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森暖通统一技术措施.pdf

  • 华森暖通统一技术措施.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0-13
  • 发 布 人: 星寒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暖通空调,pdf格式,下载需要8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华森暖通统一技术措施

    果机组的规格不能完全符合计算冷负的要求时,所选定的机组的总容量与计算冷负荷的 值不得超过1.1。 2.2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2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900kW而小于或等于1200kW时,宜采用中 (高)压供电方式。

    匕值不得超过1.1。 2.2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2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900kW而小于或等于1200kW时,宜采用中 (高)压供电方式。

    1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1200kW时,应采用中(高)压供电方式, 2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900kW而小于或等于1200kW时稀土标准,宜采用中 (高)压供电方式。

    3当单台电动机的额定输入功率大于650kW而小于或等于900kW时,可采用中(高) 压供电方式

    2.2.3采用氢做制冷剂的冷水机组时,应符合下

    3采用氨做制冷剂的冷水机组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1采用安全性、密封性能良好的整体式氨冷水机组。 2应符合其它现行的国家规范、标准的规定。

    5)热泵机组的单台容量及台数的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 部分负荷要求。当空调负荷大于528kW时不宜少于2台; 6)对于同时供冷、供暖的建筑,宜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5空气源热泵机组在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机组进风面距墙大于1.5m,机组控制柜面距墙大于1.2m,机组顶部净空大于1.5m 2)两台机组进风面间距一般不小于3.0m; 3)机组周围墙面只允许一面墙面高度高于机组高度; 4)热泵机组基础高度一般应大于300mm,布置在可能有积雪的地方时,基础高度需加 高; 5)应考虑机组噪声对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尽量选用低噪声型机组,并设置弹簧减振 基础。

    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0%, 2冬季设计工况时机组运行性能系数(COP)<1.8的地区,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空调 机组。 3冬季设计工况时机组运行性能系数(COP)<2.0的地区,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 机组。 4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衡点温度,或对于室内温度稳 定性 有较高要求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辅助热源。 5对于有同时供冷、供热要求的建筑,宜优先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注:冬季设计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系数指冬季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和达到设计需求参数时的 机组供热量(W)与机组输入功率(W)之比。 2.3.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分别采用温度修正系数 和融霜修止系数进行修止。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制热量是受室外空气温度、湿度和机组本身的融霜性能的影响,通常 采用下式计貨

    1具有先进可靠的融霜控制,融霜所需时间总和不应超过运行周期时间的20%。 2冬季设计工况时机组运行性能系数(COP)<1.8的地区,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空调 机组。 3冬季设计工况时机组运行性能系数(COP)<2.0的地区,不宜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 机组。 4在冬季寒冷、潮湿的地区,当室外设计温度低于当地平衡点温度,或对于室内温度稳 定性 有较高要求的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辅助热源。 5对于有同时供冷、供热要求的建筑,宜优先选用热回收式热泵机组。 注:冬季设计工况下的运行性能系数指冬季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和达到设计需求参数时的 机组供热量(W)与机组输入功率(W)之比。 2.3.3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制热量应根据室外空气调节计算温度,分别采用温度修正系数 和融霜修正系数进行修正。 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冬季制热量是受室外空气温度、湿度和机组本身的融霜性能的影响,通常 采用下式计筒

    式中:Q—机组制热量

    q—产品样本中的瞬时制热量(标准工况:室外空气干球温度7℃、湿球温度6℃)(kW); K1一一使用地区室外空气调节计算干球温度的修正系数,按产品样本选取; K2一一机组融霜修正系数,应根据生产厂家提供的数据修正;当无数据时,可按每小时融 霜一次取0.9,两次取0.8。 主:每小时融霜次数可按所选机组融霜控制方式、冬季室外计算温度、湿度选取,或向厂家 咨询。

    1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会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 2避免污浊气体排风的影响; 3对周围环境不造成热污染和噪声污染; 4可方便地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

    2.3.5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以下

    1应通过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和对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勘察,确定理地管换热系统实施的可 能性 与经济性。 2当地埋管系统应用建设面积在5000m以上或实施了岩土热响应实验的项目,应利用 岩土热响应实验结果进行地理管换热器的设计。 3地理管的理管方式、盘管形式、规格与长度,应按冷(热)负荷、土地面积、土壤结构、 襄温度变化规律和机组性能等因素确定 4地埋管换热系统设计应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最小计算周期不得小于1年。在计算 周期 内,地源热泵系统总释热量和总吸热量应相平衡。 5地理管系统最大释热量和最大吸热量相差不天时,应分别按供冷与供热工况进行地理 管换 热器的长度计算,并取其较大者确定地埋管换热器的长度;当两者相差较大时,增设辅助热 源或冷却塔。 6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宜与其他冷热源系统联合运行。 7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应有防冻措施。

    2.3.6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地下水的持续出水量应满足地源热泵系统最大吸热量或释热量的要求;地下水的水温 应满 足机组运行要求,并根据不同的水质采取相应的水处理技术措施; 2地下水系统宜采用变流量设计,并根据空调负荷变化动态调节地下水用水量; 3热泵机组集中设置时,应根据水源水质条件确定水源直接进入机组换热器或另设板式 换热 器间接换热: 4应对地下水采取可靠的回灌措施,确保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且不得对地下水资源 造成 污染。

    2.3.7江河湖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

    1设计前,应对地表水体资源进行评价; 2应考虑江河的丰水、枯水季节的水位差; 3与地表水水体的换热方式应根据机组的设置、水体水温、水质、水深、换热量等条件 确定; 4开式地表水换热系统的取水口,应设在水位较深、水质较好的位置,并应位于排水口 的上 游,且远离排水口; 5采用地表水盘管换热器时,盘管的形式、规格与长度,应按冷(热)负荷、水体面积、 水体 深度、水体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机组性能等因素确定; 6在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闭式地表水换热系统应有防冻措施。 2.3.8海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海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海水水源的水文状况、海水温度的变化规律等进行设计: 2海水设计温度宜根据近30年取水点区域的海水温度统计资料进行确定: 3开式系统中的取水口的设置深度应根据海水水深温度特性进行优化后确定,距离海底 高度宜大于2.5m;取水口应能抵抗大风和海水的潮汐引起的水流应力;取水口处应设置过 滤器、条菌及防生物附着装置:排水口应与取水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4与海水接触的设备及管道,应具有耐海水腐蚀性能,应采取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措施 中间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功能; 5闭式海水换热系统在冬李有冻结可能的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 2.3.9原生污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污水换热系统应考虑污水水温及流量的变化规律、水质等等因素进行设计; 2采用开式系统时,原生污水取水口处应设置具有连续反冲洗功能的过滤装置,取水口 处污水量应稳定;排水口应位于取水口下游并与取水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3开式系统设中间换热器时,中间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功能;原生污水直接进入热泵机 组时,应采用冷媒侧转换的热泵机组,且与原生污水接触的换热器应特殊设计。 2.3.10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循环水水温宜控制在15~35℃; 2循环水应采用闭式系统。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闭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塔。采 用开式冷却塔时,应设置中间换热器。 3辅助热源的供热量应根据冬季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负荷时的建筑物的供暖负荷、系统 可回收的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确定。辅助热源的选择原则应符合本规范8.1.1条规定 4水环热泵机组的循环水应采用定流量运行方式;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的循环水系统 宜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时,机组的循环水管道上应设置与机组启停连锁控制的开关式电动 阀。 5水源热泵机组噪声值应能满足空调区域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隔振及消声措施

    中间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功能; 5闭式海水换热系统在冬季有冻结可能的地区,应采取防冻措施。 2.3.9原生污水源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污水换热系统应考虑污水水温及流量的变化规律、水质等等因素进行设计; 2采用开式系统时,原生污水取水口处应设置具有连续反冲洗功能的过滤装置,取水口 处污水量应稳定;排水口应位于取水口下游并与取水口保持一定的距离; 3开式系统设中间换热器时,中间换热器应具备可拆卸功能;原生污水直接进入热泵机 组时,应采用冷媒侧转换的热泵机组,且与原生污水接触的换热器应特殊设计。 210水有后么维注下动

    1循环水水温宜控制在15~35℃; 2循环水应采用闭式系统。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采用闭式冷却塔或开式冷却塔。采 用开式冷却塔时,应设置中间换热器。 3辅助热源的供热量应根据冬季白天高峰和夜间低谷负荷时的建筑物的供暖负荷、系统 可回收的内区余热等,经热平衡计算确定。辅助热源的选择原则应符合本规范8.1.1条规定 4水环热泵机组的循环水应采用定流量运行方式;水环热泵空气调节系统的循环水系统 宜采用变流量运行方式时,机组的循环水管道上应设置与机组启停连锁控制的开关式电动 阀。 5水源热泵机组噪声值应能满足空调区域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隔振及消声措施

    2.4漠化锂吸收式机组

    1废热(烟气、蒸汽、热水等); 2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热源; 3矿物质能源优先顺序为天然气、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燃油等。 2.4.2非直燃式机组的机型应根据热源的参数确定。除2.4.1条第1款、第2款和利用区 或或市政集中热水为热源外,矿物质能源直接燃烧和提供热源的漠化锂吸收式机组均应采用

    2.4.3采用直燃式机组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机组应按满足夏李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的需求中的较小者选择。并考虑冷、热负荷与 机组供冷、供热量的匹配; 2当机组供热能力不足时,宜加大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以增加供热量,但其高压发生器 和燃烧器的最大供热能力不应大于所选择的直燃式机组型号的额定热量的50%。 3当机组供冷能力不足时,宜采用辅助电制冷。 2.4.4吸收式机组的性能参数应符合国家现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采用供冷(温)及生活热水三用型直燃机时,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完全满足冷(温)水及生活热水日负荷变化和季节负荷变化的要求,并达到使用、经 济、合理; 2设置与机组配合的控制系统,按冷(温)水及生活热水的负荷需求进行调节: 3当生活热水负荷大、波动大或使用要求高时,应另设专用热水机组供应生活热水。 2.4.5当建筑在整个冬季的实时冷、热负荷比值变化大时,四管制空气调节系统不宜采用直 燃式机组作为单独冷热源。 2.4.6当利用废热热源或太阳能提供的热源,且热源供水温度在60~85℃之间时,可采用吸 附式冷水机组制冷。 2.4.7选择漠化锂吸收式机组时,除符合8.1.8条的规定外,还应考虑机组由于真空度不够 及腐蚀等因素,对供冷(热)量进行修正。 2.4.8直燃型漠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组的储油、供油系统、燃气系统等的设计,均应符 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5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以下简称“多联

    2.5变制冷剂流量多联分体式空气调节系统(以下简称“多联

    2.5.1多联机的使用范围:

    1适用于建筑物功能多变、空调运行时间极不统一的空调系统。机组的最高EER值 股在机组满负荷的50%~75%之间。在此负荷区间,EER值达3.0~3.5。 2一般室内外机之间的连接管道最好不要超过50m。多联机生产厂家的技术手册所提供 的作用域有所不同,设计中只能作为参考。如:

    2.5.3多联机系统设计要点:

    (1)系统小型化原则: ①室外机容量宜小不宜大。以不大于56kW为好。 ②制冷剂环路系统宜小不宜大。系统越大,一方面,各室内机环路长度差距越大, 制冷剂的分配偏差越大,室内机的制冷制热量与室内负荷的偏差越大,部分房间室内机出力 达不到设计要求,其结果是部分房间偏离室内设计温度。另一方面,系统过大,则加充润滑 油的量增加,润滑油的回油难度增加,传热下降,其系统的EER(或COP)下降较多,实际 上系统效率会随容量的增加而降低。 ③室内机数量宜少不宜多。室内机数量较多,要使每个室内机的流量分配完全符 合设计要求的可靠性降低,即使通过调节功能很强的电子膨胀阀调节,流量分配也存在偏差 其结果是部分房间偏离室内设计温度较大。另一方面,室内机数量过多,在低负荷的情况下 部分润滑油会滞留在室内机内,系统需要经常高频回油运转,系统效率随之降低。 (2)管长最短原则:长配管会造成沿程阻力损失的增加,使空调系统的能力下降和功 耗的增加。管道当量长度每增加10米,会造成约2%~3%的制冷能力衰减(制热为0.5%~1%) (3)环境条件适用原则

    5.4设计时还应注意以

    及整个系统,系统的稳定性对室内机、室外机工作的环境温度有要求和限制,若室内机、室 外机的工作范围超过其适用范围,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就会大受影响,使用寿命就会 缩短。如夏季室内实际负荷高于设计计算负荷,室内温度超过控制温度范围,回风温度与设 定温度差、送风温差、室内机的制冷剂过热度和室外机的排气温度(或压力)超过其范围 系统就可能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行,并对系统的寿命造成影响,而不像水系统室内机那样 可正常工作,仅是处理空气达不到要求。 ②负荷计算时计算负荷宜适当放大。负荷计算时,应注意由于多联机使用的灵活性,应 安间歇使用考虑,室内设计负荷宜适当放大,与水系统计算负荷有区别。因此,多联机室内 外机系统装机容量应适当留有余量;选择室外机应注意管长、温度修正。 ③室外机振动和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多联机室外机的噪声主要来源于风扇和风扇电 动机、压缩机及电磁阀,最大噪声可达62dB(A)。布置室外机时,应考虑室外机噪声的叠加 和与周边环境噪声的叠加。从这一点来说,单台室外机不宜过大。室外机若与对环境噪声要 求较高的建筑物相邻或对环境有严格要求时,应通过计算确定室外机的位置,或对室外机采 取隔音措施,以满足对噪声的要求。 ④周边环境应满足室外机的要求

    2.6.1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结合国家电力政策,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来用蓄冷系统。 2.6.2以电力制冷为冷源的空调工程,在执行峰谷电价且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时,宜设置冷源蓄能系统:

    1)非全天使用的空调工程或空调负荷峰谷悬殊的空调工程。 2)无电力增容条件或限制增容的空调工程。 3)某一时段限制空调制冷用电的空调工程。 4)由电力部门指定的项目或获得电力补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能获得经济效益的 空调工程。 2.6.3蓄冷介质选用: 1)水一一利用水温变化储存的显热量(4.184kJ/kg.℃)一一显热式蓄冷,一般蓄冷温差 为6~10℃,蓄冷温度为4~6℃;单位蓄冷能力低(7~11.6kW.h/m3)。蓄冷体积大,适宜现有 工程的改造、规模较小或有其它可利用水池的工程,根据场地条件与建筑规划专业可设置出 蓄冷水池或蓄冷关的工程也可采用水蓄冷。 2)冰一一利用冰的溶解潜热储存冷量(335kJ/kg)一一潜热量蓄冷。单位蓄冷能力 大(40~50kW.h/m3),蓄冷设备体积小,可提供较低的空调供水温度(1~3℃)。 2.6.4蓄冷类型的选择: 1全蓄冷一一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全部的空调负荷。运行费用低,设备投 资高,适宜短时段空调或限制制冷用电的空调工程。 2部分蓄冷一一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部分的空调负荷。设备投资低,能充 分发挥所有设备能力,应优先采用。电网平峰时段冷源蓄冷系统的工作状态应根据具体工程 确定。 2.6.5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及全日冷负荷曲线、空调系统规模及蓄冷装置特性等因素,确定蓄冷 系统配置及运行方式: 1)夜间或蓄冷时期仍需要供冷时,系统中除采用专用蓄冷制冷机外,宜另设直接向空调 系统供冷的基载主机,在不用蓄冷装置供冷时向空调系统供冷,或负担一部分全天的空调冷 负荷。基载主机的蒸发温度宜与空调供水温度一致,以提高机组运行效率。 2)当夜间或蓄冷时期所需冷量很少时,也可全部采用低温蓄冷制冷机,不设基载主机 3)对于冰蓄冷系统,为避免乙烯乙二醇溶液的大量泄露,宜采用板式热交换器置换出空 调冷水,向空调系统供冷。 4)冰蓄冷水系统可采用低温制冷机与蓄冰装置并联或串联使用两种形式。并联系统可使 两个设备均处于高温段,能均衡发挥各自的效率,适宜全蓄冷系统和温差小(5~6℃)的部 分蓄冷系统。并联系统的配管、流量分配、冷媒温度控制、运转操作等较为复杂。串联系统

    2.6.3蓄冷介质选用

    史双工况主机与蓄冰装置串联布置,控制点明确,运行稳定,可提供较大温差(≥7C)供 冷。当采用串联形式时,如果蓄冰装置取冷温度稳定,宜将制冷机设在蓄冰装置的上游,以 更制冷机的蒸发温度和制冷效率较高。如果蓄冰装置逐时取冷温度变化较大并用于低温送风 寸,宜将蓄冰装置设在系统上游,制冷机设在系统下游,以使供冷温度稳定。冰蓄冷水系统 应通过阀门转换和自控装置,实现蓄冰、制冷机供冷、蓄冰装置供冷,以及制冷机与蓄冰装 置联合供冷的四种运行方式。 2.6.6冰蓄冷融冰方式的选择: 1)内融冰:与空调水换热的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冰层由内向外融化,槽内水为静态 载冷剂送冷温度2.2~5℃。具有故障率低,制冰率高,易于维修,乙二醇溶液在管内,不易 世露,以及蓄冷槽体积小等特点。宜用于单体建筑及低温送风工程。该系统是用得较多的蓄 冷系统。 2)外融冰:由温度较高的回水直接进入结满冰的盘管外蓄冷槽内循环流动,使盘管外表 面的冰层由外向内融化。空调回水与冰直接接触,融冰速率高。放冷温度为1~2℃。要在蓄 令槽内设置水流扰动装置,用压缩空气鼓泡,加强水流扰动,使换热均匀。宜用于大型区域 共冷及低温送风工程。

    2.6.6冰蓄冷融冰方式的选择:

    (3)载冷剂为25%~30%重量浓度的乙烯乙二醇水溶液(通常情况) (4)空调和制冰工况的切换,可以通过简单的面板操作或外部遥控操作实现, (5)机组的机械性能及保温层厚度应能满足制冰工况要求。 (6)机组微电脑控制系统的信息显示、载冷剂的温度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保护、台 数控制等功能必须同时满足空调和制冰工况要求。 2双工况制冷主机选用原则: (1)宜优先考虑选用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原因是水冷螺杆式冷水机组具有较低的制 水温度、较高的制冷效率,同时能稳定运行在空调和制冰工况下。 (2)对于工程较大,单台主机容量较大的应用场合,可选用三级离心式冷水机组。 (3)如果冰蓄冷机房放置在屋顶,且单台主机容量较小或规模较小的工程,也可选用 风冷螺杆式冷水机组或热泵机组。 3基载主机选用原则: (1) 夜间低谷电时段空调负荷较大(如下三种情况时),可根据夜间负荷情况配置相应 制冷主机作为基载主机。 a基载冷负荷超过制冷主机单台空调工况制冷量的20%时; b基载冷负荷超过350kW时; c基载负荷下的空调总冷量(kWh)超过设计蓄冰冷量(kWh)的10%时。 (2)夜间低谷电时段空调负荷较小,但经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采用基载主机较合理时,可以 适当配置基载主机。 (3)基载主机除提供夜间空调所需冷量外,一般还需承担日间空调冷量。因此,在进行冰 蓄冷系统配置时,空调逐时负荷应扣除由基载主机提供的冷量负荷。 2.6.9蓄冷量按下列原则确定: 1全部负荷蓄冷的蓄冷量,按电网高峰时段的空调总负荷量确定,为该时段逐时空调冷 负荷的叠加值。可按电网高峰时段平均小时冷负荷,乘以该时段空调小时数估算。平均小时 冷负荷,一般取峰值小时冷负荷的0.75~0.85。 2部分负荷蓄冷的蓄冷量,应根据具体工程电力供应情况、用电初装费、设备一次投资 曾加费及其回收周期和设备占地面积等因素,通过经济分析确定。回收周期一般不超过3年, 最多不宜超过5年。一般情况下,蓄冷量宜占设计日白天非低谷电时段空调总冷量的 30%~35%。对主夜间有空调冷负荷需求的建箱物,该比例将适当减少:对于体育馆、影剧

    2.6.9蓄冷量按下列原则

    院等建筑,该比例将适当增大。 2.6.10当项目有供热需求时,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利用蓄冷装置蓄热,蓄热水池不得 与消防水池合用。

    2.7.1制冷机房的位置尽可能设在冷负荷中心并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地下室,高层建筑和超 高层建筑还可设于设备层或屋顶。 直燃溴化锂制冷机组设备间与机组间宜分开设置。 大型制冷机房机器间和设备间宜分设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控制室以及卫生间 等生活设施。 2.7.2制冷机房的房高要求: 1螺杆式压缩机净高控制在3.0~4.5m 2离心式压缩机净高控制在4.0~5.5m; 3吸收式制冷机的设备顶部距顶净高不小于1.2m 2.7.3制冷机房对设备专业的要求: 1集中采暖地区机房当冬季使用时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为18℃,冬季不用时应设值班采 暖,室内设计温度5℃。 2制冷机房设在地下室时应设机械通风;当机组采用R123等有毒性的制冷剂时,应设 事故通风。有条件时,也可设置空调系统。 3制冷机房应设有洗手盆,墩布池和地漏。 4制冷机房应设排水沟、在地下室应设排水坑及排水泵。(可与给排水专业配合)大型 A

    2.7.1制冷机房的位置尽可能设在冷负荷申心并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地下室,高层建筑和超 高层建筑还可设于设备层或屋顶。 直燃溴化锂制冷机组设备间与机组间宜分开设置。 大型制冷机房机器间和设备间宜分设外,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值班控制室以及卫生间 等生活设施。

    2.7.2制冷机房的房高要求

    1螺杆式压缩机净高控制在3.0~4.5m; 2离心式压缩机净高控制在4.0~5.5m; 3吸收式制冷机的设备顶部距顶净高不小于1.2m

    2.7.3制冷机房对设备专业的要求:

    2.7.4制冷机房应考虑设备的减振及噪声的传递

    1机器间与空调房间或对噪声控制有要求的房间相邻时应做吸音及隔声处理,门应为隔 音门。 2为避免噪声和振动沿着管道向围护结构传递,各种水泵的进出口管、制冷机的进出口 管应装设柔性连接管。管道穿过围护结构处,均应设在套管内,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应用不 燃纤维材料填充密实。机器设备间内的管道靠近设备附近的前三个吊架应考虑减振支吊架,

    其余支吊架应设有弹性垫层

    主要通道和操作走道宽度≥1.5m 压缩机突出部分和配电盘之间≥1.5m 压缩机侧面突出部分之间≥1.0m 大型冷水机组或冷凝器突出部分之间≥1.5m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侧面突出部分之间≥1.5m 水泵与水泵侧面间距≥0.5m 水泵基础端头与墙面之间≥1.0m 2.7.6布置卧式风冷冷凝器,冷水机组和漠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时,应考虑有清洗管簇及更换管 子的空间。 2.7.7当机组超过二台或机组单台容量较大时宜设控制台。 2.7.8制冷机房运行的自动化程度应与整个空调系统相适应,与建筑物空调规模、楼宇自云 化要求、空调节能要求及空调精度要求相适应。 2.7.9设有自动化控制制冷机房的检测内容: 1压缩式制冷机组蒸发器的冷水进、出口温度、压力; 2压缩式制冷机组冷凝器的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压力; 3吸收式制冷机发生器的蒸汽入口温度和压力,凝结水的出口温度; 4吸收式制冷机屏蔽泵的压力; 5燃气型直燃制冷机房应设有燃气浓度自动检测、报警装置及事故排风; 6风机、水泵、压缩机等设备运行时应有指示信号; 2.7.10制冷机房的自动控制和保护: 自动控制的内容包括参数的自动检测,工况自动转换、自动调节、自动报警、自动保技 等。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自控的具体内容。 2.7.11制冷机房的自动控制应与空调系统自动控制相协调: 1末端为变水量运行时,冷(热)水机组定流量运行时,机房内应在冷水/热水供、回

    2.7.10制冷机房的自动控制和保护:

    自动控制的内容包括参数的自动检测,工况自动转换、自动调节、自动报警、自动 等。设计时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自控的具体内容。

    2.7.11制冷机房的自动控制应与空调系统自动

    1末端为变水量运行时,冷(热)水机组定流量运行时,机房内应在冷水/热水供、回 总管间设压差旁路控制,压差旁路的管径按一台机组水量确定; 2末端为变水量运行时,冷(热)水机组变流量运行时,机房内应在冷水/热水供、回

    水总管间设压差旁路控制,压差旁路的管径按各台冷(热)水机组允许的最小流量中的最大 值; 3制冷机负荷调节宜采用分阶段恒定供水温度的方式,所恒定的供水温度应满足末端装 置中最低的水温要求; 4自动调节制冷机运行台数的方式,当投资较大时不宜采用。如果必须采用应为能量法 控制; 5机房应具备设备运行的保护装置,目前市场供应的制冷机绝大部分具备此功能,在运 行中还应将制冷机与冷水、冷却水系统的水泵进行联锁,当采用风冷冷凝器时,压缩式制冷 机应与冷凝器的通风机联锁; 6燃气型溴化锂自燃机的燃气浓度检测装置应与直燃机房排气装置联锁。 2.7.12制冷系统的附件: 1分集水器直径应按总流量通过时的断面流速确定,一般为1~2.0m/s,且应大于最大开 孔直径的一倍。 2冷水机组、水泵、换热器等设备的入口应安装过滤器或除垢器,以防止杂质进入。采 用Y型管道过滤器时,滤网孔径一般为18且

    .1.1空调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特的用途和空调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在确定。对于工艺性空气调节最大的传热系数,不宜大于下表3.1.1所规定的数值:

    3.1.1空调房间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应根据建筑特的用途和空调的类别,通过技术经济比

    表3.1.1工艺性空调区围护结构最大

    1表中内墙和楼板的有关数值,仅适于相邻房间的温差

    2工艺性空调区的外墙、外墙朝向及其所在层

    注:至温允许波动范围小于或等于0.5七的空 许波动范围牧大的空调房间之中 .1.3空调房间的平面布置应有利于空调系统的设置,节能和经济要求。应遵循下列原则

    空调房间应集中布置与非空调房间分开; 室内温湿度参数要求相同、使用性质、使用时间和消声要求较一致的空调房间尽量相邻 或上下层相对布置; 3.为了减少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应尽量避免在东西朝向和顶层布置空调房间; 4.应尽量避免紧邻高温或高湿房间; 5.建筑转角处的空调房间不宜在两面外墙上都设置窗户,以减少传热和渗透。 3.1.4空气调节区域内的空气压力应满足下列要求: 1.工艺性空气调节,按工艺要求确定; 2.舒适性空气调节,空调区应保持适当正压。一般舒适性空调室内的正压值宜取 5~10Pa,最大不应超过50Pa 3.医院手术室机器附属用房的正压和负压要求,应符合《医院洁净手术不建筑技术规 范》GB50333的有关规定。 3.1.5选择确定功能复杂,规模很大的公共建筑的空气调节方案时,宜进行全年能耗分析和 投资及运行费用等比较,优先采用节能、环保、空调系统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的空调方案,

    3.2.1除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使用冷负荷指标进行必要的估算之外,施工图设计阶段; 必须对空气调节区域进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3.2.2空调负荷的计算方法

    1.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设计冷负荷计算,应按不稳定传热分别计算各种热源引起的 负荷。 2.设计热负荷计算,按稳定传热计算法计算,计算方法采用暖负荷计算方法,将传热 量作为空调房间的热负荷。室外计算温度按冬季空气调节计算温度采用。 3.2.3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得热量和冷负荷。(以下简称房间得热量和房间冷负荷)。房间得热 量是指在某一时刻由室外和室内热源散入房间的热量之中,它分为显热和潜热得热,显热得 热指由于传导、对流和辐射进入室内的得热量,潜热得热指由于进入室内的湿量引起的得热 量。冷负荷是指为维持室内设定的温度,在某一时刻必须由空气调节系统从房间带走的热量 导热量中的辐射得热量,会由于房间围护结构和室内家具等物体发生的衰减和延迟。所以在 某一时间的房间得热量不一定等于房间冷负荷。只有在得热量中不包括辐射或围扩结构与家

    具等室内物体没有蓄热能力的情况下,得热量与冷负荷相等,

    得热源得到的热量中辐射热与对流热的百分比参

    表3.2.1得热源中辐射热与对流热的百分比

    3.2.4空调冷负荷的估算

    空调房间或区域最大小时冷负荷在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阶段,可用冷负荷指标进行估算中 估算公式为:

    式中:Q一空调房间或区域最大小时估算冷负荷。kW F一空调房间或区域面积m(包括空调送回风流经复盖的面积)。 q一空调房间或区域冷负荷指标,W/m,查表.1.2.2 不同功能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估算冷负荷按下式计算: Qh=M* QkW (2—2) 式中:Qh一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估算冷负荷KW Q一空调房间或区域最大小时估算冷负荷KW 由式(2一1)计算得到 M一各功能空调房间或区域逐时冷负荷系数,表3.2.2

    表3.2.2各功能房间逐时冷负荷系数

    空调系统估算冷负荷是将各功能空调节器房间或区域逐时估算冷负荷进行逐时叠加,取其中最大值。

    已调系统异 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得热量,由下列各项组成:

    3.2.5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得热量,由下列各项组成:

    3.2.5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得热量,由下列各项组成:

    .5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得热量,由下列各项组

    1.通过围护结构传入的热量:

    2.通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3. 人体散热量; 4.照明散热量: 5. 设备、器具、管道及其它内部热源的散热量 6..食品或物料的散热量; 7.渗入空气带入的热量; 8. 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3.2.6空调房间或区域的夏季计算散湿量,应由下列各项组成: 1.人体散湿量 2. 渗透空气带人的湿量; 化学反应过程的散湿量; 4.各种潮湿表面、液面或液流的散湿量; 5. 食品或气体物料的散湿量; 6.设备散湿量; 7.通过周护结构的散湿量。 确定散湿量时,应根据散湿源的种类,分别选用适宜的群集系数、负荷系数和同时使用系数 有条件时,应采用实测数值。一般民用建筑不计算上述第3项和第7项。 3.2.7空调区的夏季冷负荷,应根据各项得热量的种类和性质以及空调区的蓄热特性,分别 进行计算: 1.下列各项得热量形成的冷负荷,应按不稳定传热方法进行计算: 1)通过围护结构进入的非稳态传热量; 2)透过外窗进入的太阳辐射热量; 3)非全天使用的房间的人体散热量; 4)非全天使用的设备和照明散热量。 不应将上述得热量的逐时值直接作为各相应时刻冷负荷的即时值 2.下列各项得热量形成的冷负荷,可按稳定传热方法进行计算: 1)室温允许波动范围≥±1℃的舒适性空调区,通过非轻型外墙进入的传热量; 2)空调区与邻室的夏季温差>3℃时,通过隔墙、楼板等内围护结构进入的传热量; 3)全天使用的房间或间歇供冷系统的人体散热量

    4)全天使用或间歇供冷系统的设备和照明散热量

    3.2.8应根据空调区人员的群集情况和设备与照明的同时使用率,以及所服务调区的同时使 用情况、空调系统的类型及调节方式等,按下列规定计算确定空调冷负荷: 1.应按下列规定确定空调区冷负荷(空调区冷负荷可用以确定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和风 机盘管等设备容量。): 1)一般房间应以房间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作为房间冷负荷; 2)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时,可按全室空调逐时冷负荷的综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 数,作为空调区冷负荷。经验系数a=0.5~0.85,一般取0.7。 2.空调系统整体冷负荷应包括以下各项,并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1)空调系统所服务的空调区总冷负荷:不设温度自控时,宜按空调房间最大小时冷负 荷的总和计算;设有温度自控时,宜按所有空调房间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进行逐时冷负荷计算 所得的综合最大小时冷负荷确定; 2)新风冷负荷:应按夏季室外空调计算干、湿球温度等确定,其值等于由室外空气状 态处理至室内空气状态所需的冷量。 3)空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冷热抵消时的附加冷负荷; 4)风机风管的温升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注:回风管在非空调空间时,还应考虑漏人风量对回风参数的影响。 5)风管漏风引起的附加冷负荷; 6)确定整体冷负荷时,可考虑空调系统在使用时间上的不同,采用小于1的同时使用系 数。 3.空调冷源冷负荷应为空调系统整体冷负荷及冷水通过泵、水管等温升引起的附加值 的总和

    3.2.9空调冷负荷的附加值按如下确定

    以及送风机的风量中。风管阻力计算不计此项。3.回风管均在空调空间内时,可不计此项。4.一般空调系统空气通过通风机后的温升可按下表确定。表3.2.3通风机温升t(℃)通风机风压电动机在气流外(n=0.85)电动机在气流内(n=1)(Pa)↑1=0.5nl=0.6nl=0.5n1=0.63000.480.420.570.484000.640.560.760.645000.820.700.950.826000.960.841.140.967001.120.981.331.128001.281.121.521.28注:1.n1为通风机的全压效率。2.为电动机安装位置的修正系数。3.表中数据不包括低温送风系统的风机温升。3.2.10通过水泵后液体的温升和因此而引起的冷负荷附加率可由下表分别查得。表3.2.4水泵的温升(℃)水泵扬程(m)水泵效率n1015202530350.50.050.070.090.150.140.160.60.040.060.080.100.110.130.70.030.050.070.080.100.1235

    表3.2.52mS=0.5时,由水泵引起的冷负荷附加率

    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的目的如下: 1.确定合适的蓄冷蓄热装置的容量; 2.采用设置热回收装置、利用室外新风做冷源等节能措施时,计算全年节能效果,进 行经济技术比较; 技术比教, ,确定优化方案

    3.3.1空气调节风系统可按下列条件划分:

    3.3.2空调风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过大,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3.3.2空调风系统作用半径不宜过大,

    3.3.3全空气单风道空调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

    1 要求温湿度波动范围小。 2洁净度标准高(例如净化房间、医院手术室等)。 3消声标准高(例如播音室等)。 4空调房间较大或室内人员较多,能设置独立的空调系统(例如商场、影剧院、展览 厅、餐厅、多功能厅、体育馆等);当各房间温湿度参数、洁净度要求、使用时间、负 荷变化等基本一致时,可合用空调系统。人员密集场所单台空气处理机组风量较大时, 风机宜采用变速控制。 5为充分利用过渡季节新风冷量,宜设置最小新风口与最大新风口,或按最大新风量 设置新风进风系统,并在新风管、回风管及排风管设调节装置,以分别适应冬、夏和过 渡季节新风量变化的需要。 6除温湿度波动范围要求严格的房间外,一般民用建筑不宜采用冷热量相互抵消的二 次加热方式, 7当空调区允许采用较大送风温差或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应采用系统简单、易于控制 的一次回风的全空气定风量空调系统。 8散湿量较小、湿度控制要求不严格的房间,当送风量大于用负荷和允许送风温差计 算出的风量时,以及采用下送风方式的空调风系统,可以采用可避免再热损失的二次回 风系统

    3.3.4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设

    1.空调房间较多,各个房间和居留人员密度不大,且各房间温、湿度要求独立调节时, 宜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例如酒店客房、办公室等。 2.厨房等空气中含有很多油烟的房间,不宜采用风机盘管。 3.风机盘管一般按高档转速下的制冷(热)量选取。 4.宜按下列原则分配风机盘管和新风系统所负担的室内冷负荷: 1)风机盘管一般承担室内负荷,新风系统则承担新风负荷。新风宜处理至与室内等烩

    或等湿状态。 2)医院门诊、病房等卫生标准较高的空调区,在条件允许时新风宜负担新风冷负布 湿负荷,以及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 5.新风负担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可以减少风机盘管凝结水量,改善卫生条件 3.3.5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简称VAV系统)宜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 1.当多个空调区合用一个空调风系统,客空调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 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例如高档写学楼和用途多变的其他建筑物等,无其是需 年送冷的内区空调房间,在经济、技术条件允许时,宜采用VAV空调系统。 需全年送冷的内区由于没有多变的建筑围护结构负荷,靠送风量的变化,以相对恒 的送风温度,基本可满足其负荷变化;而空调外区情况较复杂,如过渡季为满足内区各月 和区域的不同要求,常需统一送入较低温度的一次风,而需要供热的空调区靠末端装置自 热盘管加热,当送入的冷空气靠制冷机冷却时,再热盘管将形成冷热抵消,因此需全年 的内区更适宜使用VAV空调系统。外区可设置散热器、风机盘管等其他空调采暖形式, 式。 2.当房间允许温湿度波动范围小或噪声要求严格时,不宜采用全空气VAV空调系 统。 3.VAV空调系统,应设有由监控装置和自控软件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 4.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 5.宜考虑过渡季节加大新风比运行方案; 6.冬夏季恒定各区域新风量,保证最小新风量的供应; 7.采用VAV系统的项目,空气处理机组内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目前经常采用的保证最小新风量要求的措施如下: 1)加大人员新风量指标; 2)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 3)送风机和回风机保持固定的差值; 4)自动检测新风口风量与自动调节风阀开度,改变风阀比例。 后两种方法控制设施较复杂,

    或等湿状态。 2)医院门诊、病房等卫生标准较高的空调区,在条件允许时新风宜负担新风冷负荷和 湿负荷,以及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 5.新风负担部分室内冷负荷和湿负荷,可以减少风机盘管凝结水量,改善卫生条件。

    3.3.6低温送风系统应按下列原则选择设计:

    3.3.7空调系统以新风回风与排风系统

    1.卫生或工艺要求采用直流式(全新风)空调系统; 2.夏季空调系统的回风焙值高于室外空气烩值; 3.系统服务的各房间排风量大于按负荷计算出的送风量; 4.室内散发有害物质,及防火防爆等要求不允许空气循环使用: 5.各房间采用风机盘管或循环风空气处理机组,集中送新风的情况。 3.3.9空气调节房间室内应保持正压。当新风量较大或房间较严密时,应有排风措施,过渡 季节使用全新风时,宜内正压值不应超过50Pa。保持室内正压值所需风量,可按下表中的 换气次数估算

    表3.3.1保持室内正压所需的换气次数(次/小日

    3.3.10新风进口处宜装设可严密开关的风阀, 采用电动风阀。进风面积应满足新风量随季节变化时的最大风量需要。新风进口的位置应符 合下列要求: 1.应设在室外空气比较洁净的地方,并宜设在北外墙上。 2.应尽量设在排风口的上风侧(接进、排风口同时使用时主导风向的上风侧),且应低 于排风口,并尽量保持不小于10m的间距。 3.进风口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少于2m,当进风口布置在绿化地带时,则不宜少于1m。

    3.3.11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回风机: 1.冬、夏季采用的室外新风量不同,或全年采用的室外新风量不同,其他排风出路不 能适应新风量变化的要求时; 2.房间内需维持一定的正压,而门、窗严密,空气不易向外渗透,室内又无排气装置 时; 3.需保持空气调节系统有必须的回风量时; 4.回风管路系统阻力较大时。 3.3.12空气调节系统低速送风管内的风速需考虑其经济性、消声要求等因素。对于频率为 1000Hz的室内允许声压级为40~60dB时,风速一般按表3.3.2选用

    表3.3.2低速风管内的风速

    3.3.13为防止房间之间的串声,同一风管上的侧面送、排风口不应相对设置,否则,应采取 隔声措施。

    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量应能消除室内最大余热,按夏季最大的室内冷负荷计算确定。 在满足舒适条件下,应尽量加大空气调节系统夏季送风温差,但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1.送风高度小于或等于5m时,不超过10℃:

    3.4.1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量应能消除室内最大余热,按夏季最大的室内冷负荷计算确定

    2.送风高度在5m以上时,不超过15℃; 3.送风高度在10rn以上时,按射流理论计算确定; 4.当采用顶部送风(非散流器)时,送风温差应按射流理论计算确定。 3.4.3空气调节系统的新风量不应小于总送风量的10%,且不应小于下列两项风量中的较大 值; 1.补偿排风和保持室内正压所需的新风量(见3.3.13); 2.保证各房间每人每小时所需的新风量。 3.4.4送人室内的最小新风量,应根据各房间的使用性质,并符合以下规定:

    公共建筑主要房间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m/(h

    2设置新风系统的居住建筑和医院建筑设备标准,所需最小新风量宜按换气次 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4.2规定,医院建筑换气次数宜符合表3.4.3规定

    表3.4.2居住建筑设计量小换气次数(次/小时

    筑每人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按人员密度确定,且应

    3.4.4商密人群建筑每人所幅最小新凤量[m/

    3.5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

    3.5.1空调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室内设计温温度及其精度、人员活动区的允许气流速度、室内噪声标准和 室内气质量等要求; 2.送风应有足够的射程,气流应均匀分布,避免产生短路和死角。 3.管路特性、送、回风口及新风口应进行计算。 4.与建筑装修有较好的结合。 5.2在进行气流组织设计时,要尽量缩小空气调节空间,通常以满足人们活动区的要求条 为原则。此外,应防止有害热源进入空气调节空间,以杜绝不必要的能耗。

    3.5.3空气调节房间内人员活动区的气流速度不宜大于表3.5.1表3.5.2的规定。

    海绵城市标准规范范本表3.5.1室内活动区的允许气流速度

    ....
  • 相关专题: 暖通  
专题: 给排水管理 |螺钉标准 |广播电视影视标准 |机械标准 |电力弱电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