷矿床,分析评价地温变化和地温梯度。 ) 评价矿床开采对矿区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 g 确定勘查区地质环境质量类别。

    4.4.5综合勤查、综合评价

    4.4.5.1对共生、伴生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勘查,并根据磷矿右不同选矿与工业利用途径做出综合评价, 具体按GB/T25283执行。 4.4.5.2对具独立矿物又易于富集的组分,如铁、钛、钾、硫、稀土、石墨、蛭石等,应详细研究在磷矿不同 矿石类型中和不同地段的矿物种类和富集情况,查明其平均含量,并结合磷矿选矿进行综合回收试验。 4.4.5.3对赋存在磷酸盐矿物中的伴生有用元素,如氟、碘、锶、铀、稀土等,应通过组合分析查明其平均 含量,研究赋存状态及加工过程中在精矿和尾矿中的富集情况。

    4. 4. 6 控制程度要求

    4.4.6.1探明资源量应在详查控制的基础上,经加密工程控制圈定。矿体的连续性已经确定。 4.4.6.2探明资源量一般分布在矿床浅部的首采区,其底部边界应控制在大致相同的标高上。 4.4.6.3对地下开采的矿床应详细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 4.4.6.4对适于露天开采的矿床,应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露天采场底部边界,以确定露天开采剥离 境界。 4.4.6.5对主矿体项板附近具有工业价值的次要小矿体,在首采地段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密控制。 4.4.6.6小型矿床和第Ⅲ类型偏复杂矿床的勘探及老矿山延深勘探,加强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开采条

    件变化等研究内容,控制程度可适当降低,探求控制资源量和推断资源量。 4.4.6.7资源量比例要求:探明资源量、控制资源量之和一般不少于总资源量的50%;探明资源量应保 证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还本付息的要求,一般应达到总资源量的10%~25%。资源量规模为大型以上的 可适当降低。资源储量规模划分参见附录G。

    4.5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复杂和小型矿床的勘查工作程度要习

    4.5.1复杂矿床(指Ⅲ类型矿床)是指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后仍难以探求探明资源量或用基 本勘查工程间距仍难以探求控制资源量的矿床。复杂的大、中型矿床,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 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探明资源量的,可只探求到控制资源量,提交详终报告,作为矿山建设设计的依据。复 杂的小型矿床,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系统控制后仍不能探求控制资源量的,可只探求到推断资源量,提交 普终报告,作为矿山生产阶段边探边采的依据。 4.5.2详终程度、供矿山建设设计的兴般小型矿床的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勘查控制研究程度应 达到详查程度,普终程度的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特征的勘查控制究程度应达到普查程度。除此之外

    5. 1. 3应对施工

    5.2.1勘查设计应充分体现并明

    DZ/T0209—20205.4环境恢复治理与验收5.4.1勘查工作或阶段工作结束,应针对勘查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和恢复治理设计要求,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时开展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最大限度地消除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5.4.2项目峻工验收应将绿色勘查要求落实情况作为重要验收内容。6勘查工作及质量要求6.1地形测量和工程测量6.1.1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T98%/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的精度要求按GB/T18341执行。6.1.2凡参与资源量估算相关的各种地质剖面探矿工程等均应进行定位测量。6.2地质填图6.2.1勘查区内控制矿体的地段应测制比例尺为10:0001000的地形地质图或地形地质简图。6.2.2详查、勘探范围内般测制比例尽为500012.000的矿床地形地质图,对矿体延展规模小的第Ⅲ勘查类型矿床应测制比例尺为000的地形地质图。对由若于矿段组成的矿区还应测制比例尺为1:10000~1000的矿区地形地质图对关部分被第四系覆盖的矿床,要分别编制地形地质图和基岩地质图。6.2.3普查、详查、韧探阶厚期喜可图均应实测,比例尺等般为文1000500,对矿体延深大的第I勘查类型矿床可测制12000线面图6.2.4各种比例尺的随质填图质一应达到相应比例尺地质填图规范的要求6.3物探、化探工作6.3.1根据矿区地质体机围岩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不同勘查阶段的地质目的,选择经济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特别注意配合采用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含磷异带其层位!6.3.2各种比例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测童的质量都应符合相应比例尽测量规范的要求。6.3.3详查和勘探矿区都应选择代表性的含磷地层剖面和见程进行放射性测量,并做出评价。6.4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工作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要求应按GB/T12719执行。6.5探矿工程6.5.1浅表工程应采用槽探、井探、浅钻等浅表工程揭露浅表部矿(化)体及其产状、重要地质界线,控制矿体在地表及近地表浅部的实际位置。各种浅表工程均应揭露至基岩,控制矿体的工程应揭露其顶底板。采用便携式钻探等替代槽探、井探,应能达到替代目的,必要时应使用群钻;对覆盖层较厚或氧化带较深的矿体,当槽探、井探、便携式钻探等难以达到目的时,应采用浅钻代替。6.5.2坑探为了更加有效地揭露各种复杂地质现象,研究矿体和矿石质量特征,应采用坑探工程。坑探工程的11

    布设应以探矿目的为主,并尽可能考虑为未来矿山建设生产所利用,同时应尽量与已完工、已布设和将要 布设的其他探矿工程相衔接。坑探工程施工及其质量要求按DZ0141执行

    6.5.3.1钻探(含坑内钻,下同)应坚持孔多用的原则。钻探工程施工及其质量要求按DZ/T0227 执行。 6.5.3.2取芯钻孔的矿芯采取率、矿体顶底板3m~5m内的围岩采取率以及标志层的岩(矿)芯采取率 应大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芯采取率连续5m低于80%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一般岩石的岩芯采 取率不应低于80%,软岩和破碎岩石的岩芯采取率不应低于65%。 6.5.3.3取芯钻孔的穿矿孔径应能满足取样要求,岩(矿)芯直径应能保证取样点的取样代表性。采用 的钻探工艺应能保持矿石的原有结构特点和完整性,避免矿芯粉碎贫化。对于复脉型和多脉带型矿床, 应严格控制钻进的回次长度及回次采取率,防止钻进中漏矿。 6.5.3.4认真测量钻孔顶角和方位角,做好钻孔测斜、孔深校正、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原始记录、封孔及 岩芯保管等工作。钻孔质量不符合要求,对矿体圈定或资源量估算有较大影响时,应及时设法补救。封 孔质量不符合规程或勘查设计要求时,需返工重封。

    6.6岩矿监定取样、制样与鉴定

    应按矿体、矿石类型和品级、近矿围岩的岩右类型,采取代表性岩矿鉴定样品,对岩石、矿石的矿物组 成、结构、构造,以及岩石或矿石类型进行鉴定。样品的数量应满足研究需要。岩石薄片、矿石光片的制 样与鉴定按相关标准执行

    6.7化学分析样品的采集、加工与分析

    6. 7. 1 基本要求

    6.7.1.1样品的采取(采样)应具有代表性。采样的方法应根据采样目的,结合勘查手段、矿体规模和厚 度、矿石结构和构造、矿物粒度大小等因索确定;采样规格应通过试验或类比确定,样品质量应满足测试 需要严禁避贫就富或避富就贫选择性采样。 6.7.1.2化学分析、内检、外检,均应由取得计量认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外检应由取得国家级计量认 证资质的实验室承担。

    6.7.2化学样的采集

    6.7.2.1所有见矿工程都应对矿体分段连续取样。采样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规定。各项探矿工程中应 对矿体按矿石类型和品级连续采样。对于夹石和紧邻矿体的顶底板围岩一般亦应连续采样(控制样),以 控制矿体与夹石和围岩的界线,查定夹石和围岩混人对采出矿石加工选治技术性能的影响。 6.7.2.2槽探、井探、坑探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采样,钻探岩(矿)芯一般采用1/2锯(切)芯法取样,空 气反循环钻探工艺采取岩粉(屑)样。通过试验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采样代表性的方法采样。穿脉坑道 一般在一壁腰线连续取样,矿化不均匀时可在两壁取样,沿脉坑道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样品间距视矿化 均匀程度而定。岩(矿)芯锯(切)取样应尽可能使用金刚石刀具分取,对不同回次的岩(矿)芯直径或采取 率相差较大者要分别取样。刻槽样断面规格一般为(10cm×5cm)~(5cmX3cm)。对分布不均匀的团 块或角砾状矿石,断面规格应根据矿石特征适当增大。钻孔岩(矿)芯沿长轴锯取1/2作为样品。 6.7.2.3基本分析取样的样品长度应根据矿体与围岩和夹石的关系(渐变或突变)、矿体的厚度、基本分 析组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相应矿床工业指标中矿体最小可采厚度和最小夹石剔除厚度合理确定,并尽可

    DZ/T 02092020

    能等长,保证有效剔除夹石,合理圈定矿体。样长一般应大于或等于最小可采厚度或最小夹石剔除厚度。 对贫富不一的互层矿或矿体与围岩的过渡带,以及用肉眼容易识别、分层明显的夹层,均应缩小取样长度 (0.5m~1m)。对矿石质量稳定的矿体,采样长度可适当加长,

    6.7.3化学样的加工

    6.7.4化学样的分析

    6.7.4.1基本分析:所有见矿工程样品均进行基

    6.7.4.1基本分析:所有见矿工程样品均进行基本分析。分析项目一般为P2O5、酸不溶物。 中具综合利用价值的同体共生矿产,还应测定共生矿产的有用组分含量。 742组合分析样品平售及分析场自加下

    组合样品的采集要在矿体初步圈定基础上进行。应在同一矿体一个或几个相邻探矿工程中提 取若干个基本分析副样,按矿体分矿石类型、品级以及伴生元素的富集进行组合,也可视情况按 剖面、中段,甚至矿体,依样长代表的真厚度比例进行组合(钻探工程取样,按工程组合时,也可 依样长比例组合)。 b 采取组合样的工程数原则上不少于见矿工程的1/2。当有害组分超限而需要分别圈定与估算 储量或为圈定风化带时,可按实际情况增加工程数量;当矿石类型简单、组分均匀时,也可减少 工程数量。组合分析工程的分布要避免过于集中或分散。 c)组合样品取自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并按单样厚度加权求得组合样的取样质量。单个组合分析 样品质量一般为200g~400g,其中1/2作为副样保存,1/2作为正样送测试。 d 组合分析项目为:P2Os、MgO、CaO、CO2、SiO2、Al2O3、Fe2Os、F、Cl、Cd、As、I、枸溶性P2Os、酸 不溶物以及根据光谱或质谱全分析、化学全分析结果所确定的其他有用、有害组分的项自。 6.7.4.3定性半定量全分析要求如下:普查阶段、详查和勘探阶段矿石性质有较大变化时,应在矿体的 不同空间部位、不同矿石类型(或品级)的矿石中及某些围岩、蚀变带等可能的含矿岩石中,单独采取或从 基本分析副样中选取定性半定量全分析样,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半定量全分析,为确定化学全 分析、组合分析、基本分析项目提供依据。 6.7.4.4化学全分析要求如下:化学全分析是为了全面了解矿体中客种矿石类型的化学组成及其可能 存在的伴生有用、有害组分含量,合理确定组合分析项目。各组分分析结果的总含量应接近100%。从 普查阶段开始,通常在定性半定量全分析的基础上,对主要矿体,分矿石类型(或品级)单独采取或从组合 分析副样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化学全分析样品,采用适宜的分析方法进行化学全分析,为研究矿石的物质 成分、化学性质,确定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项目提供依据。勘探阶段应在定性半定量全分析和岩矿鉴定 基础上,选择1个~2个有代表性的工程,从基本分析样或厚矿体(大于可来厚度5倍)的组合分析副样 中选取化学全分析样,进行化学全分析。

    6.7.5分析测试质量的检查

    6.7.5.1化学分析的内检主要是为了检查样品制备和分析的偶然误差;外检主要是为了检查样品分析 的系统误差。凡参加矿体圈定、资源量估算的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结果,均需进行内检和外检。 6.7.5.2基本分析、组合分析结果的内检和外检应分批、分期进行。内检样品从基本分析或组合分析样 品的粗副样中抽取,并应包括可能为特高品位的样品,基本分析内检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基本分析应抽 检样品总数的10%,当应抽检样品数量较多或大量测试结果证明质量符合要求时,内检样品数量可适当 减少,但不应少于5%;组合分析内检样品的数量应不少于组合分析应抽检样品总数的5%。外检样品从 内检合格样品的正余样中抽取,一般为参加资源量估算的相应原分析样品总数的5%,当参加资源量估 算的原分析样品数量较多时,外检比例适当降低,但不应少于3%。各批(期)次样品的内检、外检合格率

    6.7.5.3当外检合格率不符合要求或原分析结果存在系 差原因,或者对误差原因有分歧意见时;应由原分析(基本分析、组会分析)单位和外检单位协商确定仲裁 单位,进行仲裁分析,根据仲裁分析结果进有处理。内检和然检合格率坏符合要求的批(期)次样品不能 参与资源量估算,应从副样中取样重新分析测试,直到合格为

    6.8 岩石、矿石物理技

    6.8.2物理技术性食

    详查或勘探矿区需采集岩若,矿石物理力学试验样采样种类地点应粮据实际需要选定。样品要有 代表性,主要布置在第一开采水乎或首期开采地段测定须自包括湿度快度、孔隙度、松散系数,矿体及其 顶底板围岩的抗压、抗剪、抗拉强度与休正角等客类样品的测试与试验质量要求应按DZ/T0130执行。

    6.9矿石加工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

    6.9.1采样前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与承担试验单位和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编制采样设计。实验 室各阶段试验矿样由勘查单位负责采样。半工业试验矿样由矿业权人负责采样,勘查单位予以协助。具 体按DZ/T0340执行。 6.9.2所采样品在矿石类型、品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考虑开采时的贫化可掺入一定量的围岩及夹石,使试样的品位略低于勘查区(段)的平均品位。试验样应

    6.9.1采样前应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与承担试验单位和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协商编制采样设 室各阶段试验矿样由勘查单位负责采样。半工业试验矿样由矿业权人负责采样,勘查单位予以 体按DZ/T0340执行。

    体按DZ/T0340执行。 6.9.2所采样品在矿石类型、品级、物质成分、结构、构造以及空间分布等方面,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考虑开采时的贫化可掺入一定量的围岩及夹石,使试样的品位略低于勘查区(段)的平均品位。试验样应 按矿石类型、品级分别采取,还应按不同矿石类型所占比例采取混合试验样。风化矿石与原生矿石的可 选性能和选矿方法都不相同,二者不能混采,当风化矿石发育时,应单独取样试验。试样可在槽、井、坑道 中采取。在深部无坑探的条件下,也可在钻孔中采取。采样方法多采用刻槽法、剥层法、爆破法、钻孔岩

    芯劈取法等。试验样的质量应根据试验的目的要求与实验单位商定。 6.9.3磷矿石可选性分类:属于易选矿石的有结晶粒度大的硅质型或硅酸盐型磷灰石(岩)矿以及硅质 型磷块岩风化富矿;属于较易选矿石的有各种硅质型、硅酸盐型和碳酸盐型的磷块岩矿,碳酸盐型或混合 型的磷灰岩和粒度细小的磷灰岩矿;属于难选矿石的有混合型和显微粒度嵌布紧密的磷块岩矿以及其他 组分复杂的新类型矿石。

    6.10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制

    6.10.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各项原始资料必须及时、取准、取全,工作要求按DZ/T0078 执行。 6.10.2资料综合整理要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全面深人的分析研究,特别是要将规律性的研究用于 指导勘查资料的综合整理。工作要求按·DZ/T0Q7执行

    7.2.1通过了解分析项

    7.2.2概略研究可以在各勘叠

    7.3.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项目 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初步研究,做出砭出建设是否可行的基本评价,为矿山建设立项提供决策 依据。 7.3.2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详查及以上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后应给出储量数据。

    7.4.1通过分析项目的地质、采矿、加工、基础设施、经济、市场、法律、环境、社区和政策等因素,对项目 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详细研究,做出矿山建设是否可行的详细评价,为矿山建设投资决策、确定 工程项目建设计划和编制矿山建设初步设计等提供依据。 4 一可径性研究能应在性探于h和鹿其a上进径可径性研 丛山纯国新妮

    7.4.2可行性研究一般应在勘探工作程度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应给出储量数

    DZ/T 0209—2020

    8.1.1资源量类型划分

    程度由低到高,资源量分为推断资源量、控制资源

    推断资源量是经稀疏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以及控制资源量或探明资源量外推部分;矿体 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是合理推测的;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有限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 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低。其地质可靠程度的具体条件如下: a)初步控制矿体的形态、总体产状和空间位置。 b) 初步控制控矿和破坏矿体的较大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分布范围;大致控制主要岩 浆岩、含矿岩系、夹石、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变化规律。 c)初步查明影响矿石综合回收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石类型(品级)。

    8. 1.3控制资源量

    控制资源量是经系统取样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和连续性已基本确 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较多的取样工程和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较高。其地质可靠程 度的具体条件如下: a)基本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b 基本控制对矿体有控制或破坏作用,影响中段(或水平)开拓的较大褶皱、断裂、破碎带的性质 产状和分布范围;初步控制主要岩浆岩、含矿岩系、夹石、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变化 规律。 基本查明影响矿石综合回收技术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石类型 (品级);需要分采且地质条件允许的,矿石类型(品级)及其空间范围已基本圈定

    8. 1. 4 探明资源量

    探明资源量是在系统取样工程基础上经加密工程圈定并估算的资源量;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 和连续性已确定;其数量、品位或质量是基于充足的取样工程和详尽的信息数据来估算的,地质可靠程度 高。其地质可靠程度的具体条件如下: a)详细控制矿体的形态、产状和空间位置。 b) 详细控制影响中段(或水平)采准的较大褶皱、断层、破碎带的性质、产状和分布范围;基本控制 主要岩浆岩、含矿岩系、夹石、无矿带岩石的岩性、产状及其分布变化规律。 详细查明影响矿石综合回收技术效果的有用、有害组分及其赋存状态、分布变化规律,矿石类型 (品级):需要分采且地质条件允许的,矿石类型(品级)及其空间范围已详细圈定

    3.2.1储量类型划分

    8. 2. 2可信储量

    经过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 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于控制资源量估算的储量;或某些 因素尚存在不确定性时,基于探明资源量面估算的储量

    研究、可行性研究或与之相当的技术经济评价,基

    一套指标,是圈定矿体、估算资源储量的依据。通常包括一般工业指标和论证制定的矿床工业指标。矿 床工业指标的论证制定按DZ/T0339执行。 9.1.2一般工业指标是按有关规定发布的一般性参考指标,是一定时期、一般技术经济条件下用于圈定 矿体、估算资源量的依据。普查阶段可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具体参见附录J。 9.1.3论证制定的矿床工业指标是遵循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经济分析、论证提出的用于特定 矿床的矿床工业指标。详查、勘探阶段原则上应采用论证制定的矿床工业指标。 9.1.4矿床工业指标的内容包括边界品位、最低工业品位、最小可采厚度、最小夹石剔除厚度、剥采比、 勘查深度等。 9.1.5在勘探阶段,对制造高效复合肥料的高品位矿石或有害杂质低的富矿石,凡能单独分采者,应制 定分级开采指标。必要时可规定有害组分最大允许含量。凡能在采矿、矿石加工过程中富集回收利用的 伴生组分和需要开采的异体共生矿产,也应制定相应的指标

    9.2资源量估算的基本要求

    9.2.1参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各项参数必须实测。数据要准确可靠,具有代表性。参与矿体圈定和 矿产资源量估算的各项工程质量、采样测试分析质量应符合有关规范、规程要求。凡符合有关规范、规程 要求的工程、采样测试分析结果,均应参与矿体圈定和资源量估算。 9.2.2原则上应采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建立数据库和三维地质模型,估算资源量。 9.2.3资源量估算应在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控矿因素的基础上,遵循地质规律,按照工业指标 和圈矿规则在正确圈定矿体的前提下进行。 9.2.4矿体圈连应符合地质规律,矿体与地质体的关系应符合地质认识。矿体圈连时,应先连接地质界 线,再根据主要控矿地质特征、标志层特征连接矿体。通常应采用直线连接,在充分掌握体的形态特征 时,也可来用自然曲线连接。无论来用何种方式连接,工程间圈连的矿体厚度不应大于工程控制矿体的 实际厚度。 9.2.5矿体圈定应从单工程开始,按照单工程一面一平面或三维矿体顺序,依次圈连。对于厚大且连 片的低品位矿应单独圈出。矿体内不同矿右类型(品级)的矿右,能分采分选时,应分别圈出。 9.2.6矿体外推应合理,变化趋势明显时按变化趋势外推矿体边界,变化趋势不明显或不清时沿矿体延 伸方向外推矿体边界。外推算量一般沿矿体走向或倾斜的实际距离尖推(三角形外推、锥推和楔推)或平 推(矩形外推和板推),当见矿工程与相邻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工程间距大于推断资源量勘查工程间距或

    见矿工程外无控制工程时,按推断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1/2尖推或1/4平推推断资源量;当见矿工程 与相邻工程控制矿体的实际工程间距不大于推断资源量勘查工程间距时,若相邻工程未见矿化,则按实 际工程间距1/2尖推或1/4平推推断资源量,若相邻工程矿化达到或超过边界品位的1/2时,则按实际 工程间距2/3尖推或1/3平推推断资源量;当矿体品位和厚度呈渐变趋势时,也可内插估算边界。边缘 见矿工程外的外推范围应根据地质变量的变化特征、影响范围确定,一般按推断资源量勘查工程间距1/2 尖推或1/4平推推断资源量。 9.2.7原则上,探明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不得以外推的界线为界,但沿脉坑道上、下或者沿走向见矿工 程连线上、下,当介于推断资源量和控制资源量的勘查工程间距之间的钻孔见矿且矿体厚度和品位变化 不大时,可平推基本勘查工程间距1/4的控制资源量,余者为推断资源量。 9.2.8因风化影响而使地表矿体品位显著增高、愿度显著增大的个别工程,不应参与储量估算,但对形

    9.3储量转换的基苯要

    9.4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9.5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雷算矿产资源量和矿石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应以文、图、表的方式,接保有、动(有动用量时)和累计查明,主矿产、共生矿产 和伴生矿产,不同矿石工业类型(或品级),将不同资源储量类型反映清楚。 矿石量单位为万吨(10"t),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矿石品位用“%”表示,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 效数字。其他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的单位,按其矿种规范和有关要求执行

    DZ/T0209—2020附录A(资料性附录)磷矿勘查类型划分依据及勘查类型划分A.1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及变质型磷灰岩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A.1.1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矿体稳定程度、矿体延展规模和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A.1.2矿体稳定程度综合考虑了矿体形态、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沿走向和倾向的连续性等因素的变化。矿体稳定程度可分为稳定、较稳定、不稳定类其类型系数为五个因素赋值之和(见表A.1)。a)稳定:类型系数为1.3~1.5,矿体层状,丙部结构简巢厚度稳定或呈有规律的方向性变化,厚度变化系数小于40%矿名有用组分均匀(品位变化系数小天20%),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连续性好,零星出现无矿或本可采地段较稳定:类型系数为0~一12体量似层状,有少量来层,厚度有一定变化,厚度变化系数为40%70%,矿石有用组分较均匀品位变化系数为20940%折体连续性较好,局部出现无矿或不可采地段c)不稳定:类型系数为:0%50测透镜状似脉痰囊状,矿体内部结构复杂,有较多夹层,厚度变化大,有分系%有用组分不均匀(品位变化系数大40%矿体稳定程度类型系数赋值条化见器型系数矿体形态内部结构连续性类型类型条件条件变化系楚花系数类型系数条件系数系数%系数内部结构简均匀连续性好,零星出现无矿0. 3层状0. 30. 3<400. 3单0. 3(<20)或不可采地段似层状较均匀有少量夹层连续性较好,局部出现无0. 20. 20. 240~700. 20. 2(20~40)矿或不可采地段透镜状或不规内部结构复不均勾杂,有较多连续性较差,有较多的无0.1则小透镜状、0. 10. 1>700. 10. 1(>40)矿或不可采地段似脉状、囊状夹层19

    a)大型:类型系数为1.2,沿走向大于4000m,沿倾向大于1000m。 b)中型:类型系数为0.8,沿走向为1500m~4000m,沿倾向为400m~1000m。 c)小型:类型系数为0.4,沿走向小于1500m,沿倾向小于400m。 d)对稳定的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当矿体延展规模受勘查许可证范围限制,在有充分地质依据时,亦 可结合直接相邻矿区(段)已控制的同一矿体外延情况,综合确定。 A.1.4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是指对矿体的空间分布产生直接影响的构造形式,可分为简单、中等、复 杂三类: a 简单:类型系数为0.9,矿体呈简单的单斜构造,产状稳定,无较大断层或断层较少,对矿体影 响小。 b)中等:类型系数为0.6,伴有次级褶皱的单斜构造,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多,对矿体破坏 较大。 c)复杂:类型系数为0.3,紧密或复杂的褶皱构造,产状变化大,断层多,对矿体破坏大。

    A.2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及变质型磷灰岩矿床勘查类型划

    沉积型磷块岩矿床及变质型磷灰岩矿床勘查类

    A.3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依据

    A.3.1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矿体延展规模、矿体稳定程度和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A.3.2矿体延展规模,按沿走向的长度和沿倾向的宽度分为大、中、小三类: a)大型:类型系数为1.5,沿走向大于4000m,沿倾向大于1000m。 b)中型:类型系数为1.0,沿走向为1500m~4000m,沿倾向为400m~1000m。 c)小型:类型系数为0.5,沿走向小于1500m,沿倾向小于400m。 A.3.3矿体稳定程度划分同A.1.2。 A.3.4矿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是指对矿体的空间分布产生直接影响的构造形式,可分为简单、中等、复 杂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为0.6,矿体呈简单的单斜构造,产状稳定,无较大断层或断层较少,对矿体影 响小。 b)中等:类型系数为0.4,伴有次级褶皱的单斜构造,产状有一定变化,断层较多,对矿体破坏 较大。 c)复杂:类型系数为0.2,紧密或复杂的褶皱构造,产状变化大,断层多,对矿体破坏大。

    A.4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型划分条件及类型系数见4.1.1.3b)及表A.4。

    综合管廊标准规范范本表A.4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勘查类型划分参考表

    中国磷矿床工业类型主要根据矿床含磷岩系、构造条件、矿体特征、矿石矿物和采矿、选矿、矿石加工 技术性能等因素,分为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B.2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1)黏土,阳称粘土。

    表B.3变质型磷灰岩矿床分类

    风化型磷矿床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省(自治区),是原生沉积磷矿床和含磷岩层,在湿 热的气候、有利的构造和地形地貌条件下,经风化、淋滤富集堆积形成的工业矿床配电网标准规范范本,一般埋藏浅,易开采,

    表B.4风化型磷矿床分类

    ....
  • 矿产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垫片标准 |布线标准 |土壤标准 |镀铬标准 |工程施工数据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