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335-2016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

  • GB50335-2016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3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2-17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水流通过粒状滤料、滤布、纤维束滤料以去除悬浮固体的过

    利用一定孔径的滤布过滤以去除悬浮固体的过滤装置

    iber bundle filter

    采用纤维束滤料的过滤装置,分为长纤维束滤池和短纤维束 滤池。

    连续清洗滤料、连续过滤天然气标准规范范本,可实现絮凝、澄清、过滤功能的 上向流过滤装置。

    在有氧或缺氧条件下,完成有机物氧化、硝化、反硝化及物 理过滤的过滤装置,

    生物反应与膜过滤相结合,利用膜过滤替代常规重力沉淀与 过滤的污水处理构筑物。

    3.0.1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应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给水排水 和污水再生利用等相关专项规划。近期设计年限宜采用5年~10 年,远期设计年限宜采用10年~20年。 3.0.2应结合城镇水资源综合保护与开发,处理好城镇供水水 源建设与开发利用污水资源的关系、污水处理排放与再生利用的 关系,使城镇污水经过处理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后得到充分利用。 3.0.3确定再生水利用途径时,宜优先选择用水量大、水质要 求相对不高、技术可行、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用户。 3.0.4应根据再生水水源、用户分布、水质水量要求及利用便 利性,合理确定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建设规模、水质标准、处理 工艺和输配水方式。 3.0.5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设计应以水质达标、水量稳定、标 识明确、供水安全为目标。 3.0.6再生水用户可根据城镇污水再生利用专项规划并通过调 查确定。 3.0.7工程设计方案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 可靠、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案。污水再生处理工艺设计宜通 过试验或借鉴已建工程的运行经验进行。 3.0.8应根据污水再生利用水源及用户位置,合理选择再生水 厂厂址。 3.0.9再生水厂选址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内时,应充分利用现有 生产及附属设施。再生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合并建设时,附属设施

    3.0.7工程设计方案应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 可靠、经济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案。污水再生处理工艺设计宜 过试验或借鉴已建工程的运行经验进行,

    3.0.8应根据污水再生利用水源及用户位置,合理选择再生 厂厂址。

    3.0.9再生水厂选址在现有污水处理厂内时,应充分利用现

    生产及附属设施。再生水厂与污水处理广合并建设时,附属设 及附属设备应统一规划建设及配备。独立建设的再生水广应根折 再生水的水质目标以及处理工艺,合理设置附属设施及附厂 设备。

    3.0.10污水再生利用工程中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应大于50 年,管道及专用设备的设计使用年限宜按材质和产品更新周期经 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构筑物设计应满足抗震、抗浮、防渗、防 腐、防冻等要求。 3.0.11再生水厂产生的污泥及浓缩废液应进行处理处置。 3.0.12再生水厂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设置安全、防 爆、消防、防噪、抗震、卫生等设施。 3.0.13应结合工程近期、远期规划,综合确定输配水管网的设 计水量、水压和水质保障措施。个别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自行增 建相应设施。 3.0.14可能产生水锤危害的供水泵站及输配水管线,应采取水 锤防护措施。 3.0.15配水干管宜布置成环状管网。枝状管道末端应设置排水 阀(井),并应考虑排水出路。 3.0.16再生水供水配套设施及运营管理措施应根据再生水用水 途径要求确定。 3.0.17再生水厂供电系统设计应满足用户对供水可靠性要求, 不宜低于二级负荷。 吉防用点房祖山发用滴西

    4.1.1再生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应满足再生水生产与供给的可 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且不应对后续再生利用过程产生 危害。

    收集区域现状水质和预期水质变化情况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的有关 规定。

    4.1.3以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再生水水源时,其设计水质

    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出水水质及原设计出水水质综合分析 确定。

    4.1.4再生水水源水宜通过排水管道、暗渠收集输送,不得二 次污染。 4.1.5严禁以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污水 作为再生水水源。

    4.1.4再生水水源水宜通过排水管道、暗渠收集输送,不祥 次污染,

    4.1.5严禁以放射性废水、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污水 作为再生水水源。

    4.2.1污水再生利用用途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4.2.1污水再生利用用途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 再生利用分类》GB/T18919的有关规定,不同用水途径的再 生水水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再生水用作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水质》GB20922的有 关规定。 2再生水用作工业用水水源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月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的有关

    规定。当再生水作为冷却用水、洗涤用水直接使用时,应达到现 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 的有关规定。当再生水作为锅炉补给水时,应进行软化、除盐等 处理。当再生水作为工艺与产品用水时,应通过试验或根据相关 行业水质指标,确定直接使用或补充处理后再用。 3再生水用作城市杂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有关 规定。 4再生水用作景观环境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的 有关规定。 5再生水用作地下水回灌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质》GB/T19772的 有关规定。 6再生水用作绿地灌溉用水的水质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绿地灌溉水质》GB/T25499的有关 规定。

    要求确定或分质供水;也可按用水量最大用户的水质标准要求确 定。个别水质要求更高的用户,可自行补充处理达到其水质 要求。

    4.3.1设计供水量应由再生水利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未预 见水量等组成。设计规模应按最高日供水量确定。 4.3.2当水源为污水处理厂出水时,最大设计规模应为污水处 理厂出水量扣除再生水厂各种不可回收的自用水量,且不宜超过 污水处理厂规模的80%

    4.3.1设计供水量应由再生水利用水量、管网漏损水量、未预 见水量等组成。设计规模应按最高日供水量确定,

    理厂出水量扣除再生水厂各种不可回收的自用水量,且不宜超过 污水处理厂规模的80%

    理厂出水量扣除再生水厂各种不可回收的目用水量,且不宜

    4.3.3工业企业再生水用水量宜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

    于已经建成投产的工业企业,宜通过用户调查方法确定;对于建

    设期的工业企业,可依据其设计文件中的用水量确定;对于处在 规划阶段的拟建企业,可按同类规模企业的再生水用水量情况 确定。

    4.3.4农由灌溉用水量可按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用水量指

    4.3.4农田灌溉用水量可按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用水量指标及 灌溉面积确定。

    1娱乐性、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量可按水体容量除以换才 周期确定。 2其他环境用水量可按维护生态环境平衡,满足植被用水 水生生物用水等需要,加上非汛期最大月水面蒸发量和水体渗透 量之和确定。

    .3.7球化浇催用水定额应根据气族杂件、植物种类、 一表 化性状、浇灌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因素确定。当无相关资料时, 化浇灌用水可按1.0L/(m·d)~3.0L/(m·d)确定。

    4.3.11未预见用水量可按再生水利用水量与配水管网的漏损力

    4.3.12再生水厂自用水量应按再生水厂生产工艺需要计算

    途径通过调研分析确定。

    5.1.1再生水厂厂址、厂区总体布置、竖向设计等设计要求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和《室外排 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

    艺设计应同时考虑处理出水的达标排放和再生水生产对水质净化 程度的要求,应强化氮、磷营养物处理程度,不宜在深度处理中 专门脱氮,二级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 水设计规范》GB50014的有关规定。

    5.1.3深度处理工艺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再生 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再生水用户的使用要求等因素,按相似条 件下再生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

    5.1.4深度处理工艺构筑物的设计水量应按最高日供水量加再

    5.1.5选择曝气生物滤池或膜生物反应器时,应充分发挥其生

    5.1.6再生水处理应设置消毒

    5.1.7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应按 并联设计。当任一构筑物或设备进行检修、清洗或停止工作时 应能满足供水要求。

    5.1.8供水泵站内工作泵不应少于2台,并应设置备用泵。

    供水量和水压变化大时,供水泵站宜采用机组调速等

    他自用水应采用再生水。

    1再生水厂的清水池有效容积应根据产水、供水和用水变 化曲线、自用水量等确定,并应满足消毒接触时间的要求。当管 网中无调节构筑物时,在缺乏资料情况下,可按再生水厂最高日 共水量的10%~20%确定。 2当供水区域较大,且有合适的位置及地形,可在再生水 厂外建高位水池或调节水池泵站,其调节容积应根据用水区域供 需情况确定。 3再生水用于景观环境用水、农田灌溉用水时,可利用当 地水系(体)的调蓄功能

    5.2.1在既有污水处理设施基础上升级改造时,可选择增建深 度处理设施的工艺流程,新建再生水广时应统筹考虑污水二级处 理和深度处理有机结合的工艺流程

    5.2.2依据不同的再生水水源及供水水质要求,污水再生处理

    可采用下列工艺流程: 1二级处理出水 介质过滤一一消毒; 2二级处理出水 微絮凝一介质过滤一一消毒; 3二级处理出水 混凝—一沉淀(澄清、气浮)一一介 质过滤 一一消毒; 4 二级处理出水 混凝—一沉淀(澄清、气浮)一一膜 分离一 一消毒; 5污水———二级处理(或预处理)——曝气生物滤池 消毒; 67 污水——预处理——膜生物反应器—消毒; 深度处理出水(或二级处理出水) 一一一人工湿地

    5.2.3当上述工艺流程尚不能满足用户水质要求时,可再增加

    5.2.3当上述工艺流程尚不能满足用户水质要求时,可再增力

    一种或几种其他深度处理单元,其他深度处理单元包括臭氧氧 化、活性炭吸附、臭氧一活性炭、高级氧化等。各单元的处理效 率、出水水质宜通过试验或按国内外已建成的工程实例确定,

    5.3.1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选择及其用量,应结合所选用的污 水再生处理工艺流程,根据原水混凝沉淀试验结果或参照相似条 件下的再生水厂运行经验,经综合比较确定。混凝剂和助凝剂调 配及投加方式,加药间及药剂仓库设计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关规定。药剂仓库的固定储 备量可按最大投药量的7d~15d用量确定。 5.3.2投药混合可采用机械混合、水力混合或其他混合方式 混合时间宜为30s~60s,投药混合设施中平均速度梯度值宜大

    5.3.2投药混合可采用机械混合、水力混合或其他混合方式。

    5.3.3絮凝池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隔板絮凝池的絮凝时间应为20min~30min;起端廊道流 速应为0.5m/s~0.6m/s,逐渐降至末端的0.2m/s~0.3m/s。 2折板絮凝池的絮凝时间应为15min~25min;前段流速应 为0.25m/s~0.35m/s,中段流速应为0.15m/s~0.25m/s,末 段流速应为0.10m/s~0.15m/s。 3栅条(网格)絮凝池的絮凝时间应为15min~25min;前 段流速应为0.14m/s~0.12m/s,过栅(过网)流速应为 0.30m/s~0.25m/s,中段流速应为0.14m/s~0.12m/s,过栅 过网)流速应为0.25m/s~0.22m/s,未段流速应为0.14m/s 一0.10m/s,未段应安放栅条(网格)。 4机械絮凝池的絮凝时间应为15min~25min;搅拌机的转 速应通过计算确定,并应可调,桨板边缘处的线速度应自第一级 的0.5m/s逐渐降至末级的0.2m/s。絮凝池前端宜设除沫设施,

    5.4沉淀(澄清、气浮)

    5.4.1平流沉淀池停留时间应为2.0h~4.0h,水平流速可采用 4.0mm/s~12.0mm/s,池的长深比不宜小于10:1,长宽比不 宜小于4:1,有效水深宜为3.0m~3.5m。可采用重力穿孔管排 泥或机械排泥。 5.4.2升流式斜管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应为4.0m/(m·h) ~7.0m3/(m:h),斜管长度宜为800mm~1000mm,倾角宜采 用60,上部清水区高度宜大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宜大于 1.5m。侧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5.0m/(m·h) ~9.0m/(m:h),斜板板距宜采用50mm~100mm,单层斜板 板长不宜大于1.0m,倾角宜采用60°。斜管(板)沉淀池可采用 穿孔管排泥或机械排泥。 5.4.3高效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宜为10m/(m·h)~20m (m:h);混合时间宜为0.5min~1.0min,絮凝时间宜为8mir 一15min,污泥回流量宜占进水量的3%~6%;斜管长宜采用 1000mm~1500mm,倾角宜采用60。 5.4.4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应为2.5m3/(m·h)~ 3.0m/(m·h),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宜为1.5h~2.0h,机械 搅拌内循环倍数宜为3倍~5倍,并宜设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 的装置。 5.4.5加压溶气气浮池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 料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s~20mm/s,分离室的

    5.4.1平流沉淀池停留时间应为2.0h~4.0h,水平流速可采用 4.0mm/s~12.0mm/s,池的长深比不宜小于10:1,长宽比不 宜小于4:1,有效水深宜为3.0m~3.5m。可采用重力穿孔管排 泥或机械排泥,

    5.4.2升流式斜管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应为4.0m/(m·

    ~7.0m3(m:h),斜管长度宜为800mm~1000mm,倾角宜采 用60°,上部清水区高度宜大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宜大于 1.5m。侧向流斜板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宜为5.0m/(m·h) ~9.0m/(m·h),斜板板距宜采用50mm~100mm,单层斜板 板长不宜大于1.0m,倾角宜采用60。斜管(板)沉淀池可采用 穿孔管排泥或机械排泥。

    穿孔管排泥或机械排泥。 5.4.3高效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宜为10m/(mh)~20m (m:h);混合时间宜为0.5min~1.0min,絮凝时间宜为8mir 一15min,污泥回流量宜占进水量的3%~6%;斜管长宜采用 1000mm~1500mm,倾角宜采用60° 5.4.4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应为2.5m3/(m·h)~ 3.0m/(m·h),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宜为1.5h~2.0h,机械 搅拌内循环倍数宜为3倍~5倍,并宜设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 的装置。

    (m:h);混合时间宜为0.5min~1.0min,絮凝时间宜为8min 一15min,污泥回流量宜占进水量的3%~6%;斜管长宜采用 1000mm1500mm,倾角宜采用60

    5.4.4机械搅拌澄清池的表面水力负荷应为2.5m3/(m·h

    3.0m3/(m·h),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宜为1.5h~2.0h,机械 搅拌内循环倍数宜为3倍~5倍,并宜设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 的装置。

    5.4.5加压溶气气浮池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

    1接触室的上升流速可采用10mm/s~20mm/s,分离室的 向下流速可采用1.5mm/s~2.0mm/s,分离室表面水力负荷宜 为5.4m/(m·h)~7.2m/(m·h)。气浮池的单格宽度不宜 超过10m;池长不宜超过15m;有效水深宜采用2.0m~3.0m。 2溶气罐位置宜靠近气浮池,溶气压力可采用0.2MPa~ 0.4MPa,溶气水回流比为10%。

    3采用高效浅层气浮的气浮池水力负荷宜为5.0m/(m·h) 6.0m3/(m:h),水深不宜小于0.6m,溶气压力可采用 0.35MPa~0.40MPa,溶气水回流比可采用15%~30%。 4气浮池应设置排泥、排渣设施。

    5.5.1化学除磷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选用前置沉淀工艺、同步沉淀工艺或后沉淀工艺。 2 药剂可采用铁盐、铝盐或石灰。 3采用铝盐或铁盐絮凝剂时,其投加量与污水中总磷的摩 尔比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数据时,可采用1.5~3.0。 4石灰作为絮凝剂时,宜投加铁盐助凝剂。石灰用量与铁 盐用量宜通过试验确定。 5.5.2化学除磷工艺产生的化学污泥量宜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 工程运行数据确定,化学污泥宜与生物污泥一并处置。 5.5.3化学除磷絮凝剂投加系统应满足计量准确、耐腐蚀及不 堵塞等要求,

    5.6.1石英砂滤料滤池、无烟煤和石英砂双层滤料滤池的设计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滤池的进水SS宜小于20mg/L。 2均匀级配石英砂滤料滤池(V型滤池),滤料有效粒径 d1)宜为0.9mm~1.3mm,不均匀系数(K80)宜为1.4~1.6 厚度宜采用1000mm~1300mm。滤速宜为5m/h~8m/h。应设气 水冲洗和表面扫洗辅助系统,表面扫洗强度宜为2L/(m:s)~ 3L/(ms);单独气冲强度宜为13L/(m·s)~17L/(m:s),历 时2min~4min;气水联合冲洗时气冲强度宜为13L/(m:s)~ 17L/(m·s),水冲强度宜为2L/(m·s)~3L/(m·s),历时 Bmin~4min;单独水冲强度宜为4L/(m·s)~6L/(m·s),历时

    3min~4min。 3无烟煤和石英砂双层滤料滤池,无烟煤滤料有效粒径 d10)宜为0.85mm,不均匀系数(K80)宜小于2.0,厚度宜采用 300mm~400mm:石英砂滤料有效粒径(d10)宜为0.55mm,厚 度宜采用400mm~500mm;滤速宜为5m/h~10m/h。宜采用先气 冲洗后水冲洗方式,气冲强度宜为15L/(m:s)~20L/(m·s) 时1min~3min;水冲强度宜为6.5L/(m:s)~10L/(m:s) 历时5min~6min。 4单层细砂滤料滤池,石英砂滤料有效粒径(d10)宜为 0.55mm,不均匀系数(K80)宜小于2.0,厚度宜采用700mm~ 200mm,滤速宜为4m/h~6m/h。宜采用先气冲洗后水冲洗方 式,气冲强度宜为15L/(m:s)~20L/(m:s),历时1min~ Bmin;水冲强度宜为8L/(m:s)~10L/(m:s),历时5mir 一7min。 5滤池的工作周期采宜用12h~36h。 6滤池系统水头损失宜采用2.0m~3.0m。 7滤池宜设有冲洗滤池表面污垢和泡沫的冲洗水管。 8滤池宜采取临时性加氯等措施。 5.6.2滤布滤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滤池的进水SS宜小于20mg/L。 2可采用聚酯编织针毡滤布或合成纤维绒毛滤布,最小孔 径宜为10um,表面浸没度宜为100%;滤盘直径宜为0.9m~ 3.0m;滤速宜采用8m/h~10m/h或通过试验确定;滤盘反洗转 速宜为0.5r/min~1.0r/min,反冲洗水量宜为处理水量的 1.0%,反冲洗泵扬程宜为7m~15m。 3冲洗前水头损失宜为0.2m~0.4m。 4滤池宜设斗形池底,可采用重力排泥。 5.6.3长纤维束滤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水SS宜小于20mg/L。 2滤料厚度宜为1.0m~1.2m,滤速宜为15m/h~20m/h。宜

    采用气水反冲洗方式,气冲强度宜为50L/(m:s)~70L/(m·s), 水冲强度宜为7L/(m:s)~9L/(m:s);反洗周期宜为8h~ 24h。 3水头损失宜为1.5m~2.0m。 4宜在滤池内设置纤维密度调节装置。 5.6.44 短纤维束滤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进水SS宜小于20mg/L。 2滤料厚度宜为1.6m~1.8m,滤速宜为15m/h~20m/h。 宜采用气水反冲洗方式,气冲强度宜为28L/(m·s)~32L/(m: s),水冲强度宜为5L/(m·s)~6L/(m·s),反洗周期宜为 8h~24h。 3水头损失宜为2.0m~2.5m。 4 宜在滤池内设置滤料拦截装置。 5.6.5 连续过滤砂滤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滤池的进水SS宜小于20mg/L。 2滤池宜采用单层均质级配石英砂滤料:滤料厚度宜采用 2000mm~2500mm,粒径宜为0.8mm~1.2mm,不均匀系数宜 小于1.5。滤速宜为8m/h~12m/h。连续气提反冲洗,气水比 宜为1:5;反冲洗用水量宜为3%~7%。 3滤池系统水头损失宜采用0.5m~1.0m。 4滤池前应设有杂质截留过滤器。 5宜采取防止生物生长堵寒滤池的措施

    5.7.1根据工艺需要,曝气生物滤池可采用碳氧化曝气生物滤 池、硝化曝气生物滤池或反硝化生物滤池的单级布置形式,也可 采用组合串联的多级布置形式。

    精细格栅间隙应为1.0mm~2.0mm;滤池进水SS宜小于60mg L

    5.7.3重质滤料曝气生物滤池宜选用天然火山岩滤料或人工烧结 黏土陶粒,宜按单层均质滤料配置。重质滤料厚度宜为2.5m~ 1.5m,轻质滤料厚度宜为2.0m~4.0m。硝化、碳氧化滤池滤料 粒径宜为3mm~5mm,反硝化滤池宜为4mm~6mm。底部卵石 垫层厚度宜为300mm~350mm,粒径宜为8mm~32mm。重质 滤料滤池单格面积不宜大于100m?

    5.7.4碳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及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应设空气供

    系统,池内供气可采用单孔膜曝气器或穿孔管,供气量应根据 氧量计算确定。曝气风机和反冲洗风机出口处应设置放空装置 爆气生物滤池多格并联运行时,供氧鼓风机应采取一对一或一 二布置形式。

    合洗、清水漂洗依次进行。气洗时间宜为3min5min;气水联 合冲洗时间宜为4min~6min;单独水漂洗时间宜为8min~ 10min。空气冲洗强度宜为10L/(m·s)~15L/(m·s),水反 洗强度宜为4L/(m·s)~6L/(m·s)。滤池的反冲洗周期宜为 24h~72h

    5.7.6滤池进出水液位差宜为1.8m~2.3m。

    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应大于4。当污水中碳源不足时可外 谈源。外加碳源投加量(以CODcr计)可按所需去除的硝态氮 度的3倍~5倍计算。具备条件时,应选用利于生物降解的当 廉价碳源

    5.7.9曝气生物滤池的容积负荷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

    数据时,其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积负荷宜为3kg/(m·d)~6kg m3·d),硝化容积负荷(以NH3一N计)宜为0.3kg/(m3·d)~ 0.8kg/(m3·d)。反硝化生物滤池容积负荷(以NO3一N计)宜为 .8kg/(m:d)~4.0kg/(m:d),滤速宜为6.0m/(m:h)~ 12.0m/(m·h),空床水力停留时间宜为20min~30min

    5.8.1膜生物反应器类型应根据污水性质、浓度和水量选择浸 没式或外置式。应设置膜在线清洗或离线清洗系统,并应根据膜 的运行状况确定清洗和反洗程序。

    5.8.2膜生物反应器前端应设置沉砂池及间隙不大于1mr

    精细格栅或格网等预处理构筑物。当进水水质和水量变化时应设 置调节设施;当进水中动植物油含量大于50mg/L、矿物油大于 3mg/L时,应设置除油装置。

    流出水,出水流量应稳定。膜和膜组件应耐污染和耐腐蚀,并应 采取防冻、防风、防晒措施。膜组件与池壁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300mm,且顶部应位于正常运行时的最低水位以下400mm;膜 组件下部曝气管与池底净距不应小于300mm。曝气系统的风量 应同时满足生物处理需氧量和减缓膜组件污染的要求,并应保证 布气均匀。应合理设计池内水流循环通道。

    5.8.4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反应池污泥负荷、污泥

    等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数据时,污泥负荷宜采用 0.05kgBODs/(kgMLSS·d)~0.15kgBODs/(kgMLSS·d);污 泥浓度(MLSS)宜采用6g/L~8g/L,污泥龄宜大于15d;总水力 停留时间宜为8h~15h,其中好氧段宜为5h~8h,缺氧段宜为 2h~5h,厌氧段宜为1h~2h。

    5.8.5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可采用帘式、柱式中空纤维

    5.8.5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膜组件可采用帘式、柱式中空纤维 膜或板框式平板膜;膜的孔径宜为0.01um~0.40um。正常设计 水温20℃条件下,膜通量宜采用10L/(m:h)~20L/(m:h), 膜总有效面积应增加10%~20%的富余量;跨膜压差宜小于 0.05MPa。生物反应池气水比宜为4:1~10:1,膜池气水比宜 为 7: 1~15: 1。

    5.8.6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的生物反应池容积、水力停

    污泥负荷、曝气系统等设计参数可按浸没式反应池设计。

    5.8.7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膜系统过滤方式宜为错流式过滤, 正常运行回收率宜为85%~90%,回流浓水宜为10%~15%, 膜面流速宜为3m/s~5m/s,膜通量宜为30L/(m·h)~80L (m·h)。膜组件可采用管式膜或中空纤维膜封装组成管式膜 膜的孔径宜为0.03um~0.50um,应设置反冲洗和化学清洗系 统。管式膜的进水压力宜为0.2MPa~0.4MPa,由中空纤维膜 封装的管式膜的进水压力宜为0.1MPa~0.2MPa。膜池应设置 至生物反应池好氧段的回流装置,回流比宜为300%~600%。

    5.9.1采用人工湿地工艺提高再生水供水水质时,主要设计参 数应通过试验或按相似条件下人工湿地的运行经验确定,无上述 资料时,可按现行行业标准《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CJ T54的有关规定确定。 5.9.2人工湿地选种的植物应根据不同地域及气候条件确定。 5.9.3宜就地取材选择人工湿地基质填料,并按过滤和透水要 求确定合适的级配。

    5.9.4应在人工湿地底部和侧面进行防渗处理。

    5.10.1污水再生处理采用微滤或超滤处理工艺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进水宜为污水二级处理出水,膜分离前应设置预处理设 施,宜投加抑菌剂。 2微滤膜孔径宜选用0.1um~0.2um,超滤膜孔径宜选用 0.01μm~0.10μm。 3微滤膜、超滤膜处理工艺主要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或参 照相似工程的运行经验确定。无试验数据时,正常设计水温 20℃条件下,浸没式膜处理工艺的膜通量宜采用30L/(m·h) ~45L/m·h),压力式膜处理工艺的膜通量宜采用35L/(m·

    h)~55L/(m:h),跨膜压差宜采用0.05MPa~0.06MPa,水 回收率不应小于90%。 4当膜分离系统设置自动气水反冲系统时,宜用污水二级 处理出水辅助表面冲洗。也可根据膜材料,采用其他冲洗措施。 5膜分离系统应设置运行及膜完整性的在线自动测试与控 制系统。应通过在线监测跨膜压力、水质等运行参数,自动控制 冲洗和化学清洗。反冲洗水应回流至污水二级处理系统中进行 处理;应妥善处理与处置化学清洗废液。 6当有除磷要求时,宜在膜分离系统前采取化学除磷措施 应使铝盐或铁盐絮凝剂充分与水融合反应,不得堵塞保安过滤器 及污染滤膜

    1反渗透系统应采用超滤或微滤等预处理设施,开应配置 保安过滤器、氧化性物质消除器、阻垢剂及非氧化性杀菌剂投加 等装置。 2应根据水质要求选择反渗透装置组合形式。当采用一级 两段式组合工艺流程时,水回收率不宜小于70%,脱盐率不宜 小于95%,膜通量宜为10L/(m·h)~22L/(m·h),出水pH 值应根据供水水质标准进行中和调整。 3反渗透装置的清洗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段清洗或 不分段清洗的方式。清洗系统中,微孔过滤器孔径不宜大于 um。 4反渗透系统应设置止回阀、电动慢开阀等有效的高压保 护装置,管路材质应耐腐蚀、易清垢;系统中应设置取样阀门、 流量控制阀门及不合格水排放阀门。 5清洗废液及浓缩液应进行处理与处置。

    5.11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

    5.11.1去除水中色度、嗅味及有毒有害及难降解有机物,可采 用臭氧氧化技术,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臭氧投量宜大于3mg/L,接触时间宜为5min~10min, 接触池应加盖密封,并应设置呼吸阀及安全阀。 2臭氧氧化系统中应设置臭氧尾气消除装置。 3所有与臭氧气体或溶解有臭氧的水体接触的材料应耐臭 氧腐蚀。 4可根据当地情况采用不同氧源的发生器。氧源及臭氧发 生装置系统、臭氧接触池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 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关规定。 5臭氧氧化工艺中臭氧投加量较大或再生水规模较大时, 臭氧尾气的利用应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5.11.2选用活性炭吸附工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触时间、水力负荷与再生周期等设计参数宜通过试验 确定。 2应选择具有吸附性能好、中孔发达、机械强度高、化学 性能稳定、再生后性能恢复好等特点的活性炭。 3活性炭使用周期,应以目标去除物接近超标时为再生的 控制条件,并应定期取炭样检测。 4无试验资料时,活性炭吸附池的设计参数宜符合下列 规定: 1)空池接触时间不宜小于10min; 2)炭层厚度宜为1.0m~2.5m; 3)滤速宜为7m/h~10m/h; 4)水头损失宜为0.4m~1.0m。 5活性炭吸附池经常性冲洗强度宜为11L/(m·s)~13L (m:s),冲洗历时宜为10min~15min,冲洗周期宜为3d~5d, 冲洗膨胀率宜为15%~20%;除经常性冲洗外,还应定期采用 大流量冲洗,冲洗强度宜为15L/(m·s)~18L/(m·s),冲洗 历时宜为8min~12min,冲洗膨胀率宜为25%~35%。为提高 冲洗效果,可采用气水联合冲洗或增加表面冲洗方式。冲洗水可

    用滤池出水或炭吸附池出水。

    5.12.1再生水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方法可采用氯消毒、二氧 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也可采用紫外线与氯消毒或 臭氧与氯消毒的组合方法。 5.12.2消毒剂的设计投加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 定。无试验数据时,常规氯投加量宜采用6mg/L~15mg/L,二 氧化氯投加量宜采用4mg/L~10mg/L,与再生水的接触时间不 应小于30min,出厂水及管网末端水余氯含量应符合有关标准要 求;紫外线消毒剂量宜采用24mJ/cm~30mJ/cm,接触时间宜 为5s~30s;臭氧消毒投加量宜采用8mg/L~15mg/L,接触时 间宜为10min~20min。 5.12.3消毒设施和有关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及《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的有关规定

    6.1.1再生水输配水管道平面和竖向布置,应按城镇相关专项 规划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 范》GB50289的有关规定。

    6.1.2再生水管道水力计算、管道敷设及附属设施设置的要习 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的有 关规定,

    地质情况、施工维护等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可采用塑米 管、钢管及球墨铸铁管等,采用钢管及球墨铸铁管时应进行管道 防腐。

    6.1.4管道不应穿过毒物污染及腐蚀性地段,不能避开时,应 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外部荷载、抗浮要求及与其他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露天管道应 有调节伸缩设施及保证管道整体稳定的措施,严寒及寒冷地区应 采取防冻措施。

    6.1.6再生水管道与建(构)筑物、铁路以及其他工程管

    6.1.7再生水管道与其他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

    6.1.8当再生水管道敷设在给水管道上面时,除应满足本规范

    3套管内径应大于再生水管道外径100mm; 4 套管伸出交叉管的长度每端不得小于3m; 5套管的两端应采用防水材料封闭。 6.1.9管道穿越河堤、铁路、高速公路和其他高等级路面的设 计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6.1.10管道试验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 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 6.1.11管网供水区域较大、距离再生水厂较远时,可设置管网 运行管理站点

    6.2.1再生水输水管道设计水量应根据用途、有无调蓄设施等 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镇污水处理厂至再生水厂的原水输水干管设计流量应 按再生水厂设计供水量加上自用水量确定。 2对于向特定用户供水的专用输水于管,当用户无调节设 施时,设计流量应按用户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确定;当用户设置 调节设施时,设计流量应按用户用水曲线、调节设施容量等因素 确定。 高时供水量及设计水压进

    6.2.2再生水配水管网应按最高日最高时供水量及设计水

    1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用水量和设计水压要求; 2最大转输时流量和水压的要求。 6.2.3应根据再生水用水途径,合理确定管网服务压力。不同 用户的服务压力要求差别大时,采用分压供水方式宜通过技术级 济比较确定

    .3.1输配水管道中宜设置阀门、排气阀、泄水阀、测压、测 流等装置。

    6.3.2再生水管道阀门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干管上任意两个相邻阀门之间不宜超过3条配水管: 且阀门设置间距宜为1km~2km。 2主干管变径处设置阀门时,宜设置在小口径管道上。 3干管与配水管的连接处,阀门宜在配水管起端设置。 4输配水管道的起点、终点、分叉点及穿越河道、铁路 公路处,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有关部门的规定设置阀门。 5输配水管道的阀门设置应方便事故检修隔断及放空排水 的需要

    6.3.3输配水管道的隆起点及平直段每1000m应设置排

    6.3.5再生水管道向景观水体、循环冷却水集水池等淹没出

    配水时,应设置防止倒流装置。

    配水时,应设置防止倒流装置。

    7.1.2再生水处理构筑物上面的通道,应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7.1.3再生水管道系统严禁与饮用水管道系统、自备水源供水

    7.1.4再生水管道取水接口和取水龙头处应配置“再生水不得

    7.1.5再生水输配水管网中所有组件和附属设施的显著位置应 配置“再生水”耐久标识,再生水管道明装时应采用识别色,并 配置“再生水管道”耐久标识,理地再生水管道应在管道上方设 置耐久标志带。

    7.1.6再生水调蓄池的排空管道、溢流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

    7.2.1再生水厂应设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输配水管道宜设自 动检测与控制系统。 7.2.2再生水水源收集系统中的工业废水接人口,宜设置水质 监测点和控制闸门。 7.2.3再生水厂进水口、出水口应设置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及 预警系统。

    7.2.5再生水厂主要处理单元应设置符合生产运行要求和监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5再生水厂主要处理单元应设置符合生产运行要求和监管 规定的水质监测设备。

    部门规定的水质监测设备。

    部门规定的水质监测设备。

    7.2.6再生水广进出水口与主要处理单元以及用户用水点应设 置水样取样装置。 7.2.7再生水厂出厂管道起端、配水管网中的特征点,以及各 用户进户管道上宜设置测流、测压装置,并宜设置遥测、遥信

    7.2.6再生水厂进出水口与主要处理单元以及用户用水点应设 置水样取样装置。

    7.2.7再生水厂出厂管道起端、配水管网中的特征点安全标准规范范本,以及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竣工资料 |管件标准 |民用航空标准 |槽钢标准 |试验、检测与鉴定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