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1972-2019 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范

  • DB45/T 1972-2019  公路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技术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7.8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素混凝土plainconcretepi 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碎石、砂等混合料,不配置钢筋,现场灌注而成的桩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宜在C15~C25之间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cementflyashgravelpile 采用一定比例的水泥、粉煤灰、碎石以及石屑混合料,现场灌注而成的桩体,强度宜在5.0MPa~ 25. 0 MPa之间。

    刚性桩rigid pile 桩身抗压强度大于10MPa的桩,包括素混凝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桩)、预应 桩、预制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等。

    混凝土结构主施工时实际用料方量与按桩外径计算的理论方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G 一夯击能; N—锤重为63.5kg的标准贯入试验击数 S桩基最终沉降; h一—基础底面的计算埋置深度; n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 P——复合地基土层顶面附加应力值; 一基础底面下垫层的厚度: Ap 单桩截面积; D. 地基挤密后要求砂土达到的相对密实 E, 桩体压缩模量; Es 复合地基土层压缩模量; Es 桩间土压缩模量; FB 整体稳定安全系数; F,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DB45/T 19722019

    k一—基底宽度修正系数; qsi 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 Pcz 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Pk 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 垫层的压力扩散角; n——为桩体荷载分担比系数; ——侧阻抗力分项系数; p——端阻抗力分项系数; 一粒料桩复合地基的抗剪强度; 准信息服务平 Ts—地基土的抗剪强度; 材料强度综合修正系数; 一 一基底持力层土的天然容重; Y2一 一基底以上土层的加权平均容重。

    5.1.1软土地基的判别宜采用现场定性判别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定量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1软土地基的判别宜采用现场定性判别和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定量判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5.1.2软土地基可根据地貌、土的颜色、结构、状态、地质特征,按表1进行现场初步判别。

    表1软土现场定性判别

    DB45/T 19722019

    表2软土地基原位测试击数与承载力对应表

    注1:该表中轻型动力触探主要适用于软~可塑状的黏性 验选用,对成分复杂的粗颗粒砂土和杂填土等地层应慎重选用。 注2:该表承载力主要适用于地形相对平缓的一般软土路基。 注3:对高填路堤、斜坡路堤或对变形有特殊要求的路基,应充分论证软土路基稳定与变形,严格控制路堤填

    表3软土试验指标定量判别

    注:当表中部分指标无法获得时,可以天然含水率和天然孔隙比两项指标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综合

    5.2.1根据广西软土形成环境类型,可按表4划分为山间沟谷相软土、河湖相软土、滨海相软土和坡 地相软土等类型。

    5.2.1根据广西软土形成环境类型,可按表4划分为山间沟谷相软土、河湖相软土、滨海相软土和坡 地相软土等类型。

    DB45/T19722019

    5.2.2按广西软土的母岩成分及工程特性,可按表5划分为碎屑岩地区软土、碳酸盐岩地区软土、花 岗岩地区软土、特殊岩性地区软土等类型。

    5.2.2按广西软土的母岩成分及工程特性,可按表5划分为碎屑岩地区软土、碳酸盐岩地区软土、花

    表5软士母岩成分及工程特性分类

    6广西公路典型软土地基勘察设计

    6.1.1软土地基勘察设计划分为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勘察设计阶段和详细 勘察设计阶段,勘察深度应满足相应设计阶段的要求,在路线位置确定的情况下,可简化勘察阶段,但 勘察精度应满足详细勘察阶段要求,当路线位置发生较大变化时,应按详细勘察的精度要求重新进行软 土勘察。各阶段勘察应符合下列要求: a)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应掌握路线走廊带内对工程规模有较大影响的 软土分布,了解其对路线的影响,软土地基勘察设计成果满足预可或工可线路方案研究和软土 处治工程数量估算的要求; 6 初步勘察应基本查明控制路线方案的软土分布及工程特性,研究其对路线的影响,提出处理措 施建议,软土勘察设计成果满足路线布设、处理方案设计和工程量计算的要求; C 详细勘察应逐段查明路线范围内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为路堤稳定性与沉降验算、软土处治方 案选择提供准确的指标参数,软土处治方案设计和工程数量计算满足施工要求。 6.1.2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地质选线原则及调绘要求等应符合JTGC20和JTG/TD31的相关 规定。 6.1.3软土地基勘察设计应考虑软土成因、类型、厚度、性质、路堤填高、周边环境、材料来源及工 期要求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软土勘察设计方案,勘察方法与地基处治设计方法要相互对应;勘察方 法可采用简易钻探(麻花钻、轻型动力触探)、钻探、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 6.1.4在公路软土勘察过程中宜先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并配合麻花钻、轻型触探、钎探等简易勘探手 段进行软厚度摸底,然后再针对软主的厚度、性质、填土高度等布置适当的勘察工作;当前期揭示的 软主厚度较小,且拟采用换填法时,可采用简易钻探进行控制;当软土厚度和分布范围较大,且拟采用 复合地基法时,应布置钻探工作量。 6.1.5软土地基工程地质测试,应根据软土厚度、性质、地基处治方法、构筑物类型等条件合理选择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方法,为地基变形与稳定评价提供必要资料;对于换填路段,可仅做现场原位测试, 涉及沉降与稳定计算的复合地基路段,应采取原状土样进行室内试验,室内试验应符合JTG/TD31的相 关要求,不同软基处治方法的软土试验与测试项目可按表6选用

    DB45/T19722019

    表6不同软基处治方法的软土试验与测试项目(续)

    注2:“(+)”表示可根据需要做室内试验或原位测试。 注3:对于彻底清淤换填路段,软土均已挖除,通常采用麻花钻或轻型动力触探等轻便勘探手段,故取样 严格要求。

    6.1.6软土地基上的路堤稳定安全系数和工后沉降应满足要求:

    表7稳定安全系数容许值

    D路基工后沉降应符合表8的要求:

    DB45/T 19722019

    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应控制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需满足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增大值不大于0 段差异沉降引起的纵坡变化不大于0.4%的要求。

    改扩建工程应控制拓宽路基的差异沉降,需满足拓宽路基的路拱横坡度增大值不大于0.5%、相邻路 纵坡变化不大于0.4%的要求。

    c)路基稳定性验算和沉降计算方法应符合JTG/TD31的相关要求,当计算稳定安全系数和工后沉 降不满足要求时,应针对稳定和沉降进行软土地基处治设计。 6.1.7软土地基勘察成果应对存在软土区域的路线及构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一般软土路段的 地质条件可用表格说明,分布范围较广的深厚软土路段应编制专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交的勘察成果 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一般软土路段应提供软土工程地质条件一览表; b 软土工点勘察路段应提供:文字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纵横部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土工试 验资料成果图表,包括士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能试验成果表与指标统计表,孔隙比与荷载关系 图等;现场勘探、原位测试照片等; 文字说明应阐明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条件、工程项目的特点,包括软土地基勘察要 求查明内容和结论的说明,以及按软土工程地质评价要求进行工程地质评价的情况及结论。 6.1.8软土地基处治设计应包括相邻过渡路段的设计内容,一般软土路段地基处治设计可仅提供通用 设计图与工程数量表,表中应包括软基处理路段的起桩号、路段长度、处理方案、工程数量等信息; 重要软土路段工点还应提供软基专项处治设计,文字说明与图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软土地基处治方法设计通用图; b 软土过渡路段设计图(桥头、涵洞、通道等); C 软土分布路段及处治方法表; d 软土地基处治工程数量表; e 软土路基动态监测设计图; 软土路基动态监测设计工程数量表; 名 复杂软土工点专项设计文件(设计文字说明、工程地质平面图、包含地形与路堤断面的地质部 面图及相关工程数量表)。

    6.2碎屑岩地区软土地基

    2.1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前,宜按表9对碎屑岩地区软土类型进行划分,采取针对性的勘察方法 的处治方案。

    DB45/T 19722019

    表9碎屑岩区软土分类

    6.2.2在山间沟谷地质选线时,路线宜选择在地势较高,硬壳层厚度较大的地段,不宜选择大面积分 布软土的沟谷、洼地或下卧硬层横坡较陡的地段;不宜将涵洞通道结构物位置选择在软土厚度大、性质 差的部位。 6.2.3在软土工程地质调绘时,应结合路线占地范围及涵洞、通道、挡墙等构筑物的位置进行调查, 应重点调查可能发育坡地软土的位置、分布范围,可采用简易勘探手段辅助工程地质调绘综合判别地势 低洼的旱地是否存在软土,当简易钻探不能查明软土厚度时,应布置机械钻孔进一步勘察。 6.2.4地形平坦的软土路段,勘探点布置宜沿路线中心布置;地形起伏较大的沟谷路段,勘探点可沿 路基范围内的冲沟轴向布置;地质条件简单的路段勘探点间距宜为150m~300m,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 勘探点间距宜为100m~200m,且每个沟槽均应有勘探点控制,对于横坡较陡或路堤填高较大的软土路 段应布置勘探横断面,每个横断面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 6.2.5勘探点深度应根据软土的厚度、性质、填土高度和结构物类型等确定,满足软土地基工程地质 评价和地基处治设计的需要,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地形平坦的浅层软土,一般路基的勘探点深度应穿过软土层至下卧硬层,涉及到路基稳定 和结构物路段的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下卧硬层1m~2m:

    DB45/T 19722019

    层2m~3m; c)对于上硬下软型软土,勘探点深度应穿过硬壳层和软弱下卧层,进入下卧硬层1m~3m。 6.2.6碎屑岩地区软土地基处治可选用换填法、加筋法、水泥搅拌桩法、碎石桩法等;当软土厚度小 于4.0m时,软基处治方法宜选用换填法,对于具备施工条件的狭窄沟槽部位,软土换填厚度可适当加 深;当软土厚度大于等于4.0m时,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宜选用水泥搅拌桩、碎石桩等 复合地基处治方法。

    a)对于浅层型软土,软基处治方法以换填法为主,局部厚度较大处可选用复合地基方法;当遇涉 水路段,软土呈流塑状,当换填开挖困难时,也可考虑抛石挤淤强夯置换法; b 对于渐变型软土,软土厚度较浅处可采用换填法,软土厚度较大处应采用复合地基法,应详细 论证桩端持力层应进入可塑~硬塑状土层的深度,避免施工期桩长大量增加; C 对于上硬下软型软土,应优先论证利用硬壳层的可行性,可采用应力扩散原理验算软弱下卧层 是否满足要求;当硬壳层厚度不满足要求时,应综合考虑路堤填高、软土厚度、性质及周边砂、 石料等合理选用换填法、加筋法和复合地基法。 5.2.8应开展路基挖方区土石成分及周边石料、砂砾等料场的调查,地下水贫乏的路段可充分利用路 基挖方料进行换填,地下水丰富路段的换填材料应采用硬质挖方料或砂石料,不宜将泥岩、页岩等易软 化岩土挖方料用于软基换填。

    6.3碳酸盐岩地区软土地基

    3.1开展勘察设计工作前,宜按表10对碳酸盐岩地区软土类型进行划分,采取针对性的勘察方 效的处治方案。

    表10碳酸盐岩地区软土分类

    6.3.8碳酸盐岩区软土地基处治方法可选用换填法、加筋法、碎石桩法、排水渗沟法等;当软土厚度 小于4m时,软基处治方案宜选用换填法,地下水不甚发育的地段,软土换填厚度可适当加深;软土厚 度大于4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宜考虑就地取材选用碎石桩法。

    4m时,软基处治方案宜选用换填法,地下水不甚发育的地段,软土换填厚度可适当加深;软土厚 于4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宜考虑就地取材选用碎石桩法。 9针对碳酸盐岩区软土的分类,可参考下列原则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对于浅层型软土,软基处治方法以换填法为主,局部厚度较大处可选用复合地基方法; D 对于上硬下软型软土,应优先论证利用硬壳层的可行性,可采用应力扩散原理验算软弱下卧层 是否满足要求;当硬壳层厚度偏薄、下部软弱土性质相对较好时,为增加应力扩散层厚度,可 考虑在基底设置碎石+土工格栅垫层,或者直接采用基底填石路堤或全部填石路堤,且应满足 沉降变形要求;当硬壳层不具备利用条件时,宜选用复合地基法; 对于石芽型软土,应全部清除石芽间的软弱土,对参差不平的石芽应削平,坑洼部位以片石或 碎石回填,应整平至原地面,整平、压实的岩面上应设置碎石调平层,厚度不小于30cm,石 芽型软土处治前后示意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石芽型软土地基处治前示意图

    图2石芽型软士地基处治后示意图

    对于季节性软土,软土性质随季节变化较大,宜选择旱季施工,应注意地下水的及时疏排,可 考虑设置排水渗沟、基底填石或填石路堤等方案; e 对于部分碳酸盐岩地区坡地低洼处由于季节性排水不畅还可能存在坡地软弱土,宜采用浅层换 填碎石、碎石垫层或渗沟等方案进行软弱地基处治。 6.3.10软土路基勘察设计时应开展路基挖方区土石成分及周边石料的调查,地下水贫乏的路段可充分

    利用路基挖方料进行换填,地下水丰富路段应采用灰岩、白云岩等硬质挖方料或片碎石,不应将红粘土、 膨胀土等不合格挖方料用于软基换填。 6.3.11在软基处治过程中,当地基遇岩溶发育时,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软土、岩溶等因素。

    6.3.11在软基处治过程中,当地基遇岩溶发育时,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应综合考虑软土、岩溶等因素。

    6.3.11在软基处治过程中,当地基遇岩溶发育时,地基处理方案选择应综合考

    6.4花岗岩地区软土地基

    表11花岗岩地区软土分类

    6.4.2在花岗岩地区软土地质选线时,路线宜避开有大面积软土分布的水田、水塘、谷地等地下水发 育的地段,无法避开时,应减少穿越软土区域面积,做到填挖平衡。 6.4.3在软土地基工程地质调绘时,应准确划分软土的分布范围和深度,加强对地下水丰富的冲沟旱 地调查,避免遗漏软土路段;当简易钻探不能详细查明软土的分布范围与深度时,应布置机钻孔进一步 勘察,避免把砂夹层或砂层透镜体误判成持力层。 6.4.4花岗岩地区软土勘察可采用麻花钻、轻型触探、静力触探及机械钻探等综合勘蔡手段;对于软 土厚度不大,且含砂量较少黏性土,可以简易勘探手段为主;对于地层复杂的砂砾夹层、渐变型软土及 孤石型软土,当采用简易勘探手段易造成软土厚度误判时,应采用机械钻探手段相互佐证。 6.4.5对于地形平缓的软土路段,勘探点应沿路线中心或软土厚度较大的部位布置;地质条件简单的 路段勘探点间距宜为150m~250m,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勘探点间距宜为80m~150m,且每个沟槽均

    DB45/T 19722019

    应有勘探点控制,孤石型软土路段应适当加密勘探点间距;对于横坡较陡或路堤填高较大的软土路段应 增加勘探横断面,每个横断面勘探点数量宜不小于2个。

    地质评价和地基处治设计的需要,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对于软土厚度和填土高度较小的浅埋型软土及渐变型软土,勘探点深度应至少穿过软土层达到 下卧硬层; b 对于软土厚度大于3.5m和填土高度较大的浅埋型软土及渐变型软土,若考虑采用复合地基处 治时,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硬层1m~2m,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硬层3m~5m; c)对于孤石型软土,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稳定硬层3m~5m。 6.4.7花岗岩地区软土成分不均匀,应重点查明软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等,加强取 样试验,当软土取样有困难时,应加密原位测试,严格控制钻探回次进尺,取样与原位测试间距宜为 0. 5 m~1. 5 m

    c)对于孤石型软土,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稳定硬层3m~5m。 6.4.7花岗岩地区软土成分不均匀,应重点查明软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及物理力学性质等,加强取 样试验,当软土取样有困难时,应加密原位测试,严格控制钻探回次进尺,取样与原位测试间距宜为 0.5m1.5m。 6.4.8花岗岩区软土地基处治方法可选用换填法、水泥搅拌桩法、碎石桩法等;当软土厚度小于4m 时,软基处治方案宜选用换填法,对于地下水不甚发育的地段,软土换填厚度可适当加深;当软土厚度 大于4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宜选用复合地基处治方法。 一

    软土厚度 大于4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宜选用复合地基处治方法。 6.4.9针对花岗岩地区软土地基的分类,可参考下列原则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 a 对于浅层型软土,软基处治方法以换填法为主,可选择复合式换填或全换填两种形式;对于厚 度较大的软土,可选用复合地基处治方法; b 对于渐变型软土,软土厚度较浅时,可采用换填法;对于软土厚度较大时,可采用复合地基处 治法,桩长设计宜充分考虑施工作业平台填土厚度及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 C 对于软土厚度较小的孤石型软土,宜采用换填法处理,清淤后直径小于0.5m的孤石可保留作 为回填材料,直径大于等于0.5m的孤石须破碎后方可作为回填材料; 对于软土厚度较大的孤石型软土,在水泥搅拌桩、碎石桩等复合地基施工过程中,应先用勾机 清除孤石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复合地基施工工序。 6.4.10软土路基勘察设计应开展路基挖方区土石成分及周边石料的调查,加强花岗岩残积土的取样试 验,查明其是否存在高液限性,地下水匮乏的路段可充分利用路基挖方料进行换填;对于地下水丰富路 没,施工常水位以下应采用强~中风化花岗岩挖方料或片碎石进行换填,施工常水位以上可采用合格花 岗岩残积土或全风化~强风化花岗岩等换填,不应将具有高液限、膨胀性的花岗岩残积土用于软基换填。 411对工尚出 地外浴汁

    6.5滨海地区软士地基

    6.5.1滨海地区软土可按表12进行分类,开展软土助察设计工作时,宜根据软土分类有针

    宾海地区软土可按表12进行分类,开展软土勘察设计工作时,宜根据软土分类有针对性的采取 察方法及处治手段。

    的勘察方法及处治手段。

    有效的勘察方法及处治手段。

    DB45/T 19722019

    表12滨海地区软土分类

    6.5.2在滨海地区软土地质选线时,应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潮汐、气象 等因素,综合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情况,合理的选择路线的平面布置、路基设计高程、断面形式;路线 宜避开大面积分布软土的水田、虾塘、滩涂等地段,滨海路堤应布设在海面最窄、水深浅、波浪小、海 滩地势平坦、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 6.5.3在软土地基工程地质调绘时,应加强潮汐、虾塘、水田等的地表水变化调查,避免遗漏软土路 段,应以简易勘探手段辅助工程地质调绘,简易钻探不能查明的软土,应布置机械钻孔进一步勘察,避 免把砂夹层或砂层透镜体误判成持力层。 6.5.4滨海地区软土地基勘察可采用麻花钻、轻型触探、静力触探及机械钻探等综合勘察手段,对于 款土厚度不大,且成分均匀的黏性土,可以简易勘探手段为主,对于存在多层软土夹层或软土厚度较大 地段,应采用机械钻探或静力触探等手段进行软土勘察。 6.5.5勘探点布置应沿路线中心或软土厚度较大的部位布置,地质条件简单的路段勘探点间距宜为 100m~200m,地质条件复杂的路段勘探点间距宜为50m~100m,局部淤泥与砂层交互沉积的路段,应

    DB45/T 19722019

    适当加密勘探点间距,对于横坡较陡或路堤填高较大的软土路段应增加勘探横断面,每个横断面勘探点 数量宜不小于2个。

    a)对于软土厚度和填土高度较小的防城钦州区软土及犀牛脚区软土,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硬层1 m2m,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硬层3m~5m; b 对于软土厚度较大防城钦州区软土或淤泥与砂层交互沉积的地段,勘察孔深度应不小于地基压 缩层的计算深度或达到地基附加应力与地基土自重应力比为0.10~0.15时所对应的深度。 6.5.7滨海地区软土成分不均匀,地层差异性较大,应重点查明软土的成分及物理力学性质,加强取 样试验,当软土取样有困难时,应加密原位测试,严格控制钻探回次进尺,取样与原位测试间距宜为 0.5m~1.5m

    5.5.8根据滨海地区软土的分类,软土地基处治方法可选用换填法、加筋垫层法、强夯与强夯置换法、 水泥搅拌桩法等,具体参考下列原则进行选择: a)对于厚度小于3.5m的淤泥或淤泥混砂,宜选用换填法处治; 对于厚度较小的松散~稍密状砂土或砂土混淤泥,路堤填高小于2.5m时,宜采用换填法处治; 当路堤填高大于等于2.5m时,可考虑加筋垫层法处理; 对于软土厚度不大且上部已有一定厚度填土的路段,可采用强夯法处治; d 对软土厚度不大且以流塑状淤泥为主的路段,可考虑选用抛石挤淤+强夯置换法处治; e 对软土厚度较大的流塑~软塑状淤泥路段,可考虑选用浅层开挖+抛石挤淤泥强夯置换或强夯 片石墩等方法; f)软土厚度大于3.5m,且路段长度大于150m的软土路段,宜选用复合地基处治方法。 5.5.9软土路基勘察设计应进行周边取土料、砂料、石料的调查,滨海地区地下水丰富,施工常水位 以下宜采用中砂粒径以上海砂或碎石、片石进行换填,施工常水位以上可采用合格粗粒土换填,不应将 份粒海砂、细粒海砂及具有高液限、膨胀性的岩土材料用于软基换填。 5.5.10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灰黑色淤泥质土,当采用水泥搅拌桩方案时,应加强水泥配合比试验及现场 式桩工作,以确保水泥搅拌桩强度满足要求。

    6.6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

    6.6.1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勘察时,应查明以下内容: a) 地形地貌的成因、类型、分布和形态特征; b) 成因、地层结构、分层厚度等; C d 地下水的类型、埋深、水位变化情况、水质及腐蚀性; e 当地既有建筑物软弱土地基处治措施和经验; f 6.6.2 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勘察时,应遵循以下方法: a 收集并理解设计资料,明确公路路基各段填土厚度及承载力要求; b 加强地质调绘,查明软弱土地段的地质条件、周边工程环境及下伏基岩产状等 C 采用麻花钻、钻探、现场触探、挖探等现场测试,确定软弱土厚度、范围等。 6.6.3 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勘察时,现场勘探点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勘探时应布置横部面,横剖面间距100m~200m,局部复杂路段宜加密; b 每个横剖面勘探点数不宜少于2~3个; )重要构筑物如涵洞、通道、挡墙等位置,应布置或加密勘探点:

    6.4 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处治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 炭质岩软土段宜采取换填法或复合地基法进行处理; b 处治深度以覆盖层厚度为宜,地下水丰富路段,宜加深1m~2m; 当基底岩层产状为顺坡向时,应在基底开挖一定数量的反坡向台阶; 填方路段处治宽度:下边坡处治范围应是边沟外侧+处治深度宽度范围内垂直区域;上边坡可 按普通路段换填宽度处治,见示意图3; e)宜于换填底部或原地面标高设置L型碎石导水层,导水层厚度30cm~50cm

    6.7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基

    图3炭质岩地区软土地基处治设计示意图

    6.7.1 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基勘察,应查明以下内容: a 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 b 膨胀土地区的微地形起伏和横向坡度; C 软土的成因、类型、结构、分布范围; d 膨胀土的矿物成分、含有物、物理力学性质、胀缩特性、膨胀等级; e 膨胀土下伏地层及结构面发育情况; 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及工程施工等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膨胀土强度、变形发展趋势,评价工程 的长期稳定性。 6.7.2 膨胀土地区软土地基地质调绘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地质调绘的范围应包括路中线两侧各不小于200Ⅲ的带状区域,对可能存在不利影响因素的地 段,应加宽至可能影响或受影响的区域以外,调绘的比例尺为1:2000; b) 应针对软土的分布、性质、工程类别及规模开展调绘工作,以评价软土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并 提出预防和处治措施; C 应注意调查工程区既有道路软土的地质条件及工程现状。 6.7.3 膨胀土地区软土路基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a 膨胀土地区软土路基应注重防水、保湿设计: b 强膨胀土不得作为软基换填材料和路堤填料;当利用弱~中等膨胀土填筑路基时,应采取合适 的工程措施降低膨胀土的影响或改善膨胀土的工程性质; C 换填处治时,涵洞、通道、挡墙等构筑物位置,软弱土处治深度应大于大气影响急剧层深度。

    7特殊路段软土地基勘察设计

    7.1.1在已有公路软土路基拓宽勘察设计之前,应重点收集既有公路地基与路基的勘察设计文件、峻 工图、养护记录、监测等方面的资料,充分利用已有成果资料。 7.1.2路基拓宽分单侧拓宽和两侧拓宽两种形式,当路基拓宽一侧遇到大面积深厚软土、水塘等软土 发育路段时,路基拓宽方式应充分考虑地质选线要求,尽可能避开或从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一侧拓宽路 基。 7.1.3在软土工程地质调绘时,应加强既有公路软土路基的现状调查,重点调查软土病害路段的分布 范围、发育特征、路基结构与断面形式等,扩建新路基部分应辅助以简易勘探手段进行工程地质调绘, 避免遗漏软土或软弱土发育路段。 7.1.4既有公路软土路基勘察手段以机械钻探为主,拓宽新建软土地基勘察手段可采用简易勘探和机 钻探,对于软土厚度较小的路段,可以简易勘探手段为主,对于软土分布范围和厚度较大的路段,应 采用机械钻探进行软土勘察。 7.1.5应加强高填路堤、陡坡路堤、病害路段等与软土、软弱土相关位置的勘探布置工作,既有公路 的高填、陡坡软土路基宜布置横向勘探线,既有公路软土病害路段宜沿裂缝和垂直路线方向布置纵横向 勘探线,横向勘探线上钻孔宜布设在既有路基的路面、边坡、坡脚等部位,新建路基部分勘探点可沿路 线方向布置,同一横向勘探剖面应包括新旧路基钻孔,以查明既有路基和扩宽地基的地质条件现状。 7.1.6既有软土路基勘探点深度应穿过路基填土层至下卧持力层3m~5m,拓宽部分的软基勘探点深 度可按一般新建软土路段的勘察要求执行,对于软土厚度较大的路段,勘察孔深度应不小于地基压缩层 的计算深度或达到地基附加应力与地基土自重应力比为0.10所对应的深度。 7.1.7应通过既有路堤与地基的取样与原位测试,查明既有路基填料的含水率、液限、塑限、CBR值、 压实度等,以及路基沉降完成情况。 7.1.8应加强既有软土地基分析评价工作,主要分析与评价内容包括: a)通过调查既有公路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情况,分析既有公路软土地基的固结度、固结系数、压 缩循系数、强度增长或剩余沉降等; 6 分析评价拓宽路基与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和差异沉降,以及拓宽路基对既有路基稳定和沉降的影 响程度,并应提出拓宽路堤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对于软土病害路段,应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病害成因,评价既有路基的沉降和稳定性状况, 对既有软土路基的可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病害处治建议和选择有效的处治方案。 7.1.9 既有路基拓宽工程软土地基处治方法以换填法和复合地基法为主,在地基处治设计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a)换填法主要适用于软土厚度小于2.5m的软土路段,当软土性质相对较好时,软土换填厚度可 适当加深,但应确保既有路基的稳定; 复合地基法适用于软土厚度大于2.5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当软土性质相对 较好时,也可考虑刚度较低的水泥搅拌桩;当软土性质较差时,宜选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当软 土性质特别差时,宜选用带桩帽的桩承式路堤或轻质材料填筑方案等; C 可根据需要在路基底、路堤中部、路床等部位加铺土工加筋材料,增加拓宽软土路基的稳定性: 减少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 7.1.10采用换填法处治时,应考虑软土基坑开挖对既有路基稳定的影响,基坑开挖时宜根据现场地质 条件和旧路填土高度等情况设置临时支护措施。

    通过调查既有公路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情况,分析既有公路软土地基的固结度、固结系数、压 缩系数、强度增长或剩余沉降等; b 分析评价拓宽路基与既有路基的稳定性和差异沉降,以及拓宽路基对既有路基稳定和沉降的影 向程度,并应提出拓宽路堤软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 C 对于软土病害路段,应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病害成因,评价既有路基的沉降和稳定性状况, 对既有软土路基的可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提出病害处治建议和选择有效的处治方案。 7.1.9 既有路基拓宽工程软土地基处治方法以换填法和复合地基法为主,在地基处治设计时,应符合 下列规定: a)换填法主要适用于软土厚度小于2.5m的软土路段,当软土性质相对较好时,软土换填厚度可 适当加深,但应确保既有路基的稳定; 复合地基法适用于软土厚度大于2.5m,且路段长度大于100m的软土路段。当软土性质相对 较好时,也可考虑刚度较低的水泥搅拌桩;当软土性质较差时,宜选用刚性桩复合地基;当软 土性质特别差时,宜选用带桩帽的桩承式路堤或轻质材料填筑方案等; C 可根据需要在路基底、路堤中部、路床等部位加铺土工加筋材料,增加拓宽软土路基的稳定性: 减少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 7.1.10采用换填法处治时,应考虑软土基坑开挖对既有路基稳定的影响,基坑开挖时宜根据现场地质 条件和旧路填土高度等情况设置临时支护措施。

    7.1.11采用换填法处治时,换填材料应优先选用片石、碎石或硬质挖方石碴等水稳性和透水性好的优 质材料;在硬质换填材料乏的路段,施工常水位以下采用优质换填材料,施工常水位以上部位可适当 放宽条件采用合格粗粒土填筑。 7.1.12换填法可参照图4设计:复合地基法可参照图5设计。

    图4路基拓宽换填法处治设计示意图

    图5路基拓宽复合地基处治设计示意图

    7.2.1桥梁方案布置时,应避免将桥头布置在深厚软王路段。 7.2.2桥头软基勘察除按常规软土路段的勘察要求执行外,应充分利用桥台钻孔资料成果,加强取样 试验与现场原位测试工作。 大 7.2.3桥头路段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桥台结构、桥头路堤和软土地基处理等3个方面协调关系,采取相 应的衔接措施,避免桥台推移,实现桥台与台后路堤的平顺过渡。 7.2.4桥头路段路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桥台与路线斜交角度较大时,应加强结构措施,不得出现土压力不平衡造成的位移和开裂; b 搭板长度不宜小于8m; ? 桥台锥坡范围存在软土时,应进行软土处治: d 应合理控制桥头软土路段的填土高度,不宜大于10m,避免桥头工后沉降过大或地基处理难度 过大、造价过高; e 桥头台背回填材料应选择透水性好、易压实、固结完成快、压缩变形小的砂性土、砂砾土、碎 石土等填料;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级配碎石或无砂大孔混凝土; f 当桥头位于深厚软土路段时,也可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以减少桥台侧压力和路基沉降。

    7.2.5桥头软土地基处治典型设计示意详见图6,应符合下列要求:

    a 采用换填法处理时,应彻底清除软土层,换填材料应优先选用硬质挖方料、片石、碎石、砂砾 等透水性和稳定性较好的材料; b 采用复合地基法处理时,应设置过渡路段,过渡路段通常采用变桩距、桩长等方式来调整变形 协调过渡,过渡路段长度不宜小于(2H+3)m(H为路堤填土高度)

    图6桥头软土地基处治典型设计示意图

    7.2.6软基处治施工应优先进行桥台附近的软土地基处理和路堤填筑,从桥台向路堤方向施工,以争 取足够的预压时间。 7.2.7桥台宜采用反开挖施工,桥台反开挖施工时,应减少反开挖范围,避免大范围的扰动,反开挖 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回填并继续预压至路面施工。

    7.3.1在地质选址时,宜将涵洞布置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坡脚地段,不宜将涵洞布置在范围广、厚度大 的软土路段。 7.3.2涵洞(通道)软基勘察除按一般按常规软土路段的勘察要求执行外,应根据软土厚度、性质、 填土高度等条件布置典型横向勘探线,勘探点数量宜为2~3个,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持力层1m~2m, 控制性勘探点深度应进入持力层3m~5m。 7.3.3涵洞(通道)路段设计时应处理好涵洞、台背及软土地基处理之间的协调关系,应采取相应的 措施,以实现涵洞(通道)结构物与相邻路段的平顺过渡。 7.3.4涵洞(通道)路段路基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软土地质条件较差的路段涵洞(通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 b 软土地质条件相对较好或经处理后的软土地基可采用盖板涵,盖板涵宜采用整体式基础; 明涵两侧应设置长度不小于6m的搭板。 7.3.5 涵洞(通道)路段软土地基处治典型设计可参考图7进行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采用换填法处理时,应彻底清除软土层,换填材料应优先选用硬质挖方料、片石、碎石、砂砾 等水透水性和稳定性较好的材料; 6 采用复合地基法处理时,应设置过渡路段,过渡路段通常采用变桩距、桩长等方式来调整变形 协调过渡,过渡路段长度不宜 (H为路堤填土高度)

    DB45/T 19722019

    家具标准图7涵洞(通道)路段软土地基处治典型设计示意图

    7.3.6软基施工应优先进行涵洞(通道)

    软基施工应优先进行涵洞(通道)附近的软土地理处理和路堤填筑,以争取足够多的预压时间 (通道)台背回填采用反开挖施工时,应进行两侧对称回填施工,确保回填质量。

    8公路软土地基处治方法

    8.1.1换填法可选用全换填法和浅层换填法,其适用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换填法适用于换填材料充足、弃土场容易解决的路段; b 对于路线地表为深厚残积细粒土,挖方区很少揭示基岩,且软土基坑地下水丰富路段时,施工 常水位以下宜考虑采用片石、碎石、砂砾等材料进行换填; C 地基承载力不足的浅层软土路段,软土厚度不大于4.0m,对于软土面积不大的山间沟槽、谷 地的换填深度可适当增大; d)软土基坑开挖不影响上边坡稳定,不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及附近设施的安全运行的路段。 8.1.2换填基坑底宽不应小于路堤底宽及坡脚排水边沟的范围,最小距离为排水边沟以外1.0m;软土 基坑临时开挖坡率应满足稳定性要求,参考坡率为1:0.5~1:1;基坑附近有重要设施时,可考虑做临 时基坑防护。 8.1.3对地层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花岗岩等山区沟谷相软土,换填材料选择应贯彻因地制宜原 则,应优先考虑利用挖方料,地下水匮乏的路段可利用透水性、水稳定性较好的合格挖方料换填;对地 下水丰富地段,可考虑采用片石+碎石+挖方合格土料的复合式结构进行换填(见图8),复合式换填应 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常水位以下应采用硬质挖方石碴或片石、碎石、砂砾等材料换填; 施工常水位以上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合格挖方土石料换填或砂石料; C 片石与砂性土之间宜设不小于30cm的调平层,调平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未筛分碎石及砂 砾等; d 在软基换填期间,施工常水位应低于施工碾压作业面以下不小于30cm; 不应采用炭质岩、膨胀性岩土、高液限土等水稳性差的材料进行换填。

    8.1.4对于滨海滩涂地区软土,地下水位较高,施工降水困难,可考虑采用海砂+碎石的复合式结构进 行换填(见图9),复合式换填应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常水位以下采用中砂以上粒径的海砂,不得使用粉细砂作为换填材料; b)海砂之上宜设厚度不小于30cm的碎石垫层:

    8.1.5公路软基段的涵洞、通道及一般路堤,当选用碎石或砂砾垫层对软基进行处治时,垫层的设计 需满足构造物或路堤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垫层厚度应根据需要置换软土的深度或下卧土层的承载 力确定,并符合下式要求:

    螺旋钢管标准P. + Pe ≤fa..........

    ....
  • 公路工程 土地标准
  • 相关专题: 地基  
专题: 工程施工数据 |公路工程 |招标投标 |锻件标准 |接地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