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19-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pdf

  • DB/T 19-2020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连续观测台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T192020

    总高度2.5m~3.5m为宜。建在室外的钢筋混凝土观测墩地面以上总高度2m~3m为宜,出露地面 部分应设保温层,保温系数应符合当地民用建筑规范要求。 5.1.3GNSS观测墩地面四周应有宽度为40mm~60mm的隔振槽,隔振槽深度应穿透地面的混凝土 浇灌层,内填粗沙。 5.1.4位于室内的GNSS观测墩顶面应高于观测室顶面350mm以上,观测墩与观测室屋顶应有 50mm~60mm的空隙,空隙应有防雨防尘密封措施,不应采用硬连接。观测墩与观测室顶面的位置 关系和观测墩空隙防雨罩设计加工及安装应符合A.3的要求。 5.1.5GNSS观测墩应有强制归心盘,材质与结构尺寸应符合A.4的要求。强制归心盘应在观测墩浇 筑至顶部时安置于顶部中央,与观测墩整体固结,安置时应使用水准器辅助置平;强制归心盘中心与观 则墩面几何中心的偏差应小于10mm;强制归心盘顶面与观测墩面保持同一水平面为宜,应不低于观 则墩面,高出观测墩面应小于1mm;强制归心盘的水平倾斜度应小于8;应用地质罗盘或满足定向精 度要求的其他仪器,确定正北方向,定向误差不超过土5°,并在观测墩顶面北侧刻注指北线。应在点之 记备注栏中注明归心孔的深度、孔径。 5.1.6当站址为完整的出露基岩时,室外观测墩可采用锚标观测墩。锚标观测墩的结构设计与埋设应 符合A.8的要求,

    5.2水准点和重力观测墩建设要求

    5.2.1基准站应埋设联测用水准点和重力观测墩。 5.2.2钢筋混凝土GNSS观测墩浇筑时应在墩体地面部分均匀分布埋设四个水准标志电缆标准规范范本,宜分别位于 东、西、南、北方向。水准点的埋设应符合A.6的要求。 5.2.3重力观测墩应满足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的观测要求。重力观测墩的规格与建设应符合A.7的 要求。

    5.3点之记和委托保管书

    5.3.1观测墩建设完成后,应按附录B中B.1的要求填绘点之记。 5.3.2观测墩建设完成后,应向当地政府或基准站所在单位办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手续。委托保管书 的格式应符合B.2的要求。

    6.1基准站宜建观测室和工作室,观测室与工作室宜一体化建设,建筑面积应满足GNSS观测墩、重力 现测墩建设以及观测设备布置的需求,宜大于16m";工作室面积可根据场地条件和使用需求综合设 计。观测室的室内净空高度应便于在水准点上垂直立放2m长度的水准尺,宜大于2.2m。基准站已 有可长期利用的房屋安放观测设备时,可改造利用,应新建室外GNSS观测墩。 6.2新建观测室和工作室的抗震设防应按GB50011一2010乙类建筑要求建设,比当地地震设防烈度 高1度;建筑承重框架宜延伸至屋顶,以利于屋顶观测墩建设, 6.3新建观测室和工作室应按照当地建筑标准采取保温措施。 5.4观测室和工作室、供电系统、信号线路的防雷设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要求,室外避雷针顶 和GNSS天线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应大于45°。 6.5观测室和工作室应采取防盗、防破坏措施,并应有防火、防水、防漏、防鼠害、防锈蚀、防风沙及屋顶 隔热等设施

    6.1基准站宜建观测室和工作室,观测室与工作室宜一体化建设,建筑面积应满足GNSS观测墩、重力 现测墩建设以及观测设备布置的需求,宜大于16m";工作室面积可根据场地条件和使用需求综合设 计。观测室的室内净空高度应便于在水准点上垂直立放2m长度的水准尺,宜大于2.2m。基准站已 有可长期利用的房屋安放观测设备时,可改造利用,应新建室外GNSS观测墩。 6.2新建观测室和工作室的抗震设防应按GB50011一2010乙类建筑要求建设,比当地地震设防烈度 高1度;建筑承重框架宜延伸至屋顶,以利于屋顶观测墩建设, 6.3新建观测室和工作室应按照当地建筑标准采取保温措施。 5.4观测室和工作室、供电系统、信号线路的防雷设施,应符合DB/T68一2017的要求,室外避雷针 和GNSS天线的连线与水平方向夹角应大于45°。 6.5观测室和工作室应采取防盗、防破坏措施,并应有防火、防水、防漏、防鼠害、防锈蚀、防风沙及屋顶 隔热等设施

    7.1GNSS 接收机

    Z.1.1GNSS接收机主机基本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GNSS基准站气象观测应采用数字气象仪实时测量温度、湿度和气压三个气象参数。气象探测传 感器应安置在GNSS天线附近10m范围内,安置高度与GNSS天线高度差应不超土0.2m。数字气象 仪基本技术指标要求如下: a)温度测量范围一45℃~65℃,测量准确度士0.2℃; b 湿度测量范围0%~100%,测量准确度士5%; 气压测量范围53329Pa~106658Pa,测量准确度土50Pa; d 温度、湿度和气压自动测量记录采样率应不小于0.2Hz; e) 具备与GNSS接收机连接自动传输数据功能,

    GNSS基准站使用的外部存储设备为可选设备,其性能宜满足下列要求: a)存储容量应不小于1TB; b)具有支持网络唤醒的以太网卡; c)具有四个以上串口; d)适应在一30℃~55℃温度范围和相对湿度0%~100%的环境中长期连续正常工作

    基准站数据传输信道应保证采样间隔为30S和1s观测数据实时传输,宜采用通信数据专线,可 线通信或卫星通讯,数据传输速率应不小于2×10°bit/s。

    7.5.1GNSS接收机、气象仪器和通讯设备应采用直流UPS供电系统;其他设备宜采用直流UPS供电 系统,可采用交流UPS供电;供电保障不足的基准站应配置太阳能充电系统。 7.5.2应根据GNSS接收机、气象仪器、外部存储设备、通信设施、监控设备的标称功率或输人电压与 输人电流计算基准站设备每日总耗电量,并根据设备耗电量配置UPS电池容量;直流UPS供电系统电 也容量应保证GNSS接收机、气象设备和通信设备持续观测30d以上,交流UPS供电系统电池容量应 保证其他设备满负载延时8h以上。 7.5.3UPS电源应具有远程通信和远程控制开关机功能 Z.5.4IIPS由源应具有自动稳压 电池尔压促护过流促护室波保护防由磁王

    池容量应保证GNSS接收机、气象设备和通信设备持续观测30d以上,交流UPS供电系统电池容量应 保证其他设备满负载延时8h以上。 7.5.3UPS电源应具有远程通信和远程控制开关机功能。 7.5.4UPS电源应具有自动稳压、输人输出过压保护、电池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突波保护、防电磁干 扰、开机自动检测、防雷击保护功能

    4UPS电源应具有自动稳压、输人输出过压保护、电池欠压保护、过流保护、突波保护、防电磁 开机自动检测、防雷击保护功能

    基准站应对GNSS接收机、气象设备和电源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轨道交通标准规范范本,宜配置监控数据采集器,温度传 感器、湿度传感器、水浸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基准站运行状态的远 程监控。监控设备配置应符合DB/T62一2015的要求。

    7.7.1GNSS天线安装应采用天线连接器将天线与强制归心盘牢固连接,天线指北标志应指向正北方 向,偏差应不大于士5°。天线连接器的材质与结构尺寸应符合A.5的要求。 7.7.2基准站设备应采用一体化机柜合理集成布置,蓄电池可另配专用电池柜,机柜与电池柜应用螺 全固定于地面 7.7.3基准站设备安装与集成过程中,应按附录C的要求填写基准站设备安装记录,

    8.1资料归档应以纸介质和电子介质两种方式提供,纸质资料宜按DA/T31一2017的要求数 8.2资料归档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基准站建设任务书或文件。 b) 勘选报告广播电视影视标准,主要内容包括: 1) 基准站地理位置及所在行政区; 2) 基准站周围自然地理、地震地质概况: 3) 已有基准站和其他站点利用情况; 4) 实地测试过程与计算结果(包括数据和报告); 5) 观测场地现场规划情况: 6) 对建站工作建议; 7) 勘选过程中收集的其他有关资料。 C) 设计报告,包括观测墩、观测室、电气、防雷施工图及其设计说明 施工(竣工)报告,监理报告

    DB/T192020

    A.1基准站施工过程中需拍摄的照片及拍摄要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胶合板标准 |市政图纸、图集 |闸阀标准 |仿古建筑 |固定资产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