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077.3-202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第3部分:施工与监理.pdf

  • DB32/T 4077.3-202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第3部分:施工与监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1.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3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矿山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2/T 4077.3-202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规程 第3部分:施工与监理

    抛投试验dumpingtest或throwingtest 用流速仪和回声仪测量抛石区的水流流速和水深,并对试抛投块石称重,量测出石块的落距,绘制 信息服 相关曲线,推算相关参数的试验。 3.10 抛投定位dumpingpositioning 3.11 砌石护坡stonepitching 在坡面上采用块石铺砌以保护坡面安全稳定的工程措施。 3.12 预制砌块护坡precastblockpitching 在坡面上采用预制砌块铺砌以保护坡面安全稳定的工程措施,

    监测construction monitoring 期间,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及其相关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 、裂缝等变化情况,采取的周期性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施工期间,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及其相关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 斜、挠度、裂缝等变化情况,采取的周期性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3.14 施工应急预案constructionemergencyresponseplan 在辨识和评估潜在危险、事故类型、发生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电气安全标准,针对 施工过程中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事先制订的组织响应、物资准备、抢险救灾措施等方案。 3.15 锁定荷载lockingload 在锚杆(索)张拉作业完成时,作用于锚头的荷载,即为对锚杆(索)的预加力。 3.16 人工挖孔桩manualexcavationpile 由人工挖掘形成桩孔并护壁,在其内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工程桩或抗滑桩。 3.17 锁口圈梁lockingshaft 为避免人工挖孔桩等开挖过程中的土石落入、孔口垮塌及地表水灌入,在孔口设置的钢筋混凝土防 护结构。 3.18 护壁protectionofholewall 为防止挖孔桩孔壁变形及塌,保持孔壁稳定及阻隔地下水,沿孔壁逐段开挖浇筑形成的钢筋混 土围护结构。 3.19 微型桩micropile 桩径小于400mm,长细比大于30,采用钻孔、配筋(或型钢)、压力注浆等施工工艺的灌注桩。 推信 3.20 干拌法喷射混凝土drymixshotcrete 将胶凝料、骨料等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合料装入喷射机,用压缩空气输送至喷嘴,与压力水混合后 服务平 喷射至受喷面(边坡表面)所形成的混凝土保护层。 3.21 湿拌法喷射混凝土wetmixshotcrete 将胶凝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合料装人喷射机,并输送至喷嘴处,用压缩空气将混合料 喷射至受喷面(边坡表面)上所形成的混凝土保护层。 3.22

    施工期间,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及其相关建(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 斜、挠度、裂缝等变化情况,采取的周期性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3.14 施工应急预案constructionemergencyresponseplan 在辨识和评估潜在危险、事故类型、发生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程度的基础上,针对 施工过程中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事先制订的组织响应、物资准备、抢险救灾措施等方案。 3.15 锁定荷载lockingload 在锚杆(索)张拉作业完成时,作用于锚头的荷载,即为对锚杆(索)的预加力。 3.16 人工挖孔桩manualexcavationpile 由人工挖掘形成桩孔并护壁,在其内放置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工程桩或抗滑桩。 3.17 锁口圈梁lockingshaft 为避免人工挖孔桩等开挖过程中的土石落入、孔口跨塌及地表水灌入,在孔口设置的钢筋混凝土防 护结构。

    为防止挖孔桩孔壁变形及塌,保持孔壁稳定及阻隔地下水,沿孔壁逐段开挖浇筑形成 土围护结构

    凝料、骨料等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合料装入喷射机,用压缩空气输送至喷嘴,与压力水混合后 喷面(边坡表面)所形成的混凝土保护层。

    湿拌法喷射混凝土wetmixshotcrete 将胶凝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合料装人喷射机,并输送至喷嘴处,用压缩空气将混 射至受喷面(边坡表面)上所形成的混凝土保护层。

    针对多层采空区或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地层破碎的单层采空区,采用自上而下分层或分段交替

    即钻孔钻至设计深度,一次性灌注全孔段,可用于单层采空区注浆。

    分段上行式注浆sectionalupwardgrouting 钻孔一次钻至设计深度,自下而上分段依次进行注浆作业。此方法可用于多层采空区,或地质条件 复杂、地层破碎的单层采空区

    施工单位在工程监理或建设单位的见证下,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随机抽取试样,送至具备 质的检测机构进行检验的活动

    复验 repeat testing

    按相同的生产条件或规定的方式汇总供抽样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3.29 工程施工质量验收acceptanceofconstructionquality 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工程质量验收责任方组织,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参加,对检验批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及其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对技术文件进行审核,并根据设计文件和相 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做出确认。

    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工程质量验收责任方组织,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参加,对检 项、分部、单位工程及其隐蔽工程的质量进行抽样检验,对技术文件进行审核,并根据设计文件 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做出确认。

    一般项目general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一般项目general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观感质量qualityofappearance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测试反映的工程外在质量和功能状态。 3.33 返修repair 对施工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部位采取的整修等措施。 3.34 返工rework 对施工质量不符合规定的部位采取的更换、重新制作、重新施工等措施。 3.35 工程监理projectsupervision 根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勘查设计及合同文件,在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造价以及 境保护、水土保持、自然资源保护等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 履行工程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履行工程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3.36 监理项目部projectsupervisiondepartment 监理单位派驻工程负责履行工程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 3.37 监理规划projectsupervisionplanning 由总监理工程师主持编制,经监理单位技术负责人批准,指导监理项目部开展监理工作的文件。 3.38 监理实施细则detailedrulesforprojectsupervision 由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监理规划编写,经总监理工程师批准,用于指导工程项目中某一专业或某 方面监理工作的操作性文件。 标准信 3.39 监理日志supervisionlog 监理项目部指定专业监理工程师针对工程施工逐日填写的监理工作记录。 3.40 监理月报monthlysupervisionreport 监理项目部每月向建设单位或行政主管部门提交的工程监理工作及工程实施情况等分析总结报告 3.41 监理文件资料projectsupervisiondocument&data 工程监理单位在履行工程监理合同过程中形成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件资料。

    工程变更 engineering change

    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规定程序对部分或全部工程在工程位置、材料、工艺、功能、构造、尺寸、技 术指标、工程数量及施工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变。

    工地例会regularsitemeeting 在施工过程中,由监理项目部主持,针对工程质量、造价、进度、安全、环境、资源、合同管理等 事宜定期召开的,由工程参建及有关单位参加的会议。

    临时延期批准approvaloftemporaryextension 当发生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持续性影响工期事件,总监理工程师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做出的暂时 延长合同工期的批准。

    最终延期批准approvalofextensionultimate 当发生非施工单位原因造成的持续性影响工期事件,总监理工程师经建设单位同意后做 长合同工期的批准。

    以工程施工合同文件规定的程序、方式和方法,对施工单位已按工程设计(含变更)、合同文件规 定完成的合格工程进行测量并确认其数量的工作。 3.47 工程质量检验inspectionofengineeringquality 根据工程设计、施工合同及有关技术标准规定,采用度量、调试、抽样试验分析或检测等手段,对 工程是否符合设计、施工合同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进行的评价和验证工作。

    1.1施工单位应取得工程设计、当地水文气象、交通及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和 测等资料。

    a 现场及周边环境条件,工程及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道路、地上与地下管线分布等。 b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及分布范围、规模、形态、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生物生境条件。 C 对照工程设计平面图,确认图上地形、地物、地质界线、修复工程等标示位置与现场实际位置 的符合性,核查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实施的可行性。

    4.2.1施工前应按现场平面布置图要求规划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建设。 4.2.2合理规划施工区及生活区。施工区和生活区应分开,符合安全文明工地建设要求。 4.2.3修建施工道路。应利用已有道路,选择合理的运输线路。路面宜硬化处理,道路的宽度、坡度、 转弯半径、路基承载力及安全防护等应满足施工车辆通行要求。 4.2.4施工临时用水电。施工临时用电应进行容量计算,变压器容量应满足施工用电负荷要求,施工 用电布置应执行JGJ46规定。施工用水的水质水量应满足相关要求。 4.2.5按照施工组织设计要求组织劳动力进场,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及职业

    健康等岗前培训。 4.2.6施工机械设备进场时应进行检验,机械设备性能应满足施工要求。应做好施工机械设备安装、 调试、定期维修保养工作,不得带障作业。 4.2.7应定期检查和妥善保管施工现场设备、设施、安全装置及个人劳保用品,确保完好和使用安全。 4.2.8施工材料堆放及加工场地宜靠近施工区,避免堆载影响边坡稳定。材料堆场及加工场地应满足 施工要求。场地宜硬化处理,并做好排水措施。 4.2.9施工原材料及中简产品质量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进场材料应有出合格证,应按相关规范 要求逐批见证取样,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混凝主及砂浆应进行配合比试验;钢筋、锚杆(索)等材料 进场时应按规定逐批进行锚杆(索)材料性能试验、钢筋连接试验。 4.2.10施工前应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地,弃土边坡应保持稳定,弃土坡脚宜设置挡墙,必要时进行压实 整平、设置截排水沟及边坡绿化

    4.3.1建设或监理单位应向施工单位移交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点一般不少于3个。测量控制点应保 证基础稳固,采用刻石、埋石或其他定位标识。施工单位应对控制点进行测量复核,做好保护工作。 4.3.2测量控制网点宜建立在工程区之外,能控制整个施工场地,采用光学仪器时,相邻点通视条件 良好。 4.3.3测量控制点应经监理工程师核验合格后进行测量放线,每次测量均需对各控制点进行闭合校核, 4.3.4施工单位应做好地形图及测量成果的收集工作,编制测量放线方案,测放修复区边界及范围、 布置工程控制点,进行各区或分部分项工程定位放线。工程测量放线应符合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 查与设计第5章及GB50026相关规定。 4.3.5测量放线方案由测量技术人员在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内容包括测量方法、计算方 法、操作要点、测量仪器、专业人员要求及测量组织等。测量放线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核后实施。 4.3.6测量放线仪器应按规定进行定期检定,仪器精度应满足相关要求。 4.3.7按设计图纸测放工程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及工程修复区边界和各修复区边界,将放线点用标 桩固定于地面后,再进行中心线和转角测量。 4.3.8测量放线成果应经建设或监理单位复核无误后方可施工,测量放线成果资料及验收记录应及时 整理、编制、归档、备案。

    5.1.1边坡防护工程施工前应清除坡面不稳定岩土体并整平压实坡面。 5.1.2坡面开挖与填坡应设置地表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宜与市政排水管网或自然冲沟相接。临时排水 工程宜与永久排水工程相结合。 5.1.3施工中应采取保证坡体稳定的技术措施,不应因施工降低坡体稳定性。边坡防护工程停工期间, 应采取确保边坡安全的临时防护措施。 5.1.4坡体开挖与支护应遵循逐级开挖、逐级支护的原则,坡面上下不应同时施工,宜自上而下分区 段依次进行施工。 5.1.5施工过程中边坡地形、岩土性质与勘查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报告建设、监理、设计单位,必要 时进行工程设计变更。

    要求编制施工方案,并按规定进行审查或评审。脚手架及作业平台搭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宜采用钢管脚手架顺坡搭设,脚手架应与坡体连接牢固。 b)脚手架应建立在地形平缓、承载力适宜和利于坡面防护工程施工的地段。脚手架基础应平整密 实,并用边长≥200mm、厚度≥100mm方木垫块垫底或埋设牢固。 C 脚手架荷载设计应考虑设备荷载及施工荷载,进行荷载验算,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应满足施工要 求。杆件间距或加强件应设置合理,符合JGJ130的要求。 d 同一立面的小横杆应对等交错设置,立杆前后对直。斜杆接长应采用叠交方式,搭接长度不小 于50cm,用3只旋转扣件扣紧。斜杆接长不宜采用对接扣件。 e)作业平台宜采用符合承载要求的竹木或钢跳板。 5.1.7雨期施工应及时排导坡面积水,防止雨水冲刷并渗入坡体。坡顶、坡面、坡脚和平台应根据工 程实际设置截排水系统,坡面防护工程外围应设置截水沟。 5.1.8冬季施工时应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温防冻及道路、工作面防滑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5.1.9施工中应进行位移及变形监测,对出现的异常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5. 2. 1一般规定

    5.2.1.1削坡减载工程施工应在对边坡岩土性质、地形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 上,根据设计及工期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确定削坡分区、分段和分层,合理安排削坡工序。 5.2.1.2削坡减载工程施工前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机械操作人员进行现场查看,研究分析施工 条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安全隐患,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5.2.1.3削坡减载工程施工前应进行挖方量、填方量平衡复核,综合考虑土石方运距最短、运程合理 和堆放场地合适等因素,做好土方平衡调配,减少重复挖、填、运。 5.2.1.4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削坡减载范围,控制好坡顶开口线、削坡减载后边坡坡 度和坡面平整度,及时做好清坡、边坡截排水、土石方处置等工作。 5.2.1.5施工应从上至下分层、分段进行,分层开挖高度不宜超过3.0m,严禁先挖坡脚,同一坡面 不应上下同时开挖。 5.2.1.6削坡减载不应导致后缘及两侧边坡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滑坡区削坡减载施工应符合 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查与设计11.4.2.4规定。 5.2.1.7削坡减载范围、顶底面高程、侧边界、剖面及坡比、削坡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应严格按设计 断面及高程进行削坡,不应欠挖、超挖,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对周边岩土体的扰动和破坏。 5.2.1.8削坡施工自上而下每开挖2m~3m应检查一次开挖坡面形态、平面位置、标高及坡比,对于 异形坡面应加密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照工程设计要求及时调整和改进。 5.2.1.9施工中应详细记录岩性、风化程度、结构面组数、产状及组合形式以及母岩与危岩体裂缝产 状、宽度、充填物等,按照信息化施工要求进行工程施工。V牙 5.2.1.10应按照设计要求结合岩土性质、岩体结构类型、结构面结合程度、岩体完整程度、岩石风化 程度、施工条件等设置安全平台。 5.2.1.11削坡整形后的坡面应平整,无松动岩块,坡比、平整度、密实度以及平台宽度、标高等应符 合设计及有关规范要求。 5.2.1.12设置临时挖方边坡时,边坡高度一般不超过3m,坡比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岩 土体的稳定性,参照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查与设11.4.3.6表31或表32取值。 5.2.1.13削坡过程中应及时对临时跨塌的岩土体采取措施,保护相邻非削坡区坡体稳定。顺向坡开挖 应及时做好支护加固,稳定性差的岩士体应预先清除。

    5.2.1.14危险地段施工应设置安全护栏和警示标志。夜间施工时,现场照明条件应满足施工需要。 5.2.1.15雨天不宜进行削坡施工,开挖面应及时进行防护,不宜长期暴露。雨期施工应采用覆盖等边 坡临时防护措施。 5.2.1.16应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场地处置削坡减载产生的土石方,严禁在潜在滑塌区堆载,避免造成次 生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 5.2.1.17削坡减载施工应及时做好施工记录,留存影像资料

    5. 2. 2施工准备

    5.2.2.3工程测量除应符合4.3节要求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按设计确定的平面坐标和水准点,测量定位削坡区的范围、顶底面高程、侧边界和厚度等。确 定开口线的位置及标高,并做好标记。削坡顶边缘线及侧边界线每隔10m布设坐标平面控制 点及水准点,对地形起伏较大和特殊坡形部位加密布点定位,进行测量控制闭合,闭合差应符 合测量规范要求。测量图件精度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补测或重新测量。 b 断面法削坡时,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测放各断面上下两端点,做好标志并加以保护,控制好 削坡过程中的坡形与高程。

    5. 2. 3 人工削坡

    5.2.3.1人工削坡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和检查验收。 5.2.3.2边坡开挖中如遇地下水涌出,应采取排水或封堵措施。 5.2.3.3风化岩层以及裂缝发育岩层宜采用镐头机并配合手持风镐破岩开挖, 5.2.3.4对浮土、浮石可采用人工撬挖。无法清除的浮石、危岩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支护、加固措施。 5.2.3.5高陡边坡进行危石清除作业时,应首先清除稳定性差、与母岩基本脱离的危石。 5.2.3.6 危石清除应从上而下、从两侧向中间进行。 5.2.3.7搭设脚手架清除危岩时,脚手架搭设应符合5.1.6条的规定。

    5. 2. 4 机械玻

    5.2.4.1机械削坡减载施工流程:测量定位→临时道路施工→表层清理→外围排水沟设置→安全监测 网点布置→分层、分段开挖(安全平台留置)→人工清坡→检查验收。 5.2.4.2土石方施工机械应按照规定的技术性能、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等要求正确操作,合理使用 符合JGJ180的要求。

    5.2.4.3机械运行路线应根据施工总平面、机械性能、运距和地形起伏等情况确定。 5.2.4.4施工机械进入现场的道路、桥梁应事先检查,必要时进行加固或加宽处理。 5.2.4.5采用反铲挖掘机作业时,若开挖深度超过最大铲挖深度,应采取分层开挖。 5.2.4.6机械无法作业部位以及修整边坡坡面、清理槽底时,应配合人工开挖。 5.2.4.7机械开挖时,为避免超挖及对设计界面以下岩土体的扰动,宜预留20cm~30cm的保护层, 采用人工对坡面进行清坡修整,开挖至设计界面。 5.2.4.8施工时机械运行线路及工作面的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要求,坡体不产生滑移或沉降变形

    各建设→爆破试验(滚石、飞石试验)→削坡区测量定位→表层清理→爆破安全防护→炮孔定位与钻孔 *装药与填塞→爆破效应与安全监测→起爆→边坡修整→土石方清除→检查验收。 .2.5.2爆破削坡前应对周边环境进行调查,评估爆破振动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和爆破对周边环境的 危害,对周边重要建(构)筑物进行监测。 6.2.5.3爆破削坡应综合考虑危岩体的空间形态、规模、地形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条件,调查复核危 岩体可能的破坏模式,制定爆破技术设计或专项施工方案,选择合理的爆破方式和用药量。爆破作业不 应影响和破坏设计最终界面以下的岩土体。爆破技术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 a)工程概况。工程设计要求及爆破削坡区的地形、地质条件。 爆破削坡区周围环境及安全控制标准。 C 爆破削坡总体方案。爆破方法及依据,炮眼布置图。炮位设计应考虑岩体的产状及节理 裂隙发育特征等。爆破规模较小时,可只编制钻孔、装药和起爆的说明或规定。 爆破参数和装药量附设计计算书及相关说明。 e) 起爆网路、爆破器材。 预裂爆破、光面爆破设计。 8 爆破试验。试验区的选择应在爆破削坡区内或与之相似区域,根据爆破试验结果调整并制定削 坡区的爆破方案或爆破设计。爆破试验时收集爆破安全有关数据和资料,指导爆破削坡施工, h 危岩体或滑坡体变形监测。 爆破振动、飞石(滚石)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及安全距离;爆破振动对危岩或滑坡体稳 定性的影响。 你 j 施工组织。 k) 施工技术、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 安全防护设计。安全警戒范围及岗哨布置示意图。 .2.5.4应根据岩体性质、削坡范围及厚度、周边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爆破方法。 a) 对较大孤石可采用零星爆破方式解体破碎,用人工或机械挖除。规模较小的危岩体和较大的单 体危石、危岩体前缘孤石(鹰石)等,宜采用浅孔爆破。文 b 规模较大的危岩体周边环境复杂时,宜采用浅孔台阶自上而下分层爆破。规模较大的危岩体周 边环境适宜爆破时,宜采用中、深孔分层爆破。 C 需要控制危岩体削坡边坡线或设计有坡比及安全平台留置要求时,宜采用浅孔松动爆破辅以预 裂爆破或光面爆破,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要求。在设计最终界面位置宜采用光面爆破,沿开挖面 走向坡面宜平顺,不应有棱角或较小转弯半径。 d 为控制飞石、滚石,降低爆破振动对边坡稳定性或周边环境的影响,宜采用小药量梯段松动微 差控制爆破。

    e)临近保护对象且周边环境对振动敏感,或地质环境脆弱,爆破振动可能带来失稳效应时,可采 用静态爆破或二氧化碳气体爆破, 5.2.5.5爆破技术设计、施工、安全评估与监理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从业资格人员承担。 5.2.5.6崩塌(危岩体)爆破削坡应符合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查与设计11.4.5.2条规定。 5.2.5.7岩质滑坡及不稳定边坡爆破削坡应采取以下措施: a)应复核其周界,由上往下、分层分段爆破削坡。 b)岩体较破碎的岩质滑坡,宜采用松动爆破配合机械开挖的削坡方法。岩体较完整的岩质滑坡, 需对大块石进行解体时,宜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应控制爆 破强度,避免因爆破削坡引发滑坡或岩土体变形加剧。 5.2.5.8施工前应复核危岩或滑坡体规模、岩石类别、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现场输变电线 路平面位置和高度,地下管网平面位置和埋深,周边建筑物或道路与设施结构类型、完好程度、距削坡 区边界距离等。 5.2.5.9爆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除应满足附录A.1要求外,还应包括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安全保障、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及预防事故的措施和应急预案等。爆破工程技术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单位承担时,可 将施工组织设计与爆破技术设计合并编制。 5.2.5.10施工前应编制爆破试验大纲并进行爆破试验,进行爆破器材性能试验、爆破参数试验、爆破 网路试验、爆破振动速度测试及爆破振动传播衰减参数测试及爆破对危岩体裂缝变形影响试验等。 5.2.5.11炮孔施工前应对施爆区进行表层清理,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施爆区覆盖层和强风化层。 5.2.5.12应按爆破设计准确测放炮孔孔位、孔深、孔径、间排距及倾斜度,不合格钻孔应进行处理, 未达验收标准不得装药。 5.2.5.13爆破作业人员应按爆破设计进行装药,当需调整时应征得现场技术负责人同意并做好变更记 录。装药和填塞过程中应保护好爆破网线;发现装药阻塞,严禁用金属杆(管)捣捕药包。爆破前应进 行网路检查,在确认无误的情况下起爆。 5.2.5.14起爆前应撤离爆区和飞石、强地震波影响区的人畜,在设计的警戒范围设立明显标志,执行 警戒任务的人员应按时到达指定地点。 5.2.5.15爆破后应进行安全检查,检查人员应在爆破10min以后方准进入爆破作业地点,如无法确 认有无盲炮,应在15min后进入爆区检查。发现盲炮及其他险情应即时上报,按规定处理。 5.2.5.16严格加强爆破器材管理。爆破器材临时储存应得到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许可。施工单位应按 规定处置不合格及剩余的爆破器材,剩余爆破器材及时退库。 5.2.5.17浓雾、大雨、大风、雷电及视距不足的情况下或夜间不得起爆。 5.2.5.18浅孔爆破削坡应采用自上而下分层松动爆破方法。爆破方向以垂直于边坡方向为主,尽量避 免滚石对坡下建筑物的影响。 5.2.5.19浅孔爆破参数以控制岩石爆破最大块度50cm以内为准。爆破破碎孤石(鹰石)、大块石, 单位炸药消耗量应控制在150g/m以内,应采用齐发爆破或短延时毫秒爆破。 5.2.5.20中、深孔爆破参数以控制岩石爆破最大块度100cm以内为准。在装药前应对炮孔(特别是 前排炮孔)进行检测,对于钻孔孔位误差较大、孔内有贯穿裂缝等,应调整装药结构及装药参数。 5.2.5.21中、深孔爆破前应进行开挖边坡线附近的危石清理并形成钻爆平台。应采取自上而下分层爆 破,同一台阶的开挖高度宜同步下降,若不能同步时,相邻高差不宜大于一个台阶。爆破起爆网路应采 用高精度非电雷管或电子数码雷管逐孔起爆网路。 5.2.5.22预裂爆破、光面爆破炮孔孔径不宜大于110mm,炮孔间距不宜大于100cm,线装药密度控 制在200g/m~250g/m之间。应按设计要求钻凿在一个布孔面上,钻孔偏斜误差不应超过1.5%,施工 中宜搭设导向排架,控制钻孔方位、间距。

    e)临近保护对象且周边环境对振动敏感,或地质环境脆弱,爆破振动可能带来失稳效应时,可采 用静态爆破或二氧化碳气体爆破, 5.2.5.5爆破技术设计、施工、安全评估与监理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从业资格人员承担。 5.2.5.6崩塌(危岩体)爆破削坡应符合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查与设计11.4.5.2条规定。 5.2.5.7岩质滑坡及不稳定边坡爆破削坡应采取以下措施: a)应复核其周界,由上往下、分层分段爆破削坡。 b)岩体较破碎的岩质滑坡,宜采用松动爆破配合机械开挖的削坡方法。岩体较完整的岩质滑坡, 需对大块石进行解体时,宜采用岩体内浅孔爆破与块体表面聚能爆破相结合的方法。应控制爆 破强度,避免因爆破削坡引发滑坡或岩土体变形加剧。 5.2.5.8施工前应复核危岩或滑坡体规模、岩石类别、风化程度、节理裂隙发育程度,现场输变电线 路平面位置和高度,地下管网平面位置和埋深,周边建筑物或道路与设施结构类型、完好程度、距削坡 区边界距离等。 5.2.5.9爆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除应满足附录A.1要求外,还应包括爆破器材管理与使用安全保障、 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及预防事故的措施和应急预案等。爆破工程技术设计和施工由同一单位承担时,可 将施工组织设计与爆破技术设计合并编制,

    5.2.5.23静态爆破宜在岩体具有两个以上自由面的情况采用。钻孔为垂直钻孔,孔径为38mm~42mm, 钻孔深度为破碎目标体深度的80%~90%,且不大于4m。 5.2.5.24静态爆破全孔装药单位耗药量控制在10kg/m~15kg/m之间。在产生裂缝前禁止直视孔口, 以防药物喷出时造成人体伤害。

    5.2.6.2弃土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a)弃置地点应按先近后远、先高后低的原则进行选择。 b 避免选择和任意排放在雨水汇流和地表径流的排泄沟谷中,禁止任意散排堆积在沟头段。 选择在荒山或荒地,不占或少占耕地。 d 不应占用永久建筑物位置和施工场地,避免二次倒运, e 优先利用弃土造田,增加耕地。 f 选择肚大口小、有利于布设拦挡工程的地形位置。 8 施工场地范围内的低洼地区可作为弃土场,平整后可作为施工场地。 h 避免在水源地、水库上游设置弃场,必须设置时应征得当地环保、水利部门的同意,切实做 好弃土场防护、排水设施,以免对水体造成污染 5.2.6.3按设计要求的弃土坡高、坡比、平台高程与宽度、压实度等规范弃土作业。设计无要求时, 立进行弃土边坡工程设计,边坡稳定性应满足GB50330规定。 5.2.6.4根据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要求,对弃土场实施防护。永久性弃土场坡脚应修筑拦挡工程, 堆渣边坡宜设砌石或植草护坡;临时的堆料场视现场条件采取必要的拦挡及绿化措施。 5.2.6.5弃土场周边设置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排至弃土场外,防止弃土流失。可设置预埋盲沟排除 弃土边坡内地下水,渗透性差的弃土边坡,宜在边坡内设置砂、碎块石等水平排水层。 5.2.6.6削坡产生的土石方作为回填压脚填料时,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填料的相关规定,必要时可对土 石方进行预处理,使其满足回填压脚填料要求。 5.2.6.7削坡产生的土石方用于回填压脚时,可采用推填法或转运法。推填法宜用于开挖区与回填区 上下基本衔接,开挖的土石方采用推土机直接推至回填区堆填;采用转运法时,开挖的土方需用运载车 转运至回填压脚区。

    5.2.6.2弃土场选址应符合下列规

    5.2.7.1清坡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避免超挖或欠挖, 高后低、均匀减载、分段实施。 5.2.7.2清坡施工应保证弃土、弃渣等不造成次生灾害;当存在危及下方过往车辆与行人、建 筑物等安全隐患时,应事先采取防护、警示、警戒等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5.2.7.3清除施工过程中,坡体出现异常变形迹象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a)暂停施工,人员和机械撤至安全地点。 b)根据变形迹象设置观测点,观测危岩体位移,做好记录。 c)及时反馈信息,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5.2.7.4清坡施工应及时做好施工记录,保存影像资料,

    5.3.1.6回填压脚工程质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验,保证回填压脚后的边坡坡度、坡面平整度、压实 度,做好边坡截排水、反滤层、护坡、护脚等工作。

    5.3.2.1技术准备除应符合4.1节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技不备际应付合,1规定,述应付合下规定 a 施工前应进行击实试验(附录C.1)、碾压试验(附录C.2),确定填料含水率控制范围、分 层铺土厚度、夯实或碾压遍数等参数。 b)抛石压脚应通过抛投试验(附录C.3)确定抛石重量、冲距等参数。 5.3.2.2现场准备应符合4.2节规定。 5.3.2.3工程测量除应符合5.3节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a)应根据填筑区现场情况制订测量方案,报监理工程师审核。 b)水下抛石压脚施工前应进行水下地形地质测量与调查。

    层铺土厚度、夯实或碾压遍数等参数。

    高液限黏性土等不宜作为回填材料。 5.3.3.3细粒类土回填时,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粗粒类土回填时,粒径、级配、 最大干密度应满足设计要求,颗粒级配良好,最大粒径不宜大于50mm,含泥量不应大于5%,有机质含 量应小于5%;细砂土回填时,应掺人碎石和卵石,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巨砾混合土回填时,粒径应 不大于分层铺土厚度的2/3,并满足设计要求;土工合成材料回填时,应满足GB/T50290的相关要求。 5.3.3.4回填土料应尽量采用同类土,不同类土回填时应按土类水平分层、分段铺填,宜将透水性较 大的土层置于透水性较小的土层之下,并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应采用同一填料,不应混合填筑,应分 别进行碾压试验

    别进行碾压试验 5.3.3.5回填压脚横向接坡坡度、基底高程、宽度、承载力、坡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5.3.3.6分层铺填方式、厚度、碾压机具、碾压方法、碾压遍数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每层回填土 进行密实度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上一层铺填;回填施工全部结束后,表面修整找平,满足设 计要求。 5.3.3.7当回填区为洞穴、暗塘等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处理,并满足相关规定。 5.3.3.8应分析施工中填方、振动、挤压对边坡稳定及周边环境的影响,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5.3.3.9含水率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5.3.3.5回填压脚横向接坡坡度、基底高程、宽度、承载力、坡度等应满足设计要求。

    a)细粒类土。夯实(碾压)前应先进行击实或碾压试验,得到符合密实度要求条件下的最优含水 率与最少夯实(碾压)遍数。细粒土最优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可按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 查与设计11.5.3.5表33取值。黏性土施工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之差应控制在土2%范围内。 b 粗粒类土。含水率应满足设计要求,通过碾压试验确定压实度与干密度。采用碎石土回填时应 符合DZ/T0219的相关规定。 C)巨粒混合土。应由碾压试验确定最优含水率

    5.3.3.10分层回填与压实应符合下列规定:

    a)人工回填分层厚度不宜大于200mm,每层应夯实3~4遍。 b 机械回填与铺土厚度和压实遍数参见本文件第2部分:调查勘查与设计11.5.3.10表34。 分段施工时采用斜坡搭接,每层搭接位置应错开0.5m~1.0m,搭接处应振压密实;基底存 在软弱土层时,应在与土面接触处先铺150mm~300mm细砂层或土工织物;分层施工时,下

    a)人工回填分层厚度不宜大于200mm,每层应夯实3~4遍。

    层经压实系数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上一层施工。

    5.3.4石笼压脚工程

    5.3.4.1施工工序:基底清理→石笼制作→石笼安装→石料填充→整平验收。 5.3.4.2应按设计要求削坡并平整铺设面,坡面或基底应平整、密实、无杂质。基底高程、宽度、承 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地基土质较差时,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5.3.4.3石笼制作原材料、规格、制作方式以及石笼的垒砌、笼间连接以及填充石料的规格、材质, 容重、分层厚度等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5.3.4.4当石笼位于消落带或水下时,宜在枯水期或水库低水位期进行施工。 5.3.4.5石笼骨架筋材应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5.3.4.6石笼制作应符合下列要求:

    钢筋石笼制作。应按照设计图纸计 各细部片 按照施工图下料表进行加工成型,钢筋加工、 绑扎、焊接等应满足GB50010的要求, 力筋弯钩制作应满足表3的规定

    表3钢筋石笼受力筋弯钩制作要求

    b)低碳钢丝石笼制作。钢丝石笼由专用机械编织成的热镀锌低碳钢丝格宾网片组装而成,确保稳 固性和抗拉性。钢丝石笼网片的抗压、抗剪强度及有关力学指标、耐腐蚀性应达到设计要求, 钢丝力学性能应符合YB/T4190、YB/T5294的规定。 C 钢丝绳网石笼制作。由抗腐蚀、高强度、具有延展性的钢丝编织而成,采用机械将双线绞合编 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绳网,钢丝的力学性能应符合YB/T4190、YB/T5294的规定。 竹编石笼制作。竹笼网箱材料为天然毛竹及铁丝,由专业人员编制组装而成。竹网片抗压、抗 剪强度及有关力学指标、耐腐蚀性应符合设计要求。

    5.3.4.7石笼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同一层面砌筑应基本平整,相邻石龙高差应满足设计要求。 b)石笼安装应自身稳定,表面应以人工或机械砌垒整平。 c)上下左右绑扎锚固连接应可靠、自然,满足设计要求,中间宜加2根“8”字形的拉结绑丝。 d 同一砌筑层内,相邻石笼应错缝砌筑,不应有顺向通缝。上下相邻石笼也应错缝搭接,避免竖 向通缝。 e 网箱封盖应在顶部石料砌垒平整的基础上进行;使用封盖夹固定每端相邻结点后,再加以绑扎: 封盖与网箱边框相交线,应每相隔250mm绑扎一道。

    5.3.4.8石材填充应满足下列要求:

    a)石笼内填充的石料规格、材质应符合设计要求,石料应坚硬,严禁使用风化石。 b)应同时均匀地向同层的各箱格内投料,严禁将单格石笼一次性投满。 c)每层石笼分次投料,厚度宜控制在300mm左右。 d)顶面填充石料宜高出石笼5cm10cm,且应密实,空隙处宜以小碎石填塞,

    e)填充材料容重应满足设计要求。 f)每层填充石料表面应以人工或机械砌垒整平,石料间应相互搭接,

    5.3.5水下抛石压脚工程

    5.3.5.1施工工序:水下测量→抛投试验→抛石参数确定→抛石船定位→抛石→平整→检查验收。抛 石前应进行水底地形测量,绘制水底地形剖面,及时校核因水流冲刷导致水底地形变化。 5.3.5.2抛石压脚的石料形态、大小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块石应采用石质坚硬、遇水不易破碎或 水解、软化系数大于0.7的石料, 5.3.5.3抛石压脚宜在枯水期进行,高水位抛投时应采取稳石措施。 5.3.5.4水下抛石应合理划分施工小区(网格),根据设计图纸中每个抛区的厚度以及抛石前水下地 形测量结果,计算出每个网格应抛石量,编制施工网格图。 5.3.5.5抛石前应测量抛投区的水深、流速、断面形状等,通过抛投试验确定抛石大小、抛石冲距、 抛投强度等各项参数。 5.3.5.6抛石压脚前应在抛投区对应的岸上测量、放线,设立标志,确定施工位置。 5.3.5.7抛石船定位锚具选用、抛锚顺序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要求,抛锚定位应准确无误。 5.3.5.8抛石船定位结束后,可在抛石船下边挂吊装石船进行施工,抛石应均匀;施工中遵循“先 上游后下游,先深泓后近岸”依次投抛顺序。水深流急时,应先用较大石块在护脚部位下游侧先抛投形 成石,然后再逐次向上游侧抛投。 5.3.5.9抛石应自下而上逐层抛投,抛石后应加密测量,及时探测水下抛石坡度、厚度、高程,直至 达到设计要求,对超出设计高程部分应进行整平

    5. 3. 6 其他工程

    回填压脚其他工程包括与之配套的排水、反滤层、护坡、护脚等,其他工程施工应符合本文 分:调查勘查与设计11.5.5~11.5.8及相关标准的规定。

    TZZB标准规范范本5.3.7.1土体压脚工程

    表4/土体压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表5石笼压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续)

    5.3.7.3水下抛石压脚工程

    5.3.7.3.1抛石所用块石大小及重量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湿抗压强度应大于50MPa,软化系 数应大于0.70,密度应不小于2.7×10t/m;严禁使用风化石、易水解岩石、软岩等不合格的石料; 石料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5.3.7.3.2水下抛石工程结束后,可采用水下噪声测量法对抛投区域及相邻的部分水域进行水下地形 则量,绘制1:500的水下地形图,将抛石前后的水下地形图进行对比,确定抛投效果。 5.3.7.3.3定点测量增厚应控制在70%~130%,小于70%时应补抛块石,使其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大于 30%时应进行水下埋坡处理。小面积高于设计标高时,由潜水员整平;大面积高于设计标高的部分,由 装有长臂反铲的驳船,采用长臂上装有的特制平整器,沿岸进行整平,保证抛投的平整度。

    5. 4. 1一般规定

    5. 4. 1. 1施工工序

    a)非预应力锚杆:机械、材料进场→钻机安装定位(位置、角度)→成孔(检查验收)→清孔→ 锚杆制安(加工、组装、验收)→注浆→养护(试件强度确认)→检验。 b 预应力锚杆(索):机械和材料进场→钻机安装定位(位置、角度)→成孔(检查验收)→清 孔→锚杆(索)制安(加工、组装、验收)→一次注浆(传力装置安设)→养护(试件强度确 认)→张拉一锁定(锁定荷载确认)→二次注浆→封锚→检验。 .4.1.2施工前应查看现场,核对地层、施工和环境条件,选择相应施工方法和机械设备,编制施工 方案。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按图施工。 .4.1.3施工前应检查原材料型号、品种、规格及锚杆(索)各部件质量城市道路标准规范范本,确认原材料和施工设备的 主要技术性能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4.1.4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锚杆(索)钻孔、注浆试验,预应力锚杆(索)应按设计要求进行 长拉试验,校核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的适应性。 欧 .4.1.5设计对预应力锚杆(索)有监测要求时,应在设计要求监测的锚杆(索)上安装监测仪器, 量测应力,绘制应力变化图等。 .4.1.6在裂隙发育以及富含地下水的岩层中进行锚杆(索)施工时,应对钻孔周边孔壁进行渗水试 验。当钻孔内注入0.2MPa~0.4MPa压力水10min后,锚固段钻孔周边渗水率超过0.01m/min时, 应采用注浆或其他方法处理。 .4.1.7用于锚杆(索)的原材料、构配件等应进行现场验收并取样检测。 .4.1.8锚孔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施工地质编录,复核地层情况,记录地层岩性特征、地下水、软弱面 口滑动面位置及深度等,对代表性钻孔绘制钻孔柱状图。 .4.1.9锚孔施工完毕后,宜采用孔内电视、钻孔成像仪或工业内窥镜等对代表性锚孔进行检测,观

    测孔壁岩性、裂隙位置及发育状况等,必要时进行全孔壁成像、录像以及关键部位抓拍图片等。 5.4.1.10锚杆(索)的基本试验应按设计要求实施。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附录D的规定。 5.4.1.11采用脚手架搭设锚杆施工作业平台时,应按相关规定对其安全性进行设计验算,编制专项施 工方案。 5.4.1.12锚杆(索)施工完成后,应按相关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设计无要求时,可参照附录Ⅱ 的规定进行验收试验,

    ....
  • 工程技术
  • 相关专题: 生态修复  

相关下载

专题: 压力容器标准 |环境标准 |蝶阀标准 |电气安全标准 |钢结构设计图纸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