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

  •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1-22
  • 发 布 人: mayindong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pdf

    3.2.4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的测量资料进行 综合设计; 2首级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点;对控制网内的长 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闭合环或附合 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量的1.5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在满足本规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比较灵活的布网方式。 6对于采用GPS一RTK测图的测区,在控制网的设计中应顾及参考站点的分布及位置。 3.2.5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同时要有利于加密和扩展,每个控制点至少应有一个通视 方向; 视野开阔,高度角在15°以上的范围内,应无障碍物;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干 扰源或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体; 3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 3.2.6控制点埋石要求见附录B,并绘制点之记。

    3.2.7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7的规定。 表 3. 2. 7 GPS控制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注:当采用双频接收机进行快速静态测量时,观测时段长度可绳

    3.2.8规模较大的测区变压器标准规范范本,应编制作业计划。

    3.2.9GPS控制测量测量作业,应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2.天线安置的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量取应精确至1mm。 3.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讯工具。 4.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间等相关的测站信 息。

    3.2.10基线解算,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 3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3.2.11 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基线解算,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起算点的单点定位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0min; 解算模式可采用单基线解算模式,也可采用多基线解算模式; 解算成果,应采用双差固定解。 GPS控制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及复测基线检核,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Wx≤. Wy≤1 5 n 5 W=1 yw+w+W2 5

    n一一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一同步环中基线边的个数; 同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2异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及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下列各式要求:

    Wx ≤2/ng W,≤2/no Wz ≤ 2/n W=w+W+W2 W≤2/3no

    3.2.12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应保证舍弃基线后, 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3.2.4条第3款的规定。否则,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3.2.13外业观测数据检验合格后,应按3.2.3条对GPS网的观测精度进行评定。 3.2.14 GPS测量控制网的无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在WGS一84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并提供各观测点在WGS一84系中的三维坐标、各基线向 量三个坐标差观测值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方位及相关的精度信息等; 2无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的绝对值,不应超过相应等级的基线长度中误差的3倍 3.2.15 GPS测量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在国家坐标系或地方坐标系中进行二维或三维约束平差: Z 对于已知坐标、距离或方位,可以强制约束,也可加权约束。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 表3.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3 平差结果,应输出观测点在相应坐标系中的二维或三维坐标、基线向量的改正数、基线长度、基线 方位角及相关的精度信息,需要时,还应输出坐标转换参数及其精度信息。 4控制网约束平差的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应满足表3.2.1中相应等级的规定

    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I)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胖:1表中》为测站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 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 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 倍。

    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 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 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 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肉、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 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它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 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 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 不应超过20”: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 器不应超过1.5”; 7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1mm。 33.8水平角观测宫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士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 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 宁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本规范附录C执行。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 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 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 直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 倍。 3.3.10 测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仪器或反光镜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水平角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宜超过1格。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水平角观测,当 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 款的限制;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 观测。 4当测站或照准目标偏心时,应测定归心元素。测定时,投影示误三角形的最长边,对于标石、仪器 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于照准标志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10mm。投影完毕后,除标石中心外,其它 各投影中心均应描绘两个观测方向。角度元素应量至15,长度元素应量至1mm。 3.3.11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来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一测回内2C互差或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倍照准差变动范围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若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总方向数的1/3时,应重测该测回。当重测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 时,应重测该站, 3.3.12首级控制网所联测的已知方向的水平角观测,应按首级网相应等级的规定执行。 3.3.13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手簿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 打印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2观测的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3观测的方向数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 向)。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 宁测站平差。 4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本规范附录C执行。 5水平角的观测值应取各测回的平均数作为测站成果。 3.3.9三、四等导线的水平角观测,当测站只有二个方向时,应在观测总测回中以奇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 则导线前进方向的左角,以偶数测回的度盘位置观测导线前进方向的右角。左右角的测回数为总测回数的 一半。但在观测右角时,应以左角起始方向为准变换度盘位置,也可用起始方向的度盘位置加上左角的概 直在前进方向配置度盘。 左角平均值与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之差,不应大于本规范表3.3.1中相应等级导线测角中误差的2 倍。

    3.3.10测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4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测距边,应采用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采用普通 钢尺进行量距。 3.3.15本规范测距的各项指标适用于电磁波测距仪、全站仪等中、短程测距仪器,中、短程的划分,短程 为3km以下,中程为3~15km 3.3.16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按下式表示

    =a十bxD (3.3.16)

    mD 测距中误差(mm); a 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 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 测距长度(km)。

    相关的气象仪表,应定期进行检验。当在高海拨地区使用空盒气压计时,宜送当地气象 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站)校准, 各等级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3.3.18各等级边长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8的规定。

    mp=a十bxD)。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2测回是指照准目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3根据具体情况,边长测距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4计算测距往返较差的限差时,a、b分别为相应等级所使用仪器标称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 3.3.19测距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站对中误差和反光镜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 2当观测数据超限时,应重测整个测回,如观测数据出现分群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重新观 测; 3四等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边长测量,应分别量取两端点观测始末的气象数据,计算时应取平均值。 测量气象元素的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气压表宜选用高原型空气盒气压表;读数前应将温 度计悬挂在离开地面和人体1.5m以外的地方,读数精确至0.2℃;气压表应置平,指针不应滞阻,读数精 确全50Pa 5当测距边用三角高程测定的高差进行修正时,垂直角的观测和对向观测高差较差要求,可按本规范 4.3.2和4.3.3条中五等三角高程测量的有关规定放宽1倍执行。 3.3.20每日观测结束,应对外业记录进行检查。当使用电子记录时,应保存原始观测数据,根据需要打印 输出相关数据和预先设置的各项限差。 3.3.21普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1的规定

    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主:当检定销尺时,其丈量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100000

    3.3.22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3.3.23水平距离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斜距,须经气象改正和仪器的加、乘常数改正后才能进行水平距离计算; 2两点间的高差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当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时,其高差应进行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 曲率改正: 3水平距离计算,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进行: 当边长较短(S<3km=时,可采用近似公式计算:

    1一一计算F时的相应测站数; 一闭合环及附合导线的总数。 边的精度评定,应按下式计算:

    [Pdd ] u= 2 n

    式中 mDi 第i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mm); P一一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3当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时,可按下式计算平

    P一一第i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

    [dd ] mDi = 2n

    .3.26观测边测距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归算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的测距边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D一一归算到参考椭球面上的测距边长度(m); hm——测区大地水准面高出参考椭球面的高差(m)。 3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D=D p H R

    Hm+hm D= D RA+Hm+hm

    式中D,一一测距边在高斯投影面上的长度(m); J一 测距边两端点横坐标的平均值(m); Rm一一测距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AV一一测距边两端点近似横坐标的增量(m)。 3.3.27 一级及以上等级的导线网计算,应采用严密平差法:二、三级导线网,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或简化 方法平差。当采用简化方法平差时,应以平差后坐标反算的角度和边长作为成果。 3.3.28导线网平差时,先验中误差mg及mp,应按3.3.24和3.3.25条中的方法计算,也可用数理统计等方 法求得的经验公式估算先验中误差的值,并用以计算角度及边长的权。 3.3.29平差计算时,对计算略图和计算机输入数据应进行仔细校对,对计算结果应进行检查。打印输出的 平差成果,应列有起算数据、观测数据以及必要的中间数据, 3.3.30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应包含有单位权中误差、相对误差椭圆参数、边长相对中误差或点位中误差等 当采用简化平差时,平差后的精度评定,可作相应简化。 3.3.31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应符合表3.3.31的规定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

    导线测量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不受二等取值精度的限制

    3.4.1各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1的规定。 表 3. 4. 1 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 4 三角形网测量

    (I)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I)三角形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三角形网中的角度宜全部观测,边长可根据需要选择观测或全部观测;观测的角度和边长均应 形网中的观测量参与平差计算。 首级控制网定向时,方位角传递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3.4.4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相关控制资料和地形图(以1:10000~1:100000 为宜)应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图上进行网形设计和精度估算,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网的精 度等级和观测方案。 3.4.5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形条件 限制时,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 2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 3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本规范3.3.5条的规定。 3.4.6控制点的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二、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它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

    3.4.4作业前,应进行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对收集到的相关控制资料和地形图(以1:10000~1:100000 为宜)应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图上进行网形设计和精度估算,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网的精 度等级和观测方案。

    3.4.5三角形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首级控制网中的三角形,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其三角形的内角不应小于30°;当受地天 寸,个别角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 加密的控制网,可采用插网、线形网或插点等形式;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本规范3.3.5条的规定。 控制点的标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二、三、四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它控制点可视需要

    3.4.7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法观测。二等三角形网亦可采用全组合观测法。 3.4.8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除满足3.4.1条外,其他要求按本规范3.3.7、3.3.8及3.3.10~3.3.13条执行 3.4.9二等三角形网边长测量除满足3.4.1条和表3.4.9外,其他技术要求按本章3.3.14~3.3.17及3.3.19 3.3.20条执行。

    等三角形网边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1测回是指照准且标一次,读数2~4次的过程:

    根据具体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测量代替往返观测 三等及以下等级的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除满足3.4.1条外,其他要求按本章3.3.14~3.3.20条 二级小三角形网的边长测量亦可采用钢尺量距,按本章3.3.21条执行。

    3.4.12当观测数据中含有偏心测量成果时,应首先进行归心改正计算。 3.4.13三角形网的测角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

    (IV)三角形网测量数据处理

    (IV)三角形网测量数据处理

    "——测角中误差("

    W 三角形闭合差(") 三角形的个数。

    4水平距离计算和测边精度评定按本章3.3.23条和3.3.25条执行。 5当测区需要进行高斯正形投影时,四等及以上等级的方向观测值,应进行方向改化计算。四 用简化公式。

    方向改化简化计算公式

    1.2一 测站点1向照准点2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2.1一 测站点2向照准点1观测方向的方向改化值(”); J,J2一1、2两点的坐标值; Rm一一参考椭球面在1、2两点中点的平均曲率半径(m); Jm——1、2两点的横坐标平均值(m)。 16高山地区二、三等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如果垂线偏差和垂直角较大,其水平方向观测值应进行 偏差的修正。 17观测边测距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按本章3.3.26条执行。 18三角形网外业观测数据的检验,应按下列相应公式计算: 1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3.4.17观测边测距长度的归化投影计算,按本章3.3.26条执行。 3.4.18三角形网外业观测数据的检验,应按下列相应公式计算: 1角一极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W, = 2, cgβ+(")+(")

    W一一边(基线)条件自由项的限值; mst、ms, 一一起始边边长中误差(); StS2 自条件的自由项的限值,

    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的限

    式中W.——方位角条件的自由项的限值

    mal、ma2 一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n一一推算路线所经过的测站数 角自由项的限值

    mal 、m.2 起始方位角中误差(”)

    W =2/m + m2 + nmg

    W =2/m+mp

    m一一固定角的角度中误差()。 5边一角条件的限值。 三角形中观测的一个角度与由观测边长根据各边平均测距相对中误差计算所得的角度限差,应推 检核:

    3.4.20 数字取位(略)

    3.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 (1)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 (2)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本规范附录C执行。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时,应停止观 (4)高山地区二、三等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如果垂线偏差和垂直角较大,其水平方向观测值应进行垂 我偏差的修正。 (5)一级及以上等级控制网的测距边,应采用全站仪或电磁波测距仪进行测距,一级以下也可采用普通钢

    3.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

    (1)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 (2)各测回间应配置度盘,按本规范附录C执行。 (3)如受外界因素(如震动)的影响,仪器的补偿器无法正常工作或超出补偿器的补偿范围 测。 (4)高山地区二、三等三角形网的水平角观测,如果垂线偏差和垂直角较大,其水平方向观 线偏差的修正。

    4.1.1高程控制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依次为二、三、四、五等。各等级高程控制宜采用水准测量,四等 及以下等级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五等也可采用GPS拟合高程测量。 1.1.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首级网应布设成环 形网,加密网宜布设成附合路线或结点网。 4.1.3测区的高程系统,宜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已有高程控制网的地区测量时,可沿用原有的高 程系统;当小测区联测有困难时,也可采用假定高程系统。 4.1.4高程控制点间的距离,一般地区应为1~3km,工业厂区、城镇建筑区宜小于1km。但一个测区及周 围至少应有3个高程控制点。

    4.2.1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4.2.1 水准测量的主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间或结点与高级点之间,其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0.7

    4.2.2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i,DS1型不应超过15”;DS3型不应超过20”; 2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误差△α,对于二等水准不应超过0.2”,三等不应超过0.5”; 3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因瓦水准尺,不应超过0.15mm;对于条形码尺,不应 超过0.10mm;对于木质双面水准尺,不应超过0.5mm。 1.2.3水准点的布设与理石,除满足4.1.4条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将点位选在质地坚硬、密实、稳固的地方或稳定的建筑物上,且便于寻找、保存和引测;当采用 数字水准仪作业时,水准路线还应避开电磁场的干扰; 2宜采用水准标石,也可采用墙水准点。标志及标石的埋设规格,应按本规范附录D执行; 3理设完成后,二、三等点应绘制点之记,其它控制点可视需要而定。必要时还应设置指示桩。 4.2.4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各等级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抽样标准,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

    三、四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数字水准仪观测,不受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指标的限制,但测站两次观测的高差较差,应满足表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 商差较关的限值

    4.2.5两次观测高差较差超限时应重测。重测后,对于二等水准应选取两次异向观测的合格结果,其它等 级则应将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较差均不超过限值时,取三次结果的平均数。 4.2.6当水准线路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准场地应选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标尺点须设立木桩 2两岸测站和立尺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m时,应采用双 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施工质量标准规范范本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作量。 4当跨越距离小于200米时,也可采用在测站上变换仪器高度的方法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差不应超 过7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 4.2.7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每条水准路线分测段施测时,应按4.2.7一1式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其绝对值 不应超过本章表4.2.1中相应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的1/2:

    式中M.一高差偶然中误差(mm);

    ....
  • 相关专题: 测量  
专题: 玩具标准 |阀门标准 |给排水工艺、技术 |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医院建设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