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NX.pdf

  • JGJ340-2015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范NX.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6.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23
  • 发 布 人: iwjh163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1.0.1 为了在建筑地基检测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建筑地基性状及施工质量的检测和评价。
    1.0.3 建筑地基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确定。
    1.0.4 建筑地基检测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的系数可根据泊 松比试验结果,按下列公式计算:

    (4. 4. 81) (4. 4. 82) (4. 4.83)

    城镇建设标准= I, I(1 μ2) I,= 0. 5 + 0.23 Iz = 1 +2μ2 +2μ

    表4.4.8凝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变形模量的系数e

    续表4.4.8 土类 d s 醉石土 砂土 粉± 粉质黏土 黏土 0. 15 0, 114 0. 454 0. 457 0. 479 0. 487 0. 10 0. 435 0, 446 0. 448 0, 470 0, 478 0. 05 0, 427 0, 437 0. 439 0. 461 0. 468 0. 01 0, 418 0. 429 0. 431 0, 452 0. 459

    4.4.9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承压板形状及尺寸、试验点的平面位置图、剖面图及 标高; 2 荷载分级及加载方式; 3本规范第4.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 + 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 5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 6单位工程的承截力特征值

    5.1.1复合地基载荷试验适用于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鹿喷 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灰 土桩、柱锤冲扩桩及强夯置换墩等竖向增强体和周边地基土组成 的复合地基的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 承压板下应力影响范围内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当存在多 层软弱地基时,应考到载荷板应力影响范围,选择大承压板多 桩复合地基试验并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 5.1.2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底面标高应与设计要求标高相 一致。 5.1.3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 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复合地基达 到本规范第5.4.2条规定的破坏状态。 5.1.4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0.5%,且不应少 于3点; 2单位工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可根据所采用的处理方法及 地基土层情况,选择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单桩复合地基载荷 试验。 5.1.5复合地基截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2位盟设务及其安装

    5.2.1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 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 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宜采用

    预制取现场制作并应具有足够刚度。试验时承压板中心应与增强 体的中心(或形心)保持一致,并应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5.2.2试验加载设备、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加载方式、加 载反力装置、荷载测量、沉降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4.2.5条~第 4.2.9条的规定。 5.2.3承压板底面下宜铺设100mm~150mm厚度的粗砂或中 砂垫层,承压板尺寸大时取大值。 5.2.4试验标高处的试坑宽度和长度不应小于承压板尺寸的3 倍。基准梁及加荷平台支点宜设在试坑以外,且与承压板边的净 距不应小于2m, 5.2.5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 合本规范表4.2.11规定。 5.2.6试验前应采取措施,保持试坑或试并底岩土的原状结构 和天然湿度不变。当试验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将地下水位降 至试验标高以下,再安装试验设备,待水位恢复后方可进行 试验。

    正式试验前宜进行预压,预压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 5%,预压时间为5min。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 初始读数并应重新调整零位。 5.3.2试验加卸载分级及施加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 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8~1/12,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 荷载的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应为分级荷载的2倍,逐 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 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士10%。 5.3.3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

    下列规定: 1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测读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 每30min测读一次; 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1h内承压板沉降量不应超 过0.1mm; 3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 级荷载; 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应按第30min、60min测读 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承压板残余沉降量,维持时 间为3h,测读时间应为第30min、60min、180min。 5.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边长(直径)的6%或大 于等于150mm; 3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 对稳定标准

    下列规定: 1每加一级荷载前后均应各测读承压板沉降量一次,以后 每30min测读一次; 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1h内承压板沉降量不应超 过0.1mm; 3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 级荷载; 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应按第30min、60min测读 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承压板残余沉降量,维持时 间为3h,测读时间应为第30min、60min、180min。 5.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沉降急剧增大,土被挤出或承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隆起; 2承压板的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其边长(直径)的6%或大 于等于150mm; 3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 对稳定标准。

    5.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变形轻制严格的工程可按设计要求的沉降允许值作为相对变 形值。

    表5.4.3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特征值对应的承压板的况降量;6为承压板的边宽或直径,当 大于2m时,拨2m计

    因于2m时。按2m计盒

    5.4.4单位工程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时,试验点的数 量不应少于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可取其平 均值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4.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和 单位工程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应评价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承压板形状及尺寸; 2荷载分级方式; 3本规范第5.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 4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 5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 6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

    6.1.1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 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混凝土桩、树根桩、强夯置 换嫩等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竖向承载力。 6.1.2工程验收检测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 载力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极 限状态。 6.1.3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 数的0.5%,且不得少于3根。 6.1.4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6.2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6.2.1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 4.2.5条规定。 6.2.2加载反力装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规定。 6.2.3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 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应 根据干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6.2.4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沉降测定 平面宜在桩顶标高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上。 6.2.5·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4.2.9条 规定。 6.2.6 试验增强体、压重平台支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应符合表6.2.6的规定

    表6.2.6增强体、压重平台支缴边和基准控之间的中心距高

    2.6增强体、压重平台支嫩边和基准技之间的中心距高

    注:1D为增强体直径(m)

    2对于强夯置换墩或大型荷载板,可采用逐级加载试验,不用反力装置,具 体试验方法参考结构楼面荷费试验。

    6.3.1试验前应对增强体的桩头进行处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混凝土桩等强度较高的桩宜在桩顶设置带水平钢筋网片的混凝土 桩帽或采用钢护筒桩帽,加固桩头前应凿成平面,混凝土宜提高 强度等级和采用早强剂。桩帽高度不宜小于一倍桩的直径,桩帽 下桩顶标高及地基土标高应与设计标高一致

    6.3.1试验前应对增强体的桩头进行处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混凝土桩等强度较高的桩宜在桩顶设置带水平钢筋网片的混凝土 桩帽或采用钢护筒桩帽,加固桩头前应凿成平面,混凝土宜提高 强度等级和采用早强剂。桩帽高度不宜小于一倍桩的直径,桩帽 下桩顶标高及地基土标高应与设计标高一致。 6.3.2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 大加载量或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 的2倍; 2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 逐级等量卸载: 3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 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士10%。 6.3.3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的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每级荷载施加后应按第5min、15min、30min、45min、 60min测读桩顶的沉降量,以后应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2桩顶沉降相对稳定标准:每1h内桩项沉降量不超过 0.1mm,并应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的第30min开 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沉降观测值计算; 3当桩顶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应再施加下一级

    6.3.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6.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Qs曲线陡降段明显时,取相应于陡降段起点的荷载值; 2当出现本规范第6.3.4条第2款的情况时,取前一级荷 载值; 3Qs曲线呈缓变型时,水泥土桩、桩径大于等于800mm 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为40mm~50mm所对应的荷载值;混凝土 桩、桩径小于800mm时取桩顶总沉降量s等于40mm所对应的 荷载值; 4当判定竖向增强体的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取最大试验

    荷载值; 5按本条1~4款标准判断有困难时,可结合其他辅助分析 方法综合判定。 6.4.3竖向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应按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取值。 6.4.4单位工程的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确定时,试验点的数量 不应少于3点,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对非条 形及非独立基础可取其平均值为竖向极限承载力。 6.4.5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增强体的承载力检 测值和单位工程的增强体承载力特征值,并应评价竖向增强体承 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6.4.6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 2本规范第6.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土 层面图; 3承载力特征值判定依据; 4每个试验增强体的承载力检测值; 5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

    7.1.1标准贯入试验适用于判定砂土、粉土、黏性土天然地基 及其采用换填垫层、压实、挤密、夯实、注浆加固等处理后的地 基承载力、变形参数,评价加固效果以及砂土液化判别。也可用 于砂桩和初凝状态的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桩、夯实水泥桩 等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评价。 7.1.2采用标准贯人试验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 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0点,当面积超过3000m应每 500m增加1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7.2.1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应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1标准费入试验设备规格

    注:算心睡导向杆应平直,保持润滑,相对弯曲<1/1000

    7.2.2标准贯入试验所用穿心锤质量、导向杆和钻杆相对弯曲 度应定期标定,使用前应对管靴刃口的完好性、钻杆相对弯曲 度、穿心锤导向杆相对弯曲度及表面的润滑程度等进行检查,确 保设备与机具完好。

    7.3.1标准贯入试验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试验点平面布设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点应根据工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匀布置, 并应具有代表性; 2复合地基桩间土测试点应布置在桩间等边三角形或正方 形的中心;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上可布设检测点;有检测加固土 体的强度变化等特殊要求时,可布置在离桩边不同距离处; 3评价地基处理效果和消除液化的处理效果时,处理前、 后的测试点布置应考虑位置的一致性。 7.3.2标准贯人试验的检测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 合下列规定: 1天然地基的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 2人工地基的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 3复合地基桩间土及增强体检测深度应超过竖向增强体底 部0.5m; 4用于评价液化处理效果时,检测深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7.3.3标准贯入试验孔宜采用回转钻进,在泥浆护壁不能保持 孔壁稳定时,宜下套管护壁,试验深度须在套管底端75cm 以下。 7.3.4试验孔钻至进行试验的土层标高以上15cm处,应清除 孔底残土后换用标准贯人器,并应量得深度尺寸再进行试验。 7.3.5试验应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并应采取 减小导向杆与锤间的摩阻力、避免锤击时的偏心和侧向晃动以及

    保持贯入器、探杆、导向杆连接后的垂直度等措施。

    7.3.6标准贯入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贯人器垂直打人试验土层中15cm应不计击数; 2继续贯人,应记录每贯人10cm的锤击数,累计30cm的 锤击数即为标准贯人击数; 3锤击速率应小于30击/min; 4当锤击数已达50击,而贯人深度未达到30cm时,宜终 止试验,记录50击的实际贯人深度,应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贯 人30cm的标准贯人试验实测锤击数:

    式中:N—标准贯人击数; 4.S—50击时的贯入度(cm)。 5贯人器拨出后,应对贯人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 记录;需测定黏粒含量时留取土样进行试验分析。 7.3.7.标准贯人试验点竖向间距应视工程特点、地层情况、加 固目的确定,宜为1.0m。 7.3.8同一检测孔的标准贯人试验点间距宜相等。 7.3.9标准贯人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行记录

    △S—50击时的贯入度(cm)。 5贯人器拨出后,应对贯人器中的土样进行鉴别、描述、 记录;需测定黏粒含量时留取土样进行试验分析。 7.3.7标准贯人试验点竖向间距应视工程特点、地层情况、加 固目的确定,宜为1.0m。 7.3.8同一检测孔的标准贯人试验点间距宜相等。 7.3.9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行记录。 7.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7.4.1天然地基的标准贯人试验成果应绘制标有工程地质柱状 图的单孔标准贯人击数与深度关系曲线图。 7.4.2人工地基的标准贯人试验结果应提供每个检测孔的标准 贯人试验实测锤击数和修正锤击数。 7.4.3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值可用于分析岩土性状,判定地基 承载力,判别砂土和粉土的液化,评价成桩的可能性、桩身质量 等。N值的修正应根据建立的统计关系确定。 7.4.4当作杆长修正时,锤击数可按下式进行钻杆长度修正:

    7.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7.4.1天然地基的标准贯人试验成果应绘制标有工程地质柱状 图的单孔标准贯人击数与深度关系曲线图。 7.4.2人工地基的标准贯人试验结果应提供每个检测孔的标准 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和修正锤击数。 7.4.3标准贯人试验锤击数值可用于分析岩土性状,判定地基 承载力,判别砂土和粉土的液化,评价成桩的可能性、桩身质量 等。N值的修正应根据建立的统计关系确定。 7.4.4当作杆长修正时,锤击数可按下式进行钻杆长度修正:

    式甲: N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 N——标准贯试验实测锤击数; 触探杆长度修正系数,可按表7.4.4确定

    N 11 13 1 L3 fa 90 110 150 180 220 260 310 366 410 450

    7.4.9采用标准负人试验成果判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或 压缩模量时,应与地基处理设计时依据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的确定方法一致。 7.4.10地基处理效果可依据比对试验结果、地区经验和检测孔 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同一土层的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标准 值、变异系数等对下列地基作出相应的评价: 1非碎石土换填垫层(粉质黏土、灰土、粉煤灰和砂垫层) 的施工质量(密实度、均匀性); 2压实、挤密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等的均匀性;有 条件时,可结合处理前的相关数据评价地基处理有效深度; 3消除液化的地基处理效果,应按设计要求或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进行评价。 7.4.11标准贯入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的检测结果和单 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 7.4.12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标准贯入锤击数及土层划分与深度关系曲线; 2每个检测孔同一土层的标准贯入锤击数平均值; 3 同一土层标准贯人锤击数标准值; 4岩土性状分析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5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施工质量或桩间土处理效果评价; 6对地基(土)检测时,可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比对试验 结果提供土层的变形参数和强度指标建议值

    8.1.1圆维动力触探试验应根据地质条件,接下列原则合理选 择试验类型: 1轻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粉砂、细 砂地基及其人工地基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 载力; 2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黏性土、粉土、砂土、中 密以下的碎石土及其人工地基以及极软岩的地基土性状、地基处 理效果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检验砂石桩和初凝状态的水 泥搅拌桩、旋喷桩、灰土桩、夯实水泥土桩、注浆加固地基的成 桩质量、处理效果以及评价强夯置换效果及置换墩着底情况; 3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适用于评价密实碎石土、极软岩和 软岩等地基土性状和判定地基承载力,也可用于评价强夯置换效 果及置换嫩着底情况, 8.1.2采用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 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10点,当面积超过3000m应每 500m增加1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8.2.1圆维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规格应符合表8.2.1的规定。

    8.2.1圆维动力触探试验的设备规格应符合表8.2.1的规定。

    表8.2.1固维动力能探试验设备规格

    圆锥动力触探的落锤应采用自动脱钩装置。 8.2.3触探杆应顺直,每节触探杆相对弯曲宜小于0.5%,丝 扣完好无裂纹。当探头直径磨损大于2mm或锥尖高度磨损大于 5mm时应及时更换探头。

    8.3.1经人工处理的地基,应根据处理土的类型和增强体桩体 材料情况合理选择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其试验方法、要求按 天然地基试验方法和要求执行。 8.3.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试验点平面 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点应根据工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匀布置, 并应具有代表性; 2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施工质量检测,测试点应布置在增强 体的桩体中心附近;桩间土的处理效果检测,测试点的位置应在 增强体间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 3评价强夯置换墩着底情况时,测试点位置可选择在置换 墩中心; 4评价地基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的测试点的布置应考 虑前后的一致性。 8.3.3圆维动力触探测试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天然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 2人工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

    8.3.1经人工处理的地基,应根据处理土的类型和增强体桩体 材料情况合理选择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其试验方法、要求按 天然地基试验方法和要求执行。 8.3.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试验点平面 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试点应根据工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勾布置 并应具有代表性; 2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施工质量检测,测试点应布置在增强 体的桩体中心附近;桩间土的处理效果检测,测试点的位置应在 增强体间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中心; 3评价强夯置换墩着底情况时,测试点位置可选择在置换 中心; 4评价地基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的测试点的布置应考 虑前后的一致性。 8.3.3圆维动力触探测试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 下列规定: 1天然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 2人工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

    3复合地基增强体及桩间土的检测深度应超过竖向增强体 底部0.5m

    8.3.4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采用自由落锤; 2地面上触探杆高度不宜超过1.5m,并应防止锤击偏心、 操杆倾斜和侧向晃动; 3锤击贯入应连续进行,保持探杆垂直度,锤击速率宜为 (15~30)击/min; 4每贯入1m,宜将探杆转动一圈半;当贯入深度超过 10m,每贯人20cm宜转动探杆一次; 5应及时记录试验段深度和锤击数。轻型动力触探应记录 每贯入30cm的锤击数,重型或超重型动力触探应记录每贯人 10cm的锤击数; 6对轻型动力触探,当贯人30cm锤击数大于100击或贯 人15cm锂击数超过50击时,可停止试验: 7对重型动力触探,当连续3次锤击数大于50击时,可停 止试验或改用钻探、超重型动力触探;当遇有硬夹层时,宜穿过 硬夹层后继续试验。 8.3.5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行 记录。

    8.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8.4.1重型及超重型动力触探锂击数应按本规范附求C的规定 进行修正。 8.4.2单孔连续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绘制锤击数与贯入深度关 系曲线。 8.4.3计算单孔分层贯人指标平均值时,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 的数值以及超前和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 8.4.4应根据各孔分层的贯入指标平均值,用厚度加权平均法 计算场地分层贯入指标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3.4.12对换填地基、预压处理地基、强夯处理地基、不加料振 冲加密处理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和处理效果做初步评价时,可按 本规范第8.4.9条和第8.4.10条进行。 8.4.13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的检测结果 和单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 8.4.14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圆维动力触探锤击数与贯人深度关系曲线图(表); 2同一土层的圆维动力触探击数统计值; 3提供下列试验要求的试验结果: 1)评价地基土的密实程度和均匀性; 2)评价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的施工质量; 3)结合比对试验结果和地区经验确定的地基土承载力特 征值和变形模量建议值

    9.2.1静力触探可根据工程需要采用单桥探头、双桥探头,单 桥可测定比贯人阻力,双桥可测定维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 9.2.2单桥触探头和双桥触探头的规格应符合表9.2.2的规定, 且触探头的外形尺寸和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锥头与摩擦筒应同心; 2双桥探头维头等直径部分的高度,不应超过3mm,摩擦 简与锥头的间距不应大于10mm

    表9.2.2单添和双桥静力能器要现器

    9.2.3静力触探的贯人设备、探头、记录仪和传送电缆应作为 整个测试系统按要求进行定期检定、校准或率定,

    9.2.3静力触探的贯人设备、探头、记录仪和传送电缆应作为 整个测试系统按要求进行定期检定、校准或率定。

    9.2.4触探主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能匀速贯入,贯人速率为(20士5)mm/s,当使用孔 压探头触探时,宜有保证贯人速率20mm/s的控制装置; 2贯入和起拨时,施力作用线应垂直机座基准面,垂直度 应小于30°; 3额定起拔力应大于额定贯人力的120%。 9.2.5记录仪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仪器显示的有效最小分度值不应大于0.05%FS; 2仪器按要求预热后,时漂应小于0.1%FS/h,温漂应小 于0.01%FS/℃; 3工作环境温度应为一10℃~45℃; 4记录仪和电缆用于多功能探头触探时,应保证各传输信 号互不干扰。 9.2.6探头的技术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额定荷载下,检测总误差不应大于3%FS,其中线性 误差、重复性误差、滞后误差、归零误差均应小于1%FS: 2传感器出厂时的对地绝缘电阻不应小于500Mα;在 300kPa水压下恒压2h后,绝缘电阻应大于300MQ; 3探头在工作状态下,各部传感器的互扰值应小于本身额 定测值的0.3%; 4探头应能在一10℃~45℃的环境温度中正常工作,由于 温度漂移而产生的量程误差,可按下式计算,不应超过满量程的 ±1%

    9.2.7各种探头,自维底起算,在1m长度范围内,与之连接 的杆件直径不得大于探头直径;减摩阻器应在此范围以外(上) 的位置加设。 9.2.8探头储存应配备防潮、防震的专用探头箱(盒),并应存 放于干爆、阴凉的处所。

    9.3.1静力触探测试应在平整的场地上进行,测试点应根据工 程地质分区或加固处理分区均勾布置,并应具有代表性;当评价 地基处理效果时,处理前、后的测试点应考虑前后的一致性。 9.3.2静力触探测试深度除应满足设计要求外,尚应按下列规 定执行: 1天然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主要受力层深度以下; 2人工地基检测深度应达到加固深度以下0.5m; 3复合地基的桩间土检测深度应超过竖向增强体底 部0. 5m。 9.3.3静力触探设备的安装应平稳、牢固,并应根据检测深度 和表面土层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反力装置。 9.3.4静力触探头应根据土层性质和预估贯入阻力进行选择, 并应满足精度要求。试验前,静力触探头应连同记录仪、电缆在 室内进行率定;测试时间超过3个月时,每3个月应对静力触探 头率定一次;当现场测试发现异常情况时,应重新率定。率定方 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9.3.5静力触探试验现场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贯人前,应对触探头进行试压,确保顶柱、锥头、摩擦 筒简能正常工作; 2装卸触探头时,不应转动触探头; 3先将触探头贯人土中0.5m~1.0m,然后提升5cm~ 10cm,待记录仪无明显零位漂移时,记录初始读数或调整零位, 方能开始正式贯人;

    9.3.5静力触探试验现场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贯人前,应对触探头进行试压,确保项柱、锥头、摩擦 简能正常工作: 2装卸触探头时,不应转动触探头; 3先将触探头贯人土中0.5m~1.0m,然后提升5cm~ 10cm,待记录仪无明显零位漂移时,记录初始读数或调整零位, 方能开始正式贯人!

    4触探的贯入速率应控制为(1.2士0.3)m/min,在同一 检测孔的试验过程中宜保持匀速贯人; 5深度记录的误差不应超过触探深度的士1%; 6当贯入深度超过30m,或穿过厚层软土后再贯人硬土层 时,应采取防止孔斜措施,或配置测斜探头,量测触探孔的偏斜 角,校正土层界线的深度。 9.3.6静力触探试验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贯人过程中,在深度10m以内可每隔2m3m提升探头 一次,测读零漂值,调整零位;以后每隔10m测读一次;终止 试验时,必须测读和记录零漂值; 2测读和记录贯人阻力的测点间距宜为0.1m~0.2m,同 一检测孔的测点间距应保持不变; 3应及时核对记录深度与实际孔深的偏差;当有明显偏差 时,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4应及时准确记录贯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或影响正常 贯人的情况。 9.3.7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终止试验: 1达到试验要求的贯入深度; 2试验记录显示异常; 3反力装置失效; 4触探杆的倾斜度超过10° 9.3.8采用人工记录时,试验数据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格式进 行记录。

    9.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9.4.1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1出现零位漂移超过满量程的士1%且小于土3%时,可按 线性内插法校正; 2记录曲线上出现脱节现象时,应将停机前记录与重新开 机后贯入10cm深度的记录连成圆滑的曲线:

    的深度范围内,等距离调整。 9.4.2、单桥探头的比贯人阻力,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侧壁摩 阻力及摩阻比,应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p, = K, · (ept,) (9. 4. 21) qe= K, · (eaeo) (9. 4. 22) f, =K; (e) (9. 4. 23) α= f./g.X100% (9. 4. 24) 式中:力 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kPa); q 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kPa); f, 双桥探头的侧壁摩阻力(kPa); ? 摩阻比(%); K, 单桥探头率定系数(kPa/μue); K。 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率定系数(kPa/ue); K 双桥探头的侧壁摩阻力率定系数(kPa/ue); Ep 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应变量(ue); E。 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应变量(ue); 双桥探头的侧壁摩阻力应变量(ue); E 触探头的初始读数或零读数应变量(ue)。 9. 4.3 对于每个检测孔,采用单桥探头应整理并绘制比贯入阻 力与深度的关系曲线,采用双桥探头应整理并绘制锥尖阻力、侧 壁摩阻力、摩阻比与深度的关系曲线。 9.4.4对于土层力学分层,当采用单桥探头测试时,应根据比 贯人阻力与深度的关系曲线进行;当采用双桥探头测试时,应以 锥尖阻力与深度的关系曲线为主,结合侧壁摩阻力和障阻比与深 度的关系曲线进行。划分土层力学分层界线时,应考虑贯入阻力 曲线中的超前和滞后现象,宜以超前和滞后的中点作为分界点。 9.4.5土层划分应根据土层力学分层和地质分层综合确定,并 应分层计算每个检测孔的比贯入阻力或锥尖阻力平均值,计算时 应剔除临界深度以内的数值和超前、滞后影响范围内的异常值。

    9.4.6单位工程同一土层的比贯人阻力或锥尖阻力标准值,应

    9.4.6单位工程同一土层的比贯人阻力或锥尖阻力标准值,应 根据各检测孔的平均值按本规范附录B计算确定。 9.4.7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模量时,可根据比 贯人阻力或维尖阻力标准值按表9.4.7估算

    与比贯入阻力标准值的关系

    表9.4.7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了和压缩模量Ea.14 与比贯入阻力标准值的关系

    注,当采用9.值时,取办—1.10元

    9.4.8静力触探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的检测结果和单 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 9.4.9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摩阻比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或 比贯入阻力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2每个检测孔的比贯入阻力或锥尖阻力平均值; 3同一土层的比贯人阻力或锥尖阻力标准值; 4结合比对试验结果和地区经验的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模 量值; 5对检验地基处理加固效果的工程,应提供处理前后的锥 尖阻力、侧壁摩阻力或比贯人阻力的对比曲线

    10.1.1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饱和软黏性天然地基及其人工 地基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度试验。 10.1.2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 不应少于10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10.1.1十字板剪切试验适用于饱和软黏性土天然地基及其人工 地基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和灵缴度试验。 10.1.2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 不应少于10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表10.2.2电测式士字板算切仪的用力促感器性能指标

    10.2.3加载设备可利用地错反力系统、静力触探加载系统或其 他加压系统。 10.2.4十字板头、记录仪、探杆、电缆等应作为整个测试系统 按要求进行定期检定、校准或率定。 10.2.5现场量测仪器应与探头率定时使用的量测仪器相同;信 号传输线应采用屏蔽电缆

    10.3.1场地和仪器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检测孔位应避开地下电缆、管线及其他地下设施: 2检测孔位场地应平整; 3试验过程中,机座应始终处于水平状态;地表水体下的 十字板剪切试验,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试验孔和探杆的垂 直度。 10.3.2机械式十字板剪切试验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十字板头与钻杆应遥节连接并拧紧; 2十字板插入至试验深度后,应静止2min~3min,方可开 始试验; 3扭转剪切速率宜采用(6~12)/min,并应在2min内测 得峰值强度;测得峰值或稳定值后,继续测读1min,以便确认 峰值或稳定值; 4需要测定重塑土抗剪强度时,应在峰值强度或稳定值测 试完毕后,按顺时针方向连续转动6圈,再按第3款测定重塑土 的不排水抗剪强度。 10.3.3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试验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十字板探头压入前,宜将探头电缆一次性穿入需用的全

    部探杆; 2现场贯人前,应连接量测仪器并对探头进行试力,确保 探头能正常工作; 3将十字板头直接缓慢贯人至预定试验深度处,使用旋转 装置卡盘卡住探杆;应静止3min~5min后,测读初始读数或调 整零位,开始正式试验; 4以(6~12)°/min的转速施加扭力,每1°~2°测读数据 次。当峰值或稳定值出现后,再继续测读1min,所得峰值或 稳定值即为试验土层剪切破坏时的读数P。 10.3.4十字板插入钻孔底部深度应大于3倍~5倍孔径;对非 均质或夹薄层粉细砂的软黏性土层,宜结合静力触探试验结果, 选择软黏土进行试验。 10.3.5十学板剪切试验深度宜接工程要求确定。试验深度对原 状土地基应达到应力主要影响深度,对处理土地基应达到地基处 理深度:试验点竖间间距可根据地层均匀情况确定。 10.3.6测定场地土的灵敏度时,宜根据土层情况和工程需要选 择有代表性的孔、段进行。 10.3.7十字板剪切试验应记录下列信息: 1十字板探头的编号、十字板常数、率定系数 2初始读数、扭矩的峰值或稳定值: 3及时记录贯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或影响正常贯人的 情况。 10.3.8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1达到检测要求的测试深度 2十字板头的阻力达到额定荷载值; 3电信号陡变或消失; 4探杆倾斜度超过2%。 10.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0.4.1出现下列情况时,宜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10.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出现零位漂移超过满量程的士1%时,可按线性内插法 校正; 2记录深度与实际深度的误差超过士1%时,可在出现误差 的深度范围内等距离调整。 10.4.2机械式十字板剪切仪的十字板常数可按下 E

    式中:K。—机械式十字板剪切仪的十字板常数(1/m) R—施力转盘半径(m) D十字板头直径(m); H——十字板板高((m)。 10.4.3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cu = 1000K,(Pr P。) (10. 4. 31)

    式中:S,一一土的灵敏度。 10.4.6对于每个检测孔,应计算不同测试深度的地基土的不排 水剪切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并绘制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 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与深度的关系图表。需要时可绘制不 同测试深度的抗剪强度与扭转角度的关系图表。 10.4.7每个检测孔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的 代表值应取根据不同深度的十字板剪切试验结果的平均值。参加 统计的试验点不应少于3点,当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 取其平均值作为代表值;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 原因,结合工程实际判别,可增加试验点数量。 10.4.8软土地基的固结情况及加固效果可根据地基土的不排水 抗剪强度、灵敏度及其变化进行评价。 10.4.9初步判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按下式进行估算: fa= 2c+h (10. 4. 9) 式中:f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式中:cs——地基土不排水抗剪强度(kPa),精确到0.1kPa; P———剪损土体的总作用力(N); P。——轴杆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和仪器机械阻力(N); K——电测式十字板剪切仪的探头率定系数(kPa/μe); 剪损土体的总作用力对应的应变测试仪读数(); o 初始读数(ue); K。——十字板常数;当板头尺寸为50mmX100mm时,取 0.00218cm=";当板头尺寸为75mm×150mm时, 取 0.00065cm3; R, 原状土剪切破坏时的读数(mV); 传感器率定系数(N·cm/mV)。 10.4.4地基土重塑土强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字板男切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点)主要土层的 检测和评价结果 10.4.11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 括下列内容: 1每个检测孔的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重塑土强度和 灵敏度与深度的关系曲线(图表),需要时绘制抗剪强度与扭转 角度的关系曲线; 2根据土层条件和地区经验,对实测的十字板不排水抗剪 强度进行修正; 3同一土层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重塑土强度和灵敏度的标 准值; 4结合比对试验结果和地区经验所确定的地基承载力、估 算土的液性指数、判定软黏性土的固结历史、检验地基加固改良 的效果

    11.1.1水泥土钻芯法适用于检测水泥土桩的桩长、桩身强度和 均匀性,判定或鉴别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 11.1.2水泥土钻芯法试验数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0.5%,且不 应少于3根。当桩长大于等于10m时,桩身强度抗压芯样试件 按每孔不少于9个截取,桩体三等分段各取3个;当桩长小于 10m时,桩身强度抗压芯样试件按每孔不少于6个截取,桩体二 等分段各取3个。 11.1.3水泥土桩取芯时龄期应满足设计的要求。

    11.2.1钻取芯样宜采用液压操纵的高速工程地质钻机,并配备 相应的水泵、孔口管、扩孔器、卡簧、扶正稳定器及可捞取松软 渣样的钻具。宜采用双管单动或更有利于提高芯样采取率的钻 具。钻杆应顺直,钻杆直径宜为50mm。 11.2.2钻取芯样钻机应根据桩身设计强度选用合适的薄壁合金 钢钻头或金刚石钻头,钻头外径不宜小于91mm。 11.2.3锯切芯样试件用的锯切机应具有冷却系统和夹紧牢固的 装置;芯样试件端面的补平器和磨平机应满足芯样制作的要求。

    11.3.1钻机设备安装应稳固、底座水平。钻机立轴中心、天轮 中心(天车前沿切点)与孔口中心必须在同一铅垂线上。应确保 钻机在钻芯过程中不发生倾斜、移位,钻芯孔垂直度偏差小 于0.5%

    每根受检桩可钻1孔,当桩直径或长轴大于1.2m时 宜增加钻孔数量。开孔位置宜在桩中心附近处,宜采用较小的铝 头压力。钻孔取芯的取芯率不宜低于85%。对桩底持力层的销 孔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且不小于2倍桩身直径。 11.3.3当桩顶面与钻机底座的高差较大时,应安装孔口管,孔 口管应垂直且牢固。 11.3.4钻进过程中,钻孔内循环水流应根据钻芯情况及时调 整。钻进速度宜为50mm/min~100mm/min,并应根据回水含 砂量及颜色调整钻进速度。 11.3.5提钻卸取芯样时,应采用拧卸钻头和扩孔器方式取芯, 严禁打卸芯。 11.3.6每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m以内;钻至桩底时,可采用 适宜的方法对桩底持力层岩土性状进行鉴别。 11.3.7芯样从取样器中推出时应平稳,严禁试样受拉、受弯。 芯样在运送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压、震、晒、冻,并防止试样失 水或吸水。 11.3.8钻取的芯样应由上而下按回次顺序放进芯样箱中,芯样 牌上应清晰标明回次数、深度。 11.3.9及时记录钻进及异常情况,并对芯样质量进行初步描 述。应对芯样和标有工程名称、桩号、芯样试件采取位置、桩 长、孔深、检测单位名称的标示牌的全貌进行拍照。 11.3.10钻芯孔应从孔底往上用水泥浆回灌封孔

    11.4芯样试件抗压强度

    11.4.T试验抗压试件直径不宜小于70mm,试件的高径比宜为 1:1;抗压芯样应进行密封,避免晾晒。 11.4.2芯样试件的加工和测量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桩检 测技术规范》JGJ106的有关规定执行。芯样试件制作完毕可立 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 11.4.3试验机宜采用高精度小型压力机,试验机额定量大压力

    不宜大于预估压力的5倍

    不直大于预估压力的5倍。 11.4.4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11. 4. 4]

    式中:fe——芯样试件抗压强度(MPa),精确至0.01MPa; P芯样试件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N); d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mm)

    11.5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1.5.1桩身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应按一组三块试件强度值 的平均值确定。水泥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应取各段水泥土 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中的最小值。 11.5.2桩身强度应按单位工程检验批进行评价。对单位工程同 一条件下的受检桩,应取桩身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进行统 计,并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平均强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应 按本规范附录B规定计算桩身强度标准值

    式中: q 单桩的芯样试件抗压强度代表值(kPa); quf— 检验批水泥土桩的芯样试件抗压强度平均值 (kPa); 桩身抗压强度代表值的标准差(kPa); 8a桩身抗压强度代表值的变异系数; 7一—受检桩数。 11.5.3桩底持力层性状应根据芯样特征、动力触探或标准贯人

    试验结果等综合判定。 11.5.4桩身均匀性宜按单桩并根据现场水泥土芯样特征等进行 综合评价。桩身均匀性评价标准应按表11.5.4规定执行

    表11.5.4性身均匀性证价标准

    12.1.1低应变法适用于检测有粘结强度、规则截面的桩身强度 大于8MPa竖向增强体的完整性,判定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2.1.2低应变法试验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得少于10根。 12.1.3低应变法的有效检测长度、截面尺寸范围应通过现场试 验确定。 12.1.4低应变法检测开始时间应在受检竖向增强体强度达到要 求后进行。

    12.1.1低应变法适用于检测有粘结强度、规则截面的桩身强度 大于8MPa竖向增强体的完整性,判定缺陷的程度及位置。 12.1.2低应变法试验单位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且不得少于10根。 12.1.3低应变法的有效检测长度、截面尺寸范围应通过现场试 验确定。 12.1.4低应变法检测开始时间应在受检竖向增强体强度达到要 求后进行。

    12.2.1低应变法检测仪器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行业 标准《基桩动测仪》JG/T3055的有关规定,且应具有信号采 集、滤波、放大、显示、储存和处理分析功能。 12.2.2低应变法激振设备宜根据增强体的类型、长度及检 则目的,选择不同大小、长度、质量的力锤、力棒和不同材 质的锤头,以获得所需的激振频带和冲击能量。瞬态激振设 备应包括能激发宽脉冲和窄脉冲的力锤和锤垫;力锤可装有 力传感器

    12.3.1受检竖向增强体顶部处理的材质、强度、截面尺寸应与 增强体主体基本等同;当增强体的侧面与基础的混凝土垫层浇筑 成一体时,应断开连接并确保垫层不影响检测结果的情况下方可 进行检测

    12.3.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增益应结合激振方式通过现场对比试验确定; 2时域信号分析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 于5ms;频域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3设定长度应为竖向增强体顶部测点至增强体底的施工 长度; 4 竖向增强体波速可根据当地同类型增强体的测试值初步 设定; 5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增强体长度、波速和频 率分辨率合理选择; 6传感器的灵敏度系数应按计量检定结果设定。 12.3.3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传感器安装应与增强体项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 有足够的粘结强度; 2锤击点在增强体顶部中心,传感器安装点与增强体中心 的距离宜为增强体半径的2/3并不应小于10cm; 3锤击方向应沿增强体轴线方向; 4瞬态激振应根据增强体长度、强度、缺陷所在位置的深 浅,选择合适重量、材质的激振设备,宜用宽脉冲获取增强体的 底部或深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增强体的上部缺陷反 射信号。 12.3.4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竖向增强体直径大小,在其表面均匀布置2个~3 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 2检测时应随时检查采集信号的质量,确保实测信号能反 映增强体完整性特征; 3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 的量程; 4对于同一根检测增强体,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 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12.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2.4.1坚向增强体波速平均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2. 4. 21) (12. 4.22)

    12.4.3信号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时,可选择不小于2000Hz的低通滤 对积分后的速度信号进行处理;采用速度传感器时,可选择不 小于1000Hz的低通滤波对速度信号进行处理; 2当竖向增强体底部反射信号或深部缺陷反射信号较弱时, 可采用指数放大,被放大的信号幅值不应大于入射波幅值的一 半,进行指数放大后的波形尾部应基本回零;指数放大的范围宜 大于2L/c的2/3,指数放大倍数宜小于20;

    可使用旋转处理功能,使测试波形尾部基本位于零线 附近。 12.4.4竖向增强体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12.4.4.的规定

    表12.4.4竖向增强体完监性分类表

    竖问增强体完整性类别应结合缺陷出现的深度、测试信 号衰减特性以及设计竖向增强体类型、施工工艺、地质条件、施 工情况,按本规范表12.4.4的分类和表12.4.5所列实测时域或 幅频信号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定

    气象标准表12.4.5竖向增强体完整性判定信量热征

    注:对间一场地、地质条件相近、施工工艺相同的增强体,因底部阻抗与持力层 阻抗相匹配导致实测信号无底部反射信号时,可按本场地同条件下有底部反 射波的其他实测信号判定增强体完整性类别。 12.4.6 低应变法应给出每根受检竖向增强体的完整性情况 评价。 12.4.7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竖向增强体完整性宜结合其他检测 方法进行判定: 1实测信号复杂,无规律,无法对其进行准确评价; 2增强体截面渐变或多变,且变化幅度较大。 12.4.8低应变法检测报告应给出增强体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 曲线。 12.4.9检测报告除应符合本规范第3.3.2条规定外,尚应包括 下列内容: 1增强体波速取值; 2增强体完整性描述、缺陷的位置及增强体完整性类别; 3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增强体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 大的范围及倍数;或幅频信号曲线分析的频率范围、增强体底部 或增强体缺陷对应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产侧胀试验适用于判定黏性土、粉土和松散~中密的 砂土、预压地基和注浆加固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评价液化 特性和地基加固前后效果对比。在密实的砂土、杂填土和含砾土 层中不宜采用。 13.1.2对处理地基土质量进行验收检测时,单位工程检测数量 不应少于10点,检测同一土层的试验有效数据不应少于6个。 13.1.3采用扁铲侧胀试验判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应结合 单位工程载荷试验比对结果进行

    13.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13.4.1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现场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1出现零位漂移超过满量程的士1%时,可按线性内插法 校正; 2记录曲线上出现脱节现象时,应将停机前记录与重新开 机后贯入10cm深度的记录连成圆滑的曲线:

    13.3.1试验前准备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2检波器的固有频率应满足采集最大面波周期(相应于测 试深度)的需要,宜采用频率不大于4.0Hz的低频检波器; 3同一排列检波器之间的固有频率差应小于0.1Hz,灵敏 度和阻尼系数差别不应大于10%; 4检波器按竖直方向安插,应与地面接触紧密。 14.2.4放大器与记录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放大器的通道数不应少于12通道;采用的通道数应 满足不同面波模态采集的要求; 2带通0.4Hz~4000Hz;示值(或幅值)误差不大于 土5%;通道一致性误差不大于所用采样时间间隔的一半; 3仪器采样时间间隔应满足不同面波周期的时间分辨率, 保证在最小周期内采样(4~8)点;仪器采样时间长度应满足在 距震源最远通道采集完面波最大周期的需要; 4仪器动态范围不应低于120dB,模数转换(A/D)的位 数不宜小于16位 14.2.5采集与记录系统处理软件应具备下列功能 1具有采集、存储数字信号和对数字信号处理的智能化 功能; 2采集参数的检查与改正、采集文件的组合拼接、成批显 示及记录中分辨坏道和处理等功能; 3识别和剔除干扰波功能; 4对波速处理成图的文件格式和成图功能粉煤灰标准,并应为通用计 算机平台所调用的功能; 5分频滤波和检查各分频率有效波的发育及信噪比的功能; 6分辨识别及利用基态面波成分的功能,反演地层剪切波 速和层厚的功能。

    多道瞬态面波试验适用于天然地基及换填、预压、且 实、夯实、挤密、注浆等方法处理的人工地基的波速测试。通过 测试获得地基的瑞利波速度和反演剪切波速,评价地基均匀性 判定砂土地基液化,提供动弹性模量等动力参数。 14.1.2多道瞬态面波试验宜与钻探、动力触探等测试方法密切 配合,正确使用。 14.1.3采用多道瞬态面波试验判定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时, 应结合单位工程地质资料和载荷试验比对结果进行。 14.1.4当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场地综合判断时,宜先进行瑞利波 试验,再根据其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布置载荷试验、动力触探等 测点进行点测。 14.1.5现场测试前应制定满足测试目的和精度要求的采集方 案,以及拟采用的采集参数、激振方式、测点和测线布置图及数 据处理方法等。测试应避开各种干扰震源,先进行场地及其邻近 的干扰震源调查

    14.2.1多道解态面波试验主要仪器设备应包括振源、检波器、 放大器与记录系统、处理软件等。 14.2.2振源可采用18磅大锈、重60kg~120kg和落距1.8m 的砂袋或落重等激振方式,并应保证面波测试所需的频率及激振 能量, 14.2.3检波器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采用垂直方向的速度型检波器:

    ....
  • 检测试验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无缝钢管标准 |市政常用表格 |瓦楞纸箱标准 |食用盐标准 |不锈钢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