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pdf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0.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2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勘察测绘,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Z/T 0153-2014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

    以满足物化探工作需要为前提, 度指标,尽量采用先进技 备,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 测量工作的技术设计,一般应单独编写,也可以作为物化探工作设计的一部分

    1.3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照本标准实施作业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 部门审批后执行。

    由于某种原因不能按照本标准实施作业时,应在设计中阐明原因,并作出新的规定,报上级主管 后执行。

    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能够满足控制测量需要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航空摄影测量等测绘成 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相关的交通图、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供电、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工业标准5.2.1.1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能够满足控制测量需要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航空 果资料。 5.2.1.2收集测区及周边地区相关的交通图、行政区划图以及交通、供电、气象等方面

    5.2.2作业技术依据

    5.2.2.1实地了解测区地形、地理、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对空遮蔽干扰因素等情况,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3实地踏勘了解工作区的施工条件,明确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1实地了解测区地形、地理、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对空遮蔽干扰因素等情况, 5.2.2.2实地查勘测区已有控制点的位置,检查控制点标志的完整性、可靠性及可利用情况等。 5.2.2.3实地踏勘了解工作区的施工条件,明确存在的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

    5.2.3作业技术方案

    应说明控制测量方法、测网【点)施测方法、采用的特殊方法、测量标志埋置等内容及技术要求

    5.2.4资料整理与检查验收

    应说明计划投人的各类人员数量及上岗条件,使用仪器的类型、型号、数量及技术要求,其他 具及特殊的生活装备等,

    5.3.1设计编写应章节安排合理、内容齐全、工作部署满足项目目标任务要求,方法技术可行,具有较 强的可操作性, 5.3.2技术设计编写提纲参见附录1。

    5.3.2技术设计编写提纲参见附录I。

    6.1.1测区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5、10"级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等,均可作为加密控制 量的起算点。当测区控制点稀少时,可采用插网、插点、导线或独立控制网建立测区首级控制。首级报 制点的精度要求按照5"、10"级三角点或GPSE级网的精度进行测量,有关规定见GB/T18341。 6.1.2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扩展两级加密控制点,即物控I级和物控Ⅱ级。其末级加 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应不大于图上0.1mm。 6.1.3加密控制测量方法,一般采用GPS定位测量及光电测距导线,也可采用其他常规方法测量。 6.1.4加密控制点的密度应能满足物化探测网控制联测的需要。

    6.1.1测区已有的国家等级控制点、5”、10"级三角点、一、二级导线点、水准点等,均可作为加密控制测 量的起算点。当测区控制点稀少时,可采用插网、插点、导线或独立控制网建立测区首级控制。首级控 制点的精度要求按照5"、10"级三角点或GPSE级网的精度进行测量,有关规定见GB/T18341。 6.1.2在首级控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可扩展两级加密控制点,即物控I级和物控Ⅱ级。其末级加密 点的点位中误差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应不大于图上0.1mm。 6.1.3加密控制测量方法,一般采用GPS定位测量及光电测距导线,也可采用其他常规方法测量。

    DZ/T 01532014

    6.1.5加密控制点均应理设标志。 等理设。标志应稳固 并设立中心标志,中心标志的半径应小于2mm。所选点位应目标明显、易于寻找,并于现场绘制点位 略图、填写点之记。标石埋设的规格及点之记格式见附录D

    创的测回数、三角形闭合差和限差要求分别按表3

    6.2.1.3交会点分组计算,两组坐标之差应小于M/5000,由坐标反算的检查角与观测角之差 足式(1)要求

    式中: 4e" 检查角应观测角之差,单位为秒("); M 比例尺分母;

    .....................(l)

    S 检查方向边长,单位为米(m)。 6.2.1.4光电测距平面导线测量,可在首级控制点间布设成附合(闭合)导线、结点或导线网。有关方法 技术规定如下: a)光电测距仪的精度分级,依测距仪标称精度,按1km测距中误差mp划分为两级: I级:mD≤15mm; I级:5mm

    注1: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的过程 注2:mp为测距中误差,单位为米(m)。

    d)光电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执

    光电平面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执行。

    注:n为转折角个数。

    注:n为转折角个数。

    6.2.2.1高程测量一般应以国家等级水准点为基础,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独立高程控制网,采用等 外水准或等外光电高程导线方法施测。 6.2.2.2等外水准测量各项精度技术要求按表 8、表 9 执行。

    注1:R为水准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水准支线长度取单程长度。 注2:高程精度计算公式M=VM+M+M

    6.2.2.3等外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同时施测,也可以单独施测,以代替等外水准测 量。其主要技术要求按表10规定执行

    注:D为测距边长度,单位为千米(km)

    6.3GPS加密控制测量

    6.3.1.1GPS加密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测区实际需要、预期精度指标、仪器类型、测区自然地理及交 通状况等因素,按照优化设计的原则进行。 6.3.1.2在一个测区内,一般宜布设全面网,也可以根据需要分级布网。网型设计可采用三角网、附合 导线网、星形网等多种形式进行布设。 6.3.1.3GPS网应与国家控制点联测,联测点数一般不得少于3个,困难地区不得少于2个,并应均匀 分布于网内。 6.3.1.4GPS高程测量,一般伴随平面控制同步进行,其观测技术要求同平面控制测量。高程网内应 联测4个以上不低于等外水准精度的高程点,且应均匀分布。 6.3.1.5为方便常规测量方法的应用,每个GPS控制点应至少与另外一个控制点保持通视

    6.3.2技术精度指标

    3.2.1GPS加密控制网是在已有国家三角点(导线点)或GPS网E级以上等级控制点基础上 ,按相邻点平均距离和精度划分为一、二级。其主要技术指标按表11规定执行。

    6.3.2.2GPS网的观测边长可根据测区情况及仪器类型确定。一般情况下,相邻点间最小距离不应小 于平均距离的1/3,最大距离不应超过平均距离的3倍。特殊工种、特殊困难地区,可以适当放宽,但不 应小于平均距离的1/5和超过平均距离的5倍。 6.3.2.3特殊困难地区,在满足测点定位精度要求前提下,允许在二级加密控制点下再扩展1级~ 2级。 6.3.2.4GPS网相邻点间基线向量弦长中误差(标准差)按式(3)计算:

    a=Va"+(b.d)

    6.3.3.1仪器选择与检验要求如下: 用于加密控制测量的GPS仪器,应选用2台或2台以上单频、双频GPS接收机。 仪器检验应按照附录C的有关规定执行。 6.3.3.2 选点、埋石要求如下: a) 点位应选在视野开阔、地基稳定、有利于安全作业的地区。 b) 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辐射源(电视台、电台、微波站)200m以上,距高压输电线、微波无线 电传送通道100m以上。 6.3.3.3 观测要求: a) 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组卫星。 b) 三角架安置天线时,需严格对中整平,对中误差≤3mm。 c 检查电源电缆和天线电缆连接无误后,方可启动接收机。 及时输人站名、日期、时段号、天线高等信息,并记录在手簿上,记录格式见附录E。接收机开 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 同一观测时段内不得进行中途关机、开机、自测试、改变卫星仰角限、改变采样间隔、改变天线 位置、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项操作。 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做好各项记录,检查无误后方可迁站。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传至计算机,并作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6.3.3.1仪器选择与检验要求如

    6.3.3.3观测要求

    6.3.4.1数据质量检查与分析要求如下

    .1数据质量检查与分析要求如下: 按照规范或技术设计的规定,对外业提供的全部数据应进行全面检查和分析,重点检查原始双 测数据是否符合规范与设计要求,项目是否齐全,编号是否统一,有无重号现象等。 6) 采用不同类型GPS接收机时,应将观测数据转换成标准格式

    C) 检查每个测站上的星历、相位、测站数据是否齐全。 检查观测数据中的整周间隔断点所占的比例,确定能否采用数据编辑技术恢复正常整周数。 在计算分析时,同一时段有效观测值的数据剔除率应小于20%。 f 残差状态分析,包括统计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所占比例,用手工删除不合格卫星信号。 6.3.4.2 基线解算方案要求如下: a) 基线解算时,根据基线长度可以分别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和三差相位观测值。 b) 基线解算起算数据的选择,应优先选用国家各等级控制点、水准点等。 C 相同等级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应采用不同的数学处理模型:基线短于8km时,须采 用双差固定解;长度为8km~30km的基线,可在双差固定解和双差浮点解中选择最优结果; 30km以上的长基线,可采用三差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6.3.4.3 基线解算的质量检验: a)同一条基线不同时段观测解算结果其长度较差d,应符合式(4)规定:

    式中: d,一长度较差,单位为毫米(mm); 相应等级基线的规定精度,单位为毫米(mm) b)同步观测环检验的限差应满足式(5)的要求: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 一 闭合环中的边数;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C) 对由同一种数学模型处理所得的基线解,三边同步环的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和全长相对 差不应超过表13的规定,

    d)异步(独立)观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式(6)的规定,其限差不能超过表

    DZ/T0153—2014

    W≤3/ng W,≤3/na ..·(6) W,≤3/no W=W.?+W,?+W≤33ng 式中: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闭合环中的边数; 。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W.、W,、W, 坐标分量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W 同步环坐标闭合差,单位为毫米(mm) 闭合环中的边数; 0 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6.3.4.4GPS网平差处理:

    6.3.4.4GPS网平差处理

    dV≤ 20 dVay≤ 20 dV≤ 2αJ

    dVar、dVay、dVa—基线向量改正数的较差,单位为毫米(mm); 一基线测量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 c)GPS加密控制点高程计算 首先利用已联测的具有等外水准测量以上等级的GPS点的海拔高程(正常高)和经无约束平差后 的GPS高(大地高)计算高程异常值,然后用似大地水准面模型法或高程拟合法计算各点正常高。 d)平差后输出各点的三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的精度、转换参数及其精度。 e) 数据处理中,三维坐标与边长均取位至0.001m。 数据处理后应进行成果整理,对基线解算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或整体平差)的结果均要求 拷贝到光盘上,装入盒内,贴上标签,注明资料内容,最后对成果进行打印,并装订成册,归档 保存。

    6.3.5精度统计与质量评定

    6.3.5.1精度统计:

    DZ/T 01532014

    中间精度统计包括:同步与异步观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基线重复观测 闭合差及其相对中误差、三维坐标转换参数中误差。 b) 最终结果精度统计包括:最弱边相对中误差、最弱点三维坐标中误差及各点的点位误差。 .5.2质量评定: a 数据处理完成后,根据规范与技术设计规定的技术指标与精度指标,对平差成果的中间精度及 最终精度进行评定,全部符合限差规定的为合格,有任一指标低于限差规定的为不合格。 对于产品中不合格的部分应在室内分析原因,进行处理。若无法补救,应于野外进行补测或 重测。补测或重测的理由应写人数据处理报告中

    7.1.1根据物化探工作任务及精度要求,确定测网布设形式、联测方案、使用仪器类型及方法技术。 7.1.2物化探测网布设分为规则网与非规则网。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大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非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小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7.1.3物化探测网的方位、点线距、点位活动半径、工作面积等应与物化探工作设计相一致。点线编号 应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增 7.1.4测网基线(或导线)点应以木桩标定并编号。测点也应设置木桩或明显标志。 715测网布设测量一般平用下述方法

    7.1.2物化探测网布设分为规则网与非规则网。规则网一般适用于大于1:50000比例尺测网的布设;

    a)常规测量。 b) GPS定位测量。 c)航测法定位测量。 d)地形图定点。

    7.2.1.1视距法指使用普通视距经纬仪直接布设测网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大于1:10000比例尺规则 测网的布设。 7.2.1.2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布设测网时,应按照设计布设测网基线与测线。一般应先布设测网基线,然 后再布设测线。 7.2.1.3测网基线一般附合在两控制点间,也可按闭合环法布设。测网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测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Vn(n为测站数)。 7.2.1.4测线应垂直于测网基线布设,且应起闭于两相应测网基线点之间。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半测回测定。当测线为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应盘左盘右交替进行。 7.2.15视所注在设测网其线测线技术要或及限美回表14表15

    7.2.1.1视距法指

    则网的布设。 7.2.1.2采用经纬仪视距法布设测网时,应按照设计布设测网基线与测线。一般应先布设测网基线,然 后再布设测线。 7.2.1.3测网基线一般附合在两控制点间,也可按闭合环法布设。测网基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回测定,2c值互差不大于60",方位角闭合差不得大于2”Vn(n为测站数)。 7.2.1.4测线应垂直于测网基线布设,且应起闭于两相应测网基线点之间。测线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 半测回测定。当测线为直线布设时,可使用“一次倒镜法”,但应盘左盘右交替进行。 7.2.1.5视距法布设测网基线、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见表14、表15。

    7.2.1.5视距法布设测网基线、测线技术要求及限差

    DZ/T 01532014

    7.2.1.6当配合高精度重力等物化探测网测量时,高程测量可采用等外水准或同精度高程导线测量方 法测定。

    7.2.2.1测距法指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等光电测距仪器布设测网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大于1:100000 比例尺规则网布设,也可用于非规则网布设。 7.2.2.2采用光电测距仪布设测网时,可在控制点间布设光电测距控制导线,以导线点作为测站点直接 放样并测定测点平面坐标与高程。 7.2.2.3光电测距仪施测控制导线、测点各项技术要求见表16

    .1测地型单频或双频GPS接收机,适用于物化探各种方法的测点定位测量。在有条件的情 优先选用具有实时动态RTK测量功能的接收机

    3.1.2手持式导航型GPS接收机,目前适用于小于或等于1:10000比例尺的化探采样点定位 、电法等物化探测点的定位测量。

    7.3.2测地型GPS接收机作业技术要求

    7.3.2.1基准站设置要求如下: a 基准站应设在地基稳定、交通方便、环境安全的开阔地带。 b) 基准站周围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高压线、电视台、无线电发 射站、微波站等干扰源,并应尽量避开大面积水域。 基准站的控制半径依工作比例尺及精度要求而定,困难地区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经过试 验,可适当放宽。 d) 基准站应按照加密控制点精度要求予以施测。 .3.2.2 测站作业技术要求: a 在基准站设置一台GPS接收机连续跟踪卫星观测,另外一台或多台GPS接收机流动至任 测点进行同步观测。 b) 记录或输人测站名、日期、时段号、天线高、开关机时间等信息。 测点定位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同6.3.2.4。 d 当天接收机存储的资料在转入室内后,应利用随机软件及时传送到计算机内进行编辑、整理、 打印、保存,并进行数据处理。其数据处理方法同6.3.4

    实时动态RTK测量作业

    7.3.3.1建立工程文件:在RTK随机手簿中建立一个工程,正确输人工程名称、坐标系统、高程基准、 中央子午线经度等。

    7.3.3.3基准站设置要求:

    a)基准站设置的一般条件同7.3.2.1。 基准站的位置应能有效控制流动站作业,其控制半径依电台功率及接收信号强弱而定,一般 地形条件下不应超过15km,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 3.3.4 测站作业技术要求: a)不 在计算机上生成物化探测点的理论坐标或测线起、终点坐标,输入RTK手簿内存。 b) 正确连接接收机电源、电缆和天线后开机。当显示接收到固定站电台信号且坐标解为固定解 后,在导航列表中选择测点名称,导航至该点位,测量并记录测点的三维坐标 ) 每日野外作业完成后需将RTK手薄内存储的当日测量的测点的三维坐标利用随机软件传输 到计算机内,编辑整理成所需格式后存盘保存。

    7.3.4手持式GPS接收机作业技术要求

    7.3.4.1测定坐标转换参数

    a)在手持式GPS接收机内设置测区中央子午线经度、坐标系统、高程基准等信息。 在测区内或测区周围选择3个以上控制点,分别测定各点的三维坐标转换参数,当各点转换 数间对应值的最大差值≤15m,平均差值≤10m时,取其平均值作为整个测区的坐标转换 数,输入GPS仪器中,

    c)若控制点在各坐标系统下的值为已知时,可参照附录F计算坐标转换参数。 7.3.4.2定位测量作业技术要求: a)在室内计算测点理论坐标值,输人手持式GPS接收机中。 b)在导航状态下,用手持GPS接收机导航至测点点位,读取并记录该点三维坐标值。

    7.3.5GPS测点定位精度检查

    7.3.5.1检查方法,一般采用同精度重复观测和高精度同步观测等方法进行检查。 7.3.5.2采用同精度检查时,检查点的数量应不小于总点数的3%。其三维坐标的较差应不大于测点 中误差的2倍。 7.3.5.3采用高精度检查时,一般以优于GPS定位的常规测量方法进行,检查工作量应不小于同精度 检查测点总数的10%。其三维坐标的较差应不大于测点中误差的2倍。 7.3.5.4检查点相对中误差按式(9)计算

    测点定位坐标、y、z的相对中误差;单位为米(m); mp 测点定位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米(m); Dt;Ayi△z; 检查点工、y、2的坐标较差,单位为米(m); 检核点总数。

    7.4.1.1采用航空摄影像片布设规则测网工程施工数据,一般适用于1:10000~1:50000比例尺的磁法、化探、放 射性等物化探平面测网的布设。 7.4.1.2在平坦地区,可采用纠正后的固定比例尺像片平面图或正射影像图布设测网。在丘陵、山区可 采用视差测图仪布设测网。其作业方法见附录G。

    7.4.2.1采用航空像片定点、解析空中三角测量解求测点平面坐标与高程的方法布设非规则测网,一般 适用于1:50000~1:200000比例尺区域重力调查等物化探测网测量。 7.4.2.2资料收集要求如下:

    DZ/T01532014

    b)收集测区已有的像片控制测量成果。若需进行像片控制测量,有关要求参见GB/T18341。 7.4.2.3航空像片判读定点的要求如下: a 判刺法:采用航空像片判刺法确定测点点位时,应首先在地形图上按照测点密度概略圈定测点 位置,然后在实地持像片通过立体观察判读选定测点三层标准规范范本,刺出点位。 b) 判定法:采用航空像片判定法确定测点点位时,首先通过室内立体观察像片,选定测点点位, 并刺点整饰,然后持像片于实地判读定位。室内解析空三加密作业可超前或同步进行。当野 外因地物变迁无法判定测点时,可另行选刺,同时应将所改点位通知内业进行补测。 ) 实地判读定点工作,一般应由一人作业,另一人检查。 7.4.2.41 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要求如下: a) 在作业透明正片上转刺像控点、测点、模型连接点及检查点,其剩点误差不应大于像片上 0.1mm。 b) 像对量测、计算工作参见GB/T18341有关规定。 c)模型相对定向精度及模型连接限差按表18规定执行。

    注1:M为航空像片比例尺分母; 注2:为航空摄影机焦距,单位为毫米(mm) 注3:6为像片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d)模型大地定向后,定向点残差、检查点不符值及公共点较差不应超过表19的规定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电气安全标准 |焊接标准 |教育标准 |天然气标准 |质量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