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29-2021 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热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 DB13(J)/T 8429-2021  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热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暖通空调,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13(J)/T 8429-2021  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热工程技术标准(附条文说明)

    3.3.5地热资源调查,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地层结构、断裂分布和性质等地质背景条件: 2地温场特征及大地热流值; 地层岩性、厚度、温度空间分布变化情况;

    4地热流体温度、压力、流量及化学组分: 5热储的岩性、埋深、厚度及分布; 6热储盖层的岩性、厚度及分布; 7既有地热井或施工地热地热井所需的地质和成井结构参 数; 8可采用的换热工艺方法与成本。 3.3.6对既有地热井和新建地热井地热资源评价应符合现行河北省 工程建设标准《单井地热资源评价技术规程》DB13/T2554的相关 规定。 3.3.7在确定适用的换热器型式后,应安装换热装置进行三次不同 流量换热试验;每次试验后,应在地温恢复后再进行下一次试验, 式验过程中应监测循环介质进出口温度、流量等参数,测算地热井 取热能力玻璃钢管标准,评价地热井的合理取热能力。 3.3.8地热流体应取样分析,评价其腐蚀性和结垢性能,为换热设

    调查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11 项目概况; 21 调查工作概况; 3 拟建工程场区供暖期气象条件; 4供热建筑物的用能需求及特征; 5拟建工程场区场地条件; 6拟建工程场区地质条件; 7 目标热储层分析; 地热流体特征; d 9 地下换热器换热能力分析; 10 地质环境影响; 11 结论与建议。

    4.1.1并下换热系统应以地热地质调查与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 与施工。

    4.1.1并下换热系统应以地热地质调查与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设计 与施工。 4.1.2应遵循保护和合理利用地热资源、满足建筑物功能要求, 严

    4.2.1并下换热器的型式目前有同轴换热器和井室换热器

    4.2.1并下换热器的型式自前有同轴换热器和并室换热器两种,应 根据井室空间、投资费用、换热量等综合考虑经济性选取换热器型 式。 1同轴换热器由安装在地热井内的低导热内管和下端封闭的 导热外管组成,地面循环泵驱动循环介质在内管和内外管间循环流 动,从而将热量带出; 2井室换热器安装在地热井内最高热水头水位以上的泵室段 内,在井室换热器下安装与其配套的潜水泵、内管。 4.2.2、并下换热器是决定中深层地热系统供热能力的基础,其设计 过程中应充分结合项目条件优化方案和工艺,在各种换热器换热功 率和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的基础上确定换热器的形式。

    提下可以采用其它换热器方式和技术

    4.3.1设计范围应包括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和热源侧循环系

    设计使用寿命不得少于15年

    现场实验的方法确定地热井换热能力,其它地热井可根据勘查获取 的数据用类比的方式确定换热能力。

    4.3.3换热系统管内循环介质应采用软化水,补水系统应有车

    4.3.3换热系统管内循环介质应采用软化水,补水系统应有软化处 理装置。

    查报告提供的地质条件确定。

    4.3.11并下换热器的取热量可选用专用软件计算,也可依据地温梯 度与中深层换热器安装深度进行估算,通过本标准附录A进行快速 查找。

    4.4.1换热系统使用的管材、循环介质、固井材料等设备

    4.4.3新建地热并的井管和同轴换热器的外管宜采用可耐压特

    耐久性应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化学稳定性好、耐腐蚀; 2 导热系数小于0.4W/(mK); 3 抗拉强度大于200kN; 4 承压系数高于1.0MPa; 5 流动阻力小; 6管件与管材应为相同材料。 4.4.5 新建地热井固井材料优先选用固井水泥,固井材料配方应根

    据地质特征确定,选用避免各含水层之间联通的成井固井工艺, 4.4.6应根据不同水质、温度、耐压、防腐要求选用不同材质的井 室换热器

    4.5换热系统的施工与验收

    1根据场地调查报告、结合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 件,按程序完成审批: 2施工影响范围内地下埋设的管线建筑物等统位置已由建设 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确定并在地面标记; 3施工场地清理地面,空中无施工障碍; 4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已经进场,机械试运行正常,通过了 质量安全检查验收。 4.5.2同轴换热器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 1在安装前应用井下成像系统对既有地热井进行勘查,滤水 管或射孔段的堵塞已经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用通井规进行通 并,以保证外管的顺利安装: 2内外管及井口装置已经运到现场并经过了检验,按安装顺 序进行了编号; 3用于吊装的设备能力满足需求,运转正常,人员进行技术交 底; 4用提吊下管法依次安装外管、内管和井口装置,丝扣连接处 需涂刷密封脂 5安装好井下换热器后连接地面设备,开启循环泵用清水对 换热器及管路进行大流量冲洗,保证换热器及管路内清洁无杂物

    4.5.3并室换热器安装应遵循以下要求: 1在安装前应用井并下成像系统对既有地热井进行勘查,滤水 管或射孔段的堵塞已经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用通并规进行通 并,以保证井内设备顺利安装: 2滤水管、高阻热性能管材、换热器、回水管及耐热潜水泵口 经运到现场并经过了检验,按安装顺序进行了编号; 3用于提升的安装设备能力满足需求,运转止常,人员进行了 技术交底: 4耐热潜水泵安装在泵室段内,用提吊下管法依次安装滤水 管、高阻热性能管材、地热流体回水管、换热器、上部循环介质的 进回水管,连接电路到配电设施; 5在高热阻管安装的同时,宜在管路上安装分布式测温装置 安装时注意做好防护; 6在安装完成后应启动循环系统,确认设备运行正常; 7并下换热器正常后,连接地面热源侧的管路和控制监测装 置等设备。 4.5.4换热系统施工完成后,应对地热井及直埋管进行定位测量。 4.5.5、换热系统验收应与其安装同步进行,地热井、换热器、地面 连接的管路、监测和控制装置、补水系统等可以独立的宜作为分项 工程边施工,边验收,换热系统作为分部工程验收。内容应符合以 下规定: 1管材、管件、设备等主辅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2换热器安装符合设计要求,设备运转止常; 3各种检验验收的质量控制材料齐全。

    5辅助热源及地热梯级利用

    5.1.1当并下换热供热系统不能满足建筑物供暖需求时,应考虑辅 助热源,辅助热源能源宜优先选用清洁能源。 5.1.2供热系统设计前应对辅助热源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宜根据 项目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场地条件、电价、电力负荷、燃气价格, 以及燃气供应等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方式,降低初投资,提高系 统运行的经济性。

    辅助热源方式的设计宜符合以

    5.1.3辅助热源方式的设计宜符合以下要求:

    1依据取热量、运行方式,以及末端建筑物内散热设备的形式 等因素确定供回水温度,温差宜不超过10℃; 2系统应独立设置温度、流量、压力等监测装置。 5.1.4当井下系统中回水温度较高,仍有可利用空间时,应采用合 理的梯级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地热,但应考虑经济性。

    5.2辅助热源及附属设备的选型

    5.2.1辅助热源设备在选型上应遵循以下标准: 1水/地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 泉机组》GB/T19409的相关规定: 2燃气热水锅炉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 GB50041的相关规定; 3空气源热泵机组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环境温度空 气源热泵(冷水)机组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热泵

    (冷水)机组》GBT25127.1的相关规定; 4电蓄热锅炉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加热锅炉系统经 济运行》GB/T19065的相关规定: 5上述及其他类型的辅助热源设备在选型上需满足现场使用 需求,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规定,同时 也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

    4电蓄热锅炉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加热锅炉系统经 济运行》GB/T19065的相关规定: 5上述及其他类型的辅助热源设备在选型上需满足现场使用 需求,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相关规定,同时 也应满足相关的规范要求。 5.2.2辅助热源设备应具备自动调节功能。 5.2.3辅助热源设备在选型时应综合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环保政策、 地质资源等条件。 1选用热泵型机组作为辅助热源设备时,应使用环保冷媒; 2选用燃气热水锅炉作为辅助热源时,排放标准应符合所在 地的环保政策: 3系统设计应考虑地热换热系统开启初期,源侧出水温度过 高时,应与辅助热源设备的运行综合考虑,以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热源侧进水温度一般在20℃~55℃,设备的进出水温差可按10℃ 20℃选取,设备容量与参数应根据实际项目适实选用。 5.2.4热泵型供热设备的源侧蒸发器出口水温不应低于5℃,且不

    1附属设备与配件的材料、承压应满足辅助热源设备与供热 末端系统的要求; 2集中供暖系统末端侧输配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 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进行水泵输配 比计算和审核; 3为保障产品整机质量、节省供热站占地,机组、水泵宜采用

    5.3地热梯级利用的方式

    5.3.1应根据不向开下换热器系统采用合理的梯级利用方式,充分 利用地热。常用的梯级利用方式有: 1换热水温超过末端需求时可通过调整二次侧流量或混水流 量,调整水温后直接供暖,换热器侧回水选取梯级利用; 2换热水温满足末端需求时可选择直接供暖,换热器侧回水 选取梯级利用: 3换热水温不足时,通过热泵提温后供暖,换热器侧回水温度 仍有利用空间时选取梯级利用。 其中,直接利用及梯级利用由换热后供水温度和末端散热设备 温度要求确定,一般散热器供回水温度75℃/50℃、风机盘管 45℃/40℃、地板供暖45℃/35℃、毛细管40℃/35℃。 5.3.2梯级利用时应根据并下换热器系统进出口流体参数和末端系 统温度,合理选择直接供暖、通过换热器调整温度与流量后供暖、 热泵设备提升温度后供暖或与辅助热源混合供暖的方式 5.3.3地热梯级利用系统应采用闭式系统,以避免空气进入系统 从而避免腐蚀,目可避免私自抽排地下水。 5.3.4梯级利用级数由直接利用后出水温度、回水温度和热泵设备 性能确定,梯级利用后并下换热器的回水温度不应大于20℃,不应 低王5℃

    6.1.1供热站由管网、换热器、供热设备(含辅助热源设备)、循 环水泵等组成。 6.1.21 供热站位置宜靠近井下换热器和供暖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区。 6.1.3 当条件充许时,供热站应优先选用并下换热系统直接供热的 形式与运行模式。

    6.2.1供热站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 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其中涉及生活热水或其他热水供应 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的有关规定。 6.2.2供热站设计时应便于机组和配电装置的布置、搬运、安装、

    的有关规定。 6.2.2供热站设计时应便于机组和配电装置的布置、搬运、安装、 维修和更换,以及进、出水管的布置、运行操作,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供热站宜设置控制值班室: 2供热站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地下室的供热站宜设置机械 通风,必要时应设置事故通风装置; 3供热站内的主要人行通道宽度,设备之间的距离,以及维修 空间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的有关规定; 4供热站内的地面和设备机座应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层,供热

    站内应设排水沟、集水坑,必要时应设排水泵: 5供热站的高度,应满足操作、维修的要求和最大物体的吊装 要求; 6供热站的防火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 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并应预留满足设备最大组件运输的安 装孔、洞及运输通道; 7供热站内应设置采暖装置,控制值班室不低于16℃,其他 区域不低于 5℃。 6.2.3供热设备的装机容量,应根据未端供热负荷确定。性能应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城镇供热 管网设计规范》CJJ34,以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

    合现行国家标准《水(地)源热泵机组》GB/T19409、《城镇 管网设计规范》CJJ34,以及《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击 规范》GB50736 等的相关规定。

    6.2.4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设备的性能应适应供暖负莅

    律,台数一般不宜少于两台。

    6.2.5供热设备、水泵等设备和管路及部件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 其额定工作压力。

    6.2.6井下换热器水泵的流量,应由所配热泵机组与水系统设

    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 能源计量、故障自动报警以及中央监控管理等。 6.2.8当条件充许时,供热站供热系统应优先选用中深层并下换热 婴直接供热的运行模式

    6.2.9供热站设计时应考虑:当供热站设置在建筑物内时,应做好 防振、隔音、消声等措施,

    6.2.9供热站设计时应考虑:当供热站设置在建筑物内时,应做好

    6.2.10 供热站的循环系统应设置排气、定压、膨胀、自动补水以及 水过滤装置。 6.2.11 供热站循环系统中换热器的选型及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换热系统宜选用板式换热器: 2 板式换热器主要零部件的耐温和耐腐蚀性能应满足要求: 3不 板式换热器进水口处应设置过滤器: 4板式换热器台数不应少于两台,一台停止工作时,剩余换 热器的设计换热量不应低于供热量的70%

    6.3设备、管网安装施工

    1主机横向纵向的安装误差不大于1%,水平误差不大于2%; 2水泵的横向水平度误差小于2%0,纵向水平度误差小于1%o: 3 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50736要求,进行水泵输配比计算和审核,以及安装与调试 6.3.4 固定措施宜采用地脚螺栓二次浇灌,并有防松动措施。 6.3.5减振措施应使用减振垫、减振器或减振台。 6.3.6集分水器安装前应进行压力试验,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1.5 倍,且不小于1.0MPa。

    3.7管道系统安装应符合下列要

    应根据管道材质选择相应的施工工艺:

    2管道与主机、水泵等设备采用柔性连接,且不得强行对口连 接; 3供热站系统供回水管路最高点分别安装排气阀、设备及系 统供回水管道最低点分别安装泄水阀和排污阀: 4主机、水泵等运转、振动设备连接的管道处,应设置独立、 固定的支吊架; 5供热站管道穿越墙体或楼板处应设置钢制套管,并保留出 保温间隙;管道接口不得置于套管内;穿外墙套管应做防水防火处 理;穿人防工程时,应符合有关人防工程的设计要求; 6管道系统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验。

    6.4.2用电负荷等级的确定宜符合下列规定: 1供热对象为医院、政府部门、学校、国防、科研单位时,其 用电负荷为二级; 2其余供热对象的用电负荷为三级 6.4.3供配电系统电压等级宜根据负荷容量确定,进线线路宜采用 电力电缆进线方式。户外电力电缆根据实际情况宜选用交联铠装电 力电缆,电缆导体截面积应满足负荷要求和动热稳定要求。 6.4.4输电线路应尽量利用城市建设的城市综合管廊系统和电缆 沟、电缆隧道等公共设施,以敷设方便和减少输电线路距离为原则。 6.4.5辅助热源系统宜设计专用配电室,条件受限时也可设在其他 建筑设施内。

    6.5.1辅助热源系统的绝热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

    6.5.1辅助热源系统的绝热防腐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民用建筑供暖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 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城镇 共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 6.5.2供热管道及设备在敷设保温层前应采取防腐措施。管道及设 备表面应先除锈和清洁,后刷防锈漆两道,对于软化水箱、高位膨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设计规范》GB50264、《民用建 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 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 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

    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的相关规定。 6.5.2供热管道及设备在敷设保温层前应采取防腐措施。管道及设 备表面应先除锈和清洁,后刷防锈漆两道,对于软化水箱、高位膨 胀水箱、蓄热水箱(罐)内壁应刷防腐涂料。

    6.5.3管道保温施工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管道保温工程应在管道系统试压冲洗合格,除锈防腐工程完 成后进行: 2设备和管道系统的保温材料按设计要求选用;保温层与被 保温体之间应无空隙;保温层搭接处应平滑过渡,缝隙密实一致、 均匀;保温层纵缝应错接、密闭、不渗透空气;易被损坏处宜有保 护措施; 3需要经常拆装的阀门、过滤器、法兰等部位的保温结构宜能 单独拆装。 6.5.4供热系统供、回水均须保温,保温材料可选用岩棉、离心玻 璃棉、橡塑保温材料、发泡聚氨酯发泡,硅酸盐制品等 6.5.5管道保温厚度选择应根据供热系统全年累计运行时间环境温 度电费等按经济性厚度计算确定。 6.5.6管道保温燃烧等级应根据不同建筑类别和使用场合按相应防 火规范要求选取。安装在不宜触碰处的橡塑发泡和自身成型牢固的

    度电费等按经济性厚度计算确定

    7.0.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系统在设计时应遵循节 能、运行管理方便等原则。符合现行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智 慧供热技术标准》DB13(J)/T8375的相关规定。 7.0.2应在供热系统便于观察到的位置设置现场监测仪表,以监测 重要参数。 7.0.3宜对井下换热系统设置循环流量、温度、压力、自动充液及 世漏报警系统。 7.0.41 宜对供热系统各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单独用电计量。 7.0.5 系统投入运行后,宜对供热站系统进出水的温度、压力、流 量等参数进行监测,其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二次仪表匹配。 7.0.6 热源侧水泵和用户侧水泵宜采用变频控制装置。 7.0.7地热供热系统除设置现场监测仪表外,各种机电设备控制租 应给自动控制系统预留通讯或控制接口。

    8 系统调试、质量验必

    8.1.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交付使用前应进行完整的系统调试、试 运行与验收。系统调试之前,施工单位应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 进行全面检查,符合设计与施工相关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运转和 调试。 8.1.2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试运行期间的测试与调整应符合下列规 定: 1系统的换热工质压力、温度、流量等技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 求; 2末端供热系统的工质压力、温度、流量等技术参数应符合设 计要求。 8.1.3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实现连续平稳运行,水管阻力、阀门阻 力和水泵效率、电机功率应符合设计要求,消除不合理的管道阻力 8.1.4控制与监测系统的计量和检测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正常、 通讯正常,满足对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进行监测和控制的设计要求 能正确显示监测结果,实现设备连锁、自动调节、自动保护等功能 8.1.5系统调试过程中,宜对机组及系统试运转的全部测试数据进 行记录。

    合现行国家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 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的相关规定

    8.2.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调试前应检查以下内容,确认满足调试 要求: 1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可靠、供电、供水、排水等配套条件满足 要求; 2相关设备及管路冲洗、严密性试验已完成且符合要求; 3相关电气系统和设备安全性、供电稳定性符合试运转要求 4放气阀应能正常工作,及时排出管道内的气体; 5系统安全阀安装前应经过校验,并按有关要求调整其压力 铅封; 6 管道上的阀门、过滤器、软连接等附件正确安装、功能正常 水系统压力表、温度计、流量计等仪表正确安装、读数正常 8.2.2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整体运转与调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整体运转与调试前应制定整体运转与调试方案; 2应进行机组的试运转,并填写运转记录,运行数据应达到设 备技术要求; 3机组试运转正常后,应连续进行24h的系统试运转,并填 写运转记录: 4在进行长期监测前,应保证系统在平均负荷率不小于设计 值50%的条件下连续运行72h,测试期内的平均负荷率应不小于设 计值的50%。 8.2.3系统的调试应达到设计要求。调试完成后应编写调试报告及 运行塌作圳积确认存档

    8.3.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开展,应进

    人: 1 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2主控项目全部合格; 3一般项目合格;当采用计数检验时,至少应有80%以上的 查点合格,且其余检查点不得有严重缺陷: 4具有完整的施工操作依据和质量验收记录。 3.4系统分项工程验收应包括:井下换热系统工程验收、供热站 统工程验收。 1中深层地热换热系统工程验收 主控项目: 1)管材、管件等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核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产品说明 书及产品性能检测报告。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2)材质、直径、壁厚及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按设计图纸核对。

    检查数量:每批次随机抽查15%,且不少于15件,少 于15件的,全数检查。 3)中深层地热换热器应单独进行验收,且应符合设计要 求和有关的标准规定。 检验方法:核查焊接的施工与检测记录,按图纸核对, 必要时尺量。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中深层地热换热器施工属于隐蔽工程,其施工特点具 有一次性,不可逆性,也是供暖系统成败的关键,为此 对中深层地热质量要求全数检查。一 4)换热管道安装时,应分阶段对管道进行冲洗和水压试 验;水压试验应符合相关规定。 检验方法:旁站检查,核查冲洗、水压试验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般项目: 1)管材、管件等材料的包装应完整无破损,表面应无损伤 与硬划痕。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检查数量:每批次随机抽查10%,且不少于10件,少 于10件的,全数检查。 2) 管道的连接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按设计图纸、产品使用说明书核 对。 检查数量:随机抽查15%,且不少于15件,少于15

    件的,全数检查。 热源站工程验收 控项目: 1)热源设备、换热器、附属设备、阀门、仪表、水泵、管 材、管件及绝热材料等产品的型号、规格、性能及技 术参数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核查产品合格证、产品性 检查数量:全数核查。 2)热源设备、换热器、附属设备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 列要求: 设备安装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减震垫、减震器安装位置正确。 检验方法:观察,量测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3)管道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管道连接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管道支、吊架及其与管道之间的绝热衬垫设置应符合设 计要求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管道绝热层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施工应符合设计 要求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按设计图纸核对。 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检10%,且不少于10件(处), 少于10件(处)的,全数检查。 4)阀门、仪表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方向应正确,位置应便于操作和观察。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按设计图纸核对,核查试验记录。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5)水泵的安装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规格、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管道连接应正确。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览专用 6)热源站内的设备基础施工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 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检验方法:观察、尺量检查,按设计图纸核对。 般项目: 1)热源设备、换热器、附属设备、管道及其配件的绝热, 不得影响其操作功能。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检10%,且不得少于10件(处): 少于10件(处)的,全数检查。 2)热源设备、地热换热器、附属设备、管道、阀门、支 吊架防腐防锈处理应满足设计和现行相关标准要求。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按图纸核对。 检查数量:按数量抽检10%,且不得少于10件(处), 少于10件(处)的,全数检查。 3)热源设备、附属设备及其管道系统的设备间地面排水

    系统应通畅,满足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按图纸核对, 检查数量:全数检查。

    8.3.5系统整体验收前,应进行换热能力测试,并对系统的实 热性能做出评价。 8.3.6 系统主要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进场验收应遵守 规定

    1对系统主要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的品种、规格、包 装、外观和尺寸等进行检查验收,并经建设单位代表确认,形成相 应的验收记录; 2对系统主要组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的质量证明文件进 行核查,并经建设单位代表确认,纳入工程技术档案。系统主要组 成材料、配件、部件和设备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出厂检测报告、 产品说明书及产品性能检测报告;定型产品和成套技术应有型式检 验报告,进口材料和设备应按规定进行出入境商品检验。 8.3.7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 一日出现情况应按有关要求进行

    8.3.7对操作人员进行交底,

    9.0.1供热系统冬季运行过程中,宜定期对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

    9.0.1供热系统冬李运行过程中,宜定期对运行状态进行测试,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 9.0.2系统运行能效提升的主要措施包括: 1根据建筑物实际供热需求,设定地热换热系统投入运行的 循环水量和井下换热器入口水温,在保证供热系统效果的前提下合 理取热; 2根据建筑物实际供热需求,调节机组供热的供水温度,避免 过度供热; X 3根据建筑实际供热需求和管网平衡状况,调节供热侧水泵 台数和频率,使供热侧供回水温差达到设计值。 9.0.3换热系统及井下换热器宜在每年的供暖间歇期间进行一次检 修保养,清洗维护,消除隐惠和缺陷,减少供暖期事故的发生。 9.0.4井下换热系统在弃用或寿命终止后应拆除近地表人类工程活 动影响范围的井管,并用固井止水材料将其地下井孔封闭,消除人 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的影响,恢复原状

    9.0.5供热站环境应符合下列要求:

    1做到温湿度适宜,地面干净、无积尘,环境清洁、严禁堆放 杂物; 2积水及时排除,待积水排除后方可接入主电源,后机组系 统; 3管道、线缆等穿越供热站地下室外墙、底板时,定期检查穿 越处的防水情况,存在渗水情况时应及时进行防水处理 4定期检查供热站地面及设备基础的承载力,发现沉降、开裂

    等情况应及时加固处理: 5定期检查消防安全、事故通风和应急照明设备,保证设备止 常有效的使用。 9.0.6供热站内设备、管道、部件的防腐保温层应保持良好状态 发现保温层、防潮层、保护层有破损和脱落现象,应及时修补。 9.0.7机组运行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组的主要运行参数值在设计文件和设备说明书中明确规 定的范围内; 2根据负荷情况及热平衡运行方案,调节机组的开启台数和顺 序; 3定期检查热泵机组的水过滤器、水流开关的通畅情况,每月 应不少于一次;定期更换易损部件; 4定期对板式换热器的结垢状况进行检查和清理,每年不少于 一次。 9.0.8供热站系统附属设备运行管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定期检查供热站内设备管道的支吊架、管箍、减振装置和各 类阀门,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补或更换; 2保持换热设备的温控装置、安全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

    10.0.1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评价指标及其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系统制热性能系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当设计文件无 明确规定时,该系数COPsys不宜低于3.0 2系统常规的能源替代量、二氧化碳减排量、二氧化硫减排 量、粉尘减排量应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当无文件明确规定时,应 在评价报告中给出。 X 10.0.2系统的测试分为长期测试和短期测试。 1长期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对于已安装测试系统的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其性能测试宜采 2短期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未安装测试系统的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其性能 测试宜采用短期测试,应在开始供热15d以后进行试 时间不应小于24h: 2)系统的性能测试宜在系统负荷率达到60%以上进 行; 3)热源设备的性能测试宜在设备负荷率达到额定值的 80%以上进行。 10.0.3 测试前应对测试系统主要传感器的准确度进行校核和确认。 10.0.4 制热性能系数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1应测试系统的热源侧流量、热源设备用户侧流量、热源侧进 出口温度、用户侧进出口温度和热源设备的输入功率等参数: 2热源设备的各项参数记录应同步进行,记录间隔不得大于 600

    3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供热系统热源设备的供热量,kW: 供热系统总输入功率,kW,包括热源设备、 热源侧水泵及用户侧水泵的功率; 供热系统制热性能系数,在运行工况下不宜低 于3.0。

    10.0.5常规能源的替代量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评价: 1 供热系统的常规能源替代量Os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Qs 一 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Qt 一一 传统系统的总能耗(kgce); Qd一>供热系统的总能耗(kgce)。 2对于采暖系统,传统系统的总能耗应按下式计算

    武中: Qt 传统系统的总能耗(kgce); 标准煤热值(MJ/kgce),本标准取 q=29.307MJ/kgce; QH一—长期测试时为系统记录的总制热量,短期测试 时,根据测试期间系统的实测制热量和室外气

    象参数,采用度日法计算采暖季累计热负荷

    以传统能源为热源时的运行效率,参考燃煤锅 T. 炉效率为78%。

    3整个取暖季供热系统的耗电量应根据实测的系统能效比和 建筑全年热负荷按下列公式计算:

    DOH Od: 3.6COPsys

    式中: Qd 系统年制热总能耗(kgce); D 每度电折合所耗标准煤量(kgce/kWh),本标 准中取0.33; QH一 一建筑物全年累计热负荷(MJ); COPsys一 一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 10.0.6环境效益应按表10.0.6进行评价。本标准中节约电量的系数 取3.03,减排CO2的系数取3.02,减排SO2的系数取0.09,减排粉 尘的系数取 0.82。

    表10.0.6环境效益评价表

    10.0.7经济效益应按下列规定进行评价: 1系统的年节约费用 Cs应按下式计算:

    P.Q.:q Cs M 3.6

    式中: Cs 系统的年节约费用(元/年); Qs 常规能源替代量(kgce); 标准煤热值(MJ/kgce),本标准取 q=29.307MJ/kgce; 常规能源价格(元/kWh); M一 一 每年运行维护增加费用(元),由建设单位委 托运行维护部门测算得出。

    2常规能源的价格P应根据项目设计文件所对比的常规能源 类型进行比较,当无文件明确规定时,此测评单位和项目建设单位 根据当地实际用能状况确定常规能源的类型,应按下列规定选取: 1)常规能源为电力时,对于热水系统,P为当地家庭用电 价格,采暖系统不应考虑常规能源为电的情况: 2)常规能源为天然气或煤时,P应按下式计算:

    常规能源价格(元/kWh); 当地天然气或煤的价格(元/Nm或元/kg); 天然气或煤的热值,天然气的R值取 11kWh/Nm煤矿标准规范范本,煤的 R值取8.14kWh/kg。

    10.0.8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的单项评价指标应全部符合本标准 10.0.1条的规定,方可判断为性能合格,有一个单项评价指标不符 合规定,则判定为性能不合格。评价报告应符合本标准附录C的规 定。

    附录A并下换热器的取热量估算

    A.0.1不同地质条件的热导率见图A.0.1

    图A.0.1不同地质条件的热导率

    输电线路标准规范范本并下换热器的取热量估算线算见图A.0.2

    A.0.2并下换热器的取热量估算线算图

    ....
  • 工程技术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灌溉水质标准 |建筑常用表格 |技术交底 |垫圈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