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标准》DGJ08-88-2021.pdf

  •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标准》DGJ08-88-2021.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3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9-01
  • 发 布 人: 星寒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暖通空调,pdf格式,下载需要8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设计标准》DGJ08-88-2021

    3.3.4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有困难且楼梯间自身高度不大于50m时,该楼

    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梯间高度大于32m时,应采用楼梯间两点部位送风的方式,送风口之间距离不宜 小于楼梯间高度的1/2; 2送风量应按计算值或本标准第5.1.1条规定的送风量增加20%; 3加压送风口应设置在远离直通室外的门,且不影响人员疏散的部位。 3.3.5机械加压送风风机可采用轴流风机、混流风机或中、低压离心风机等,其设置应符 合下列要求: 1送风风机的进风口应直通室外: 2送风风机的进风口宜设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下部; 3送风风机的进风口不宜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建筑立面或平面上。如确有困 难,送风风机的进风口应在排烟风机的出风口下部,两风口最小垂直边缘距离不应小于6m 或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设置在内夹角不大于135”的两相立面上时 两凤口边缘沿墙面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2m,或垂直距离不应小于4.5m: 4送风机应设置在专用风机房内,风机两侧应留有600mm以上的检修空间。风机房 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隔墙和1.5h的楼板及甲级防火门与其它部位隔开。当风机置 于具有耐火极限不小于1.0h、通风及耐候性能良好的保护箱体内时,可室外设置; 5当加压送风风机独立布置确有困难时,可以与排烟补风机合用机房。当受条件限制 需与其它通风机、空调箱合用机房时,除应符合上述专用机房的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条 件: 1)机房内应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2)机房内不得设有用于排烟和事故通风的风机与管道, 6设常开加压送风口的系统,其送风机的出风管或进风管上应加装电动风阀或止回风 阀,电动风阀平时关闭,火灾时应与加压风机联动开启。 3.3.6加压送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直灌式加压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带有开启信号反馈的手动开启装置 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标准6.1.3条规定;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前室加压送风口的位置应保证送风的有效性。 3.3.7除用于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室外进风竖并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不

    建筑工程标准规范范本3.3.6加压送风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直灌式加压送风方式外,楼梯间宜每2~3层设一个常开式百叶送风口; 2前室应每层设一个常闭式加压送风口,并应设带有开启信号反馈的手动开启装置; 火灾时其联动开启方式应符合本标准6.1.3条规定; 3送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7m/s; 4前室加压送风口的位置应保证送风的有效性。 3.3.7除用于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室外进风坚并外,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

    应采用土建风道。送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金属材 料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送风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材料时,设计风速不应大于15m/s; 送风管道的厚度及制作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中压系统风管的规定

    3.8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

    1竖向设置的加压送风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并内;当确有困难,未设置在管道并 内或需与其它类型管道合用管道井时,加压送风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 2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但需要穿越与所服务的疏散楼梯 司配套的前室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h。 3.3.9 风管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部位分隔,当墙上必须设置 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3.10加压送风管道上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其设置部位应按国家现行 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执行。

    4.1.1建筑排烟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平面布局等因素,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或机械排烟方式,优先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4.1.2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或部位应采用挡烟垂壁及隔墙等划分防烟分区。防烟分区不应 跨越防火分区

    当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20%,且不应小于500mm 2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储烟仓厚度不应小于空间净高的10%,且不应小于500mm: 3对于有吊顶的空间,当吊顶开孔不均匀或开孔率小于25%时,吊顶内空间高度不得 计入储烟仓厚度

    4.1.4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1.4的

    4.1.4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1.4的规定;当工

    .4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

    主:1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走道宽度大于2.5m且 不大于4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应按走道面积不大于150m确定。当走道包括局部加宽的 电梯厅等区域,其加宽后的走道总面积不应大于180m,且防烟分区长边长度应按上述方法确定 2当空间净高大于9m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3汽车库防烟分区的划分及其排烟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防火规范》 GB50067的规定

    注:1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天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天于60m。走道宽度大于2.5m且 不大于4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应按走道面积不大于150m确定。当走道包括局部加宽的 电梯厅等区域,其加宽后的走道总面积不应大于180m,且防烟分区长边长度应按上述方法确定 2当空间净高大于9m时,防烟分区之间可不设置挡烟设施。 3汽车库防烟分区的划分及其排烟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防火规范》 GB50067的规定。

    4.1.5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4.1.5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4.1.5同一个防烟分区应采用同一种排烟方式

    4.1.6设置排烟设施的建筑内,散开楼梯和自动扶梯穿越楼板的开口部位应设置挡烟垂壁 等设施。

    非烟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

    1)当周围场所各房间均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可不设,但商店建筑的回廊应设置排

    烟设施; 2)当周围场所任一房间未设置排烟设施时,回廊应设置排烟设施: 2当中庭与周围场所未采用防火分隔(防火隔墙、防火玻璃隔墙、防火卷帘)时,中 庭与周围场所之间应设置挡烟设施; 3与无回廊中庭相连的使用房间宜采用机械排烟方式;

    4.2.1采用自然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置自然排

    算确定,且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净 高大于10.7m的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该水平距离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2.8 倍;当公共建筑空间净高大于等于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该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7.5m。 4.2.3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但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走道、室内空间) 其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的1/2以上; 2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形式应有利于火灾烟气的排出 3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可不限; 4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3.0m; 5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4.2.4厂房、仓库的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设置在外墙时,自然排烟窗(口)应沿建筑物的两条对边均匀设置。 2当设置在屋顶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开启: 当屋面斜度小于等于12°时,每200m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当屋面 斜度大于12°时,每400m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 4.2.5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2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平开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竖向投影面积计算:

    算确定,且防烟分区内任一点与最近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0m。净 高大于10.7m的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该水平距离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2.8 倍;当公共建筑空间净高大于等于6m且具有自然对流条件时,该水平距离不应大于37.5m。 4.2.3自然排烟窗(口)应设置在排烟区域的顶部或外墙上,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储烟仓以内,但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走道、室内空间) 其自然排烟窗(口)可设置在室内净高的1/2以上; 2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形式应有利于火灾烟气的排出 3当房间面积不大于200m时,自然排烟窗(口)的开启方向可不限; 4自然排烟窗(口)宜分散均匀布置,且每组的长度不宜大于3.0m; 5设置在防火墙两侧的自然排烟窗(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 4.2.4厂房、仓库的自然排烟窗(口)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设置在外墙时,自然排烟窗(口)应沿建筑物的两条对边均匀设置。 2当设置在屋顶时,自然排烟窗(口)应在屋面均匀设置且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开启: 当屋面斜度小于等于12°时,每200m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当屋面 斜度大于12°时,每400m的建筑面积应设置相应的自然排烟窗(口)。 4.2.5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2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平开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坚向投影面短计算

    4.2.5除本标准另有规定外,自然排烟窗(口)开启的有效面积尚应符合工

    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悬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2当采用开窗角大于70°的平开窗时,其面积应按窗扇的面积计算;当开窗角小于70° 时,其面积应按窗扇最大开启时的竖向投影面积计算:

    5 当采用推拉窗时,其面积应按窗开启的最大开口面积计算; 4当采用百叶窗时,其面积应按窗的有效开口面积计算; 5当平推窗设置在顶部时,其面积可按窗的1/2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且不应大 于窗面积; 6当平推窗设置在外墙时,其面积可按窗的1/4周长与平推距离乘积计算,且不应大 于窗面积。

    (口),应设置距地面高度1.3m~1.5m的手动开启装置。净空高度大于9m的中庭、建筑面 积大于2000m的营业厅、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场所,尚应设置集中手动开启装置和自动开 启设施,且宜设置在该场所的人员疏散口附近,

    4.3.1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住宅建筑,其排烟系统应竖 向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服务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服务高度不应超过 100me

    可分段独立设置,且公共建筑每段服务高度不应超过50m,住宅建筑每段服务高度不应超过 100m。 4.3.2当建筑的机械排烟系统沿水平方向布置时,每个防火分区的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 置。同一防火分区中的不同防烟分区共用一个排烟系统时,各防烟分区的排烟风管应分别 设置。同一防火分区中的不同防火单元共用一个排烟系统时,该系统负担的防火单元不应 超过2个。

    置。同一防火分区中的不同防烟分区共用一个排烟系统时,各防烟分区的排烟风管应 设置。同一防火分区中的不同防火单元共用一个排烟系统时,该系统负担的防火单元 超过2个。

    4.3.3建筑走道排烟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其走道排烟系统可以与同一防火分区申的其 也防烟分区合用一个排烟系统: 2建筑高度大于50m,小于等于100m的公共建筑,其走道机械排烟系统宜独立设置; 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其走道机械排烟系统应独立设置。 4.3.4排烟系统与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分开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以合用,但应符合 非烟系统的要求,且当排烟口打开时,每个排烟合用系统的管道上需联动关闭的通风和空 气调节系统的控制阀门不应超过10个。

    口以及自然通风防烟方式楼梯间、前室的外窗或开口,二者垂直距离或水平距离应符合本

    标准第3.3.5条第3款的规定。

    4.3.6排烟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除应符合本标准第3.3.5条第4款的规定外,还应 符合下列规定: 1机房内不得设置用于机械加压送凤和排烟补风系统的风机与管道, 2排烟风机与排烟管道的连接部件应满足280°C时连续工作30min的要求。 3当排烟系统风机与通风风机、空调机组合用机房时,机房内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 统,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应不小于1.0h。 4.3.7排烟风机入口处应设置排烟防火阀,当该阀关闭时应联锁关闭排烟风机。 4.3.8除用于建筑物地下部分的室外排风竖并外,机械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排烟,且不应 采用土建风道。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作且内壁应光滑。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金属材料 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于20m/s;当排烟管道内壁为非金属材料时,管道设计风速不应大 于15m/s;排烟管道的厚度及制作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高压风管系列的规定

    4.3.9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要求:

    保证其结构完整性。 2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独立的管道井内;当多个排烟管道共井时,这些排烟 管道耐火极限应不低于0.5h。 3排烟管道不应与其他类型风管道设置在同一管道井内。 4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不得穿越避难间、疏散楼梯间及前室;当穿越其他防烟分区和 其他防火分区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服务于本防烟分区或设置在设备用房、汽车库 的排烟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 4.3.10当吊顶内有可燃物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的绝热层厚度应不小于35mm,并应与可

    4.3.11排烟管道的下列部位应设置排烟防火

    垂直管道与每层水平管道交接处的水平管段上; 2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时,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支管上; 3排烟风机入口处: 4 穿越防火隔墙处。

    4.3.12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井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

    12设置排烟管道的管道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小于1.0h的隔墙与相邻区域分隔;当墙

    上必须设置检修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4.3.14条规定的情况外,排烟口的设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烟口应设在储烟仓内,且应设置在储烟仓的高位。 2净高不大于3m的区域(走道、室内空间),其排烟口可设置在其净空高度的1/2以 上;当设置在侧墙时,顶棚与排烟口上边缘的距离不应大于0.2m。 3对于需要设置机械排烟系统的房间,当其建筑面积小于50m时,可通过走道排烟 非烟口可设置在疏散走道上,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5.2.2条第3款计算。 4需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开启排烟区域的排烟阀或排烟口,应在现场设置手动开 启装置。 5排烟口的设置宜使烟流方向与人员疏散方向相反,排烟口与本区域疏散出口相邻边 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5m。 6汽车库空间净高大于3.8m、办公空间净高大于3.2m和其他需排烟的空间净高大于 3m时,每个排烟口的排烟量不应大于最大允许排烟量。最大允许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5.2.14 条计算确定。 7排烟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 8同一防烟分区中两个排烟口边缘间的最小距离Sain应满足本标准第5.2.15条的要 求。

    4.3.14当排烟口设在吊顶内且通过吊顶上部空间进行排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吊顶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吊顶内不应有可燃物 2封闭式吊顶上设置的烟气流入口的颈部烟气速度不宜大于1.5m/s。 非封闭式吊顶的开孔率不应小于吊顶净面积的25%,且吊顶开孔应均匀布置

    4.4.1除地上建筑的走道或地上建筑面积小于500m的房间外,设置排烟系统的场所应设 置补风系统。 4.4.2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的50%。 4.4.3补风系统的室外取风口的设置应满足本标准3.3.5条第1、3款的规定。 4.4.4补风系统可采用疏散外门、手动或自动可开启外窗等自然进风方式以及机械送风方 式。防火门、防火窗不得用作补风设施。补风机的设置应满足本标准3.3.5条第3~5款的

    4.4.5自然排烟系统应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补风。 4.4.6补风口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空间内相邻的防烟分区时,补风口位置不限;当补风口 与排烟口设置在同一防烟分区时,补风口应设在储烟仓下沿以下,且补风口与排烟口水平 距离不应少于5m;当补风口低于排烟口垂直距离大于5m时,水平距离不作限制。 4.4.7机械补风系统应与机械排烟系统对应设置,并应联动开启或关闭。 4.4.8机械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10m/s,人员密集场所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5m/s,自 然补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4.4.9补风管道耐火极限要求应符合本标准3.3.8条的规定。 4.4.10补风管道上应设置公称动作温度为70℃的防火阀,其设置部位应按国家现行《建筑 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要求执行。

    5 防排烟系统设计计算

    5.1防烟系统设计计算

    的风量按母层开后 门时,其风量可乘以系数0.75;不符合时应重新计算确定; 2表中风量按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两层,共开启三层的风量计算; 3表中风量的选取应按建筑高度或层数、风道材料、防火门漏风量等因素综合确定

    5.1.2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的扩大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和避难走道的加压送风量应满足 下列要求: 1封闭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避难层(间)、避难走道的净面积每 平方米不小于30m/h计算。避难走道前室的送风量应按直接开向前室的疏散门的总断面积 乘以门洞断面风速1.0m/s计算。 2首层扩大前室加压送风量应按前室疏散门的总断面积乘以门洞断面风速0.6m/s计算 但直接开向扩大前室的疏散门的总开启面积不应超过13m。 5.1.3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 5.1.4机械防烟系统的加压送风量应满足以下要求: 1当疏散门未开启时,应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 下列要求: 1)疏散层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 2)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

    1当疏散门未开启时,应满足走廊、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余压值应符合 下列要求: 1)疏散层前室、封闭避难层(间)、封闭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25~30Pa; 2)防烟楼梯间与走道之间的压差应为40~50Pa。 2疏散门开启时,应保证抵御烟气进入的门洞断面风速

    5.1.5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5.1.5楼梯间或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L一一 楼梯间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s); Ls一一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m3/s); L一一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m3/s); L2一一门开启时,规定门洞风速值下,其他门缝漏风总量(m/s);

    5.1.6门开启时,达到规定门洞断面风速值所需的送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L, =L +L L,=L +L

    :Ak一一一层内开启门的截面面积(m);对于住宅楼梯的前室,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V一一门洞断面风速(m/s): 1)当楼梯间和独立前室、合用前室、共用前室均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 间和上述前室疏散门的门洞计算断面风速均不应小于0.7m/s; 2)当楼梯间采用机械加压送风、只有一个开启门的独立前室不送风,或封闭楼 梯间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楼梯间疏散门的门洞计算断面风速不应小于 1.0m/s; 3)当消防电梯前室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时,通向消防电梯前室门的门洞计算断面 风速不应小于1.0m/s; 4 当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机械加压送风且楼梯间采用可开启外窗的 自然通风系统时,通向独立前室、合用前室或共用前室疏散门的门洞风速不 应小于0.6(A,/Ag+1)m/s;A,为一层楼梯间疏散门的总面积(m);Ag为 层前室疏散门的总面积(m),住宅前室按一个门的面积取值。 N,一一设计疏散门开启的楼层数: 1)公共建筑:当地上楼梯间(包括前室)为24m及以下时,设计2层内的疏散 门开启,取N=2当地上楼梯间(包括前室)为24m以上时,设计3层内的

    疏散门开启,取N,=3。地下楼梯间(包括前室)时,设计3层内的疏散门开启, 取N,=3;不足3层时取实际楼层数。当地下仅为汽车库、非机动车库和设备用 房时,取N,=1; 住宅建筑:楼梯间,高度在50m及以下N,=2;50m以上N,=3;前室,N,=1。 启时,规定风速值下的其他门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L2 = 0.827× A×△P/n ×1.25× N

    式中:A一一每个疏散门的有效漏风面积(m);疏散门的门缝宽度取0.002m~0.004m; △P一一计算漏风量的平均压力差(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0.7m/s时,取△P 6.0Pa;当开启门洞处风速为1.0m/s时,取△P=12.0Pa; n一一指数,一般取n=2; 1.25一一不严密处附加系数; N一一漏风疏散门的数量: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取N2=加压楼梯间的总门数-N 楼层数上的总门数。 5.1.8未开启的常闭送风阀的漏风总量应按下式计算:

    L,=0.083×A,N3

    式中:P 疏散门的最大允许压力差(Pa) Am—门的面积(m); dm 门的把手到门门的距离(m);

    M 闭门器的开启力矩(N·m); F—门的总推力(N),一般取110N; Fac——门把手处克服闭门器所需的力(N); 单扇门的宽度(m)。

    5.2排烟系统设计计集

    5.2.1净高大于3m的走道或室内空间,储烟仓底部距地面的高度应不低于安全疏散所需 的最小清晰高度。设计烟层底部高度不应低于储烟仓底部高度。 5.2.2一个防烟分区的计算排烟量应根据场所内的热释放速率、设计烟层底部高度,按以 下规定确定: 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面积小于等于300m的场所,其排烟量不应小于60m3/(hm): 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15000m3/h;或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2%的排烟窗;地下 自然排烟房间须设置不小于排烟窗面积50%的自然补风口; 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面积大于300m的场所,其计算机械排烟量可按本标准第 5.2.6~5.2.12条的规定计算确定,最小排烟量不应小于30000m3/h,或按表5.2.2中的数值 选取;当采用自然排烟窗时,其所需排烟量及有效补风面积、排烟面积等应根据本标准第 5.2.6~5.2.13 条计算:

    表5.2.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不同场所计算机械排烟量

    Z > 2.0 + 0.2H

    5.2.3排烟系统排烟量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防火分区中,应将面积均小于等于300m的两相邻防烟分区排烟量之和的最 大值作为一个独立防烟分区的排烟量。 2除中庭外,当一个排烟系统担负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其系统计算排烟量应采用 该系统中最大独立防烟分区的排烟量。 3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火分区排烟时,应按排烟量最大的一个防火分区的排烟 量计算。 4当走道与同一防火分区的其他防烟分区合用排烟系统时,该系统的排烟量应将走 道排烟量叠加。

    5.2.4中庭排烟量的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庭周围场所设有排烟系统时,中庭排烟量不应小于107,000m3/h且不小于周围场 所防烟分区中最大排烟量的2倍; 2除商业建筑外,中庭周围场所不需设置排烟系统,仅在回廊设置排烟系统时,回廊 的排烟量不应小于13,000m3/h,中庭的排烟量不应小于40,000m/h; 3中庭排烟量应按本标准第5.2.6~5.2.12条进行计算,并应满足本条第1款或第2款 的最小排烟量要求。中庭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时,应按本标准第5.2.13条计算有效开窗面积。 5.2.5机械排烟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应小于该系统计算风量的1.2倍。

    5.2.6各类场所的火灾热释放速率可按本标准第5.2.9条的规定计算,且不应

    规定的值。室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称喷淋)的场所,当室内净高过高,无法实施有 效喷淋时,应按无喷淋场所对待

    5.2.6火灾达到稳态时的热

    5.2.7当储烟仓的烟层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8C时,应通过降低烟层底部高度 调整排烟设计。

    5.2.7当储烟仓的烟层与周围空气温差小于8℃C时,应通过降低烟层底部高度等措施重新 调整排烟设计。

    走道、室内空间的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5.2.8走道、室内空间的最小清晰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H.=1.6+0.1.H

    式中:H。一一最小清晰高度(m); H一一对于单层空间,取排烟空间的建筑净高度(m);对于多层空间,取最高 疏散楼层的层高(m)。 9火灾热释放速率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Q一一热释放速率(kW)

    一火灾增长时间(s):

    火灾增长系数(按表5.2.9取值) (kW/s2)

    表5.2.9火灾增长系数

    5.2.10烟羽流质量流量计算宜符合下列规定

    当Z>Z, M,= 0.0710.3z% + 0.00189 Z ≤Z, M,= 0.032.%z Z, = 0.166 %

    式中:Q。一一热释放速率的对流部分,一般取值为0.7Q(kW); Z一一燃料面到设计烟层底部的高度(高度应不低于最小清晰高度)(m) Z,一一火焰极限高度(m); M。一一烟羽流质量流量(kg/s)。 2阳台溢出型烟羽流

    M。=0.36(QW2) (Z, +0.25H,) W = w+h

    式中:H,一一燃料面至阳台的高度(m); Z,一一从阳台下缘至烟层底部的高度(m); W一一烟羽流扩散宽度(m); w一一火源区域的开口宽度(m); b一一从开口至阳台边沿的距离(m),b≠0。

    M。=0.68(AwH/2)/3(Z

    式中:Aw一一窗口开口的面积(m); Hw一一窗口开口的高度(m); Z一一窗口开口的顶部到烟层底部的高度(m); αw一一窗口型烟羽流的修正系数(m)。 5.2.11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应按下式计算: △T = KQ. / M,C, (5.2.1 式中:△T一一烟层平均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K): C,一一空气的定压比热,一般取1.01[kJ/(kg·K)]; K一一烟气中对流放热量因子。在计算排烟的体积流量时,取1.0。 5.2.12单个排烟分区的排烟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V=M,T/poT T =T, +AT

    式甲:V 排烟量(m/s); Po——环境温度下的气体密度(kg/m),通常T。=293.15K水利标准,Po=1.2(kg/m); T。一一环境的绝对温度(K); T一一烟层的平均绝对温度(K)。 13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所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式中:A一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m)

    式中:A,一一自然排烟窗(口)截面积(m) A.一一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

    A.一一所有进气口总面积(m)

    2 +(A,C, / ACo)"T To A.C, M 2gd,△TT. Po

    C,一一自然排烟窗(口)流量系数(通常选定在0.5~0.7之间); Co一一进气口流量系数(通常约为0.6); g一一重力加速度(m/s)。 注:公式中A,C,在计算时应采用试算法。 2.14 机械排烟系统中,单个排烟口的最大充许排烟量Vmax宜按式5.2.14计算;当采用 页排烟口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选取

    6.1.1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灾自动报整系统联动,

    ..1 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应与火灭自动报警系统联动,其联动控制应待合现行国家标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的有关规定 6.1.2加压送风机的启动应满足下列要求: 1现场手动启动。 2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启动。 3消防控制室手动启动。 4系统中任一常闭加压送风口开启时技术交底,加压风机应能自动启动。

    2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应开启该防火分区内着火层及其设计要求相邻层的前室或合用 前室的常闭送风口,同时开启加压送风机;住宅建筑应开启着火层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常闭 送风口,同时开启加压送风机。 3应开启该防火分区疏散楼梯间对应的独立设置的首层扩大前室防烟系统设施(加压 送风机及送风口、自然通风窗);当扩大前室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应根据烟感信号开启排 烟系统设施(排烟风机及排烟口)。 4应开后该防火分区的避难间或避难走道及其前室的加压送风系统, 6.1.4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宜设有测压装置及风压调节措施。 6.1.5消防控制设备应显示防烟系统的送风机、阀门等设施启闭状态,

    ....
  • 相关专题: 防烟排烟  

相关下载

专题: 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 |锅炉标准 |蝶阀标准 |招标投标 |止回阀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