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pdf

  • T/CAGHP-008-2018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规范(试行).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7.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10-05
  • 发 布 人: CHIMU007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矿山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地质灾害

    7.1.2监测仪器、设备应符合下列规

    a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要求; 经过校准或标定合格,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 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检查。 7.1.3 对同一监测方法,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b) 固定监测人员; )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1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且满足监测精度和量程要求; 经过校准或标定合格,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进行监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检查。 .1.3 对同一监测方法,监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b) 固定监测人员; 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无缝钢管标准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2垂直地裂缝发育方向,在地裂缝两盘各布设一个水准点。 7.2.3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观测,通过平差计算两点间高差。与上一期和第一期观测高差数据对比 推算出地裂缝两盘短期和长期垂直形变速率。 7.2.4观测方法采用单站倒尺·上、下午两个光段各测一测回。 7.2.5监测结果应填写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D.1)

    7.2.1水准对点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 7.2.2垂直地裂缝发育方向,在地裂缝两盘各布设一个水准点。 7.2.3按照水准测量规范观测,通过平差计算两点间高差。与上一期和第一期观测高差数据对比 推算出地裂缝两盘短期和长期垂直形变速率。 7.2.4观测方法采用单站倒尺·上、下午两个光段各测一测回。 7.2.5监测结果应填写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参见附录D.1)

    水准部面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垂直活动量与地

    7.4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

    7.4.1三维变形测量仪应监测地裂缝两盘的水平拉张活动量、 法(参见附录C)。 7.4.3仪器宜采用自动化标定技术,也可根据现场工作条件人工标定。 7.4.4自动化监测数据读取应每日不少于1次。 7.4.5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土1um。

    7.5卫星定位系统监测

    7.5.1卫星定位系统监测应监测地裂缝两盘地表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估动量。 7.5.2地裂缝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 等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7. 6 地下水动态监测

    7.1简易人工监测应监测由地裂缝活动造成的建(构)筑物拉裂变形。 7.2应在建(构)筑物裂缝两侧贴埋标志,人工用钢尺定期测量裂缝宽度及裂缝两侧水平、垂直村 立移的变化量,监测数据填人记录表(参见附录D.4),并拍摄裂缝照片,注明日期。 7.3简易人工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0.5mm

    7.7.1简易人工监测应监测由地裂缝活动造成的建(构)筑物拉裂变形。 7.7.2应在建(构)筑物裂缝两侧贴埋标志,人工用钢尺定期测量裂缝宽度及裂缝两侧水平、垂直相 对位移的变化量,监测数据填人记录表(参见附录D.4),并拍摄裂缝照片,注明日期。 7.7.3简易人工监测精度允许偏差为±0.5mm

    地裂缝监测频率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

    8.1.1收集区内地裂缝详细调查成果资料。 8.1.2收集区内已有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 环境影响资料, 8.1.3收集区内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 8.1.4收集区内水准点分布、高程测量等资料

    8.2.1野外踏勘范围依据地裂缝活动范围、地下水开采范围、区域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8.2.2野外踏勘内容应为地裂缝发育特征调查,由地下水开采诱引发或加剧地裂缝活动的地区应 开展地下水动态调查,已有地裂缝监测地区宜开展现有监测设施运行情况调查。 8.2.3地裂缝发育特征调查应调查工作区地裂缝发育长度、宽度、走向、倾向、倾角、影响带宽度等, 同时应开展伴生地质灾害调查,已引起建(构)筑物破坏的应开展建(构)筑物灾害现象的实地调查和 访问。 8.2.4地下水动态调查对象为工作区内钻孔、机民井、泉等出露水点,了解其开采量及开采层位。 8.2.5现有监测设施调查应调查现有监测设施类型、建设时间、运行情况等。 8.2.6野外踏勘地形图应采用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

    8.3.1监测工作开展之前,应编写监测设计书。 8.3.2设计书的编制,应以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任务书或委托单位合同为依据。设计书应得到上级 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批准后方可实施。 8.3.3设计书的编制应在广泛收集资料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明确监测对象及内容,提出监测方 法.布置监测网络.确定监测精度及频率。设计书编写提纲按附录A进行。 8.3.4设计书应编制监测工作部署图.应标明监测点类型、分布位置、监测频率等,地理底图应采用 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的基础 统监测等。 1.3由于地裂缝活动造成建(构)筑物变形应布置简易人工监测点。 。—山地下水开采诱发或加剧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应布置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9.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的基础 系统监测等。 9.1.3由于地裂缝活动造成建(构)筑物变形应布置简易人工监测点。 014由地下水开采诱发或加剧的地裂缝地质灾害活动,应布置地下水动态监测点。

    9.1.1监测点的布设应在地裂缝监测分级田

    9.2.1.1沿地裂缝走向,水准对点应按照每千来3~5 点高程应从国家基准点引测。 段,应建立地裂缝三维变形测量仪仪器站。 9.2.1.4卫星定位系统对点监测宜为辅助监测手段,沿地裂缝走向按照每千米2~3组布设。

    2.2.1沿地裂缝走向,水准对点按照每干米2 于1组。 .2.2.2建(构)筑物人工监测点根据野外踏勘采集信息布设,在建(构)筑物裂缝明显位置布设 副点1~2个。

    以卫星定位系统监测为主,沿地裂缝走问, 9.2.4地下水动态监测 9.2.4.1应充分利用现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网。 9.2.4.2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布设应以覆盖地裂缝影响区域各地下水主采(灌)含水层为原则。 9.2.4.3监测点(井)应布设在地裂缝的两盘,分别以垂直于地裂缝走向为主与平行于地裂缝走向 为辅相结合的原则布设监测点(井)。

    10.1水准点(桩)埋设

    10.1.1水准点(桩)应埋设于地裂缝活动较强烈地段,保证能充分体现地裂缝活动量信息。 10.1.2短水准剖面水准点(桩)应跨地裂缝布设:走向应和地裂缝走向垂直相交:监测点(桩)的数 量应能控制地裂缝影响带宽度.间距宜在2m~20m.监测剖面长度宜穿过地裂缝影响带并向两侧 外延20m~40m(图2)。 10.1.3水准对点监测点(桩)应垂直于地裂缝走向,在地裂缝两盘分别布设,两点间距宜穿过地裂 缝距裂缝20m左右(图2)

    10.2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点建设

    图2水准点(桩)埋设示

    同一时段内进行同步监测。 10.2.2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站点位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以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站点为基点,视场内周围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大于15°; b) 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站点的点位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 距离不小于200m,并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小于 100m; c) 点位附近不应有对卫星信号产生强反射的物体(大面积水域、镜面建筑物等),以减弱多路 径效应和信号衍射的影响。 10.2.3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站点标石与相关设施、卫星定位系统监测点埋石作业等技术要求按《全 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中第8条的有关规定执行

    10.3地下水动态监测点(井)建设

    10.3.1监测点(井)应具备建设、长期保护(存)的场地 10.3.2监测点(井)与已有同层次开采或回灌井间距不宜小于影响半径量值。

    10. 4第易人工监测点建议

    4.1简易人工监测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建(构)筑物裂 标主编扭监疆时宜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建筑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

    11监测数据记录与处理

    11.1.1原始监测值和记录事项均要在现场 11.1.2人工手薄中任何原始记录均不允许涂改, 11.1.3 电子手薄中所有原始记录在首次录人确定后不能擅自修改。 11.1.4 录D.

    11.2监测数据预处理

    11.2.1.1平差应在外业成果的检查验收和概算巡过的基 128.97)中9.5.5的有关规定。

    11.2.2三维变形测量仪监测

    11.2.2.1监测数据由专门软件读取。 11.2.2.2监测数据应显示两盘的垂直、水平拉张及水平错动变化。 11.2.2.3监测数据应绘制地裂缝形变测量变化曲线图,应结合地下水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地裂终综合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11.2.3卫星定位系统监测

    11.2.3.2特等和一等卫星定位系统网基线数据处理应采用高精度数据处理专用软件,二等卫星定 位系统网基线数据处理可采用随机配备的商用软件。 11.2.3.3数据处理软件应经有关部门鉴定,主管部门批准方可应用。 11.2.3.4特等和一等卫星定位系统网基线数据处理应以3~5个分布均勾的卫星定位系统站的坐 标和原始监测数据为起算数据;二等卫星定位系统网基线数据处理应以适当数量的特级和一等卫星 定位系统网点的坐标和原始监测数据为起算数据。 11.2.3.5起算数据使用前应进行完整性、正确性与可靠性检验。 11.2.3.6应绘制地裂缝形变测量变化曲线图。 11.2.3.7各等级卫星定位系统网数据处理的具体技术要求可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范(GBT18314)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3.1对各类地裂缝监测点应统一编号,并编制地裂缝监测点基本情况表及监测点分布图。

    店中范变趋势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统计分析法等(附录F)。

    动趋势预测图。地理底图应采用标准分幅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 12.2.2地裂缝监测点分布图,图名应为“×X×(工作区)地裂缝监测部署图”。地质环境条件要素 应为地貌、主要地质构造、地质界线等,地裂缝监测点现状要素应为地裂缝分布位置、监测点现状分 等。 2.2.3地裂缝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和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图名应为“×××(工作区)地裂缝和水 拉张、水平扭动、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地貌、主要地质构造、地质界线 ,图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地裂缝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要索应为地 缝的分布、地裂缝编号、监测点位置、监测点号、地裂缝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 、监测结果数值、览测时间、监测周期等。 2.4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分区图,图名应为“××X(工作区)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分区图”,地质环 条件要索应为地貌、主要地质构造、地质界线等,图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地裂缝活动性 价分区图要索应包括地裂缝的分布、地裂缝编号、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分区图示等。 2.5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图,图名应为“××(工作区)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图”,地质环境条 要素应为地貌、主要地质构造、地质界线等.图件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地裂缝活动趋势预 要瓷应包括地裂缝现状分布、地裂缝预测分布、地裂缝预测活动量、地裂缝活动预测时间等。

    监测数据库,进行电子文档资料存储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客,项目来源、日目的、任力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 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b)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c)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d)环境地质问题。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 b)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c)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d)环境地质问题。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地裂缝发育历史、现状及造成损失; b)地裂缝监测现状及评述,

    A.4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网优化设计方案

    本部分应包括以下内容: a)监测级别的确定; b)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的选择; C)监测频率的确定。

    A.5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本部分按监测手段说明工作方法、监测内容(地裂缝水平拉张、水) 求等。

    A.6工作部署及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目的及任务书或委托书要求,提出工作思路、工作部署原则,做出工作部,开附相

    文字描述或列表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和各类实物工

    本部分应包括地裂缝监测提交成果(文字报告、图件、数据库等)

    A.10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拥

    说明监测工作承担单位,列表说明项目组成员姓名、年龄、技术职务、从事专业、工作单位及在项 日中分工和参加本项目工作时间等,

    A.11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

    说明保障监测工作完成的技术、装备、质量、安全及劳动保护等措施。 附图:地裂缝监测部署图

    b)工作部署、工作方法及主要完成工作量。 c)主要成果及质量综述。

    a)地质环境背景。 b)地裂缝发育特征。 c)监测现状及存在间题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裂缝地质灾害监测报告编写提纲

    a) 监测工作部署原则。 b) 监测级别。 c) 监测对象。 d) 监测方法及频率、精度(包括监测部器图)

    统计不同监测方法取得的监测数据, 带宽度,开展监测区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包括地裂缝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 a)地裂缝垂向活动分析。 b)地裂缝水平活动分析。 c)地裂缝影响带宽度分析。

    B.5地裂缝成因及活动趋势分析

    给出监测及预测结果.总结地裂缝活动变化规律.说明主要诱发因素

    根据地裂缝发育现状、发展趋势及主要诱发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裂缝治理措施建议,要求指 施具体,有针对性;建议明确,有操作性。 附图1:×××(工作区)地裂缝监测部署图 附图2:×××(工作区)地裂缝水平拉张、水平扭动、垂直活动监测成果图 附图3:×××(工作区)地裂缝活动性评价分区图 附图4:×××(工作区)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图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三维变形测量仪工作原理及安装方法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三维变形测量仪工作原理及安装方法

    三维变形测量仪是测量地裂缝两盘水平、垂直活动量 构示意图见图C.1

    图C.1三维变形测量仪拓扑结构示意图

    三维变形测量仪野外监测部分是由地裂缝水平扭动测量仪、地络 直活动测量仪三部分构成,各部分观测物理学含义见表C.1。 到接收端,接收端记录投影位置并转换为电信号。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安装在地裂缝上下两盘,当 地裂缝发生错动时,输出的电信号发生改变,以此判断地裂缝的水平扭动活动量。 C.2.2地裂缝水平拉张测量仪采用比较法原理,以在一定张力下形成的弧长作为基准长度,与两个 测点之问的距离进行比较,当位于地裂缝上下盘的两个测点之问水平距离发生变化时,其变化量经 传感器输出位移信号,以此判断地裂缝的水平拉张活动量。 C.2.3地裂缝垂直活动测量仪应用了连通器内液态工作介质在重力作用下保持液面水平的原理, 在地裂缝上下盘设置两个测点并用连通器连接,测量连通管容器中的浮子的微小高差变化,由传感 器检测并转换为电信号.由此监测地裂缝上下两盘的垂直活动量

    表C.1监测仪和监测量物理学会少

    三维变形测量仪平而布置(图C.2)。在地裂缝上下两盘各建1个仪器基墩出口产品标准,基墩距地裂缝宜 表C.2。

    维变形测量仪平面布置

    表C.2三维变形测量仪安装参器

    (规范性附录) 监测记录表 表D)1水准对点监测记录表

    表D.2短水准剖面监测记录表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方法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地裂缝活动趋势预测方法

    体育标准量格热进行预测评价。

    a)地裂缝发育区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诱发地裂缝主导因素及其发展趋势等。 b)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层结构及水文地质条件,地裂缝诱发因素,地裂缝分布特征及发展 趋势。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长期地下水开采(回灌)量、地下水位和地裂缝活动速率长期动态监测资 料,建立合理的统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预测评价,宜按下列要求进行: 1)统计分析法利用的动态监测资料时间序列长度不宜少于10年。 2) 分析动态监测资料的内在联系,选择合适的参数,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时间序列分 析模型、随机模型或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等统计分析模型。 3) 通过对模型输人和输出结果的分析,校正已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对模型的参数进行识 别,使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资料有最好的拟合。 4) 采用已校正参数的模型,选择合适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对未来不同时间段内的地裂缝 活动量进行预测评价。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市政定额、预算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 |环保标准 |焊接标准 |竣工资料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