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2603-2019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指南

  • DB51/T 2603-2019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指南为格式
  • 文件大小:4.08 mb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1-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1为规范四川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提高设计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促进高速公路沥青 路面养护设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行业的相关规定,结合四川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 护实践,编制本指南。 4.2本指南适用于四川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预防养护及修复养护设计,专项养护、改扩建工程以及其他 等级道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可参照执行。 4.3管理机构或经营管理单位应根据路面技术状况,结合养护管理科学化决策技术,制定养护计划,建 立养护项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养护设计。 4.4在科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病害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段、分类设计,分车道初拟方案、全断 面综合设计。同时,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理念和投资规模等,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定养护设计 方案,然后进行结构组合、厚度设计和材料设计。 4.5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养护工程一般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但应包含方案技术经济比选内容。对技术 夏杂的和结构性修复的路面养护工程宜采用技术(方案)设计和施工图两阶段设计。 4.6应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绿色环保原则,结合项目特点和工程经验,积 波稳要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尚无相关标准参照的,应经试验论证审查后方可应用。 4.7应结合工程特点和工艺需要,做好施工期交通组织设计和临时安全设施设计,减少养护工程施工对 交通影响,保障运行安全及养护作业安全。 4.8养护设计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1.1路况调查深度应满足路面养护设计的需要

    5.1.2路况调查应根据养护设计的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分初勘调查、施勘调查和施工调查三个阶段,初 勘调查适用于技术(方案)设计阶段,施勘调查适用于施工图阶段,施工调查适用于施工进场调查。 阶段施工图设计应同时包含初勘调查和施勘调查有关内容。 .1.3初勘调查时路面技术状况调查可以快速无损自动化检测为主,人工调查及破损检测为辅。施勘调 查时路面损坏调查宜人工调查上海标准规范范本,并辅以钻芯、探坑等破损检测

    5. 2 基础资料调查

    5.2.1基础资料包括道路基本信息、自然条件、管养信息、交通状况、筑路材料、经济参数等,可参考 表5.2.1。

    DB51/T 26032019

    表 5. 2. 1基础资料项目表

    交通量调查应包括交通量及增长率、方向系数、车道系数、车辆类型组成、轴组组成和轴重等。 条文说明 交通量是路面病害诊断及养护设计的关键参数之一,而目前各收费站车流量数据无法准确分析交道 荷载参数,临时采集偏差较大。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对路面结构性能不足的 强设计应采用水平一分析交通荷载参数,需要设计车道上车辆类型、轴载组成和轴重等数据。为方便准 确采集数据,减少对交通流的干扰,为养护设计提供准确资料,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宜在典型路段 设高速称重仪,长期收集项目的交通荷载参数。交通状况数据宜包含不少于3年的调查资料,轴载状况 宜采用专用设备调查,若条件不具备,可进行抽样调查。 2气候资料 气候资料包括项目沿线的年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年平均 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冻害等,如不同路段间差异显著,应分别收集、统计。 条文说明 降雨时间分布集中地区,宜收集该地区降雨强度资料。沥青混合料是温度敏感性材料,其劲度和强 度等性质具有温度敏感性,因此温度是沥青路面材料设计和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养护设计时应详细收 集项目沿线气候资料。

    5.3.1应分方向对主要行车道路面进行重点检测,对其他车道可进行抽样性补充。路面技术状况检测内 容主要包括路面损坏、平整度、车辙、路面磨耗、抗滑性能、跳车指数和路面结构强度,应符合表5.3.1 的要求,并按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相关要求评定。

    表53.1路面技术状况检测要求

    2若有近1年的弯沉检测资料,可利用但应对典型路段或重点路段抽检。 3路面抗滑性能宜同时检测横向力系数及路面磨耗,根据表面层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判定路面的抗滑 性能。 4路面技术状况数据采集指标和检测方法应统一,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确保采集数据的完 整性、有效性及准确性。

    根据《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路面损坏状况、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等三项指标为 每年检测一次,抗滑性能指标为两年检测一次,弯沉指标为抽样检测。若养护设计路段近期已进行过路 面技术状况的检测,初勘调查阶段可直接利用其检测结果对路况进行评价及划分设计单元。但若时间间 隔内经过了一个雨季或一个冬季,已有数据将不能代表现有路面状况水平,需重新进行检测,此处规定 这个时间间隔为6个月。 5.3.2应对典型病害采用钻芯、探坑或雷达探测等手段进行检测和材料试验,确定病害严重程度以及发 展层位,以及既有结构层厚度。 5.3.3拟对既有路面材料再生利用的养护工程,应对既有路面材料进行取样。取样方法及频率参照《公 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及《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等要求,检测内容 包括沥青含量、回收沥青的性能, 级配及集料性能指标等检测。 相 基病害的路段进行专项调查分析。 内部排水、地下排水等,各种设施的使用要 求应符合现行: 规定。应详细列出需要增加和修复的排水设施 路段和类型 计时应充分考虑 .3.6应对养护设计有 定影响或可能受影响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桥梁伸缩缝、路缘石、跨线桥净 空、隧道建筑限界、桥隧结构物分布,以及事故多发路段等进行调查。 输方式及运距,并应取样试验

    .4.1在基础资料及初勘调查的基础上,分段、分车道查明既有路面的损坏状况、结构厚度、内部结构 犬况、材料性能及结构参数,应符合表5.4.1的要求,

    表5.4.1施勘检测要>

    1养护类型判定为预防养护、功能性修复的路段,既有路面结构参数可抽样检测,宜采用落锤式弯 沉仪检测,并按有关要求反算既有路面结构参数。 2拟对既有路面材料就地再生利用的养护工程,既有路面材料性能,取样频率不宜低于1点/(km 车道),检测内容包括沥青含量、回收沥青的性能,必要时进行集料级配及集料性能指标等。 3结构性修复除符合上述规定外,尚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规范》(JTG5421)的有关要求。 5.4.2施勘检测时的路面损坏宜以人工调查为主,可采用自动化检测但应辅以人工识别,病害类型及严 重程度宜参考附录B执行。评价单元划分宜根据交通状况,病害类型、程度及密度适当调整,并统计路 面破损率DR、单车道网裂面积率、单车道修补面积率、纵向裂缝率、横向裂缝率等单项参数。 1路面破损率DR参照《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计算。

    5.5.1根据路面养护特点,应进行施工调查,调查内容以路面为主,包括施工前调查和施工过程申调查: 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和工程数量,是施工图设计不可或缺的环节。 5.5.2施工前,应充分利用初勘调查、施勘调查成果,发包人、监理人、设计代表和承包人共同对原路 面进行核查,对施工图设计文件进一步验证和优化,进一步查明既有路面详细损坏状况和路面内部结构 伏况。 5.5.3施工过程中,发包人、监理人、设计代表和承包人共同根据开挖的内部结构状况,对确定病害处 治范围和深度进一步核查,为病害处治施工提供资料。 条文说明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现有检测手段无法全部诊断清楚路面隐性病害,需要施工进场后结合开挖进 步判定,也是动态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指南规定了施工过程阶段的施工调查要求。

    5.6.1路面病害的原因、层位、破坏程度、发展趋势和可利用程度,是拟定养护方案和确定既有路面处 方案的重要依据。 5.6.2根据基础资料、初勘调查、施勘调查以及施工调查,分段评价和分析既有病害产生的原因、发展 位及发展趋势。 5.6.3应对全线路面病害类型、分布特点、主要产生原因、病害发展层位等进行综合性描述,保证养护 设计方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5.1.1应在充分调查和分段评估既有路面状况、分析病害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养护方案,对 局部病害提出针对性处治措施,确保得到有效处治。 6.1.2路面养护实行动态设计,工程实施阶段应及时跟踪病害发展情况,根据需求进行设计变更,动态 设计应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为基础,适用于施工阶段。 6.1.3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沥青路面应具有足够的抗车辙、抗开裂、抗疲劳、抗水损害等路用性能和良好 的平整、抗滑、耐磨与低噪声等使用功能要求。 6.1.4应加强功能层设计,使既有路面与加铺层整体受力、新旧沥青路面界面黏结牢固等。 6.1.5应积极、稳妥地利用既有路面结构和材料,以及养护新技术,

    6.2.1确定为预防养护的设计单元,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3年,宜为3~5年,封缝类及 贵酒类可取低限,其他类宜取高限。 6.2.2预防养护时机宜符合以下条件。

    1预防养护方案选择前, 长状玩进行全面的调省和检测 2预防养护时机以路面技术状况及病害程度为基准,达到或接近预防养护条件,预防性养护条件宜 符合表6.2.2要求。表面层为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SMA时,抗滑性能宜结合SRI和构造深度综合确定。

    表6.2.2预防养护条件

    预防养护的目的是延缓路面使用性能的衰减,减少修复养护次数,达到在整个路面全寿命周期内养 护费用最低的目的。核心要素是在合适的时机,适宜的路段选择适合的养护技术。实际设计时需要综合 考虑路面使用时间和单项技术指标情况进行论证后确定。 3.2.3预防养护方案选择应结合路面状况、气候条件、通车年限、交通量及交通组织方案、实施时机和 养护资金等,进行多方案比选和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分析(具体计算方法参见《公路沥青路面养护设计 规范》(JTG5421)附录C),综合评定后选择适宜的养护方案,常用预防养护方案及使用条件参考表6.2.3。

    表6.2.3预防养护方案常用类型及适用条件

    6.3功能性修复养护工程

    3.1确定为功能性修复养护的设计单元,预期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5年,宜为5~8年。 3.2功能性修复养护时机是路面结构评价为良及以上,沥青面层病害以轻或中等为主,路面状况 整度略差,宜符合表6.3.2。车辙深度大于20mm,如变形在上、中面层,应实施车辙功能性修复 治。

    表 6. 3. 2功能性修复养护标准

    现行《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车撤处治措施标准以15mm为界,且《公路技术 状况评定标准》(JTG5210)车辙轻、重程度的判定标准也是15mm,对应的RDI为75,养护实践中也 多以15mm作为选取处治方案的阅值,因此车辙功能性修复标准为RDK75。 6.3.3结构组合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根据路面技术状况指数评价等级、病害成因、养护规划、施工条件,以及类似项目经验进行功 能层设计。 2功能性修复路段的结构组合类型主要有直接加铺罩面和铣刨加铺罩面两类,应结合主导病害类型 和产生原因、分布范围、施工难易程度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主导养护方案。 3满足功能性修复的方案众多,应进行功能性修复的多方案比选,从材料、厚度、施工工艺、与路 面养护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等方面进行技术论证,并进行全寿命周期费用效益分析,优选适宜方案。常 用功能性修复养护方案参考表6.3.3。 4罩面层宜采用40~60mm,罩面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类型及组成结构可采用骨架一密实型级配、

    表6.3.3功能性修复养护方案类型的适用条件

    5.3.4直接刀 坏状况指数评价为中及以上等级,且标 高不受限,桥面如需直接加铺,应进行桥梁结构验算, 6.3.5铣刨恢复类适用于既有路面混合料性能老化严重,路面损坏状况指数评价中及以上等级,或标高 受限或桥梁结构物恒载受限等。 3.3.6修复养护方案确定后,无论是直接加铺罩面,还是铣刨恢复,应按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D50)对既有路面结构层和加铺层进行结构验算。 6.3.7应在修补合格的下承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铺设防裂卷材等措施延缓反射裂缝的出现。 6.3.8应对涉及的材料及施工工艺提出明确要求,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 《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等有关规定

    6.4结构性修复养护工程

    6.4.1确定为结构性修复养护的设计单元,预期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年,宜为10~15年。 6.4.2结构性修复养护时机宜符合表6.4.2。车辙深度大于20mm,如变形在全部沥青层,应实施车辙撤结 构性修复专项。

    表6.4.2结构性修复养护标准

    6.4.3结构组合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路面技术状况指数评价等级、病害成因、养护规划、类似项目成果经验等进行结构组合 2结构性修复的结构组合方案主要包括直接加铺和结构重建,不宜采用大面积翻挖方案。 3采用结构性修复养护的既有路面病害严重,应进行多方案比较,经充分的技术、经济综合 定适宜方案。常用结构性修复养护方案见表6.4.3,且宜结合单项指标综合确定。

    表6.4.3结构性修复养护方案类型的适用条件

    和隧道沥青混合料铺装厚

    6.5.1桥梁及隧道的沥青混合料铺装层调查宜与路基段一并调查、评定,同步处治。 6.5.2应根据桥隧沥青铺装路面技术技术状况调查及评价、病害位置、类型、程度、产生原因等因素, 确定养护方案,并做好与桥隧已有排水设施的衔接。 6.5.3受桥梁结构自重和隧道建筑限界的限制,桥梁及隧道的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养护宜采用铣刨或挖除 后重铺,维持现有标高不变。如桥梁增加恒载须进行桥梁结构验算,隧道铺装增加标高应进行建筑限界 核查。 6.5.4经调查评定,病害位于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时,根据病害层位确定处治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深度,如 果位于混凝土铺装层,则应先铣刨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并彻底处治混凝土铺装层及下部病害,然后按新建 进行层间黏结功能层处理,最后恢复新沥青混合料铺装层。 条文说明 桥梁和隧道沥青混合料铺装的下承层一般为混凝土,下承层质量和层间结合是薄弱环节,应确保下 承层质量满足要求,如存在病害应进行彻底处治。 6.5.5桥梁和隧道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宜与相邻路基段的表面层、中面层一致,至少下面层应为密实型沥 青混合料。 6.5.6桥梁和隧道的沥青混合料铺装层的混合料类型宜按原设计恢复,也可结合重铺沥青铺装层厚度、 般路段沥青混合料类型论证后调整, 6.5.7钢桥面沥青混合料铺装养护设计时,应结合既有沥青混合料铺装层结构,对恢复沥青混合料铺装 层结构进行专项设计。 1钢桥面沥青铺装主要病害分为纵横向裂缝、坑槽、鼓包、车辙、波浪拥包等,应分析诊断病害产 生的原因,并及时采取病害处治措施或养护措施。 2由沥青铺装层引起的裂缝、车辙、波浪拥包、坑槽等病害,可采取封层、铣刨重铺等养护措施。

    3黏结防水层失效、层间黏结不良引起或与沥青铺装层共同引起的开裂滑移、车辙、波浪拥包、脱 层等病害,应采取铣刨重铺养护措施。

    6.6长大纵坡路段设计

    应对长大纵坡路段上坡段车撤、下坡段抗滑衰减等病害进行专项论证,并提出针对性处治措施。 条纹说明 随着四川省高速公路建设由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原延伸,路面工程面临极其复杂的气候 极其复杂的地形、极其复杂的地质等条件,长大纵坡频现,上坡易产生车辙病害,下坡抗滑性能衰减快 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其长期使用性能。

    6.7.1应采取措施延缓新加铺沥青混合料层的反射裂缝,加强各结构层之间、新旧路面界面之间的黏结, 提高耐久性。 6.7.2新建半刚性基层上应设置透层。 6.7.3结构性修复工程的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泡沫沥青或乳化沥青冷再生类结构层与沥青结合料类结构 层之间应设置下封层,功能性修复工程经处治合格的既有路面上宜设置应力吸收层,下封层或应力吸收 宜采用橡胶沥青或SBS改性沥青同步碎石封层。 6.7.4各沥青混合料层间、沥青面层与下封层(或应力吸收层)间均应洒布改性乳化沥青黏层油。 6.7.5对非特殊结构的桥梁和隧道沥青混合料铺装层,当需要全部铣刨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时,应采用与 新建相同的方法,对基面进行处理,然后恢复新沥青混合料铺装层。 1采取喷砂打毛或精铣刨等措施使沥青混合料层与水泥混凝土调平层界面粗糙,干净、干燥,处理 后的水泥混凝土层构造深度不宜小于0.5mm。 2应采用黏结防水层加强层间黏结,宜采用同步碎石封层,也可采用涂膜类专用防水材料等,宜通 过拉拨试验和剪切试验优选黏结防水层, 6.7.5钢桥面板的黏结防水层破坏,沥青铺装铣刨重铺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钢桥面顶板表面应设置防腐层,应对钢桥面板表面进行喷砂除锈处理,喷砂处理后的清洁度达到 Sa2.5级以上,粗糙度应达到60~140Hm,小面积维修和无法进行机械喷砂除锈的钢桥面板可采用打磨工 艺除锈。应在除锈后3h内喷涂防锈层。 2既有桥面黏结防水层不满足要求,应进行专项设计,新桥面黏结防水层应与铺装层材料类型相匹 配。 3磨耗层与保护层之间应设置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4界面功能层各层位都有多种材料可供选择,选择的界面功能层材料应与铺装结构层匹配。

    6.8既有路面病害处治设计

    6.8.1应对影响养护方案质 深匹配 6.8.2局部路基病害造成路面破坏的,应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的相关要求,彻底处理 路基病害并完善排水设施 6.8.3既有路面病害处治分为局部处治和整体处治两类。 6.8.4既有路面病害相对孤立且处治面积小时,宜采用局部病害处治,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 规范》(JTG5142)的有关规定,尚应符合以下要求。 1旧沥青路面出现的裂缝类、变形类、水损害类病害处治应根据病害状况应按照“逐层开挖、逐层 判断、逐层修补”的原则确定处治范围、深度 2局部基层、底基层损坏造成路面破坏的,需要对路面基层、底基层进行修复。局部修复小面积可 采用贫混凝土、沥青混合料,修复面积较大时宜采用与既有路面结构类似的材料。人 3应根据裂缝类型特点、严重程度及原因确定适宜的处治措施,可采用灌缝、贴缝、带状挖补方式, 或进行组后使用。单一裂缝但未发生唧浆、支缝、崩边等,宜采用封缝处理。裂缝宽度不大于5mm的, 可采用裂缝贴进行封缝;宽度不大于10mm的单一裂缝,宜采用灌缝方式进行封闭;出现明显变形、唧 浆的裂缝,可采用挖补或沿线注浆措施,但应通过试验优选工艺和材料。 4旧水泥混凝土桥面沥青铺装各种病害的处治,经检查非桥梁结构破坏引起的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损

    DB51/T26032019

    装层损坏,应对破坏的水泥混凝土整平层及其下部结构处治合格后,方可恢复沥青面层。 5钢桥面铺装应根据既有沥青铺装结构及材料、病害类型、处治方案和工艺等进行专项设计。 6隧道内或其他路段复合式路面沥青面层病害的处治,经检查非水泥混凝土面板破坏引起的沥青面 层损坏,参照上述有关病害的处治方法;如因水泥面板脱空引起的反射裂缝病害,应先通过注浆的方式 对水泥混凝土面板稳固处理(但不得影响排水系统),再按照上述有关病害的处治方法进行:对水泥面 板破碎、板角断裂引起的沥青面层沉陷、龟裂等病害,应先挖除损坏的水泥面板,甚至基层,再重新浇 筑水泥混凝土面板,或基层,养生合格后恢复沥青面层。 6.8.4病害密集、局部处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宜采用整体处治,处治措施可参考表6.8.4,对整体 病害处治方案宜与再生等新技术论证确定

    表6.8.4整体病害处治措施

    1铣刨或挖除的沥青面层,宜采用与原面层类似的沥青混合料。 2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底基层需要较大面积修复的,宜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或与既有基层、底 基层相同的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6.8.5病害处治应进行搭接设计。 1针对搭接部位的连接、反射开裂和渗水,应提出针对性措施,且宜避开轮迹带。 2搭接应采取台阶式,沥青面层各层台阶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50mm,基层、底基层台阶搭接宽度不 小于250mm,沥青面层与基层不应接在同一垂直面上。 3新旧沥青层接缝处应涂刷黏层油、新旧无机结合料应洒布水泥浆,以增强新旧路面界面的结合。

    6.9.1既有路面铣刨或挖除的材料应按再生利用要求进行分类收集,避免泥土或其他杂物混入沥青面层 或基层旧料,及时回收运至指点地点进行分类储存与再生利用,严禁污染环境。 6.9.2再生利用方式应综合考虑工程特点、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施工方便性等因素论证确定。对 沥青面层宜采用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或厂拌冷再生,无机结合料材料宜采用就地冷再生。

    .9.1既有路面铣刨或挖除的材料应按 要求进行分类收集,避免泥土或其他杂物混入沥青面月 我基层旧料,及时回收运至指点地点进行分类储存与再生利用,严禁污染环境 .9.2再生利用方式应综合考虑工程特点、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施工方便性等因素论证确定。对 历青面层宜采用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或厂拌冷再生,无机结合料材料宜采用就地冷再生。 条文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沥青再生有多种方式。按再生的层位可分为再生面层、再生基层和再生底基层; 安是否加热可分为热再生和冷再生;按拌和地点可分为就地再生和厂拌再生;按添加剂的不同分为泡沫 历青再生、乳化沥青再生及水泥稳定再生等。结合拌和地点和方式的不同,再生方式常分为五类:厂拌 热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和全深式再生法。根据四川省经验,高速公路沥青路面 养护常采用的再生方式有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厂拌冷再生三种。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沥青再生有多种方式。按再生的层位可分为再生面层、再生基层和再生底 是否加热可分为热再生和冷再生;按拌和地点可分为就地再生和厂拌再生;按添加剂的不同分为 青再生、乳化沥青再生及水泥稳定再生等。结合拌和地点和方式的不同,再生方式常分为五类: 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和全深式再生法。根据四川省经验,高速公路沥青 护常采用的再生方式有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厂拌冷再生三种。

    采用“三阶段”动态病害确认优化设计,并符合下述要求: 1第一阶段病害确认:在初勘调查和施工调查阶段,对路面技术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病害分析诊断 为施工图文件编制提供依据。既有路面病害处治的工程数量应基于调查资料、处治方案,还应结合施工 工期、施工季节和交通组织方式等因素,预估既有路面从设计到施工期间路面病害发展或衰减增加的工 程数量。 2第二阶段病害确认:在施工进场后,路面病害处理前,发包人、监理人、设计代表、承包人及咨 询监控单位(如有)对路面病害状况进行再次调查确认,既有路面病害处治的工程数量应与施工图文件 中的工程数量进行对比,由业主代表、设计、监理、承包人及咨询(如有)共同签字确认,并对施工图

    文件进行完善。 3第三阶段病害确认:在路面病害整治过程中,发包人、监理人、设计代表、承包人及咨询监控单 位(如有),及时、认真观察重点路段、严重病害铣刨层位和病害程度,既有路面病害处治的工程数量 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病害记录应详细,有数据有图,必要时录像,由业主代表、设计、监理、承包人 及咨询(如有)共同签字确认,复核和优化路面病害整治方案,确保整治设计方案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条文说明 路面是层状结构物,既有显性病害,也有隐性病害。对显性病害如龟裂、裂缝等可通过附录B进 行识别并统计;对隐性病害如内部结构状况等通过钻芯、探坑或探地雷达等手段部分识别,鉴于现有手 段还无法全部准确识别所有路面病害,当现场开挖状况与施工图设计不符时,需要动态设计。因此动态 设计是根据施工中反馈的信息完善设计,是对原设计的完善和优化,是施工图设计的延伸,而不是进行 工程方案的重大变更设计。要以完整的施工设计图为基础,严禁打着“动态设计”的旗号,进行“边施 工,边设计”

    7.1.1应调查项目沿线筑路材料并取样进行材料性能试验,结合材料性能要求和地区路面使用经验,选 泽路面材料。 7.1.2材料指标应结合项目沿线气候、交通等级、线形、结构类型及工程特点等综合确定。 .1.3应对涉及的材料,包括原材料、配合比、混合料及施工工艺等提出明确要求,并符合《公路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F20)、《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 范》(JTGF41)及《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等的有关规定

    等性能,表面层尚应具有抗滑和耐磨耗 性能,常用沥青 的要求

    表7.2.1路面结构层材料选择

    沥青是沥青混合料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温度敏感性特质,温度、荷载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其性能。 四川省既有地形平坦的四川盆地,又有相对复杂的盆周山地,更有极其复杂的西部高原,极其复杂的地 形造就了极其复杂的气候、高速公路复杂线形组合,结构物分布等,沥青指标的选择不宜拘泥于《公路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 特点、交通量及车辆类型组成、轴组组成和轴重、设计单元的线形、结构物类型、材料性能及工程特点 等综合确定。因此对既有道路进行详尽调查尤为重要。 7.2.5微表处、超薄罩面、薄层罩面等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工艺等技术要求不宜低于《公路沥青 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及《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G5142)等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超薄罩面、薄层罩面材料和工艺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改进,规范无法及时反应这种变化,与现有规范 不一致的,应经过试验分析论证和铺装试验路验证后,也可使用。

    表7.3.1路面结构层材料组合选择

    ATB型沥青混合料或大粒径沥青混合料LSM不需养生、可快速开放交通,但造价高,可用于交通量 大、交通组织困难路段。如经济许可,可规模化使用。 7.3.2水泥稳定碎石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及工艺质量控制应符合四川省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 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规定。 7.3.3混凝土等刚性基层原材料、配合比设计及质量控制等应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TF3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 的有关规定。

    7.4.1常用再生材料类型及适用结构层宜符合表7.4.1的要求。

    表7.4.1常用再生方式及使用层位

    7.4.2厂拌再生用RAP应处理后使用,宜根据既有路面结构分层铣刨,分别处理,破碎宜不少于两级, 各档之间应分开堆放,且应搭雨棚遮盖,减少含水率的变异, .4.3沥青稳定类厂拌冷再生外掺水泥剂量不应大于1.5%,应通过级配优化和改善乳化沥青或泡沫沥 青指标提高混合料性能 .4.4再生混合料原材料、旧沥青混合料RAP、混合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标准等应符合《公 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JTGF41)等有关规定,

    7.5.1黏层油应采用阳离子型改性乳化沥青,其材料要求、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 施工技术规范》(JTGF40)有关规定,洒布量宜为0.15~0.3kg/m(以沥青重量计)。 7.5.2同步碎石封层材料要求宜符合四川省地方标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的有关 规定。 7.5.3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预防和处治可采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抗裂贴,技术指标要求不应低于《沥青 加铺层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抗裂贴》(JT/T971)

    7.6.1灌缝材料宜采用灌缝胶,贴缝材料可采用热黏式贴缝胶和自黏式贴缝胶,其工艺可分为直接贴缝 和灌缝后贴缝 7.6.2灌缝胶应与沥青混凝土缝壁黏结能力强,不渗水,弹性好,高温时不流涧,不黏轮,低温时不脆 裂,耐久性好。材料技术指标应与项目的气候条件匹配,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路面加热型密封剂》 (JT/T740)的有关规定 7.6.3贴缝带应采用以聚合物改性沥青,或聚合物改性沥青和胎基布为主要原料的材料,材料技术指标 应与项目的气候条件匹配,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现 《路面装缝贴缝股胶》 (JT/T 696)的有关规定

    封缝类主要分为传统型、常温型、热熔型和裂缝贴等四类。传统型即采用沥青、乳化沥青或沥青玛 脂等,修补效果差,除应急使用外,一般不推荐使用:常温型是通过化学反应从液态转变为固态,主 要有聚氨酯、有机硅,技术指标见《沥青路面有机硅密封胶》(JTT970),主要用于水泥混凝土接缝灌 缝;热熔型即加热型灌缝胶,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需要开槽,开槽宽度和深度直接影响性能,且应用 高压空气吹干净、干燥;贴缝胶是以聚合物改性沥青,或聚合物改性沥青和胎基布为主要原料的封缝材 料,使用方便,在昼夜温差大、常年低温的地区易开裂,应优选耐开裂的材料。

    应结合项目特点,积极稳妥地选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装备,但应对原材料、混合料、施 工工艺等提出明确要求,经有关试验,在铺试验路的基础上论证后使用。

    随着料学技木的发展,沥青路面养护涌现出众多新技木、新材料和新工艺,规范无法及时反映材料 的快速变化,设计时无规范可依,需对养护新材料提出明确甄别指标,细化工艺要求,规模化实施前应 铺筑试验路,经试验检测论证后使用。

    8.1.1养护设计应以路面为主,统筹兼顾,施工完成后不应影响其他工程的功能。 8.1.2应根据需要开展与路面养护工程相关的其他项目的施工图设计工作,包括路线设计、路基设计、 桥隧维修加固设计、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设计等,对存在的其他工程缺陷宜同步改善。

    8.2.1路线平、纵、横指标宜维持原设计,对结构性修复养护工程原则上应开展纵断面设计,对功能性 修复及预防养护工程,除有特殊需求外,可不开展路线设计。不同厚度养护方案、沥青加铺层与桥隧结 构物之间应平顺过渡,且应满足排水要求。 8.2.2对运营过程中存在路基病害、跳车等影响行车安全或舒适性的路段,应先进行专项处治,恢复线 形,最后与路面养护一并实施。

    3.3.1路面排水包括路表排水、内部排水和地下排水三部分建筑CAD图纸,应结合既有病害调查,检查原排水设施的 功能状况和结构状况,采用“排、堵、疏”的原则进行排水设计,完善现有排水系统。 8.3.2对运营过程中路表积水路段,应设置中央分隔带边沟或局部调整纵横坡加大路表排水能力。 3.3.3对存在唧浆或发生水损坏等内部排水存在问题路段,可在路面内部或边沟底设置盲沟,排除路面 内部积水或降低地下水位。 8.3.4应做好中央分隔带防排水设计,对中央分隔带防排水系统发生破坏的路段应重做防水层,修复排 水系统。 8.3.5路面排水应与其他排水系统相结合,并满足《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的有关规定。

    3.5.1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同步开展交通组织设计,并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明确交通组织方案,费用计 入预算,且满足以下要求: 1应贯彻“安全、畅通、保障施工进度”的原则,结合道路特征、整治段落长度、交通量大小、工 程实施特点等因素进行交通组织设计,编制合理、科学的施工交通组织方案。 2应结合既有道路及周边路网施工期间分流能力,确定合理的区域路网交通组织设计,同时还应针 对养护一般路段和关键工点,确定合理的路段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3应结合中央分隔带开口、互通式立体交叉、施工特点等因素,合理设置养护作业控制区。 4养护作业控制区布置、安全设施配置及养护安全作业应符合《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H30 的有关规定。 8.5.2根据工程规模合理确定工期、进度,并以此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和措施。

    路面养护工程分类见表A.1

    路面养护工程分类见表A.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路面养护工程分类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路面养护工程分类

    表A.1路面养护工程分类表

    同轴电缆标准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路面病害识别示意图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路面病害识别示意图

    ....
  • 公路工程
  • 相关专题: 路面养护  
专题: 档案标准 |仿古建筑 |船舶标准 |检测标准 |联轴器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