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0/T 125-2020 威海市旅游公路设计规范.pdf

  • DB3710/T 125-2020  威海市旅游公路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1-2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1旅游公路规划应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和精致城市有机结合。 5.2旅游公路规划应依托既有的交通网布局,优先连接旅游价值高或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旅游景区(景 点)。 5.3旅游公路规划应充分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交通设施、旅游资源和自然条件等基础资料。 5.4旅游公路规划应在全面分析基础资料和评估旅游价值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公路网布局、精品旅游 公路线路及其他有关设施的总体规划方案。 5.5旅游公路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原则,注重公路主体工程安全,设置完善的交通安全 设施,保障游客的出行安全。 5.6旅游公路规划宜结合路侧场地条件、现有设施、沿线景观特色、出行需求等,因地制宜设置服务 设施和适宜的慢行交通,满足游客个性化出行需求。 5.7旅游公路规划应贯彻“自然、融合、协调”的生态保护理念,避让自然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和 景观,避让各类环境敏感点和保护区。倡导“零弃方、少借方”,避免高填深挖,尽量填挖平衡;弃土 可结合车道加宽、辅道、路侧净区、观景台和驿站修建合理进行利用;应对取弃土场进行生态恢复,坡 面进行植物防护

    5.9旅游公路规划应注重自身景观的营造及廊道环境的控制和整治,为游客提供舒适、愉悦的旅游交 通服务。

    DB3710/T1252020

    6.1.1旅游公路应在选定走廊带与主要控制 行布局和总体设计,路线方案充分考虑地形、 地物条件、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条件、自然灾害、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分布、筑路材 料等要素,经综合经济技术论证合理确定路线方案

    破坏; b) 路线经过村镇路段,选线应充分考虑村镇发展规划,遵循“近而不进”的原则; C 路线布设应贴近自然,与自然地形相协调,灵活运用技术指标,线形连续均衡; d 地形受限路段应遵循保护环境、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进行路基、桥梁和隧道等多方案综合论 证,选择经济技术合理的方案 安全阀标准,避免大填大挖,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e 新建、改建路段,通过路线微调、路基横断面灵活设计或移植等方法,对沿线的古树名木、景 观优美的大树及有特殊意义的植物予以保护; 慢行道与行车道采用整体式路基时,路线布设应兼顾慢行道的设置,

    6.2. 1路基横断面

    6.2.1.1一般路段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路基横断面分为整体式断面和分离式断面; 旅游公路应结合地形、地物和慢行交通的布设,灵活选用整体式或分离式的路基横断面布设形 式; c)遇有古树、文物等有价值保护目标时,横断面可灵活布设,对其进行避让,

    6.2. 1.2穿村镇路段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旅游公路经过村镇路段,路基宽度宜结合村镇规划适当加宽 b)为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宜在行车道与自行车道、步行道之间设置隔离设施

    6. 2. 1.3路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路侧宽度不足或者交通量较大路段的路肩宜进行硬化,为车辆提供行驶空间,提高驾驶人员安 全感; b)有条件时,可利用路侧填挖平台、废弃的原有道路等设置路侧净区、观景台。

    6.2.2.1路基防护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遵循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DB3710/T1252020

    6.2.2.2旅游公路路基防护宜采用柔性+植物防护、巧工+植物防护、植物防护等绿色防护形式。 6.2.2.3支挡工程设计应坚持“就地取材”的原则,墙体宜优先采用干砌、石笼等形式,表面可采用 仿木、仿石等进行装饰,贴近自然,体现本地特色文化。 6.2.2.4路基边坡植被恢复措施可参考GB/T38360。

    6.2.3.1充分考虑地形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旅游公路的特点,设置完善的综合排水系统。 6.2.3.2低填或浅挖的缓边坡路段宜设置浅碟型生态边沟。 6.2.3.3 路侧空间受限的路段,可采用矩形边沟,并加设盖板。 6.2.3.4经过村镇路段的公路排水设计宜采用暗排形式。 6.2.3.5在景观绿化、服务设施或者缺水路段可设置雨水收集系统。 6.2.3.6平交路口排水应顺畅

    6. 2. 4路面设计

    6.2.4.1结构类型

    旅游公路宜采用沥青混凝主路面,过水路段、隧道出人口路段及桥梁路段的路面可采用水泥混 面。主线、支线急弯处前30m、隧道出入口路段可采用彩色路面。彩色路面可采用彩色沥青混凝 或普通沥青混凝土路面加铺彩色微表处层

    6. 2.4.2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应根据公路等级、路面使用性能要求和所需承担的交通荷载,结合当地气候、水文、地质、 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进行结构组合、材料设计和厚度设计,通 过技术经济分析选定设计方案,

    一般填方路段宜设置平路缘石 方路段根据需要结合边沟设置路缘石

    6.4.1当地形、地质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采用短隧道,避免中长隧道。

    4.1当地形、地质条件受限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采用短隧道,避免中长隧道。 4.2旅游公路改扩建利用既有隧道时,应对隧道进行技术安全性评价,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4.3受地形、地质或其他条件限制时,隧道路段应采取限速措施,加强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DB3710/T1252020

    ,4.4可设直直与陷线京观、 地域特色等相互协调。明洞式洞门宜侧重洞口的生态防护 端墙式洞门可考虑与地域文化结合的景观装饰方案

    6.5.1旅游公路应根据被交公路的等级,合理选用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方式,平面交叉间距应符合JTC BO要求。

    2旅游公路与等级公路的平面交叉应进行渠

    6.5.3旅游公路与等级公路平面交叉宜正交。斜交时,其锐角应不小于70°;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 情况限制时,应大于45°

    6.5.5旅游公路位于城镇附近、行人和非机动车穿行数量大的路段,可设置天桥或通道供行人和非机 动车通行。不具备设置天桥或通道时应采用信号灯控制或警示灯提示,并在平交路口设置减速标线(垒)。

    6. 6. 1 交通标线

    6.6.2.1交通标线应符合GB5768的要求

    6.6.2.2交通标线应采用反光标线,在交通标线正常使用年限内,交通标线的逆反射亮度系数应满足 夜间视认性的要求。 6.6.2.3一般路段应采用热熔标线;有条件时车道边缘线可采用双组份结构型标线。 5.6.2.4安全警示要求高的路段可采用立体标线;景区路段的人行横道可结合景区特点进行专门的个 性化设计。

    6.6.2交通安全设施应按ITGD81的要求执

    6.6.3.1旅游公路护栏

    旅游公路护栏形式宜外观自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6.3.2田园路段护档

    路面与路侧高差较小时不宜设置护栏;需设置护栏时,护栏形式应采取与环境相协调的缆索式 性护栏。

    6.6.3.3山林路段护档

    .6.3.4村镇路段护档

    宜采用具有一定遮挡功能的护栏形式,但平面交叉区域应保证通视三角区停车视距。

    6.6.3.5滨水路段护栏

    经过海洋、河流、湖泊、水库路段宜采用通透的缆索式护栏等形式

    6.6.3.6桥梁段护栏

    DB3710/T1252020

    小桥、通道、明涵的护栏宜与相邻白 先选用金属梁柱式或组合式

    6.6.3.7观景台等服务设施处护栏

    7.1.1慢行交通应考虑与区域内各级、各类绿道,景区徒步道及城镇路段非机动车道的共享和衔接。 7.1.2慢行交通应坚持“因地制宜、因需而设、方便出行”的原则,选择在旅游资源相对集中、沿线 景观资源丰富、游客骑行步行需求较大的路段设置,同时兼顾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 7.1.3慢行交通应坚持“标准适当、规模适度”的原则,根据旅游资源分布、地质地形条件、客流量 等因素,选择整体式或分离式慢行交通系统,合理确定规模。 7.1.4慢行系统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现有道路资源及设施,控制新建 规模,降低建设与维护成本。 7.1.5机动车交通量大的路段设置慢行系统,应重点考虑路侧安全问题,采用适当措施隔离慢行系统 与机动车道。 7.1.6慢行系统应考虑与旅游公路主体及沿线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系统、景区(景点)之间的连通、 接驳、换乘,方便使用。

    7.2.1按照慢行道使用功能,旅游公路慢行道可分为自行车专用慢行道、步行专用慢行道和自行车步 行综合慢行道三种类型。

    7. 3. 1设计速度

    据慢行道使用功能和类别,结合地形、气象、预期速度和沿线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综合论证确 车道的设计速度可参照表3选用

    表3自行车道设计速度

    DB3710/T1252020

    DB3710/T1252020

    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慢行道宽度宜符合表4的规定。 b 村镇段步行道、自行车道设计宽度按CJJ37的规定执行。 C 自行车道与旅游公路主线分离设置时等同于自行车专用道, d) 自行车道路肩宽度不宜小于0.25m。二级公路在非机动车交通量大的路段,可论证采取加宽硬 路肩的方式设置慢行系统,自行车道宽度不宜小于3.50m,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设施,确保非机 动车行驶安全。

    表4慢行道道设计宽度

    注1:括号内数值为条件受限制时的极小值

    7.3.3自行车道平纵线形

    自行车道设置应结合地形地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优先考虑地势平缓路段,平纵线形指标选取应 以行驶安全为前提。应符合下列要求: a)自行车道的平面线形指标可参照表5的规定, b)自行车道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可参照表6的规定。

    表5自行车道平面指标

    表6自行车道不同纵坡的最大坡长

    a) 自行车专用道与机动车道应满足一定的侧向净宽。机非车道采用非物理隔离时,机动车道边缘 与自行车道边缘宜相距1.5m以上,最少不得低于1m,以确保自行车专用道的安全 b 与障碍物(如建筑物、围墙、护栏、交通标志杆、路侧树木等)保持0.2m~0.5m的侧向净宽, 停车位旁侧向净宽至少为0.75m。

    DB3710/T1252020

    7.4.1 自行车道路基设计洪水频率应不低于10年一遇,同时应结合沿线河堤、城镇防洪标准等级综合 确定。 7.4.2路基高度应满足防洪标准要求,满足不小于设计洪水频率计算水位+雍水高+波浪侵装高+0.5m 的高度要求。路基高度应考虑地下毛细水作用,保持路床范围内路基土处于中湿或干燥状态。 7.4.3在满足路基防洪标准、路基路面稳定耐久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路堤设计方案。 7.4.4路床范围压实度不小干94%

    5.1路面类型及颜色选择应根据功能定位、景观主题、区域文化特征、环境保护、工程造价等 合论证后选用,应尽可能与沿线环境相融合。

    后选用,应尽可能与沿线环境相融合。 路面铺装应优先考虑透水性材料,透水性不佳的路基,需在碎石层下增设过滤砂层。

    5.2路面铺装应优先考虑透水性材料,透水性不佳的路基,需在碎石层下增设过滤砂层。

    7.6.1路基高度大于1.0m、滨水、桥梁等路段应设置自行车道安全护栏。 7.6.2护栏高度及形式应结合安全性与景观可视性,与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等相协调,护 栏高度可采用1.1m~1.4m。 7.6.3自行车道护栏形式应通透、造型简单,材质应与地域环境相融合,并有较强的亲和性,其连接 件等突起物不应对人造成伤害。

    7.6.4慢行系统护栏宜设置于侧向安全净宽外

    7.6.4慢行系统护栏宜设置于侧向安全净宽外。

    7.7.1隔离设施设置于机动车与整体式自行车道之间,包括路缘石、护栏、绿化带等实体分隔与交通 标线等非实体分隔。 7.7.2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并行时宜采用实体分隔。受地形条件或硬性条件制约,无法采用实体分隔 时可采用非实体分隔,并设置相应的安全标志、标识

    7.1隔离设施设置于机动车与整体式自行车道之间,包括路缘石、护栏、绿化带等实体分隔与 线等非实体分隔。

    8.1步行道路面铺装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材料,采用透水方式铺装,并保证路面的平整与防滑 道常见路面材料包括防腐木、片石、条石、砾石、卵石、透水砖等。

    7.8.1步行道路面铺装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材料

    7.8.2步行道宽度选取应考虑如下因素:

    a)硬化路面基本宽度应根据人行流量决定。步道宽度不宜小于2.0m,条件受限路段不宜 1.5m; b)需保护和支撑的路面结构,宜考虑设置宽0.25m的土路肩,若需设置护栏、标志牌等设 应满足设施设置宽度要求:

    DB3710/T1252020

    8.1.6依托国省道管养设施改扩建服务设施时,应根据原管养设施实际条件灵活布置,征地面积和建 筑规模满足服务需求即可,改建服务设施不宜影响原管养设施正常工作。 8.1.7根据实际场地条件,优先考虑建设条件成熟的场地改扩建服务设施。建设条件临时有需求时: 如工期紧、节假日或因组织特别活动接待量增大,可使用集装箱改装等装配式建筑形式。

    注:不包含与公路相关的其他旅游服务设施,如房车营地、汽车旅馆等。 3.2.2按照主要服务目的、功能、配套、环境等因素,设置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设施,包 基本驿站、简易驿站三类。

    设置住宿、加油、充电桩、应急医疗点、车辆应急维修等设施。根据所处区域经济社会和旅游文化发展 特点,有针对性地为旅游集散、物流服务、特色产业开发等功能设施预留条件,由相关部门统一规划、 统筹兼顾。

    2.4基本驿站。可同时为车行系统和慢行系统服务,设置基础服务功能,主要设施有停车场、 所、餐饮店、便利店等,一般不设住宿设施。

    8.2.4基本驿站。可同时为车行系统和慢行系统服务,设置基础服务功能,主要设施有停车场、公共

    8.2.5简易驿站。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为车行系统或慢行系统服务,一般可设置在基本驿站之间,作为 重要补充。以“景观优先为原则,可结合观景台设置。 8.2.6观景台宜与驿站合并设置。风景秀丽但不具备设置综合驿站、基本驿站的路段可单独设置观景 台。

    .3.1综合驿站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旅游休闲娱乐、 仓储物流服务等拓展经营性服务设施。拓展性服

    DB3710/T1252020

    8.4.1综合驿站主要设置在交通量相对较大、区域发展特色明显,游憩休闲路段或交通转换节点附近 平均间距宜为40km,如遇用地紧张,可根据情况适当放大间距。 8.4.2基本驿站主要设置在综合驿站之间、交通量相对较大、游览观光的路段。平均间距宜为20km。 8.4.3简易驿站主要设置在基本驿站之间,作为重要补充。平均间距宜为5km,如遇特殊情况可适当 放大。

    8.5.1服务设施选址应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先利用存量用地,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建议与公路其它 设施如管养设施、闲置设施等资源合并建设。 3.5.2新建旅游公路可综合考虑服务设施和养护设施及其它管理设施的分布。合并建设的服务设施应 统筹考虑功能分区。 8.5.3服务设施的选址应根据间距设置要求,综合考虑公路沿线地形、城镇、自然环境、公路技术指 标、交通状况、旅游季节性、地区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8.5.5运营初期交通量大、服务设施使用率高的旅游公路,服务设施应一次性实施并投入使用;运营 初期交通量较小、使用率较低的服务设施,可综合考虑服务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照一次性总 体规划、分期设计和实施。

    5.6观景台的选址应综合考虑规划场地规模与环境现状特征,如利用路域废弃地或公路弃渣场

    3.5.7观景台的选址应充分考虑周围视觉景观资源, 宜选择视野开阔、资源烹赋优质、具有欣赏价值 且地域风貌突出的区域,保证使用者在观景中获得独特良好的视觉享受和审美体验。 8.5.8服务设施应设置在视野开阔、道路线形平直的路段,且应考虑设置在电力、给排水等容易解决 的路段。 8.5.9连续下坡路段及末端不宜设置服务设施,

    9.1.2旅游公路应加强环境保护,保护沿线自然、人文资源和环境质量,修复、恢复受损环境,防治 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 9.1.3旅游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烹赋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突出地域特色, 体现地域文化。 9.1.4旅游公路环保景观设计应注重与公路主体、慢行交通、服务设施、信息标识等的有机结合,按 照整体空间序列需要,分级分层,有序实施。

    DB3710/T1252020

    DB3710/T 1252020

    9.3.1应优先选用景观融合度高、抗逆性强、生长稳定、后期养护管理成本低的乡土植物材料,保留 原生植被和乡土树种。 9.3.2应充分考虑沿线气候和土壤条件对绿化植物的影响,适应地形、地貌及自然植生空间。 9.3.3应充分考虑植物的比例、色彩、韵律和林冠线等美学因素,合理选择、配置植物,形成具有空 间层次的绿化景观。 9.3.4应避免采用人工化的规则式种植方式,应结合路域环境特点选取适宜的栽植方式。 9.3.5有条件路段应考虑植物搭配的物种多样性原则,采用“上乔中灌下地被”模式,乔木、灌木、 地被组合搭配,突出层次感、色彩变化感,局部路段设置背景林。 9.3.6绿化栽裁植不得影响建筑限界,不得遮挡视距和标志,并应与路灯、架空线及变电设备等保持安 全距离。

    9.4分类绿化设计要求

    9.4.1城镇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体现城镇的风貌现状及规划,提升穿城镇区段道路景观形象,突出秩序美感; b) 选择树形规整、挺拔、色叶、丰花的特色行道树及花灌木; C 宜采用规则式配置方式,并增加植物配置的层次感,以单种行道树为主营造景观,形成特色镇 区道路景观。

    9.4.2穿村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结合路宅分离,突出民俗乡趣; b)选择色叶、丰花、结果,有良好寓意的特色乔木及花灌木; C 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宜采取绿化种植、设置隔离墙或篱芭墙等方式进行路宅分离处理; d)路侧以行道树营造浓荫框景效果,在路宅分离设施附近搭配乡土植物。

    9.4.3农田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强调露景融景,突出农田肌理: b)选择富有乡土气息的低矮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 c)自然式配置,尽量保留原有行道树,形成良好的框景效果:

    DB3710/T1252020

    d)结合土路肩及路侧边沟设置,点缀低矮地被植物,使路侧绿化自然延伸至周围农田,将周围农 田的自然肌理充分显露,

    9.4.4果园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保障生态安全,透出果园景色; b)避免选择对果树授粉产生影响的植物,选择富有乡土气息的灌木及多年生低矮草本地被植物: c)宜采用自然式配置,可利用竹篱芭等进行路园分离,土路肩栽植低矮草本地被植物。

    9.4.5越岭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融入乡土景观,突出自然野趣; b 选择树形低矮、伸展,姿态自然、色叶、丰花的乡土灌木、藤本植物及草本地被植物; C 采用自然式配置,避免行道树式栽植,宜采用自由组团式组合栽植,增加特色植物丰富山路色 彩变化。同时点缀自然景石、乡土草本植物等; d 裸露边坡可采取景观石护坡、石笼护坡、生态袋护坡、客土喷播及栽植藤本植物等方式进行植 被恢复。

    9.4.6滨水路段绿化设计应满足如下要求:

    a)营造框景点景,突出露水亲水; b 滨海段路侧以耐盐、抗风的低矮地被植物为主,临河路段可选择树干挺拔、塑性的喜水喜湿乔 灌木及水生草本植物; C 宜采用自然组团式配置,景致好的路段利用高大乔木形成框景,河滩等突出位置丛植喜水植物 形成道路的对景; d)可采用石笼、生态袋、自然缓坡等方式对水岸进行景观整治,

    9.6.1应对旅游公路沿线路容进行整治,对近路旁的堆积物进行清理, 修复浩线损环的公路设施,影 响视距,存在安全隐患,进行移植修剪。 9.6.2应做到路宝分离、路田分离,路界明确。

    9.6.3村段的路域环境整治可按照DB3710/T083中7.3的规定执行。

    设的路域环境整治可按照DB3710/T083申7.3

    灌溉水质标准DB3710/T1252020

    10.1.1旅游公路信息标识包括旅游公路标识(10go)、门户标志、指引标志、导览标志、解说标识、 慢行交通标志及旅游公路智慧系统等。 10.1.2旅游公路各种标志、标识应符合GB5768、GB/T10001.1和《山东省旅游景区交通标志设置规 范》等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0.1.3在满足相关标准规范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旅游公路信息标识应该结合地域特点和工程条件,突 出景观性和体验性。

    10.2旅游公路标识(1ogo)

    10.2.1旅游公路标识(10go)设计需体现地域特色,结合区域或项目沿线特有的自然、 观等,提炼元素符号。

    10.2.2旅游公路标识(10go)应以图案为主,辅以简练文字。 10.2.3旅游公路标识(10go)应结合门户标志、导览标志、解说标识、慢行交通标志、电子媒介等使 用。

    iso标准0.2.3旅游公路标识(1ogo)应结合门户标志、导览标志、解说标识、慢行交通标志、电子媒介

    10.3.1门户应具有进入或离开旅游公路的提示功能,门户标志应包含标识(10g0)及必要的文字说明。

    高大醒目的独立标志一般设置于重要旅游公路起终点、重要交通节点、行政区域分界点等,可 作为景观小品单独设计; 路侧单柱式门户标志一般设置于旅游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的接入口前,旅游公路路侧每隔 km~5km宜设置一处单柱式门户标志; 面门户图案标志一般设置于重要旅游公路起终点、旅游公路与其他公路交叉的接入口前后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认证标准 |水利软件、计算 | 钢管标准 |装修软件 |招标投标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