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pdf

  • 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3.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2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Z/T 0257-2014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1:250000)

    布概况、地质构造发育类型、样式及复杂程度等)进行概略了解,并对室内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必要的 验证。同时还应了解调查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社会经济、道路交通等工作条件概况,为编 制设计以及经费预算提供充分依据

    6.2.1踏勘的室内准备

    6.2.1.1分析调查区需要解决的主要地质间题和重点调查内容。根据收集调查区以往工作有关资料, 提出图幅以往工作评述分析意见,明确图幅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以及本次调查工作解决的主要问题。 6.2.1.2编制遥感地质解译草图。参考已有地质资料,初步拟定工作区岩性和构造地质解译标志。 6.2.1.3全面收集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

    6.2.2踏勘技术路线类型

    起重机标准规范范本6.2.3踏勘遥感技术应用

    译标志和地层序列。初步建立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并 则区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和地质草图以及工作程度图

    6.2.4踏勘对成矿背景的要求

    6.2.5踏勘对调查区工作条件的了解要求

    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资供应、民俗 设置、安全保障等背景资料

    7.1通过野外踏勘、遥感解译与前人资料研究,针对调查区实际情况,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 要求和地质、自然地理条件编写设计书。 7.2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 分、调查内容、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 设计书内容应简明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 7.3设计书的理论技术方法应做到先进可行。对工作的安排应做到从实际出发、任务明确.部署得当

    地月力 4设计书一般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批 计书是进行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 5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

    8.1.6蛇绿岩和混杂罗

    8.1.6.7对混杂岩岩块(片)赋存的“基质 8.1.6.8在混杂岩地层剖面或主干调查路线上要按基质和岩块(片)对内部物质组成进行详细描述,采 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样品,选择代表性岩块(片)采集同位素年龄 测试样。特别应注意岩块(片)与基质之间、岩块(片)与岩块(片)之间接触关系特征性质的调查。 8.1.6.9对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需详细圈定和填制。在测区内的混杂岩区,应选择关键地 段加密路线填绘大比例尺(1:50000或1:25000)的混杂岩地质图,表达不同时空尺度的岩块(片)与 岩块(片)之间.以及不同类型的岩块(片)与混杂岩基质之间的关系。

    8.1.7.1第四纪地层填图单位划分,应以成因地层单位或岩石地层单位为基本单位,系统建立测区第四 纪地层层序格架。视情况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填图。 8.1.7.2对重要剖面要开展高精度年代地层和综合地层学研究。 8.1.7.3查明不同成因类型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厚度、接触关系及空间分布、岩相纵横变 化。对于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地层对比意义、环境意义的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 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层、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 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 8.1.7.4查明区内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特征、描述地貌的形态要素,研究地貌的成因类型、形 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特别注意与现代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古地貌的调查,研究其形成时代。特别对 外力作用形成地形地貌景观和堆积物特点(如滑坡、崩塌堆积、钙华堆积、泥石流、倒石堆、冻土层及分布 特点等)进行综合调查。对构造地貌(活断层、古地震等)、环境地貌(冰川、风沙、岩溶、夷平面等)、灾害 地貌进行调查。 8.1.7.5开展河流地貌演化与构造隆升的关系调查。对测区河流阶地的发育情况进行系统调查,调查 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级次、高程、形成时代,研究河流的溯源侵蚀过程与构造隆升的关系。 8.1.7.6夷平面调查中,应查明存在的证据、级次、海拔高度、保存状况和堆积物的厚度、结构、物质成分 与胶结程度等,视情况确定夷平面形成时代。 8.1.7.7调查活动断裂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调查收集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 8.1.7.8 调查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泥炭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 8.1.7.9 调查区内的古人类活动特点,加强古文化层的综合研究。 8.1.7.10 对常年冰雪覆盖区,通过遥感解译采用不同符号和颜色在实际材料图圈定表示出不同期次冰 川界线、冰磺垄(丘)、冰斗、坡缘雪堤、雪蚀洼地等,并反映在地质图上。 8.1.7.11在滨海冲积平原或内陆大型坳陷盆地以及大片沙漠和黄土堆积区等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应 根据需要,以突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计民生的需要,或以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为重点开展特定片(区)的第 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关于特定片(区)的第四系区域地质调查内容详见附录E。

    8.1.8.1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8.1.5的有关要求进行。 8.1.8.2应用构造解析方法,对测区各种规模大小不等的构造变形形迹(包括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带以 及各种面理、线理等)的产状、性质、规模、位态及有关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等资料进行详细收集,进 行定向薄片组构分析,查明其区域分布特点和组合规律。 8.1.8.3中、大型褶皱要通过系统的路线控制在平面上反映出。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 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 8.1.8.4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要在通过遥感解译或实地观察确定断裂存在的基础上,系统收集 的各种几何学和运动学要素。如系统记录断裂两盘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

    8.1.9.1充分收集分析区内已有矿产资料。 8.1.9.2加强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在系统分析区域资料基础上,注意收集找矿标志,总结分析区域成矿 规律。 3.1.9.3对区内已有的航空和地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要选择找矿意义大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 地面检查。查清异常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条件。 8.1.9.4对于新发现或前人研究程度较低矿点进行踏勘和追索,了解矿点(体)及含矿岩系(体)的地表 分布范围和地质条件,并提供进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意见, 3.1.9.5对区域成矿特征有代表性的国家急缺矿种的矿点要进行重点检查或评价。重点检查的矿点 视工作需要对有代表性的矿体用轻型山地工程进行揭露,了解其延展情况,圈定出露范围,系统采集各 类样品,了解矿石质量;图上应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 8.1.9.6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应提供下列资料: a) 系统的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进一步找矿的地质依据和找矿标志; b 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部分验证资料; c)矿点的地表检查资料; d)搜集、整理的区内已经或正在普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

    8.1.9.6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应提供下列资料:

    a)系统的区域地质资料,特别是进一步找矿的地质依据和找矿标志; b) 各类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及部分验证资料; C) 矿点的地表检查资料; d)搜集、整理的区内已经或正在普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 e)正确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及远景区,指出找矿方向。

    8.1.10其他调查内容

    位面向社会服务的功能。在需进行系统的水文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农业地 质等专项调查评价区,应专门立项进行系统调查评价,并按有关规范、技术要求开展工作。 8.1.10.4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任务书或设计书批复意见书中如专门规定了某类专项地质调查.其 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布置.应充分满足专项调查任务的需要。 8.1.10.5在地质填图项目实施中,如有重大发现(如新发现的重要的矿化点、古人类遗迹等),应及时 上报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核实的基础上,确为重大发现者,视情况立专项 进一步开展工作。 8.1.10.6专题成果在图幅最终报告中单列一章撰写.如果专题成果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也可以以专 题报告的形式单独提交

    ,建立各类地质体组合顺序(地质 本内部和地质体之间的相对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

    8.2.3类型及测制内容

    8.2.3.1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 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右地层填图单位。应在剖面上进行详细分层,遂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 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导找和采集天化石和接要求采集有关微体化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 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样等,用宏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合理划分岩石地层单 应和年代地层单位。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 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新建岩石地层单位应符合最新《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的要求,并应提供实测层型面 资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正式发表文章予以确认

    8.2.3.2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 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 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依据火山岩岩石矿物特 征和结构构造特征及火山地质体的产出形态与分布,划分火山岩相类别。研究各种火山岩形成的地质 环境或大地构造背景。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结合火山岩岩性、岩相资料,研究古火山机 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测制岩性岩相剖面。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在剖面上应系

    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 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2.3.3侵入岩剖面

    测制侵人岩剖面的目的是确定侵人体间相互关系,侵人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岩浆 混合作用(可简称浆混或混浆)演化的侵人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基础上,进行填 图单元的合理划分。在侵人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 地球化学样品。选择代表性侵人体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

    8.2.3.4变质岩剖面

    8.2.3.5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8.2.3.6混杂岩剖面

    测制造山带区混杂岩剖面的目的是进行基质和外来岩片(块)的划分、对比研究,对基质的划分研究 可据基质的变质程度不同分别采用8.1.1和8.1.5 行;对基质中的外来岩片(块)可视规模大小 分别进行构造岩片(块)划分,建立混杂岩地 选择有代表性的岩片(块)进行物态(物质组 成)、时态(时代确定),相态(沉积相)、位态(原 、弧后、岛弧,前陆等构造古 面上分别按岩片(块)和基质对混杂岩内部物质组成逐层详细描述,采集岩矿、古生物、岩相、构造定向、 岩石地球化学、粒度分析等样品,选择不同类型的岩片(块)采集古生物或同位素年龄测试样。特别要注 意岩片(块)与基质之间、岩片(块)与岩片(块)之间接触关系(断裂)特征性质的调查

    8.2.3.7构造地质剖面

    剖面上对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构造形边 系均应有详实记录:开附必学 和照片:各种产状要素和所需参数齐全,判别运动学特征的现象和必要的数据清楚.所述现象定

    本准确。面上需进行理论计算的地质构造 测量数据系统完整,具有代表性和客观性,且属性 和期次关系清楚。对反映区域构造运动存在的重要接触关系,均应有专门的点控制,记录内容应包括界 面产状、性质、界面特征,是否具有古风化壳等;界面上下地层、岩性、产状、变质变形差异。上覆地层是 否存在底砾岩,若有底砾岩则收集底砾岩的物质成分,磨圆情况,砾径大小以及胶结情况等。对于上、下 地层的时代有古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资料为依据,并附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采集必要的标本。对区

    8.2.5填图单位划分

    为了在地质图上较详细具体地表现正式岩石地层单位中的局部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岩 锲、滑塌沉积、外来岩块、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一般可作为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填绘。 具特殊指相意义的古生物遗迹和沉积岩相标志,可视需要适当进行填绘。 8.2.5.2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一般按地层学方法划分到组,必要时可识别一些特殊层作为非正式岩石 地层单位。存在火山机构的地方,应对火山岩相和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填图。 8.2.5.3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填图单位均按“时代十岩性”作为填图单位代号: a)对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侵入体,要进行单元和超单元归并(其填图单位代号以单元和超单元名

    也层单位。存在火山机构的地方,应对火山岩相和构造特征进行详细填图。

    8.3.1.1按照野外工作不同阶段将地质路线划分为踏勘路线、系统观测路线和检查路线。 8.3.1.2踏勘路线:当进入到一个新区,人们对区域地质情况尚不了解或了解甚少的情况下.地质人员 对全区岩类和地质构造等情况需要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以便为编写设计和部署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收集素材,提供依据而布置的野外观测路线, 8.3.1.3系统观测路线:是区域地质调查中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填图的主要阶段.设计书经上级主管部门 审查批准以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全区系统布置路线进行全面调查,并完成地质图的填制。路线的布置以 能全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构造形迹的形态和分布规律为目的。 8.3.1.4检查路线:是在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完成的情况下,经过资料的室内综合整理,发现某 些地段图面尚不合理,接图尚存问题,对某些接触关系或某些重要地质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只有到野外 经过实地调查才能得到解决而布置的野外观测路线,

    8.3.2.1踏勘路线:路线布置一般尽量以垂直各类地质体界线和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能 观察到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种主要地质体和地质构造现象;如果穿越路线难以满足全面系统掌握区 域地质情况,或对新发现的重要地质现象,采用穿越和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踏勘。 8.3.2.2系统观测路线:路线布置以垂直区域构造线方向的穿越路线为主,适当辅以追索路线。以能全 面控制测区所有地质体和主要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形态及其分布规律为目的。具体布设要求如下: 路线经过处要尽量控制地质体间的重要接触关系或重要构造部位,以求能收集到丰富的资料。 b) 如岩性岩相变化较大,地质体走向延伸关系不清,或为了解某些重要接触关系、矿化带以及重 要地质体边界的空间延伸情况等,可布置专门追索路线。 对路线线距和点距不作机械的规定.但要求点、线控制应形成一定的网络格架。视地质繁简程 度不同,其地质路线的稀、密应有所不同;如地质结构复杂地区和有利成矿地段地质路线控制 密度应较大反之刚可活当放稀

    点和实(修)测地质路线报

    8.3.3.1.1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穿越条件一般或较好地区的实测图幅,单幅有效实测总路线长度一般控 制在3500km以上,有效路线平均间距一般控制在3km~4km。 8.3.3.1.2修测图幅对路线控制程度的要求,可以将原1:50000地质路线和1:250000区域地质调 查新测路线一并综合考虑其控制程度;修测图幅中的1:50000填图空白区,实测路线平均间距控制在 2.5km3km之间。 8.3.3.1.3对区域性的主要构造地质体,应有足够的地质路线控制,其路线控制程度的要求,应以能较 准确地圈定出构造地质体的形态为原则。 8.3.3.1.4所通过的地质界线、重要接触关系、重要地质构造或重要地质现象等均应有地质观测点控 制,对该类观测控制点的记录应详实,测量数据准确齐全,附相应的1:50000路线地质信手剖面图、照 片和素描图或录像资料、采集必要的实物标本。 8.3.3.1.5应着重查明不同地质体间的接触关系,包括地层间的整合、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岩体间的侵人关系和先后顺序;不同岩性、岩相间的渐变过渡关系;各种构造接触关系,例如脆韧性断裂 带、韧性剪切带等。 8.3.3.1.6野外调查工作中的地质观测点、线在野外手图上标定的误差范围,一般不得大于50m 100m(在1:50000手图上标定不得大于50m:在1:100000手图上标定不得大于100m)

    B.3.3.2野外手图地质体

    8.3.3.2.1野外手图一般采用1:50000或1:100000地形图。所有地质体、所有地质体界线、正式填 图单位和具有特殊意义的非正式填图单位、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现象、各种构造形迹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产 状要素(含地层、岩层、面理、线理以及原生构造产状及各类样品的采样位置等),均应有足够的观察路线 和观察点控制,并准确标绘到图上。在观察路线上要详细观察记录,采集必要的样品,取准、取全各种地 质要素、各类数据。露头良好的路线、主干路线和专题研究路线,要求作好连续信手地质剖面

    8.3.3.2.2地质图只标定直径大于500m的闭合地质体;宽度大于100m、长度大于500m的线状地质 体;长度大于500m的断层、褶皱构造。对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地质体,用相应符号、花纹夸大或归并 表示在图上。 8.3.3.2.3基岩区内面积小于2.5km和沟谷中宽度小于250m的第四系,在图上不予表示,但类型特 殊或含有重要矿产的第四纪沉积.其范围虽小,均应适当夸大表示。在大片第四系分布区,对前第四系 基岩露头,凡地质路线所及,无论出露范围大小.都需进行观察描述,并标注在图上。

    8.4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的应用

    航、卫片解译应贯穿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始终,并由地质调查人员亲自解译

    8.4.2图像数据处理

    8.4.2.1根据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重点,遥感图像处理一般由区域基础图像处理和重点区段图像处理两 部分组成。 8.4.2.2根据遥感图像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不同用途.区域基础图像处理又细分为卫星遥感区域 镶嵌图、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影像图和单景遥感图像处理。 8.4.2.3通过对不同时相、不同景区卫星遥感图像,经处理、彩色匹配、数字镶嵌等形成的大于工作区的 卫星遥感镶嵌图像,要求做到无缝镶嵌。整个工作区的遥感图像,彩色变化特征要求比较自然,不允许 由于随不同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镶嵌而形成不均匀变化的图斑。图像镶嵌精度,应保证在一个原始图 像象元之内。在镶嵌图像处理过程中,不允许人为地改变部分遥感图像的光谱特征,避免导致图像色 彩变化的损失和局部区域光谱变化的失真。 8.4.2.4经过几何校正处理的标准地理分幅遥感影像图,其地理坐标和地理位置与地形图完全对应,可 以用作遥感地质解译的工作底图,供野外和室内直接使用。 8.4.2.5单景原始遥感图像的独立成图.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地物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单景原始 遥感图像的处理,形成单波段黑白图像,或多波段彩色合成图像,以及其他功能处理图像.配合区域镶嵌 图和标准地理分幅影像图,提高遥感地质解译精度, 8.4.2.6重点区段图像处理:对工作区的重点区段选取合适的图像处理法,例如图像拉伸、空间滤波、图 像比值、主成分分析、视反射率图像、彩色空间变换等,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有针对性的图像处理.增强 突出以上重点地区的相关地质信息,便于遥感地质解译。完成地质路线踏勘后.选择工作区的重点区 段,开展图像处理.其地质解译结果,经野外检查验证后.可以勾绘到标准地理分幅影像图上

    8.4.3地质解译的主要内容

    的分布、岩性进行划分及确定,并详细分析影像构造特点,研究不同地质体的接触关系.圈定地质界线, 8.4.3.2针对线性影像的延伸、分叉、复合、穿插、交切等特点及与毗邻地区线性影像的相互关系等进行 解译确认后,按其地质属性分类、命名及划分等级。 8.4.3.3对环形影像的解译应详细研究环形内外的色调差异、结构,相互关联的不同环形影像之间相互 包容、叠加、切割等空间分布关系及与线形影像之间的交切、衍生等关系后按其地质成因加以分类、命 名、划分等级。 8.4.3.4对火山地质的解译应利用火山特征影像追踪火山机构,研究火山机构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区域 断裂之间的关系。 8.4.3.5对地貌、第四纪地质的解译应根据影像特征划分出山区与平原、山区与盆地界线.确定冲洪积

    扇、河、湖边界及分布;对河流要进一步细划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单元;分析古河道分布特征与变 迁等。 8.4.3.6对矿化蚀变带以及特殊岩类的解译应利用多波段数据处理,提取图斑信息。分析图斑显示的 矿化蚀变带及特殊岩类的分布特征等

    8.4.4.1卫片解译精度要求

    解译工作中严格执行总体设计要求,在1:100000或1:50000各类卫片中将较为清晰的地质现 象首先在卫片上解译勾绘,其中大于1km以上的影像转绘在1:250000地形图上(特别是线性构造); 对环形构造的解译一般在1:100000或1:50000卫片上只圈绘直径大于1km以上的环形影像,而 有特殊意义的控矿、火山等线形、环形构造规模小也可夸大表示并注明

    8.4.4.2航片解译精度

    发带、例点、矿化等地段,在1:25000或 000航片上,只解译勾绘长度大于500km的线形构造和直径大于1km的环形构造。个别意义 内地质体(如矿化蚀变带、火山口、蛇绿岩片等),应夸大表示在最终成果图上。

    8.4.4.3区域地质调查各阶段遥感资料应用与解译要求

    8.4.4.3.1项目设计阶段

    量,并同时修改补充原遥感地质解译图有关内容,使解译内容与客观情况更为吻合。 8.4.4.3.1.10修改补充后的遥感地质解译图,应作为设计书的附图供野外工作阶段使用,随地质路线 调查进行全面检查验证。 8.4.4.3.1.11在初步形成的遥感地质解译图上,根据遥感图像的影像特征和地质解译,合理选择剖面 位置和部署野外验证观测路线,有目的地将观察的点、线布置在可能是岩体、岩性岩相变化、接触带、矿 化蚀变带、线形构造、环形构造处

    B.4.4.3.2野外工作阶段

    8.4.4.3.3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阶段

    的解译标志,对遥感资料作进一步的详细地质解译、补充、修改完善遥感地质解译图的有关内容。 8.4.4.3.3.2利用已有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成果资料,结合野外资料,全面系统整理遥感图像解译 资料,进行最终套合解译和综合研究,即详译、对比解译、综合解译阶段,制作工作区遥感地质图。 8.4.4.3.3.3野外验收时对解译过程中使用的遥感资料、地质要素解译卡片、野外验证记录本、解译地 质图等进行系统整理,作为原始资料提交。 8.4.4.3.3.4最终成果验收报告对遥感地质工作要进行全面总结,形成遥感地质工作报告,该报告一般 作为区调报告的一个章节进行编写。报告应阐述所用遥感资料的种类、质量、图像比例尺、可解译程度、 专题图像处理方法;简述遥感地质工作过程、内容和方法。详述各类地质体的解译标志,线、环形影像特 征及其地质意义等。报告应突出新的进展和认识,说明遥感工作遗留问题及今后工作注意事项。

    8.5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时,由专家与地质人员依具体情况而初步确定,并在图幅设计审查意见中反映。最终以批复意见书 为准。 8.5.2对前人在测区完成的的岩矿、古生物等鉴定测试成果,应复查、筛选出可用部分加以利用。 8.5.3重测、补测或新测的剖面,都应系统采集样品进行测试;除常规测试方法外,应针对解决问题的 必要性选择先进的测试手段与方法技术;根据主干路线和实测剖面工作的实际地质情况,在进行岩矿 测试分析、同位素测试中实施重点投入的原则,获取有效的地质成果数据

    8.5.4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的必要性可在野外现场进行部分古生物、岩矿、重砂等鉴定工作和简易化学 分析工作。野外调查人员亲自进行岩石薄片鉴定、部分常见大化石鉴定工作。 8.5.5对古生物门类(如孢粉、疑源类、放射虫、牙形石等微体化石)、同位素年龄测定、电子探针、稀土 元素、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古地磁测定等样品应及时送交有资质和国家计量认证认可的实验室进行 则试或鉴定。 8.5.6分析鉴定结果须进行抽检,并对其质量作出评述 8.5.7各类样品采集与测试要求详见附录H

    9.1野外调查阶段资料整理

    9.1.1野外阶段资料整理的任务是把观繁搜集到的各种实际资料进行日常综合整理,不断加以系统 化、条理化,从整理中及时总结、逐步认识区域地质规律。 9.1.2野外阶段的资料整理工作可按具体工作性质和工作时间周期分为当日、数日观测资料的整理和 条路线或一项专门调查内容资料的整理两种情况进行。 9.1.3当日、数日资料的整理系指每天或数日所收集文字、图件资料的整理和实物资料的整理两个 部分。 9.1.4检查记录是否系统连续,记录是否做到繁简适宜,系统全面,各种地质体、构造要素的产状及各 种参数是否完全并且有代表性。 9.1.5各种样品是否采集系统完全,并标注在野外手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剖面数据库中相 应的位置,编号有无错漏 9.1.6各种索描、剖面图和照片是否都已在野外手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和剖面数据库中的相 应位置进行了编号和相关说明。 9.1.7根据野外路线数据采集的编号规则,对采集到的各类数据(地质点、地质界线、产状、点间路线 采样、照片和素描等)进行各种编号检查,防止因编号重复发生文件覆盖而导致的数据丢失、破坏、混乱。 9.1.8对面数据应注意分层编号的顺序性和一致性,应检查各类采集数据编号,防止重复分层编号 的采集数据造成的采集数据错误。 9.1.9各类实物标本和各类分析测试鉴定样品的分类包装,清点数量并与数据库中的标号逐一进行 核对。 9.1.10 及时作好当天地质路线小结,小结内容主要突出新进展或新发现以及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 办法或处理意见。若发现有重大遗留问题应及时组织力量进行复查,对遗留问题进行复查后,记录中应 及时进行小结,闸明问题解决的程度和引起的原因,并应将复查结果加注到原路线记录中的相应位置。 9.1.11每条野外路线和实测剖面完成后,必须在当日对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数据 备份应做到经常性和制度化 9.1.12每条野外路线和实测剖面数据采集结束后,对经数据检查和备份的野外路线数据和实测剖面 数据.首先应在数字填图桌面系统中由野外采集器转人桌面系统,形成野外手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 据库和实测剖面数据库。 9.1.13每个基站的野外调查工作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检查原始资料是否齐全,编录是否符合要求, 工作精度和质量能否达到标准,存在的基础地质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应及时总结交流;对资料不够齐 全,依据尚不充足的资料应采取措施,及时弥补,不能把已发现的间题带到下一个工作基站。

    广播电视影视标准合分析研究的中间环节。项目组每次质检均应形成相关记录

    9.2.2阶段性和年度性整理内容与要求包括

    9.3野外资料验收前的综合整理

    9.3.1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究 的初步成果质量、工作任务完成的情况

    9.3.1全部野外工作结束后,应全面检查原始资料和综合资料的完备程度、基础地质调查和专项研究

    9.3.2野外验收时应达到以下要求

    a 调查区面上的地质填图、副面测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单幅图幅应达到规定的实测地质路线总长 和实测面工作量。 b) 专项研究的野外工作全部完成。 C 完成了规定的样品采集与全部样品的送样任务路灯标准,70%的样品已完成测试和鉴定。 d 完成了全部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的系统整理、质量检查和编目。 e 完成了实际材料图(数据库)、1:250000地质图(数据库)和相关专题研究图件的编制与数据 库建设。 f 完成了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简报编写。 g) 上述全部资料已经项目工作单位组织初审通过,并提交了初审意见书

    ....
  • 相关专题:
专题: 出口产品标准 |垫圈标准 |电力弱电施工组织设计 |食品添加剂标准 |家具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