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10T 152—2021 城市道路工程常见问题防治技术导则.pdf

  • DB3710T 152—2021 城市道路工程常见问题防治技术导则.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10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3710/T152202

    1)挡墙泄水孔堵塞: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局部挖开墙后填土,重新填筑反滤材料; 清除泄水孔内堵塞物。 2)挡墙勾缝砂浆脱落:铲除脱落的砂浆,清理干净块石表面粘附的砂浆,重新按规范要求勾 缝; 3 挡墙沉陷: 查明挡土墙沉陷原因,如属地基不良,可将墙前基础填土挖开,加宽基础,减少地基 应力,防止继续沉陷; 如属防水原因,可封闭渗水部分裂缝,设置地表散水坡等措施,堵截水源,加强防水。

    型钢标准3.1.6砌石护坡常见问题

    a现象 1)砌石护坡沉陷开裂:护坡块石沉陷,相邻块石出现错台,勾缝脱落,护坡块石下填土流失, 出现空洞; 2)砌石护坡勾缝砂浆脱落:勾缝砂浆开裂脱落或砂浆松散脱落。 b)预防措施 1)砌石护坡沉陷开裂: ·注意边坡填土质量,填土必须分层填筑分层夯实,路基填土宽度每侧应比设计规定至 少宽0.5m,再削坡成形;宽度不足时,不得用贴面的方法加宽边坡,必须挖成台阶形 后,再分层加宽夯实:

    DB3710/T1522021

    3.2.1水泥稳定材料基层开裂

    a现象 当基层摊铺完成后,水泥稳定材料基层开裂。 b 预防措施 根据道路等级及交通量确定稳定基层的压实度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 混合料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水分损失; 3 路基回填模量及压实度均应达到设计要求,避免不均匀沉降; 4 水泥稳定材料基层混合料,宜在水泥初凝前碾压,并注意养护; 5 混合料配合比应符合要求,计量准确;含水量应符合施工要求,并搅拌、摊铺均匀;严格 控制水泥用量, C 治理措施 原则上应挖除现有基层重新摊铺。基层刚摊铺完毕且未初凝前,若发现因摊铺原因造成的 局部位置裂缝,可做快速处治,应将其至少翻松10cm以上,然后摊平碾压密实,严禁贴 薄层,整个处治过程必须在初凝前完成。

    3. 2. 2 基层横向裂缝

    DB3710/T152202

    1)路基强度、压实度等经检测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后方可进入基层施工; 2)基层下的横向沟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回填压实,杜绝不均匀沉降的发生; 3 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严禁随意浇水、提浆;应避免因辗压时含水量 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的裂缝: 4 分段施工的基层,碾压时应预留3~5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再碾压,以 利衔接。前后段施工时间不应间隔过长。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缝应错开3~5m, 以降低裂缝发生的概率; 5)合理选择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细料数量;按规范要求对结构层养护、洒水,防止水份过 快损失,在规范规定的时间内,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施工,减少干缩发生的概率。 治理措施 基层或沥青面层铺筑后出现横向裂缝时,宜在裂缝内灌注乳化沥青或填缝料进行修补,以减少 水份的渗入;裂缝比较严重时,应将面层挖除,在裂缝处加铺土工布、塑料网格等隔裂材料,然后 铺筑沥青面层,可延缓裂缝的反射。

    3.2.3基层混合料运输时松散、离析

    基层表面松散,出现粗、细骨料集中或离析现象。 6 预防措施 1 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基层不同集料的粒径及其之间的比例; 骨料堆放应采用小料堆,避免大料堆存放时大颗粒汇集到外侧; 3) 通常干拌时间不少于10s,对于粗骨料含量大的混合料干拌时间应为13~15s,混合料的湿 拌时间应控制在35s左右; 4) 卡车装料时,应分三个不同的位置往车中装载,第一次靠近车厢的前部,第二次靠近后部 车厢门,第三次在中间,可以消除装载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卸料应使混合料整体卸落。* 5 混合料应连续摊铺,摊铺时应控制摊铺机的速度,使之与供料速度相匹配; 6)填料的含量应严格按规范规定进行控制,减少混合料中小于0.075mm颗粒的含量。 c)治理措施 1)混合料由于集料级配不良或配合比控制不当而造成的离析,应通过增加细料或者进行复 拌,消除离析现象; ②)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合料发现有离析现象时应在现场路床外拌匀后再摊铺或退料处理

    3.2.4基层混合料摊铺时离析

    a厂现象 摊铺机摊铺后,摊铺机两侧骨料明显偏多,压实后,表面呈现带状露骨现象。人工摊铺后,混 合料局部离析,粗细料局部集中。

    1)采购混合料前,应先对供料单位原材料质量情况进行实地考查,并对混合料的配合比、拌 和工艺进行试拌、复验,保证出厂混合料均匀,含水量合适; 2 混合料应连续摊铺,摊铺时应控制摊铺机的速度,使之与供料速度相匹配。摊铺机摊铺时, 分料器内始终充满混合料,以保证分料器转动时混合料均匀搅动

    DB3710/T1522021

    3)根据摊铺机的机型以及配合比中细料的多少,通过试铺确定摊铺的最大宽度,一般应控制 在机器最大摊铺宽度的2/3。摊铺速度不大于4m/min。 治理措施 1)机械摊铺完毕后,先初压一遍,基层表面局部出现离析、露骨料松散时,应及时扫嵌拌和 均匀的混合料。扫嵌后,应适当洒水并及时碾压; 2 基层表面出现小范围细料集中,应及时进行翻挖,挖深10cm以上。洒布适量碎石,洒水、 拌匀、摊平、碾压,并与周边接顺

    3. 2. 5 基层混合料强度不足

    基层摊铺完成后,通过取芯试验检测基层强度时,出现芯样不完整及“烂根”等问题,基层压 实度、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b)预防措施 1 设计配合比应有明确要求,水泥稳定类基层,应提出建议的水泥标号及合适掺量,并提供 试块室内试验的7d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要求等; 2 结合当地基层原材料情况进行设计; 3 严格控制基层材料的原材料质量,重点检测碎石的压碎值、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生 产的混合料要对其水泥剂量、粒料级配进行驻场跟踪检测,并且保证基层材料中不得掺杂 树根、砖头等杂物 4) 摊铺前,应将路基上方的松散土、碎石清除干净;摊铺时,料车剩下的余料应卸至场外: 不得摊于基层内;应对路基进行洒水,保持路基湿润,防止路基对基层水分的吸收; 5) 摊铺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基层摊铺厚度,保证摊铺厚度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通过试验段施工,确定适宜的基层材料生产配合比、最佳含水量、虚铺厚度、碾压设备组 合、碾压遍数和施工工艺。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含水量,保证混合料碾压质量; 7 基层洒水养护时,覆盖毛毡要规范,不漏盖。要保持基层始终在湿润的状态。养护时间 股不少于7天(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取芯时应提前一天对基层进行掀布晾晒。基层养护 期间,应封闭交通; 8) 摊铺水泥稳定砂(碎石)时,做好运输、摊铺设备组织,进场材料及时进行摊铺、碾压 确保初凝前碾压成型。基层多层连铺时应注意控制施工各环节的起始时间,保证施工质量 控制每层摊铺碾压时间,避免在水泥初凝后进行后续基层的摊铺、碾压施工; 9 基层施工时应避开冬期以及雨天施工,在养护期内温度较低或阴雨天时,强度提升较慢 取芯试验可适当延后。 治理措施

    及时确定出基层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部位,将不合格基层挖除、外运并重新进行混合料的摊铺 碾压、养生。

    3.2.6基层施工接缝不顺

    现象 基层表面拼缝不顺直,或在拼缝处有明显高低不平。

    DB3710/T1522021

    3.2.7基层表面纵、横坡度及平整度不符合要

    光 基层表面纵、横坡度及平整度不符合要求,出现表面积水等现象。 b 预防措施 1)路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路基的强度、稳定性、抗变形能力,避免路基下沉而影响基层的 平整度; 2) 从路基施工开始,严格控制道路纵、横断面高程和平整度,使基层每一层混合料虚铺厚度 一致; 3 使用摊铺机摊铺基层混合料,经试验取得机铺压实系数,可更好的控制表层混合料的高程 和平整度。采用平地机,在基层每层料初压后进行刮平,直至每层的高程和平整度达到要 求为止; 4)必须在路基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基层的摊铺工作。骨料的质量应严格控制,填料中最大颗 粒的粒径及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C 治理措施 初压后若局部平整度或纵、横坡度不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应将不合格部位至少翻松10cm以上, 再重新摊平碾压密实,严禁贴薄层。

    3.3.1面层表面裂缝

    DB3710/T152202

    机或人工垂直刨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刨除或切割不应损伤下层 路面;切割时留下的泥水必须冲洗干净,待干燥后涂刷粘层油,铺筑新混合料接头应使接 茬软化,压路机应先进行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成为一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对于加铺型路面的反射裂缝预防,应先探明现状道路路基、路面病害并修补,在旧路面加 铺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宜采用铺设土工织物、玻纤格栅后再罩面,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6 新旧路面搭接时,应采用错台搭接形式,路面基层、面层至少各搭接一层,搭接范围应根 据现状条件及压实机具选取合适宽度; 7)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工后沉降严重地段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 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治理措施 1)因基层破损、断裂或路基沉陷等引起的反射裂缝,应先修补基层或路基,然后再修补路面 裂缝;

    3.3. 2路面拥包、车撤

    DB3710/T152202

    路面松散表现为混合料骨料集中,产生离析;面层集料之间的粘结力失效,路面脱皮,路 可观察到悬浮的集料或小块混合料

    预防措施 1 粗集料的骨料对沥青的粘附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大于或等于4级,次干路及以下道 路应大于或等于3级;粗集料具有一定的破碎面颗粒含量,具有1个破碎面宜大于90%, 2个及以上的宜大于80%。细集料含泥量,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不得大于3%,对次干 路及其以下道路不得大于5%。其余粗、细集料及填料的技术标准应按《城镇道路工程施 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明确; 2) 施工时防止沥青混合料在装料、运输、摊铺时产生离析。摊铺中发生粗、细集料离析时, 应及时翻拌; 3) 沥青混合料面层不得在雨、雪天气及环境最高温度低于5℃时施工; 4) 应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结果。初压应从外侧向中心、 从低侧向高侧碾压,碾速稳定均匀;复压应紧跟初压连续进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宜优先 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到要求的压实度为止;终压宜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 机,碾压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治理措施 1)路面出现轻微松散、麻面脱皮病害时及时修补以免病害扩大; 2)松散轻微路段,可采用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技术进行处治; 3)松散严重路段,应将面层清除后重新铺筑。如涉及基层,则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

    3.3.4路面水损坏及冻胀

    a)现象 水损坏指地表水通过面层裂缝或空隙进入路面内部,在行车荷载下产生动水压力冲刷路面及基 层,形成路面坑洞、翻浆;冻胀指路面内水分冻结成冰膨胀,造成路面拱起开裂。 b 预防措施 1)做好路面排水设计;面层与基层间应设置下封层;岩石路基或地下水埋深浅的路基,应在 路面结构层下设置排水垫层并配合盲管将路基排水设施与路面排水设施联系起来; 2) 施工时保证路面压实度,沥青路面各结构层之间应保持紧密结合; 3)及时进行路面养护,修补裂缝。 c 治理措施 路面破损轻微时宜局部挖补路面;路基冻胀导致路面大面积严重变形时,应整体挖除路面,处 治病害位置路基,然后新建路面。

    a)现象 路面与雨水口、检查井井框顶面的相对高差≥15mm。

    各面与雨水口、检查井井框顶面的相对高差≥15

    DB3710/T152202

    b)预防措施 1)车行道范围内统一采用自调式并盖。检查并盖安装时并座和并筒结构应分离,并在并座与 井筒间形成可扩散荷载的井圈结构; 2) 检查井井盖设计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与道路路面结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设计文件中应 采用标准检查井图集,避免造成井盖与井座不配套的问题; 3 在路面维修养护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养护后的路面标高对检查 井进行起垫加固; 4)检查井起垫加固后,应采取隔离措施,井圈混凝土强度达标前不得直接开放交通。 C 治理措施 更换破损井盖,保证井盖与周边路面平顺衔接

    3. 4. 1道板基层质量差

    3.4.2道板面层质量差

    人行道板平整度差,相邻块高差大于2mm;拼缝不齐,纵横缝直顺度偏差大于5mm;面层松动, 不牢固:人行道或广场砖松动、剥落;路面不平顺,与井框高差大于3mm。 b)预防措施 1) 设计文件应根据通行需求,选用合适的人行道板材料,并明确铺装材料强度、尺寸偏差, 基层压实度及平整度等技术指标; 2 设计文件应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要求明确人行道范围内井盖与路面的 允许高差,并要求以此作为各种专业管线单位恢复人行道的验收标准; 3) 人行道砖使用前由施工、监理对成品严格检查,选择强度和外形尺寸均符合设计要求的面 砖进行铺砌; 4 严格控制人行道基层的标高、平整度、压实度等指标,确保基层施工质量; 人行道广场砖铺砌时,精确测量放线、拉线,控制其表面平整度,并且注意垫层、细砂或 砂浆找平层不宜太厚

    DB3710/T152202

    6)砖块间应紧密或互扣铺砌,并按要求填缝。 治理措施 1)发现面层砌块松动应及时补充填缝料,充填稳固,若垫层不平,应重新铺砌; 2) 当面层砌块发生错台、凸出、沉陷时,应将其取出,整理垫层,重新铺装面层,填缝;修 理的部位应与周围的人行道板平顺衔接,

    a 现象 道板泛碱。 b 预防措施 1) 加强材料指标管控,选择满足规范中盐碱指标要求的原材料; 原材料使用前用清水冲洗,以减少原材料盐碱含量; 3) 混凝土基层拌合过程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减水剂降低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基础 上减少拌合用水也能减少泛碱形成; 4)增加成品混凝土的养护时间。 C 治理措施 1)对面层接缝进行防水处理,防止水分继续入侵,使泛碱不再扩大; 2)采用草酸清洗砖面,并用清水冲洗

    4.4无障碍设施不规范

    1)路段范围 ? 无障碍通道被检查井、树池隔断,不连续; ? 无障碍通道与人行道边界或障碍物间距不满足规范要求: ? 行进盲道铺装样式、盲道砖规格不标准;行进盲道铺装形式未采用错铺; 行进盲道受障碍物阻挡,行进方向改变时未设置提示盲道,或采用折线避让。 2) 交口范围 → 人行横道位置未设置无障碍坡道: 坡道底部与车行道高差过大,高差大于10mm; ? 坡道坡度过大,大于1:12;坡道净宽小于1.2m; ·坡道末端未设置提示盲道,或提示盲道宽度不足; ·坡道口行进方向与过街位置对应坡道口不对正。 预防措施 1 无障碍设计内容应全面,包含且不限于道路平面中无障碍坡道位置、无障碍坡道 无障碍铺装道板大样图、无障碍通道转角做法大样图及交叉口范围无障碍做法大 2) 路段范围人行道宽度较窄,受检查并、树池等影响,采用常规做法无法保证行进盲 碍物间距要求时,应考虑采用隐形式检查井等措施; 3 路口无障碍坡道行进路线应结合交通工程申人行过街横道的位置进行设置,行进旨 行过街横道路线保持一致; 4)改造工程对现状无障碍通道造成破坏的,应按规范标准进行恢复,并保证无障碍通道

    DB3710/T1522021

    按《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对不合格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整改

    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对不合格的无障碍设施进行整改

    .5.1检查井和雨水口

    道路竣工通车后,受车辆行驶的影响,检查井周围路面出现开裂、破损、拥包、沉陷等病害, 雨水口、井盖与路面高差过大及井座位移失稳等现象。 b预防措施 1)各类管线检查井、雨水口设置宜避开公交港湾站台和路口渠化段; 2) 检查井、雨水口基础和墙身应根据地基承载力、荷载等情况进行专项设计,检查井基础宜 与管道基础连成整体; 3 并盖座调整安装应在沥青上面层施工前进行,根据国家及威海市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开挖深 度和平面尺寸; 4) 采用切割机割缝,挖除井周加固范围内的路面结构,机械破碎时严禁扰动周围路面结构, 路面结构预留小部分进行人工凿除,严禁撬动沥青面层,保证槽壁直顺、整齐; 5) 安装钢筋网前将基底清理干净,应与并口位置吻合,保证保护层厚度。检查并周围采用混 凝土浇筑、振捣密实、找平,并养护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严格控制 井盖座高程,复核检查井位置的纵横坡,确保其与路面高差符合现行规范要求; 6 在铺筑沥青混合料前,须在槽壁及混凝土表面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面层,压实后,宜用热 烙铁熨烫密封边,以防槽壁渗水; 7) 井座周边混凝土浇筑过程应随时检查井座高差,确保井座与路面高差在3mm以内: 8 应监控开挖、清除井口位置路面结构材料时,不得扰动周围路面结构; 其他各项技术要求均应满足国家及威海市相关管理规定,

    对已经出现的各种检查并周边路面破损、沉陷、并座位移、衔接不顺等病害,均按照国家 海市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

    挡车柱基础松动、移位、破损及阻碍行进盲道。 b) 预防措施 1) 挡车柱设置间距、埋置深度、外露高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规范及《威海市城市道路 综合整治技术导则》的相关要求; 2 无障碍坡道处设置挡车柱时,盲道砖的平面布置应避让挡车柱; 3) 原则上应不设置挡车柱,挡车柱设置应以安全性、舒适性为首要原则,造型宜细高、圆融 忌短粗、棱角,广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挡车柱材质宜采用柔性结构; 挡车柱加工及安装时应确保表面光滑平整,外形不得有夹角、毛刺; 5) 应管控现场挡车柱平面位置的准确定位安装,基础安装的稳固性及柱体垂直度; 6 对吊装及安装过程中发生构件破损的,应及时更换

    DB3710/T152202

    c)治理措施 重点工程挡车柱施工前应设置试验段,并从功能性、安全性、美观度及环境协调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满足要求后方可全线实施。

    无序设置、挤占道路功能性空间。 b) 预防措施 1) 统一规划、适当超前布局;道路方案设计阶段应与各类弱电通信机箱产权单位充分对接 归并整合并优化点位布置,减少城市空间占用,提升城市环境; 2 原则上弱电机箱宜采用多箱合一,各类通信机箱设置时宜预留相应空间,为道路建设时与 交通、监控等箱体进行“多箱合一”提供有利条件; 3) 箱体基础设计时宜采用“下沉式”构造; 4 箱体施工完成后外露面宜同步美化,与道路及人行道铺装样式、景观绿化及周边建筑环境 相融合;加强管控各类箱体、接线井完工后的景观效果,不符合要求的部分,应督促责任 主体及时整改; 5)1 保证箱体基础施工质量,箱体基础位于人行道范围内的,施工时不得破坏人行道结构层; 6)应与箱体产权单位充分对接,对留存安全隐患的箱体周边加装维护网或景观隔离措施。 c)治理措施 工程施工中及工验收前,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定期巡线,对道路施工范围内的箱体设置不 规范、不美观、存留安全隐患等问题统一梳理,并通过组织多方协调会(产权单位、设计、施工及 监理单位等参与)出具解决方案。

    3.6.1异物侵入建筑限界

    常见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异物侵入道路建筑界限,包括:道路两侧的路灯、变电箱等箱体 圾桶、建筑物本体等。

    DB3710/T1522021

    2)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存在侵入限界的异物,需及时反馈建设单位及设计单位,进 行工程变更或采取其他相关措施。 治理措施 日常养护时,需及时反馈并拆除或迁移现状已侵入限界的异物,

    3.6.2交叉口未渠化展宽

    a)现象 部分道路交叉口处未进行展宽渠化,未根据交叉口车流量增加左转/右转专用车道 b 预防措施 1)设计应明确设计左转/右转专用车道,在复杂交叉口进行渠化: 2)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 C 治理措施 日常养护时,经论证后有必要进行渠化展宽的交叉口,且现状存在渠化展宽的条件时,应结合 相应规范进行渠化展宽。 1) 展宽进口道,新增左转/右转专用车道; 2 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左转专用车道; 3 在原直行车道中分出左转/右转专用车道; 4)道路中线偏移,新增左转/右转专用车道,

    采用公交路边式停靠站,未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导致交通拥堵, 预防措施 1 设计应结合相关单位意见,明确公交车站位置并通过拓宽车行道等方式设置公交港湾式停 靠站;当无条件拓宽道路建设公交港湾式车站时,应于设计文件中说明充分的理由或提出 相应的处理措施; 2) 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设置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发现设计文件中公交车站未设置为港湾式 停靠站的,需及时反馈建设单位,进行工程变更或采取其他相关措施。 治理措施 日常养护时,对于未设置港湾式停靠站的公交车站,需及时反馈相关单位,经论证有设置条件 的,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

    4. 1. 1桩基埗引

    a现象 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护筒内泥浆水位突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水泡,为孔征 兆。如用测深锤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较大时,可确定为孔。 b)预防措施

    DB3710/T1522021

    1)施工前应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技术方案。对工程水文地质或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的 钻孔灌注桩,宜在施工前进行工艺试桩,获得相应的工艺参数后再正式施工; 2 选择足够强度和合适尺寸的护筒,并应在施工期间采取稳定孔内水头的措施;当桩孔内有 承压水时,护筒顶应高于稳定后的承压水位2.0m以上; 3) 冲击钻进过程中,孔内水位应高于护筒底口500mm以上:掏取钻渣和停钻时,应及时向孔 内补水,保持水头高度; 4)清孔方法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地层情况决定;不论采用何种清孔 方法,在清孔排渣时,均必须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孔。 C 治理措施 发生孔时,应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孔位周围地层稳定后再重新钻 孔施工。

    4. 1. 2 基底扰动

    常见基底扰动问题为基坑泡水和基坑超挖 预防措施 1)合理制定施工方案,基坑施工宜安排在枯水及少雨季节进行,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在基坑顶 面设置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的设施。基坑开挖应连续施工,开挖后不得长时间暴露、被水 浸泡或被扰动,应及时检验,符合要求后立即进行基础工程施工; 2 地下水位较高或需直接在地下水水面以下挖方时,宜采用并点降水并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 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底深0.5m; 3 采用机械开挖时应避免超挖,宜在挖至基底前预留一定厚度,再由人工开挖至设计高程, 开挖过程中加强测量复核,设高程控制,指派专人负责定期高程复测。 治理措施 基底土方已被泡软或基底出现超挖、扰动时应予挖除,并回填砂砾等符合要求的材料,分层夯 实到设计标高。

    4.1.3扩基、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

    由于温度控制不当或养护问题,扩基、承台新浇筑混凝土后表面出现网状、龟裂状的细裂缝。 b)预防措施 1)按照降低水化热温升的原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选择原材料,尽可能降低水泥用量及 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采用“双掺技术”(掺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 2) 施工应提前制订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并应对混凝土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使混凝土中心与表 面温度差应小于25℃,并应满足相关规范其它技术要求。 C 治理措施

    DB3710/T152202

    结构底部钢筋外露,出现“烂根”现象。 b)预防措施 1)混凝土粗集料最大粒径宜按混凝土结构情况及施工方法选取,最大粒径不得超过结构最小 边尺寸的1/4和钢筋最小净距的3/4;在两层或多层密布钢筋结构中,最大粒径不得超过 钢筋最小净距的1/2,同时不得超过75mm; 2 墩、台身高度超过10m时,可分节段施工,节段的高度宜根据混凝土施工条件和钢筋定尺 长度等因素确定; 3)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应防止混凝土离析。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 过2m;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 设置减速装置; 4)混凝主振捣须充分,避免漏振;严格控制振捣时间,满足相关规范技术要求 C 治理措施 组织项目参建各方进行缺陷鉴定,由施工单位根据鉴定结果,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审 批后实施。

    4.2.2盖梁模板缺陶

    主要表现为盖梁梁身不平直、下挠,梁侧模走动,形成下部漏浆、上口偏斜;盖梁与立柱接口 处漏浆、烂根等。 b)预防措施 1)盖梁侧模应按基准线安装定位,并设斜撑校正模板的直线及垂直度。应根据混凝土的侧压 力,设计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的模板结构,并应根据盖梁的结构状况设置必要的对拉螺栓, 以确保侧模不变形; 2) 盖梁施工所采用的托架、支架或抱箍等临时结构,应进行受力分析计算与验算。支架宜直 接支承在承台顶部,当必须支承在承台以外的地基上时,应对地基进行妥善加固处理,并 应对支架进行预压; 3) 在盖梁与墩身的连接处,模板与墩台身之间应密贴,必要时应设置柔性封闭材料,避免出 现漏浆现象。 c 治理措施 组织项目参建各方进行缺陷鉴定,由施工单位根据鉴定结果,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 审批后实施

    4.3.1钢筋保护层不足或过大

    a)现象 钢筋保护层控制不严,不符合设计或规范要求。 b) 预防措施 1)按规范要求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或垫卡并应与钢筋绑扎牢固,施工过程中发现损坏或移 位及时补充和调整:

    DB3710/T1522021

    2)混凝土垫块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密实性;采用其他材料制作垫块时,除应满足使用强度的 要求外,应确保材料中不含对制备混凝土不利的成分。垫块的制作厚度不应出现负误差, 正误差应不大于1mm; 3 垫块应相互错开、分散设置在钢筋与模板之间,但不应横贯混凝土保护层的全部截面进行 设置。垫块在结构或构件侧面和底面所布设的数量应不少于3个/m,重要部位宜适当加密; 4)马凳筋等应绑扎牢固,数量设置足够,发生移位和塌陷的应立即进行补救; 5)混凝土浇筑前,应对垫块的位置、数量和紧固程度进行检查,不符合要求时应及时处理, 应保证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的规定。 治理措施 组织项目参建各方进行缺陷鉴定,由施工单位根据鉴定结果,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 比后实施。

    4. 3. 2 外观质量差

    外观质量差具体表现为色差、拼缝明显、蜂窝、麻面及露筋等。 b 预防措施 1)色差:采用优质脱模剂。尽量减少各种污染源,净化环境,以保护混凝土颜色不受或少受 侵害; 2 拼缝明显:选择不易变形、表面光洁的板材,从而使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防止 混凝土浇筑时,模板产生明显的挠曲和变形。模板横、竖接缝的螺栓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全 部拧紧,以免造成螺栓断裂和模板变形; 3 蜂窝: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按照施工规范要求 保证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揭; 4) 麻面: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模板脱模剂要涂刷均匀,不得漏 刷; 5)露筋:按照施工规范和本导则要求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治理措施 组织项目参建各方进行缺陷鉴定,由施工单位根据鉴定结果,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 宙批后实施

    4. 3.3 箱梁悬臂板裂缝

    a)现象 悬臂板根部纵向裂缝或悬臂板区域横向裂缝。 b) 预防措施 1)尽量缩短箱梁两次浇筑的时间间隔,浇筑完成后,加强覆盖、酒水养护,减少顶板收缩量; 2)悬臂板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100%以上时才能拆底模板; ? 3)避免悬臂板承受较大施工荷载,需要承受较大的施工荷载时,应在板底采取可靠支撑措施, C 治理措施 组织项目参建各方进行缺陷鉴定,由施工单位根据鉴定结果,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 审批后实施。

    4.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4.4.1梁体端部裂缝

    DB3710/T152202

    a厂现象 张拉后,梁体端部锚固区混凝土产生裂缝,裂缝与预应力筋轴线基本重合。 b) 预防措施 1)适当加大设计张拉端预应力管道距离腹板边尺寸; 2 锚具应按设计规定采用,并应具有可靠的锚固性能、足够的承载能力和良好的适用性,应 能保证充分发挥预应力筋的强度,并安全地实现预应力张拉作业; 3) 锚垫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配套的局部加强钢筋应在规定的局部承压试件尺寸及混 凝土强度下,满足传力性能要求; 4) 预应力筋用锚具产品应配套使用,同一结构或构件中应采用同一生产厂的产品,工作锚不 得作为工具锚使用。夹片式锚具的限位板和工具锚宜采用与工作锚同一生产厂的配套产 品。 c 治理措施 由施工单位根据具体裂缝开展情况,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审批后实施,

    4.4.2孔道压浆不饱满

    a现象 水泥浆从入口压入孔道后,前方通气孔或观察孔未有浆液流过或溢出的浆液稀薄,钻孔检查发 现孔道中有空隙。

    1)孔道在灌浆前应以高压水冲洗,除去杂物、疏通、润湿整个管道; 2) 配置高质量的浆液。灰浆应具有良好的流动速度并不易离析,可掺入适量的减水剂和微膨 胀剂,但不得掺入对管道和钢束有腐蚀作用的外掺剂,掺量和配方应试验确定; 3 管道及排气口应通畅。压浆时应从低处往高处压,待高端孔眼冒溢浓浆后,堵住排气口持 荷继续加压,待泌水流干后再塞住孔口; 4 金属管道接头处的连接管宜采用大一级直径的同类管道,其长度宜为被连接管道内径的 5~7倍。连接时不应使接头处产生角度变化及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发生管道的转动或移位, 并应缠裹紧密防止水泥浆的渗入; 5) 塑料波纹管应采用专用焊接机进行热熔焊接或采用具有密封性能的塑料结构连接器连接: 6) 条件具备时宜采用真空辅助压浆工艺进行孔道压浆,管道的所有接头应具有可靠的密封性 能,并应满足真空度的要求。 C 治理措施 对第一次压浆不够理想的,可进行第二次压浆,二次压浆应在第一次压浆初凝后进行。在施工 过程中及时检测压浆密实度,明确原因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处置。

    1.4.3钢束伸长值超标

    张拉力达到了设计要求出口产品标准,但预应力钢筋延伸量与理论计算值相差较大。 b 预防措施 1)预应力施工前实测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截面面积等数值,宜对不同类型的孔道进行 一个孔道的摩阻测试,根据规范进行修正计算:

    DB3710/T1522021

    2)预应力筋应整束张拉锚固。对扁平管道中平行排放的预应力钢绞线束,在保证各根钢绞线 不会叠压时,可采用小型千斤顶逐根张拉,但应考虑逐根张拉时预应力损失对控制应力的 影响; 3 预应力筋采用两端张拉时,宜两端同时张拉,或先在一端张拉锚固后,再在另一端补足预 应力值进行锚固; 4 加强现场波纹管、锚垫板安装质量,确保定位准确; 5 预应力筋的张拉宜采用穿心式双作用干斤顶,整体张拉或放张宜采用具有自锚功能的千斤 顶。张拉机具设备应与锚具产品配套使用,并应在使用前进行校正、检验和标定; 水 6)张拉出现异常时,停止张拉,查找原因,消除影响因素后继续张拉。 治理措施 由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出具专项技术处理方案,经论证审批后实施,

    4.4.4波纹管线形与设计偏差较大

    最终固定成型的预应力孔道线形与设计线形相差较大。 b 预防措施 1) 管道应按设计规定的坐标位置进行安装,并应采用定位钢筋固定,使其能牢固地置于模板 内的设计位置,且在混凝土浇筑期间不产生位移。管道与普通钢筋重叠时,应移动普通钢 筋,不得改变管道的设计坐标位置。定位后的管道应平顺,其端部的中心线应与锚垫板相 垂直; 2) 浇筑混凝土时,宜根据结构或构件的不同形式选用插入式、附着式或平板式等振动器进行 振捣。对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预应力筋锚固区及其他预应力钢束与钢筋 密集的部位,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振揭:对先张构件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对后张 结构应避免振动器碰撞预应力筋的管道、预埋件等。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模板、管道、 锚固端垫板等的稳固性,保证其位置及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c)治理措施 对于不符合设计规定坐标位置的波纹管拆除后重新安装。

    快递标准4. 5.1桥面积水、排水不畅

    现家 因进水口高于桥面、进水口堵塞等原因造成桥面积水、排水不通畅, b 预防措施 1) 桥面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桥梁纵断面设计时,应考虑到长期荷载作用下的构件挠曲 和墩台沉降的影响; 严格控制桥面铺装平整度及设计纵横坡要求; 3) 应在行车道较低处设排水口,并可通过排水管将桥面水泄入地面排水系统中。排水管道的 简距应根据桥梁汇水面积和桥面纵坡大小计算确定: 4 桥面泄水孔应完好、畅通、有效。排水管宜在墩台处接入地面,排水管布置应方便养护, 少设连接弯头,且宜采用有清除孔的连接弯头;排水管底部应作散水处理,在使用除冰盐 的地区应在墩台受水影响区域涂混凝土保护剂。

    ....
  • 相关专题: 道路  
专题: 电气安全标准 |锅炉标准 |肉制品标准 |园林造价 |铆钉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