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126-2020 高速公路高边坡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pdf

  • DB62/T 4126-2020  高速公路高边坡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3.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2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对结构复杂的岩质边坡,可配合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和实体比例投影法分析及锲形滑动面法 进行计算: 当边坡破坏机制复杂时,宜结合有限元数值分析法进行分析; 圆弧滑动边坡有多个可能滑动的滑动面,应通过搜索寻优过程找出安全系数最小的、最危险的 滑动面进行分析;对受结构面控制可能存在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应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组 合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并取得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稳定性系数;对多级滑动面的边坡, 应分别对各级滑动面进行稳定性计算。 5.1.4验算前,应先判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并通过调查分析或试验,取得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可能

    下滑的计算参数(容重、单位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5.1.5高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时,应考虑以下三种工况: 一正常工况:边坡处于天然状态下的工况或路堤投入运营后经常发生或持续时间长的工况: 一非正常工况1:边坡或路堤处于暴雨或连续降雨状态下的工况: 一非正常工况II:边坡或路堤处于地震等荷载作用状态下的工况。 5.1.6高路堤堤身稳定性、高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宜采用简化的Bishop法,高路堤沿斜坡地基或 软弱层带滑动的稳定性分析可采用不平衡推力法,高路堤稳定系数不得小于JTGD30所列安全系数值。 对非正常工况II,高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及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JTGB02的相关规定,否则应采取加 固措施,保证路基稳定 5.1.7深路堑边坡稳定系数不得小于JTGD30所列安全系数值。对非正常工况II,稳定性分析方法及 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JTGB02的相关规定,否则应对边坡进行支护加固。 5.1.8高路堤稳定性验算包括路堤堤身稳定性、路堤和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堤沿斜坡地基或软弱层 滑动稳定性。 5.1.9对渗水性土, 可采用直线滑动面法进行验算,对粘质土,可采用圆弧滑动面法进行验算。 5.2高路堤边坡稳定性验算 5.2.1高路堤边坡稳定性验算常用的方法有直线滑动面法和圆弧滑动面法,此外还有公式计算法、图 解分析法、二维线性有限元法等。 5.2.2由渗水性材料(如砂、砾石、卵石、碎石、片石等)填筑的路堤,边坡塌时破裂面的形状近 似于平面,可按直线滑动面法验算边坡的稳定性。 5.2.3以带有粘性的土填筑的路堤,滑时的破裂面形状为一曲面,可按圆弧滑动面法验算边坡的稳 定性。 5.2.4在圆弧滑动面法中,考虑到条分法所得的稳定系数往往偏低约10%~15%,因此本指南推荐采 用简化Bishop法进行稳定性验算。 5.2.5对于圆弧滑动面,一般是通过边坡坡脚;对于折线形边坡,滑动面有时会通过折线的变坡点, 对此,除了对整个路基边坡需进行稳定性验算外,对上部较陡的边坡也应进行验算;若基底较为软弱时, 滑动面也可能会超过坡脚,因此应按照基底滑动进行验算。

    5.3深路堑边坡稳定性验算

    5.3.1细粒土深路堑边坡稳定性验算常用的方法有直线滑动面法和圆弧滑动面法。由渗水性材料组合 的土路堑边坡按直线滑动面法验算其稳定性;对带有粘性的土路堑边坡按圆弧滑动面法验算其稳定性。 5.3.2细粒土深路堑边坡设计,应考虑土体在野外工作条件下土层最不利的湿度状态和受力状态等因 素,取原状土样进行剪切试验,用圆弧或直线滑动面法验算其稳定性。设计时管道标准规范范本,应结合考虑土层的成因、

    DB62/T41262020

    土质的均匀性、土体中裂缝发展的情况、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影响等因素,参照当地极限稳定的自然山坡 或人工边坡确定其边坡值。 5.3.3碎石土路堑边坡在有剪切试验结果或有较可靠的经验数据时,可用圆弧或直线滑动面法验算边 坡的稳定性。对于疏松的碎石土路堑边坡,宜采用直线滑动面法。 5.3.4因岩体的结构不同,其力学特性有较大的差异,破坏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岩质路堑边坡岩体的 结构面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很难采用某一种方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 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计算。 5.3.5在路堑边坡设计之前,应对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点、结构、产状及岩性等进行综合、 详细的调查,参照当地已建路基的边坡状况,并通过对岩层结构面与路基边坡坡面之间的关系,分析路 基边坡的稳定性。 5.3.6通过赤平极射投影和实体比例投影的图解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岩质路堑边坡的稳定性,分辨出 对边坡破坏起控制作用的主要结构面和次要结构面,可以确定边坡变形破坏结构体的滑动方向、形状及 规模。 5.3.7当岩层构造面倾向路基,其倾角大于10°~30°,其走向与路线的夹角小于38°~45°,同时 结构面间的连接强度较弱或存在软弱夹层(如泥质风化物),且有水的浸润时,易产生岩层沿构造面的 崩塌和滑坡。设计时应着重调查分析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层面间的连接情况以及水的不利影响等因素, 并调查条件相仿的自然稳定山坡和坡度,据此判断路堑按一定坡值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同时采用力学 计算方法进行验核,

    5.3.7当岩层构造面倾向路基,其倾角大于10°~30°,其走向与路线的夹角小于38°~45 结构面间的连接强度较弱或存在软弱夹层(如泥质风化物),且有水的浸润时,易产生岩层沿 崩塌和滑坡。设计时应着重调查分析结构面的性质和产状、层面间的连接情况以及水的不利影响 并调查条件相仿的自然稳定山坡和坡度,据此判断路堑按一定坡值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同时 计算方法进行验核。

    6.1.1公路边坡设计前应收集边坡对应沿线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 故好沿线地质勘察、试验工作,查明地层岩土性质、厚度、空间分布特征、水文及有关物理力学参数。 6.1.2设计中,应贯彻因地制宜采用低路堤和浅路堑方案,尽量避免高填路堤和深挖路堑,对高路堤 和深路堑需从安全可靠、技术经济等方面与桥梁和隧道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权衡利弊,择优选定。 6.1.3要加强高填深挖路段的设计工作,对不能绕避,有失稳隐患的路堑高边坡,还应贯彻“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亏工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原则,并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确定最优方案。 6.1.4高路堤、深路堑,应作为独立工点进行勘察设计。 6.1.5深路堑边坡设计以边坡自稳为主,支挡为辅,生态防护一以贯之;放坡应以控制分级坡高和坡 度为主,必要时辅以局部支挡和防护措施,放坡设计与施工时应考虑雨水的不利影响。 6.1.6优先采用坡率法控制路堑高边坡的高度和坡度,最陡坡度设置应充分考虑边坡土石岩性和坡顶 荷载(无荷载、静载、动载)。 6.1.7边坡工程设计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工程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横断面形式、边坡坡率,设置 必要的防排水工程。 6.1.8高路堤边坡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预留沉降和沉降控制。必要的压实补强、填料改良等综 合措施,防止路基不均匀变形及沉降。 6.1.9必须重视和强化路基的防、排、引、疏、导水工程和必要的防护支挡工程,以消除和尽可能减 世

    DB62/T41262020

    6.1.10坡面防护、碎落台、排水沟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路基加宽填筑刷坡土方的就地利用,避免二次 倒运,对施工现场弃土及时外运,减少临时用地,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6.1.11高路堤施工应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压实质量,减少路堤沉降;深路堑施工应选择合理的施工方 案、工序,确保边坡的稳定。 6.1.12应严格按照施工方法和工序施工,及时反馈施工信息,做好信息化施工。 6.1.13高路堤与深路堑边坡应进行施工监测,监测项目和内容可按JTGD30选用。对地质条件复杂 的深路垫边坡,应实时监控量测。监控量测单位应编制监控量测方案,监控量测方案需经建设、设计 监理等单位认可,必要时对监控量测方案进行专家论证。 6.1.14在施工阶段应进行路堑高边坡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总体风险评估应在项目开工前实施。专项风 验评估应在路堑边坡分项工程开工前完成。施工单位应根据风险评估结论,完善路堑高边坡工程施工组 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分类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对项目施工过程实施预警预控。施工中,经论 证出现新的重大风险源,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险情)等情况,应补充开展施工过程专项评估。

    6.2.2边坡形式与坡率

    6.2.2.3填石路堤边坡坡率视石料强度确定,每级坡率不宜陡于1:1.1,边坡高度不宜超过30m,对填 高大于20m的路堤可在中部设置宽度2m~3m的平台,

    设计中应重视地基处理,特别是软土、湿陷性黄土、虚填土、采空区、斜坡等地段的地基处理;并 应做好路堤边坡防排水及支挡工程设计。

    高路堤设计应根据工后沉降量预留路堤顶面加宽值,高边坡侧加宽值不宜小于0.5m。

    DB62/T41262020

    6.3.1高路堤施工准备

    6.3.1.1高路堤宜优先安排施工。施工前对设计进行全面、详细复核,准确放样。施工过程中宜进行 沉降观测。 6.3.1.2为保证路基有效宽度和压实质量,路基填筑高度8m以下时,边桩位置宜加宽30cm,8m以 上时,边桩位置加宽不宜小于50cm。 6.3.1.3根据试验段要求,做好高路堤填筑前填料选定和试验,机械配置及施工组织,尤其重视根据 施工组织配备重型补强压实设备。 6.3.1.4必要时编制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做好技术安全交底,强调工程难点,技术要点和安全措 施,使作业人员掌握要点,明确责任。 6.3.1.5做好场内防排水、安全、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保障

    5.3.2高路堤基底处理

    6.3.2.1按JTG/T3610要求清理地表、处理原地面至符合要求。高填方地段、陡坡地段、填挖交界面 地基,应按设计进行处理。 6.3.2.2当基底为粘土时,应先夯(压)实基底,然后填筑路堤。当基底为水田或水塘时,应先清除 表层淤泥、腐殖土或抛石挤淤等措施,符合地基承载力要求后填筑路堤。当基底强度不足或属软土时, 应作稳定性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 6.3.2.3对不良地基,如软土、湿陷性黄土、冻土、杂填土、采空区、陡坡等地段按设计进行专项处 理并符合要求。

    6.3.3.1高路提逐层接JTGF80/1要求压实、检测和验收。不合格时,接要求处理至合格。 6.3.3.2高路堤施工中每层压实表面应做成2%~4%的双向横向排水坡。两端路堤接头处,每端应预 留2m3m长的搭接台阶。 6.3.3.3高路堤宜每填筑一定厚度后采用冲击碾压、重锤夯实、液压夯、强夯等措施进行增强补压处 理。除路床外,其余部位压实度控制指标宜提高一个百分点。 6.3.3.4填石高路堤压实机械宜选用自重不小于18t的振动压路机。 6.3.3.5高路堤应按设计标高增加预留沉降值。 6.3.3.6高路堤填筑完成后应留有6个月以上的工后沉降期,有条件时,宜预留一个雨季的沉降期 路基工后沉降速率应小于20mm/年。

    DB62/T41262020

    6.4.1.1路堑边坡宜采用台阶式,台阶高度一般不超过10m,地质条件较好且经过验算安全的,高度 可增加至12m,台阶平台宽度应根据地形及地质情况经设计验算后确定,通常采用2m,深路堑边坡中 部可通过设置大于2m的宽平台放缓综合坡率,提高稳定性,边坡岩(土)层分界处宜设置平台。 5.4.1.2适宜平台绿化的黄土边坡宜采用低台阶(边坡分级高度3m~4m)、宽平台(2.5m~3.0m)、 陡坡率(1:0.3~1:0.5)形式,

    6.4.2.1深路堑的边坡坡率,主要按工程地质法确定,即根据岩石(土)性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条件、施工方法、边坡高度等因素,对照当地自然极限山坡或人工边坡的坡度确定。土质均匀时,可采 用力学验算的方法确定,并用工程地质法检核。 6.4.2.2岩质边坡的设计坡率应结合当地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及节理裂隙的产状综合确定。对于软质 岩,宜采用相对较缓的坡率;对于硬质岩,宜采用相对较陡的坡率;对于极软岩或易滑岩组,可以结合 自然边坡形态和土石方平衡原则,进一步放缓边坡或加设宽平台;对于自然斜坡地形较陡的边坡,可以 在保障单级边坡安全的前提下放陡边坡、结合边坡锚固等措施加强设计。 6.4.2.3微风化岩石宜采用1:0.25或1:0.3的坡率,中风化岩石宜采用1:0.5的坡率,碎块状强风化岩 石宜采用1:0.75的坡率,砂土状强风化岩石宜采用1:1的坡率,粘土及其它残坡积土宜采用不陡于1:1 的坡率。 6.4.2.4 对坡面不采取绿化和防护的均质黄土台阶式边坡,每级边坡坡率不宜缓于1:0.75。 6.4.3防排水 S 边坡防护、支挡及排水措施应结合工程地质和边坡稳定性情况综合选用,遵循适宜、可靠、经济原 则,并兼顾景观、 环保。 6.4.4路基弃土 6.4.4.1路基弃土场必须进行专项设计,应尽量减少设置数量,设计图纸中应明确弃土方量、弃土位 置、排水、防护与支挡、 绿化等措施,必要时进行安全、环保评估。 6.4.4.2弃土场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对坡面植被、河水流向的影响,减少对原地面的扰动,便于采取水 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6.4.4.3弃土场设置应尽可能选择山谷荒地并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应尽量布设在公路视线以外,并 远离居民区,减少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6.4.4.4弃土场沟口附近,或者沟口下方有居民房屋及其它建筑物时,应采取相应工程措施确保安全。

    6.5.1深路堑施工准备

    6.5.1.1深路垫宜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按要求进行专项方案论证。必要时编制监控量测方案,并按要 求审批;施工过程中宜进行监控量测。 6.5.1.2施工方案或作业指导书中应明确土石方开挖与防护支挡施作的先后顺序及具体安排;明确防 护支挡材料就位的方式和机械设备。 6.5.1.3现场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施工红线内的安全检查(重点为防塌、防坠落、物体打击、地表 裂缝检查、雨后检查等);现场技术人员应及时掌握蓝控量测数据指导施工;做好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工作。

    DB62/T41262020

    6.5.2.1深路垫宣优先安排施工。施工前应对设计进行全面、详细复核,准确放样边坡开口线 6.5.2.2在边坡开口线外及时施作截水沟,做好堑顶防排水工作。 6.5.2.3按专项方案进行深路堑开挖,注意开挖顺序、分层深度、分块开挖先后关系、开挖与防护支 档关系。松散岩质边坡,宜采取分级开挖、分级支挡、分级防护和坡脚预加固措施。 6.5.2.4开挖时自上而下分层开挖,严禁掏底开挖。表层开挖时注意管线、电缆、文物等地下障碍物。 6.5.2.5软石和强风化岩石宜采用机械开挖,坚硬岩石可采用光面、深孔、预裂爆破,严禁洞室爆破。 6.5.2.6爆破应根据岩性、产状、边坡高度选择适当的爆破方法,严格控制药量。爆破后应达到边坡 和堑顶山体稳定,路基和边坡平顺、不破碎、不松动;凸凹不平处应用浆砌片石补齐。 6.5.2.7深路堑开挖与设计明显不符、因自然灾害危及堑顶或边坡稳定、遇特殊施工方法需改变边坡 坡度、需增设或改变支挡防护及排水设施等情况时,需及时向业主、设计单位反馈。 6.5.2.8遇膨胀土(岩)深路堑、黄土深路堑、冻土深路堑按专项方案施工。

    6.5.3.1弃土场的位置在施工过程中不宜随意调整。必须调整时,施工前按程序申报变更。 6.5.3.2在工程施工中,弃方要因地制宜减量化综合利用,同时,在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 经施工所在地县乡镇政府要求或同意,结合田地平整、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做好惠民工程,合理多途径 利用,减少占地,变废为宝。 6.5.3.3弃土前后应严格实施环评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临时防护、工程防护和绿化恢复措施。 应及时绿化和防护,恢复植被或覆土造地,防止水土流失。 6.5.3.4弃土前,应先在弃土场上游沿等高线设置截水沟(存在一定坡度),两侧设排水沟,必要时 在排水沟汇入下游河道之前设置沉淀池,以阻留径流中携带的泥沙。 6.5.3.5必须尽可能收集表土,表土剥离后应集中堆放,宜用装土编织袋临时挡护,待弃土完成后再 回填覆盖于弃土场表面,尽量恢复原地貌景观。 6.5.3.6靠近河道的弃土场。弃土前应先修建支挡防护工程,然后分层压实弃土。对周边有居民点的 弃土场,应严禁夜间运输弃土,并应定时对便道酒水降尘。

    7.1.1应根据当地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及沿线筑路材料分布情况,采取工程防护和植物防护 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边坡稳定。 7.1.2路基防护与支挡工程设计应进行多方案比选论证,做到安全、经济、合理、美观。应避免随意 设置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框格梁等支挡防护,防止“过度设计”的浪费现象。 7.1.3路基坡面防护工程应设置在稳定的边坡上,当气候条件适宜时,宜采用植物防护或骨架与植物 相结合的防护形式。对完整性较好、稳定的硬质岩坡面可不设防护。当边坡稳定性不足时,应设置必要 的支挡加固工程。

    DB62/T41262020

    DB62/T41262020

    表1高边坡防护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

    7.2.6对植物绿化措施难以实现的黄土路堑坡面,除坡脚设置矮小护面防护外,其余坡面可不设置 工防护工程。 7.2.7针对高边坡潜在的破坏模式,常用支护结构的适宣性可按表2选用,设计中应注重多种支护结 构的联合使用。

    DB62/T41262020

    表2公路高边坡支挡工程类型及适用条件

    7.3.6主动防护网的一般规定如下:

    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的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 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破坏、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 护作用); 主动防护网常用于坡面崩塌、风化剥落、溜、溜滑或塌落类地质灾害的加固防护,其明显特 征是采用系统锚杆固定,并根据柔性网的不同,分别通过支撑绳和缝合张拉(钢丝绳网或铁丝 格栅)或预应力锚杆来对柔性网部分实现预张拉; 设计时要翔实调查、了解工程地段崩塌落石的灾害历史,做好地质测绘和分析,摸清危岩分布 情况和危岩大小,据此选择防护网的型号;

    DB62/T41262020

    一对裂隙很发育和发育的岩质边坡以及土质边坡不宣使用主动防护网。

    对裂隙很发育和发育的岩质边坡以及土质边坡不宜使用主动防护网。 路基长期或季节性受积水浸泡路段,可设置护坡进行防护。护坡采用混凝土现浇时,厚度不宜

    7.4. 1 一般规定

    7.4.1.1设计时应对地基条件作充分的调查和勘察,墙的纵向位置进行布孔、钻探或挖探,查明地 质条件和地基承载能力。 7.4.1.2当地基承载力较弱,地形平坦,墙身较高时,可在墙趾伸出台阶以拓宽基底,增加基底抗压 应力和提高抗倾覆稳定性;当地基为软弱土层时,可根据软弱土层厚度采取换填垫层、复合地基、钢筋 混凝士桩等措施处理。

    7.4.1.5挡土墙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0m。受水流冲刷时,基底应置于局部冲刷线以下不小于1.0m。 有冻胀时,基底应在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当冻结深度大于1.0m时,采用1.25m的埋置深度,应 对基底至冻结线以下0.25m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采用砂砾、碎石等防冻垫层材料换填。 7.4.1.6挡土墙所采用的材料强度要求应符合JTGD30的规定

    7.4. 2 设置位置

    7.4.2.1路基位于陡坡地段的填方坡脚或风化的岩质路堑边坡地段 7.4.2.2为避免大量挖方及降低边坡高度的路堑地段。 7.4.2.3可能产生方、滑塌的不良地质地段。 7.4.2.4水流冲刷和淘蚀严重或长期受水浸泡的沿河路基地段。 7.4.2.5为节约用地、减少拆迁的地段和耕地地段。 7.4.2.6为了保护重要建筑物、生态环境或其它特殊需要的地段

    .4.3.1挡土墙基础施工时,应将基底表面风化、松软土石清除;若基底承载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7.4.3.2基坑应分段跳槽开挖、分段砌筑,基坑深度大于2m,上侧边坡高陡时,应采取临时支护措施。 7.4.3.3土质或易风化软质岩石雨季开挖基坑,至标高后应避免长时间暴露、扰动或浸泡而削弱地基 承载力。 7.4.3.4墙身分层错缝砌筑,砌出地面后基坑应及时回填,完成顶面排水及防渗设施。 7.4.3.5基础和墙身伸缩缝或沉降缝,应竖直贯通、平齐,无搭叠;应按设计选用隔缝材料,填缝材 料按深度填塞紧密。

    DB62/T41262020

    7.4.3.6泄水孔应在砌筑墙身过程中设置,确保排水畅通,并应保证墙背反滤、防渗设施的施工质量。 7.4.3.7当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在距墙背0.5m~1.0m以内,不 宜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宜用小型振动压路机碾压或压实机具夯实。 7.4.3.8墙背回填一般宜采用砂性土、卵石土、砾石土等透水性好、抗剪强度高的材料;采用黄土等 不透水材料时,宜进行填料改良,不宜直接采用透水性材料,应做好表面封水、排水

    7. 5. 1一般规定

    7.5.1一般规定 7.5.1.1抗滑桩设计之前,应对边坡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探,确定主滑方向、滑面位置、边界条件、 岩土性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7.5.1.2抗滑桩的设置必须保证滑坡土体不越过桩顶或从桩间滑动,不产生新的滑坡。 7.5.1.3抗滑桩的桩位应设在滑坡体较薄、锚固段地基强度较高且锚固段地层稳定的地段。其平面布 置、桩间距、桩长和截面尺寸等应综合考虑确定。 7.5.1.4采用抗滑桩对滑坡进行分段阻滑时,每段宜以单排布置为主。分排设置抗滑桩应满足变形协 调条件。 7.5.1.5抗滑桩沿横部面布置方向宜与滑动方向垂直。 7.5.1.6桩间距宜为5m~8m,并应根据桩径及推力进行验算,避免桩间土挤出。 土质滑坡体的桩前 悬臂临空时,可在桩间设置挡土板。 S 7.5.1.7 抗滑桩桩长 般不宜大于35m,对于滑带埋深大于25m的滑坡,采用抗滑桩阻滑时,应充分 论证抗滑桩的可行性, 必要时可采用埋入式抗滑桩。 7.5.1.8抗滑桩锚固段须嵌入滑床中,锚固段长度根据验算确定。滑带以下岩土体的侧向压应力应小 于该岩土体的容许侧向抗压强度。坚硬岩石嵌岩深度应结合桩长进行桩型优化设计。对于土层或软弱岩 层,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不宜短于桩长的1/3~1/2!对于较完整、坚硬岩层,抗滑桩锚固段长度不宜短于 桩长的1/4~1/3。 7.5.2抗滑桩的结构形式及适用范围 7.5.2.1抗滑桩主要用于滑坡治理和边坡支挡加固工程。主要适用于浅层、中厚层的岩质滑坡体、中 厚层的土质滑坡体、以及埋藏有数层软弱夹层的岩质及土质滑坡体,欠稳定的路堑边坡加固,不稳定的 山体加固,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支挡等工程。 7.5.2.2常用的抗滑桩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单桩、排桩(椅式桩墙、门式钢架桩墙、排架抗滑桩墙)、 群桩、有锚桩(锚杆和锚索);按埋置情况可分为悬臂桩、全埋桩、深埋桩等;按桩身截面形状可分为 圆形桩、方形桩、矩形桩、“工”字形桩等。 7.5.2.3当悬臂抗滑桩桩身弯矩较大,或桩顶位移超过容许位移时,可采用锚拉桩或多排。 7.5.2.4对于滑塌厚度较薄、推力较小的滑坡,当不宜进行大截面抗滑桩开挖施工时,可选择微型桩。 7.5.2.5对于水位以下及水位变动区;滑体土为欠固结土或对锚索可能产生横向荷载的地区;对锚索 具有腐蚀性环境的地区在设置锚拉桩时,应进行专项论证。

    7.5.2抗滑桩的结构形式及适用范围

    7.5.2.1抗滑桩主要用于循坡治理和边坡支 厚层的土质滑坡体、以及埋藏有数层软弱夹层的岩质及土质滑坡体,欠稳定的路堑边坡加固,不稳定的 山体加固,路堤边坡和路堑边坡支挡等工程。 7.5.2.2常用的抗滑桩类型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单桩、排桩(椅式桩墙、门式钢架桩墙、排架抗滑桩墙)、 群桩、有锚桩(锚杆和锚索);按埋置情况可分为悬臂桩、全埋桩、深埋桩等;按桩身截面形状可分为 圆形桩、方形桩、矩形桩、“工”字形桩等。 7.5.2.3当悬臂抗滑桩桩身弯矩较大,或桩顶位移超过容许位移时,可采用锚拉桩或多排桩。 7.5.2.4对于滑塌厚度较薄、推力较小的滑坡,当不宜进行大截面抗滑桩开挖施工时,可选择微型桩。 7.5.2.5对于水位以下及水位变动区;滑体土为欠固结土或对锚索可能产生横向荷载的地区;对锚索 具有腐蚀性环境的地区在设置锚拉桩时,应进行专项论证。

    7.5.3抗滑桩的桩型选择

    DB62/T41262020

    2000mm,最大可达Φ4500mm。矩形断面具有抗弯刚度大的优点,适用于滑坡推力较大、需要较大刚 度的滑坡,一般采用人工成孔,有条件时建议采用机械成孔,断面尺寸一般为1.5m×2.0m、2.0m×2.5m、 2.0m×3.0m、2.5m×3.0m、3.0mX3.5m,短边宜垂直于边坡推力或滑坡下滑力方向。 钢管桩具有强度高、抗弯能力大、施工快、可快速形成桩排或桩群的特点,一般用于快速抢修或临 时支护存在安全隐患的边坡工程。一般为打入桩,多采用注浆方式,桩径一般为Φ400mm~Φ900mm。 H型钢桩与钢管桩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基本相同,型号主要有HP200、HP250、HP310、HP360

    7.5.4抗滑桩结构计算

    7.5.4.1作用于抗滑桩的外力包括滑坡推力、桩前滑体抗力和锚固段地层抗力。桩侧摩阻力和粘聚力 以及桩身重力和桩底反力可不计算。 7.5.4.2桩前抗力应取滑体处于极限平衡时的推力和桩前被动土压力中的小值。当桩前土体不稳定时: 不考虑其抗力。 7.5.4.3多排抗滑桩纵向桩间距较大时,宜分段计算各排桩的抗滑推力;当两排桩之间纵向间距较小 时,应考虑两排桩之间的相互作用。 7.5.4.4作用于抗滑桩上部的外力可简化为分布力,对于液性指数小、刚度较大和较密实的滑体,可 般定作用于桩背的推力分布图形为矩形;对于液性指数较大、刚度较小和密实度不均匀的塑性滑体,滑 波推力分布图形可假定为三角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情况可假定推力分布图为梯形。 7.5.4.5抗滑桩嵌固段桩底支承根据滑床岩土体结构及强度,可采用自由端和铰支端。 7.5.4.6当滑坡对抗滑桩产生的弯矩过大时,采用预应力锚拉桩,其桩身可按弹性桩计算。

    7.5.5.1抗滑桩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 应将开挖过程视为对坡体进行再勘查的过程,及时进 料编录。当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反馈处理。

    7.5.5.2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接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应有出厂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检验报告等,进场材料外观、 规格、型号、尺寸符合要求,进场复验合格: 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 应对现场进行测量复核,准确定位; 施工前做好监控量测方案,应对滑坡变形、移动进行监测;施工中定期监测,并指导施工。 抗滑桩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深度大于等于16m的人孔挖孔桩进行专项方案论证,并 按程序报批。

    7.5.5.3采用人工挖孔成桩时,按下列要求进行

    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场地,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锁口护壁高出地面0.3m。 雨季时,必要时搭设雨棚,根据需要增加锁口护壁的高度,做好排水工作; 严禁为方便抗滑桩施工开挖大平台而出现新的边坡病害,宜就地开挖,锁口盘可以随坡就势: 开挖群桩应从两端向滑坡主轴间隔跳孔方式开挖,每次间隔1孔~2孔,成孔后尽快完成钢筋、 混凝土工程,浇筑1d后才可开挖邻桩;特殊重要部位跳孔完成一根,开挖一根;禁止逐孔依 次全部成孔,防滑坡: 孔内开挖顺序:应对称、分层、分块开挖,每层开挖高度应小于设计规定,随挖随支护;护壁 混凝土模板的支撑浇筑24h后方可拆除:

    DB62/T41262020

    开挖一节浇筑一节,节段高度必须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护壁与孔壁间应填实,不密实或有空 洞时,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强度达到75%以上,充许进行下一循环开挖。基岩或坚硬孤右段 可采用人工配合水磨钻钻机开挖或少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但每次剥离厚度不宜大于 30cm,开挖基本成型后再用人工刻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般来说,抗滑桩位置机械难以到达,钢筋骨架偏心严重,整体吊装有难度;通常采取小型吊 装机械或吊架,逐根钢筋吊运,人工孔内安装; 弃渣可用卷扬机吊起,吊斗的活门应有双套防开保险装置,挖孔弃土吊出后应立即转运,应避 免堆放在孔口四周或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7.5.5.4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所准备的材料应满足单连续灌注: 当孔底积水厚度小于100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混凝土灌注时,深度大于2m时,要采用串桶或导管,必要时设置防离析装置; 桩身混凝土,当采用干法灌注时每连续灌注0.5m~0.8m时,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抗滑混 凝土应一次浇筑完成,应避免分次浇筑; 对出露地表的抗滑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养护,养护期应在7d以上。 5.5.5抗滑桩的施工应符合下列安全规定: 监测应 与施工 同步进行, 当滑坡出现险情,危及施工人员安全时,应及时通知人员撤离; 孔口应设置安全防护围栏,设置安全标志标牌,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现场;应设置孔口盖板, 停工和施工完毕,盖住孔口,防止人、物坠落, 井下施工人员应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应戴安全帽,且不宜超过2人。必要时可佩戴防毒面具, 着防水衣或束口工作服、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腰带等,配备无线通讯工具、对讲机和安全 灯等: 每日开工前应检测井下的有毒害气体,合格后才能下井施工;孔深超过10m后,或10m内有 CO、CO2、NO、NO2、甲烷及瓦斯等有害气体并且含量超标或氧气不足时,应立即停止作业面 施工,并将作业人员撤离,使用通风设施向作业面送风,井下爆破后,应向井内通风,等炮烟 粉尘全部排除后,方能下并作业; 井下照明应采用36V安全电压,进入并内的电气机具设备应接零接地,并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井内爆破前,应经过设计计算,避免药量过多造成孔壁塌,应由已取得爆破操作证的专门技 术工人负责。起爆装置宜用电雷管,若用导火索,其长度应能保证点炮人员安全撤离; 吊桶应采用防坠器进行双重保护;升降设备应由专人操作,孔内有重物起吊时,应统一指挥: 吊桶运行过程中禁止正下方人员作业;施工人员正上方设置可移动安全隔板,防止坠物伤人。

    7.5.5.6当遇到流泥、流砂时,护壁施工按下

    做到快速施工,并减少开挖、护壁高度宜控制在50cm100cm以内,采用上述方法仍无 工时,应迅速回填桩孔到能控制塌孔为止,并报设计、监理研究处理; 对易塌方施工段应即挖、即验收、即浇筑护壁

    7.6预应力锚索框格梁

    7. 6. 1一般规定

    DB62/T41262020

    梁及注浆体组成,附属结构起美化和装饰作用,如植生袋、液压喷播等。 7.6.1.2预应力锚索框格梁锚固结构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支挡结构联合使用。 7.6.1.3框格梁按外观形式,可分为矩形、菱型、拱型、人字型等形式,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

    7.6. 2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潜在不稳定边坡的加固防护,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支挡结构联合使用。不易 力和对锚索有腐蚀作用的岩土层边坡不宜采用

    7. 6. 3 设计要求

    7.6.3.1应根据边坡地质条件、性质、稳定状况和稳定性计算结论,合理确定锚固方案。对软质岩、 风化岩地层,宜采用压力分散型锚索:对强度较高的硬质岩石地层可采用拉(压)力集中型锚索。 7.6.3.2锚索设计时,应根据边坡性状及工况计算出坡体的下滑力,再计算维持坡体稳固所需要的支 掌力大小。接照所需支撑力以及锚索的数量、布置方式得出单根锚索的锚固力,并据此选择锚索的型号, 计算所需截面面积和锚固段长度。 7.6.3.3框格梁的坡率和每级高度应以开挖的边坡能够临时自稳为原则,可根据路垫边坡的完整性、 松散软弱性、潮湿程度、岩质边坡结构面的组合情况及周边环境协调等综合确定。 7.6.3.4框格梁内力可选择弹性地基梁法和刚性支座上的连续梁法进行计算。梁结构应满足GB50010 的要求。

    设计中应考虑伸入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的长度不小于1m,且自由段长度应大于5m;张拉段长度根据张 拉机具确定,外露部分长度宜为1.5m。 7.6.4.2锚索与水平面的下俯倾角宜采用15°~30°,不宜大于45°。 7.6.4.3预应力锚索沿轴向每隔1.5m~2.0m应设置隔离架,避免钢绞线打缠和砂浆握裹效果降低 7.6.4.4水泥砂浆注浆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应低于42.5MPa。水灰比宜为0.4~ 0.5,灰砂比宜为0.8~1.5;浆砌材料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应小于30MPa。 7.6.4.5注浆管用高压胶管或塑料软管加工。直径宜为25mm。 7.6.4.6预应力锚索锚具由锚环、夹片和承压板组成。预应力锚具、夹具及连接器及安装应符合GB/T 14370和JGJ85的规定。

    7.6.4.7预应力锚索的张拉与锁定应符合下列

    锚索张拉宜在锚固体强度大于20MPa并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 锚索张拉顺序应避免相近锚索相互影响; 锚索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超过0.65倍钢绞线的强度标准值; 宜进行超过锚索设计锚固力值1.05~1.10倍的超张拉。

    DB62/T41262020

    7.6.4.9框格梁竖肋、横梁间距根据加固边坡破坏力的大小和边坡岩土特征确定。当采用矩形时,梁 单元尺寸不宜小于3.0m×3.0m;当采用菱形时,梁单元尺寸不宜小于5.0m×3.0m。竖肋和横梁的截面 尺寸可采用相同,也可不同,截面最小宽度不应小于0.4m,梁底嵌入坡面岩体内深度不宜小于0.2m。

    7.6.5.1施工的操作要点如下:

    7. 7. 1一般规定

    7.7.1.1桩板式挡土墙由抗滑桩(锚固桩)及桩间挡土板组成。使用时不受普通挡土墙高度的限制, 与普通挡土墙相比可不考虑基地承载力,地基强度不足时由桩的埋深得到补偿。滑坡和顺层地段,桩上 没置锚索(杆)可减小桩的埋深和截面尺寸。 7.7.1.2桩板式挡土墙的桩间距、桩长和截面尺寸,应根据岩土侧压力和锚固段地基承载力等因素确 定,应综合考虑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DB62/T41262020

    土身 设锚索(杆)。 7.7.1.4挡土板截面宜采用矩形、槽型或空心,板厚度不应小于0.2m,板宽不应小于0.3m。挡土板可 采用现浇或预制结构,采用预制板时,应预留吊装孔,挡土板安装后可利用吊装孔作为泄水孔。

    7.7.1.6桩板式挡土墙的使用应满足以下条件

    桩应锚固在稳定的地层中; 确保后的岩土体不越过桩顶滑出; 不应产生新的深层滑动。

    桩应锚固在稳定的地层中;

    7. 7. 2 适用范围

    板式挡墙按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悬臂式桩板墙、锚索(杆)桩板墙、锚拉式桩板墙,适用于一般 地区、浸水地区、地震区的路堑和路堤边坡支挡, 也可用于滑坡等特殊路基的治理,

    7.7.3.1桩板式挡土墙的岩土侧向压力按库伦主动土压力计算。对有潜在滑动面的边坡,应取设桩处 剩余下滑力和主动土压力两者较大值进行设计。 .7.3.2作用在桩上的荷载宽度可按左右两相邻桩桩中心之间距离的各一半之和计算。作用在挡土板 的荷载宽度可取板的计算跨度。桩间挡土板上的压力可根据桩间岩土体的稳定情况和挡土板的设置方 式按全部或部分岩土压力计算。 7.7.3.3桩前地基岩层结构面的产状、倾角为向坡外倾斜时,还应按顺层滑坡验算地基的稳定性和整 本稳定性。 7.7.3.4在桩板式挡土墙的设计与计算中,应按理论计算加同类地区及类似项目的成功经验相结合, 不得仅依靠理论计算或已有项目的处治经验进行设计。

    7.7.4.1桩板式挡土墙桩身除常用的矩形、圆形截面外,也可采用“T”型截面,即悬臂段桩身两侧设 置牛腿用于挡土板搭接,以下为矩形柱截面。牛腿高度不宜小于40cm,宽度不宜小于30cm。 7.7.4.2桩和挡土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灌注锚索(杆)孔的水泥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 于M30。 7.7.4.3挡土板与桩的搭接长度,每端不应小于1倍板厚。若为圆形桩,应在桩后设置搭接用的凸形 平台。 7.7.4.4挡土板受力主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挡土侧应大于50mm,墙面临空侧应大于35mm, 7.7.4.5 锚拉式桩板挡土墙可采用单点锚固和多点锚固的形式,当边坡高度和推力较大时,宜采用预 应力锚索(杆),锚固点附近桩身箍筋应适当加密。每根桩上预留锚孔,锚孔距桩顶距离不应小于0.5m。 7.7.4.6填方边坡设置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新填方路基沉降造成锚索附加拉应 力过大。新建高填方边坡不宜采用预应力锚索板墙支挡方案

    7.7.4.1桩板式挡土墙桩身除常用的矩形、圆形截面外,也可采用“T”型截面,即悬臂段桩身两侧设

    DB62/T41262020

    B8. 2排水工程设计

    8.2.1地表排水设讯

    8.2.1.1地表排水设施包括边沟、截水沟、排水沟、吊沟、跌水与急流槽、集水并、蒸发池、油水分 离池、排水泵站等,设置时应结合地形、地貌和天然水系进行布设,并做好进出水口的位置选择。应采 取措施防止截、排水沟出现堵塞、溢流、渗漏、淤积、冲刷和冻结等现象。 3.2.1.2对地表水的排除,可利用边沟、截水沟、平台排水沟等设施,将流向路基山坡的水和路基表 面水分段截留,引入自然沟谷,排除路基范围之外:对于黄土地表水的排除屋面标准规范范本,遵循“远接远送”的原则:

    DB62/T41262020

    在排水困难路段,可设置蒸发池,蒸发池的容量不宜超过200m~300m,蓄水深度不应大于1.5m,四 周应进行安全围护和安全警示、警告,蒸发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加固措施,蒸发池的设置 不应使附近地面形成盐渍化或沼泽化或对周围坏境产生不利影响。 8.2.1.3当路基处于滑坡地段时,地表排水设计应根据滑坡范围的场地情况,合理布置排水设施,形 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外围截(排)水沟应设置在滑坡体或老滑坡后缘,远离裂缝5m以外的稳定坡面上。 依地形而定,平面上多呈“人”字形展布。 8.2.1.4有明显开裂变形的坡体,应及时采用粘土、灰土或水泥砂浆填实裂缝,整平积水坑、洼地 便降雨能迅速沿排水沟渠汇集、排除。 8.2.1.5排水设施基底应采用夯实、换填夯实等方法进行地基处理,压实度应达到90%。湿陷性黄土 路段排水构造物底部宜采用复合土工膜或灰土垫层进行防渗隔水处理。 8.2.1.6高填方路段宜采用集中排水方式,即路肩边缘设置拦水带,坡面每隔25m~50m设置边坡急 流槽,坡脚设置排水沟,用于收集路面、边坡汇水后排入大然沟道。 8.2.1.7路堑段路基横断面设计时,边坡比较稳定的硬质岩地段,可将碎落台宽度减小到0.5m~1m, 在不影响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低限值,要根据汇水面积合理选择边沟型式,尽量选用少占地的矩形 边沟。 8.2.1.8在地面横坡较陡时,可采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等塑料圆管急流槽排水。

    8.2.2地下排水设计

    8.2.2.1在设计地下排水设施前,应进行详细和相当范围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试验, 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获取设计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全面比较,采取综合排水措施治理。 8.2.2.2地下排水设施按其作用和使用条件的不同主要分为明沟、暗沟(管)、渗沟、渗并、支撑渗 沟、仰斜式排水孔、渗水隧道等。 8.2.2.3对于地下水的处理,应与地表排水的排除统一考虑,因地制宜设置必要的渗沟、暗沟、仰斜 式排水孔等地下排水设施,疏干边坡的地下水,降低路床范围内的地下水,以保证挖方路基的稳定。 8.2.2.4应加强坡体排水,定期蔬导排水管,防止地下水赋存坡体内部。 8.2.2.5因暗沟造价高于明沟,且淤塞后疏通难度大,设计时必须与修建明沟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 较,择优选用。 8.2.2.6路基范围内遇有裂隙水或层间水等渗出时,不论泉眼大小,若无设置明沟的条件时,应设置 暗沟、渗沟等予以排除。 8.2.2.7降雨量大、土体含水量高的路堑段,宜在边沟底设置渗沟,渗沟须设在路床底以下不浅于50cm 的位置。 8.2.2.8当路堑坡面湿软时,可设置支撑渗沟排出坡面水。 8.2.2.9在滑坡应急抢险工程、施工期临时降低地下水位或用于引排滑坡内埋藏较深、分布不均匀的 地下水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方式排水。 8.2.2.10设置渗沟用的砂砾反滤层材料必须经过筛分与洗净程序。 8.2.2.11用于引排边坡内地下水的仰斜式排水孔的仰角不宜小于6°,长度应伸至地下水富集部位或 潜在滑动面,并宜根据边坡渗水情况成群分布。 8.2.2.12洞式渗沟的平面布置,除路基边沟下应按路线方向布置外,用于截断地下水的渗沟的轴线宜 布置成与渗流方向垂直。用作引水的渗沟应布置成条形或树枝形

    DB62/T41262020

    项目管理和论文水体系。排水主洞走向宜与边坡走向一致或接近。排水洞内的深度、方向和孔位布置应根据裂隙发育情 况、产状、地下水分布特点等确定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建筑安全管理 |生产标准 |天然气标准 |铁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钢丝绳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