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160-2020 公路配套房屋建筑供暖设计指南.pdf

  • DB14/T 2160-2020  公路配套房屋建筑供暖设计指南.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1-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4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附加系数

    5.10空调系统的冬季热负荷,应根据下列各项确定:

    车库设计规范和图纸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b)由于室外空气侵入而散失的热量; c)加热新风所需的热量。 5.11冬季空调系统热负荷可按稳定传热

    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 b)由于室外空气侵入而散失的热量; c)加热新风所需的热量。 5.11冬季空调系统热负荷可按稳定传热计算,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冬季空调计算温度。

    6.1.3公路配套房屋建筑热水供暖系统的形式,宜按照表5的原则选择确定。

    DB14/T21602020

    表5热水供暖系统形式的选择原则

    DB14/T 21602020

    D 相对湿度较大的房间应采用耐腐蚀的散热器; 采用钢制散热器时,应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在非供暖季节供暖系统应充水保养; 采用铝制散热器时,应选用内防腐型,并满足产品对水质的要求: 安装热量表和恒温阀的热水供暖系统不宜采用水流通道内含有粘砂的铸铁散热器: 高大空间供暖不宜单独采用对流型散热器。 6.1.9 散热器室内供暖系统,应设置散热器恒温控制阀或其他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散热器 恒温控制阀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室内供暖系统为垂直或水平双管系统时,应在每组散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安装高阻恒温控制 阀;超过5层的垂直双管系统宜采用有预设阻力的调节功能的恒温控制阀; 单管跨越式系统应采用低阻力两通恒温控制阀或三通恒温控制阀; 当散热器有罩时,应采用温包外置式恒温控制阀: d 恒温控制阀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质量检测部门出具的性能测试报告

    恒温控制阀的选用和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6.2.1公路配套房屋建筑中人员停留时间较长的办公、居住建筑宜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 6.2.2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户内的供水温度,不应高于60℃;供回水温度差不宜大于10℃。当利用热泵 机组提供热水时,供水温度宜采用40℃~45℃。 6.2.3当热源提供的热媒温度高于60℃时,宜在各楼栋的供暖热力入口处设置混水泵,抽取室内回水 混入供水,以降低供水温度,保持其温度不高于设定值,并加大户内循环水量。 6.2.4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6.2.5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房间功能划分系统,并配置分水器、集水器;车交小房间如卫浴的加热管 可串接在其他环路中。 6.2.6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 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每个分水器、集水器分支环 路不宜多于8路。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6.2.7 连接在同一组分、集水器上的加热管,其长度宜接近,且不宜超过120m。 6.2.8 室内加热管的布置,不宜采用全室等间距均布模式,应以保证室内地表面温度分布均匀为布置 原则,将高温管段布置于室内热损失大的区域,并适当减小该区域内的布管间距。 6.2.9加热管的敷设间距一般不应小于150mm,不宜大于300mm。 6.2.10 加热管与墙体表面间的距离,不宜小干200mm。 6.2.11 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 6.2.12 分水器、集水器上应设置手动或自动排气阀。 6.2.13 敷设于垫层内的加热管不应有接头。 6.2.14 地面上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

    6.2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6.3.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发热电缆供暖: 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b 供暖负荷较小且远离集中热源的独立建筑; C 因功能限制不允许使用水、汽等介质供暖的建筑: d 采用其他供暖方式不经济,不安全的建筑。 发热电缆供暖宜用于高速公路治超用房、门卫房等小型单独建筑,严禁用于卫生间、淋浴室 潮湿房间。

    DB14/T21602020

    6.3.4发热电缆辐射供暖和低温电热膜辐射供暖的加热元件及其表面工作温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 产品标准的安全要求。 6.3.5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7W/m,且布置时应考虑家具 位置的影响;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必须采取散热措施,且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应大于 10W/m 6.3.6发热电缆的布线间距,最大不宜超过300mm,最小不应小于6D(D一电缆直径);敷设电缆时, 与墙表面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100mm 37发热电继的布线间距,可按下式计筒确定。

    6.3.7发热电缆的布线间距,可按下式计算

    L=1000×Ps (2) 9 式中: 电缆的布线间距(mm) 一单位地面面积的安装功率(W/m) 6.3.8发热电缆供暖系统,应设置接触器与温控器结合的方式进行温度自动调节,温控器宜各室单独 设置,温控器不应安装在外墙上,应选择安装在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处。 6.4风机盘管 6.4.1风机盘管机组应根据不同的新风供给方式来计算热负荷。当单设独立新风系统时,若新风参数 与室内参数相同,可不计新风冷热负荷;若新风参数冬季高于室内,则机组需扣除新风分担的负荷;若 依靠渗透或墙洞引进新风,则应计入新风负荷。 6.4.2风机盘管水系统宜采用两管制,闭式系统;对于全年运行的系统,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采用 四管制闭式系统。 6.4.3风机盘管凝结水盘的泄水管坡度,不宜小于0.01。 6.4.4风机盘管热水入口温度,一般选用50℃~60℃;在可能条件下,应尽量提高冷水入口温度和降 低热水入口温度。 6.4.5风机盘管水系统水平管段和盘管接管的最高点,应设排气装置,最低点应设排污泄水阀。 6.4.6风机盘管水系统每一水平环路的供回水干管、垂直供回水主管的两端、机组供回水支管上应装 设调节阀门。 6.4.7风机盘管系统冷凝水管道排入污水系统时,应有空气隔断措施,且冷凝水水平干管不宜过长, 其坡度不应小于0.003。 6.4.8风机盘管冷凝水管道宜采用排水塑料管或热镀锌钢管,并应采取防结露措施。

    7.1.1公路配套房屋建筑场区室外供暖管道宜采用地下直理敷设。 7.1.2直埋敷设管道应采用由专业工厂加工的预制直埋保温管,直埋保温管保温层厚度应满足外护管 表面温度不高于50℃。

    DB14/T21602020

    刀。 7.1.4当管道由直理敷设转至其他敷设方式,或进入检查室时,直理保温管保温层的端头应封闭。 7.1.5当地下敷设困难时,可采用地上敷设。当地上敷设管道跨越人行通道时,保温结构下表面距地 面不应小于2.0m;跨越车行道时,保温结构下表面距地面不宜小于4.5m;采用低支架时,管道保温结 购下表面距地面不应小于0.3m。 7.1.6管沟敷设时,热力管道可与自来水管道、电压10kV以下的电力电缆、通讯线路、压缩空气管道、 压力排水管道和重油管道一起敷设在综合管沟内,严禁与输送易挥发、易爆、有害、有腐蚀性介质的管 道和输送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惰性气体的管道敷设在同一管沟内。在综合管沟布置时,热力管道应高 于冷水、自来水管道和重油管道,并且热力管道应做绝热层和防水层。 竺证

    a 对检漏防水措施,应采用砖壁混凝土槽形底检漏管沟或砖壁钢筋混凝土槽形底检漏管沟;管沟 高度大于1.6m时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漏管沟。 b) 对严格防水措施,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检漏管沟;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 大的建筑,宜增设防水层:防水层应做保护层。 7.1.9不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管沟敷设的供热管道,不宜在沟内设置阀门。 7.1.10在湿陷性黄土场地,直埋敷设的供热管道、管沟和各种地下井、室及构筑物等的地基处理,应 符合下列规定: a) 应设150mm~300mm厚的土垫层;对埋地的重要管道或大型压力管道及其附属构筑物,尚应在土 垫层上设300mm厚的灰土垫层; b) 对埋地的非金属自留管道,除应符合上述地基处理要求外,还应设置混凝土条形基础。 7.1.11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检漏管沟的盖板不宜明设,不得利用建筑物和设备基础作为沟壁或井壁。 7.1.12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地下风道和地下烟道的人孔或检查孔等,不应设在有可能积水的位置。确 有困难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面水流入。

    场区道路上的供热管道应平行于道路中心线,并宜敷设在车行道以外,同一条管道应只沿街道 的一侧敷设: b 穿过场区的供热管道应敷设在易于检修和维护的位置: 供热管道选线时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断裂带、滑坡危险地带以及高地下水位区等不利地 段。 2.2供暖系统的管网,确定主干线管径时,宜采用经济比摩阻。经济比摩阻数值宜根据工程具体条 计算确定。主干线比摩阻可采用60Pa/m~100Pa/m 2.3供暖系统的管网设计,应保证循环水泵运行时管网压力符合下列规定: a 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超过设备、管道及管件的允许压力; b 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低于10kPa; 循环水泵吸入口压力不应低于50kPa。 2.4 供暖系统的管网设计,应保证循环水泵停止运行时管网静态压力符合下列规定: 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不应超过设备、管道及管件的允许压力;

    DB14/T21602020

    b)系统中任何一点的压力,当设计供水温度高于65℃时,不应低于10kPa;当设计供水温度等 于或低于65℃时,不应低于5kPa。 7.2.5地下敷设的管道和管沟坡度不宜小于0.002。进入建筑物的管道宜坡向室外。 7.2.6热水管道的最高点(包括阀门划分的每个管段的高点)应安装放气装置;低点(包括阀门划分 的每个管段的低点)宜安装放水装置。 7.2.7满足建筑物内各环路水力平衡和供热计量的前提下,应减少建筑物热力入口的数量

    8.1.1公路配套房屋建

    ,1, 公卧 a 供电政策支持; b 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且煤或油等燃料的使用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C 采用蓄热技术在夜间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建筑: d 由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供电,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自身电加热量需求的建筑。 8.1.2供热电锅炉系统,应按蓄热式供热系统设计,尽可能使用低谷电。对于因条件限制,不能设置 足够容量的蓄热装置满足全谷电运行,经技术经济比较后,可按合理比例设计谷电+平电运行方式的部 分蓄热电锅炉房。 8.1.3电锅炉房设计, 应准确计算供热系统的最大小时用热量和全日总热负荷,作为合理可靠选用设 备,确定锅炉房规模的依据

    8.1.4蓄热式电锅炉房的

    q1 供暖供热指标(W/m),由供暖设计提供; q2 空调供热指标(W/m2),由空调设计提供: qi 生活、生产等非24h连续供热用户的用热指标(W/m2); 供暖、空调供热时段不平衡修正系数,一般取0.7~0.8,办公楼可取较小值,宿舍、客房等取 较大值; 蓄热时间(h); Qir 一一生活、生产等非24h连续供热用户全日用热量(W)。 8.1.5锅炉房宜采用高温蓄热系统;而供热系统宜采用较低的供水温度(与室内供暖设计协调);蓄热 水最低运行温度应比供热系统(二次水系统)的供水温度高10℃左右。 8.1.6电热锅炉选型,应综合考虑下列要求: a)在锅炉房布置条件许可时,宜选用制热蓄热一体化、蓄热温度高的承压电锅炉:

    DB14/T 21602020

    b)电炉应配备高质量、使用寿命长的电热元件;电热元件组件应装卸方便,且配置有逐级投人 一退出的步进式控制程序,在启动和运行中,不致对电网造成冲击; C 电锅炉应具有先进完善的自动控制系统,应配置安全可靠的超温、超压、缺水、低水位等参数 的自动保护装置:电路系统应配备过流、过载、缺相、短路、断路等项目的自动保护装置,在 保护装置动作时应有相应的报警信号显示; d 电锅炉的单台容量应和电力变压器的容量相匹配,同一台锅炉不宜由多台变压器供电,但多台 小容量电锅炉及其它电气设备可共用一台变压器;单台锅炉的功率不宜大于2.4MW; 锅炉房宜设置两台或两台以上的电锅炉。

    如下控制措施: a)对于由蓄热水直供的供热系统,可调节循环水泵进水侧回水量和蓄热水量的比例达到供水温度 要求;对于电热锅炉直供的供水温度可通 热管组投入数量自动调节供水温度; 对于蓄热水(含边蓄边供)和供热水各自分开的锅炉房热力系统,可调节通过换热器的一次水流 量,控制一、二次水之间的换热量,达到二次水的供水温度要求。对一次水的流量调节宜采用 如下措施: 1)一次水循环水泵选用变频调节水泵,根据二次水供水管上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讯号进行调 频,使水泵在换热要求的流量工况下运行; 2)在一次水循环水泵的进水侧管道上设置电动调节阀或自力式自动调节阀,根据供热系统供 水或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按设定参数要求,调节阀门开度,控制进水流量。 8.1.8 专用于蓄热时驱动电热锅炉和蓄热水箱之间的循环水泵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水泵允许介质温度,应比锅炉额定出水温度高10℃~15℃; 6 水泵流量按电锅炉额定出力条件下,进出水温差为10℃时,计算流量的1.1倍考虑(当锅炉 制造厂另有规定时,按锅炉厂规定); 水泵扬程按该循环系统中电锅炉、蓄热水箱及管路系统三部分的阻力之和,再加2m~5m的富 裕压头确定; d 循环水泵不宜少于两台,当其中任何一台停止时,其余水泵的总流量应能满足最大循环水流量 的需要; e 并联运行的循环水泵应为相同型号。 3.1.9 兼作蓄热水泵和高温水(一次热水)侧循环水泵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水泵允许工作介质温度,应比锅炉额定出水温度高5℃~10℃; b 循环水泵台数:对低温蓄热的锅炉房,不宜少于2台,对高温蓄热的锅炉房不宜少于3台;当 其中任何一台停止时,其余水泵的并联运行总流量应能满足最大循环水流量的要求;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的总流量按下列两种计算值较大值的1.1倍考虑; d 电热锅炉额定出力条件下,进出水温差为10℃的计算流量: e 按换热系统所有换热器在额定出力条件下,换热中高温水(即蓄热水)的进出口温差为15℃, 且高温水的出口温度比二次供热水回水温度高5℃~10℃时的高温水计算流量; 循环水泵的扬程,按该循环水系统中最大流量时电锅炉、换热器、蓄热水箱等项的内部水流阻 力和管道系统的阻力之和,再加2m~5m的富裕压头确定; 名 并联运行的循环水泵应为相同型号。 8.1.10 蓄热水箱(罐)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蓄热水箱宜采用钢质材料、焊接加工制造; 6 蓄热水箱(罐)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常压水箱(罐)的设计制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及法 规的要求;

    a 对于由蓄热水直供的供热系统,可调节循环水泵进水侧回水量和蓄热水量的比例达到供水温度 要求;对于电热锅炉直供的供水温度可通 电热管组投入数量自动调节供水温度; 对于蓄热水(含边蓄边供)和供热水各自分开的锅炉房热力系统,可调节通过换热器的一次水流 量,控制一、二次水之间的换热量,达到二次水的供水温度要求。对一次水的流量调节宜采用 如下措施: 1)一次水循环水泵选用变频调节水泵,根据二次水供水管上温度传感器的输出讯号进行调 频,使水泵在换热要求的流量工况下运行; 2) 在一次水循环水泵的进水侧管道上设置电动调节阀或自力式自动调节阀,根据供热系统供 水或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按设定参数要求,调节阀门开度,控制进水流量。 8.1.8 专用于蓄热时驱动电热锅炉和蓄热水箱之间的循环水泵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 水泵允许介质温度,应比锅炉额定出水温度高10℃~15℃; 6) 水泵流量按电锅炉额定出力条件下,进出水温差为10℃时,计算流量的1.1倍考虑(当锅炉 制造厂另有规定时,按锅炉厂规定); 水泵扬程按该循环系统中电锅炉、蓄热水箱及管路系统三部分的阻力之和,再加2m~5m的富 裕压头确定; O d 循环水泵不宜少于两台,当其中任何一台停止时,其余水泵的总流量应能满足最大循环水流量 的需要; e 并联运行的循环水泵应为相同型号。 8.1.9 兼作蓄热水泵和高温水(一次热水)侧循环水泵使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水泵允许工作介质温度,应比锅炉额定出水温度高5℃~10℃; b) 循环水泵台数:对低温蓄热的锅炉房,不宜少于2台,对高温蓄热的锅炉房不宜少于3台;当 其中任何一台停止时,其余水泵的并联运行总流量应能满足最大循环水流量的要求; 循环水泵并联运行的总流量按下列两种计算值较大值的1.1倍考虑; 电热锅炉额定出力条件下,进出水温差为10℃的计算流量: e 按换热系统所有换热器在额定出力条件下,换热中高温水(即蓄热水)的进出口温差为15℃, 且高温水的出口温度比二次供热水回水温度高5℃~10℃时的高温水计算流量; 循环水泵的扬程,按该循环水系统中最大流量时电锅炉、换热器、蓄热水箱等项的内部水流阻 力和管道系统的阻力之和,再加2m~5m的富裕压头确定; 名 并联运行的循环水泵应为相同型号。 8.1.10 蓄热水箱(罐)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蓄热水箱宜采用钢质材料、焊接加工制造: 6 蓄热水箱(罐)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常压水箱(罐)的设计制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及法 规的要求:

    DB14/T21602020

    c)蓄热水箱(罐)应配置进出水管、排污管、水位计、温度计等,常压水箱(罐)还应设置溢流管, 承压水箱(罐)还应配置压力表、安全阀及相关的温度、压力传感器;各种管接头和测试点的位 置应合理布置,保证蓄热和供热时箱内水流和温度场分布合理; d) 蓄热水箱应配置检修人孔,必要时还应配置内外爬梯,水箱内部应考虑设置在蓄热时防止进出 水流短路、运行时防止箱内温度场不合理的措施(布水器); e 蓄热水箱(罐)内外表面应刷防锈油漆,外表面应保温,其保温外壳表面温度宜控制在25℃ 30℃左右,室外设置的蓄热水箱(罐)还应有可靠的防雨防冻措施。 锅炉房蓄热水箱不宜少于2个。大型方形水箱可设计成隔板水箱,以便于水流加温和分段排污 及检修。 8.1.11闭式循环水系统宜采用高位膨胀水箱定压;当设置高位膨胀水箱有困难时,可设置补水泵和气 压罐定压。

    Q一一机组制热量(kW); 一一产品样本中的瞬时制热量(标准工况:室外空气干球温度7℃、湿球温度6℃)(kW); S K,一一使用地区室外空气调节计算干球温度的修正系数,按产品样本选取; K2一一机组融霜修正系数,每小时融霜一次取0.9,两次取0.8。 8.2.3空气源热泵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机组进风与排风的影响,确保进风流 畅,排风不受阻碍,并应防止进排风气流产生短路。 8.2.4空气源热泵机组进风口处的进气速度宜控制在1.5m/s~2.0m/s;排风口的排气速度不宜小于 7m/s;进、排风口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大, 8.2.5空气源热泵机组之间及机组与周围建筑物之间净距应满足设备厂商要求,如无数据时可参照以 下要求:机组进风侧与建筑物墙面间≥1.5m;机组控制柜面与建筑物墙面间≥1.2m;机组顶部净空≥15m: 两台机组之间≥2m;两台机组进风侧之间≥3.0m。

    DB14/T 21602020

    DB14/T 21602020

    9与其他专业设计界面划分

    寸保证公路配套房屋建筑项目设计组成的统一、完整,应针对具体项目成立总体设计组,负责暖 与其他专业的总体设计并协调相关设计事宜。供暖设计与其他各专业的设计界面的划分,应保证 交叉设计时不漏项、不重复过滤器标准

    暖通专业向建筑专业提供设备用房(包括锅炉房、水泵房、通风机房、热交换间、膨胀水箱 台、技术设备管道层)的平面、尺寸、净高,建筑专业配合提供设计资料:

    DB14/T21602020

    9.2.2暖通专业向建筑专业提供供暖系统所涉及管道穿越墙、板预留洞孔的平面位置、尺寸及标高; 外墙面、屋面上的进排风口位置、尺寸及标高;吊顶内设备及管道的尺寸和标高,建筑专业配合提供设 计资料。

    9.3.1对于有较严格要求减震的设备基础,由暖通专业提供设备规模型号、样本、重量及基础尺寸要 求,结构专业配合提供设计资料; 9.3.2暖通专业提供供暖系统的室内管沟、检查井、管道井的位置及尺寸;放置在楼板、屋面上的设 备重量和位置;梁、柱、板上预埋吊点所吊设备重量、吊点位置、尺寸及数量,结构专业配合提供设计 资料。

    9.4.1暖通专业提供供暖系统设备机组的用水量 标高及接管管径,给排水专业 配合提供设计资料; 9.4.2暖通专业提供机房清洁用水的要求,设备及管道泄水要求和地沟内排水要求,给排水专业配合 提供设计资料。

    10不同地区及建筑类型适用供暖方式

    不同建筑类型适用的供暖末端地基标准规范范本,宜按照表7进行确定

    ....
  • 供暖标准
  • 相关专题: 公路  
专题: 招标投标 |建筑技术交底 |电气安全标准 |乳制品标准 |不锈钢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