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10027-2012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 TB10027-2012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9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08
  • 发 布 人: 青沐诚信咨询工作室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8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3.0.1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应按踏勘、初测、定测、补充定 测开展工作,并与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 图设计四个阶段相适应。施工、运营阶段应根据需要开展工程地 质工作。 3.0.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应按照地质调绘、勘探测试、资 料综合分析及文件编制的工作程序进行,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为 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提供依据。 3.0.3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前应在充分搜集、利用区域地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既有工程不良地质勘察、防治等资料的基 础上,在勘察大纲中明确工作重点,提出针对性的勘察原则、方 法、质量要求等。 3.0.4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应在地质调绘的基础上,根据不 同勘察阶段和各种不良地质类型,应用遥感、物探、钻探、原位 测试等方法,结合室内试验进行综合勘探和综合分析。 3.0.5铁路工程初步设计阶段不良地质危险性评估结论应纳入 设计文件,危害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质应查明不良地质的特性,提 出根治的措施意见。 3.0.6控制线路方案、影响铁路安全的复杂不良地质地段,应 开展加深地质工作或专题地质研究。 3.0.7改建铁路工程的不良地质勘察,应搜集既有工程勘察 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资料,分析研究既有工程不良地质特征 结合不良地质病害防治经验,按照勘察设计的阶段要求和工程设 置进行勘察工作。 20。感热除段声讯正子留线路方安通过场区的地形地豹

    3.0.2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应按照地质调绘、勘探测试、资

    3.0.8踏勘阶段应初步了解线路方案通过地区的地形

    地层和地质构造,以及控制线路方案的不良地质类型和分布。 3.0.9初测阶段应收集和研究前阶段的地质资料,结合现场 地质调绘、勘探和测试,初步查明不良地质的工程地质特征。 3.0.10定测阶段应详细查明不良地质的成因、分布、类型等地 质特性,分析评价其工程地质条件。 3.0.11补充定测阶段应根据工程防治措施,完善初步设计推荐 方案不良地质整治工点的定测资料,满足施工图设计要求。 3.0.12设计选线、施工、运营阶段,均应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必要时要对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体开展监测工作,预测不 良地质发展趋势,并采取防治措施

    4.1.1山坡呈明显的圈椅状地貌、有较陡的后壁、坡面不顺直 呈台阶状、前缘呈舌状凸出、侵占或挤压沟(河)床、坡脚出 露泉水或湿地、两侧地层有扰动或不连续现象时,应按滑坡进行 工程地质勘察。 4.1.2山坡坡面坚明显错台、后壁陡且岩体中存在陡倾角结构 面、外形类似滑坡但坡度较陡电力标准,或坡体高陡、其重力足以促使下 卧松散岩土层组成的主错动带产生压缩变形时,应按错落进行工 程地质勘察。 4.1.3滑坡的分类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4.2.1滑坡和错落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应绕避巨型、大型(古)清坡和错落,及滑坡和错 落群。 2 滑坡和错落规模小、边界条件清楚,整治方案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时,线路可选择在有利于滑坡和错落稳定的部位通过。 3线路通过稳定的滑坡和错落体时,不宜在其上部填方或 下部挖方。 422目有漫披和错荔产生备件或因修建铁路可能产生滑坡和

    4.2.2具有滑坡和错落产生条件或因修建铁路可能产生滑坡和

    碎岩的坡脚,特别是地下水发育的地段。 3线路宜绕避岩层顺层或贯通节理等不利结构面倾向线路 的地段,特别是受河水强烈冲刷的傍河顺层地段。 4越岭地段线路应绕避岩层严重风化破碎带或构造破碎带 形成的垭口;在山坡的同一侧展线时,上、下行线位宜避免相互 影响

    4.3.1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前应搜集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 遥感图像,气象、地震、水文资料,既有滑坡和错落的调查和观 测资料,以及地方志、地震史料中有关滑坡和错落灾情的记载。 4.3.2滑坡和错落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滑坡和错落的分布范围、地质背景,包括地质构造、岩 性特征和岩土结构,山脉主脉及支脉山脊的形态,岩层产状与 主、支脉间的关系。 2滑坡和错落的平台、后缘壁、洼地、鼓丘等地貌特征, 阶地形态,河流、沟系,植被,井、泉、湿地、水塘位置。 4.3.3滑坡和错落的地形、地貌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沟谷或陡坎的分布、形态特征、与斜坡走向的关系,河 岸或谷坡受冲刷、淤积情况及河道的变迁。 2地面坡度、相对高度,台阶位置、个数、平台宽度、阶 坎高度,反坡、洼地,植被,醉林和马刀树的形状、大小和树种 名称。 3滑坡和错落的周界形状,后壁走向、陡度、高度与擦痕 的指向和倾角,前缘形态,临空面特征,滑动或错落面(带) 出口位置,裂缝的分布位置、性质、形状、宽度、深度、延伸长 度、充填情况,裂缝产生的时间和变化情况。 4.3.4滑坡和错落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调绘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土的成因类型、颗粒成分、结构特征、潮湿程度、密实 程度、软弱夹层。 2岩层层序、岩性,岩坡内硬软岩的组合与分布,特别是 软弱破碎带在坡体上的展布特征,以及层间错动、岩石风化破碎 程度、含水情况。 3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的性质、产状、组合延伸状 况、发育程度。 4可能形成滑动面(带)的层位和位置。 4.3.5滑坡和错落的水文地质条件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沟系发育特征、径流条件,地表水、大气降水与地下水 的关系。 2井、泉、水塘、湿地的位置,井、泉的类型、流量及季 节性变化情况。 3含水层的位置、性质、厚度,地下水的水质、水温及其 变动,流向、补给及排泄条件。 4.3.6滑坡和错落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发生、发展历史及相关因素,危害及防治的经验教训。 2地貌演变,地表水渗漏,修路、开矿、弃渣等人为活动 情况。 3斜坡、房屋、水渠、道路、古慕等的变形、位移、裂缝 位置,并、泉、水塘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现象。 4.3.7不同类型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4.3.5滑坡和错落的水文地质条件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貌形态、裂隙的性质与发育程度; 2)地表水的聚集与排泄,地下水活动情况; 3)层间的软弱层、砾石层、结核层,上覆土层与下伏岩 层接触面的形态; 4)海相黏土中高塑性黏土层的分布、倾斜、富水与夹砂 状况,含盐黏士中盐分的淋滤与湿化:

    5)河湖相黏土中富集高岭土或蒙脱土层的埋藏、分布和 产状; 6)膨胀土应搜集当地降雨、蒸发、气温、日照资料,确 定大气影响深度。

    1)新、老黄土的分界面,古土壤层、粉细砂层、砂卵石 层、钙质结核等夹层的分布和倾斜度,与下伏岩层接 触面的形态,含水情况; 2)黄土柱状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发育程度、组合 情况; 3)黄土底层积水软化带的厚度和分布; 4)新构造发育地区老黄土中构造裂隙的组合分布,特别 是倾向斜坡裂隙的产状和受水气作用的情况

    1)新、老黄土的分界面,古土壤层、粉细砂层、砂卵石 层、钙质结核等夹层的分布和倾斜度,与下伏岩层接 触面的形态,含水情况; 2)黄土柱状节理、卸荷裂隙等的分布、发育程度、组合 情况; 3)黄土底层积水软化带的厚度和分布; 4)新构造发育地区老黄土中构造裂隙的组合分布,特别 是倾向斜坡裂隙的产状和受水气作用的情况

    1)堆积土的成因类型、岩性、地层结构、分布情况; 2)不同堆积土顶底面、软弱夹层、下伏岩层顶面等的形 态特征与富水情况; 3)地表、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以及补给、排泄条件。 填土滑坡 1)填土类别、特征,以及填土方式: 2)软弱土层分布、含水条件,以及下伏岩层顶面形态 特征; 3)原地面形态、坡度,填土两侧积水与地下水出露位 置、排泄条件; 4)道囊积水和路堤坡面变形、冲蚀情况,堤前积水可 能形成的堤内渗流情况; 5)填筑岩土的风化情况,雨水下渗和振动对路堤稳定的 影响。 融味谢蒸

    1)堆积土的成因类型、岩性、地层结构、分布情况; 2)不同堆积土顶底面、软弱夹层、下伏岩层顶面等的形 态特征与富水情况; 3)地表、地下水的活动情况,以及补给、排泄条件。 填土滑坡 1)填土类别、特征,以及填土方式: 2)软弱土层分布、含水条件,以及下伏岩层顶面形态 特征; 3)原地面形态、坡度,填土两侧积水与地下水出露位 置、排泄条件; 4)道囊积水和路堤坡面变形、冲蚀情况,堤前积水可 能形成的堤内渗流情况; 5)填筑岩土的风化情况,雨水下渗和振动对路堤稳定的 影响。 m通

    1)破碎岩体的分布范围、厚度、风化破碎程度与胶结 情况; 2)断层产状、性质,上、下盘接触面特征,断层泥、糜 棱岩带的部位; 3)可能产生主滑(错)动带岩土的分布、厚度、松散程 度和含水条件; 4)地下水发育情况及其与滑坡和错落的关系。

    1)破碎岩体的分布范围、厚度、风化破碎程度与胶结 情况; 2)断层产状、性质,上、下盘接触面特征,断层泥、糜 棱岩带的部位; 3)可能产生主滑(错)动带岩土的分布、厚度、松散程 度和含水条件; 4)地下水发育情况及其与滑坡和错落的关系。

    1)沟谷或陡坎的分布、形态特征、与岩层走向的关系; 2)岩层结构特征、性质、成层与节理发育情况; 3)软岩与硬岩接触带、顺坡结构面等在斜坡上的产状变 化,层间错动情况,软弱夹层在临空面上出露的 位置; 4)构造裂隙面的组数、组合、产状、宽度、长度、贯通 性、充填情况、力学性质,地下水活动情况。

    4.3.8特殊地区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4.3.8特殊地区滑坡和错落

    1)水库最高、最低水位资料; 2)风速、风向,波浪侵袭高度,岸边水流流向、流速, 岸坡坡脚冲蚀、淤积对滑坡和错落的影响; 3)滑坡和错落地段岩土的特征、水理性质、冻融危害, 岩石风化破碎程度; 4)水库蓄、放水的速度,库水位变化幅度和速度及其对 具备潜坡和错落条件地段和古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1)采空区、残采区和规划开采区等的平面、剖面,以及 保留矿柱、回填、加固等资料; 2)采空作业方式、顺序、速率等与斜坡体的关系; 3)采空竭陷地面移动区的变动、地表裂隙走动变化和性

    状等与斜坡体的关系,必要时应进行地表变形位移 观测; 4)滑坡和错落与抽取地下水、排除地表水、爆破等的 关系; 5)背向采空塌陷区的坡体应查明因塌陷使底部岩土松弛 造成坡体内倾向斜坡临空方向的构造裂隙面松弛、贯 通和地下水变动情况。

    状等与斜坡体的关系,必要时应进行地表变形位移 观测; 4)滑坡和错落与抽取地下水、排除地表水、爆破等的 关系; 5)背向采空塌陷区的坡体应查明因塌陷使底部岩土松弛 造成坡体内倾向斜坡临空方向的构造裂隙面松弛、贯 通和地下水变动情况。

    1)地震史、震中位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囊频率、 发震季节以及地震的危害; 2)建筑物破坏痕迹,山崩、滑坡、错落、地裂情况; 3)岩层结构特征、风化破碎程度,层间软弱夹层; 4)断层的展布特征、性质,破碎带宽度,含水情况; 5)地震堰塞湖周边山体的稳定性。

    1)地表冲沟、坡体内含冰、地表草皮的分布等与融冻土 滑坡的关系; 2)冻土的类型、结构特征、厚度; 3)当地气温、地温,在工程保证安全年代内多年冻土上 限埋深及其可能的变化,融冻季节及冻融变化规律; 4)地下水类型,地表水、热融水对滑坡的补给关系。

    4.4.1滑坡和错落勘探应采用物探、钻探、坑探相结合的综合 勘探方法,必要时可采用井探或洞探,查明滑(错)动面(带) 的空间分布和性质、地下水及其变化情况。 4.4.2滑坡和错落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滑坡和错落的规模,沿滑坡、错落轴向和垂直轴向 方向,结合测试和整治工程需要布置勘探点。

    2主轴断面上的勘探点不应少于3个,地质条件复杂地段 应适当加密。 3滑坡和错落体外必要时应布置勘探点。 4.4.3滑坡和错落勘探深度应穿透滑动面或错落体以下至稳定 岩土层内不小于3m,多次滑动或滑面有向深部发展的可能时应 适当加深,钻人基岩的深度不小于滑坡体中最大块石直径的 1.5倍。

    4.4.4滑坡和错落钻探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钻探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进,或干钻、风压钻进、无泵 反循环等钻进方法。 2钻至预计滑动、错落面(带)以上5m或发现滑动、错 落面(带)迹象(软弱面、地下水)时,应采用双层岩芯管钻 进、于钻或风压钻进,并宜增大钻压、降低转速,提高岩芯采取 率;同时应及时检查岩芯,确定滑动、错落面(带)位置。 3在钻探过程中,应注意钻进中的异常情况、软弱面 (带)的位置和特征,及时记录岩芯的潮湿程度、地下水情况。 发现地下水时应分层止水并测定初见、稳定水位,含水层厚度, 必要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 4.4.5滑动面(带)、软弱夹层及其上下岩土层应逐层取代表 性岩、土、水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 对岩样进行切片和黏土矿物鉴定。

    4.4.6滑动面(带)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法采取原状土样时,可取保持天然含水量的扰动土样, 作重塑土样试验。 2结合滑动条件、岩土性质、工程要求,选择快剪、固结 快剪、浸水饱和剪和残余强度试验。 3有条件时,可进行原位大面积剪切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 工作。

    4.5.1控制线路方案、影响施工和运营安全的滑坡应进行动态

    4.5.2滑坡动态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2)观测网布置平面图,比例视需要确定。 3)位移矢量图,比例视需要确定。 4)位移或降雨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位移与降雨量相关 曲线图,比例视需要确定。 5)位移与地下水动态相关曲线图、深部位移曲线图,比 例视需要确定。 6)观测记录、气象资料、访问记录、照片等原始资料。 滑坡稳定性评价应包括稳定性检算和综合评价,并应符 规定: 稳定性检算 1)选择有代表性的断面,并划分出牵引、主滑和抗滑 地段; 2)正确选用强度指标,宜根据测试成果、反算分析和当 地经验确定; 3)有地下水时,应计人浮托力和水压力; 4)根据滑面(带)条件,按平面、圆弧或折线,选用正 确的计算模型,滑坡稳定系数Fs的计算可按本规程 附录A的规定进行; 5)除整体稳定性外,尚应检算局部滑动的可能性; 6)有地震、冲刷、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时,应考虑这些 因素对稳定的影响。 稳定性综合评价 骨坡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的规模、主导因素、滑 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检算结 行,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治理方案建议。

    4.6.1踏勘阶段滑坡和错落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 地貌、气象、地震及遥感图像资料,了解巨型、大型和地质复杂 17

    的滑坡和错落在山体构造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及其与四周坡块之间 的稳定关系。

    4.6.2踏勘阶段滑坡和错落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闸明巨型、大型滑坡和错落的工程地 质条件和方案比选意见,对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分布位置及类型, 比例为1:50000~1:200 000,

    4.7.1初测阶段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勘察范围内滑坡和错落的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和 穗定程度。 2控制线路方案的滑坡和错落地段应进行重点地质调绘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微地貌特征、软弱夹层、变 形情况等。 3与线路方案有关的、可能形成新滑坡和错落的地区,应 进行地质调绘。 4.7.2控制线路方案的滑坡和错落工点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根据滑坡和错落的规模大小、复杂程度,应至少各布置 1条轴向断面和横断面。勘探点应布置在滑坡和错落主轴断面及 必要的横断面上,主轴断面上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 2滑动带及其上、下各种土层中,应分别采取代表性土样 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 厚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流量等,并取样作水质 分析。 4土层滑坡可采用瑞利波法、地震反射波法和四极对称直 流电测深法等综合物探方法确定滑动面位置、土层与基岩的分 .18

    界面。 4.7.3对线路方案影响较大、地质复杂、稳定性难以判断的滑 坡,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测。

    4.7.4初测阶段滑坡和错落资料缩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滑坡和错落的勘探过程,滑坡和 错落的要素及特征、类型、规模、地层结构、滑动面(带)的 岩性特征,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采取的防护措施建议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范围界线、主轴方向, 滑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500~1:2000,必要时可 为1:200。 3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滑、错动带 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1:1000,必要 时可为1:100。 4代表性轴向和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 的滑、错动带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 1:1000,必要时可为1:100。 5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原 始资料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滑坡和错落的勘探过程,滑坡和 错落的要素及特征、类型、规模、地层结构、滑动面(带)的 岩性特征,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采取的防护措施建议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范围界线、主轴方向, 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500~1:2000,必要时可 为1:200。 3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滑、错动带 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1:1000,必要 时可为1:100。 4代表性轴向和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 的滑、错动带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 1:1000,必要时可为1:100。 5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原 始资料

    4.8.1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应查明下列内容:

    4.8.1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地质调绘应查明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微地貌形态,地表裂缝和建筑物的破坏变 形及其发展进程,井、泉、池塘、湿地等的分布与变化,植被 滑坡要素。 2滑体的规模、物质成分、性质、厚度,滑(错)动带的 位置、个数、形态特征。 3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种结构面特征及组合关系、 层间软弱夹层,含水层性质、厚度、补给源等水文地质条件。 4.8.2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形、地貌、微地貌形态,地表裂缝和建筑物的破坏变 形及其发展进程,井、泉、池塘、湿地等的分布与变化,植被 骨坡要系。 2滑体的规模、物质成分、性质、厚度,滑(错)动带的 立置、个数、形态特征。 3测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种结构面特征及组合关系、 层间软弱夹层,含水层性质、厚度、补给源等水文地质条件。 4.8.2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滑坡和错落的规模、滑床形态,并结合可能设置 整治工程的位置,布置轴向地质断面和横向地质断面。 2每个地质断面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间距和深度应满足 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整治设计的需要;有条件时可在主要断面上进 行综合物探。 3滑动带及其上、下各种土层中应分别采取代表性土样作 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主滑段和抗滑段中应分别取滑动带土样不少 于6组,牵引段中也宜取滑动带土样进行力学试验。 4有条件时,宜在滑动带处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 5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对地表、地下水 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4.8.3需要采取分期整治的滑坡,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测。 4.8.4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滑坡和错落的勘探过程,滑坡和错 落的要索及特征、类型、规模、岩层结构、滑动面(带)的岩 性特征,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范围界线、主轴方向 滑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500~1:2000,必要时可 为1:200。 3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滑、错动带 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1:1000,必要 时可为1:100。 4代表性轴向和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 的滑、错动带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 1:1000,必要时可为1:100。 5必要时应绘制水文地质图、滑床或基岩等高线图、滑坡 地段的过湿带分布图,比例同工程地质图。 6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原 始资料。

    1应根据滑坡和错落的规模、滑床形态,并结合可能设置 整治工程的位置,布置轴向地质断面和横向地质断面。 2每个地质断面不宜少于3个勘探点,间距和深度应满足 稳定性评价和工程整治设计的需要;有条件时可在主要断面上进 行综合物探。 3滑动带及其上、下各种土层中应分别采取代表性土样作 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主滑段和抗滑段中应分别取滑动带土样不少 于6组,牵引段中也宜取滑动带土样进行力学试验。 4有条件时,宜在滑动带处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 5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对地表、地下水 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4.8.3需要采取分期整治的滑坡,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测。 4.8.4定测阶段滑坡和错落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阐明滑坡和错落的勘探过程,滑坡和错 落的要索及特征、类型、规模、岩层结构、滑动面(带)的岩 性特征,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范围界线、主轴方向 滑坡体开裂变形特征等,比例为1:500~1:2000,必要时可 为1:200。 3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的滑、错动带 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1:1000,必要 时可为1:100。 4代表性轴向和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应标明滑坡和错落 的滑、错动带界线,滑、错动方向和裂缝位置,比例为1:200~ 1:1000,必要时可为1:100。 5必要时应绘制水文地质图、滑床或基岩等高线图、滑坡 地段的过湿带分布图,比例同工程地质图。 6勘探、测试、气象、地震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原 始料。

    4.9.1施工阶段滑坡和错落的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下列

    1核对滑坡和错落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开挖地质条件与 地质资料不符时,应进行补充地质勘察,其勘察内容和要求应符 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 2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造成既有滑坡、错落失稳 及工程滑坡时,应提出指导性施工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3施工过程中观察滑坡和错落的动态变化,发现失稳迹象 应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 4地质条件复杂的大型滑坡,稳定性差的滑坡、错落体, 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测。 4.9.2施工中新发生的滑坡、错落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本规 程第4.8节的规定。 4.9.3施工阶段滑坡和错落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闸明滑坡和错落的勘探过程,滑坡和错 客的要素及特征、类型、规模、岩层结构、滑动面(带)的岩 性特征,工程滑坡还应闸明由于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导 致滑坡或错落发生的原因,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 借施等。 2工程地质平面图、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横断面图,可 图

    4.10.1运营阶段滑坡和错落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需要进行长期监测的大型滑坡、错落,应继续进行位移 和变形监测。 2运营阶段新发生的滑坡、错落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和要求, 应符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

    4.10.2运营阶段滑坡和错落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说明运营中滑坡、错落工点的工程地 质条件,结合工程的特点,提出工程处理建议。 2整理监测资料,对发展趋势恶化的滑坡、错落应及时进 行预报,并提出应急措施。

    5.1.1线路通过斜坡地区,当坡高、坡陡,坡面不平整,上陡 下缓,岩土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结构面多张开,坡脚、坡面有 崩塌物停积时,应按危岩、落石和崩塌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5.1.2前塌的分类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5.1.1线路通过斜坡地区,当坡高、坡陡,坡面不平整,上陡

    5.2.1线路应绕避山高坡岩层受结构面切割严重、危岩密集 分布、可能产生大规模崩塌或治理难度极大的危岩、落石和崩塌 地段,且不应长距离设置在不稳定的陡崖下。 5.2.2危岩、落石及潜在崩塌体规模小,防治方案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时,线路可选择在有利部位经整治后通过。

    5.3.1危岩、落石和崩塌地质调绘前应搜集地形图、区域地质 资料、遥感图像、气象和地震资料,既有崩塌和落石调查、观测 资料,以及地方志、地震史料中有关崩和落石灾情的记载。 5.3.2危岩、落石和崩塌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危岩的地质背景。 2地形、地貌特征,危岩的周界、空间分布,裂缝的位置、 性质、形状、宽度、深度、延伸长度、充填和变化情况。 3岩层层序、岩性、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软弱夹层特 征、晨间错动、岩石风化破碎程度、含水情况

    4皱、断层、节理、费理等的性质、产状、组合情况、 发育程度。 5崩塌和落石的范围、数量、岩块直径、滚落方向、影响 范围以及防治经验。 6结合支挡防护工程,查明支挡建筑物地基情况和锚固 条件。

    5.4.1勘探点应根据挡护和整治工程的需要布置。

    5.5.1控制或影响线路方案,以及危及施工和运营安全的危岩, 宜进行裂隙、危岩变形观测,必要时宜设立观测点长期观测。 5.5.2落石滚落的方向、途径、跳跃高度、影响范围等难以判 明时,宜在现场作简易岩块滚落试验 5.5.3危岩、落石和崩塌评价应闸明其分布范围、类型,发生 和发展的原因,稳定程度及发展趋势

    5.6.1踏勘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场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工程 地质、水文地质、气象、地震及遥感图像资料,了解大型危岩的 类型、规模和成因。 5.6.2踏勘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闸明大型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分布地 段、规模、工程地质条件和方案比选意见,对下阶段工程地质勘 紧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应标明大型危岩、落石和崩塌的类型 分布位置,比例为1:50000~1:200000

    5.7.1初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勘察范围内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分布范围、规模 类型及稳定程度。 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危岩、落石和崩塌应重点进行地 质调绘,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水文、气象条件,微 地貌特征、裂发育、变形情况等。 5.7.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危岩、落石和崩塌工点,宜结合 工程设置进行勘探与测试,必要时应进行变形观测。 5.7.3初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危岩、落石和崩場的勘探过程和 结果,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裂隙位置,危岩、落石和崩場范围 界线,比例为1:500~1:2000。 3代表性轴向、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 测至可能崩塌的范围外20~50m,并标明裂位置,危岩、落 石和崩塌范围界线,比例为1:200~1:1000。 4崩塌陡崖和危岩体的工程照片、正视图或索描图(必要 时绘制)。 5节理统计图(必要时绘制)。 6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5.8.1定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場勘察应查明地形、地蜕、微 地貌形态与植被,地层岩性及风化程度,地质构造、各种结构面 特征及组合关系、层间软弱夹层,地表、地下水对危岩稳定的影 响:必要时应进行简易岩块滚落试验。 5.8.2定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填勘探与测试宜结合工程设置 25

    进行。 5.8.3定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勘探过程和 结果,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裂隙位置,危岩、落石和崩塌范围 界线,比例为1:500~1:2000。 3代表性轴向、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 测至可能崩塌的范围外20~50m,并标明裂隙位置,危岩、落 石和崩璟范围界线,比例为1:200~1:1000。 4崩塌陡崖和危岩体的工程照片、正视图或素描图(必要 时绘制)。 5节理统计图(必要时绘制)。 6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行。 5.8.3定测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勘探过程和 结果,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 2工程地质图:应标明裂隙位置,危岩、落石和崩塌范围 界线,比例为1:500~1:2000。 3代表性轴向、横向工程地质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 测至可能崩塌的范围外20~50m,并标明裂隙位置,危岩、落 石和崩璟范围界线,比例为1:200~1:1000。 4崩塌陡崖和危岩体的工程照片、正视图或素描图(必要 时绘制)。 5节理统计图(必要时绘制)。 6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5.9.1施工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 列内容: 1核对危岩、落石和崩塌工点地质资料。 2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造成危岩、落石和崩塌时, 应提出指导性施工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3危岩、落石和崩塌严重地段,应进行观测,并提出整治 措施建议,保证施工人身、机具及公共安全。 5.9.2施工中新发生的危岩、落石和崩工程地质勘察,应符 合本规程第5.8节的规定。 5.9.3施工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闸明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勘探过程和 结果,工程设计所需参数,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等,特别是施工 对危岩落石发生、发展的影响。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在原设计文件的相应图件中 修改、补充。

    5.10.1运营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 列内容: 1危岩、落石和崩塌严重地段应进行监测和预报工作,为 工程加固积累资料。 2危岩、落石和崩塌发展趋势明显的地段应调查原因,提 出整治措施建议。 3新发生的危岩、落石和期塌应查明其原因,提出整治措 施建议,必要时应进行地质勘察工作,其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 程第5.8节的规定。 5.10.2运营阶段危岩、落石和崩塌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 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说明运营中危岩、落石和崩塌工点的 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工程治理措施、意见。 2监测资料整理,对发展趋势恶化的危岩、落石和崩塌工 点应进行预报,并提出应急措施、建议。

    6.1.1线路通过斜坡地区,当山坡或坡脚堆积有崩塌堆积体时 应按岩堆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6.1.2岩堆可根据组成物质的大小划分为碎屑、角、碎石 块石岩堆。

    6.1.1线路通过斜坡地区,当山坡或坡脚堆积有崩塌堆积体时,

    6.2.1线路应绕避补给来源丰富、结构松散、处于发展阶段或 具有软弱夹层、地面和岩堆基底横坡较陡、地下水丰富、极易产 生变形或滑动且工程处理困难的大型岩堆。 6.2.2线路可采取工程措施从规模较小、边界条件清楚或停止 发展和稳定的古岩堆体适当部位通过。

    6.3.1岩堆地质调绘前应搜集地形图,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资 料,遥感图像,气象与地震资料。 6.3.2岩雄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T岩堆形成的地质背景。 2岩堆的形态特征、植被。 3岩堆床的形态、岩层层序、岩性、岩体结构、软弱结构 面、软弱夹层特征,以及层间错动、岩石风化破碎程度。 4堆积岩块的孔隙性、岩性、粒径、分布、厚度、成层与 稳定情况,岩块间填充物的物质成分、颗粒级配、潮湿度、密实 .28

    度、胶结情况、软弱夹层。 5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 6补给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节理发育程度和风化程 度,危岩体的分布陡度、高度,裂隙密度、性质、延伸方间及危 岩体的稳定性。

    6.4.1岩堆勘探应采用综合物探、钻探、坑探相结合的综合勘 探方法,查明岩堆的物质成分、孔隙性、均匀性、软弱夹层,岩 堆床的形态及基底的稳定性。 6.4.2岩堆勘探点应结合整治工程布置在轴线断面上,勘探深 度应至岩堆基床下稳定岩土层内不小于3m,且大于最大块石直 径1.5倍。 6.4.3岩堆钻探中应观测地下水位、注意岩土潮湿程度,必要 时做水文地质试验,并取样做水质分析,遇软弱夹层时应取样做 物理力学试验。 6.4.4岩堆取原状土样困难时,可在现场进行荷载试验或其他 原位测试工作。

    6.5.1岩堆评价应包括其发展阶段、自身的稳定性,及其作为 建筑物地基、路堑边坡和隧道围岩等周边环境的稳定性。 6.5.2岩堆的稳定性评价应包括岩堆沿岩堆床或软弱夹层变形 失稳的可能性,岩石成分、岩块大小与均匀性、岩块结构的密实 程度及不均匀下沉量,地下水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

    6.5.1岩堆评价应包括其发展阶段、自身的稳性,及其作为 建筑物地基、路堑边坡和隧道围岩等周边环境的稳定性。 6.5.2岩堆的稳定性评价应包括岩堆沿岩堆床或软弱夹层变形 失稳的可能性,岩石成分、岩块大小与均匀性、岩块结构的密实 程度及不均匀下沉量,地下水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

    5.6.1踏勘阶段岩堆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 质、气象、地震及遥感图像资料,了解大型岩堆的类型、规模、 29

    形成条件和发育规律。

    6.6.2踏勘阶段岩堆资料缩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大型岩堆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方案 比选意见,对下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应标明岩堆分布位置,比例为 1:50 000~1:200000

    6.7.1初测阶段岩堆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勘察范调内君堆的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及稳定 程度。 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岩堆应重点进行地质调绘,查明 汇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凝、水文、气象条件,孔隙性、均匀 性、软弱夹层等。 6.7.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岩堆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应布貨在岩堆主轴断面和必要的横断面上,主轴 断面上的数量不宣少于3个。 2取软弱带土层的代表性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 障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水望、水质、水温、流向 及北变动情况、并取样作水质分析。

    1查明勘察范谢内岩堆的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及稳定 程度。 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岩堆应重点进行地质调绘,查明 汇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键、水文、气象条件,孔原性、均匀 性、软弱夹层等。

    6.7.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密的岩堆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应布货在岩堆主轴断面和必要的横断面上,主轴 新面上的数量不宣少于3个。 2取软弱带土层的代表性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3有地下水时应查明地下水的分布层数,含水层的组成和 障度,各层地下水的初见和稳定水位,水蛋、水质、水温、流向 及其变动情况、并取样作水质分析。

    6.7.3初测阶段岩堆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岩堆的勘探过程和结果,工程设 计所带参数,防治措施、建议等。 2工程地质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岩堆的范围界线, 匕例为 1:500~1:2 000, 3工程地质横断面图:断面长度应至岩堆外一定距离,比 例为1:200~1:500, 4岩堆轴线汇程地质断面图(必要时绘制):比例为 .30

    1:200~1:1000。 5斯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6.8.1定测阶段岩堆地质调绘应查明下列内容:

    6.8.1定测阶段岩堆地质调绘应在明下列内容: 1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种结构面特征及组 合关系、层间软弱夹层与岩堆基底的稳定性。 2堆积岩块粒径、填充物性质、胶结情况、岩堆床形态, 地下水情况。

    6.8.2定测阶段岩堆勘探与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勘探点应根据岩堆规模、基底形态井结合整治工程类型 布置,每个地质断面不宜少于3个,间距和深度应满足工程整治 设计的需要,必要时在主要断面上进行综合物探。 2软弱带土层宜采取代表性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必要时可在软弱带处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 3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对地表、地下水 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1勘探点应根据岩堆规模、基底形态开结合整滑工程央型 布置,每个地质断面不宜少于3个,间距和深度应满足工程整治 设计的需要,必要时在主要断面上进行综合物探。 2软弱带土层宜采取代表性土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必要时可在软弱带处进行大面积剪切试验。 3地下水发育时应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并对地表、地下水 分别取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 6.8.3定测阶段岩堆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岩堆的勘探过程和结果,工程设 计所带参数,整治措施、建议等。 2工程地质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岩堆的范围界线, 比例为1:500~1:2000。 3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应标明岩堆的界线、软弱夹层、地 下水的位置,比例为1200~1:500。 4岩堆轴线工程地质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岩堆 的界线、软弱夹层、地下水的位置,比例为1:200~1:1000 5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6.9.1施工阶段岩堆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核对岩堆工点的工程地质资料。 2由于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造成岩堆失稳,应提 出指导性施工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3观察岩堆体中的软弱夹层、地下水和岩堆体底面横坡的 变化。工程地质条件变化较大时,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地质勘察。 补充勘察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6.8节的要求。 6.9.2施工中新发现的岩堆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本规程第 6.8节的规定。 6.9.3施工阶段岩堆的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岩堆的勘探过程和结果,工程设 计所需参数,施工对岩堆稳定性的影响,整治措施、建议等。 2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可在原设计文件的相应图件中 修改、补充。

    6.10.1运营阶股岩堆的工程地质助系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运营中发生病害的堆工点,应查明工点工程地质条件、 成因,预测发展趋势,提出整治措施建议。 2地质条件复杂,尚难判定其稳定性的岩堆,应进行位移 和变形监测工作,分析病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变形趋势明显加 快的岩堆,应及时发出预报,提出应急预案和工程措施、建议。 6.10.2运营阶段岩堆的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说明运营中岩堆工点的工程地质条件。 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2工点图件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6.8节的规定。

    7.1.1线路通过山区纵坡教健的沟谷,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 应按泥石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1沟口或沟谷中存在大量无分选的堆积物。 2沟谷两谷坡或源头坡面存在较厚的松散堆积层,同时存 在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3有泥石流发生的历史记录或泥石流活动的痕迹。 7.1.2泥石流的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C的规定

    7.2.1线路应绕避处于发育旺盛期的特大型泥石流沟、大型泥 石流沟或泥石流群,以及淤积严重的洪积扇区和大面积分布山坡 型泥石流地段。 7.2.2线路应远离泥石流堵河严重地段的河岸。 7.2.3峡谷河段线路应在查明泥石流活动痕迹、判明泥石流规 模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高桥大跨通过。 7.2.4宽谷河段线路方案及工程类型应根据主河床与泥石流沟 淤积率、主河摆动趋势确定。

    7.2.5线路跨越泥石流沟应符合下列规定:

    绕避沟床纵坡由陡变缓的变坡处和平面上急弯部位。 2跨沟建筑物应有足够的孔径,不应压缩沟床断面、改沟 并桥,沟中设墩。 3线路高程应根据泥痕高度、残留层厚度、沟床淤积高度

    设计保证年限内累计淤积厚度和输移大漂石所需高度等确定,并 留足净空。 4隧道下穿泥石流沟时,应预留足够的抗冲蚀顶板厚度。 5以明洞、渡槽通过泥石流时,应预留防止泥石流外溢的 长度。 7.2.6线路通过泥石流扇应根据扇面淤积率确定线路高程,不 应在泥石流扇上挖沟设桥或施作路蟹。

    7.3.1泥石流地质调绘前应搜集下列资料

    1地形图、区域地质资料、遥感图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地震持续时间与地震频率资料。 2年降雨量及其分配、暴雨强度分布及降雨强度等气象与 水文资料。 3既有泥石流调查、观测资料,以及地方志、地震史料中 有关泥石流灾情的记载。 4与泥石流有关的环境变化资料,包括兴修水利、道路、 采矿弃渣、农垦开荒、植被破坏等。

    7.3.2泥石流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地貌类型、岩性特征、地质构造: 2)沟谷平面形态,纵、横坡概略特征,沟内植被及其覆 盖率; 3)流域内各种新、老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和性 质,泥石流扇特征; 4)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泥石流沟和泥石流群,宜进行 现状和多时像变化情况解译,

    1)地貌类型、岩性特征、地质构造; 2)沟谷平面形态,纵、横坡概略特征,沟内植被及其覆 盖率; 3)流域内各种新、老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范围和性 质,泥石流扇特征; 4)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泥石流沟和泥石流群,宜进行 现状和多时像变化情况解译

    2)核实重要的地质构造、岩性、地貌点,主要的滑 坡、崩塌、岩堆,并在航空遥感图像上作刺点 记录; 3)核实、修改植被分布范围、人为活动情况。 7.3.3泥石流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最大降雨量,地表 河流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 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 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圈绘沟谷的汇水面积,进行泥石 流流域分区。 4山坡的坡度、风化破碎程度,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 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和 储量。 5泥石流流动状态的痕迹与残留物,沟谷弯曲处泥石流超 高泥痕,狭牵处最高泥痕、泥痕坡度及沟槽宽度。 6泥石流沟床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物质组成 和厚度,粒径组成与最大粒径,对主河床的影响,植被发育 情况。 7弃渣、切坡、毁林、陡坡开荒与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 情况。 8对线路工程影响较大时,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沟床溯源侵蚀趋势与摆动情况,冲淤变化幅度。 2)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和潜在补给储量、补给方式,可能 参与泥石流的数量及一次补给的可能数量。 3)流域内湖泊、水库、地表径流状态,以及对泥右流的 影响;地下水露头的分布、流量,以及对沟坡稳定的 影响。 7.3.4峡谷河段泥石流地质调绘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7.3.3泥石流地质调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主测床的冲淤情况与泥石流沟堆积痕途。 2沟1泥石流痕迹和堆积阶地物质组成特征。 3沟床平、剖面形态,沟坡稳定性,最高泥痕,沟内最大 块石直径。 4人为活动促发泥石流或增强泥石流破坏作用情况。 7.3.5宽谷河段泥石流地质调绘重点应包括下列内容: 1主河床淤积段落及淤积率,与支沟的关系。 2泥石流流体性质、规模、排人主河床固体物质数蛋。 3泥石流扇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特征,扇面纵坡、淤积率 淤积坡度和冲淤变化规律,扇上漫流和沟床改道现状、历史情况 及其发展趋势

    7.3.6泥石流地质调绘中应向当地居民调查下列内容:

    1历次泥石流发生的时间、原因、规模、频数、形成过程、 泥痕位置、灾害情况及危害租度。 2泥石流发生前降雨量利降雨强度的变化,地震、滑坡 前塌、水库或堰塞湖塘溃决情况。 3既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类型、综合整治措施及使用效果。

    7.4.1泥石流地区勘探应采用物探、钻探、挖探相结合的综合 勘探方法,套明泥石流沉积区堆积物的组成、厚度和泥石流流体 性质。 7.4.2泥石流堆积物勘探深度应至基床下稳定岩土层内不小于 3m,且不小于最大块石直径的1.5倍。 7.4.3需要整治的泥石流补给源应根据整治工程需要布置勘探 测试工作, 7.4.4根据泥石流防治工程类型布置勘探测试工作,满足工程 设计要求。 7.4.5泥石流流体的密度、固体颗粒密度、颗粒分析试验宜在 ·36

    现场进行,黏度和静切力试验可在室内进行,堆积物土样应在有 代表性的地点采取。

    7.5.1危害铁路安全的泥石流应进行泥石流活动动态监测。

    1采用遥感进行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的中长 期动态蓝测。 2采用多光谱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泥石流基本参数的短期动 态变化。 7.5.3泥石流评价应确定其类型、发育阶段、发生频率,松散 堆积物的稳定性和储量,设计使用年限内累计淤积厚度及对线路 的影响。

    7.6.1踏勘阶段泥石流勘察应搜集区域地质、地貌、地震、气 象资料和遥感图像,了解大型泥石流的分布、类型、规模、发育 阶段。

    7.6.2踏勘阶段泥石流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特大型、大型泥右流或泥石流集 中发育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方案比选意见,对下阶段工程地质 勘察工作的建议。 2全线工程地质图:应标明特大型、大型泥石流流域分布 位置,比例为1:50000~1:200000。

    7.7.1初测阶段泥石流地质调绘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查明勘察范围内泥石流的分布、范围、规模、类型及发 展阶段。

    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泥石流应对全流域及其主河影响 范围进行区域地质调绘,查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水 文、气象条件,微地貌特征,坡面松散堆积物,沟内冲、淤特 征,泥石流堆积物性质与分布特征:当泥石流的主要补给源为滑 坡、崩塌时,应查明滑坡、崩塌规模, 7.7.2控制和影响线路方案的泥石流勘探与测试应查明历次泥 石流流体性质、组成物质和堆积厚度。

    7.7.3初测阶段泥石流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泥石流特征、规模、发生与发展 原因、固体物质补给方式、储量、一次性补给量,预测泥石流发 生频率及淤积、冲蚀对工程的影响。 2泥石流流域工程地质略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泥石 流流域分区、松散固体物质分布范围和储量,比例为1:10000~ 1:50 000。 3沟床地质纵断面图(必要时绘制):沟口以上范围视需 要而定,沟口以下应包括整个洪积扇,应标明松散固体物质的厚 度,比例为横1:100~1:5000,竖1:100~1:500。 4沟床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泥石流 洪峰及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1:200~1:500。 5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7.8.1线路跨越泥石流沟应查明下列内容

    7.8.1线路跨越泥石流沟应查明下列内容: 1桥渡上、下游影响范围内沟坡稳定性,沟床纵坡和断面 的变化,泥石流补给区物质组成。 2建筑物基础地质情况。 3桥位附近泥痕高度和坡度,泥石流输移的最大块石粒径, 冲蚀、淤积情况。 4治理泥石流的经验和既有跨越泥石流沟建筑物遭受泥石 ·38

    流破坏情况。 7.8.2线路通过泥石流扇应查明其物质组成与冲淤特点,建筑 物基础地质情况,泥石流扇上沟床摆动情况。 7.8.3当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整治 时,应提供整治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7.8.4定测阶段泥石流勘探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铁路工程和泥 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要求。 7.8.5定测阶段泥石流的测试应根据工程设计需要确定测试项 目;在黄土和黏性土地区,当泥石流堆积物作地基时,应取堆积 物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或湿化性试验。 7.8.6定测阶段泥石流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闸明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 处理原则,特别是施工对泥石流的影响。 2流域工程地质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松散堆积物范 围,比例为1:10000~1:50000。 3工程地质图:范围应包括桥渡及上、下游防治建筑物 并标明松散堆积物范围界线,比例为1:500~1:5000。 4沟床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必要时绘制):范围应包括桥 渡上、下游防治建筑物,并标明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横 1: 500 ~ 1: 5 000, 竖 1: 100 ~ 1: 500。 5沟床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泥石流 洪峰及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1:200~1:500。 6防治建筑物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应标明泥石流洪峰 及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1:200~1:500。 7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流破环情况 7.8.2线路通过泥石流扇应查明其物质组成与冲淤特点,建筑 物基础地质情况,泥石流扇上沟床摆动情况。 7.8.3当泥石流流域内的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整治 时,应提供整治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7.8.4定测阶段泥石流勘探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铁路工程和泥 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要求。 7.8.5定测阶段泥石流的测试应根据工程设计需要确定测试项 目;在黄土和黏性土地区,当泥石流堆积物作地基时,应取堆积 物土样作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或湿化性试验。

    7.8.6定测阶段泥石流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闸明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 处理原则,特别是施工对泥石流的影响。 2流域工程地质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松散堆积物范 围,比例为1:10000~1:50000。 3工程地质图:范围应包括桥渡及上、下游防治建筑物 并标明松散堆积物范围界线,比例为1:500~1:5000。 4沟床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必要时绘制):范围应包括桥 渡上、下游防治建筑物,并标明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模 1: 500 ~ 1: 5 000, 竖 1: 100 ~1:500。 5沟床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必要时绘制):应标明泥石流 洪峰及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1:200~1:500。 6防治建筑物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应标明泥石流洪峰 及松散堆积物界线,比例为1:200~1:500。 7勘探、测试资料,观测点、地质照片等资料。

    7.9.1施工阶段泥石流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施工阶段泥石流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核对泥石流工点工程地质资料。

    7.9.1施工阶段泥石流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核对泥石流工点工程地质资料

    2施工引起工程地质环境改变诱发泥石流时,应提出工程 措施建议及施工注意事项。 3工程地质条件与设计地质资料不符时,必要时应进行补 充地质勘察,补充勘察内容和要求,应符合本规程第7.8节的 规定。 4必要时可设置雨其观测站和主要补给区不良地质体的 观测点,观测降雨过程、降雨量和不良地质体稳定性的 变化。 5记录施工中发生泥石流的降雨过程、降雨量,泥石流流 体性质、规模、破坏情况。 7.9.2施工中新发现、发生的泥石流地质勘察应符合本规程第 7.8节的规定。 7.9.3施工阶段泥石流的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地质说明:应阐明泥石流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危 害程度及处理原则,特别是施工对泥石流的影响。 2工程地质图件、工点图件的编制,可在原设计文件的相 应图件中修改、补充。 3混石流发生记录

    7.10.1运营阶段泥石流的工程地质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运营中发生的泥石流,应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成因,预 测发展趋势,提出整治措施、建议。 2调查铁路运营后环境改变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对跨沟建 筑物的安全做出评价。 3施工阶段设立的观测站,必要时应继续进行观察。 4必要时对建筑物跨越的泥石流沟进行监测、预警。 5建立泥石流工点档案。 7.10.2运营阶段泥石流的勘察资料编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40

    1工程地质说明:应说明运营中泥石流工点的工程地质条 件,结合工程特点,提出工程措施、意见。 2工点图件编制,应符合本规程第7.8节的规定。 3泥石流观测、监测资料。

    8.1.1线路通过地表分布大片各类沙层,各种沙丘的沙漠,粗 砂、砾石组成的戈壁,或沙漠化土地的地段,应按风沙地区进行 工程地质勘察。 8.1.2风沙的分类应符合本规程附录D的规定

    8.2.1风沙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绕避风沙危害严重地段,不宜深入大沙漠的内部: 当有造林条件、工程措施可靠、经济上合理时,可穿越风沙地 区,宜选择在沙漠中固定或半固定的沙丘和沙地、风蚀洼地、低 矮沙丘、下伏古河床、山前平原潜水溢出带或凸型地带、防风林 带内侧通过。 2线路走向宜与主风向平行,不设或少设曲线。必须设置 曲线时应避免采用小半径,并宜将曲线设计为路堤,曲线外侧朝 向主风方向。 3线路宜采用路堤,高度不宜小于1m;避免采用零断面 半堤半堑及路堑。 4涵洞宜采用大孔径。 5线路宜靠近水源、防护材料产地和既有天然防护林带地 段,并应设计在林带背风一侧。 6大型车站应选择在风沙轻微地段,避开有风沙活动的醛 口处,站房和住房应朝向背风方向。 ·42

    8.2.2大面积流动沙丘、沙地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线路应选择在风沙轻微的沙漠边缘地带、山前洪积扇前 缘和潜水溢出带及丘间低地通过。 2线路深人到大沙漠中时,应选择在有造林条件的现代河 流两岸、古代河床及湖盆、草滩地带。 3在沙丘连绵不断的地区,线路应通过低矮沙丘,不宜直 穿高大沙丘。 4线路通过沙漠中大型丘间地时,应远离沙丘背风坡。 5在纵向沙挚地区,线路宜顺主风向从垄间地通过。 8.2.3在局部流动沙丘、沙地与半固定、固定沙丘、沙地为主 的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选择在沙漠中的河流、湖盆与草滩的背风侧通过。 2线路宜绕避流动沙丘、沙地和遗到破坏的半固定、固定 沙丘以及地表为深厚沙物质组成的沙地。 3线路应避免采用高路堤、深路堑。 8.2.4山地积沙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沿山地积沙带的丘间地通过,必须跨越沙带时应 选择在沙带较窄和沙丘起伏较小的地带通过。 2线路通过山地丘陵时,宜选择在背风侧风影区以外的位 置通过。 3线路宜绕避山地陡坡积沙地带。 8.2.5戈壁风沙流、大风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戈壁风沙流地区线路宜选择在地表为砾质覆盖、无流沙 地带通过。 2线路宜绕避大风风口地区,选择在风力较小的地段通过。 3线路宜选择在走向与风向夹角大的沟谷通过。 4车站不宜设置在风口地区和大风地区;宜利用山丘等屏 障,选择在风力较小的地点。

    3.2.2大面积流动沙丘、沙地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 规定: 1线路应选择在风沙轻微的沙漠边缘地带、山前洪积扇前 缘和潜水溢出带及丘间低地通过。 2线路深人到大沙漠中时,应选择在有造林条件的现代河 流两岸、古代河床及湖盆、草滩地带。 3在沙丘连绵不断的地区风电场标准规范范本,线路应通过低矮沙丘,不宜直 穿高大沙丘。 4线路通过沙漠中大型丘间地时,应远离沙丘背风坡。 5在纵向沙挚地区,线路宜顺主风向从垄间地通过。 8.2.3在局部流动沙丘、沙地与半固定、固定沙丘、沙地为主 的地区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选择在沙漠中的河流、湖盆与草滩的背风侧通过。 2线路宜绕避流动沙丘、沙地和遗到破坏的半固定、固定 沙丘以及地表为深厚沙物质组成的沙地。 3线路应避免采用高路堤、深路堑。 8.2.4山地积沙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宜沿山地积沙带的丘间地通过,必须跨越沙带时应 选择在沙带较窄和沙丘起伏较小的地带通过。 2线路通过山地丘陵时,宜选择在背风侧风影区以外的位 置通过。 3线路宜绕避山地陡坡积沙地带。 8.2.5戈壁风沙流、大风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戈壁风沙流地区线路宜选择在地表为砾质覆盖、无流沙 地带通过。 2线路宜绕避大风风口地区,选择在风力较小的地段通过。 3线路宜选择在走向与风向夹角大的沟谷通过。 4车站不宜设置在风口地区和大风地区;宜利用山丘等屏 障,选择在风力较小的地点。

    8.2.6沙漠化土地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2.6沙漠化土地地带工程地质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线路宜绕避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迅速的地带。 2线路宜绕避大面积的严重沙漠化土地的腹部。

    8.3.1风沙地区地质调绘应与生态环境调查相结合玻璃标准规范范本,调绘前应 搜集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气象、风沙和遥感图像(以航空黑 白片、彩色红外片为主)资料

    8.3.2风沙地区遥感图像解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各类风成地貌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形态要素(长度、宽 度、高度、坡度); 2)沙漠下伏地貌形态和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古冲沟、古 河床、古湖盆的位置、范围及埋藏条件; 3)从沙丘排列及迎风坡、背风坡的方向解译主导风向和 沙丘移动方向; 4)利用不同时期的航空像片测定沙丘移动速度和风沙 动态; 5)植被种类、覆盖度及其生态特征; 6)风沙区道路、居民点、水系、泉、井、灌溉渠及林带 的位置。

    ....
  • 铁路标准
  • 相关专题: 铁路  
专题: 档案标准 |联轴器标准 |园林设计图纸、效果图 |石油标准 |不锈钢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