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为格式
  • 文件大小:2.03 MB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1-1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5/T 1844-2019 高速公路边坡工程监测技术规程

    DB35/T 18442019

    4.3.2对于需要开展监测工作的边坡或滑坡工点,若地质资料不足时,应及时开展补充地质勘察等工作。 4.3.3监测工作具体实施前,应编写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目的和任务,确定高边坡或滑坡监测对象及 监测要素,划分监测安全级别,规定监测频率和监测点类型、密度、位置,说明监测方法、监测仪器类 型和精度等。监测方案应附监测工作布置图、监测标识及监测设施施工图、地下监测点地质部面图等。 4.3.4根据监测方案布设监测网点、埋设监测标识,安装监测仪器,建立监测档案,并利用信息平台 等多种手段及时发布实时预警。 4.3.5监测工作实施阶段,应定期按时采集监测数据,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传输和存储。 4.3.6监测网布设、监测仪器运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通讯、设备供电等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做好 监测网的调整优化和监测设备维护;监测仪器与设备使用前应完成标定等工作。 4.3.7监测数据采集完成后,应及时进行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并编制和提交成果报告。 4.3.8高边坡与滑坡监测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DB35/T18442019

    5.1.1高边坡与滑坡监测工作开展前,应搜集高边坡或滑坡各工点相关的工程地质环境背景、工程设 计信息、施工进展情况及变形历史与现状等资料,并开展工程地质现场踏勘调查等工作。 5.1.2地质环境背景搜集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体结构、物质组成、大气降雨 条件和地下水活动情况等。搜集的图件应包括高边坡或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工程地质剖面图等。 5.1.3工程设计信息搜集内容包括路高边坡设计坡形、坡率、坡级和防护加固工程等资料,滑坡治 理工程措施等工程设计信息,路堤高边坡设计坡形、坡率、坡级,路基填筑结构形式、填筑材料等资料。 搜集的图件应包括高边坡防护加固工程设计立面图、设计断面图,或者滑坡治理工程布置平面图、设计 断面图等。 5.1.4施工进展情况搜集内容包括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施工进度和存在问题等资料。搜集的图件应 包括施工总平图、施工进度图等, 5.1.5变形历史与现状搜集应包括冲刷剥落、掉块落石、塌崩塌、边坡滑坡、山体滑坡等地质病害 的情况,或者存在坡体变形开裂、结构毁损等情况

    电力弱电图纸、图集5.2补充勘察与野外调查

    5.2.1各边坡监测工点应进行现场踏勘调查,现场踏勘调查工作深度应满足监测工作需要,并做好相 关调查资料与数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5.2.2对于需要开展监测工作的边坡或滑坡工点,若地质资料不足时,应及时开展补充地质勘察等工 作。补充勘察工作,工作深度应查明高边坡的物质组成、坡体结构、边坡类型、地下水发育特点以及大 气降雨的作用和影响等,或者查明滑坡的性质、规模、原因、危害、变形历史与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5.2.3现场实地踏勘调查,应结合地形地貌条件和地物分布特点,采用GPS或大地测量等方法定位, 采用录像、拍照等方式现场记录影像资料,必要时应绘制调查对象的平面和剖面素描图。 5.2.4现场调查时应准确记录,完整填写调查表格,保留影像资料。调查结束时,应及时编写调查成 果报告及编绘附图。

    6.1.1监测方案的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目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技术要求、工 作布置、进度安排、工作数量、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设备配备、经费预算、质量保障与安全措施等, 并附工作布置图。 6.1.2在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中应重点说明监测对象、监测项目、监测级别、测点布设、监测频率、 监测仪器、操作方法及精度要求等,并应说明监测标识埋设和监测设施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6.2.1高边坡监测设计可根据坡体规模和公路等级及变形病害历史与发展按照表1进行安全等级划 分。

    DB35/T 18442019

    表1高边坡监测设计安全等级

    已发生边坡滑坡的高边坡,高边坡监测设计安全等级宜提高一级:已发生山体滑坡的高边坡,高边坡监测设计要求 安滑坡监测设计;边坡稳定影响范围内,存在高压铁塔、重要构筑物、其他等级道路等,安全等级应高一级。区域内唯 一通道的二、三、四级公路的公路,高边坡监测设计安全等级宜提高一级;高边坡建设范围内存在其他等级道路需要监 则时,按此等级划分进行监测工作。 注1:高边坡监测设计安全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I级、II级、IⅢI级。 注2:路堤边坡高度括符内为中心填高。

    坡可根据滑坡体积按照表

    3.2.3滑坡监测设计应根据滑坡规模、稳定状况、周围环境,以及公路通过滑坡的部位和公路工程结 构类型等,按照表3进行滑坡危害程度分级。

    表3滑坡危害程度分级

    4滑坡监测设计可根据危害程度和线路等级及变形病害历史与发展按照表4进行安全等级划分

    表4滑坡监测设计安全等级

    3.1高边坡监测应基于不同监测目的和要求,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不同的监测阶段和不同的 级等,按照表5和表6所列的监测阶段要求开展监测工作,

    表5高边坡不同监测阶段的工作要求

    表9高边坡与滑坡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续)

    3.4高边坡与滑坡监测数据采集与 具体情况采用人工监测或自动监测!

    3.4.1高边坡与滑坡监测应调查搜集降雨量资料,对大型、巨型的1级滑坡防治工程应进行降雨量监 测,必要时宜建立雨量观测站。 6.4.2高边坡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应对坡体进行动态监控,验证地质勘察资料与勘察结论的准确 性,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坡体稳定的影响,及时指导高边坡与滑坡防治工程动态设计与施工。

    则,必要时宜建立雨量观测站。 4.2高边坡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应对坡体进行动态监控,验证地质勘察资料与勘察结论的准确 生,实时掌握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坡体稳定的影响,及时指导高边坡与滑坡防治工程动态设计与施工。 4.3高边坡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的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应根据高边坡或滑坡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和主体防护加固工程方案,合理布设高边坡或滑 坡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应沿滑坡或潜在滑坡的主滑动方向布设,主滑断面及两侧各布置1~3 个监测断面; 规模大、性质复杂的滑坡或潜在高边坡滑坡按变形分区进行稳定性评价与治理工程设计时,应 根据分区布设监测断面,每个分区监测断面不应少于1个; c) 在监测断面上,滑坡后缘之外的稳定地段、后缘牵引段、主滑段、前缘抗滑段、支挡结构物、 路基或桥隧构造物等均应布置监测点,其中主滑段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 d) 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锚索总数的5%,且不应少于3根; e) 当需要设置水文观测孔监测地下水、渗水和降雨对滑坡稳定的影响时,每个监测断面上观测孔 的设置不应少于2个; f) 深部位移监测孔深度应达滑动面以下不应小于5m处; g) 利用固定物作为绝对位移监测点位时,不应选在滑坡体或斜坡变形体、临空陡崖和被深大裂缝 切割的岩块上,以消除卸载变形和局部变形的影响。 4.4高边坡与滑坡工程效果监测的监测点布设宜与施工期安全监测相一致,必要时可以酌情调整或 曾减监测点。

    DB35/T18442019

    5.1高边坡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周期应与施工期一致,起于工程开工建设,止于防治工程交工验收; 变形活跃时,观测频率宜24h监测一次;开挖、加载、降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在滑坡 变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每周宜监测2次; c) 抗滑桩、抗滑挡墙、预应力锚固等施工期间,以及连续降雨或施工异常的情况下,宜24h监 测1次,并视需要随时跟踪监测和巡视。 5.27 高边坡与滑坡工程效果监测阶段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监测周期应起于防治工程交工验收,与高边坡或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相衔接,止于公路运营 后不少于1个水文年; b) 观测数据采集每月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坡体出现变形异常时,应增加观测次数, 5.37 高边坡与滑坡运营期监测阶段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周期起点应与滑坡工程效果监测阶段相衔接,止于工程竣工验收后不少于2年; 运营期长期监测数据采集每季度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坡体变形出现异常时,应 加密观测次数。

    6.1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资料应及时编录、整理、统计分析: b) 应及时确定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以及滑坡滑动面位置、主滑断面及方向,分析诱发 滑动的主要因素,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 c) 应根据监测数据和变形迹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滑坡的稳定状态,预测预报滑坡险情,提出相 应的建议。 6.27 高边坡与滑坡监测应提供滑坡监测报告和各监测点的监测图表资料。 6.37 高边坡与滑坡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 概述(自然条件、滑坡地质概况、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概况、主要监测过程、完成工作量 等); b) 监测网和监测系统组成与布置情况; c) 监测内容与执行情况(监测内容与项目、使用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度等); d) 监测结果分析(地表位移、裂缝、深部位移、地下水、支挡结构物位移等变化及与工程施工的 关系); e) 监测成果、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 6.4高边坡与滑坡监测主要图表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a) 高边坡或滑坡监测网、监测断面、监测点布置图(包含滑坡地形地质、防治工程布置),比例 尺1:500~1:2000; b) C) 地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位移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d) 地表裂缝监测数据一览表,地表裂缝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e) 地下水位、孔隙水压监测数据一览表,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变化及与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 节点关系图; f) 深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深部位移随深度、时间变化曲线图(配钻孔地质柱状图),以及与 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DB35/T18442019

    g)预应力锚索应力监测数据一览表,预应力锚索应力随时间变化图; h)支挡结构物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支挡结构物位移随时间变化图。 6.6.5高边坡防护加固工程或滑坡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结合支挡结构物基坑或基础开挖、路基填 挖施工情况,根据施工监测数据,进行边坡或滑坡位移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6.6.6滑坡预测应以滑坡位移监测资料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预测相结合,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和方 法进行预测。 6.6.7滑坡变形预测预报可采用深部位移速率、滑坡前缘剪出裂缝的危险位移速率及临界降雨强度等 作为预报指标,并根据滑坡类型、变形特征、发展趋势及滑坡危害对象等,合理确定滑坡体进入临界失 稳状态前的警戒值。 6.6.8应根据滑坡地质环境条件、主要诱发因素和滑坡防治效果监测信息,进行运营期滑坡位移发展 趋势的预测分析,评价滑坡安全状况。 6.6.9监测数据、报告成果及分析结论应及时按工程流程上报项目业主,并按项目业主要求提交相关 建设单位;同时,对于变形紧急情况,应根据预警机制按要求及时上报项目和相关建设单位。

    7.1.1高速公路高边坡与滑坡工程在工程建设阶段、试运营阶段及运营阶段,高边坡(或滑坡)出现 变形裂缝时,应进行地表裂缝监测。 7.1.2地表裂缝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地表裂缝伸缩变化和位移情况。 7.1.3高边坡与滑坡地表裂缝监测应提出观测设施的桩位埋设、观测方法和措施、观测频率、观测精 度、观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等技术要求。 7.1.4为确保高边坡和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期间的安全和稳定,边坡地表裂缝变形监测应与工程施工同 步进行。坡体裂缝监测、宏观变形巡查等普通监测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7.1.5在试运营阶段和运营阶段出现坡体开裂及变形时,应立即开展地表裂缝监测。裂缝监测、宏观 变形巡查等普通监测由相关单位负责实施。 7.1.6地表裂缝监测工作应做好监测数据记录与整理,当发现数据发生突变或坡体明显变形时应及时 上报项目业主及监理、设计等相关单位。 7.1.7应根据委托书及其技术要求,并搜集与地表裂缝监测有关的测绘、地质、设计、气象等资料进 行地表裂缝监测网和监测点的技术设计。 7.1.8当监测的岩土体变形区域较大时,可采用北斗(或GPS)系统建立自动化监测网,其监测网点 的精度应符合表10、表11的有关规定。作业的具体要求应按照YS5229一1996执行。

    表10水平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

    DB35/T 18442019

    表11垂直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

    7.2.1高边坡与滑坡的地表裂缝监测等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布置。原则上,主要特征变形裂: 量不少于3个断面、12个观测点

    满足施工期、试运营期及运营阶段安全生产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高边坡与滑坡监测应根据地表裂缝分布与发展具体情况开展地表裂缝监测工作; b) 地表裂缝监测断面、监测网及位置,应根据边坡(或滑坡)的规模、变形块体和方位的不同进 行控制性布设; c) 地表裂缝监测,应进行相对位移监测; d) 对地表变形剧烈、坡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地段和块体、抗滑支挡结构物、桥隧地段等应进行 重点控制,并加密测点。 .2.3 地表裂缝观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裂缝应分条进行编号,编号宜依据边坡平台位置、滑坡位置、条数等进行条理性编号; b) 每条裂缝的两端、拐弯、中部、和最宽处的两侧,应设立成对观测标志,并编号; c) 各对监测点两点的连线应垂直于裂缝; d) 测点应布置与裂缝两侧稳定位置。裂缝监测点位置应采用油漆等明显标示进行标画,并将编号 标示于裂缝位置处; e) 对于高边坡平台位置裂缝,宜采用铁钉等固定于稳定位置,对于坡面、滑坡地表等宜采用埋设 测量桩等固定于稳定位置; f) 对于地表裂缝宏观观测需要,可采用理设玻片等设备进行变形观测。

    7.3.1高边坡与滑坡的地表裂缝监测,应符合

    .3.1高边坡与消坡的地表裂缝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裂缝应分条进行编号; b) 每条裂缝的两端、拐弯、中部、和最宽处的两侧,应设立成对观测标志,并编号; c) 用钢尺测定成对标志间的距离,变换尺位两次读数,读至0.5mm,其误差不应大于1mm; d) 裂缝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坡体地表裂缝的变形发展情况确定,当雨季、台风季节、坡体开挖施 工期间、地表裂缝变形发展加快等情况,应增加观测次数; e)裂缝的形状、宽度应测绘至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7.3.2监测方法。滑坡裂缝变形、地表裂缝等裂缝变形监测可采用简易观测法。主要采用经纬仪、水 准仪和全站仪等仪器设备对坡体明显的变形部位进行直接观测;裂缝观测宜采用电子裂缝测宽仪、机械 式测缝仪、伸缩仪或千分卡尺、玻片等对裂缝进行观测等 7.3.3地表裂缝应采取仪器监测和宏观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三维或简易监测等进行边坡地表裂缝 监测,应定期对地表裂缝的分布范围、数量和长度进行巡视和监测

    DB35/T18442019

    7.3.4裂缝监测方法应根据坡体的变形动态、仪器性能、维护条件和经济等因素综合确定,可采用人 工监测或自动监测

    a)性能稳定可靠,抗干扰和适应恶劣环境能力强,具有防风、防雨、防潮、防震、防雷、防腐等 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 b) 具有与坡体变形相适应的量程与精度; c)对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精度和灵敏度高。 7.3.6地表裂缝监测应掌握地表主裂缝宽度、张开、闭合、位错等变化情况,可采用伸缩仪、位错计 或简易观测桩等人工或自动观测方法,观测精度0.1mm~1.0mm 7.3.7单向机械测缝标点和三向弯板式测缝标点的观测,通常直接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卡尺量测。单向 机械测缝点也可用固定百分表或千分表量测。平面三点式测缝标点宜用专用游标卡尺量测。机械测缝标 点每测次均应进行两次量测,两次观测值之差不应大于0.2mm。 7.3.8裂缝观测应符合工程精度要求。当直接量测标志间宽度时,可采用比例尺、楔形尺和游标卡尺 等进行量测,读数应读至0.2mm,两次读数误差不应于0.5mm。 7.3.9对于关键裂缝处可埋设骑缝式简易观测桩。

    .4.1高 简易观测制度,应进行坡体地表裂缝观测等。通常在边坡(或滑坡)开挖施工阶段观测频率为1次/d~ 次/3d;开挖完成后,若无明显变形,观测频率为1~2次/月;当裂缝变形发展加快时,应增加观测 次数。 7.4.2滑坡等不良地质体的变形观测,突发应急抢险阶段应加强观测,一般为1次/12h,突发应急抢 险完成后的施工抢险阶段的简易观测为1次/d~1次/3d,雨季应加密观测。简易观测应根据工程实际 清况确定观测内容、方案及频率等,观测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汇报。 7.4.3工程交工后,防治效果监测,高边坡(或滑坡)工程宜结合边坡其它监测(如:深部位移监测 等)工作同步进行裂缝观测,并进行宏观巡查。监测周期一般为1次/月~1次/季度。同时可根据主汛 期及雨期及灾害体的稳定情况,适当加密或延长周期。

    .5.1 根据历次裂缝监测的数据,整理裂缝观 裂缝观测成果表宜包括下列内容: 每次观测裂缝成对标志间的宽度; 信息服务平台 a) b) 相邻两次裂缝观测的变化值; c) 与首次观测相比较的宽度变化累计值 d) 裂缝宽度变化及速率; e) 裂缝错距变化及速率。 5.2 监测设计应对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提出下列要求: a, 监测仪器安装埋设完成后,应及时取得各监测项目的初始值; b) 对施工期取得的监测资料应进行快速整理、分析,并及时反馈; c) 安全监测资料及其整编和分析成果应及时移交工程管理单位; .5.3数据整理应做出裂缝变形一时间曲线等,

    DB35/T 18442019

    7.6.1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作定量分析 时,应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7.6.2监测数据分析,应提供下列分析图表: a) 裂缝位置分布图; b) 监测数据成果表; c) 裂缝变化曲线(宽度变化曲线和错距变化曲线)。 7.6.3根据监测资料分析边坡安全性状时,宜以变形监测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应按照累计位移、变形 速率、加速度等变化情况,结合其他监测资料,综合评价边坡安全性状,

    8.1.1高速公路中高边坡和滑坡工程的防护工程结构、挡墙、抗滑桩、周边建筑物等,在高边坡、滑 坡施工、试运营阶段和运营阶段,当发现有裂缝时,应进行裂缝观测。 8.1.2建筑物、构筑物裂缝观测的目的是了解构筑物裂缝伸缩变化和位移情况。 8.1.3裂缝监测应提出观测设施的桩位理设、观测方法和措施、观测频率、观测精度、观测资料整理 与分析等技术要求。 8.1.4建筑物、构筑物裂缝监测、宏观变形巡查等普通监测宜由施工单位等相关负责实施。 8.1.5裂缝监测工作应做好监测数据记录与整理,当发现坡体明显变形时应及时上报项目业主及监理, 设计等相关单位。 8.1.6裂缝监测网和监测点的技术设计应符合YS5229一1996的要求。监测应根据委托书及其技术要 求,并搜集与地表裂缝监测有关的测绘、地质、设计、气象等资料进行。

    8.2.1构筑物的裂缝监测点应选择有代表性的裂缝进行布置,在高边坡(或滑坡)施工期间、试运营 期及运营期当发现新裂缝或老裂缝变形增大趋势时,应及时增设监测点。 8.2.2对构筑物上明显的裂缝,应进行裂缝观测。裂缝观测应测定裂缝的位置分布和裂缝的走向、长 度、宽度、深度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观测宜选在裂缝最宽的位置。 8.2.3对需要观测的裂缝应统一编号。每次观测时,应绘出裂缝的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观测日期 并拍摄裂缝照片。 8.2.4裂缝用油漆等标示,并标记编号等信息。 8.2.5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3组观测标志,其中一组应在裂缝的最宽处,另2组应分别在裂缝的未端, 每组应使用两个对应的标志,分别设在裂缝的两侧。 8.2.6监测点的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的端面或中心。监测期较长时,应采用镶嵌或埋入岩 面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或楔形板标志;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用建筑 胶粘贴的金属片标志标志。

    8.3.1裂缝监测方法主要有人工测缝法、自动测缝法、遥测法等。 8.3.2裂缝监测仪器主要有钢卷尺、游标卡尺、裂缝量测仪、伸缩自记仪、测缝计、位移计 距仪等。

    DB35/T18442019

    8.3.3裂缝观测标志应便于量测。长期观测时,可采用镶嵌或理人岩体的金属标志、金属标志或模 形板标志;短期观测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标志或建筑胶粘结的金属片标志。当需要测出裂缝纵、横向 变化值时,可采用坐标方格网板标志。采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另行设计。 8.3.4裂缝的宽度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0mm,长度量测精度不应低于10.0mm,深度量测精度不应低 于3.0mm。

    8.3.5裂缝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数量少、量测方便的裂缝,可分别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等工具定期量出标志 离求得裂缝变化值,或用方格网板定期读取坐标差计算裂缝变化值; b) 对大面积且不便于人工量测的众多裂缝,宜采用前方交会或单片摄影等方法观测; cJ 当需要连续监测裂缝变化时,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自动测记方法观测; d) 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当深度较 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6 刻缝观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3.6 裂缝观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a 对裂缝宽度量测,可在裂缝两侧贴石膏饼、划平行线或贴埋金属标志等,采用千分尺或游标卡 尺等直接量测的方法,也可采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法、摄影量测等方法; b 对裂缝深度量测,当裂缝深度较小时,宜采用凿出法和单面接触超声波法监测;当深度较大时, 宜采用超声波法监测

    8.3. 6 裂缝观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监测频率同7.4相关规定。

    监测频率同7.5相关规定

    监测频率同7.5相关规定。

    监测频率同7.5相关规定

    监测频率同7.6相关规定。

    监测频率同7.6相关规定。

    9.1.1对于高边坡和滑坡施工时应对其进行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变形监测。相关监测措施的技 术指标应符合GB50026一2007的要求。 9.1.2对于试运营阶段、运营阶段的高边坡(或滑坡)出现变形时,在应急抢险及工程治理施工时应 对其进行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变形监测 9.1.3变形监测用的平面坐标及水准高程应与设计施工和运行诸阶段的控制网坐标系统相一致,有条 件的工程应与国家网建立联系。 9.1.4变形监测控制点应达到GPS控制点D级,水准高程控制点应达到二等水准测量标准。 9.1.5变形监测控制点应设置在变形体外的稳定地层,并每半年(且雨季前后)进行一次复测校核。

    DB35/T 18442019

    9.2.1测点的布设应结合高边坡(或滑坡)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特征、性质、破坏模式、变形情况、 稳定状态及主体防治工程类型等综合考虑,监测断面不宜少于3条,每个监测断面设置的监测点不宜少 3个。 9.2.2对于边坡有危石等易出现落石、崩塌破坏的边坡,应对危石或崩塌体进行加密测点监测并增加 监测频率。 9.2.3竖向位移及水平位移观测一般应共用一个测点。 9.2.4测点布置宜结合工程结构物进行布设,测点宜布设在路堤边坡的坡顶、边坡的平台、水沟、挡 墙等结构物及滑坡的隆起或变形剧烈位置等。 9.2.5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可在监测过程中根据变形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变形剧烈位置宜及时补充测点, 9.2.6测量基点及测点应有可靠的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的标识,避免受损破坏, 9.2.7水平位移观测网和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2的规定。作业的具体要求应按照 YS5229—1996执行,

    表12水平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

    9.2.8垂直位移观测网和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9.2.8垂直位移观测网和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应符合表13的规定。

    表13垂直位移监测网和监测点的精度要求

    9.3.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宜采用北斗(或GPS等)静态测量法、全站仪、经纬仪等坐标测量法(见附 录A),通过各期的水平位移观测成果可绘制水平位移曲线图。 9.3.2竖直位移观测方法宜采用数字水准仪水准测量法、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法,通过各期的竖直位 移观测成果可绘制竖直位移曲线图。 .3.3卫星定位设备宜选用双频、标称静态精度≤5mm+1ppm的定位系统,并配套数据处理分析系统 软件。当选用北斗(或GPS等)进行水平位移观测时应采用静态测量模式,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新购置的接收设备应进行全面检验后方可使用,检验内容包括一般检查、常规检查、通电检验 和实测检验; b) 作业参数要求,有效观测卫星数≥4,卫星截止高度角≥15°,观测时段长度≥20min,数据 采样间隔10min~30min,PDOP≤6; c)应采用零相位天线,削弱多路径误差,对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DB35/T18442019

    d)观测期间,应防止接收设备震动,并应防止人员和其它物体碰动天线或阻挡信号; e 观测期间,不应在天线附近使用电台、对讲机等无线通信设备; 观测过程中,不应关闭重启、改变卫星截止高度角、数据采样间隔、天线位置、按动关闭文件 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操作

    和删除文件功能键等操作。 9.3.4全站仪宜选用测角精度≤1",测距精度≤2mm+2ppm的高精度全站仪。当选用全站仪进行水 平位移观测时应采用直接坐标法,如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各种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a)极坐标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 1)测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300m; 2)边长和角度观测测回数不小于1测回。 b)前方交会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 1)应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使各监测点与其之间形成的交会角在60°~120°之间。测站点 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300m; 2) 水平角、距离观测测回数不小于1测回; 3) 当采用边角交会时,应在2个测站上测定各监测点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 4) 当采用测角或测边交会时,应至少在3个测站上测定各监测点的水平角和水平距离。 c)[ 自由设站法进行位移观测规定: 1 设站点应与3个基准点或工作基点通视,且该部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的平面分布范围应大 于90°,且交会角应在30°~120°之间,设站点与监测点之间的距离≤300m; 2)所观测的监测点中,至少有2个点应在其它测站同期观测; 3)宜边角同测,水平角和距离观测测回数不小于1测回。 9.3.5水准仪宜选用DS1级以上的数字水准仪,并配套相应的条码尺。当选用水准仪进行竖直位移观 测时应采用水准测量法,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观测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及重复观测次数应符合表14的规定; 观测限差应符合表15的规定; 每期观测开始前,应测定数字水准仪的i角。当其值超过15”时,应停止使用,立即送检。当 观测成果出现异常,经分析可能与仪器有关,应及时对仪器进行检验; 观测前半小时,应将数字水准仪置于露天阴影下,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观测前,应进 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的预热: e 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和稳定的条件下进行观测;不应在日出后或日落前半小时、太阳中天 前后、风力大于四级、气温突变、标尺分划线的成像跳动难以照准时进行观测;阴天可全天观 测; f) 应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并应避免视线被遮挡,当遇到临时振动影响时,应暂停作业,当 长时间受振动影响时,应增加重复测量次数; 各期观测过程中,当发现相邻监测点高差变动异常或其它异常时,应进行记录

    表14水准仪测量要求

    DB35/T 18442019

    表15水准仪测量要求

    监测频率参考7.4的规定执行。

    监测频率参考7.4的规定执行。

    9.5.1每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 计算和处理,并计算各种变形量。 9.5.2变形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中,应利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点,使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剔除含 有粗差的观测数据,确保平差计算所用的观测数据、起算数据准确无误。 9.5.3对变形监测点网和变形测量成果,平差计算的单位权中误差及变形参数的精度应符合相应等级 变形测量的要求。 9.5.4平差计算分析中的数据取位要求宜为:水平(坐标、距离、位移)0.1mm;竖直(高差、高程 沉降)0.01mm。

    9.6.1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作定量分机 时,应同时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9.6.2监测数据分析,应提供下列分析图表:

    a)地表位移、沉降等位置分布图; b)监测数据成果表: C 位移变化曲线。 9.6.3根据监测资料分析边坡安全性状时,宜以变形监测作为主要控制指标,并应按照累计位移、变 形速率、加速度等变化情况,并结合其他监测资料,综合评价边坡安全性状。

    骨坡在其运营阶段宜开展坡体深部位移监测或位移的自动化监测。 0.1.2高边坡与滑坡位移监测应满足设计文件及相关规范,提出的监测项目和要求,由业主委托有资 质的监测单位编制监测方案并实施。 0.1.3高边坡与滑坡深部位移监测可采用测斜仪、多点位移计、固定测斜仪等方法(见附录B) 0.1.4高边坡与滑坡深部位移监测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监测依据、监测内容、监测目的、监测方法 监测点布置、监测项目报警值和信息反馈制度等内容,经项目业主及设计、监理等共同确定后实施。 10.1.5边坡监测网和监测点的设计,应取得下列资料:

    a)工程用地红线图、道路平面布置总体图、周边构筑物位置图、高边坡(或滑坡)的平面图、立 面图、断面图等; b) 高边坡(或滑坡)的地质等相关资料; 周边环境资料,高边坡(或滑坡)的可能变形滑动面、潜在变形滑动面等信息; 施工条件、施工技术、设备性能和施工经验等资料; e) 有条件时宜取得类似边坡工程的经验。 10.1.6已有变形迹象的边坡和滑坡应由勘察阶段开展变形监测。 10.1.7监测仪器、设施的安装和埋设,应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质量。安装和埋设完毕应绘制竣工图、 填写考证表,存档备查。 10.1.8监测仪器、设施的布置,应结合工程具体条件,确保能全面反应其变形状态。 10.1.9监测分析人员应具有岩土工程与道路工程的综合知识,具有设计、施工、测量等工程实践经验: 具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做到正确判断、准确表达、及时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分析报告。 0.1.10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监测 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监测记录、监测报表、阶段性报告和监测总报告提供的数据、图标应 客观、真实、准确、及时。 10.1.11外业观测和记录项目,应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并全过程现场摄像资料,任何原 始记录不应涂改、伪造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10.1.12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重测。 10.1.13监测项目数据分析,应结合其他相关项目的监测数据和自然环境、施工工况等情况以及以往 数据,综合分析其发展趋势,并做出预报。 10.1.14监测总成果应包括当前报告、阶段性报告、总报告。各期阶段监测报告应及时报送,报告中 监测成果宜用表格和变化曲线或图形反映。 10.1.15高边坡(或滑坡)深部位移监测过程中,应同时开展坡体地表宏观巡查工作。发现地表裂缝, 坡面变形、结构物破损、及渗水等情况,应详细记录和描述。记录内容包括桩号和位置、变形现状描述 量值大小、渗水情况描述、现场照片等。 10.1.16监测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工程效果监测和运营安全监测三部分。 10.1.17对于滑坡等坡体变形的边坡工程,在工程勘察阶段应同步进行边坡监测工作。深部位移监测 孔宜结合边坡勘察孔同步进行。

    10.2.1边坡工程监测范围应包括坡面区域和坡面外围一定的区域。 10.2.2高边坡和滑坡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坡面外围一定的区域。

    .2高边坡和滑坡监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息服务平台 在下列地段应布设监测点: 1) 地质不良地段; 2) 受地下水、地表水影响较大的地段; 3) 场地内有建筑物、构筑物和运输枢纽区的地段; 4 受爆破影响严重的地段; 5)有滑动迹象或正在进行边坡治理的地段。 O 监测点应沿高边坡和滑坡预计的滑动方面或已发生的滑动方向和垂直其滑动方向布设成观测线, 高边坡和滑坡监测孔布置线应以垂直边坡走向或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为主。 各高边坡段监测线不应少于1条,每条监测线不宜少于2个监测点。滑坡区域,至少应在其中 部以及其两侧边缘布设3条观测线,主滑方向布设监测点不少于3个点,监测点应布设至滑动 影响范围外30m

    DB35/T 18442019

    e) 监测点的间距宜为10m~30m。结合边坡工程地质情况,坡体变形破坏模式,破坏深度等情 况综合判定: 1)土质边坡以整体圆弧式变形为主,其监测点布置应以总体控制边坡整体变形为主,监测断 面纵向间距宜为30m,横向间距宜为15m~20m; 2) 类土质边坡、二元结构边坡其变形受结构面和坡体地质控制,以折线结合圆弧变形为主, 其监测点布置应以总体控制边坡整体变形为主,监测断面纵向间距宜为30m,横向间距 宜为15m~20m; 3) 岩质边坡应根据结构面发育情况,综合判断其变形破坏模式,其变形主要受结构面控制。 其监测点布置应以总体控制边坡整体变形为主,且应考虑坡体局部变形破坏情况,监测断 面纵向间距宜为30m~50m,横向间距宜为15m~20m。 f)在不良地质段和受地下水、地表水影响较大的地段布设监测点时,应会同工程地质人员共同确定。 2.3高边坡和滑坡工程其深部位移监测孔深度应进入最下层潜在滑面不小于5m或进入基岩不小于 m。对于地层风化界面、岩性分界面等,可能为控制性潜在滑动面时,监测孔应穿透界面,深度不小 5 m。 .2.4变形观测点的布置应符合GB50026—2007和GB50497—2009的有关规定。 .2.5测斜管安装要求如下: a) 测斜管宜采用PVC工程塑料管或铝合金管,直径宜为45mm~90mm,内壁开有双向互成90° 的导槽。测斜管内壁应平整圆滑,导槽不得有裂纹结瘤,测斜管应在边坡开挖后1周理设: b)4 钻孔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钻孔直径不小于150mm(或110mm),钻孔深度超过稳定地 层不小于5m,倾斜度小于1°,应做好钻进情况的记录及地质柱状图,钻到预定位置后,并 用清水清孔,直至泥浆水变成清水为止; 测斜管管内有2组相互垂直的纵向导槽,安装时应及时检查测斜管内导槽方向,其指向应与欲 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 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且及时检查测斜管内导槽方向,其指向应与欲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 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并注意保证管口的封盖: 孔壁回填,回填料应与孔周介质相符,且满足反虑及密实要求。钻孔回填料通常采用细沙回填。 当地下水位较高,回填受阻时,可采用水泥浆液灌注回填; f 测斜管理设钻孔回填密实到孔口后,采用混凝土浇筑保护孔口,待回填砂密实后(一般5d~ 7d),才可测读初始数据; g 钻孔机械应考虑钻孔通过的岩层类型、成孔条件、施工现场环境、地形条件、经济性和施工速 度等因素进行选择。在不稳定地层中或地层受扰动导致水土流失会危及邻近建筑物或公用设施 的稳定时,应采用套管护壁钻孔或干钻。

    DB35/T18442019

    10.4.1深部位移监测可在施工安全监测、工程效果监测和运营安全监测三个阶段实施。 10.4.2监测周期应根据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周边建(构)筑、管线对边坡变形敏感程度、气候条件和 监测数据调整监测时间及频率。施工期监测宜1次/月,雨季1次/旬排水管道标准规范范本,当出现险情或变形发展迅速时应 加密监测。

    10.4.4高边坡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监测周期应与施工期一致,起于工程开工建设,止于工程交工验收; b) 变形活跃时,观测频率宜24h监测一次;开挖、加载、降雨期间,应加密观测次数。对于滑 坡施工阶段,在滑坡变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每周不少于监测2次; c) 对于滑坡工程施工阶段,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施工期间,以及连续降雨或施工异常的情况下, 监测频率宜每天1次,并视需要随时跟踪监测和巡视; d) 对于高边坡施工阶段,监测频率宜每周1次,边坡开挖、防护工程施工阶段加密监测;边坡工 程施工完成后,宜每月1次。 10.4.57 高边坡与滑坡工程效果监测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监测周期应起于防治工程交工验收,与滑坡施工安全监测阶段相衔接,止于竣工验收完成。 般为工程竣工后2~3年,根据防治工程具体情况可延长或缩短监测期限,但不应少于1个水 文年。 6j 对于滑坡工程监测次数每月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滑坡变形数据出现异常时,应 加密监测。 c) 对于高边坡工程监测次数每2个月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滑坡出现异常时,应加 密监测。 10.4.6「 高边坡与滑坡运营安全监测的周期与观测频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周期应起于工程工验收。不宜少于工程竣工后2年,根据防治工程具体情况可延长或缩 短监测期限,但不应少于一个水文年。 对于滑坡工程监测次数每季度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滑坡出现异常时,应加密监测 c) 对于高边坡工程监测次数每季度不宜少于1次。连续降雨或暴雨期及滑坡出现异常时,应加密 监测。

    10.5.1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监测资料应及时编录、整理、统计分析,当变形偏差过大或有异常变形时应进行复测,复测后 偏差仍过大时应停止观测,寻找原因并及时纠正; b) 应及时确定位移量、位移方向、位移速率,以及滑坡滑动面位置、主滑断面及方向,分析诱发 滑动的主要因素,判断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 c) 应根据监测数据和变形迹象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滑坡的稳定状态,预测预报滑坡险情,提出相 应的建议。 A 0. 5. 2 监测报告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a) 概述(自然条件、地质概况、防治工程设计方案、施工概况、主要监测过程、完成工作量等); b) 监测网和监测系统组成与布置情况; )监测内容与执行情况(监测内容与项目、使用仪器设备、观测方法、观测精度等)

    DB35/T 18442019

    d)深部位移监测数据一览表,深部位移随深度、时间变化曲线图(配钻孔地质柱状图),以及与 降雨、工程施工过程主要节点关系图; e) 监测成果、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 0.5.3监测报告以时报、天报、旬报、月报、季报或年报等形式提交。 10.5.4工程工验收时,应将观测设施和竣工图、埋深记录和施工期观测记录,以及整理、分析等全 部资料汇编成正式文件,移交管理单位

    .6.1高边坡与滑坡稳定性评价标准如下: 稳定:主体监测断面稳定; 基本稳定:主体监测断面稳定,主断面上存在蠕变; 基本稳定,局部稳定性差:主体监测断面稳定,局部区域存在明显变形反映;主断面局部存在 端动变形或变形; d) 稳定性差:整体存在变形反映,蠕动变形; 稳定性差,局部不稳定:整体存在变形反映广播电视影视标准,蠕动变形。局部区域存在明显变形反映;主断面 局部存在蠕动变形或变形; f) 不稳定:主体监测断面不稳定。 .6.2监测报告应对不同稳定状态,明确下一步的监测工作和要求。 .6.31 监测期间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a) 有软弱外倾结构面的边坡支护结构坡顶有水平位移迹象或支护结构受力裂缝有发展;无外倾结 构面的岩质边坡或支护结构构件的最大裂缝宽度达到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允许值;土质边坡支 护结构坡顶的最大水平位移已大于边坡开挖深度的1/500或20mm,以及其水平位移速度已连 续3d大于2mm/d; b) 土质边坡坡顶邻近建筑物的累计沉降、不均匀沉降或整体倾斜已大于GB50007一2011规定允 许值的80%,或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度变化速度已连续3d每天大于0.00008; C 坡顶邻近建筑物出现新裂缝、原有裂缝有新发展; d) 支护结构申有重要构件出现应力骤增、压屈、断裂、松弛或破坏环的迹象; e 边坡底部或周围岩土体已出现可能导致边坡剪切破坏的迹象或其它可能影响安全的征兆; 根据当地工程经验判断已出现其他应报警的情况

    服务平台 1.1.1 倾斜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b) 采用相同的图形和观测方法; c 使用同一观测仪器和设备; d) 观测人员相对固定; e) 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 f) 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 1. 1.2 变形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按GB50026一2007和GB50167一2014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标 定、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

    1.1.1倾斜变形监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a)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b) 采用相同的图形和观测方法; c) 使用同一观测仪器和设备; 观测人员相对固定; e) 记录相关的环境因素; f) 采用统一基准处理数据。 1.1.2变形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按 、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

    ....
  • 公路工程
  • 相关专题: 高速公路  
专题: 计算机标准 |电力标准 |焊接钢管标准 |水产标准 |给排水造价、定额、预算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