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438-2021 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 GB/T 51438-2021  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05.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04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T 51438-2021  盾构隧道工程设计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

    在钢壳体保护下完成隧道掘进、出渣、管片拼装等作业,由 主机和后配套设备组成的全断面推进式隧道施工机械设备。根据 开挖面的稳定方式,分为土压平衡式盾构、泥水平衡式盾构、敞 开式盾构和气压平衡式盾构

    2.1.2盾构隧道shield tunne

    采用盾构掘进并拼装预制管片衬砌的圆形、双圆形或类矩开 道。

    .1.3盾构始发shield launc

    钢筋标准规范范本盾构开始掘进的施工过程。

    盾构到达接收位置的施工过程

    盾构到达接收位置的施工过程

    2.1.5盾构工作并shieldworkingshaf

    盾构组装、解体、调头、空推、吊运管片和输送渣土等使用 的竖井,包括盾构始发工作井、盾构接收工作井、检查工作 并等。

    在管片衬砌内部设置的第二层永久性支护结构,一般采 浇钢筋混凝土或混凝土。

    隧道顶部岩层和土层的厚度之

    两侧环面平行的管片衬砌环。 2.1.9楔形环tapered ring

    两侧环面不平行的管片衬砌环,亦称转弯环。

    两侧环面不平行的管片衬砌环,亦称转弯环。 1.10楔形量taper 楔形环最大环宽与最小环宽之差。

    2. 1. 10 楔形量

    一种通用的楔形环,可以通过该楔形环的不同组合形成直 遂道和不同半径的曲线隧道,

    2.2.1荷载及荷载组合

    2.2.2材料性能和抗力

    R—一抗浮力; Ra—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f。一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La 环向螺栓允许拉应力。

    2.2.4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

    Fa、Fu 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位移调整系数; Kf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K. 竖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水平峰值加速度的 比值; αM 弯矩系数; α 充填系数; βT 拉伸轴力系数; βc 压缩轴力系数; βe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 βi 混凝土局部受压时的强度提高系数; YEHYEV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YG、Q、c 永久荷载、可变荷载、人防荷载作用分项系数; 干斤顶顶推力分项系数; YL 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 Y 结构重要性系数; 入1、入2 内、外侧地震时的侧压力系数; 入、入 内、外侧侧压力系数:

    弯矩传递系数; dc.第i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可变荷载的准永久值系数。

    Ts 地层固有周期; Umax 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UmaxII Ⅱ类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s、Vo 地层剪切波波速、计算基准面地层的剪切波 波速; B1、β2 内、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土体重度; Yw 地下水重度; 轴向拉伸或压缩范围: ? 地震角; 土柱两侧摩擦角; VG 地层的泊松比; d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 中o 隧道横截面中性轴半径处与隧道中心水平线的 夹角; 围岩计算内摩擦角 P8

    T, 地层固有周期; Umax 地表水平向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Umaxl Ⅱ类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峰值位移; V、Vo 地层剪切波波速、计算基准面地层的剪切波 波速; β1、β2 内、外侧产生最大推力时的破裂角; 土体重度; Yw 地下水重度; 轴向拉伸或压缩范围: ? 地震角; 土柱两侧摩擦角; VG 地层的泊松比; ? 地震波的传播方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 中o 隧道横截面中性轴半径处与隧道中心水平线的 夹角; 围岩计算内摩擦角

    3.1.1盾构隧道工程设计前,必须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岩土工 程勘察。

    3.1.2盾构隧道工程总体布置应满足隧道正常使用功能、盾构 施工工艺、运营管理与维护、防灾救援等要求。 3.1.3盾构隧道设计应计及隧道施工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 利影响,并应根据规划条件计及未来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对隧道 的影响。 3.1.4当盾构隧道衬砌设计时,应根据结构破坏可能产生后果

    严重性,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盾构隧道衬砌安全等级的划 符合表3.1.4的规定。

    表3.1.4盾构隧道衬砌安全等级

    3.1.5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公路、水利和电力行 业盾构隧道,以及给水、燃气和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盾构隧道设计 使用年限应为100年;排水、热力盾构隧道设计使用年限宜为 100年,

    3.1.6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建筑限界、使用功切能、施工 工艺等要求,并应考虑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长期变形、位 移及后期沉降等的影响。 3.1.7盾构隧道设计应采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法,并 应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计算。 3.1.8盾构隧道应按施工阶段和正常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强 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对使用阶段进 行裂缝宽度验算;荷载偶然组合可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3.1.9一般环境钢筋混凝土结构正截面受力裂缝控制等级应为 1.9的规定

    主:1当保护层厚度大于30mm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中的保护层厚度计算 取为30mm; 2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3处于冻融环境或化学侵蚀环境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规定取值,

    注:1当保护层厚度大于30mm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中的保护层厚度计算值 取为30mm; 2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3处于冻融环境或化学侵蚀环境下的结构,其最大计算裂缝宽度允许值按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的规定取值。

    3.1.10盾构隧道的耐久性应根据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

    B.1.11水工隧道的内水压力应呈现单一压力状态。有压隧道顶 部应有不小于2.0m的内水压力水头,无压隧道出口段可在汛期 出现明满流交替运行方式。当遇到明满流交替运行工况时,应采 取有效工程措施应对气蚀、振动等不利影响

    3.2.1盾构隧道选线时应避开滑坡、崩塌、地陷、泥石流、地 裂缝、活动断裂等危险地段。

    裂缝、活动断裂等危险地段。

    1盾构隧道平面、纵断面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行业的 隧道设计标准的规定。 2隧道线路平面宜为直线或大半径曲线;确定隧道线路平 面最小曲线半径时宜计及盾构设备的转弯能力。 3隧道线路纵断面坡度不宜小于0.1%,确定最大坡度时 宜计及盾构机及后配套运输设备的爬坡能力。 4盾构始发和盾构接收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 结合盾构施工工艺要求综合确定

    1直径10m及以上隧道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10m,直径 小于10m隧道的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 2有压水工隧道的垂直和侧向覆盖层厚度,当围岩较完整 且无不利结构面时,不宜小于最大内水压力水头的40%。 3并行有压水工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的 2倍;直径10m及以上并行无内压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10m, 直径小于10m并行无内压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 外径。 4:上下叠落隧道或交叉隧道,当先施工下方隧道时,隧道 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的50%;当先施工上方隧道 时,隧道间的净距不宜小于后施工隧道外径。 3.2.4当隧道覆盖层厚度或相邻隧道间距离不能满足本标准第 3.2.3条规定时,应结合隧道所处的地质和环境条件,对隧道和 地层变形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2.5盾构隧道不宜穿越下列地层,确需穿越时,应采取针 工程措施。

    1长区段的半软半硬地层、孤石或漂石地层。 2岩溶发育、暗河、采空区、富含可燃气体、高膨胀性等 不良地质体。 3长区段且深厚的欠固结软土地层。 4地质断裂带或地裂缝。 3.2.6盾构隧道不宜位于可液化地层中。当隧道周边存在可液 化地层时,应根据地层的液化等级、液化范围及与隧道的位置关 系等因素,分析地层液化后对隧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利影 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地层消除液化或隧道结构加强措施, 3.2.7下穿水域的盾构隧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宜选择河·(海)床稳定、冲刷深度小的地段通过 不宜穿越河(海)床的局部深槽、深坑区域。 2纵断面设计时应根据河流最高和最低设计水位、河床最 大冲刷深度及最大冲刷线等因素综合确定最小覆盖层厚度。 3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并应大于水利及航运部 门对规划航道深度和船舶锚击深度的要求。 4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应按不低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确定 5当存在驳岸、码头、沉船等既有构筑物或地下障碍物时 宜绕避或从下方穿越,也可从地面清除障碍物后再通过。

    1长区段的半软半硬地层、孤石或漂石地层。 2岩溶发育、暗河、采空区、富含可燃气体、高膨胀性等 不良地质体。 3长区段且深厚的欠固结软土地层。 4地质断裂带或地裂缝。 3.2.6盾构隧道不宜位于可液化地层中。当隧道周边存在可液 化地层时,应根据地层的液化等级、液化范围及与隧道的位置关 系等因素,分析地层液化后对隧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不利影 响,并应采取相应的地层消除液化或隧道结构加强措施

    1隧道宜选择河·(海)床稳定、冲刷深度小的地段通过 不宜穿越河(海)床的局部深槽、深坑区域。 2纵断面设计时应根据河流最高和最低设计水位、河床最 大冲刷深度及最大冲刷线等因素综合确定最小覆盖层厚度。 3覆盖层厚度不宜小于隧道外径,并应大于水利及航运部 门对规划航道深度和船舶锚击深度的要求。 4河床最大冲刷深度应按不低于百年一遇的洪水频率确定 5当存在驳岸、码头、沉船等既有构筑物或地下障碍物时 宜绕避或从下方穿越,也可从地面清除障碍物后再通过。

    3.3.1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

    3.3盾构隧道内净空确定

    3.3.1城币轨道交通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铁盾构隧道限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地铁设计 规范》GB50157和《地铁限界标准》CJJ/T96的规定。 2单洞双线盾构隧道宜在线路间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的防火隔墙;防火隔墙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联络通道和 防火门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 (地铁设计防火标准》GB51298的规定。 3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 不小于10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2公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中车道宽度、侧 向宽度及建筑限界高度的规定。 2当采用路面结构下部专用管线廊道时,可不设置检修道, 但应保留不小于0.25m的余宽。 3当特长及长隧道内未设置硬路肩或硬路肩宽度小于2.5m 时,单洞双车道隧道内应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三车道隧道可不 设置紧急停车带,单洞四车道以上可不设置紧急停车带。紧急停 车带宽度、间距等设置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设计 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相关规定。 4当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人行蔬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 宜小于2m,净高不宜小于2.2m。 5在建筑限界之外,应满足烟道、风机、信号灯、照明灯 等设备及各类管线布置的要求。 6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 不小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3城市道路盾构隧道内净空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净空尺寸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 范》CJJ37中车道宽度、侧向净宽及道路最小净高的规定 2两车道及以上的盾构隧道可不设置检修道和应急车道。 3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人行疏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应 小于1.2m,净高度不应小于2.1m。 4在建筑限界之外,应满足烟道、风机、信号灯、照明灯 等设备及各类管线布置要求。 5在满足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应预留不小 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1内净空尺寸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B10003中关于铁路隧道建筑限界、隧道净空有效面积、救

    通道和安全空间等要求。 2内净空尺寸应满足曲线段限界加宽或隧道中心线偏移的 要求。 3对有雄轨道且有大型机械养护要求的隧道,内净空应满 足大型养路机械作业要求。 4利用车道下层空间作为疏散通道时,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0.75m,净高不应小于2.0m,楼梯处通道净宽可适当减少。 5在满足建筑限界及其他使用功能要求下,沿径向尚应预 留不小于150mm的施工误差和后期变形富裕空间。 3.3.5水工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各种运行条件过流能力要求: 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279的规定。 3.3.6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等市政隧道内净空尺寸应满足 相应行业管线的使用功能、工艺设计、隧道施工及管道设备安 装、更换和检修维护等要求。

    3.3.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内净空尺寸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

    3.7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内净空尺寸应根据入廊管线的种类 格、数量、安装、运行、维护等要求综合确定,并应符合现 家标准《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的规定。

    3.4盾构隧道防火设计

    3.4.1盾构隧道的耐火等级应为一级。隧道建筑材料除嵌缝材 料外,应采用不燃材料。 3.4.2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标准应根据隧道的用途、交通组 成、通风条件、环境条件和隧道长度综合确定。 3.4.3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城市道路及公路盾构隧道防火设 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道路及公路隧道盾构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 低于2h。 2城市轨道交通盾构隧道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 于3h。 3铁路隧道盾构隧道主体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

    于3h。 4用于安全疏散、紧急避难和灭火救援的平行导洞、横向 联络通道、竖(斜)并、专蔬散避难通道、独立避难间等,其承 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隧道主体结构耐火极限要求。 5隧道附属地面结构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耐火极限 不应低于1.5h。 6钢筋混凝土衬砌应有抗热冲击、耐高温的能力。 7钢管片和铸铁管片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8下穿通航河流且河流宽度大于1000m的水底隧道应采取 结构防火措施。 3.4.4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在可能的火灾场景下,对衬砌 结构爆裂损伤、抗渗耐久性、变形及承载力进行测试,并通过采 取合理的措施,使衬砌结构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6钢筋混凝土衬砌应有抗热冲击、耐高温的能力。 7钢管片和铸铁管片应采取防火隔热措施。 8下穿通航河流且河流宽度大于1000m的水底隧道应采取 结构防火措施。 3.4.4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在可能的火灾场景下,对衬砌 结构爆裂损伤、抗渗耐久性、变形及承载力进行测试,并通过采 取合理的措施,使衬砌结构满足防火设计要求。 3.4.5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盾构隧道结构不应失稳或跨塌。 2盾构隧道结构及接头不宜丧失防水能力。 3盾构隧道结构不宜产生不可接受的变形。 4 火灾对结构的损伤宜限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灾后宜可 修复。 3.4.6 盾构隧道结构防火设计采用的火灾场景应计及下列因素 1 隧道内最高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 隧道横断面上温度的分布模式。 3沿隧道纵向温度的分布模式。

    3.5盾构隧道耐久性设计

    3.5.1盾构隧道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隧道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和环境作用 等级。 2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 提出构件的裂缝控制要求。 5 确定隧道的防水构造及防水材料要求。 6 提出隧道所处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提出隧道施工阶段的养护及质量验收要求。 8 提出隧道使用阶段的检测和维护要求。

    3.5.2当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盾构隧道处于严重腐蚀环

    宜采取附加防腐蚀措施。

    应设置二次衬砌,并应根据腐蚀性介质类型及腐蚀性的不同,采 取相应的结构抗腐蚀性设计。

    3.5.4盾构隧道内管线支架宜采用预理件连接方式,不

    5.4盾构隧道内管线支架宜采用预理埋件连接方式,不宜天 用植筋和后锚固方式,

    3.5.5钢结构构件防腐蚀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钢结

    3.6.1盾构类型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条件 (包括地面环境、地下障碍物、周边建筑物)、隧道设计条件(包 括隧道轴线、衬砌形式、断面尺寸、长度),以及施工安全、环 保和工期要求,并结合以往施工经验等因素综合确定。 3.6.2当掘进区段地层较均匀且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地层

    3.6.2当掘进区段地层较均匀且无地下水或少量地下水

    透水性较差、地层以黏性土为主或隧道理深较浅时,宜采用土 衡盾构,并宜配备向开挖面添加泥浆或泡沫的设备。

    层透水性较好且地下水压力大于250kPa或需精确控制开挖面 时,宜采用泥水平衡盾构。

    3.6.5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卵石、圆砾、漂石等地层及岩 土复合地层时,应为盾构配备有利于实施刀具维修、换刀、土体 改良等措施的设备。特殊地段大直径盾构机选型可配备部分常压 背装式刀具、全断面超前注浆、超前探测、刀具监测等设备。 3.6.6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微风化花岗岩、砾岩等坚硬岩 质地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70MPa)及复合岩石地层时,宜 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或者盾构/TBM双模式切换的 掘进机,同时应配备有利于实施刀盘维修、换刀等措施的设备。

    3.6.6当掘进区段存在长距离的微风化花岗岩、砾岩

    质地层(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大于70MPa)及复合岩石地层时,宜 采用全断面隧道掘进机(TBM)或者盾构/TBM双模式切换的 掘进机,同时应配备有利于实施刀盘维修、换刀等措施的设备。

    4工程勘察及建(构)筑物调查

    4.1.1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按不同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开展相 应工作。

    4.1.2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为下列工作提供资料:

    1 隧道线路和盾构工作井设计。 2 盾构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和刀盘、刀具设计。 3 盾构管片及管片背后注浆设计。 4 隧道附属结构及地层加固设计。 5 盾构推进压力、推进速度、盾构姿态等施工工艺参数 确定。 6 盾构开仓检修与换刀位置选定。 7 工程风险评估、工程周边环境保护及工程监测设计。

    4.1.3盾构隧道工程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查明场地岩土类型、成因、工程性质与分布,应查明 高灵敏度软土层、松散砂土层、高含水量的黏性土层、含承压水 砂层、软硬不均地层、含漂石或卵石地层等的分布和特征,并应 分析评价其对盾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影响。 2基岩地区应查明岩土分界面位置、岩石坚硬和风化程度、 构造破碎带、岩面分布与特征,并应评价其对盾构施工的影响。 3应查明砂、卵石层的颗粒组成、最大粒径、曲率系数、 不均匀系数及土层的黏粒含量。 4应查明岩石裂隙特征、岩石质量指标(RQD值)、饱和 抗压强度、矿物成分、耐磨矿物成分及含量。 5应查明沿线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类型和性质等;对于 分布有多层含水层或承压含水层的区段,应查明含水层渗透性及

    承压水头高度等水文地质参数。 6应查明对工程有影响的地表水体的分布和地下水的埋藏 条件,应查明地下水腐蚀性,并应评价其对盾构施工及隧道衬砌 的影响。 7下穿水域的盾构隧道应查明水文条件、水下地形、河 (海)床演变、基床冲刷深度资料。 8当盾构隧道沿线场地存在活动断裂、地裂缝、岩溶、地 面沉降区、有害气体、采空区、孤石、球形风化体等对工程设计 方案和施工有重大影响的不良地质或特殊地质且无法规避时,应 进行专项勘察并提出地质评价和处理建议。 9应进行场地地震效应勘察,应分析评价隧道下伏淤泥层 及易产生液化地层对盾构施工及隧道运营的影响,并应提出处理 措施的建议。 10对盾构工作井和联络通道等附属结构的工程地质及水文 地质条件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应针对可能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 提出岩土加固范围和方法建议。 11盾构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参数应符合表4.1.3的 规定。

    表4.1.3盾构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岩土参数

    续表 4. 1. 4

    注:D。为隧道外径。

    4在隧道洞口、盾构工作井、联络通道、工法变换处等部 位应布设勘探孔;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 段应加密勘探孔:当遇到岩溶或破碎带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 5勘察完成后应对勘探孔进行封孔处理,并应记录钻孔内 遗留物。 一

    4在隧道洞口、盾构工作井、联络通道、上法变换处等部 位应布设勘探孔;在地貌、地质单元交接部位和地层变化较大地 段应加密勘探孔;当遇到岩溶或破碎带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 5勘察完成后应对勘探孔进行封孔处理,并应记录钻孔内 遗留物。 4.1.5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施工区域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勘探孔位置应设在洞口外侧2m~3m处。 2当隧道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0m时,洞口外侧至少应布设 1个勘探孔;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大于10m时,应在洞口隧道两侧 各布设1个勘探孔,

    4.1.5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施工区域勘探孔布置应符合

    1勘探孔位置应设在洞口外侧2m~3m处。 2当隧道覆盖层厚度不大于10m时,洞口外侧至少应布设 1个勘探孔;当隧道覆盖层厚度大于10m时,应在洞口隧道两侧 各布设1个勘探孔 3当盾构直径大于10m时,应增设勘探孔,勘探孔间距不 应大于10m。 4每个洞口外侧的连续取土孔不应少于1个。 4.1.6联络通道勘探孔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云小全送价

    至少应有2个钻孔,并应绘制沿联络通道纵向的地质

    削面。 2当联络通道长度大于30m或地质条件复杂时,勘探孔间 距不应大于10m。 3连续取土孔不应少于1个。 4.1.7盾构隧道岩溶专项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溶专项勘察应在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对勘察范围内溶洞 和土洞的分布、理深和发育程度等作进一步勘察分析和研究,应 进一步评价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提出岩溶治理建议。 2岩溶专项勘察应采用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综合物探, 钻探、钻孔电视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进行。 3岩溶的分类和分级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工程不良 地质勘察规程》TB10027的规定。 4勘探孔应在隧道两侧交错布置;当两条隧道间净距不大 于6m时,探孔可在双线隧道两侧交错布置。 5勘探孔纵向间距控制不应大于15m, 6盾构始发、盾构接收洞口外侧2m~3m处,隧道两侧应 各布设1个勘探孔。 7岩溶区勘探孔深度进入隧道底部以下中、微风化岩层不 应小于10m,揭露溶洞时进入溶洞以下不应小于10m。 4.1.8场地地震效应勘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震动参数区 划和有关规范的规定,提出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加速 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应确定场地类别;当位于抗震危险地段时,应提出专门 研究的建议。 3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对标准设防类盾构隧道可不 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对重点设防类盾构隧道宜按7度 的要求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和处理。 4当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以上时,对重点设防类和标准 设防类盾构隧道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或经主管部门批

    准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场地地震液化判别。 5对重点设防类盾构隧道,宜对遭遇罕遇地震(E3)作用 时的场地液化效应进行评价。 6对于判定为可液化的场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确定其液化指数和液化等级。 7倾斜场地或液化层倾向水面或临空面时,应评价液化引 起土体滑移的可能性。

    4.2建(构)筑物调查

    4.2.1盾构隧道设计前应对隧道穿越和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 建(构)筑物进行调查。

    建(构)筑物进行调查 4.2.2建(构)筑物调查应在取得工程沿线地形图、管线及地 下设施分布图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资料调阅、现场 勘查与探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下设施分布图等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资料调阅、现场 勘查与探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4.2.3盾构隧道上程建(构)筑物调查池围应为以隧道中线 为对称轴的条带状区域。当隧道顶板埋深小于或等于3倍隧道外 径时,调查范围边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之间距离不宜小于3倍隧 道顶板埋深;当隧道顶板埋深大于3倍隧道外径时,调查范围边 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之间距离不宜小于3倍隧道外径。城市轨道 交通盾构隧道工程建(构)筑物调查范围边线与隧道衬砌外边缘 之间距离不应小于30m、3倍隧道顶板埋深和3倍隧道外径中的 最大值。 4.2.4地上建(构)筑物应调查建筑层数、高度、结构形式 基础形式、基础理深(标高)、基底附加压力。对采用复合地基 桩基的建(构)筑物,应包括地基基础的结构参数、施工工艺。 4.2.5地下建(构)筑物及人防工程应调查工程的平面布置 外轮廓尺寸、顶板和底板标高、施工方法、结构形式、变形缝设

    4.2.6路基结构应调查轨道交通或道路等级、路面材料、

    宽度、路堤高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与基础结构

    度、路堤高度、支挡结构形式及地基与基础结构。 4.2.7桥梁结构应调查桥梁类型、结构布置、桥长、桥宽、跨 度、墩柱基础形式、桩基或地基加固设计参数、运营年限。 4.2.8市政地下管线应调查管线的类型、平面位置、埋深(或 高程)、断面尺寸、敷设方式、材质、管节长度、接口形式、介 质类型、工作压力、工作井及阀门位置、运营年限

    4.2.9水工建(构)筑物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枢纽布置、特征水位、隧道泄洪或导流标准、水库调度 运行方式、河道取(用)水原则。 2机电设备及调压(减泄压)、闸(阀)门设置。 3水工建(构)筑物的类型、结构形式、基础形式、衬砌 情况、运营年限。 4.2.10架空高压线塔(杆)调查应包括电压等级、悬高、走廊 宽度、高压线塔(杆)基础形式、理置深度,以及电缆与隧道的

    宽度、高压线塔(杆)基础形式、埋置深度,以及电缆与 交汇点坐标。

    4.2.11文物调查应包括其名称、等级、文物保护控制范 构形式、基础形式、埋置深度等,并应包括古木名树

    井、降水井、取水井、古墓葬、遗留桩基、锚杆(锚索)、抛石、 沉船等。

    5.1.1盾构隧道的荷载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1盾构隧道的荷载分类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5.1荷载分类及荷载效应组合

    5.1.2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日

    5.1.2盾构隧道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

    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 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组合,并应取各自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5.1.3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 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5.1.4重要性系数应符合下列规

    1安全等级为一级和二级的结构构件,重要性系数应分别 取1.1和1.0。 2当进行施工阶段承载力验算时,重要性系数应取1.0。 3当进行偶然组合验算时,重要性系数应取1.0。 5.1.5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确定:

    YG. YQiYL, SQik

    武中:G, 第j个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YQ; 第i个可变荷载的分项系数,除施工荷载分项系 数应取1.2外,其他可变荷载分项系数应取1.50; 当可变荷载效应对结构有利时应取0; Y 第i个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 SG;k 按第个永久荷载标准值G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SQik 按可变荷载标准值Qk计算的荷载效应值; m 参与组合的永久荷载数; n 参与组合的可变荷载数。

    d= Yc, Sci YQ,dc, SQk +YEH SeHK +YEv SeVK

    Sa = ≥ c, Sck + Sa

    式中c, 第个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取0.6; YEH、YEV 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SEHK、SEVK 一一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效应值; Sc一人防荷载作用效应值。

    表5.1.7永久荷载分项系数

    仿古建筑5.1.8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应按表5.1.8采用。

    1.8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

    5.1.9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的确定应符合表5.1.9的 规定。

    表5.1.9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5.1.10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应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采用 荷载的标准组合和准永久组合,并应按满足下列要求:

    型钢标准(5. 1. 10 )

    式中: C一 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要求的规定限值,例如变 形、裂缝等的限值。

    ....
  • 相关专题:
专题: 管接头标准 |食用盐标准 |iso标准 |园林养护管理 |路桥管理及其他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