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21:2000《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pdf

  • CECS21:2000《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0-11
  • 发 布 人: 540830694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式中331.40℃时空气的声速(m/s); v一温度为Tk度的空气声速(m/s); Tk一被测空气的温度(C)。 3.3.2超声仪波幅计量检验。可将屏幕显示的首波幅度调至 定高度,然后把仪器衰减系统的衰减量增加或减少6dB,此时屏幕 波幅高度应降低一半或升高一倍

    式中331.40℃时空气的声速(m/s); v一温度为Tk度的空气声速(m/s)

    3.3.2超声仪波幅计量检验。可将屏幕显示的首波幅度调至

    定高度,然后把仪器衰减系统的衰减量增加或减少6dB,此日 波幅高度应降低一半或升高一倍

    4.1.1 检测前应取得下列有关资料: 1 工程名称; 检测目的与要求! 3 混凝土原材料品种和规格: 4 混凝士浇筑和养护情况: 5 构件尺寸和配筋施工图或钢筋隐蔽图; 6构件外观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4.1.2依据检测要求和测试操作条件 安全生产标准,确定缺陷测试的部位(简 称测位)。 4.1.3测位混凝土表面应清洁、平整,必要时可用砂轮磨平或用 高强度的快凝砂浆抹平。抹平砂浆必须与混凝土粘结良好。 4.1.4在满足首波幅度测读精度的条件下,应选用较高频率的换 能器。 4.1.5换能器应通过耦合剂与混凝土测试表面保持紧密结合,耦 合层不得夹杂泥砂或空气。 4.1.6检测时应避免超声传播路径与附近钢筋轴线平行,如无法 避免,应使两个换能器连线与该钢筋的最短距离不小于超声测距 的1/6。 一

    4.1.7检测中出现可疑数据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必要时进行复测 校核或加密测点补测。

    采用模拟式超声检测仪测量应按下列方法操作: 检测之前应根据测距大小将仪器的发射电压调在某一档,

    开以扫描基线不产生明显噪音干扰为前提,将仪器“增益”调至较 大位置保持不动; 2声时测量。应将发射换能器(简称T换能器)和接收换能 器(简称R换能器)分别耦合在测位中的对应测点上。当首波幅 度过低时可用“衰减器”调节至便于测读,再调节游标脉冲或扫描 延时,使首波前沿基线弯曲的起始点对准游标脉冲前沿,读取声时 值t(读至0.1s); 3波幅测量。应在保持换能器良好耦合状态下采用下列两 种方法之一进行读取: 1)刻度法:将衰减器固定在某一衰减位置,在仪器荧光屏上读 取首波幅度的格数。 2)衰减值法:采用衰减器将首波调至一定高度,读取衰减器上 的dB值。 4主频测量。应先将游标脉冲调至首波前半个周期的波谷 (或波峰),读取声时值t(us),再将游标脉冲调至相邻的波谷(或 波峰),读取声值t(us),按(4.2.1))式计算出该点(第i点)第一个 周期波的主频f(精确至0.1kHz)。

    5在进行声学参数测量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接收信号的波开 或包络线的形状,必要时进行描绘或拍照。

    4.2.2采用数字式超声检测仪测量应按下列方法操作: 1检测之前根据测距大小和混凝土外观质量情况,将仪器的 发射电压、采样频率等参数设置在某一档并保持不变。换能器与 混凝土测试表面应始终保持良好的耦合状态; 2声学参数自动测读:停止采样后即可自动读取声时、波幅 主频值。当声时自动测读光标所对应的位置与首波前沿基线弯曲 的起始点有差异或者波幅自动测读光标所对应的位置与首波峰

    3声学参数手动测量:先将仪器设置为手动判读状态,停止 采样后调节手动声时游标至首波前沿基线弯曲的起始位置,同时 调节幅度游标使其与首波峰顶(或谷底)相切,读取声时和波幅值: 再将声时光标分别调至首波及其相邻波的波谷(或波峰),读取声 时差值△t(us),取1000/△t即为首波的主频(kH) 4波形记录:对于有分析价值的波形,应予以存储。 4.2.3混凝土声时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ta一第i点混凝土声时值(μus); t;一第i点测读声时值(us); t。、t一声时初读数(us); 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时,。应参照仪器使用说明书的方 法测得;当采用径向振动式换能器时,t应按附录B规定的“时 距”法测得。

    4.2.4超声传播距离(简称测距)测量:

    1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对测时,宜用钢卷尺测量T、R 换能器辐射面之间的距离; 2当采用厚度振动式换能器平测时,宜用钢卷尺测量T、R 换能器内边缘之间的距离; 3当采用径向振动式换能器在钻孔或预埋管中检测时,宜用 钢卷尺测量放置T、R换能器的钻孔或预理管内边缘之间的距离, 4测距的测量误差应不大于士1%。

    5.1.1本章适用于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的深度。 5.1.2被测裂缝中不得有积水或泥浆等。

    5.1.1本章适用于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的深度。

    5.2.1当结构的裂缝部位只有一个可测表面,估计裂缝深度又不 大于500mm时,可采用单面平测法。平测时应在裂缝的被测部 立,以不同的测距,按跨缝和不跨缝布置测点(布置测点时应避开 钢筋的影响)进行检测,其检测步骤为: 1不跨缝的声时测量:将T和R换能器置于裂缝附近同 则,以两个换能器内边缘间距(z)等于100、150、200、250mm 分别读取声时值(t),绘制时一距”坐标图(图5.2.1一1)或用回

    L.= a+ bt,

    每测点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为:

    一第i点的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

    一第i点的R、T换能器内边缘间距(mm); α一“时一距”图中!"轴的截距或回归直线方程的常数项 (mm)。 不跨缝平测的混凝土声速值为:

    式中l、1一第n点和第1点的测距(mm) t、t一第n点和第1点读取的声时值(μs) b一回归系数。 2跨缝的声时测量:如图(5.2.1一2)所示,将T、R换能器分 别置于以裂缝为对称的两侧,1取100、150、200mm、....分别读取 声时值t,同时观察首波相位的变化。 5.2.2平测法检测,裂缝深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一不跨缝平测时第i点的超声波实际传播距离(mm) ha一第i点计算的裂缝深度值(mm); t一第i点跨缝平测的声时值(us); mc一各测点计算裂缝深度的平均值(mm); n一测点数。

    5.2.3裂缝深度的确定方法如下

    5.3.1当结构的裂缝部位具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测试表面时,可采 用双面穿透斜测法检测。测点布置如图5.3.1所示,将T、R换能 器分别置于两测试表面对应测点1、2、3...··的位置,读取相应声 时值t、波幅值A及主频率f。

    图5.3.1斜测裂缝测点布置示意图

    5.3.2裂缝深度判定:当T、R换能器的连线通过裂缝,根据波幅 声时和主频的突变,可以判定裂缝深度以及是否在所处断面内壳 通。

    5.4.1钻孔对测法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预计深度在500mm以 的裂缝检测。

    5.4.2被检测混凝土应允许在裂缝两侧钻测试孔。

    1孔径应比所用换能器直径天510mm; 2孔深应不小于比裂缝预计深度深700mm。经测试如浅于 裂缝深度,则应加深钻孔 3对应的两个测试孔(A、B,必须始终位于裂缝两侧,其轴 线应保持平行; 4两个对应测试孔的间距宜为2000mm,同一检测对象各对 测孔间距应保持相同;

    5孔中粉禾碎屑应清理十净; 6如图5.4.3(a)所示,宜在裂缝一侧多钻一个孔距相同但较 浅的孔(C),通过B、C两孔测试无裂缝混凝土的声学参数。 5.4.4裂缝深度检测应选用频率为20~60kHz的径向振动式换 能器。 5.4.5测试前应先向测试孔中注满清水,然后将T、R换能器分别

    5孔中粉未碎屑应清理干净; 6如图5.4.3(a)所示,宜在裂缝一侧多钻一个孔距相同但较 浅的孔(C),通过B、C两孔测试无裂缝混凝土的声学参数。 5.4.4裂缝深度检测应选用频率为20~60kHz的径向振动式换 能器。 5.4.5测试前应先向测试孔中注满清水,然后将T、R换能器分别 置于裂缝两侧的对应孔中,以相同高程等间距(100~400mm)从上 到下同步移动,逐点读取声时、波幅和换能器所处的深度,如图 5.4.3(b)所示。 5.4.6以换能器所处深度(h)与对应的波幅值(A)绘制h一A座 标图(如图5.4.6所示)。随换能器位置的下移,波幅逐渐增大,当 换能器下移至某一位置后,波幅达到最大并基本稳定,该位置所对 应的深度便是裂缝深度值h.。

    5.4.6以换能器所处深度(h)与对应的波幅值(A)绘制h

    图5.4.3钻孔测裂缝深度示意图

    6.1.1本章适用于超声法检测混凝士内部不密实区、空洞的位置 和范围。

    1被测部位应具有一对(或两对)相互平行的测试面; 2测试范围除应大于有怀疑的区域外,还应有同条件的正常 混凝土进行对比,且对比测点数不应少于20。 6.2测试方法

    6.3.1测位混凝土声学参数的平均值(m)和标准差(s)应按下 式计算:

    式中X一第i点的声学参数测量值; n一参与统计的测点数。

    6.3.2异常数据可按下列方法判

    1将测位各测点的波幅、声速或主频值由大至小按顺序分别 排列,即X≥X≥>X≥X+,将排在后面明显小的数据 视为可疑,再将这些可疑数据中最大的一个(假定X)连同其前面 的数据按本规程第6.3.1条计算出m及s值,并按下式计算异 常情况的判断值(X):

    式中 2按表6.3.2取值。 将判断值(X)与可疑数据的最大值(X)相比较,当X不大 于时,则x及排列于其后的各数据均为异常值,并且去掉, 再用X~X一进行计算和判别,直至判不出异常值为止,当X,大 于X时,应再将X十1放进去重新进行计算和判别; 2当测位中判出异常测点时,可根据异常测点的分布情况, 按下式进一步判别其相邻测点是否异常

    式中22、按表6.3.2取值。当测点布置为网格状时取22;当单 排布置测点时(如在声测孔中检测)取23g

    注:若保证不了耦合条件的一致性,则波幅值不能作为统计法的判据

    注若保证不了耦合条件的一致性,则波幅值不能作为统计法的判据。

    表 6.3.2 统计数的个数 n 与对应的 1 、2、2 值

    .3.3当测位中某些测点的声学参数被判为异常值时,可结合异 常测点的分布及波形状况确定混凝土内部存在不密实区和空洞的 位置及范围。 当判定缺陷是空洞,可按附录C估算空洞的当量尺寸。

    7.1.1本章适用于前后两次浇筑的混凝土之间接触面的结合质 量检测。

    7.1.1本章草适用于前后两次筑的混凝王之间接触面的结合质 量检测。 7.1.2 检测混凝土结合面时,被测部位及测点的确定应满足下列 要求: 1 测试前应查明结合面的位置及走向,明确被测部位及范围: 2 构件的被测部位应具有使声波垂直或斜穿结合面的测试条件。

    7.2.1混凝土结合面质量检测可采用对测法和斜测法

    7.2.2所示。布置测点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使测试范围覆盖全部结合面或有怀疑的部位; 2各对T一R声波传播不经过结合面)和T一R2(声波传播 经过结合面)换能器连线的倾斜角测距应相等; 3测点的间距视构件尺寸和结合面外观质量情况而定,宜为 100~300mm。 7.2.2按布置好的测点分别测出各点的声时、波幅和主频值

    图7.2.2混凝土结合面质量检测示意图

    7.3.1将同一测位各测点声速、波幅和主频值分别按本规程第 6.3.1和6.3.2条进行统计和判断。 7.3.2当测点数无法满足统计法判断时,可将T一R的声速、波 幅等声学参数与T一R 进行比较,若T一R,的声学参数比 T~R 显著低时,则该点可判为异常测点。

    他因素影响时,可判定混凝士结合面在该部位结合不良。

    8.1.1本章适用于因冻害、高温或化学腐蚀等引起的混凝王表面 损伤层厚度的检测。 8.1.2检测表面损伤层厚度时,被测部位和测点的确定应满足下 列要求: 1根据构件的损伤情况和外观质量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布 置测位; 2构件被测表面应平整并处于自然干燥状态,且无接缝和饼 面层。 8.1.3本方法测试结果宜作局部破损验证。 8.2测试方法 8.2.1表面损伤层检测宜选用频率较低的厚度振动式换能器。 8.2.2测试时T换能器应耦合好,并保持不动,然后将R换能器 依次耦合在间距为30mm的测点1、2、3、....位置上,如图8.2.2 所示,读取相应的声时值t、t2、t....,并测量每次T、R换能器内 边缘之间的距离1、l2、3、….….。每一测位的测点数不得少于6

    8.2测试方法 8.2.1表面损伤层检测宜选用频率较低的厚度振动式换能器。 8.2.2测试时T换能器应耦合好,并保持不动,然后将R换能器 依次耦合在间距为30mm的测点1、2、3、....位置上,如图8.2.2 所示,读取相应的声时值ti、t2、t...并测量每次T、R换能器内 边缘之间的距离1、l2、3、….….。每一测位的测点数不得少于6 个,当损伤层较厚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

    2.2检测损伤层厚度

    8.2.3当构件的损伤层厚度不均匀时,应适当增加测位

    当构件的损伤层厚度不均匀时,应适当增加测位数量。

    8.3数据处理及判断

    8.3.1求损伤和未损伤混凝士的回归直线方程:

    1求损伤和未损伤混凝土的回归直线方程: 用各测点的声时值t,和相应测距值,绘制“时一距坐标图, 18.3.1所示。由图可得到声速改变所形成的转折点,该点前 别表示损伤和未损伤混凝土的【与t相关直线。用回归分析 分别求出损伤、未损伤混凝土1与t的回归直线方程:

    式中lf一拐点前各测点的测距(mm),对应于图8.3.1中的1、2、33 t—对应于图8.3.1中1、2、 的声时(μs)、、; la—拐点后各测点的测距(mm),对应于图8.3.1中的l、5、l ta一对应于测距ly、5、l的声时(us)t、、t; a1、b1、a2、b2一回归系数,即图8.3.1中损伤和未损伤混凝 土直线的截距和斜率

    8.3.2损伤层厚度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h损伤层厚度(mm)

    9.1.1本章适用于桩径(或边长)不小于0.6m的灌注桩桩身混凝 土缺陷检测。

    9.2.1根据桩径大小预理超声检测管(简称声测管),桩径为0.6 ~1.0m时宜埋二根管;桩径为1.0~2.5m时宜埋三根管,按等边 三角形布置;桩径为2.5m以上时宜理四根管,按正方形布置,如 图9.2.1所示。声测管之间应保持平行。

    图9.2.1声测管理设示意图

    9.2.2声测管宜采用钢管,对于桩身长度小于15m的短桩,可用 硬质PVC塑料管。管的内径宜为35~50mm,各段声测管宜用外 加套管连接并保持通直,管的下端应封闭,上端应加塞子。 9.2.3声测管的理设深度应与灌注桩的底部齐平,管的上端应高 于桩顶表面300~500mm,同一根桩的声测管外露高度宜相同。 9.2.4声测管应牢靠固定在钢筋笼内侧。对于钢管,每2m间距 设一入固定点,直接焊在架立筋上;对于PVC管,每1m间距设 固定点,应牢固绑扎在架立筋上。对于无钢筋笼的部位,声测管可 用钢筋支架固定。

    9.3.1了解有天技木资料及施工情况。 9.3.2向管内注满清水。 9.3.3采用一段直径略大于换能器的圆钢作疏通吊锤,逐根检查 声测管的畅通情况及实际深度。 9.3.4用钢卷尺测量同根桩顶各声测管之间的净距离

    9.3.4用钢卷尺测量同根桩顶各声测管之间的净距离。

    9.4.1现场检测步骤

    1根据桩径大小选择合适频率的换能器和仪器参数,一经选 定,在同批桩的检测过程中不得随意改变: 2将T、R换能器分别置于两个声测孔的顶部或底部,以同 一高度或相差一定高度等距离同步移动,逐点测读声学参数并记 录换能器所处深度,检测过程中应经常校核换能器所处高度。 9.4.2测点间距宜为200~500mm。在普测的基础上,对数据可 疑的部位应进行复测或加密检测。采用如图9.4.2所示的对测, 斜测交叉斜测及扇形扫测等方法,确定缺陷的位置和范围

    图9.4.2灌注桩超声测试方法部面示意图

    .4.3当同一中理有三根或三根以上声测管时,应以每两官为 一个测试部面,分别对所有部面进行检测。

    一个测试部面,分别对所有部面进行检测

    9.5 数据处理与判断

    9.5 数据处理与判断

    桩身混凝士的声时(t)声速(:)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ta= t— to(us) = l / t(km/ S)

    f=1000/T( Hz)

    中T一测点 的首波周期(μus)

    铆钉标准9.5.2桩身混凝土缺陷可疑点判断方法:

    1概率法:将同一桩同一部面的声速、波幅、主频按本规程第 6.3.1和6.3.2条进行计算和异常值判别。当某一测点的一个或 多个声学参数被判为异常值时,即为存在缺陷的可疑点, 2斜率法:用声时(t.)一深度(h)曲线相邻测点的斜率K和 相邻两点声时差值△t的乘积么,绘制么一h曲线,根据么一h曲 线的突变位置,并结合波幅值的变化情况可判定存在缺陷的可疑 点或可疑区域的边界

    9.5.3结合判断方法绘制相应声学参数一深度曲线

    9.5.4根据可疑测点的分布及其数值大小综合分析,判断缺陷的 位置和范围。

    9.5.5当需用声速评价一个桩的混凝土质量匀质性时,可分别

    水利技术论文9.5.5当需用声速评价一个桩的混凝土质量匀质性时

    ....
  • 检测标准
  • 相关专题: 混凝土  
专题: 阀门标准 |装修CAD图纸 |阻燃标准 |医药标准 |漆包线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