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308-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 GB50308-200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7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2-17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在城市中修建的高速、大运量的用电力机车牵引的轨道 真,远期单向高峰小时客流量超过30000人次。线路通常设在 隧道中,有时也从地下延伸至地面或高架桥上。

    2. 1. 3 轻轨

    在城市中修建的高速、中运量的轨道交通客运系统,远期单 句高峰小时客流量在10000~30000人次之间。线路设在地面、 高架桥上或地下。

    医院建设标准precise traverse

    减市轨道交通工程平面控制网的二等网,其测量技术要求与 国家和城市现行规范中的四等导线基本一致,主要是缩短了导线 总长度与导线边长,提高了点位精度。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的二级网,其精度介于城 市二、三等水准测量之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的二级网,其精度介于城 市二、三等水准测量之间。 2.1.6专项调查与测绘speci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设计阶段必须进行的沿线建筑、管线、 水域、房屋拆迁和勘测定界等调查测绘工作

    将线路工程设计图纸上的线路位置测设于实地的测量工作

    2.1.8线路中线测量

    8线路中线测量 center line survey

    2.1.9线路中线调整测量trackadjustingsurve

    布设在竖并旁,用于向地下传递坐标和方位的导线点或传递 高程的水准点。

    附合在卫星定位控制点或精密导线点上,为测设近并点而布 设的导线。

    附合在、二等水准点上,为测设近并高程点而布设的水准 线路。

    2. 1. 13 联系测量

    将地面测量坐标系统传递到地下,使地上、地下坐标系统相 致的测量工作。

    对相向掘进隧道或按要求掘进到一定地点与另一隧道相通 电工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2. 1. 16 铺轨基标 track laying benchmarl

    线路轨道铺设所需的测量控制

    本规范定义为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 斤等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

    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建筑和设备超越的轮廓线。限界分

    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三种,是工程建设、管线和设 备安装等必须遵守的依据

    具有配属车辆,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和检查,以 及较高级别的车辆检修任务的基本生产单位

    2. 1.20 变形监测

    本规范定义为对建筑及地基或一定范围内岩土体、管线等的 位移和沉降等变形所进行的测量工作,以及对建设工程的围岩、 支护结构、工程环境进行的应力、应变、压力、轴力、振动和孔 隙水压力等的监测工作。

    3.1.2平面控制网由两个等级组成,一等为卫星定位控制网,

    第一次复测应在开工前进行,之后应每年或两年复测1次 应根据控制点稳定情况适当调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应低 测精度。

    3.2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

    2.1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前,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规 计,收集、分析线路沿线现有城市控制网的标石、精度等有

    资料,并按静态相对定位原理进行控制网设计。 3.2.2卫星定位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2的规定

    资料,并按静态相对定位原理进行控制网设计。

    表3.2.2卫星定位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2.3卫星定位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精度按3.2.3式计算。

    3.2.3卫星定位控制网相邻点间基线精度按3.2.3式

    =a? + (bd )?

    3.2.4卫星定位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守以

    卫星定位控制网内应重合3~5个现有城市一 一等控制 点,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不同线路交叉有联络线处或同一线路 前后期工程衔接处应布设2个以上的重合点,重合点坐标较差应 满足表3.2.2的相关要求; 2卫星定位控制网应沿线路两侧布设,控制点宜布设在隧 道出入口、竖井或车站附近,车辆段附近应布设3~5个控制点, 相邻控制点应满足通视要求; 3卫星定位控制网非同步独立观测时,必须构成闭合环或 附合路线。每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边数不应大于6条。

    控制点间应有两个以上方向通视; 当利用已有城市控制点时,应检查该点的稳定性及完 好性; 3控制点应选在利于长久保存、施测方便和施工变形影响

    范围以外的地方; 4建筑上的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联测的楼顶承重结构上; 5控制点附近不应有大面积的水域或对电磁波反射(或吸 引)强烈的物体; 6控制点与无线电发射装置的间距应大于200m,与高压输 电线的间距应大于50m。 3.2.6卫星定位控制点均应埋设永久标石。建筑顶上的标石可 现场浇注。标石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的图A.0.1、图A.0.2、 图A.0.3形式和规格埋设。埋石结束后应按本规范附录A中 A.0.6绘制点之记,点位标识应牢固清楚,并应办理测量标志 委托保管书。 3.2.7车站、洞口和竖井附近建筑上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宜建 造三脚钢架或竖立照准杆,三脚钢架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的图 A. 0. 4规格制作

    3.2.8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2.9作业前应对卫星定位接收机和天线等设备进行常规

    检查内容应包括:仪器检定结果、电池容量、光学对中器和接收 机内存容量等。

    3.2.10观测前应根据接收机数量、控制网设计图形以及交通情 况编制作业计划,观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3.2.11卫星定位控制网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KN 5 VN Wy< 5 W,< 5

    Wx≤2 /ng W,≤2 /no Wz< 2 Vno W< 2 /3no

    d, < 2 /na

    Vax ≤ 3g Vay ≤ 3g Vα≤ 3

    2应在所使用的城市坐标系中进行约束平差及精度评定, 并应输出相应坐标系中的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边长、方 立角以及相关的中误差、相对点位中误差的精度信息,转换参数 及其精度信息等。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同名基线无约束平差相应

    dVax ≤ 2a dVay ≤ 20 dV< 2a

    3.2.15进行约束平差后,当卫星定位控制点与现有城市控制点 的重合点的坐标较差大于本规范表3.2.2的规定时,应检查已知 点是否可靠,并对约束控制点和控制方位角进行筛选后,重新进 行不同约束控制点或不同约策方位角的不同组合的约束平差。 3.2.16卫星定位控制网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控制点点之记及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3 控制网示意图; 4 外业观测手簿及其他记录; 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资料; 控制点成果表; 7技术总结。

    3.2.15进行约束平差后,当卫星定位控制点与现有城市控制点 的重合点的坐标较差大于本规范表3.2.2的规定时,应检查已知 点是否可靠,并对约束控制点和控制方位角进行筛选后,重新进 行不同约束控制点或不同约束方位角的不同组合的约束平差。

    3.3. 1精密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3. 3.

    精密导线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3.3.1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n为导线的角度个数,一般不超过12;

    2附合导线路线超长时,宜布设结点导线网,结点间角度个数不超过8个 3全站仪的分级标准执行本规范附录A中表A.0.7的规定

    3.3.2精密导线网应沿线路方向布设,并应布设成附合导线、 闭合导线或结点导线网的形式

    3.3.2精密导线网应沿线路方向布设,并应布设成附合

    3.3.3选择精密导线点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附合导线的边数宜少于12个,相邻边的短边不宜小于长 边的1/2,个别短边的边长不应小于100m; 2导线点的位置应选在施工变形影响范围以外稳定的地方 并应避开地下构筑物、地下管线等; 3楼顶上的导线点宜选在靠近并能俯视线路、车站、车辆 段一侧稳固的建筑上; 4相邻导线点间以及导线点与其相连的卫星定位点之间的 垂直角不应大于30,视线离障碍物的距离不应小于1.5m,避 免折光的影响: 5在线路交叉及前、后期工程衔接的地方应布设适量的共 用导线点; 6应充分利用现有城市控制点标石。 3.3.4在地面宜按本规范附录A中图A.0.8的规格埋设精密导 线点标石,在楼顶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图A.0.3的规格埋设标 石。理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 3.3.5导线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常规检查与校正,同时记录检 校结果。 3.3.6导线点上只有两个方向时,其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以下 要求: 1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 差应小于4; 2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 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 的限差; 3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I级全站仪为9”,Ⅱ级 全站仪为13"。同一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1级全站仪为6",Ⅱ级 全站仪为9"。

    1应采用左、右角观测,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的较 差应小于4"; 2前后视边长相差较大,观测需调焦时,宜采用同一方向 正倒镜同时观测法,此时一个测回中不同方向可不考虑2C较差 的限差; 3水平角观测一测回内2C较差,I级全站仪为9”,Ⅱ级 全站仪为13”。同一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1级全站仪为6",I级 全站仪为9"。

    3.3.7在精密导线网结点或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水平角时应 符合以下要求: 1在附合导线两端的卫星定位控制点上观测时,宜联测两 个卫星定位控制点方向,夹角的平均观测值与卫星定位控制点坐 标反算夹角之差应小于6"; 2方向数超过3个时宜采用方向观测法,方向数不多于3 个时可不归零; 3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7的 规定。

    表3.3.7方向观测法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

    3.3.8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W

    附合精密导线或精密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W),不 下式计算的值

    式中 mp 本规范表3.3.1中的测角中误差("); n一一附合导线或导线环的角度个数。 3.3.9 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M。)应按下式计算

    Wg =±2mg Vn

    3.3.9精密导线网测角中误差(M。)应按下式计算

    Mo =土 fp ·fp N n

    3.3.10精密导线网测距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距离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表3.3.1的要求外,还应符 3.3. 10的规定;

    3.3.10距离测量限差技术要求(

    注:1(a十bd)为仪器标称精度,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α为距离测 量值(以千米计):

    2一测回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4次

    2测距时应读取温度和气压,测前、测后各读取一一次,取 平均值作为测站的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2℃,气压读至50Pa。 3.3.11精密导线网边长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改正。

    平均值作为测站的气象数据。温度读至0.2℃,气压读至50Pa。 3.3.11精密导线网边长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改正: 1气象改正,根据仪器提供的公式进行改正;也可以将气 象数据输人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2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值S,应按下式计算:

    1气象改正,根据仪器提供的公式进行改正;也可! 象数据输人全站仪内自动改正。 2仪器加、乘常数改正值S,应按下式计算:

    S= So+S. :K+C

    D一一测距两端点平均高程面上的水平距离(m) R。一参考椭球体在测距边方向法截弧的曲率半径 (m); H一一现有城市坐标系统投影面高程或城市轨道交通工 程线路的平均高程(m); Hm一一测距边两端点的平均高程(m)。 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Dz,按下式计算:

    式中 Ym 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平均值(m); Rm—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AY 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增量

    Ym Ay? D, = Dl 1 + 2R2. 24R2

    3.3.13精密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其精度应符

    3.13精密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方法,其精度应符合 范表3.3.1的规定。

    规范表3.3.1的规定,

    3. 14 精密导线网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外业观测记录与内业计算成果; 3 导线网示意图; 导线点点之记; ? 导线点坐标及其精度评定成果表; 6技术总结,

    1 技术设计书; 2 外业观测记录与内业计算成果; 3 导线网示意图; 导线点点之记; 5 导线点坐标及其精度评定成果表; 6 技术总结,

    4地面高程控制测量4.1一般规定4.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测量应采用统的高程系统,并应与现有城市高程系统相一致。4.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高程控制网为水准网,应分两个等级布设:一等水准网是与城市二等水准精度一致的水准网,二等水准网是加密的水准网。当现有城市一、二等水准点间距小于4km时,应一次布设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二等水准网。4.1.3水准网应沿线路附近布设成附合线路、闭合线路或结点网。二等水准点间距平均800m,联测城市一、二等水准点的总数不应少于3个,宜均匀分布。4.1.4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表4.1.4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中数附合水往返较观测次数水准中误差 (mm)准路线差、附合水准仪测量偶然中平均水准尺或环线全中等级等级长度与已知附合或闭合差误差误差(km)点联测环线(mm)MaMw铟瓦尺或往返测往返测等±1±235~45DS1±4VL条码尺各一次各一次铟瓦尺或往返测往返测二等±2±42~4DS1±8/L条码尺各一次各一次注:1L为往返测段、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以km计);2采用数字水准仪测量的技术要求与同等级的光学水准仪测量技术要求相同。4. 1. 5水准点应选在施工影响的变形区域以外稳固、便于寻找、17

    保存和引测的地方,宜每隔3km埋设1个深桩或基岩水准点。 车站、竖井及车辆段附近水准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

    时,可采用一般水准测量方法进行观测;视线长度大于100m 时,应进行跨河水准测量。跨河水准测量可采用光学测微法、倾 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的相关规定。

    斜螺旋法、经纬仪倾角法和光电测距二角高程法等,其技术要求 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的相关规定。 4.1.7水准点标石和标志应按本规范附录B中的图B.0.1、图 B.0.2、图B.0.3和图B.0.4的形式和规格埋设。地层为软土的 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其岩土条件设计和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水准 点也可利用精密导线点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 筑上。

    城市或地区应根据其岩土条件设计和埋设适宜的水准标石。水准 点也可利用精密导线点标石,墙上水准点应选在稳固的永久性建 筑上。

    4.1.8水准点标石理设结束后,应绘制点之记,并办理 委托保管书。

    4.1.9对已建成的水准网应定期

    工前进行,之后应1年复测1次,且应根据点位稳定情况适当调 整复测频次。复测精度不应低于原测精度,高程较差不应大于 2倍高程中误差。当水准点标石被破坏时,应重新埋设,复测 时统一观测,

    4.2.1作业前,应对所使用的水准测量仪器和标尺进行常规检 查与校正。水准仪i角检查,在作业第一周内应每天1次,稳定 后可半月1次。一等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15;二等 水准测量仪器i角应小于或等于20"。

    4.2.2一等及二等水准网测量的观测方法应符合下列

    1往测奇数站上:后一前前一后 偶数站上:前一后一后一一前 2返测奇数站上:前一后一后一前

    偶数站上:后一前一前一后

    3使用数字水准仪,应将有关参数、限差预先输入并选择 自动观测模式,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4一等水准每一测段的往测和返测,宜分别在上午、下午 进行,也可在夜间观测。 5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根水准尺必须互换位置,并应重 新整置仪器。 4.2.3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应符合表 4. 2. 3 的规定。

    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表4.2.3水准测量观测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

    .2.4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

    注: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同一测站两次测量高差较差应满足基、辅分划所测 高差较差的要求。

    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成果,二等水准则应将重测成果与原测 成果比较,其较差合格时,取其平均值

    计算取位,高差中数取至0.1mm;最后成果, 一等水准

    取至 0. 1mm,二等水准取至 1.0mm。 2水准测量每千米的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M)按下式 计算:

    式中Mw一每千米高差中数全中误差(mm); W一一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mm); L一一计算附合线路或环线闭合差时的相应路线长度 (km); N一一附合线路和闭合线路的条数。 4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应进行严密平差精装修标准规范范本,并应计算每千来高 差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 的相对高差中误差。

    4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应进行严密平差,并应计算每干来高 中数偶然中误差、高差全中误差、最弱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点 相对高差中误差。 2.7水准网测量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 1 技术设计书; 2 水准网示意图; 3 外业观测手簿及仪器检验资料; 4 点之记及水准点委托保管文件: 5 高程成果表和精度评定等资料; 6技术总结。

    4.2.7水准网测量结束,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人孔标准 |垫圈标准 |柴油质量标准 |给排水工艺、技术 |产品质量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