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3/T 1427-2015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

  • DB63/T 1427-2015  公路滑坡勘察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0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注:滑坡影响区内有高压输电塔、油气管道、村庄和学校等时,滑坡危害程度可定为严重或特严重。

    6.2.3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既有公路的滑坡治 里工程,根据滑坡的规模与复杂程度,可适当简化设计阶段。 6.2.4可行性研究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在相应的地质勘察资料基础上,对多种防治方案从技术、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方面予以论证与比选,提交可行性研究文件。 5.2.5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可行性研究及初步工程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对需治理滑坡进行方案设 十,提交初步设计文件。 6.2.6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在初步设计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滑坡防治工程进行详细的结 构设计,对施工组织设计、监测和检测等提出要求,提交施工图设计文件。 6.2.7应急抢险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可同时进行。险情控制或排除后,其抢险工程尚不能满足根治 要求时,应按正常治理工程设计阶段进行。 .2.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使用年限不小于被保护对象的设计使用年限。

    .1滑坡勘察应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滑坡类型、性质、成因、变形机制,边界、规模、分条、 级和分层,变形阶段、稳定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及其危险程度;提出评价计算的有关岩土物理力学 数及地下水的有关参数;阐明滑坡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2具有老滑坡地貌特征、可能产生滑动,且威胁公路安全的斜坡体应按滑坡勘察。 1.32 在开展地质勘察之前,应编制滑坡地质勘察大纲,大纲包括以下内容: 项目概况:包括任务依据、公路建设规模和标准、滑坡危害的工程结构物、前期的地质工作。 b) 工程地质勘察执行的技术标准; 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概况:包括勘察区的地理概况、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 造、地震、水文地质条件蝶阀标准,滑坡的分布与发育情况等; d) 勘察实施方案:包括勘察内容、方法和精度、勘探点布置原则、主要工作量,以及针对滑坡的 关键性地质问题采取的勘察措施等; 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设备配置、计划进度、质量管理、安全和环保措施:

    DB63/T 14272015

    f)提交的成果资料; g)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h)当现场地质条件、工程结构设置、勘察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勘察大纲应酌情进行调整。 7.1.4滑坡勘察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及其邻区。勘察区后部应包括滑坡后缘以上的稳定斜坡,前部应包 括剪出口以下的稳定地段,两侧应到达滑坡体以外稳定斜坡或邻近沟谷。涉水滑坡尚应到达河(库)心 或对岸。 7.1.5滑坡勘察以地质调绘、物探、钻探、坑探、岩土及水样测试等手段为主,必要时应采用井探、 洞探。 7.1.6施工时易发生滑坡的地段,如堆积层、岩层顺倾地段等,应按潜在滑坡进行勘察

    7.2.1公路选线应贯彻地质选线原则,绕避规模大、性质复杂、稳定性差、整治困难的滑坡(群)及 易发工程滑坡的地段。 7.2.2当滑坡规模小、边界条件清楚,整治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时,公路可选择在有利于滑坡稳 定的安全部位通过,不宜在其主滑段填方或抗滑段挖方。 7.2.3具有滑坡产生条件或因修建公路可能产生滑坡地段,应确保斜坡的稳定条件不受到削弱或破坏, 7.2.4公路走向不应与大断裂平行,不宜切割松散堆积体或风化破碎岩斜坡的坡脚。 7.2.5公路应绕避岩层倾向路线的地段,宜选择在逆向坡(岩层反倾)一侧。 7.2.6越岭地段公路宜绕避岩层严重风化破碎带或构造破碎带形成的垭口;在山坡的同一侧展线时, 上、下线位应避免相互影响。 7.2.7公路通过区域有软弱岩性地层分布时,路线宜选在阳坡一侧。

    7.3.1滑坡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地貌、气象、地震及遥感图像资料,了解巨型、大型滑 坡在山体构造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四周坡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当巨型、大型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所搜集资料不能满足可行性研究评价要求时,应进行必要的地质勘察工作。

    7.3.2滑坡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巨型、大型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方案比选意见,对下阶段工程地质勘 察工作的建议: b 在全线工程地质图上应标明滑坡的分布位置、类型、规模及其与路线的关系,比例为1:10000 1:50000

    7.4.1滑坡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查明影响公路范围内滑坡的分布、规模、类型和稳定性; b) 控制和影响公路方案的滑坡地段应进行重点地质调绘,查明其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貌 特征,滑坡的分条、分级及变形情况等; F c) 与公路方案有关的、可能形成新滑坡的地段,应进行地质调绘, 7.4.2 控制和影响公路方案的滑坡工点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滑坡勘探至少布置1条主轴断面,有必要时布置一条横断面。勘探点应布置在滑坡主轴断面及 横断面上,主轴断面上勘探点数量不得少于3个; b) 滑动带(面)及其上、下土层中,应分别采取士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7.4.1滑坡地质调绘应符合下

    DB63/T 14272015

    c) 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厚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 流量等,并取样作水质分析; d 堆积土滑坡可采用瑞利波法、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方法确定滑动带(面)位 置或岩土分界线。 7.4.3 滑坡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滑坡的勘探过程,滑坡的特征、类型、规模、地层结构、滑动带(面) 的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稳定性评价,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采取的防治措施建议等; b) 工程地质平面图:应标明滑坡周界、滑动方向、滑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1000~1:2 000; c) 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的滑动带(面)层数和形态、地层分界线和裂缝位置,若有地下 水,标明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线,比例为1:5001:1000; 1 将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地质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纳入工程地质说明

    c) 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厚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 流量等,并取样作水质分析; d) 堆积土滑坡可采用瑞利波法、地震反射波法和高密度电法等综合物探方法确定滑动带(面)位 置或岩土分界线。 7.4.3 滑坡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滑坡的勘探过程,滑坡的特征、类型、规模、地层结构、滑动带(面) 的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稳定性评价,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采取的防治措施建议等; b) 工程地质平面图:应标明滑坡周界、滑动方向、滑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1000~1:2 000; C 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的滑动带(面)层数和形态、地层分界线和裂缝位置,若有地下 水,标明初见水位和稳定水位线,比例为1:5001:1000; d) 将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地质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纳入工程地质说明。

    .5.1 清坡地质调绘应查明下列内容: a) 地形、微地貌形态,地表裂缝和公路及其构筑物的破坏变形及其发展进程,井、泉、池塘、湿 地等的分布与变化,植被的分布等滑坡要素; b) 滑坡的规模、物质组成、性质、边界、与路线的关系; c) 滑坡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种结构面特征及组合关系、层间软弱夹层,含水层性质、地下 水补给源等水文地质条件。 7.5.2滑坡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根据滑坡规模、滑床形态,结合可能设置整治工程的位置,布置纵向和横向地质断面; b) 每条地质断面至少布设3个勘探点,间距和深度应满足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整治设计的需要,必 要时可在主要断面上进行综合勘探; c) 滑动带(面)及其上、下土层中分别采取代表性土样和滑床岩样作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滑动带 (面)土样不少于6组; d) 有条件时,宜在滑动带(面)处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 e) 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对地表、地下水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 地下水流速、流向; f) 需要采取分期治理的滑坡、对路线方案影响大、地质复杂、滑动带(面)和稳定性难以判断的 滑坡,必要时应进行动态监测。 .5.3 a) 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滑坡的勘探过程,滑坡的要素及特征、类型、规模、岩层结构、滑动带 (面)的岩性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所需参数,滑坡成因分析和稳定性评价,需要采 取的防治措施建议等; b) 工程地质平面图:应标明滑坡周界、主滑方向、开裂变形特征、地层时代及分界线、岩层产状、 地下水出露点等,比例为1:500~1:1000; c) 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的滑动带(面)层数、形状,地层分界和岩层风化界线,裂缝位 置、地下水位线,比例为1:200~1:500; 必要时应绘制水文地质图、滑床或基岩等高线图、滑体上过湿带分布图,比例为1:2001:500: 将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纳入工程地质说明; f) 当开挖揭露的地质条件、滑坡特征认识与勘察期间的资料差异较大时,应进行补充地质勘察。

    DB63/T 14272015

    DB63/T 14272015

    7.6.1滑坡地质调绘前应收集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气象、地震、水文地质资料和拟建 公路位置等资料,以及地方志、地震史料中有关滑坡灾情的记载等。 7.6.2滑坡自然地理环境调查:地理区位,属地,交通条件等。 7.6.3基础地质条件、地质背景调查:大地构造体系,山脉、水系,区域地质单元划分、区内地层岩 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性特征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7.6.4滑坡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及三者的相互关系调查包括: 调查滑坡区构造特点、断层分布、岩体构造特征,及其与滑坡的关系,水文特征与构造的关系; 调查滑坡区地层岩性,包括完整性、风化程度、力学特征、渗透特征,地层结构与滑坡的关系, 地层与水文特征及其相互关系,重点查明可能形成滑动带(面)的地层; c) 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来源、径流特征及其相互补给关系,重点查明地下水补给 与构造、岩性的关系。 7.6.5区域地质反映到滑坡调绘图上时以实际调查为准。地层划分应精确到组,同一组地层岩性差异 较大时应精确到层,特别是与滑坡形成关系密切的软弱层。 7.6.6滑坡地质调绘精度应达1:500~1:1000,范围应为滑坡及其邻近地域。有早期地形图的可以进 行对比,了解滑坡发展变形情况, 7.6.7滑坡地表特征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沟谷或陡坎的分布、形态特征、与斜坡走向的关系,河岸或谷坡受冲刷、淤积情况及河道的变 迁等; b) 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平台位置、个数、宽度,阶坎高度,反坡、洼地;醉汉林和马刀树、喜 水植物分布等; c) 确定滑坡的周界形状,分条和分级,后缘走向、坡度、高度与擦痕的指向和倾角,前缘形态, 临空面特征,滑动带(面)剪出口位置。裂缝的分布位置、性质、形状、宽度、深度、延伸长 度、充填情况,裂缝产生的时间和变化情况。 7.6.8 滑坡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土的成因类型、物质成份、颗粒级配、结构特征、潮湿程度、密实程度; b) 岩层层序、岩性,斜坡内硬、软岩的分布,岩石风化破碎程度、软弱带及层间错动带等在坡体 上的展布特征: c) 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的性质、产状、组合延伸状况、发育程度;新构造运动、地震对滑 坡的影响 V d) 可能形成滑动带(面)的软弱夹层的层位和物质组成; e) 高寒地区滑坡,调查区内冻土特征,冻结融化规律,滑坡与冻融的关系等。 7.6.9 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不服 a) 地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关系; b) 井、泉、水塘、湿地的位置,泉的类型、流量及季节性变化情况,沟系发育特征、径流条件; c) 水文地质条件对滑坡形成机理的影响关系; d) 高寒地区地下水、地表水冻融特征对滑坡的影响 7.6.10 滑坡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发生、发展历史及相关因素,危害及防治的经验教训; b) 地貌演变,地表水渗漏,修路、开矿、弃渣等人为活动情况; c) 房屋、水渠、道路、古墓等的变形特征,井、泉、水塘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现象。 7.6.11不同类型滑坡地质调绘

    7.6.11不同类型滑坡地质调绘

    7.6.11.1黏性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DB63/T 14272015

    a)地貌形态、裂缝的性质与发育程度; b)地表水的汇集与排泄,地下水活动情况; c)层间的软弱层、砾石层、结核层,上覆土层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的形态。 7.6.11.2黄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新、老黄土的分界面,古土壤层、粉细砂层、砂卵石层、钙质结核等夹层的分布和倾斜度产状, 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的形态、含水情况; b) 黄土柱状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发育程度、组合情况; c) 黄土底层积水软化带的厚度和分布; d) 新构造发育地区老黄土中构造裂隙的组合分布,特别是倾向临空裂隙的产状和受水气作用的情 况; e) 黄土下伏地层,调查其渗透特征、地层产状,含水情况,顶面形态等。 7.6.11.3堆积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堆积土的成因类型。不同堆积土沉积的层序和物质成分、地层结构、分布情况; b) 不同堆积土顶底面、软弱夹层、下伏岩层顶面等的形态特征与富水情况;

    7.6.11.2黄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新、老黄土的分界面,古土壤层、粉细砂层、砂卵石层、钙质结核等夹层的分布和倾斜度产妆 与下伏岩层接触面的形态、含水情况; b) 黄土柱状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发育程度、组合情况; c) 黄土底层积水软化带的厚度和分布; d) 新构造发育地区老黄土中构造裂隙的组合分布,特别是倾向临空裂隙的产状和受水气作用的 况; e) 黄土下伏地层,调查其渗透特征、地层产状,含水情况,顶面形态等。 7.6.11.3堆积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堆积土的成因类型。不同堆积土沉积的层序和物质成分、地层结构、分布情况; b) 不同堆积土顶底面、软弱夹层、下伏岩层顶面等的形态特征与富水情况; c) 地表、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以及补给、排泄条件 d) 调查自然状态下堆积体自然坡面的休止角。 7.6.11.4填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填土类别、特征,以及填土方式; b) 软弱土层分布、含水条件,以及下伏岩土层顶面形态特征; c) 原地面形态、坡度,填土周围积水与地下水出露位置、排泄条件; d) 路基积水和路堤坡面变形、冲蚀情况; 填筑岩土遇水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f) 地下水对填土可能存在的影响。 7.6.11.5 破碎岩体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破碎岩体的分布范围、厚度、风化破碎程度与结构面胶结情况; b) 断层产状、性质,上、下盘接触面特征,断层破碎带的部位: c) 可能产生滑动带(面)岩土的分布、厚度、松散程度和含水条件; d) 地下水发育情况及其与滑坡的关系。 7.6.11.6岩体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滑坡分布区的大地主构造格局,局部短轴构造及其成生关系。沟谷或陡坎的分布、形态特征 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b) 岩层性质、结构特征、成层与节理发育情况; 软岩与硬岩接触带、顺坡结构面等在斜坡上的产状变化,层间错动情况,以及软弱夹层在临 面上出露的位置; M d) 构造裂隙面的组数、组合、产状、宽度、长度、贯通性、充填情况、力学性质,以及地下水

    7.6.11.4填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7.6.11.4填土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填土类别、特征,以及填土方式; b) 软弱土层分布、含水条件,以及下伏岩土层顶面形态特征; 原地面形态、坡度,填土周围积水与地下水出露位置、排泄条件; d) 路基积水和路堤坡面变形、冲蚀情况; e 填筑岩土遇水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f) 地下水对填土可能存在的影响。 7.6.11.5破碎岩体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破碎岩体的分布范围、厚度、风化破碎程度与结构面胶结情况; b) 断层产状、性质,上、下盘接触面特征,断层破碎带的部位; )可能生混动带(而 )出的公在一巨庭一松斯租庭和金水及件

    a)填土类别、特征,以及填土方式; b) 软弱土层分布、含水条件,以及下伏岩土层顶面形态特征; c) 原地面形态、坡度,填土周围积水与地下水出露位置、排泄条件; d) 路基积水和路堤坡面变形、冲蚀情况; e) 填筑岩土遇水后物理力学性质变化对路堤稳定性的影响 f地下水对填土可能存在的影响

    滑坡分布区的大地主构造格局,局部短轴构造及其成生关系。沟谷或陡坎的分布、形态 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b) 岩层性质、结构特征、成层与节理发育情况; c) 软岩与硬岩接触带、顺坡结构面等在斜坡上的产状变化,层间错动情况,以及软弱夹层在 面上出露的位置; d) 构造裂隙面的组数、组合、产状、宽度、长度、贯通性、充填情况、力学性质,以及地下 动情况。

    7.6.12特殊地区滑坡地质调绘

    7.6.12.1水库地区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

    a)水库最高、最低水位资料; 风速、风向,波浪侵装高度,岸边水流流向、流速,以及岸坡坡脚冲蚀、淤积对滑坡的影响; C 滑坡地段岩土的特征、水理性质、冻融危害、以及岩石风化破碎程度; d)水库蓄、放水的速度,库水位变化幅度和速度对具有滑坡条件地段和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7.6.12.2采空区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DB63/T 14272015

    a)采空区、残采区和规划开采区等的平面、剖面,以及保留矿柱、回填、加固等资料; b)采空作业方式、顺序、速率等与斜坡体的关系; c)采空塌陷地面移动区的变动、地表裂隙发展变化和性状等与斜坡体的关系,必要时应进行 地表变形位移观测: d)抽取地下水、排除地表水、爆破等与滑坡的关系; e)背向采空塌陷区的坡体应查明因塌陷使底部岩土松弛,造成坡体内倾向临空方向的构造裂 隙面松弛、贯通和地下水变动情况。 6.12.3 地震区滑坡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地震史、震中位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频率、发震季节; b) 建筑物破坏痕迹,崩塌、滑坡、错落、地裂情况; c) 地震堰塞湖周边山体的稳定性; d) 岩层结构特征、风化破碎程度、层间软弱夹层; 断层的展布特征、性质,破碎带宽度,含水情况 6.12.4 融冻土地区滑坡地质调绘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地表冲沟、坡体内含冰(水),地表草皮的分布等与融冻土的关系; b) 冻土的类型、结构特征、厚度; c) 当地气温、地温,在工程保证安全年代内多年冻土上限埋深及其可能的变化,融冻季节及 冻融变化规律; d)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热融水对滑坡的补给关系。

    滑坡勘探应查明滑坡范围、滑体厚度、滑体物质、滑动带(面)的层数、形状、滑动带( 及其物质组成:查明滑体内含水层的层数、分布和地下水的流向、水力坡度、水位、水量及动

    滑坡勘探应采用物探、钻探、坑探等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手段,必要时可采用并探或洞探。 方法应按表3执行。初步勘察阶段以钻探和物探为主;详细勘察阶段充分利用初勘阶段的钻探 资料,在需要的部位加密钻探,在滑坡后壁和出口增加坑探。滑坡复杂时增加井探或洞探。

    表3滑坡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设位置

    DB63/T 14272015

    滑坡勘探方法适用条件及勘探点布设位置(续

    7.7.3勘探线的布设

    滑坡勘探线的布设应遵循先勘探主轴断面,后勘探辅助断面的原则,并符合下列规定: 初步勘察阶段应平行主滑方向布置主、辅勘探线,垂直主滑方向布置控制滑体厚度横向变化的 横向勘探线,横向勘探线宜布置在滑坡中部和拟设工程位置;当同一滑坡有多个次级滑体时, 各次级滑体均应平行其主滑方向布置勘探线,必要时在其两侧可布置辅助勘探线;勘探线间距 宜为40m~100m,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地质环境复杂程度及滑坡宽度选择,当滑坡防 治工程等级为1级时取小值。勘探点间距应根据滑坡结构复杂程度和规模按表4确定。勘探点 之间可用物探方法进行验证连接,主勘探线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 b) 详细勘察阶段应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确认主滑方向及主滑线,在主勘探线两侧增布辅助勘探 线,勘探线间距应防治工程等级而定,宜为30m~60m,当滑坡防治工程等级为1级取小值 当需进行支挡时应沿拟建工程部位布置勘探线;需采取地下排水措施时,应在拟设排水构筑物 位置增布勘探线; 主轴勘探线上勘探点布置应考虑构成横向勘探线的需要,滑坡分条分块时剪出口难以确定或横 可勘探线可能作为支挡工程线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

    表4初步勘察阶段勘探线、点间距布置要求

    7.7.4勘探深度的确定

    滑坡勘探深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滑坡勘探深度应根据滑动带(面)的可能深度确定,钻孔应进入可能的最深滑动带(面)以下 3m5m。滑坡深层滑动带(面)难以判断时,加深控制性勘探点深度,揭穿最深滑动带(面) 即可; b) 土质滑坡的少数控制性钻孔,应加深至下伏基岩中等风化层1m~3m; c) 土质滑坡勘探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应大于土层中所见同类岩性最大块石直径的2.0倍3.0倍; d 拟建工程部位的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不宜大于滑体厚度的1/2,且不小于10m。

    DB63/T 14272015

    7.7.5.1钻探应全采芯钻进,宜采用单动双管、塑胶护壁、无泵反循环或小水量钻进等钻探工艺,水 文孔应采用滤水管护壁。为保证采样和试验,钻孔终孔直径不应小于110mm。 7.7.5.2在活动的滑坡体上钻探时,应安排专人监视滑动体位移情况,发现异常时应及时采取措施, 确保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7.7.5.3岩芯采取率,土质滑坡滑体不应小于85%,岩质滑坡滑体不应小于75%,滑动带(面)土不应 小于90%,滑床不应小于85%。 7.7.5.4钻进过程中应观测记录钻进的难易程度及速度的变化,测量记录缩径、掉块、塌孔、卡钻、 涌水、漏水及套管变形的位置。钻至预计滑动带(面)以上约5m或发现滑动带(面)迹象(软弱面 地下水)时,宜增大钻压,降低转速,回次进尺长度宜为0.3m~0.5m,提高岩芯采取率。 7.7.5.5观测记录起、下钻水位和地下水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发现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层止水测 量每层地下水的初见水位、稳定水位。每隔10min15min测一次,三次水位相差小于2cm,可视为 稳定水位,并于次日进行再次观测核对 7.7.5.6查明含水层的位置、性质、厚度,地下水的水质、水温及其流向、补给及排泄条件。 7.7.5.7对钻孔中滑动带(面)土的物质组成、滑动面应进行鉴定,测量滑动带(面)倾角和擦痕倾 角。 7.7.5.8采集相关样品并做相应试验。 7.7.5.9 所有钻孔终孔后都应填写终孔验收表。 7.7.5.10 钻孔验收后对不需保留的钻孔进行封孔处理。 7.7.5.111 勘察报告验收前,各孔全部岩芯均要要善保留。勘察报告验收后按业主要求,对代表性钻孔 及重要钻孔,应全孔保留岩芯,其他钻孔岩芯可分层缩样存留。 7.7.5.12钻孔地质编录应符合下列要求: 钻孔地质编录必须在现场真实、及时和按回次逐次记录,不得将若干回次合并记录或事后追记 编录时要注意回次进尺和残留岩芯的分配,以免人为划错层位; c) 完整或较完整地段,可分层计算岩芯采取率,对于断层、破碎带、裂缝、滑动带(面)和软弱 夹层等,应单独计算; 钻孔地质编录应按统一的表格记录。其内容一般包括日期、班次、回次孔深(回次编号、起始 孔深、回次进尺)、岩芯(长度、残留、采取率)、岩芯编号、分层孔深及分层采取率、地质 描述、标志面与轴心线夹角、样本(取样号码、位置和长度)、备注等; e) 岩芯的地质描述应客观、准确、详细。滑动带(面)、软弱夹层、裂缝、空洞等重要地质现象 应详细描述,并用素描及照片辅助说明,滑动带(面)擦痕的观察与编录,水文地质观测记录 钻进异常记录和取样记录; f) 岩芯照相应垂直向下照,除特殊部位特写镜头外,每箱岩芯照至少一张照片,有标注孔深、岩 性的岩芯标牌。

    7.7.6.1防治等级为1级的滑坡宜采用并探,可结合抗滑桩并开挖进行。 7.7.6.2探井位置确定后,应编制典型井探设计书以指导挖掘施工,设计书内容包括:目的、类型、 深度、结构、施工流程、安全措施、地质要求、封井要求。 7.7.6.3应根据探并截面形状、并径、深度、滑动带(面)、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 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挖掘中应采取的措施。 7.7.6.4矩型探井截面短边长宜大于1.5m,圆截面探井直径宜大于1m。探井开挖应避免诱发滑坡清 动。

    DB63/T 14272015

    7.7.6.5每一探井均应采集不同深度(每米1件)的土样测定含水量、饱和度,绘制含水量随深度变 化曲线。 7.7.6.6应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并绘制相应的井壁展示图,

    .7.1洞探在滑坡勘察中属于大型勘探工程,由于施工相对复杂、工期较长、风险大、造价高,应 使用。对结构与成因复杂,使用其他方法难以定论,且防治等级为1级的滑坡可用探洞进行勘探。 .7.2洞探工程轴线上应布置一定数量的钻孔或探井并安排优先施工,取得的地质资料用于指导探 施工。探洞净截面高×宽宜大于1.8m×1.8m。 7.3洞探应进行临时支护或永久支护以确保施工安全。洞探工程应综合利用,竣工后可作为滑坡 非水隧洞、深部监测隧洞等。护壁应预留足够的观测窗,面积不小于20cm×20cm。 .7.4洞探工程应编制专门的设计书或在滑坡勘察大纲中编写专门章节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 舌: a) 洞探目的:探洞需要查明的主要地质问题和进行各种实验目的及其必要性; b) 探洞的类型:平洞或斜洞; C) 地质概况和施工分析:洞口及沿程洞室围岩类别、岩性、破碎情况、掘进难易程度、水文地质 条件的初步分析、评估施工难易程度、风险性和可行性; d) 探洞深度:标明探洞设计深度,说明何种情况下,探洞深度可以适当减少或加深以及终止挖掘 的条件; e 探洞结构:包括探洞主轴线方向、截面尺寸、深度、坡度、洞壁支护方式。根据地质测绘、钻 探和地质露头,合理推测探洞沿程地质断面图,标示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要层位深度、岩 性、断层、裂隙、破碎带、岩溶洞穴、滑动带(面)、软弱夹层、可能的地下水位、含水层、 隔水层和可能的漏水部位,说明针对上述情况,挖掘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 / 施工工艺设计:测量放线、挂口、掘进、出渣、排水、通风排烟、支护等施工流程设计。选择 适宜的挖掘、支护、抽排水等机械设备; g)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总体布置图,进度控制要求,施工顺序、运输道路、照明线路等施工 规划,主要材料、动力、施工设备和劳动力投入,施工安全监控,包括掘进方法的限制(爆破 能量)、洞室截面变形、塌方、突水涌水、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和防范预案,施工区生态、水 环境保护措施; h) 探洞地质要求:包括探洞轴线测量对中控制方法、取样和原位试验要求、水文地质观测和试验 要求,提出挖掘过程地质编录工作的要求,随探洞掘进,应完成洞身展示图和详细的地质描述; 施工后探洞处理:提出工处理意见,如作为滑坡治理工程的一部分、监测隧洞或废弃封洞等。

    7.7.8.1滑坡主轴断面采用钻探与坑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勘探,探坑数量不宜少于2个。 7.7.8.2滑坡前缘、后缘、侧缘、勘探线上地质露头不清及滑坡出口滑动带(面)倾角难以确定时: 根据需要布设探坑。 7.7.8.3滑坡体地表出现裂缝时,宜布设探坑,采用追踪开挖方法查明裂缝延伸、裂缝宽度及充填物 情况。 7.7.8.4探坑宽度一般为0.6m~1.0m,长度视需要而定,深度不大于3m。 7.7.8.5探坑开挖完成后,应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并绘制相应的坑壁展示图

    7.7.9地球物理勘探

    DB63/T 14272015

    7.7.9.1地球物理勘探可作为辅助勘察手段,不应单独以物探结果直接作为防治工程设计依据,须与 钻孔、探井、探坑资料相结合,合理推断勘探点之间的地质界线及异常。 7.7.9.2地球物理勘探线的布设应与滑坡主要的勘探线相重合。当物探反映有重大异常时,应补充钻 深、井探、洞探和坑探等予以验证。 7.7.9.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可用于探测滑坡范围、结构、地层变化和滑动带(面)埋深;判断过湿带 及富水情况。 7.7.9.4当滑坡前缘位于地表水面以下时,须展开水上物探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布置2条~3条物探 断面,断面测深应达到滑动面以下20m。 7.7.9.5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前,应通过现场试验,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确定最佳的野外环境和仪器工 作参数。

    7.7. 10勘探编录

    7.7.10.1各类勘探工程应按工程进度及时作相应的地质编录。 7.7.10.2编录滑动带(面)的位置、特征、产状,并绘制滑动带(面)素描图或拍照留像。 7.7.10.3编录图应以基线为准,量测、现场绘制坑壁、井壁及洞壁展示图,钻孔绘制柱状图。 7.7.10.4编录图比例尺应能反映滑动带(面)特征,宜为1:50~1:100

    7. 7. 11试样采集

    7.7.11.1岩样采集位置应布置在拟建支挡工程部位。每种岩性的岩样不应少于3组,每组岩样不应少 于3件,但抗剪强度试验的岩样不应少于6组。钻孔岩芯样品直径不小于85mm,高度不小于150mm。 7.7.11.2钻孔中采集土样应使用薄壁取土器,采用静力压入法,土样样品直径不应小于85mm,高度 不应小于150mm,所采样品应及时蜡封。 7.7.11.3土样采集位置应布置在滑坡主轴勘探线上。初步勘察阶段,滑动带(面)土和滑体土数量均 不应少于6组;详细勘察阶段,滑动带(面)土和滑体土数量均不应少于9组,且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 的五分之一。 7.7.11.4采用井探、洞探、坑探揭露的滑动带(面)应取原状土样进行试验,原状土样尺寸不宜小于 200mm×200mm×200mm,土样不应少于6件,并标明滑动方向。当采用钻探等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 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作重塑土样试验,

    7.8.1滑坡物理力学试验应在详细了解滑坡地质特征和变形演化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应充分参考同类 滑坡的物理力学试验结果。 7.8.2滑动带(面)土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应依据试验成果,结合经验采用反演和类比法,综合推 荐合理的设计参数。 小 7.8.3滑体土、滑动带(面)土、岩样的物理力学性质测试项目见附录C。依据滑坡滑动阶段取样测 试滑带(面)土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结合滑坡实际情况选用相应参数。 7.8.3.1整体暂时稳定的滑坡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滑动带(面)土的峰值强度。 7.8.3.2正在滑动的滑坡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滑动带(面)土的残余强度。 7.8.3.3潜在滑坡稳定性验算可采用滑体土的峰值强度。 7.8.4滑体土、滑动带(面)土的剪切试验宜根据现场含水情况和排水条件选择天然快剪、固结快剪 残余强度剪、浸水饱和剪切、滑面重合剪切等方法测试。应以原状土的剪切试验为主,难以取得原状土 时,也可以根据天然含水量配土进行。 7.8.5对含易溶盐或膨胀岩(土)的滑坡,应进行不少于3组的滑体易溶盐及膨胀性试验

    DB63/T 14272015

    9.1滑坡的稳定性评价应包括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综合评价。 9.2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应以区域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滑坡区地貌、地质调绘、勘探和监 料进行定性分析与评价。

    7.9.2.1滑坡地质条件分析包括:

    a)滑坡所在山坡地形地貌演变情况:山坡相对高度、坡度、形态、冲沟发育情况,河(沟)岸形 态和冲刷岸坡情况、山坡植被覆盖状况; b 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和构造,软弱地层的分布、产状、性质及其与临空面之间的关系; c)滑坡的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地下水的层数、分布、水量、补给和排泄条件等。 7.9.2.2滑坡的成因因素分析包括:

    2.2滑坡的成因因素分

    DB63/T 14272015

    c)滑坡上的加载情况; d)水库水位变动情况; e)人类活动情况,包括坡脚开挖、坡上堆载、采空塌陷、灌溉、爆破等。 7.9.2.3滑坡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包括: a)滑坡变形发展过程; b) 滑坡地面位移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c) 滑坡深部位移情况; d)滑坡地下水的变化,包括水位、水量、水质等。 7.9.3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应在定性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根据滑动带(面)条件,选用正确的 计算模型,进行稳定性定量计算。滑坡稳定系数Fs的计算,按本规范附录D的方法计算。 7.9.3.1滑坡计算断面应选择滑坡主轴断面及其两侧有代表性的断面;滑坡有两层以上滑动带(面) 及多个滑块时,应分别进行计算;除整体稳定性验算外,尚应检算局部滑动的可能性。 7.9.3.2正确选用滑动带(面)强度指标,宜根据滑动带(面)岩土室内试验资料、极限平衡反演值、 工程地质类比经验数据,结合滑坡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工况进行分析确定,必要时可由现场原位大面积直 剪试验资料进行确定。 7.9.3.3滑坡稳定性计算必须按以下三种工况:

    c)滑坡上的加载情况; d)水库水位变动情况; e)人类活动情况,包括坡脚开挖、坡上堆载、采空塌陷、灌溉、爆破等。 7.9.2.3滑坡动态监测资料分析包括:

    b)工况II: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c)工况IⅢI:地震工况。 7.9.3.4滑坡稳定性分析申,除应考虑滑坡沿已查明的滑动带(面)滑动外,还应考虑沿其它可能的 动带(面)滑动的情况。对推移式滑坡,应分析从新的剪出口剪出的可能性及前缘崩塌对滑坡稳定性 的影响;对牵引式滑坡,除应分析沿不同的滑动带(面)滑动的可能性外,还应分析前方滑体滑动后引 起后方滑体滑动的可能性。

    表5滑坡稳定状态划分

    6滑坡稳定性安全系数

    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荷载及安全系数

    8.1防治工程设计荷载

    DB63/T 14272015

    应考虑使用年限内作用在滑体上的设计荷载: a)永久荷载有滑体自重、滑体上建筑物产生的附加荷载等; b)可变荷载有汽车荷载,地下水的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以及作用在滑体上的施工临时荷载 等; C)偶然荷载有地震作用力等。

    8.2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8.2.1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应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安全等级、作用于滑坡体的荷载、作用力出 现的频率综合分析确定,应考虑以下三种工况: a)工况I: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较长的工况; b)工况ⅡI: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 c)工况IⅢI:地震工况

    8.2.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按表7选取

    表7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安全系数

    9.1.1推力计算必须以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 9.1.2推力计算应在确定安全系数和滑动带(面)抗剪强度指标前提下进行。

    9.2滑动带(面)土强度指标选取

    9.2.1滑动带(面)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包括粘聚力C值和内摩擦角?值。 9.2.2滑动带(面)土抗剪强度指标的选取,可采用试验资料或用反算值以及经验数据等综合分析确 定。 9.2.3抗剪强度指标应根据滑动带(面)组成物质、含水状态及滑体的受力状态分段选取,

    9.3.1滑坡推力应根据其边界条件(滑动面和周界)和滑动带(面)强度指标通过计算确定, 9.3.2滑坡推力计算宜采用传递系数法,必要时与其他计算方法进行验算比较。 9.3.3滑坡体上加载或刷方时,应根据加载或刷方后的断面线进行推力计算。 9.3.4滑坡推力应按不同工况分别计算,最不利工况下的推力作为防治工程设计依据。对土质滑坡尚 立进行滑坡推力和主动土压力比较,取大者设计。 9.3.5滑坡推力计算必须考虑基本力系及不同工况下的附加力系。 9.3.5.1基本力系在任何条件下都应计入,包括上一条块推力、本条块重力、滑动带(面)土的摩阻

    DB63/T 14272015

    图1滑坡任一条块上的基本力系

    图2滑坡任一条块上的附加力系

    DB63/T 14272015

    滑体上有外加荷载时,要考虑外加荷载的作用。 滑体裂隙充水或有上层滞水但不与滑动带(面)水连通时,水重Ww按增加滑体自重考虑,计 算见公式(3)

    w=w2,n, ....

    氏 水的自重(kN/m); Yw—水的容重(kN/m); Qi滑体条块饱水面积(m); ni一一滑体土的孔隙度。 c)滑体有水,且与滑动带(面)水连通时,应考虑动水压力Di,见公式(4),作用于饱水面积 的重心,方向与水力坡度平行。同时应考虑浮力Pfi,方向垂直于滑面,见公式(5)

    D,=wQ,n,sinαwi

    2 一滑体水的动水压力(kN/m); Yw——水的容重(kN/m"); Q一滑体条块饱水面积(m) ni——滑体土的孔隙度; wi 第i条块滑体中水的水力坡度(°) d) 滑体有水,且与滑动带(面)水连通时,不但应考虑动水压力Di,同时应考虑浮力Pf,方向 垂直于滑面,见公式(5)

    Di—滑体水的动水压力(kN/m); Yw——水的容重(kN/m"); Q一滑体条块饱水面积(m); ni——滑体土的孔隙度; Iwi 一第i条块滑体中水的水力坡度(°) d 滑体有水,且与滑动带(面)水连通时,不但应考虑动水压力Di,同时应考虑浮力Pi,方「 垂直于滑面,见公式(5)

    Pfi=wQ,n;cosawi

    际准信息服务 Pri—滑体水的浮力(kN/m) i—滑体条块饱水面积(m); n;一—滑体土的孔隙度; awi一—第i条块滑体中水的水力坡度(°)。 e)当滑动带(面)水有承压水头Ho时,应考虑承压水产生的浮力Pri,其方向垂直于滑面 式 (6)

    际准信息服务 Pri—滑体水的浮力(kN/m) 2—滑体条块饱水面积(m); ni一—滑体土的孔隙度; 一第i条块滑体中水的水力坡度(°)。 e)当滑动带(面)水有承压水头 Ho时,应考虑承压水产生的浮力Pri,其方向垂直于滑面,见公 式(6)

    式中: Ho—滑动带(面)水有承压水头(m)

    Pri=wHo (6

    DB63/T 14272015

    W 水的容重(kN/m) 滑体有贯通至主滑动带(面)的裂隙,滑动时裂隙充水,应考虑后缘裂隙水对滑体的静水压 Pi,作用于hi/3处,方向水平,见公式(7)

    式中: Pii一裂隙水对滑体的静水压力(kN/m); h;一一裂隙中水位至滑面的高度(m); Yw——水的容重(kN/m3)。 g) 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应考虑地震力的作用。地震力按JTGB02的规定计算

    电力弱电设计、计算式中: Pi—裂隙水对滑体的静水压力(kN/m) h——裂隙中水位至滑面的高度(m); w——水的容重(kN/m)。 g)在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

    10.1.1防治工程设计应在相应勘察阶段资料的基础上,复核勘察资料,准确确定滑动带(面)土强度 指标和安全系数等参数,计算滑坡推力,论证确定适宜治理方案。 10.1.2防治工程设计应考虑支挡结构与排水措施相结合,临时工程与永久工程相协调,防治工程与周 围环境相协调。 10.1.3防治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可行性,在满足设计原则和治理目的条件下,提倡新材料、新技 术的应用。 10.1.4防治工程结构设计须满足防腐蚀、防冻胀等要求。高寒地区混凝土、水泥砂浆等宜提高一个强 度等级,挡土墙、地表排水措施,宜采用混凝土浇筑。 10.1.5 黄土滑坡治理工程应充分考虑黄土湿陷性,防止因黄土湿陷造成结构失效。 10.1.6高寒地区截排水沟的设置应进行必要性分析论证,尽量减少植被破坏。

    10.2滑坡防治工程措施

    10.2.1滑坡防治工程主要措施见表8。

    环保标准DB63/T 14272015

    10.2.2防治工程优先采用减重反压、排水,辅以支挡工程措施。 10.2.3高含水滑坡防治工程应以综合疏排水为主,结合局部支挡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10.2.4治理工程要充分考虑生态保护与恢复,慎用挂网喷混凝土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同轴电缆标准 | 卫生标准 |电器标准 |项目管理和论文 |装修设计教程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