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0527-2021 数字航天摄影测量 测图规范.pdf

  • GBT 40527-2021 数字航天摄影测量 测图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05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技术设计时,设计书主要要求如下:

    GB/T 405272021

    a 三角测量合并或独立编写 b) 应根据项目总体要求、资料分析结果等编写; C 应满足本标准规定技术指标和要求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不能达到时应说明原因并明确处理措施; d)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

    根据影像质量和摄影测量系统实际情况 预处理,预处理应满足以下 要求: 处理后影像行列数均无变化; b 阴影、云影处地物细部特征有所增强、立体视觉清晰; C 立体像对同名点的灰度相近,特征边缘灰度变化自然、协调; d)影像的整体灰度适中,色调基本一致,且纹理清晰,层次丰富

    立体模型恢复步骤和要求如下: a)可根据设计和资料情况采用区域网平差或单模型定向方式。 b)采用区域网平差方式恢复立体模型时,应基于预处理后影像和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成果,根据 摄影测量系统功能设定按步骤恢复立体模型;采用单模型定向恢复立体模型时,应基于预处理 后影像并在相对定向的基础上导入控制点成果,根据摄影测量系统功能设定按步骤恢复立体 模型。 恢复立体模型后应对立体模型进行相对和绝对精度检核。相对精度检核确认同名像点上下视 差满足立体观测要求,局部存在视差影响立体观测时,应核查空中三角测量成果相关精度指 标,必要时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对定向点消除立体视差;绝对精度检核应使用测区范围内控制测 量成果进行,平面和高程误差最大应不超过相应比例尺成果精度要求 d)对条带立体影像恢复立体模型时可按照图幅范围或根据摄影测量系统支持的最优数据量分块 裁切

    数字表面模型采集与编辑作业流程见图1

    8.2生产准备与立体模型恢复

    安第5、6、7章的要求进行生产准备和立体模型恢复

    图1DSM数据生产流程

    任恢复立体模型基础, 进行密集点云匹配。匹配过程中可借助余数据

    8.4DSM数据编辑与拼接

    DSM数据编辑的重点区域包括水域(如主要湖泊、水库、河流、海洋)、影像纹理不清晰的地区、地物 杂及地貌破碎的地区、模型拼接处及匹配错误的地区。DSM数据编辑与拼接内容和要求如下: 根据需要采用平面环境或立体环境进行人工交互编辑。将DSM匹配结果叠加到相应的正射 影像上(平面编辑环境)或叠加到相应的立体模型上(立体环境)进行编辑检查,改正不能满足 成图精度要求的高程数据, b 删除云雪覆盖和高山陡坡阴影区域的匹配结果,编辑各种明显匹配错误区域的数据,空白区域 (指由于数据源出现局部中断等原因无法获取高程的区域,或因匹配错误而人工删除高程的区 域)采用已有的相同比例尺或大比例尺DEM/DSM数据补充 水域应根据周围地形进行置平处理和平滑过渡;静止水域(满足相应比例尺采集指标)的高程 应按影像数据获取时的瞬时水位置平处理,并与周边地势过渡平缓;跨模型水域高程宜采用平 均高程。 d 依比例尺表示的流动水体(河流、沟渠)水面依据实际保持自高而低平缓过渡,水面高程应低于 周边地势且过渡平缓。 山谷或沟谷等区域的DSM匹配结果应符合实际地貌特征;山体阴影区域的DSM匹配结果的 高程值和其表现出来的纹理特征应与实际地貌特征接近, 平整地块区域的DSM匹配结果,地块内应高程起伏平缓、过渡均匀。 8 特殊地物(指由于技术限制等原因,不能完全获取表面模型的地物,其主要表现为同一平面位 置有多个高程值的复杂地物,如散热塔、宝塔;网状外形的地物,如索道、铁丝网、电线塔;局部 运动的地物,如风车;横截面积小的杆状地物,如路灯、电杆)不做特殊处理,精度不做要求。 h)非地面附着物(指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地物,如车辆、船舶、飞机等)不包含在DSM成果中,应人

    GB/T 405272021

    工删除。 i)DSM数据拼接以模型为单元进行,拼接完成后应对拼接效果进行核查,必要时反复编辑或 拼接

    8.5DSM镶嵌与裁切

    DSMI镶嵌与裁切要求如下: a)在DSM拼接符合8.4要求的基础上进行DSM数据镶嵌,参与拼接的各同名点高程取中数作 为格网点高程; b 进行镶嵌时,应保持相邻立体模型之间的接边处过渡自然,地物合理接边,无重影和发虚现象 镶嵌区内有人工地物时,应手工勾划拼接线绕开人工地物,使镶嵌结果保持人工地物的完整性 和合理性; 相邻DSM镶嵌后不应出现错位现象,重叠部分的高程值应一致; d)DSM镶嵌完成后,按CH/T9022或CH/T9023规定进行裁切

    DSM接边要求如下: a)DSM数据应对相邻和换带图幅、相邻测区以及已有成果进行接边,接边精度应符合CH/T 9022或CH/T9023的规定; b 接边时,同名格网点高程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最终高程;大于2 倍高程中误差,应分析原因,修改或重新生成DSM,符合要求后重新接边: C DSM接边时同一投影带应保证相邻DSM数据同名格网点高程一致;不同投影带同名格网点 接边精度应符合相应比例尺成果的接边限差要求; d)接边后DSM数据应无漏洞、无裂隙,接边应合理、过渡平滑自然

    DEM采集与编辑作业流程见图2.

    9.2生产准备与立体模型恢复

    9.3特征数据获取与处理

    GB/T 405272021

    特征数据获取预处理要求如下: a)特征数据宜基于立体模型采集地形特征点、线,影像自动匹配困难和地物特别复杂地区,可通 过采集DEM特征数据方式获取; b)采集的地形特征点、线数据应包括等高线、山脊线、山谷线、变坡线、断裂线、水域和密林区范围 线、高程点、山顶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地形变换点等: 影像纹理不清晰的区域、地物复杂及地貌破碎的区域、模型接边处应加强特征数据采集; 同一静止水域特征数据应保持高程一致,流动水域的高程应自上而下平缓过渡,并且与周围地 形高程之间的关系正确、合理。水域高程值一般采集摄影时瞬时水位,对于跨模型水域高程应 采用平均高程; 处理后的特征数据应符合地形特征,不应出现点线矛盾,线线相交处高程应保持一致

    DEM生成要求如下: a)DEM可采用特征数据构建不规则三角网内插格网点方式或DSM滤波方式生成; b 基于立体模型对不能满足要求的DEM数据进行过程质量检查; 应按照过程检查结果反复进行局部特征信息增强或滤波修正,直至DEM成果满足要求 局部特征信息增强或滤波修正时,应保证平整地块区域内高程起伏平缓、过渡均匀;面状静止 水域和流动水域符合水面高程特征及规律;大面积林区可采用减去平均树高的方式获取地面 高程;大型、密集分布的房屋建筑区(如大型楼宇、工厂厂房、体育文化设施等)可采取DSM滤 波方式获取地面高程; 生成的DEM成果质量应符合CH/T9009.2相关要求,

    DEM数据以立体模型或图幅为单位进行接边,接边精度应符合CH/T9009.2的规定,接边要 骤与DSM相同

    DOM制作作业流程见图3

    DOM制作作业流程见图

    GB/T40527—2021

    10.2生产准备和立体模型恢复

    5、6、7章的要求进行生产准备和立体模型恢复

    正射纠正的要求如下: a)利用影像资料、定向参数、DEM或TIN),采用微分纠正方法对卫星影像进行正射纠正; b)DEM(或TIN)可收集获得或由立体模型自动生成,收集获得的数据精度应至少与成图精度 相同; C DEM(或TIN)数据范围应大于影像纠正区域范围: d) 根据需要,正射纠正前可对DEM中高于地面的道路、堤坝、沟渠和架空桥梁、立交桥等特殊地 物进行格网点高程编辑; e DEM的格网间距应根据地形类别和纠正精度要求确定,规则格网间距一般不大于正射影像地 面分辨率的10倍,平坦地区可适当放宽,山地、高山地区域应适当加密; 纠正后应检查像片数字正射影像的影像质量,对影像模糊、错位、扭曲、变形、漏洞等问题及现 象应查找和分析原因,对纠正造成的高架桥、立交桥、天坝影像拉伸和扭曲应进行处理,不能处 理的应予以记录;

    对正射纠正后的全色、多光谱影像做套合检查,套合误差应小于1个像素(多光谱影像),超限影像 应查找原因,重新制作 根据需要采用适宜的融合方法对全色、多光谱影像进行融合,融合后影像分辨率应与全色影像保持 致,色彩、位数、波段应与多光谱影像保持一致

    GB/T 405272021

    影像镶嵌前可根据需要对影像进行色彩、 式,处理后影像应色彩自然、色调均勾、反差适中、层次分明、不失真,且无处理痕迹

    10.6影像镶嵌与裁切

    影像镶嵌的要求如下: 根据影像质量和重叠区域影像纹理选择镶嵌拼接线,镶嵌拼接线常选择在相邻正射影像重登 中线附近,宜避开投影较大的建(构)筑物; b 镶嵌拼接线两侧采用平滑过渡算法,消除拼接线两侧影像差异; 按镶嵌拼接线自动进行影像镶嵌,镶嵌误差超限时应查明原因,重新选择镶嵌拼接线镶嵌; 镶嵌后应对亮度、反差、对比度等色调不一致的缺陷进行校色,整体色调应均衡、过渡自然; 镶嵌后影像应检查有无明显拼接痕迹、错位、硬折和羽化过度等情况,并进行相应影像处理; 镶嵌完成后应按CH/T9009.3规定的范围进行数据裁切,影像存在云影、噪声、水印、坏线、局 部信息损失等情况应予以记录

    对相邻和换带图幅、相邻测区以及已有成果影像按CH/T9009.3的精度要求进行接边。接边后成 果数据应确保无明显拼接痕迹,过渡自然、纹理清晰,相邻图幅之间色彩、亮度和对比度应基本一致, 根据需要按CH/T9009.3的要求对成果数据进行图廓整饰

    [11.1.1作业模式

    测制DLG作业方法依据外业调绘与内业测图在航天摄影测量立体测图流程中的顺序,分为先内 后外模式和先外后内模式: a)先内后外:先在立体模型上判读、采集地形要素,再经外业核查、补充调绘获取内业无法获得的 要素属性信息和内业无法获取的被遮挡地物要素信息,内业根据补充外业调绘成果修测,经数 据编辑形成DLG数据; b 先外后内:先完成外业调绘,内业参照外业调绘成果在立体模型上进行数据采集,经数据编辑 形成DLG数据。

    [11.1.2 流程图

    先内后外作业流程见图4

    先内后外作业流程见图4

    内后外作业流程见图4

    GB/T40527—2021

    先外后内作业流程见图5

    图4先内后外模式DLG生产流程

    11.2生产准备和立体模型恢复

    按第5、6、7章的要求进行生产准备和立体模型恢复

    图5先外后内模式DLG生产流程

    [11.3. 1总体要求

    GB/T 405272021

    11.3.2地貌要素采集

    11.3.2.1基本要求

    地貌要系采集的基本要求如下: a)数据采集时,图幅内等高线一般应表示完整,遇其他地形要素不间断; b)地貌综合取舍按取大舍小、取主舍次原则进行,应既突出总貌,又显示细貌;既反映实地的真实 性,文保持地貌的完整性,并合理实用,清晰易读,如:在地貌破碎地区,图上谷容地密度小于图上 1mm、曲率半径小于图上0.3mm的小弯可舍去; 立体观测难以切准的阴影、云影及云覆盖部分,图上面积天于2cm”的部分用草绘曲线表示或 用其他资料补充,补充方法应在技术设计中明确

    11.3.2.2等高线数据获取

    等高线可采用立体实测或DEM、TIN内插生成。DEM或TIN内插生成的等高线,应在立体测图 状态下完成编辑,并补测间曲线、示坡线等。实测等高线的方法与要求如下: a)计曲线、首曲线一般应实测。等倾斜地段当两条相邻计曲线间距小于图上1mm时,可隔一条 测一条计曲线,未实测部分内插生成。两条相邻计曲线间距小于图上5mm时,可只测绘计曲 线,首曲线内插生成; b) 平坦地区首曲线间隔大于图上5mm,或山头、鞍部、倾斜变换处、山脚等首曲线不能显示微地 貌特征和形态时,应加绘间曲线或助区线; C 凹地及凹凸难辨的地形,等高线应加绘示坡线: d) 森林密集覆盖区,只能沿树冠测绘等高线时应加树高改正; e)山谷等高线应与河流、冲沟、王河床等套合

    GB/T 405272021

    11.3.2.3高程注记点采集

    高程注记点采集的方法和要求如下: a)高程注记点选取应能准确、迅速指示目标,判定方位和查取各点高程。 b)山头、回地、鞍部等突出的地形变换点应测注高程。 C 桥梁、码头、堤坝等重要或有方位作用的地物应测注高程。 d 主要道路、河流、沟渠等线状地物的交叉点、转折点应测注高程。 高程注记点应采集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图上每100cm内,平地、丘陵地应不少于 10~20个,山地、高山地及地形特征点稀少地区应不少于8~15个,高程注记以米为单位, 1:5000、1:10000、1:25000取位至0.1m,1:50000、1:100000取位至整米。

    11.3.2.4变形地貌采集

    不能用等高线表示的特殊地貌(即变形地貌),采集要求如下: a)变形地貌要素宜在立体测图状态下参照外业调绘片判读并采集: b)无外业调绘片时,应根据地图资料和地形判绘表示长度大于0.5mm,且1:5000、1:10000、 1:25000比高大于2m,1:50000、1:100000比高大于3m的变形地貌要素,并测注比高; c)当变形地貌符号较密时,可进行合理取舍

    11.3.3地物要素采集

    地物要素采集要求如下: a)要素采集宜先采集水系、道路、居民地,再采集其他要素。 b)按三维空间数据要求采集数据,各类地物要素均应实测,并应处理等高线与高程注记点及其他 要素的矛盾关系。 c)各类地物要素采集,应依据调绘片基于立体模型或DOM准确测绘。地物的定位点(线)应按 真实位置测绘。线、面状要素的采样点密度以线、面状要素的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采用流 线方式跟踪采集线性要素,应合理选择采点密度,正确反映地物要素的位置精度和形状特征。 要素采集的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应满足测图成果要求。点状要素采集要素定位点;线状 要素采集定位线;面状要素采集外围轮廓线,并闭合;有向点和有向线的方向应正确;公共边宜 以主要要素为准采集一次,次要要素复制生成。 e 不依比例尺的双线要素(如铁路、公路、围墙、人工堤等)测图时应沿中心线采集。 线状要素被其他要素隔断宜保持线状要素的连续,采集宜不间断,如铁路、公路通过依比例尺 桥梁、隧道、路堤等,铁路、公路应不间断;桥梁、隧道、路堤的中心线按该段道路中心线复制生 成,并赋相应属性。 g 立交桥出入表示应清楚,采集道路边线分清层次。 h)铁路通过居民区,采集不间断;大车路、乡村路、小路通过居民区,采集间断;公路与县级以上居 民地街道重合,公路采集至街道附近断开,表示街道,通过县以下居民地街区时,道路穿过 街区。 1 街区式居民地中主次街道线应与街区外围轮廓线相交,街区中街道线与房屋及垣栅轮廓线间 距在小于图上0.3mm时,街道线可不测绘。 j 面状要素被线状要素分割时,宜作为一个多边形采集;被双线河或其他面状要素分割时,应根 据实际情况作为一个或多个多边形采集

    GB/T 405272021

    k)管线要素采集应参照外业调绘成果在立体影像或DOM上确认起止点、转折点,线路应清晰。 植被、土质、滩涂的轮廓线要封闭;干出线、滩涂性质按外业调绘成果采集,无外业调绘成果时 用旧图转绘;无地图资料全要素判读、采集时,可用摄影瞬时水陆分界线代替干出线使滩涂面 域封闭。 m)单线河、双线河遇桥、涵、瀑布、水闸等,直接通过;双线河、渠按面状要素采集;拦水坝按有向线 采集中心线。 n)跨图幅封闭水域采集应注意水域高程值一致性,并正确处理与周围等高线关系

    [1.4. 1基本要求

    调绘基本内容和要求如下: 调绘前应制定调绘计划,收集现势性强的各类专业资料,熟悉测区情况,研究测区特征,选择调 绘路线以及人力分配。 D 调绘与立体测图、数据编辑应有效衔接,地形要素表达应完整、准确 )调绘应走到、看到、量到、问清、绘准,判读准确,描绘清楚,符号运用恰当,各种注记准确无误 d)各类要素调绘的具体要求应按比例尺分别符合GB/T20257.2或GB/T20257.3的要求,需要 补充时,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 调绘可采用纸质调绘底图或电子调绘;纸图可采用数字正射影像叠加符号化矢量数据回放或 数字正射影像输出调绘底图,输出调绘底图的像元尺寸不大于相应比例尺图上0.1mm。 调绘时宜以标准图幅范围为调绘范围,应不产生漏洞。调绘范围线要求如下: 1)应对调绘底图所使用影像的有效覆盖度和现势性进行核实; 2)调绘影像之间保持至少5%的重叠度。 g)要素定位要基于影像位置,最大偏差不大于调绘底片上0.3mm或数字正射影像的3个像元。 h)卫星影像成像后新增的一般地物可不补调,但新增的大型工程设施和变化较大的居民区、开发 区等应进行补调或补测;影像获取后拆除的地物,应在影像上标记 测区周边调绘应满幅,自由图边应调出图外4mm(图上距离),相邻调绘范围之间应接边。 调绘内容按GB/T13923规定。要素属性调绘内容根据成图比例尺按GB/T20258.2或 GB/T20258.3的规定,需要调整时,应在技术设计中明确规定。调绘时,属性值应标注在调绘 像片或调绘底图上,可采用记录在要素属性表中并在图面注记方式。 K) 调绘成果使用的符号、文字及调绘成果的整饰根据成图比例尺分别参见GB/T20257.2或 GB/T20257.3,应统一、清楚、易读、实用,便于内业人员准确判读。具体要求在技术设计书中 规定,必要时可采用图例说明。 图幅名称的确定要求如下: 1)图幅名称应选择图幅内最大居民地的名称,在没有居民地时可选注有特征意义的地理 名称; 2 同一测区内,不得有相同的图名; 3 图幅内确无名称时,以图幅内最高高地的高程作为图名,困难时可只注图幅编号; 4)该图幅已有出版图,图名一般应与其一致。 m)军事设施和国家保密单位在地图上不表示

    GB/T 405272021

    采用先内后外作业模式调绘时,应注意: a)外业调绘前应对立体测图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查,主要检查内业采集数据是否有遗漏或综合取 舍是否合理。 b)外业调绘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对已有数据进行实地核查,对差、错、漏等进行修改,注意删除已拆除地物; 2)补调地物地貌要素的属性和注记; 3)补测立体测图无法或不能准确采集的要素,如新增地物、阴影区地物、隐蔽部位、地形复杂 部位等。 c)具体调绘要求同11.4.1

    野外补测要求如下 a)在地势平坦地区,立体测图无法达到高程注记点高程精度要求时,应野外实测足够的高程注记 点,具体测量方法由技术设计书确定。 由于云影阴影、洪水等影响无法立体测图或处理,卫星影像局部模糊、变形或坏线,新增大型工 程设施、大面积开发区或居民地变化较大等情况时,应进行野外补测。补测地物、地貌的精度 应满足相应比例尺成果规范

    [11.6.1基本要求

    数据编辑的基本要求如下 数据编辑内容应涵盖依据立体测图成果、调绘成果进行要素数据的图形编辑,属性录人,图幅 接边形成非符号化数据,非符号化数据通过检查后配置符号、注记进行符号化处理及图廓整饰 形成符号化数据; 先内后外作业模式时应依据调绘成果、野外补测成果,在立体模型下补测立体测图漏测的地 物,采集新增地物,编辑被遮挡地物: C 按照综合取舍原则进行数据编辑应不失真、主次有别、层次分明; d)应全面检查和修改各类定位错误、遗漏、拓扑错误、图层错误、属性错误、要素关系错误、几何图 形问题等差错漏现象

    11.6.2非符号化数据编辑

    非符号化数据编辑要求如下: a)各要素应保持位置准确和空间关系合理正确 b)实地连续的线状要素、面状要素应保持连续,不应间断,面状要素应合理闭合。 c)要素数据层与属性表应正确,属性表应符合GB/T20258.2或GB/T20258.3的规定 d)要素拓扑关系应正确。 e)依据调绘成果和相关资料录入要素的属性值,属性值应正确合理。 相邻图幅应进行接边,接边的处理原则如下: 1)接边偏差在限差范围内,优先考虑要素的几何形状,接边点可在该范围内移动;

    GB/T 405272021

    2)同期作业,图幅内、图幅间及相邻模型间均应严密拼接;地物平面位置较差一般应不大于 地物点平面位置中误差2倍,特殊情况下不大于2.5倍;等高线接边较差一般应不大于 个基本等高距; 3 接边处相互位置偏差大于限差,应分析原因,排除粗差后再处理; 4)相邻投影带间图幅跨带接边,应将邻带图幅换带投影到同一带内进行接边,接边后应将邻 带图幅投影回原投影带; 5) 成图时间不同的图幅接边,接边偏差在限差范围内时,修改新数据;接边偏差大于限差时 应分析原因,确认新数据无误后,修改旧数据,并应在图历薄中说明; 6) 成图比例尺不同的图幅接边,偏差不大于相应成图规定的中误差之和时,将小比例尺图幅 放大到较天比例尺接边,较小比例尺图幅上所表示的要素应与较天比例尺图幅相应要素 相接; 7)在同一测区内,一般本幅图负责与西、北图幅之间的接边 相邻图幅之间要素接边要求如下: 1) 同一要素几何图形应在图廓线处无缝接边; 2) 同一要素接边后应保持合理的几何形状,如输电线路、道路、等高线、水岸线等不应在接达 处出现转折; 3) 各类要素的接边,应不改变其形状和相关位置,地貌接边应不产生变形; 4)同一要素图形接边后应保证属性的正确性。 地形要素未能完成接边时,应在图历簿中说明。 非标准字应明确汉语拼音,统一编码,并记录在图历簿中。 图廊整饰参照GB/T20257.2或GB/T20257.3的规定

    11.6.3符号化数据编辑

    符号化数据编辑原则如下: )非符号化数据符号化后不符合图式要求的部分进行编辑、调整、处理,各类要素的制图表达、符 号和注记应符合GB/T20257.2或GB/T20257.3的规定,图面应清晰易读,符号、注记密度应 配置合理; b)符号冲突时,应突出表示主要要素符号,视具体情况可采取移动次要要素符号、共线表示、只表 示主要要素符号、间断次要要素符号等处理方法,以不影响判读为原则;当主次符号颜色差异 较大,能够清晰判读时,可以主要要素符号压盖次要要素符号,不做处理; 注记不应出现压盖现象,当密度较大,适当移动无法清楚表达时,可择要取舍; d)注记与符号冲突,移动注记,尽量减少对符号压盖的影响程度; e)注记与符号在图幅接边处应进行接边处理,保持符号位置的一致性和符号特征的连贯性; 图廓整饰应符合GB/T20257.2或GB/T20257.3的规定

    1制作客成果的元数据,填写图历薄。元数据的填写应符合CH/11007的规定。图历薄内容包 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过程质 查、产品质量评价等。元数据、图历簿内容应完整正确。 .2按CH/T1001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12.2按CH/T1001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GB/T 405272021

    3.1.1每完成一道工序应及时目查,目查后可分工序、有重点地进行互检, 13.1.2成果应通过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生产委托方 的验收。各级检查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省略或代替。 3.1.3数字表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成果的位置精度可利用空中三角 则量成果中的备查点或已有高精度成果进行检测。 13.1.4根据需要以图幅为单位按比例抽取各类成果,野外施测检查地物点位置精度。根据需要按比 列抽取外业调绘成果,实地检验和对照,检查外业调绘精度和质量,

    准备工作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收集的资料是否齐全、准确、权威、具有现势性; b)资料分析和整合是否全面、准确,符合技术要求; C)技术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适用。

    13.2.2卫星影像预处理

    卫星影像预处理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 处理后的影像数据像素是否增加或减少; b 阴影、云影处的地物细部特征是否明显,立体视觉是否清晰; ) 立体像对同名点的灰度是否相近,特征边缘灰度变化是否自然、协调; d 影像的整体灰度是否适中,色调是否基本一致,且纹理清晰,层次丰富: e 影像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卫星影像预处理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 处理后的影像数据像素是否增加或减少; 阴影、云影处的地物细部特征是否明显,立体视觉是否清晰; ) 立体像对同名点的灰度是否相近,特征边缘灰度变化是否自然、协调; d 影像的整体灰度是否适中,色调是否基本一致,且纹理清晰,层次丰富; e 影像格式是否符合要求

    13.2.3立体模型恢复

    立体模型恢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 模型精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b)影像范围是否合理; c)立体是否清晰,是否存在视差。

    13.2.4数字表面模型生产

    数字表面模型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水域线面及推测区采集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检查; b)坐标系统、投影参数、格网尺寸、起止点坐标等是否符合要求; c)检查高程中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d)DSM地形表达形态是否存在异常,格网高程值是否存在粗差; e)接边精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f)元数据、图历簿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13.2.5数字高程模型生产

    GB/T 405272021

    数字高程模型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特征点线和水域线面及推测区采集的完整性和合理性检查; b 检查高程是否异常,可利用立体测图采集的等高线数据与DEM内插等高线进行套合检查 C 各类参数(坐标系统、投影参数、格网尺寸、起止点坐标等)是否符合要求; d 检查高程中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DEM地形表达形态是否存在异常,格网高程值是否存在粗差; I 接边精度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g) 元数据、图历薄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13.2.6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

    数字正射影像图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a)DLG与DOM套合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b)检查镶嵌是否合理,接边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c) 各类参数(坐标系统、投影参数、分辨率、起止点坐标等)是否符合要求; d 检查平面位置中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e)检查影像是否存在模糊、错位、扭曲、重影、变形、拉花等问题; 检查影像是否清晰,色调(色彩)是否均衡一致,无明显的拼接痕迹; g)元数据、图历薄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13.2.7数字线划图生产

    数字线划图生产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检查立体测图成果是否符合要求; b 数字线划图、数字正射影像叠合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等高线、高程注记点与数字高程模型成果高程一致性检查: d 检查外业调绘成果、野外补测成果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e) 检查非符号化数据和符号化数据的编辑处理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检查数字线划图成果的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元数据、图历簿及相关文件资料内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检查,

    管道标准3.3成果质量检查与验

    外业调绘成果、野外补测成果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内容及要求应符合GB/T24356的规定。 数字表面模型、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成果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内容及要求 应符合GB/T18316的规定

    通过验收的成果按以下内容逐项登记整理、汇交: a)成果清单; b)成果数据(DSM、DEM、DOM、DLG)及相关文件(元数据、图历簿等):

    土建标准规范范本GB/T 405272021

    c)外业调绘成果; d) 野外补测数据; e) 资料和成果接合表; f) 技术设计书; g)技术总结; h)检查报告与验收报告; i) 其他相关资料。 成果汇交的目录和文件组织由技术设计书规定

    GB/T 405272021

    ....
  • 航天标准
  • 相关专题: 航天摄影  

相关下载

专题: 包装标准 |石油标准 |体育标准 |仿古建筑 |航空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