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486-2021 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规程.pdf

  • NB/T 10486-2021  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监测仪器安装理设前应进行检验测试,测试合格后方可安装埋设。 2监测仪器安装理设应符合设计技术要求 3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开展观测工作,取得初始值。 4视检查和观测通道修建、监测仪器设备保护宜与安装理设同步实施 并开展定期检查和维护。 3.0.6监测施工期间应结合现场情况进行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

    .7主要监测物理量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要求

    2边坡水平位移指向临空面为正,面向临空面左为正,反之为负。 3垂直位移向下为正,向上为负 4倾斜向下游转动为正,向上游转动为负;向左岸转动为正,向右岸转动 为负。 5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闭合为负。 6岩土体轴向变形拉伸为正,压缩为负。 7应力、应变拉为正,压为负。 8渗透压力压为正。 9界面压应力压为正,

    4.1.1巡视检查宜包括日常检查、年度检查及特殊情况下的专门检查,并应制定 方案。 4.1.2巡视检查部位宜包括水工建筑物地基、地下洞室围岩、边坡。 4.1.3巡视检查路线、人员、时间宜固定。 4.1.4巡视检查发现异常时,应分析原因和可能影响因素,必要时应开展专门检 查。

    化工标准4.2.1水工建筑物地基、边坡巡视检查宜符合下列要求: 1岩质地基或边坡巡视检查内容宜包括隆起、错台、开裂、掉块、渗水等 现象。 2土质地基或边坡巡视检查内容宜包括隆起、沉陷、湿陷、剪出、滑动、 脱空、开裂、流土、涌砂、渗水等现象。 4.2.2地下洞室围岩巡视检查内容宜包括膨胀、错动、内鼓、弯折、片帮、掉块 开裂、渗水等现象。

    4.3巡视检查方法和要求

    4.3.1巡视检查宜采用目视、耳听、手摸、鼻嗅等方法,可辅以锤、钎、量尺、放 大镜、石蕊试纸、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进行。

    大镜、石蕊试纸、望远镜、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等进行。 4.3.2日常巡视检查频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工建筑物地基、地下洞室围岩施工期巡视检查宜按1次/周3次/周的 频次进行。 2枢纽区边坡施工期巡视检查频次宜为1次/周~1次/旬;水库首次蓄水期 巡视检查频次宜为1次/天~1次/周,初蓄期巡视检查频次宜为1次/天~1次 月:运行期巡视检查频次可逐步降低,但不宜少于1次/月

    3库区和河道边坡巡视检查工作应结合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调查成果开 展,施工期巡视检查频次宜为1次/月~2次/月;水库首次蓄水和初蓄期巡视检 查频次宜为1次/月~3次/月,运行期可逐步降低巡视检查频次,但不宜少于1 次/月。 4.3.3每年汛前、汛后应进行巡视检查。 4.3.4在枢纽区及附近发生有感地震、暴雨、库水位骤变、变形速率加剧及其他 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的特殊情况时,应进行巡视检查。 4.3.5巡视检查记录宜包括下列内容: 1检查目的和任务。 2检查日期。 3规定项目的检查结果,包括略图、素描、照片、影像等资料,以及其对 比、分析成果。 4不属于规定检查项目的异常情况发现、分析及判断成果。 5必须加以说明的特殊问题。 6检查结论和建议。 7检查组人员、职务及签名。 4.3.6巡视检查成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日常巡视检查表。 2特殊情况下的巡视检查报告。 3年度巡视检查详细报告

    5.1.1变形监测宜建立监测基准网,监测基准网宜联测枢纽区已有的变形监测基 准点,不具备联测条件时应新建基准点。 5.1.2监测基准网宜设置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5.1.3监测基准网等级宜根据监测对象的重要性、危害程度等确定。监测基准网 等级精度要求应符合表5.1.3的规定

    5.1.3监测基准网等级精度要求(mm)

    5.1.4监测基准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基准点宜布设在稳定的基岩上。若无完整基岩,可布设在坚实稳定 的土基上,并根据地质条件加大网点基础的埋深及尺寸。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 基准点数量均不应少于3个。 2监测基准网设计时,应进行网形精度估算,除应满足点位中误差外,网 形估算可靠性因子值不宜小于0.2。 3工作基点布设应满足监测范围的需要,应布置在交通方便、便于观测且 相对稳定的岩土体部位。 4基准网点的选点、埋设、安装、观测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土石项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OL/T5259和《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的 有关规定。 5.1.5监测基准网首期观测应连续、独立观测2次,取其合格成果的平均值作为 基准值。 5.1.6监测基准网首次计算宜采用自由网平差,宜选用稳定网点作为全网起算点。 5.1.7监测基准网的观测方法、观测仪器和人员宜固定

    5.1.8监测基准网宜每半年复测一次,当变形监测成果异常时应及时复测

    5.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5.2.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网观测时,应采用多 频接收机,并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 5.2.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17942、《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水电工程测量规范》NB/T 35029、《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的有关规 定。

    频接收机,并应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 5.2.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GB/T17942、《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水电工程测量规范》NB/ 35029、《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的有关规 定。 5.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5.3.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网型应采用水准环线网及结点网,网点间距宜在500 m~1000m范围内,网点的标型可采用基岩标、钢管标、双金属管标。 5.3.2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5.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5.3.1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网型应采用水准环线网及结点网,网点间距宜在500 m1000m范围内,网点的标型可采用基岩标、钢管标、双金属管标。 5.3.2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采用精密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观测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表5.3.2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观测主要技术要求(mm)

    注:表中n为测站数。

    5.3.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 测量规范》GB/T12897和《水电工程测量规范》NB/T35029的有关规定。

    6.1.1水工建筑物地基应开展工程施工期和工程运行期监测。 6.1.2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项目宜包括变形、应力应变、渗流渗压。 6.1.3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项目、监测断面,应根据地质条件、建筑物级别、基础 处理措施、运行管理要求进行针对性布置,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项目设置宜符合 表 6.1.3 的规定。

    表6.1.3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项目设置

    注:“。”为必设项目,“。”为选设项目, “公”为可

    .1.4建在软基上的1级水闻应开展应力应变监测

    6.1.5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频次要求应符合表6.1.5的规定

    表6.1.5水工建筑物地基监测频次要求

    注:1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监测频次可按每天一次执行。

    2性态异常时监测频次应加密

    6.1.6混凝土坝坝基和坝后式厂房地基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坝安全 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的有关规定。土石坝坝基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土 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259的有关规定

    6.2.1地基变形监测项目宜包括表面变形、深部位移、接缝开度。 6.2.2泄水建筑物地基变形监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闸地基变形监测应与其上部闸室统筹考虑,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水闸设计规范》NB/T35023和《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的 有关规定。 2溢洪道地基变形监测断面宜设置在闸首、高流速、不良地质条件处,监 测断面宜设置接缝和地基深部位移监测项目,每个项目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 2个。接缝监测宜采用测缝计,深部位移监测宜采用多点位移计。 3消能防冲设施地基变形可根据水力条件、运行管理要求布置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和测点

    6.2.3输水建筑物地基变形监测设置应符合

    1建筑物级别为3级及以上的进水口宜设置地基沉降监测项目。存在不利 结构面的进水口地基应进行深部位移监测,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监测仪 器宜采用多点位移计。当进水口为挡水大坝的一部分时,地基变形监测应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的有关规定。 2引水渠道及前池、沉沙池、地面式调压室等建筑物地基,宜根据其级 别、设计成果、地质条件布设变形监测项目。土基或软弱岩基上的引水渠或沉 沙池等建筑物宜设置沉降监测,沉降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4个。

    3压力钢管明管段镇墩地基宜结合钢管级别、地形地质条件,设置表面变 形和深部位移监测项目;当镇墩基岩存在不利结构面时,宜开展建基面深部位 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宜采用多点位移计,方向宜沿最可能变形方向布设;土 基或软弱岩基上的压力钢管镇墩宜布置变形监测点。 6.2.4地面厂房地基变形监测宜根据建筑物级别、型式、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指 施设置监测项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变形监测断面设置不宜少于2个,监测项目宜以沉降监测为主,测点可 布置在建筑物四周角点处,宜采用水准测点,水准测点不宜少于4个。 2具有深层滑动面的厂房地基宜开展深部位移监测,监测仪器可采用多点 位移计或测斜仪。 3建在深厚覆盖层上的地面厂房,地基在受附加应力影响深度范围内应进 行不同深度的沉降监测。 6.2.5通航建筑物地基变形监测应根据建筑物级别、型式、地质条件和地基处理 措施等设置监测项目和专门性监测项目,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船闸闸首、闻室段地基宜布置1个~3个监测断面,变形监测项目宜以 接缝、位移监测为主,接缝监测宜采用测缝计,位移监测宜采用观测墩标 2船闸地基为回填土时,宜开展专门性监测项目,并宜以分层沉降监测为 上

    6.3.1地基应力应变监测项目宜包括锚索荷载、锚杆应力、钢筋应力、界面压应 力。 6.3.2水闻、溢洪道、消力池等泄水建筑物地基应力应变监测,可结合建筑物级 别、地基地质条件及处理措施布置监测点,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监测仪器宜 采用锚杆应力计、钢筋应力计。 6.3.3输水建筑物地基应力应变监测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进水口、引水渠道及前池、沉沙池、地面式调压室等建筑物地基宜按本 规程第6.3.2条的规定执行。

    2压力钢管明管段镇墩地基监测,宜结合处理措施布置锚杆应力计、锚索 测力计等仪器,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测点位置宜与深部位移监测点对应布 置。 6.3.4地面厂房地基宜结合地质条件及处理措施布置应力应变监测,可布置锚 应力计、锚索测力计,测点数量不应少于2个,测点位置宜与深部位移监测对 布置。 6.3.5通航建筑物地基应力应变监测应结合地质条件及处理措施布置地基接触 力监测,宜在闸首边墩、闸室地基开展土压力监测,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统 布置,宜设置1个~3个监测断面。

    6.4.1渗流渗压监测项目宜包括扬压力、渗透压力、地下水位。 6.4.2泄水建筑物地基渗流渗压监测项目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闸地基应结合建筑物级别、地基地质条件、基础处理措施等条件开展 扬压力监测,监测断面应与其上部闸室变形监测统筹考虑,宜布置1个~3个监 测断面,每个断面不宜少于3个测点,应在防渗惟幕后1m范围内布置1个测 点,测点宜选用渗压计或测压管。水闸渗流渗压监测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 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的有关规定。 2溢洪道地基宜根据建筑物级别、水力条件、地质条件布设渗压监测项目, 监测断面宜与地基变形监测统筹布设,断面内的渗压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宜采 用渗压计。 3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设施地基渗压监测可根据水力条件、运行管理要求 布置监测点,宜采用渗压计。 6.4.3进水口、引水渠道及前池、沉沙池、地面式调压室等输水建筑物地基渗流 渗压监测设置应结合地基地质条件及处理措施,布置渗压监测点,测点不宜少 于2个,宜采用渗压计。 6.4.4地面厂房地基宜根据建筑物级别、基础地质条件及处理措施等开展渗流渗 压监测,宜设置1个~3个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宜沿厂房机组中心线布设,断 面内宜设置1个~3个监测点。

    6.4.5通航建筑物地基渗流渗压监测项目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测项目应结合地质条件、建筑物级别、地基处理措施进行布置,宜在 首边墩、闸室地基设置扬压力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统筹布置,宜 设置1个~3个监测断面,沿水流方向的扬压力测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监测仪 器宜选择测压管或渗压计。 2闸室与岸坡交接部位应设置绕渗测点,测点宜沿绕渗可能途径布置,测 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监测仪器宜选用测压管。 6.4.6具有承压水层的建筑物地基,宜开展分层渗压或地基扬压力监测,监测仪 器宜采用渗压计。

    7地下洞室围岩监测7.1一般规定7.1.1地下洞室围岩应开展施工期和运行期监测。7.1.2地下洞室围岩监测项目宜包括变形、应力应变、渗流渗压、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7.1.3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监测应结合下列规定:1围岩变形和应力应变监测宜根据洞室规模、地质条件、开挖支护时序及型式、运行管理要求等进行针对性布置,洞室围岩变形、应力应变监测项目设置宜符合表7.1.3的规定。表7.1.3洞室围岩变形、应力应变监测项目设置围岩洞室开挖跨度B(m)类别B≤5520收敛及顶拱沉收敛及顶拱沉降、I降、围岩内部变形围岩内部变形收敛及顶拱沉收敛及顶拱沉收敛及顶拱沉降、降、围岩内部变围岩内部变形、应降 III形力应变收敛及顶拱沉IV降收敛及顶拱沉收敛及顶拱沉降、围岩内部收敛及顶拱沉降、围岩内部变形、应力降围岩收敛及顶变形、应力应应变及其他项目V拱沉降、围岩变内部变形2存在底板隆起和蠕变现象的IV类、V类围岩宜设置变形、应力应变监测项目。3地下水监测宜根据地下厂房防水惟幕、排水幕和排水设计成果设置渗透压力、流量、水质、水位监测项目。7.1.4建筑物级别为1级的水工隧洞或穿越不良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水工隧洞,越沟浅埋洞段和进出口洞段,浅埋隧洞上方及地表有重要建筑物,运行期高水压、高流速隧洞及水流工况复杂的洞段应开展围岩变形监测。7.1.5调压室围岩监测项目设置应符合表7.1.5的规定。15

    表7.1.5调压室围岩监测项目设置

    “。”为必设项目,“。”为

    7.1.6地下洞室开挖期间,地温、有害气体、放射性异常的洞段宜开展专项观测工 作,观测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NB/T35039的有关 规定。 7.1.7高地应力或易产生岩爆的地下厂房洞室群和水工隧洞宜在施工期开展岩爆 微震和围岩二次应力专项监测,岩爆微震监测具体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 电工程岩爆风险评估技术规范》NB/T10143和《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 技术规范》DL/T5807的有关规定。 7.1.8地下洞室围岩监测频次要求宜符合下列规定: 1正常情况下地下洞室围岩监测频次要求宜符合表7.1.8的规定

    表7.1.8正常情况下地下洞室围岩监测频次要求

    生:1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监测频次按每天一次执行: 2施工期,在测点周边区域存在开挖爆破、灌浆等施工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值,性态趋于稳定可 取下限值; 3运行期,遇强降雨、地震或其他特殊情况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或加密,性态趋于稳定时可取下 限。 2地下洞宝围当性太是当时应加密监测频次

    7.2.1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监测项目宜包括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和裂缝开合度, 7.2.2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7.2.1地下洞室围岩变形监测项目宜包括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和裂缝开合度。 7.2.2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变形监测应按突出重点、兼顾全面的原则布设监测断 面,应设置监测纵断面和监测横断面。 2监测纵断面应沿主副厂房、主变室、调压室洞轴线布置;监测纵断面的 内部变形测点宜布置在洞室左右端墙和顶拱处;纵断面上断层、裂隙密集带和挤 玉破碎带出露处应布设裂缝开合度监测点。 3监测横断面宜设重点监测断面和一般监测断面。重点监测断面应布设在 最大洞室开挖处,沿机组中心线方向;重点监测断面数量宜根据厂房规模、围岩 类别确定,数量不宜少于3个;一般监测断面应根据洞室内大型块体、断层、裂 隙密集带和挤压破碎带等出露情况布设。 4监测横断面的内部变形测点宜布置在洞室顶拱、拱脚、岩壁吊车梁、上 下游边墙上;靠近断层、裂隙密集带和挤压破碎带出露的监测横断面上宜针对性 布设内部变形监测点;岩壁吊车梁与围岩接触部位应布设接缝监测点。 5洞室分层开挖期间应开展围岩收敛和顶拱沉降监测工作,监测仪器宜采 用收敛计或全站仪,有条件时可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 6洞室围岩内部变形监测宜采用多点位移计、滑动测微计,内部变形监测 仪器宜利用先期开挖的洞室提前进行预理;裂缝和接缝监测宜采用测缝计。 7.2.3水工隧洞或洞段围岩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工隧洞监测断面宜布置在IV类、V类围岩洞段和水力条件复杂的洞段 若IV类、V类围岩洞段过长,宜增设监测断面。 2监测断面内部变形测点宜布置于洞室顶部、两侧边墙,数量不宜少于3个; 边墙高度超过10m的水工隧洞,两侧边墙宜增加监测点;内部变形监测宜采用 多点位移计。 3隧洞开挖期间应开展围岩表面变形监测,采用收敛计或全站仪。收敛观测 应与洞室开挖同步进行,断面间距宜根据洞室围岩地质条件确定,可选30m 50m。

    7.2.4调压室围岩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散式、理藏式调压室并筒监测断面设置不宜少于2个,变形监测重点宜 布置在山体外侧,宜采用多点位移计。

    2埋藏式调压室顶部应布置围岩内部变形监测,测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宜 采用多点位移计。 3气垫式调压室监测断面设置不宜少于2个,监测断面内部变形测点宜布置 在洞室顶部、两侧边墙,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宜采用多点位移计。

    7.3.1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项目宜包括镭杆应力、镭索荷载。 7.3.2地下厂房洞室群应力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支护应力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断面对应布设,锚杆应力测点宜对应 布设在变形测点近1m范围内。 2监测横断面内的岩壁吊车梁应进行拉压锚杆应力监测。受拉锚杆的测点数 量不应少于2个,受压锚杆每个部位测点数量不宜少于1个。 3洞室交叉部位的顶拱处宜布设锚杆应力监测点。 4锚杆应力计应布置在系统支护锚杆上,并与系统支护锚杆同步施工,每根 监测锚杆的传感器数量宜为1个~3个。 5洞室围岩系统支护锚杆及应力集中部位的随机锚杆应进行锚杆支护应力 监测,监测锚杆的数量不宜低于锚杆总量的0.5%~1%,且不宜少于2个。 6洞室围岩深层支护锚索应进行荷载监测,监测锚索的数量不宜低于锚索数 量的5%,且不宜少于2个。监测锚索选取应考虑设计荷载、锚固部位、锚固深 、初期张拉比例等因素,并与变形监测点结合布置。 7.3.3水工隧洞洞室围岩支护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应力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断面对应布设。 2监测断面内监测测点宜布置于洞室顶部、拱座和两侧边墙,数量不宜少于 3个。 7.3.4开敲式、埋藏式、气垫式调压室围岩支护应力的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应与变 形监测对应布设,断面内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监测仪器类别宜根据支护措 施确定,可布置错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

    73.1地下洞室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项目宜包括杆应力、锚索何载。 7.3.2地下厂房洞室群应力应变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支护应力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断面对应布设,锚杆应力测点宜对应 布设在变形测点邻近1m范围内。 2监测横断面内的岩壁吊车梁应进行拉压锚杆应力监测。受拉锚杆的测点数 量不应少于2个,受压锚杆每个部位测点数量不宜少于1个。 3洞室交叉部位的顶拱处宜布设锚杆应力监测点。 4锚杆应力计应布置在系统支护锚杆上,并与系统支护锚杆同步施工,每根 监测锚杆的传感器数量宜为1个~3个。 5洞室围岩系统支护锚杆及应力集中部位的随机锚杆应进行锚杆支护应力 监测,监测锚杆的数量不宜低于锚杆总量的0.5%~1%,且不宜少于2个。 6洞室围岩深层支护锚索应进行荷载监测,监测锚索的数量不宜低于锚索数 量的5%,且不宜少于2个。监测锚索选取应考虑设计荷载、错锚固部位、锚固深 度、初期张拉比例等因素,并与变形监测点结合布置。 7.3.3水工隧洞洞室围岩支护应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应力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断面对应布设。 2监测断面内监测测点宜布置于洞室顶部、拱座和两侧边墙,数量不宜少于 3个。 7.3.4开散式、埋藏式、气垫式调压室围岩支护应力的监测断面和监测点应与变 形监测对应布设,断面内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3个,监测仪器类别宜根据支护措 施确定,可布置错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

    地下洞室围岩地下水监测宜包括渗压和渗

    7.4.2地下)房洞室群的地下水监测应结合防渗排水系统布设,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防渗惟幕处应分断面、分层布设渗压测点。 2地质条件薄弱部位应布设渗压测点。 3厂区压力管道、岔管、调压洞室衬砌与围岩间应布设渗压监测点。 4渗流量监测宜采用量水堰,量水堰应根据渗水流向分段分区设置,各层排 水廊道、汇流部位和集水井前宜布置量水堰,堰板型式应根据流量确定。 7.4.3水工隧洞围岩的渗压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渗压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断面对应布设。 2隧洞的高水头洞段,断层、裂隙密集和挤压破碎带出露部位应增设渗压 监测断面。 3监测断面内监测点宜布置于洞室顶部、两侧边墙,数量不宜少于2个。 7.4.4调压室渗压监测应结合变形、应力监测断面布设,渗压监测点应设置在洞 室衬砌与围岩接触部位。气垫式调压室渗压监测点应考虑亢余布设,每个监测断 面内的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

    8.1.1边坡监测范围宜包括枢纽区、水库、河道、移民场地、营地、料场边坡等部 位的工程边坡和自然边坡。工程边坡监测应开展施工期和运行期安全监测。对工 程影响较大的边坡,宜在设计阶段开始监测。 8.1.2边坡监测项目宜包括变形、应力应变、地下水、环境量。 8.1.3枢纽区边坡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NB/T10512 和《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796的有关规定。 8.1.4水库边坡监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工程库区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 5809的有关规定 8.1.5河道边坡、移民场地边坡监测项目设置,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破坏影 响的严重性确定。 8.1.6边坡监测频次要求宜符合表8.1.6的规定

    表8.1.6边坡监测频次要求

    注:1接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仪器监测频次可按每天一次执行

    2环境量宜包括降水量、气温和水位, 3施工期,在测点周边区域存在开挖爆破、灌浆等施工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值,性态趋于稳定 可取下限值,性态异常时测次应加密。 4运行期,遇强降雨、地震或其他特殊情况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值或加密,性态趋于稳定时可 取下限值。 边坡监测安全警戒等级和相应预警指标,应根据边坡破坏影响的严重性,

    2环境量宜包括降水量、气温和水位, 3施工期,在测点周边区域存在开挖爆破、灌浆等施工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值,性态趋于稳定 可取下限值,性态异常时测次应加密。 4运行期,遇强降雨、地震或其他特殊情况时,监测频次应取上限值或加密,性态趋于稳定时可 取下限值。 7边坡监测安全警戒等级和相应预警指标,应根据边坡破坏影响的严重性,

    边坡类别、稳定性分析成果和类似工程经验确定,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 工程边坡设计规范》NB/T10512和《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796 的有关规定。

    8.2.1边坡变形监测项目应包括表面变形、深部位移、倾斜和裂缝开合度。 8.2.2坝高150m以上拱坝上下游边坡宜开展谷幅监测,监测布设应符合下列规 定: 1正常蓄水位以上,应在大坝上下游不同高程各布设1条~3条谷幅测距 测线。 2正常蓄水位以下,宜在靠近坝轴线下游不同高程各布设1条或2条谷幅 测距测线。 3谷幅测距测线端点宜布置在两岸上下游相对稳定基岩上,在通视条件下 端点宜延伸至两岸平洞深部。 8.2.3库区大型及以上的堆积体、变形体、滑坡体等不良地质体,可采用卫星影 像、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等开展监测工作。 8.2.4泄洪雾化和冲刷影响的河道边坡变形监测宜开展表面变形监测,测量仪器 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GNSS接收机。 8.2.5存在稳定问题的营地和移民场地边坡宜开展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和地表裂 缝监测,可采用全站仪、水准仪、多点位移计、GNSS接收机。 8.2.6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宜符合下列要求: 1水平位移测点和垂直位移测点宜同墩布置,水平位移监测宜采用常规大地 测量法、GNSS法等方法;垂直位移监测宜采用水准法或三角高程法。 2边坡表面裂缝开合度监测可采用钢尺、卡尺或测缝计等方法, 3边坡预警状态下的应急监测可选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微芯桩等方法。 8.2.7边坡深部变形监测宜符合下列要求: 1深部变形监测宜利用勘探平洞、灌浆平洞、排水平洞、锚固洞等洞室布 黑监洲设施

    2岩质边坡深部变形宜采用多点位移计、测斜孔、杆式位移计或位移观测 墩标。 3土质或覆盖层边坡深部变形监测宜采用测斜孔,监测仪器宜采用活动式 测斜仪、固定式测斜仪或柔性测斜仪。

    8.3.1边坡应力应变监测项目宜包括锚索荷载、锚杆应力、接触压应力、钢筋应 力。 8.3.2边坡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应与变形监测结合布置,应选择地质条件、结构形 式、受力状态等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或关键部位,同一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不宜 少于3个。 8.3.3边坡应力应变监测宜根据支护结构形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支护结构采用锚索、锚杆时,监测仪器可选用锚索测力计或锚杆应力计, 测点应结合支护设计成果布置。 2支护结构采用锚固洞、抗剪洞等型式时,应在锚固洞结构体承力部位布 置钢筋计,数量不宜少于3支。 3支护结构采用挡墙或抗滑桩时,宜在靠边坡侧结构体内布置钢筋计,并 宜在结构体与边坡接触面间布置土压力计,数量不宜少于3支

    8.4.1边坡地下水监测项目宜包括地下水位、渗流量。 8.4.2边坡地下水监测应结合变形监测布置,可利用勘探孔、勘探平洞、排水平 洞、灌浆平洞等布置监测设施。边坡地下水监测布置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 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NB/T35039的有关规定。 8.4.3当边坡岩土体存在隔水层时,地下水位监测宜分层进行。 8.4.4地下水位监测孔应深入天然最低水位或潜在滑移面以下1m~2m,监测 设施宜采用测压管。 8.4.5边坡或平洞的地下水出水点宜进行渗流量观测,监测宜采用量水堰、量杯, 量筒等方法

    主要监测仪器安装埋设、观测和运行维护

    9.1.1监测仪器的安装理设应位置准确、时机适宜、措施得当。 9.1.2采用大地测量方法的测点选点、理设、安装、观测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DL/T5259和《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的 有关规定。 9.1.3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前应编制详细的工作方案,并宜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和地质条件。 2监测目的和工作依据。 3监测仪器设备选型。 4与仪器相关的土建施工方法, 5监测仪器现场检验、安装理设、监测数据采集、整编分析等方法。 6 仪器电缆连接与敷设方法。 7监测仪器与电缆的保护和维护方法。 8人员、设备的组织计划和进度安排。 9施工安全、质量、环境保证措施。 9.1.4采用自动化监测的项目应结合观测要求和现场条件开展自动化监测专项设 计,自动化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 范》DL/T5211的有关规定。 9.1.5监测仪器安装理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仪器及监测电缆应统一编码并设置标识。 2监测点施工放样位置应准确无误。监测设施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设 置安全施工和环境保护措施。 3监测钻孔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取芯或孔内摄像,并进行地质描述 4监测仪器和电缆的安装与理设后应填写理设记录,并绘制仪器电缆走线 图。 9.1.6观洲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项目应同步观测,发现测值异常应立即复测,查找原因并记录。 2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观测断面和观测孔及测点的位置与编号、读数 仪编号、传感器编号、观测人员、观测日期、观测读数、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3量测类仪器仪表应按计量规定送检和自检。 9.1.7监测设施维护工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设施、通道应开展日常维护,维护资料应整理归档 2监测测读设备应设置专库进行存放和管理,库房应满足仪器存放要求 3运行期间发生仪器失效时,应分析评价失效仪器对监测数据和系统完整性 的影响,以及对安全分析评价可靠性的影响,提出报废建议或更新改造方案。 4监测系统的更新改造应满足监测数据连续性的要求

    9.2.1围岩收敛测桩安装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收敛观测的测桩端头宜采用钻孔安装。钻孔时宜在选定的测点处垂直洞壁 钻孔,将测桩固定在孔内,测桩端头不宜出露过长。测桩端头固定后宜设保护装 置。 2收敛计使用前宜进行标定,标定环境宜与观测的环境相似。对同一工程部 立进行收敛观测时,宜使用同一台收敛计。收敛计需要更换时应重新建立基准值 3收敛观测时应将测桩端头擦拭干净,每次观测应重复测读3次,3次观测 卖数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收敛计的精度范围,应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观测读 数值,第1次观测读数值应作为观测初始值。 4观测时应量测环境温度,并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况。 5安装记录和观测记录宜包括工程名称、位置与编号、地质描述、收敛计编 号、安装人员和时间、观测人员和时间、初始读数、基线长度、环境温度、工程 施工或运行情况。 9.2.2表面倾斜监测宜采用倾角计或微芯桩,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倾角计测点安装时应将基准板固定在待测部位岩土体上,基准板应水平 布置,基准板定位销方向与待测方向一致,基准板应设保护装置

    2测点安装记录应包括测点高程、平面坐标、各组定位销方向、施工情况 等。 3倾角计观测时应擦净基准板表面和倾角计底面,应将倾角计紧靠基准板和 定位销后进行测读,记录观测读数。每次观测应按0°和180°各重复测读3次,3 次观测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读数仪的允许误差,3次读数的平均值应作为观 测读数值。 4将倾角计旋转90°,应按本条中第3款的要求测读另一方向的观测值。 5倾角计安装后第一次的一组观测读数值宜作为监测基准值。 6微芯桩的安装和观测应按厂家技术要求进行。 9.2.3测斜管安装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斜管钻孔的位置、孔径、深度、倾斜度和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 完成后应冲洗,清除钻孔异物。 2测斜管安装前可按设计长度逐节预接,预接时应检查管内导槽是否通畅 对接时导槽应对准,在对接处作好对准标记并编号。 3测斜管全部放入钻孔后,应调整导槽方向,使其中一对导槽方向与预计 的岩体变形或倾斜方向一致,作为A向主观测方向。 4测斜管与钻孔间宜灌入直径3mm~5mm的粗砂或水泥砂浆充填,并应 回填密实。测斜管孔口应用水泥砂浆固定,并安装保护装置。 5测斜管安装后,应测定测斜管管口导槽的初始方位角,初始扭转角宜采 用测扭仪分段测定。 6测斜管安装埋设后应待回填砂土和砂浆稳固后开始观测。 7测斜管观测前应检查活动式测斜仪及探头导轮、弹簧、密封圈的工作情况 观测时应保持每次起测的高程相同,宜先将测斜仪探头导轮放置A向导槽内, 探头缓慢放入孔底,自下而上进行测读,完成正向行程测量;将测斜仪调转180°, 再按相同方法,完成反向行程测量。正向、反向行程测量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和 交验”,校验零偏移值不得超过仪器规定值,否则应重测。 8测斜管的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深度、孔口高程、钻孔地质 描述、钻孔班报表、观测区和观测断面位置、观测孔编号、安装人员、安装时间

    安装深度、管口导槽或观测槽方位角、初始读数、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置施工 照片。

    9.2.4多点位移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工

    1多点位移计钻孔孔径、深度、方向和孔斜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可 采用潜孔钻、液压锚固工程钻机、回转工程钻机或其他适宜的方法钻进成孔,钻 孔应进行孔内摄像或岩芯描述, 2多点位移计安装理设前应对仪器各组件进行现场检验。检验内容应包括 表筒的灌浆密闭性检查、传感器检验、传递杆和护管检查。仪器检验合格后应按 设计要求在现场组装多点位移计。 3多点位移计安装时,应预置灌浆管和排气管,灌浆管、排气管与传递杆 锚头一起绑扎送至钻孔内。位移计表筒、锚头、传递杆安装就位后,应进行孔内 藿浆。灌浆过程中应防止水泥浆进入传递杆护管内。 4传感器安装后,应根据岩土体可能发生的位移大小,调整每支传感器的 初始量程至合适位置,锁紧传感器,盖上表筒并拧紧。 5多点位移计安装完毕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孔口保护,待回填砂浆固化 后开始观测。 6多点位移计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地质描述、钻孔班报表、 钻孔深度及方向、孔口高程、多点位移计测点安装深度、测点传感器量程、测点 电缆颜色、锚头型式、初始数据、安装人员、安装日期、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 置施工照片

    9.2.5滑动测微计安装理设、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滑动测微计钻孔孔径、深度、方向和孔斜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应 全孔取芯,并进行地质描述,绘制钻孔柱状图。采用非岩芯钻的钻孔应进行孔内 聂像。钻孔内岩粉应采用清水或压缩空气清洗干净。 2滑动测微计安装前应检查测量环、钻孔和导管。安装导管时应用密封胶 等带有导管底盖的第一根导管与测量环连接,待定位后,将测量环用螺钉固定 并用密封胶带裹好。应依次连接第二根、第三根及后续导管和测量环,直至完成 测孔深度所需的全部导管及测量环的安装。 3导管及测量环的安装后,导管与钻孔壁间应灌浆密实,待水泥浆初凝和终

    凝后,应采用滑动测微计探头对全孔进行通畅性探测。初始值测量宜在导管与测 量环埋设灌浆1周后进行。 4滑动测微计安装应记录测量导管孔口坐标、测量环安装数量、孔底与孔口 处测量环的位置。 5滑动测微计钻孔安装记录宜包括钻孔位置、钻孔地质描述、钻孔班报表 钻孔深度及方向、孔口高程、滑动测微计导管长度、测环初始位置、数量、初始 数据、安装人员、安装日期、安装照片、孔口保护装置施工照片。 9.2.6基岩与结构面之间的测缝计安装埋设、观测应按下列步骤进行,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测缝计套筒应安装在基岩表面。根据设计要求,应首先在设计位置用风钻 钻出孔深15cm、孔径大于55mm的安装孔,然后在孔底中心用电锤钻出孔深15 cm、孔径为25mm的锚杆孔。钻孔完成后,孔内用清水清洗干净。 2将一根长25cm,直径20mm的钢筋焊接在套筒的底端,钢筋中心线和套 简中心应在同一直线上。 3将水泥砂浆填入钻孔,然后将套筒钢筋插入钻孔内,套筒筒口应高出岩石 表面1cm左右,最后用塞子堵住套筒口。 4测缝计的安装应在套筒稳固后进行,安装宜在混凝土浇注前的1h~2h内 完成。应首先取下套简内的塞子,将测缝计与套简接口处抹上黄油,然后将测缝 计缓慢推至套筒底,旋转测缝计,直至测缝计转不动为止;预拉测缝计至1/4~ 1/3量程,并用环状铁丝固定测缝计的预拉位置。 5接长测缝计观测电缆,并按设计要求进行保护。 6混凝土凝固后的24h内,测取测缝计的读数,此读数作为测缝计的初始 值。 9.2.7监测岩土体缝隙开合度的表面测缝计安装理设、观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9.2.7监测岩土体缝隙开合度的表面测缝计安装理设、观测宜按下列步骤进行,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将测缝计预拉1/4~1/3量程,根据预拉后测缝计两端锚杆距离确定缝隙两 则的安装孔位置。 2用电锤在安装孔位置钻孔,孔深不宜小于10cm,孔径不宜小于12mm。 3采用环氧树脂灌注钻孔,将测缝计两端锚杆推进与钻孔表面齐平

    4环氧树脂凝固后安装调试传感器,取掉球向万向节轴承的螺母,并用螺丝 刀拧紧球头顶丝,然后重新装上螺母固定顶丝。 5测取初始值。 6安装测缝计保护罩。

    9.3.1锚杆应力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杆应力计应与邻近部位的系统支护锚杆同步施工,锚杆应力计的施工工 艺、所需材料的规格和尺寸应与系统锚杆一致。 2采用焊接方式制作的锚杆应力计,焊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连接后的锚杆 应力计和锚杆应处于同一轴线上。采用螺纹连接锚杆应力计时,锚杆应事先进行 接头螺纹加工。 3锚杆应力计送入锚杆孔后应按支护锚杆灌浆要求进行灌浆,待砂浆固化后 开始观测。

    9.3.1锚杆应力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锚索测力计型号应与张拉锚具配套,仪器安装前宜进行现场检查。监测锚 索张拉前应在支承墩安装锚垫板。钢绞线中心应与测力计、锚垫板轴线重合,应 按要求对监测电缆进行保护和牵引。 2监测锚索加载张拉前应进行锚索测力计观测,宜每隔5min读数1次,读 数不应少于3次。当连续3次读数的最大差值不大于读数仪允许误差时,应记录 观测值作为观测计算基准值。 3监测锚索张拉载荷逐级施加时,每级载荷应进行测读并记录,直至达到 最大张拉锁定载荷。 4锚索测力计锁定后宜每天观测1次,持续时间不宜少于7d,之后的观测 时间间隔应根据工程要求和锚索载荷变化情况确定。当相邻锚索进行张拉时,宜 同步进行锚索测力计观测;当观测锚索需进行张拉载荷补偿时,应在补偿张拉载 荷前后,测读测力计的稳定读数。锚索测力计观测时,宜记录工程施工或运行情 况。 9.3.3土压力计安装理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压力计安装部位的岩土体表面应修凿平整,表面应垂直监测的压力方向 2土压力计安装时应在岩土体面上铺设水泥浆,放上土压力计,施加压力, 挤出多余水泥浆,使应力计垂直需要观测的压力方向。待砂浆初凝后,应采用膨 胀螺栓或水泥钉将仪器固定在岩土体表面,加压使仪器的感应面与岩土体紧密接 触,测取安装后的读数作为初始值 3监测电缆应按要求进行保护和牵引。

    9.4.1测压管安装埋设和观测应符合下列为

    4.1 : 1测压管钻孔孔径、方向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钻孔宜全孔取芯,并绘制 钻孔柱状图。钻孔完成后应清洗钻孔。需要布置测点的孔段应进行压水试验 2测压管安装前宜根据钻孔柱状图、压水试验成果和工程要求确定测点位置 观测段、导管和进水管。用于点压力观测时的测压管进水管长度不宜大于0.5m。 3测压管安装时应在钻孔底部填入约0.3m厚的中粗砂,将测压管的进水管 和导管依次连接并放入孔内,测压管顶部宜高出地面1m。连接处应密封,孔口 应保护。必要时,进水管段应设置反滤层。 4测压管安装后,应在测压管和孔壁间隙中填入中砾石或中粗砂至进水管 部,再填入1.0m厚的中细砂,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水泥膨润土浆至孔口。 5测压管安装、封孔完成后,应向管内注入清水进行灵敏度检验。监测工 作应在检验合格后测取初始值。 6当测压管整孔处于完整和较完整岩体中时,可不安装测压管,宜在孔口 部位安装管口装置。 7需要进行分层观测渗压时,可采用一孔多管式,应在各进水管间采用膨 润土进行封闭隔离。 8当测压管为水平方向安装时,钻孔宜向下倾斜,下倾角不宜小于3°。 9采用自动化观测时,可在测压管管底布置渗压计。 9.4.2采用钻孔方式埋设渗压计时,渗压计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渗压计钻孔孔径、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钻孔内测点观测段长度不宜小 于1.0m,钻孔底部宜填入中粗砂,中粗砂厚度不应小于0.4m。

    2渗压计埋设前应放置在清水中浸泡2h以上,排出气泡,然后装入细砂 包中,从包口引出渗压计监测电缆。 3将包裹渗压计的细砂包放入钻孔底部,填入中砂至观测段顶部,再填入 享1.0m的细砂,细砂上部充填水泥砂浆或膨润土浆至孔口。 4分层理设渗压计时,可在一个钻孔内埋设多个渗压计,各渗压计的观测 段长度不宜大于0.5m,并应对各观测段间采用膨润土进行封闭隔离。安装完成 后渗压计和监测电缆应进行编号。 5渗压计埋设前后,均应测读渗压计读数。 9.4.3在岩体和混凝土接触面埋设渗压计时,渗压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进行岩体与混凝土接触面渗压观测时,应在测点部位的岩体表面选择有 透水裂隙通过处挖槽,先铺设中粗砂,放入装有渗压计的经预饱和后的细砂包, 引出监测电缆,用水泥砂浆封闭。 2需要设置集线箱时,应将渗压计按编号通过监测电缆接入集线箱,并量测 监测电缆长度。 3监测电缆、集线箱应设保护装置。

    10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

    10.1.1岩土体监测成果资料宜包括下列内容: 监测相关设计文件。 2监测工作方案。 3 监测仪器的合格证、技术参数、使用说明。 4监测仪器和电缆的检验测试记录、安装理设记录。 5 观测记录、维护记录、巡视检查资料。 6监测工程质量评定资料。 7监测分析周报告、月度报告、年度报告、专题报告、验收报告。 8建立监测数据库。 10.1.2现场监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校对。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分机 原因,必要时应进行现场校对或复核,并记录有关情况。 10.1.3水电工程岩土体监测资料整编与综合分析工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溪 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的有关规定

    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10.2变形监测资料整编

    0.2.1岩主体表面变形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成果。 2统计本次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及特殊阶段相对位移变化量。 3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过程线图。 4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图。 5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图。 0.2.2围岩收敛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基线观测长度。 2绘制收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值与开挖空间变化关系曲线 的断面分布图

    10.2.1岩主体表面变形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成果。 2统计本次位移量、累积位移量及特殊阶段相对位移变化量。 3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过程线图。 4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图。 5绘制各测点位移成果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图。 10.2.2围岩收敛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仪器要求,计算基线观测长度。 2绘制收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收敛值与开挖空间变化关系曲线、收敛值 的断面分布图。

    3根据测点的布置形式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计算收敛观测各测点位移的分 配。 10.2.3测斜仪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相对位移和累积位移。 2绘制位移与深度关系曲线,并附钻孔柱状图。 3绘制各观测时间的位移变化值与深度关系曲线 4有明显位移的部位,绘制该部位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5计算测点的位移矢量及其方位角,绘制位移矢量与深度关系曲线,方位 角与深度关系曲线,测区位移矢量平面分布图。 10.2.4表面倾斜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观测读数值和倾角计给定的关系式,计算两个方向的角位移 2根据需要,计算角位移及其方向。 3绘制角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0.2.5多点位移计和滑动测微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各测点位移。 2绘制测点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观测孔位移与孔深关系曲线。 4绘制观测断面上,各观测孔的位移与孔深关系曲线。 5选择典型观测孔,绘制各测点位移与开挖面距离变化的关系曲线

    10.3.1锚杆应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锚杆应力计的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锚杆应力。 2绘制锚杆应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锚杆应力时间与空间分布图。 10.3.2锚索测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测力计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观测锚索实际载荷值。 2根据张拉过程中每级载荷的测力计读数,绘制测力计读数与载荷关系曲 线

    3根据锚索锁定前后测力计读数,计算载荷锁定损失。 4绘制锚索监测载荷与时间关系曲线。 10.3.3土压力计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根据土压力计的出厂率定参数、公式计算接触压应力 2绘制岩体接触压力与时间关系曲线 3绘制断面岩体接触压力变化值分布图。

    10.4地下水监测资料整编

    10.4.1地下水位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地下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库水位、降水与管内水位存在相关性时 司时绘制库水位、降水与地下水位相关关系曲线。 2绘制地下水位沿断面方向分布曲线。 10.4.2渗压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计算地下水渗压值和地下水位。 2绘制水位或渗压与时间关系曲线。库水位、降水与管内水位存在相关性 时,同时绘制库水位、降水与地下水位相关关系曲线。 3绘制水位或渗压沿断面方向分布曲线。 10.4.3渗流量观测资料整编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渗流量与时间关系曲线, 2根据分段渗流量汇集路径铁路图纸,绘制分段渗流量和总渗流量分布图

    10.5.1岩土体监测分析应根据变形、应力、地下水监测资料和地质条件,结合巡 视检查、环境量、施工等因素,综合评价岩土体的稳定状况。 10.5.2岩土体监测分析工作应包括下列内容: 1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 2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3当采用数学模型分析法时,建立效应量和原因量的关系,确定效应量时 效分量的大小和变化趋势

    4当出现异常或险情时,根据监测和巡视资料分析原因和发展趋 加强监测措施的意见和处理建议。 10.5.3变形监测资料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绘制表面变形的位移量等值线图。 2分析岩土体内部变形的深度和范围 3对比分析同部位的表面变形与深部变形成果。 4分析变形成果与环境量、施工信息相关关系。 5分析判断变形发展趋势,研究提出监控指标。 10.5.4应力应变监测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 统计分析应力变化的趋势及部位。 2分析应力监测成果与变形监测成果的相关性。 3分析应力监测成果与施工信息、环境信息的相关性。 10.5.5地下水监测分析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统计分析地下水变化趋势及部位。 2分析地下水监测成果与工程措施、水文地质条件的相关性, 3分析地下水监测成果与施工信息、环境信息的相关性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 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锅炉标准,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 “应按.....执行”。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标准》GB/T51416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 《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 《水电工程岩爆风险评估技术规范》NB/T10143 《水闸设计规范》NB/T35023 《水电工程测量规范》NB/T35029 《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NB/T35039 《水电工程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规程》NB/T35116 《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NB/T10512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 《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规范》DL/T5211 《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259 《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796 《水电工程岩体稳定性微震监测技术规范》DL/T5807 《水电工程库区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809

    ....
  • 相关专题: 水电工程  
专题: 止回阀标准 |管接头标准 |纸箱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设备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