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GT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第一部分).pdf

  • JTGT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第一部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46.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2-07
  • 发 布 人: 陶国顺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混喷wet shotcre

    将水泥、集料和水在拌和机内摔和后、压送到喷嘴喷出的喷射混凝土施工方法。

    是超前预注浆的一种。沿开挖轮廓线或掌子面,按一定的间距,钻直径为70。 80mm的孔,一般孔深为30~50m,向孔内压注某种液浆(水泥浆或水泥一水玻璃双液 ),浆液的扩散将钻孔周围一定范围内岩缝中的水挤走,并和相邻钻孔的浆液与周围的 岩体固结成一体,形成止水幕。

    供水标准规范范本由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组合而成的衬砌形式。

    由门架结构、大块模板、调整机构(液压或螺杆)、行走机构等组成的隧道二次衬砌混 疑土浇筑用的整体移动设备。

    2.1.7隧道防水隔离层

    由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与二次衬砌混凝土之间设置的起隔离作用,以防止渗水、漏 水作用的结构,一般由盲沟排水管,土工布、防水卷材组成。

    waterproof concrete

    通过调整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合料,并采用相应的施工工艺而使其抗渗等级不 于S8的混凝土。

    2.1.9百米平均漏风率averageairJeakage rale100meter

    1.9白米平均漏风率averageairleakagerale100meter 通风管路每100m漏风量占各段始点风量百分比的平均值

    2. 2. 1 几何特征

    K一一风动机具的同时工作系数 K 空气压缩机的备用系数 k 空气压缩机所处海拔高度对空气压缩机生产能力的影响系数 风管 通风管路总长 Q 一 计算所需风量或空气压缩机的生产能力 B 通风管路百米平均漏风率 照明亮度

    U实测位移值 1一量测时间 o——测点初读数距开挖时的时间 A、B回归系数 U—极限位移值 2.2.5不良地质地段 一极限膨胀力 max——极限膨胀系数 Aw一瓦斯含量 Fw——瓦斯压力 Qw—瓦斯最大涌出量 煤层坚固性系数

    3.1.1隧道施工前应做好现场调查、核对设计文件和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等工 作。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隧道长度和断面、工期要求、地质条件和自然条 件、重点及难点工程、正确的施工方法、合理施工进度,配备足够的施工机械,组织均衡生 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1.2施工前,应做好下列调查工作

    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既有结构物的影响。 2 交运输条件和施工运输便道的调查。 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邻工程、弃渣利用、农田水利、征地等的关系。 4 建筑物、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和电信、电力线等设施的拆迁情况和数量。 5调查和测试水源、水质并拟订供水方案。 6天然筑路材料(黏土、砂砾、石料)的产地、数量、质量鉴定及供应。 7可资利用的电源、动力、通信、机具车辆维修、物资、消防、劳动力、生活供应及医 卫生条件。 8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及居民点的社会状况和民族风俗。 9 施工中和营运后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 10尚待解决的问题。

    1技术标准、主要技术条件、设计原则。 2隧道设计的勘测资料,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钻探图表等。 3 隧道平面、纵断面。 4洞门位置、式样、衬砌类型、洞口周围环境及衔接工程。 5设计文件中确定的施工方法、通风方案、技术措施与施工实际条件是否相 符合。 6洞外排水系统和设施的布置是否与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相适应。 7在建设单位主持下,会同设计单位现场交接和核对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点,遗失 的应补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要求更正。

    公路图道施工技术细测[JTG/TF60—20091

    3.1.4在施工调查和设计文件核对完成后,应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以

    3.1.4在施工调查和设计文件核对完成后,应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呈送 设项目合同规定的相关建设管理单位。

    .1.5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应包括下

    1编制原则 1)满足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 2)技术经济方案的比选,应选最优方案。 3)积极应用新技术、新T艺、新材料、新设备。 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5)根据工程特点、工期要求,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流程及衔接。 6)加强机械化施工能力,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7)符合国家关于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土地管理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的规定 2编制依据 1)承建项自的合同条件。 2)批准的设计文件,国家和行业现行的标准、规范、规程。 3)现场施工调查资料,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气候气象、当地建材、征地拆迁,以及能 源、供水、通信、医疗等情况。 4)工程施工环境及环境保护要求。 3编制内容 1)工程概况、T程特点、重点和点的项目。 2)重点、难点工程的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施工方法及工艺、关键工序的作业实施细 则监控量测、地质预报、施工通风,以及供水、供电设计等。 3)施工总平面布置:生产生活区及设施、施工便道、弃渣场地,临时供电、供水、供风, 画信等工程。 4)工期安排:总进度、施工形象进度、施工网络图等。 5)施工单位组织机构及资源配暨:组织机构、机设备配置、工区划分及管理、劳动 力配置、材料供应、资金使用计划等。 6)施工保证措施:质量目标、创优规划及保证措施、施工生产安全目标及保证措施、 职业健康及医疗保证措施、工期目标及保证措施、成本目标和保证措施、环境保护措 施等。 7)发生自然灾害、紧急情况时的应急预案。 8)附图及各种表格。 9)安全管理和安全保证体系的组织机构,包括项目经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 业人员配备的数量及安全资格培训持证上岗情况。 10施工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管理规竟制鹰安全操作规程

    11)安全防护用具的记备。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13)针对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应制订的工程项目危险源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14)施工人员安全教育计划、安全交底安排。 15)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的使用计划。

    3.1.6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

    过程中应根据客观条件、生产资源配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并呈送监理 程师批准,实行动态管理。

    3.2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

    3.2.1隧道开工前应绘制施工场地总布置图。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 地形特点、弃渣场和水源等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统筹安排的原 则进行,并满足下列要求: 1以洞口为中心布置施工场地。施工场地应事先规划,分期安排,并减少与现有道 路交叉和干扰。 2轨道运输的奔渣线、编组线和联络线,应形成有效的循环系统。 3长隧道洞外应有大型机械设备安装、维修和存放的场地, 4机械设备、附属车间、加工场应相对集中。仓库应靠近公路,并设有专用线。 5合理布置大堆材料(砂石料)、施工备品及回收材料堆放场地的位置。 6生滋服务设施,应集中布置在宿舍附近 7运输便道、场区道路和临时排水设施等,应统一规划,做到合理布局,形成网络。 8危险品库房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9 确定风、水、电设施的位置, 10 确定混凝土拌租站和预制场的位置

    3.2.2充渣场地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场地容量应足够,且出渣运输方便。 2不得占用其他工程场地和影响附近各种设施的安全。 不得影响附近的农田水利设施,不占或少点农田。 4.不得堵塞河道、沟谷,不得挤压桥梁墩台及基他建筑物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

    S 弃渣场堆的边坡,应作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2.3临时工程应满足下列要求:

    1 临时工程应在隧道开工前基本完成。 2运输便道需引室洞口,满足行车安全要求,并经常养护,保证畅通。 3 风、水、电设施宜靠近洞口布设,安装机械和管线应按有关规定布置,并及早 架设。 4临时房屋应结合季节和地区特点,选用定型、拼装或简易式建筑,并能适应施工 人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各种房屋应遵守消防安全规定。爆破器材库、油库的位置应符 合有关规定。 5严禁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及雪崩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 段。临时房屋的周围应设有排水系统,并避开高压电线。生活用水的排放,不得影响 施工。 6 临时工程及场地布暨时应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7 临时工程的布置应考虑突发性自然灾害,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3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

    3.5应配备好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所需仪

    4.1.1隧道施工测量的平面坐标索和高程系统应与定测隧道控制网坐标系和高租 统一致。平面控制网的运算及平差计算的基准平面,宜采用隧道纵断面设计高程的平 高程面。投影长度变形值宜不大于10mm/km。

    简程闻。技影长度变形值耳不大手TomnVkm。 4.1.2隧道施工测量方案设计,应根据隧道规模和贯通误差要求,综合考控制网 等级和图形、测量仪器精度和测量方法,估算误差范围,确保测量结果能够满足工程 要。 4.1.3隧道平面和高控制网桩点的交接,应由建设单位主持,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 位逐桩逐点交付资料确认桩点,遗失的应再设计单位补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史正。

    4.1.2隧道施工测量方案设计,应根据隧道规模和贯通误差要求,综合考虑控制 等级和图形、测量仪器精度和测量方法,估算误差范围,确保测量结果能够满足工

    4.1.3隧道平面和高程控制网桩点的交接,应由建设单位主持,由设计单位向施工 位逐桩逐点交付资料确认桩点,遗失的应再设计单位补桩,资料与现场不符的应更 施工单位对设计交桩的复测结果应报送监理工程师批准。

    4.1.4控制测量对隧道两相向施工贯通面的贯通中误差影响值,应符合表4.1、4的 规定

    4控制测量对隧道两相向施工贯通面的贯通中误差影响值,应符合表4.1.4的

    表4.1.4贯通中误差

    注:利用坚并联系测量的控制网的贷通误差分连值应根据测量设计确定

    4.1.5隧道施工测量所用仪器,应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规检定 和维护,确保达到标称精度要求

    采用检测通风等手段保证测量作业区瓦斯浓度小于0.5%,

    采用检测通风等手段保证测量作业区瓦斯浓度小于0.5%

    2采用防爆型测量仪器。

    2.1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洞外平面控 量宜利用已有的定测控制网,并符合本细则关于隧道贯通误差的有关规定和隧道施 内要求。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应按表4.2.1确定

    表4.2.1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

    注:.表中为测站数。 2.以测角中误差为单位权中误差。 3. 导线网节点间长度不得大于表中长度的0. 7 倍

    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一测回中2倍照准差较差,可按同一观察时段内相邻测同 方向进行比较

    2.根据其体情况,测遗可采取不同时闻段观测代登准返观测, 3.a—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6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 D洲距长度(km)

    4.2.3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水准测量,润外四、五等高程控制测量也可采用光电测距

    公路酬道施工技术细则(JTC/1F60—2009)

    主:计算往返较差时,1为水准点间的路线长度(km):计算附合或环线闭合差时,/为附合或环线的路线长度

    g=Va"+(bd)"

    式中:α——标准差(mm); d—基线长度(k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武中:一 标准差(mm): d——基线长度(k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mm/km)

    表4.2.4.1GPS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4.2.5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宜采用导线测量。洞内导线应布置成多边形导线环。 2洞内导线,应根据贯通精度的要求布点,宜选择在施工于扰小、稳固可靠、通视良 好的地方;施工时应保护好导线点。导线边长在直线地段不宜小于200m,在曲线地段不 宜小于70m。 3联系洞外和洞内的控制测量,宜选在洞外和洞内观测条件接近的时段进行 观测。 4平面控制测量的竖并联系测量应采用光学垂准仪投点、陀螺仪辅助定向。应根 据竖并长度和贯通精度要求选择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估算贯通误差,调整并确定测量 方案。

    4.2.6每个洞口应设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2个高程控制点。隧道控制测量桩点 定期进行复核。

    4.3.2用中线法进行桐内测在的隧道,中 距曲线部分不宜短于50m,直线部分不宜短于100m:直线地段宜采用正倒镜延伸直 线法 4.3.3特长隧道、长隧道宜用激光设备导向 4.3.4开挖前应校核中线点,并在开挖断面上标出设计断而轮廓线。开挖工作完成 后宜及时测量超欠挖并绘出断面图 4.3.5两端开挖至贯通误差调整地段时,开挖断面宜适当加宽,加宽值不宜超过贯通 极限误差充许值的一半。二次衬砌在贯通前施工时,贯通误差调整地段开挖断面必须 加宽。 4.3.6供衬砌用的临时中线点,其间距宜与模板台车长度一致 4.3.7防水板施工前,应复核中线位置和高程.检套断面尺寸,保证衬砌施工后的衬 韧厚度和净空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衬砌模板立模后应进行检查和校正 4.3.8洞内施工用的水准点,应根据洞外、洞内已设定的水准点,按施工需要加设。 为使施工方便,在导坑内拱部、边墙施工地段宜每100m设立一个临时水准点,并定期 复核。 4.3.9辅助坑道施工测量要求可参照正洞施工测量。斜并测量宜用激光设备导向。 4.3.10在开挖断面形成后,应及时进行断面测量,根据测量数据修正开挖参数,控制 超欠控。官使用断面仪进行断面测量

    4.3.3特长隧道、长隧道宜用激光设备导向 4.3.4开挖前应校核中线点,并在开挖断面上标出设计断而轮廓线。开挖工作完成 宜及时测量超欠挖并绘出断面图 4.3.5两端开挖至贯通误差调整地段时,开挖断面宜适当加宽,加宽值不宜超过贯通 限误差充许值的一半。三次衬砌在贯通前施工时,贯通误差调整地段开挖断面必须 宽 4.3.6供衬砌用的临时中线点,其间距宜与模板台车长度一致

    4.3.10在开挖断面形成后,应及时进行断面测量,根据测量数据修正开挖参数,控制

    4.4贯通误差的测定及调整

    4.4.1贯通误差的测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1采用导线法测量时,在贯通面附近定一临时点,由进出的两方向分别测量该点的 坐标,所得的闭合差分别投影至贯通面及其垂直的方向上,得出实际的横向和纵向贯通 误差,再置镜于该临时点测求方位角贯通误差 2采用中线法测量时,应由测量的相向两方向分别向贯通面延伸,并在贯通面上分 别得出中线点,量出两点的横向和纵向距离,即为该隧道的实际贯通误差

    3水准路线由两端向洞内进测,分别测至贯通面附近的同一高程控制点或中线点 ,所测得的高程差值即为实际的高程费通误差

    4.4.2隧道贯通后,洞内导线、施丁中线及高程的实际贯通误差,应在贯通面两侧来 砌段调整,该贯通误差调整段的长度应根据中线形式、贯通误差值、支护和衬砌(包指 拱)施工情况综合确定,不宜小于200m(贯通面两侧对称)。该段的后续丁序均应以调 后的中线及高程为准进行放样

    ,4,3采用导线法测量,费通误不超过充许值的时,应接下列要求进行费通误美 : 方位角贯通误差分配在未衬砌地段(该段长度不应小于200m)的导线角上。 2 坐标闭合差在贯通误差调整段的导线上,按边长比例分配。 采用调整后的导线坐标作为贯通误差调整段的放样依据

    调整: 1 贯通误差调整段为直线时,宜通过加设曲线来调整线路中线,所加设的函线参数 立满足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的要求。 2贯通误差调整段全部位于圆典线地段时,贯通误差应由出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 长度比例调整中线 3贯通误差调整段既有直线又有曲线时,宜通过调整曲线偏角和曲线起(终)点位 置调整线路中线,满足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规定,并能保证隧道净空。

    则的高程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高程,将高程贯通误差的一半分别在贯通面两端未衬础 没的高程控制点上按水准线路长度的比例调整

    4.5.1应在中线复测的基础上理设永久中线点,永久中线点应用混凝上包理金属标 志。直线上的永久中线点,每200250m设一个,曲线上应在缓和曲线的起终点各设一个: 出线中部,可根据通视条件适当增加。永久中线点设立后,应在隧道边墙上间出标志

    4.5.2应在直线地段每50m、线地段每20m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以路线中线为 维的隧道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

    4.5.2应在直线地段每50m、线地段每20m及需要加测断面处,测绘以路线中线为

    4.5.3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1kml的隧道应至少设一个,并应在隧道达

    4.5.3洞内水准点每公里应埋设一个,短于1km的隧道应至少设一个,并

    公路篷道施工技术细侧(JTG/TF60—2009

    4.5.4应提交通测量技术成果书、贯通误差的实测成果和说明、净空断面测量和 人中线点、水准点的实测成果及示意图

    4.5.5应提交隧道总体检验项目结果,见

    应提交隧道总体检验项目结果,见表4.5 表4.5.5隧道总体检验

    表4.5.5隧道总体检验项目表

    5洞口明润洞与浅理段工程

    5.1.1睡进润口的各项工程及互有影调的桥酒与路基支挡尊结均,应综合考志 安排辰早完成

    21朝施良生石方的开按方式边扳和们坡坡度以及支护施工放特合设计规

    定。地形、地质条件、边仰坡稳定程度等与设计有差界时,应提出变更。置边开挖边支 护,并注意监测和检查山坡的稳定情况

    5.2.2明洞边墙基础施工应符合下列规

    1基础开挖应核对地质条件,检测地基承载力,当地基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及时 上报监理、设计单位,并按设计单位提供的处理方案施工 2偏压和单压明外边墙的基底,在垂直路线方向应按设计要求挖成一定坡度的 斜坡,提高边墙抗滑力。 3基础混凝土灌注前必须排除坑内积水,边墙基础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5.2.3明洞衬翻与暗洞衬确,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措施,确保与已成的拱墙连

    5.2.3明洞衬砌与暗洞衬砌石油化工标准规范范本,应按设计要求采取加强连接措施,确保与已成的拱墙 接良好。

    5.2.4各类棚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梁宜采用预制构件,用吊装法架设,墙顶支座槽 用水泥砂浆填塞紧密

    5.2.5明洞回填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背回填应两侧对称进行。底部应铺填0.5~1.0m厚碎石并夯实,然后向上回 填。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空隙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可 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开凿成台阶状,用干砌 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密,不得任意抛填土石。 2请后有排水设施时,应与回填同时施工。 3拱背回填应对称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两侧回填高差不得大于 0.5m,回填至拱顶齐平后应分层满铺填筑。 4明洞结构的防水应符合本细则第11章的有关规定。 5.2.6明洞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防水层施工前应用水泥砂浆将衬砌外表涂抹平顺。

    5.2.6明洞防水层施工应符合下列规

    5.3.1浅埋段的开挖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安全管理满口、明洞与浅理段工程

    ....
  • 相关专题: 公路隧道  
专题: 认证标准 |乳制品标准 |通信标准 |医院建设标准 |石油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