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60-2014 地热钻探技术规程.pdf

  • DZ/T 0260-2014  地热钻探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8.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0-08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2.7施工组织与进度计划

    施工组织及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人员配置、作业制度、施工工序及进度计划

    预算编制依据、编制方法、预算总表和明细表。

    0 钻井设备选择与安装 6.1设备选择 6.1.1 钻机主要根据地质情况、钻进工艺方法和设计井深、井身结构等条件,结合实际设备状况进行选 择和配套使用。 6.1.2根据钻机 L的类型、钻并工艺结合井身结构选择泥浆泵,泵压泵量满足钻井液循环要求。 6.1.3根据钻机的类型、地热并的类型开孔直径写钻舞深度等选择并架与平 6.1.4根据钻井液固相控制需要选择合适的固控系统。 6.1.5根据钻机、泥浆泵的需要确定主要动力美型和功案 6.1.6 根据地热井施工及洗开的需康,合理选择所需供气量 共气压力的空压机。 6.1.7根据各类型钻机及主要设资的用电量来确焦发电机组。 6.1.8根据预期井口压力及安#套管的尽寸选择井忠防喷器其颜定压力应大于预测并口压力的 1.5倍。 6.2设备安装 6.2.1井场布设 6.2.1.1井场修建 6.2.1.1.1 并场应满足钻井设备,测井、固并压裂等阶段性作业的设备安装;应满足各类并管、钻具、钻 井液材料存放和辅助设备安装的占地要求。 6.2.1.1.2并场地基应平整、坚固、稳定。钻塔(并架)底座的填方部分,不得超过塔基面积的1/4。 6.2.1.1.3尽量避开在易滑坡、易塌和泥石流发育的地段施工。在山坡修筑井场地基,岩石坚固稳定 时,挖方坡度应小于80°;地层松散不稳定时,挖方坡度应小于45° 6.2.1.1.4尽量避开洪水期或避免在可能受洪水侵袭的地段施工。必须施工时,应挖好排水沟和修筑 堤坝。 6.2.1.1.5井场地基修建时,应保证钻孔边缘距地下动力电缆、线路、高压输气管道等水平距离大于5m, 距地下通讯电缆及构筑物、给排水管道等水平距离大于2m,距公路距离应符合《公路安全保护条例规 定》的要求。 6.2.1.1.6井场地基修建时技术标准,应确保并架在安装(起落)过程中或工作时,井架主体及附属的绳、避雷 器等设施与场地上空的高压输电线路的安全距离符合AQ2004一2005的要求。

    6.2.1.2 并场布置

    6.2.1.2 并场布置

    6.2.1.2.1钻探主体设备的布置应以确定的孔位中心为基准,进行合理就位与安装。 6.2.1.2.2附属设备布置应紧凑、整齐,便于维修维护和安全操作。 6.2.1.2.3工作场地布置应符合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及环保等要求。 6.2.1.2.4钻井液池的容量应满足钻井施工中的正常循环、能容纳固井作业泵人前置液、水泥浆液及顶 替液而排出的孔内钻井液。

    6.2.2.1 并架安装

    6.2.2.1.1井(塔)架及其附属设施的安装,应符合AQ2004—2005的要求。 6.2.2.1.2井(塔)架的起落作业,应有专人指挥,各岗人员应按指令操作;在拆卸与安装过程中,塔上 塔下作业人员,应相互配合,不得违章作业。

    6.2.2.2钻机安装

    6.2.2.2.1应按照确定的井位及钻机各部分的安装顺序进行安装。 6.2.2.2.2钻机及并架安装完毕,调整对正孔位后,应紧固各个部位的连接螺丝,锁紧支腿螺母,调紧并 锁住绷绳紧绳器。 6.2.2.2.3钻机安装完毕,应进行试运转检测,若无异常,再对各部位的连接螺丝、螺栓紧固一遍,待令 开钻。

    6.2.2.3钻并液循环系统安装

    6.2.2.3.2,上浆罐、钻井液搅拌罐、喷射加料斗安装应方便钻井液配制与有利于泥浆泵供液,振 固控装置的布置有利于除泥、除砂、运砂

    6.2.2.4安全设施安装

    6.2.2.4.1井场安全设施包括消防器材、避雷器 全标识、标牌等。 6.2.2.4.2 安全设施的安装,应符合安装要求,确保齐全、有效。

    6.2.2.5电气设备安装

    6.2.2.5.1用电装备、控制开关、连接线路的布置及技术参数,应满足钻并施工要求,开有一定 储备。 6.2.2.5.2电气设备的安装,应符合AQ2004—2005的要求。 京 6.2.3机具与材料准备

    6.2.3机具与材料准备

    6.2.3.1机具准备

    6.2.3.1.1根据钻孔结构设计、热储层岩层特征、采用的钻井工艺以及钻进技术要求,准备好各种相应 规格的钻具。 6.2.3.1.2根据钻孔的设计口径、各口径钻进工作量、岩层的可钻性等参数,配备不同规格、种类的 钻头。

    表3取心钻头及适用条件

    7.2.3钻进技术参数

    据钻进地层、选择的钻进方法和钻孔口径,遵照

    7.2.4钻进操作要求

    4.1下钻操作要平稳,不得猛刹、放,猛墩,裸眼并段要控制下钻速度,遇阻不得硬压。遇阻经 动钻具无效,应及时接方钻杆开泵冲洗,上下活动钻具,仍下不去时可扫孔。连续扫孔井段20

    乃下不去时,应起 7.2.4.2下钻过程中应根据井下情况要分段循环钻井液,调整好钻井液性能,调整好刹车系统,检查校 维指重表、核对调整机上余尺,检查设备,保证取心作业能顺利进行。 7.2.4.3初始钻压宜在10kN~20kN,低挡转速,钻进0.3m~0.5m,待岩心顺利进到卡簧内,再逐渐 加足钻压进行正常取心钻进。 7.2.4.4取心钻进时,做到送钻均匀,如遇整泵卡钻应认真分析,确属地层因素时应减压钻进。钻进中 应密切注意泵压和钻速变化,及时分析井下情况是否正常,有无卡心、磨心现象。 7.2.4.5确定割心时制动卷扬,硬地层时原转速转动转盘10min~20min,磨细底部岩心后,低挡转 速,上提钻具拔断岩心。软地层可直接上提拔心,如果取心过程中钻速很快,拔心前可适当循环携砂。 割心后应立即起钻。 7.2.4.6起钻操作应平稳,不得猛刹骤停,不可单吊环起钻。起钻时应用液压钳或旋绳卸扣,无液压钳 时且拔心显示完好,可用转盘卸扣,但要操作平稳,不猛转猛停。井孔应灌满钻井液,提钻中途不得接方 钻杆循环钻井液

    钻进中常用钻具组合规格尺寸见表5。

    表5常用钻具组合规格尺寸

    般两翼刮刀钻头适用于可钻性级别1级~4级的松软岩层。三翼钻头可用于松软至中硬岩层钻进。四 翼钻头可用于中风化基岩或硬土层钻进。六翼钻头一般用于大口径表层钻进。镶齿刮刀钻头、金刚石 刮刀钻头可用于5级~7级的中硬岩层钻进。 7.3.2.2铣齿牙轮钻头一般用于上部松软地层(岩层可钻性级别小于5级)钻进,镶齿钻头一般用于较 硬地层(岩层可钻性级别大于5级)钻进;在容易井斜地层,选用牙轮偏移量小、无保径齿及齿多而短的 牙轮钻头。钻头结构类型参见附录C。 7.3.2.3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适用于可钻性小于5级的软到中硬地层,不适合在破碎、软硬变换频繁以及 硬地层中使用。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适用于高温钻井,适于较高转速(可达400r/min),适于配合井底动

    力钻具便用。 7.3.2.4液(气)动潜孔锤钻头,可使用全 击钻头、牙轮钻头或其他专用冲击钻头

    (气)动潜孔锤钻头,可使用全面钻进球齿冲击钻头、牙轮钻头或其他专用冲击钻头,

    7.3.3钻进工艺选择

    7.3.3.1在松软地层可选用钻并液回转钻进、喷射钻进和气举反循环钻进。 7.3.3.2在较硬地层可选用钻井液回转钻进、气动或液动潜孔锤钻进和气举反循环钻进。 7.3.3.3在热储开采段可选用钻井液回转钻进、空气钻进、泡沫钻进和气举反循环钻进

    7.3.4钻进技术参数

    7.3.4.1刮刀钻头钻进

    刮刀钻头钻进技术参数为: a)钻压:一般可钻性级别1级~4级的岩石为钻头直径单位长度0.12kN/mm~0.16kN/mm, 5级~7级岩石为钻头直径单位长度0.15kN/mm~0.20kN/mm。 b)转速:第四系松软地层、中软岩层钻进时钻头边缘线速度1.4m/s~1.7m/s;硬土层钻进时钻 头边缘线速度2.0m/s~3.0m/s;第四系卵砾石层、中硬岩层钻进时钻头边缘线速度1.0m/s~ 2.2m/s。 c)泵量:一般600L/min~2500L/min。浅孔钻进时,钻井液上返速度不超过3m/s;深孔钻进 时,钻井液上返速度不超过2m/s;第四系流砂层、松散层或破碎易塌岩层钻进时,钻井液上返 速度可低至0.1m/s。

    7.3.4.2/牙轮钻头钻进

    牙轮钻头钻进技术参数为: a)钻压:以达到所钻岩石的破碎强度值为宜,并结合设备能力和钻具强度等安全因素合理选择 在中硬以上岩层中钻进宜采用钻头直径单位长度0.3kN/mm~0.4kN/mm,在中硬以下地层 中钻进可采用钻头直径单位长度0.1kN/mm~0.3kN/mm。 b)转速:钻头外缘回转线速度以0.8m/s~1.5m/s为宜;遇卵砾石层或严重破碎地层可降低到 0.6m/s以内;地层完整、硬度较低、钻孔较浅、用常规口径钻进时转速为70r/min~200r/min, 大口径为30r/min~60r/min。 C 泵量:以满足钻井液上返速度0.1m/s~0.5m/s为宜,条件允许时取大值。使用干空气钻进 时上返风速以15m/s25m/s为宜

    7.3.4.3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钻进

    金刚石复合片钻头钻进技术参数为: a)钻压:以钻头直径单位长度0.10kN/mm~0.49kN/mm为宜。 b)转速:以60r/min300r/min为宜。 c)泵量:以600L/min~2500L/min为宜。条件允许时,尽可能采用大排量。

    7.3.4.4液动潜孔锤钻钻进

    液动潜孔锤钻进技术参数为: a)钻压:使用全面钻进球齿冲击钻头时,按钻头直径单位长度所需压力,在中硬以上岩层中钻进 宜采用0.055kN/mm~0.20kN/mm,采用牙轮钻头时,应选用常规回转钻进钻压的1/5 1/2。

    转速:一般在30r/min60r/min。硬岩或强研磨性岩石,转速以30r/min~45r/min为宜; 对于裂隙发育的岩层和软塑性岩石,转速宜选用120r/min~170r/min。 泵压和泵量:泵压和泵量按产品使用说明选择

    7.3.4.5气动潜孔锤钻送

    气动潜孔锤钻进技术参数为: a)供气量:排渣通道上的上返速度不低于15m/s。 b)供气压力:供气压力不低于孔内最大水柱高度时的启动风压与空气潜孔锤工作风压之和 c)钻压:钻头直径单位长度压力为0.06kN/mm~0.08kN/mm

    7.3.4.6气举反循环钻进

    7.3.5钻进操作要求

    7.3.5.2钻头的类型和尺寸应与所钻地层、孔径相适应。下钻前应检查钻头水眼畅通情况和钻头磨损 情况,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钻头。新钻头应先磨合钻进0.5m左右,再逐渐增加到设计钻压。当钻速 下降,应提钻检查。钻头提出后应进行分析、测量,如果非正常磨损严重则该型钻头不适应所钻地层,应 进行更换。 7.3.5.3接单根钻杆下放钻具前,应先开泵、启动回转器,再下放钻具到井底,逐渐加压钻进。下钻应平 稳,遇阻不得猛墩、硬压。 7.3.5.4保持钻井液性能良好,使孔内清洁、孔壁稳定,防止卡、埋钻事故发生。 7.3.5.5正常钻进中要求操作平稳,均匀给进,不得猛放猛压。注意钻具扭矩变化,如有异常,随时调整 钻进参数。同时,要确保钻井液排量满足要求。 7.3.5.6钻遇泥岩井段时,若钻速下降明显,可适当提高钻压,降低转速:若钻遇硬夹层发生轻微警钻现

    象时,可适当降低钻压,同时降低钻速,等钻穿后再采用正常参数钻进;钻进卵砾石、破碎带时,应调整铅 压,适当降低转速,防止钻头在井底跳动,剧烈震动和憨车。 7.3.5.7液(气)动潜孔锤钻进加接钻杆时,应注意检查被加接钻杆内有无堵塞物。下钻前,应在地表做 腋(气)动潜孔锤启动试验,检查冲击器是否工作、卡钎套是否牢固等,正常后方可下钻。 7.3.5.8液(气)动潜孔锤每次下钻,不得将钻具直接下到孔底,当钻具距孔底0.5m左右时,即开始送 水(气),待水(气)畅通后,方可慢速回转并下降钻具。当钻头接触孔底后,冲击器应立即启动冲击,如不 冲击,可上下审动钻具,确认冲击器工作正常后,再将钻进参数调整至正常值进行钻进。 7.3.5.9液(气)动潜孔锤钻进时,发现整泵、潜孔锤停止冲击,经上下审动钻具、调整泵量(气量)无效 时,应提钻检查。

    7.5.2定向井施工钻

    采用单点定向或随钻定向。

    7.5.4.1根据造斜点的深度和井眼尺寸合理选择钻具组合和钻井参数、严格控制井斜角

    DZ/T0260—20147.5.4.2造斜点深度小于500m时,采用钟摆钻具或塔式钻具组合钻井,严格控制钻压、控制井斜角不大于1°。7.5.4.3造斜点深500m1000m时,采用塔式钻具或钟摆钻具组合,合理选择钻井参数。钻至离造斜点50m时减压钻进,控制井斜角不大于1°30。7.5.4.4造斜点深度大于1000m,采用塔式钻具或刚性满眼钻具组合。稳定器和钻链未进人地层前减压钻进50m,逐渐加至设计钻压。钻至距造斜点100m时减压钻进,控制井斜角不大于27.5.4.5直井段钻完后,按照两测点间不大于50m测距进行测斜,并根据测斜数据进行井眼轨迹计算并绘制水平投影图和垂直剖面投影图。7.5.5造斜施工7.5.5.1定向造斜钻具按照设计要求下人至预定造斜点位置。7.5.5.2进行单点测斜,测量造斜位置的井斜角、方位角和弯接头工具面角。7.5.5.3在测斜照相的同时,对井口钻杆、方钻杆和地面钻杆进行打印。并把井口钻杆的印痕投到转盘的外缘上,作为基准点。7.5.5.4调整安置角(调整后的安置角是:设计方位角十反扭角),锁住转盘、开泵钻进。7.5.5.5定向钻进时每钻进1根~2根钻杆进行一次单点测斜,根据测量的并斜角和方位角及时修正反扭角的误差,并调整造斜工具的安置角。7.5.5.6有线随钻测斜仪定向造斜时,把测斜仪的并下仪器总成下人无磁钻链内,使定向靴的缺口坐在定向键上。钻进时可从地面仪表直接读出实钻井眼的井斜、方位和工具面角,并控制井眼按照设计轨迹延伸。7.5.6增斜施工7.5.6.1常用增斜钻具组合常用增斜钻具组合为:钻头近钻头扶正器→无磁钻链(根据井斜角、方位角的大小确定无磁钻链的长度)→钢钻链(无磁钻和钢钻链的总长度为20m~30m之间)扶正器→钻链(10m)→扶正器一钻链→随钻震击器→加重钻杆→钻杆。增斜钻具组合中钻头直径与扶正器外径允许差值为3mm~4mm。增斜组合是在转盘钻的基础上利用靠近钻头的钻部分,使用扶正器得到各种钻具的组合。按照增斜能力的大小分为强、中、弱3种结构,配合尺寸见表6。表6增斜钻具组合及配合尺寸单位为米类型LILLs强增斜组合1.0~1.8中增斜组合1.0~1.818.0~27.0弱增斜组合1.0~1.89.0~18.09.0注1:L,为钻头与第一扶正器之间长度。注2:L为第一个扶正器与第二个扶正器之间长度。注3:L,为第二个扶正器与第三个扶正器之间长度。7.5.6.2增斜施工操作7.5.6.2.1按照设计钻井参数钻进,均匀送钻,使井眼曲率变化平缓,轨迹圆滑。14

    7.5.6.2.2及时测量,随钻作图,掌握井斜和方位变化的趋势。如增斜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采 取措施。 增斜率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a)通过调整钻井参数改变增斜率。增加钻压可使造斜率增大;减小钻压,则造斜率降低。 b)更换钻具,改变近钻头扶正器与上面相邻扶正器之间的距离,距离越短增斜率越低;距离越长 增斜率越高。改变的范围在10m~30m。 c)改变近钻头扶正器与上面相邻扶正器之间的钻链刚性。刚性越强增斜率越低;刚性越弱增斜 率越高。 7.5.6.2.3控制井斜方位角的变化。 控制井斜方位角的变化,可采取以下措施: a)应用变向器调整并眼方位。适用于方位漂移不大、井眼规则、井径扩大率小的中硬地层并段。 b)扭方位。因地层等因素造成方位严重漂移,影响中靶或侵入邻井安全限定区域时,应运用井下 马达带弯接头等方法及时调整井眼方位。 7.5.6.2.4斜井段进行设备检修时,不得长时间将钻具停留在一处循环或空转扫孔

    7.5.7.1常用稳斜钻具组合

    7.5.7.2稳斜施工操作

    7.5.7.2.1在方位漂移严重的地层钻进,为了稳定井斜方位,应在钻头上连接2只~3只足尺寸的扶 正器。 7.5.7.2.2因地层因素影响,采用稳斜钻具出现降斜趋势时,应使用微增钻具组合稳斜。 微增钻具组合稳斜: a)将近钻头扶正器与其相邻的上扶正器之间的距离增加到5m~10m。 b)减少钻头上面第二只扶正器的外径(欠尺寸扶正器)。 7.5.7.2.3需要更强的稳斜组合 串联起来作为近钻头扶正器

    表7稳斜钻具组合及配合尺寸

    注1:L1为钻头与第一扶正器之间长度。 注2:L.为第一个扶正器与第二个扶正器之间长度。 注3:L为第二个扶正器与第三个扶正器之间长度 注4:L,为第三个扶正器与第四个扶正器之间长度 注5:Ls为第四个扶正器与第五个扶正器之间长度。

    7.5.8.1常用降斜钻具组合

    表8降斜钻具组合及配合尺寸

    7.5.9.8应尽量减少钻具与井壁间的摩擦力。宜加人润滑剂提高润滑性。下套管及电测井之前应加人 1.5%~2%的固体润滑剂。 7.5.9.9在井眼曲率大的井段,应定期下人键槽破坏器处理,保持井壁光滑。认真记录起下钻遇阻遇卡 位置,结合测斜资料,判断键槽位置,提前处理。 7.5.9.10钻具组合变换时,应严格控制下放速度,遇阻不得硬压。用刚性小的钻具组合钻出的井眼,改 换刚性强的钻具组合以前,应先用刚性适中的钻具组合通井扫孔。 7.5.9.11控制钻井液性能,提高动切力,增强携带岩屑能力,保持井眼干净。 7.5.9.12定向井钻进应配有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等3级以上净化装置,使钻井液含砂量小于0.5% 7.5.9.13丛式井、绕障井、应根据邻井和设计井井眼轴线的相对位置,及时进行最近距离扫描跟踪,并 作出防碰图。 7.5.9.14定向井使用的钻具应比相同井深的直井使用的钻具强度高。使用金刚石复合片钻头或其他 高效能钻头钻井,每钻进300m(斜井段)应进行一次提、下钻。钻具及配合接头等下井前应检查通孔直

    径和有无杂物,保证测斜仪器能顺利下入。

    7.6地热井钻进特殊要求

    7.6.1直并防斜操作要求

    .1使用合理钻具结构和级配,尽量采用满眼钻进。一开使用塔式钻具,二开以后使用钟摆钻具 器外径不宜小于钻头直径3mm。 .2钻软硬交互地层及倾角变化界面过渡带时,应及时调整钻进参数。 .3提钻前要测量井斜,发现井斜有增大趋势应及时采取措施。深孔钻进时,尽量采用钻链加压。

    7.6.2扫孔作业要求

    7.6.3.2钻时录并要求

    7.6.3.3钻井参数录并要求

    记录钻压、转速、悬重、钻具组合、人井钻头、泵量、泵压等。

    7.6.3.4钻并液录井要求

    钻井液录井应满足下列要求: a)每8h测定一次钻井液性能,必要时加密测定;每50m测量一次钻井液入井、出口温度,必要 时加密测量,并做好记录。 b)记录发生井漏的井深、层位、漏失量、漏速,井漏原因及井漏处理措施。记录发生井涌、井喷的 井深、层位、涌水量、涌速,井涌原因及井处理措施

    7.6.3.5钻井记录要求

    钻井记录应满足下列要求: a)记录发生卡钻、井塌、钻、跳钻、整钻、掉块、钻效改变等的井深、时间、原因及处理措施。 b)钻遇含气层时应进行气测录井。记录发生逸气的井深、层位及逸气原因等。地层压力异常地 层钻进时,应进行压力录井。

    7.6.3.6 岩心录并要求

    动探井、勘探开采结合井依据钻井设计书要求进行

    7.6.4 并控要求

    王地压型、高温或蒸汽地热由钻进时,应安装井控装置。 。开钻前调试防喷器,使防喷器处于良好工 。应合理选择钻具内防喷装置、气体分离器、钻井液液面监测装置。

    7.6.5钻遇特殊地层操作要求

    7.6.6预防并喷操作要求

    7.6.6.1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控制在油气层钻进时的机械钻速,防止上喷下漏或下喷上漏造成液柱压 力下降而引起井喷。正确选用井控装置,发现溢流应及时启用。 7.6.6.2对防喷器、阻流管汇、立管管汇、方钻杆阀、安全阀和内防喷器等井控设备,应按安全作业规程 进行定期试压和功能检测。 7.6.6.3钻开油气层前,应对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探测器、计量罐、流量计、液面探测器等进行安全检 查、校正。 7.6.6.4选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使其所形成的液柱压力高于裸眼井段最高地层孔隙压力,低于地层漏 失压力和裸眼井段最低的地层破裂压力。应依据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的结果,及时调整钻井液密度。 7.6.6.5进人油、气、水层前,调整好钻井液性能。在保证钻屑正常携带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采用较低的 钻井液粘度与切力,特别是终切力随时间变化幅度不宜过大。

    7.6.7防止并漏操作要求

    7.6.7.1在钻进过程中需要加重钻井液时,应控制加重速度、注意开泵泵压。当下部井段存在高压油、 气、卤水、水层的压力系数超过上部裸眼井段地层的漏失压力系数或破裂压力系数时,应在钻入高压层 之前进行堵漏(或下管封隔),提高上部地层的承压能力。 7.6.7.2发现钻井液被气侵后,应立即除气,尽快恢复钻井液密度。 7.6.7.3钻开高压油、气、卤水、水层后,钻进过程中应密切观测泥浆池中钻井液的体积总量。起钻时应 将井内灌满钻井液,并监测灌入量;下钻时,应观测钻井液返出量。 7.6.7.4储备适量高于并筒内钻井液密度的加重钻井液,其数量应接近井内钻井液量。 7.6.7.5油气活跃的井,下钻时应分段循环钻井液,循环时要计算油气上窜速度,用以判断油气活跃程 度和钻井液密度是否适当。

    7.6.7.6发现溢流应立即启用防喷器,用一定密度的加重钻井液进行压井,迅速恢复液柱压力重 压力平衡,制止溢流。

    7.6.8高温钻井操作要求

    7.6.8.1应安装钻井液冷却装置及井控装置。 7.6.8.2依据地质条件合理选择钻井液类型、抗高温处理剂、耐高温钻头等。用API推荐的高温高压 滤失仪及测试方法测量钻井液高温高压滤失量。 7.6.8.3注意人身安全,防止人员烫伤。

    7.6.8.4在钻头之上和主动钻杆之下各安装

    8.1钻并液类型与适用条件

    8.1.10钻井液气侵严重时,应采用液气分离器或除气器进行除气处理。 8.1.11在热储层钻进时,宜选用对热储层有保护作用或对热储层损害小的钻并液,宜选用低密度渗透 恢复率大于80%的钻井液。 8.1.12热储层钻进漏失时不宜进行堵漏,可选用海泡石制备钻井液,成井后再进行酸溶处理

    8.2.1钻井液材料与处理剂

    .1.1钻并液配制用黏土

    包括润土(主要成分是蒙脱石,分为钙十和钢十)、 量较高)、抗盐土(海泡石与凹凸棒石)、有机土(801、812、821、4602、4606等型号)。一般钻井液宜用钠 土,抗高温钻井液宜用海泡石,钻进油气层油浸严重时宜用有机土配制油基钻井液

    8.2.1.2钻井液配制用水

    水质对钻并液性能有重要影响,配置前应对钻并液用水的水质进行分析。

    8.3钻并液管理与维护

    8.3.1井场应配备振动筛、旋流除砂器、旋流除泥器等钻井液固相控制设备,必要时配备混合加重装 置、除气器、离心机及剪切泵。 8.3.2井场应配备漏斗黏度计、比重称、失水量仪、pH试纸和含砂量仪等,每8h至少测定一次钻井液 的常规性能,并将测得的数据记人班报表。 8.3.3钻前应选择合适位置挖掘一个废浆池,汇集废浆液。 8.3.4加人处理剂前,应计算钻井液循环一周所需时间,将处理剂在一个或几个循环周内均匀加人。 8.3.5不同钻井液体系的转换尽量在套管内完成。 8.3.6水泥固井后,应去掉部分钻井液,加水稀释和清除其中的有害固相,加人相应的处理剂,使钻井 液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8.3.7应制定易漏地层钻进施工预案,储备防漏、堵漏、配浆材料及其他处理剂,储备足量钻井液。 8.3.8钻进易塌地层前应调整钻井液性能,选择适应地层特性的钻井液类型及处理剂,严格控制滤失 量。适当提高钻井液黏度,可提前加入防漏材料,提高钻井液的防漏能力。在保证井壁稳定的前提下, 应尽量降低钻井液密度,减小钻并液静液柱压力,并适当降低钻井液排量。 8.3.9破碎岩层钻进应适当提高钻井液黏度,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改善泥皮质量,减少井下压力 激动。 8.3.10石膏层钻进可通过加人纯碱、除钙降黏剂等进行清除钙离子,用抗钙能力强的降黏剂控制黏 度、切力,补充降滤失剂、防塌剂等材料,以维护钻井液的性能稳定。 8.3.11钻进富含造浆黏土地层时,应先用清水作为钻井液,钻头破碎下来的黏土分散、水化后,再加人 活当的处理剂

    8.4.1孔隙或微裂缝漏失时处理措施

    8.4.1.1加人3%左右的情性堵漏材料,随钻循环,在漏失位置架桥封堵。 8.4.1.2在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PHP)或水解聚丙烯腈钠盐(HPAN)钻井液中加人氯化钙、石灰或水 泥作交联剂,封堵漏层。

    医差引发的漏失时处理措

    8.4.2.1采用逐步稀释、降低钻井液密度,减小压差,通过与地层压力平衡止漏, 8.4.2.2向钻井液中加人泡沫剂并充气,形成可循环的微泡沫,降低密度(密度可调整到0.6g/cm~ 0.95g/cm)。 8.4.2.3将1%~3%的单向压力封堵剂随钻加人,进行封堵,压力消失或降低后,自行解堵

    8.4.3裂缝和破碎带漏失时处理措施

    8.4.3.1加人高失水剂(如DTR封堵剂、PCC封堵剂和Diacel堵漏剂)。堵漏浆液在液柱压力下,迅速 失去水分,在孔壁形成一层致密、较高强度的滤饼封堵漏失层位。 8.4.3.2选用具有速凝,早期强度高,密度低的硫铝酸盐水泥,或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加速凝剂和早强剂 堵漏。堵漏前,应实测水泥浆液的性能指标(水灰比、密度、初凝终凝时间、流动度、可泵期),然后用平衡 法灌注水泥浆液。

    交替或漏失带存在逢流目

    应先向漏失部位灌人部分速凝胶体,在漏层通道狭窄处凝固 卫生标准,然后再注人普通水泥浆液。应根据漏 22

    失层特征,选择速凝胶体的配方,根据漏失层深度,计算浆液输送时间,确定总量以及各种处理剂的加 量,并预先在地表做好相关试验

    8.4.5大裂缝和溶洞漏失时处理措施

    8.4.5.1先从孔口缓慢投人碎石、碎砖、粗砂、水泥球等情性材料至孔底,然后灌人堵漏浆液。 8.4.5.2将具有一定弹性的“橄榄形”的大尼龙袋,通过销钉或安全接头与钻杆连接,下钻到溶洞漏失部 位后,从孔口注人一定量的水泥浆,待桥体硬化后,再扫孔

    8.4.6抑涌、止涌和防止井喷

    预测发生并涌或并喷并段,应采用地层压力平衡钻进技术园林绿化标准规范范本,通过调高钻并液密度,调节地层压力关 到抑涌、防喷的目的。

    ....
  • 相关专题: 地热钻探  

相关下载

专题: 检测标准 |装修工艺、技术 |设计图纸 |竣工资料 |镀锌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