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112-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pdf

  • GB∕T 40112-20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0-28
  • 发 布 人: 1863638078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1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6.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地质构 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及不良地质现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划分为复杂、中等和简单三 类,见表2。

    2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4.6.3建设工程重要性根据工程类

    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表3建设工程重要性分类表

    .7.1地质灾害危险性根据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三个指标确定。 1.7.2地质灾害发育程度根据地质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确定,分为强发育、中等发育和弱发育三级: a)滑坡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4和表5确定。

    表4滑坡发育程度分级表

    表5滑坡变形阶段及特征表

    D)崩塌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6确定

    表6崩塌发育程度分级表

    c)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7、表8和表9确定

    表7泥石流发育程度分级表

    表8泥石流发育程度量化评分及评判等级标准

    表9泥石流堵塞程度分

    GB/T40112—2021d)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10确定。表10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表发育程度发育特征a)以纯厚层灰岩为主,地下存在溶洞、土洞或有地下暗河通过;b)地面多处下陷、开裂,塌陷严重;强发育c)地表建设工程变形开裂明显;d)上覆松散层厚度<30m;e)地下水位变幅大,水位在基岩面上下波动a)以次纯灰岩为主,地下存在溶洞裂隙、土洞等;b)地面塌陷、开裂明显;中等发育c)地表建设工程变形有开裂现象;d)上覆松散层厚度30m~80m;e)地下水位变幅不大,水位在基岩面以下a)灰岩质地不纯,地下存在溶蚀裂隙,土洞等不发育;b)地面塌陷、开裂不明显;弱发育c)地表建设工程无变形、开裂现象;d)上覆松散层厚度>80m;e)地下水位变幅小,水位在基岩面以上e)采空塌陷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11确定。表 11采空塌陷发育程度分级表参考指标发育地表移动变形值采空区及其开采治理工程发育特征程度影响带占建面积占建设下沉量倾斜水平变形地形曲率深厚设场地面积场地面积mm/amm/mmm/mmm/m比%%强发育地表存在塌陷和裂缝;地表>60>6>4>0.3<80>10>10建设工程变形开裂明显中等地表存在变形及地裂缝;地20~603~62~40.2~0.380~1203~103~10发育表建设工程有开裂现象地表无变形及地裂缝;地表弱发育<20<3<2<0.2>120<3<3建设工程无开裂现象f)地裂缝发育程度分级根据表12确定。0

    2地裂缝发育程度分级表

    g)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分级表根据表13确定

    表13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分级表

    表14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级表

    GB/T 40112—2021表14(续)征岩土体发育程度地下水特征岩层面类型和岩层倾角(或结构面)坡高岩体类型流土或掉块坡面变形(或结构面)与坡向关系m强发育>15°相同>10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中等发育有地8°~15°相同、斜交5~10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风化带、构造破下水相同、相反、弱发育<8°<5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碎带、成岩程度斜交强发育较差的泥岩>15°相同>15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无地中等发育10°~15°相同、斜交10~15有流土下水上部有轻微变形弱发育<10°相反、斜交<10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强发育>12°相同>15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有地中等发育8°~12°相同、斜交8~15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下水弱发育有泥页岩软<8°相反、斜交<8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强发育弱夹层>18°相同>20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无地中等发育层12°~18°相同、斜交15~20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岩下水弱发育状<12°相反、斜交<15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体强发育岩>18°相同>20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体有地中等发育12°~18°相同、斜交10~20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均质较坚硬下水弱发育<12°相反、斜交<10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的碎屑岩和强发育碳酸岩类>20°相同>30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中等发育无地15°~20°相同、斜交15~30有流土下水上部有轻微变形弱发育<15°相反、斜交<15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强发育>20°相同>25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中等发育有地15°~20°相同、斜交15~25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下水弱发育较完整坚硬的变<15°相反、斜交<15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强发育质岩和岩浆岩类>20°相同>40有流土有掉块中下部有轻微变形无地中等发育15°~20°相同、斜交20~40有流土上部有轻微变形下水弱发育<15°相反、斜交<20无流土无掉块无坡面变形4.7.3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根据灾情和险情分为危害大、危害中等和危害小三级,见表15。10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危害程度采用“灾情”或“险情”指标评价时,满足一项即应定级, 注1:灾情指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注2:险情指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采用“受威胁人数”、“可能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评价。

    4.7.4地质灾害诱发因素根据成因分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类,见表16。

    表16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分类表

    4.7.5地质灾害危险性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分为危险性大、危险性中等和介 险性小三级,见表17

    表17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

    4.8不同级别评估的技术要求

    O.1 一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充分论证。内容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和危险性逐一进行现 评估:

    b)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预测评估;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进行评估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划分危险性 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评估结论,并 提出防治地质灾害措施建议。 4.8.2 二级评估应有充足的基础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内容包括 a 应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各类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和危险性逐一进行初步 现状评估; b) 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可能引发和建设工程遭受各类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别进行初步预测 评估; ) 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进行建设用地区和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分区段 划分出危险性等级,说明各区段地质灾害的种类和危险性,对建设用地和规划用地适宜性做出 评估结论,并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建议。 4.8.3 三级评估应有必要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参照二级评估要求的内容,做出评估

    5.1.2调查用图应能反映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体的影响范围,比例尺不应小于1:50000。 5.1.3在图幅面积10cmX10cm的范围内,调查点不应少于8个。对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的结构面、 微地貌、特殊岩土、构造破碎带、地下水点、地表水体等重点地段,应加密调查点。 5.1.4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形成、分布和发育的影响作用。 5.1.5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

    5.2.1收集区域地质及构造背景资料,分析判断在其背景下可能发育的地质灾害及与评估区的关系。 5.2.2收集区域及评估区活动断裂资料,分析判断对评估区的影响。 5.2.3收集区域地震历史资料,分析判断地震活动对评估区的影响及地壳稳定性。 5.2.4收集区域及评估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确定评估区主应力方向,分析判断地应力对评估区影响 程度。

    5.3.1收集评估区气候类型和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包括降水、气温、蒸发、湿度、冻土深度等,分析气象 要素对评估区地质灾害体的影响, 5.3.2收集评估区地表水水文要素,包括流域特征、流量、水位、含沙量、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等,分析 水文要素对评估区及周边地质灾害体的影响程度

    5.4.1收集评估区地形地貌资料,确定评估区地形地貌类型。 5.4.2调查评估区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海拔高度、相对高差、岩土体组成和成因、特征、微地貌类型、形 态特征。

    b)人工边坡的形态、类型、结构、坡度、高度、宽度、面积、台阶留设高度和宽度、防护措施、排水 系统; C) 河、沟等流域面积、长度、宽度、坡比、断面特征、岩土体组成与风化程度、植被覆盖程度、堵塞 度、防洪堤坝等稳定程度与蓄排水情况等; 1 河漫滩、阶地、冲洪积扇等分布特征,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地质时代及其演化历史: e 采矿弃渣场的分布位置、形态、规模、对地貌的改变、处治及稳定性

    5.5.1调查评估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组合关系、破碎带或影响带宽度,分析地质构造又 评估区的影响。 5.5.2调查评估区节理和裂隙(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密度、充填物特征和胶结程度、组 合关系,分析对地质体和灾害体的影响程度

    5.5.1调查评估区地质构造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组合关系、破碎带或影响带宽度,分析地质构造对 评估区的影响。 5.5.2调查评估区节理和裂隙(或卸荷裂隙)的分布位置、产状、性质、密度、充填物特征和胶结程度、组 合关系,分析对地质体和灾害体的影响程度

    5.6.1收集评估区地层分布与地层岩性资料,确定评估区与周边地层的变化关系 5.6.2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5.6.3调查评估区对地质灾害体有控制作用的泥岩、页岩、泥质层面、岩土接触面、不整合面等 5.6.4调查评估区松散层的分布范围、 、规模及特征,分析其在工程建设中形成灾害体的可能性

    的变化天系 5.6.2调查评估区地层的地质年代、成因、岩性、产状、厚度、分布及接触关系等。 5.6.3调查评估区对地质灾害体有控制作用的泥岩、页岩、泥质层面、岩土接触面、不整合面等 5.6.4调查评估区松散层的分布范围、 、规模及特征,分析其在工程建设中形成灾害体的可能性

    5.7.1根据评估区地层调查资料,按GB50021规定划分岩土类型。阐明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7.2通过收集、调查或采样测试,阐明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 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5.7.1根据评估区地层调查资料,按GB50021规定划分岩土类型。阐明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5.7.2通过收集、调查或采样测试,阐明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结合工程建设的特点 进行工程地质评价

    5.8.1调查评估区含水层的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 5.8.2调查地下水类型及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动态特征。 5.8.3分析地下水对评估区岩土体稳定性影响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5.9特殊工程地质问题

    设中与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对地质体稳定性影响或形成次 项评价。主要特殊工程地质问题有: a)区域地壳稳定性、建(构)筑物地基稳定性: b) 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地下开挖过程中突水、岩爆、塌方、软岩变形、瓦斯突出等; d)矿山生产中排土场、研石山、矿渣堆、尾矿库发生的各种灾害和问题等。 5.9.2分析在工程建设中与建设工程运营期间对地质体稳定性影响或形成次生灾害的可能性。 5.9.3对评估区影响大时,应在评估报告中建议开展专项评价,

    5.10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10.3分析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对建设工程的影响

    0..1调查地质火害体及其影响范围内建巩 特征,进行记求、绘图、系猫、拍照或求像。 6.1.2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形成条件、分布特征、规模、结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 6.1.3收集和调查评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类型、效果和经验。 6.1.4调查时应现场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表,见附录B的表B.1

    6.2.1调查滑坡体的影响范围、分析确定滑动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估算滑坡体体积。 6.2.2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和分布判断滑坡体结构组合特征。 6.2.3调查滑坡前缘挤压变形、地鼓、水体、湿地分布及变迁情况,分析判断剪出口埋深和位置。 6.2.4调查滑坡后缘拉张裂缝带宽度和后期充填现状、滑坡体两侧岩土体错裂位移情况,分析判断滑 皮体位移量和发育程度。 6.2.5调查滑坡体前部、中部、后部裂缝空间分布特征、力学属性、密度,分析确定滑坡的抗滑段、主滑 段、张拉段和主滑方向。 6.2.6调查滑坡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5.2.7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滑坡的成因,确定滑坡的诱发 因素。 6.2.8根据调查、勘查、测试或经验值初步确定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初步分析滑坡的稳定性

    6.3.1调查崩塌体的影响和分布范围,确定主控结构面延展贯穿和分布高度,估算崩塌体体积。 6.3.2根据评估区地层出露和分布确定崩塌体结构组合特征。 6.3.3根据调查、测试或经验值确定岩土体比重,估算崩塌体总重度。 6.3.4调查崩塌体坡面产状和各剖面岩土体形态变化特征。 6.3.5调查崩塌体上方裂缝开裂、自然或人为充填、灌木杂草生长、降水或地表水下渗等;调查崩塌体 下方主控结构面变化与坡面的位置关系、岩土体压裂状态、流土和掉块情况,分析判断崩塌体活动历史 与发育程度。 6.3.6调查崩塌的灾情和险情,确定现状条件下的危害程度。 6.3.7根据崩塌的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结合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崩塌成因,确定崩塌的诱发 因素。 6.3.8根据崩塌体的规模、掉块和崩塌方式、诱发因素,分析崩塌体的崩落方向和影响范围。

    6.4.1调查范围应包括评估区所在的河、沟以上至地表分水岭及泥石流影响地段。 6.4.2调查泥石流的汇水面积、纵坡比、岩土体组合及植被发育特征。 6.4.3调查泥石流河、沟汇水范围内岩土体风化剥落、滑坡、崩塌对河、沟的堵塞程度。 6.4.4收集评估区气象资料,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降水量、最小降水量、小时降水强度等与泥石 流的关系。 6.4.5收集泥石流区气象水文条件,分析水源类型、多年平均流量、最大洪峰流量、最小流量、积水与泥 14

    石流的关系。 6.4.6调查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率、规模、泥位、形成过程、延续时间、流体性质、降水与河水条件、已 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泥石流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5.4.7根据泥石流堆积区的影响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历次堆积物质组成 和厚度,结合对应历史降水强度,分析泥石流成因,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6.5.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和空间位置、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6.5.2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开采(疏排)情况,分析与岩溶塌陷的 关系。 6.5.3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规模、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5.4根据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 因素。

    5.5.1调查评估区可溶岩分布范围、岩溶发育程度和空间位置、上覆松散层厚度与岩性特征 6.5.2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开采(疏排)情况,分析与岩溶塌陷的 关系。 6.5.3调查岩溶塌陷的形态特征、规模、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岩溶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5.4根据岩溶塌陷发生的时间规律,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岩溶塌陷成因,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 因素。

    5.6.1调查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调查采掘工作面的布置、采深、采厚、开采方式、开采强度 顶板管理方式、与周边开采和工程活动的关系。 6.6.2调查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埋藏深度。 6.6.3调查开采层顶底板和上覆松散层岩性、厚度及工程地质特征。 6.6.4调查矿区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埋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和开采层的水 力联系。 6.6.5调查采空区的总面积、空间展布、冒落、积水、抽排水情况。 6.6.6调查地面塌陷对地面破坏影响总面积、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6.7 调查地面塌陷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面塌陷成因和变形特征,确定地面塌陷的诱发 因素。 6.6.8根据地面塌陷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地面塌陷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

    5.6.1调查矿山开采历史与现状、规划设计,调查采掘工作面的布置、采深、采厚、开采方式、开采强度 顶板管理方式、与周边开采和工程活动的关系。 6.6.2调查矿层的种类、分布、层数、单层厚度和总厚度、埋藏深度。 6.6.3调查开采层顶底板和上覆松散层岩性、厚度及工程地质特征。 6.6.4调查矿区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位埋深,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和开采层的水 力联系。 6.6.5调查采空区的总面积、空间展布、冒落、积水、抽排水情况。 6.6.6调查地面塌陷对地面破坏影响总面积、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塌陷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6.7 调查地面塌陷特征,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地面塌陷成因和变形特征,确定地面塌陷的诱发 因素。 6.6.8根据地面塌陷形成过程和特点.分析地面陷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

    6.7.2调查地层的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7.3调查地裂缝发育区周边松散层孔隙水开采强度和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确定地裂缝与降落漏 的关系,分析地裂缝成因和诱发因素。 6.7.4调查地裂缝宽度、长度、深度、产状和密度,分析确定地裂缝发育程度, 6.7.5调查地裂缝对地面的破坏特征、影响范围、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裂缝发育程度和危害 程度。 6.7.6搜集和调查地裂缝出现的时间、历史出现的时间间隔,分析地裂缝的发展趋势和活跃程度

    6.8.1调查地面沉降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位置。

    6.8.1调查地面沉降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位置。 6.8.2调查松散层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8.3调查压缩层的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4调查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层厚度、岩性特征、埋蔽深度和分布条件

    6.8.1调查地面沉降所处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位置。 6.8.2调查松散层沉积类型、地貌特征、地层厚度和岩性特征。 6.8.3调查压缩层的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4调查松散层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含水层厚度、岩性特征、埋藏深度和分布条件

    6.8.5收集地下水开采历史、开采量、地下水位动态,绘制地下水位等值线图。 6.8.6收集地面沉降观测、构筑物变形破坏等资料,绘制地面沉降等值线图。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 地面沉降的发生时间、范围、累计沉降量和沉降速率、已造成和潜在的危害,确定地面沉降发育程度和危 售程度。 6.8.7分析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强度的关系,确定地面沉降的成因和诱发因素

    .9.1调查评估区内自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分布范围和规模, 6.9.2调查斜坡坡度、坡向、地层倾向、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 6.9.3调查坡体地层分布、厚度、岩性特征、风化层或松散层厚度。 6.9.4调查坡体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出水或渗水点位置、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程度 6.9.5调查坡体上方裂缝发育程度、坡面掉块流土现象、坡脚挤压变形特征、潜在的危害,确定斜坡的 发育程度和危害程度, 6.9.6根据坡体及周边人类工程活动、河岸侵蚀、降水对坡体的影响程度等,确定不稳定斜坡变形的诱 发因素。 .9.7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确定为不稳定斜坡: a) 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b)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d)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e)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f)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 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a)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b) 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 坡角; C) 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d) 顺坡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 e) 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f) 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 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 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1.1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应对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不 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诱发因素进行现状评估。 7.1.2根据地质灾害体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 状评估。

    7.2.1根据滑坡的调查资料,按表4和表5确定滑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按 表16确定滑坡的诱发因素。 7.2.2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滑坡地质灾害危 险性现状评估。

    7.4.1根据泥石流的调查资料,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害 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7.4.2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泥石流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4.1根据泥石流的调查资料,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害 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流的诱发因素。 7.4.2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泥石流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5.1根据岩溶塌陷的调查资料,按表10确定岩溶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 变;按表16确定岩溶塌陷的诱发因素。 7.5.2根据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岩溶塌陷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6.1根据采空塌陷的调查资料,按表11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 度;按表16确定采空塌陷的诱发因素, 7.6.2根据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采空塌陷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7.1根据地裂缝的调查资料,按表12确定地裂缝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裂缝的危害程度;按表 16确定地裂缝的诱发因素。 7.7.2根据地裂缝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地裂缝地质灾 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8.1根据地面沉降的调查资料,按表13确定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地面沉降的危害程 度;按表16确定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 7.8.2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地面沉降地 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9.1根据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资料,接表14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危 害程度;按表16确定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7.9.2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不稳定斜 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7.9.1根据不稳定斜坡的调查资料,按表14确定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不稳定斜坡的 害程度;按表16确定不稳定斜坡的诱发因素 7.9.2根据不稳定斜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地质环境条件,按表17进行不稳定余 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8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B/T 40112202

    B.1.2工程建设中至建成后的期间包括自征地到建设工程峻工验收,受灾对象为施工人员、设备和 材料。 3.1.3应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预测评估

    8.2.1确定工程建设与滑坡体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滑坡的可能性。 8.2.2按表4、表5确定滑坡体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滑坡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滑坡的诱发 因素。 8.2.3根据滑坡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18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 发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8.3.1确定工程建设与崩塌体的位置关系别墅图纸,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滑坡的可能性。 8.3.2按表6确定崩塌体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崩塌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崩塌的诱发因素。 8.3.3根据崩塌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19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 发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崩塌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8.4.1确定工程建设与泥石流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8.4.2按表7、表8和表9确定泥石流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泥石流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泥石 流的诱发因素。 3.4.3根据泥石流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0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后 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表20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分级表

    8.5.1确定工程建设与岩溶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岩溶塌陷的可能性。 8.5.2按表10确定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岩溶塌陷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岩溶塌陷的 诱发因素。 8.5.3根据岩溶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按表21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 后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设中、建成后引发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

    3.6.1确定工程建设与采空塌陷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采空塌陷的可能性。 3.6.2按表11确定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按表15确定采空塌陷的危害程度,按表16确定采空塌陷的 秀发因素。 .6.3根据采空塌陷的发育程度、危害程度和诱发因素,结合现状评估垫片标准,按表22进行工程建设中、建成 后引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设中、建成后引发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

    .7.1确定工程建设与地裂缝的位置关系,分析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引发地裂缝的可能性 20

    ....
  • 相关专题: 地质灾害  

相关下载

专题: 航空标准 |设计图纸 |暖通空调图纸、图集 |过滤器标准 |施工安全资料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