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_T2005-202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

  • DB11_T2005-202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8-22
  • 发 布 人: CHIMU007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15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根据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京质监发〔2018〕
    20 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实践经验,参考有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
    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按照京津冀三地互认共享的原则,由三地行政
    主管部门分别组织实施。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材料;4.基本规定;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
    算;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7.梁板及板柱结构设计;8.抗震设计;9.构造规定;10.特殊预应力
    结构设计;11. 施工;12. 质量验收;13. 监测。

    P,=o emin /o bma

    表3.1.7预应力筋疲劳应力幅限值(N/mm)

    注:1当p,≥0.9时,可不作预应力筋疲劳验算。

    2当有充分依据时,可对表中规定的疲劳应力幅限值作适当调整。 3.1.8中强度预应力钢丝和预应力冷轧带肋钢筋的最大力总延伸率限值8.不应小于4.0%;消除应 力钢丝、钢绞线和预应力螺纹钢筋的最大力总延伸率限值8不应小于4.5%。 3.1.9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护套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369 的规定。 2缓凝胶粘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专用粘合剂》JG/T370的有关规定。 3.1.10无粘结预应力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JG/T161的规定 3.1.11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钢绞线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单丝涂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 GB/T25823的规定。 3.1.12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环氧涂层预应力钢绞线》JG/T387

    给水排水标准规范范本3.2预应力筋用锚固系统和连接器

    3.3.1后张预应力构件预埋制孔用管材有金属波纹管、钢管和塑料波纹管等。梁类构件宜采用圆 形金属波纹管,板类构件宜采用扁形金属波纹管,施工周期较长时宜选用镀锌金属波纹管。塑料 波纹管宜用于曲率半径小的孔道及对密封要求高的孔道。竖向超长孔道宜采用预埋钢管。抽芯制 孔用管材宜采用钢管或夹布胶管。 3.3.2金属波纹管的尺寸和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T225的 规定。 3.3.3塑料波纹管的力学性能及适用温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用塑料波纹管》 JT/T529的规定。 3.3.4灌浆材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孔道灌浆剂》GB/T25182和《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 技术规范》GB/T50448的规定。

    式中:f一一预应力筋极限强度标准值(MPa); 1)要求提高构件在施工阶段的抗裂性能而在使用阶段受压区内设置的预应力筋, 2)要求部分抵消由于应力松弛、摩擦、钢筋分批张拉以及预应力筋与张拉台座之间的温 差等因素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5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中强度预应力钢丝的张拉控制应力值不应小于0.40f;预应力螺 纹钢筋的张拉应力控制值不宜小于0.50fk。 4.1.7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在设计计算中考虑柱、墙的侧向约束作用对梁、板中预应 力传递及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影响,同时在柱、墙中配置钢筋承担该约束作用产生的 付加效应。 4.1.8预应力结构应按最不利作用的组合进行内力分析。作用的组合应考虑全部荷载作用工况, 包括预加力作用、温度作用、收缩徐变作用、约束作用和地基不均匀沉陷作用以及由于荷载偏心 听产生的扭转和横向均匀分布荷载等因素。复杂约束结构尚应考虑施工路径影响 4.1.9当预应力筋长度超过40m或预应力损失大于30%时,宜采取两端张拉;当预应力筋长度超 过60m时,宜采取分段张拉和锚固。 4.1.10主要承重构件和有抗震要求的构件宜采用有粘结和缓粘结预应力

    4.2.1预应力混凝士梁的跨高比宜按表4.2.1的规定采用,并符合下列规定

    4.2.1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跨高比宜按表4.2.1的规定采用,并符合下列规定: 1扁梁的宽度不宜大于柱宽加1.5倍梁高。 2梁的跨高比可根据构件跨度、作用荷载等条件进行调整;当有工程实践经验并经验算符合 设计要求时,其跨高比可不受表4.2.1的限制

    表4.2.1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跨高比选用范围

    4.2.2预应力混凝土板的跨度、跨高比和最小厚度宜符合表4.2.2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柱支承平板的厚度不应小于200mm,周边支承平板的厚度不应小于150mm。 2周边支承双向板的跨高比,宜按柱网的短向跨度计算;柱支承双向板的跨高比,宜按柱网

    表4.2.2预应力混凝土板的跨度、跨高比和最小厚度

    2如遇荷载集中(单重大于5kN的集中活荷载)、开洞尺寸大于1.5倍板厚时,跨高比宜取下限; 3如属耐火等级为一级的重要建筑物,跨高比宜取下限; 4如有可靠经验且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适当放宽跨度限值。 1.2.3对预应力混凝土平板,扣除全部预应力损失后,在混凝土总截面面积上建立的平均预压应 力不宜小于1.0N/mm,也不宜大于3.5N/mm

    预应力筋中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表4.3.1的规定

    43.1预应力筋中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表4.3.1的规定计算。

    4.3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表4.3预应力损失值(N/mm2)

    混凝土弹性压缩 617 按本规程第4.3.9 4.3.2当计算求得的预应力总损失值小于下列数值时,应按下列数值取用: 1先张法构件:100N/mm。 2后张法构件:80N/mm。 4.3.3预应力构件在各阶段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表4.3.3的规定进行组合:

    4.3.3预应力构件在各阶段的预应力损失值宜按表4.3.3的规定进行组合:

    麦4.3.3预应力损失值组

    注:先张法构件由于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损失值在第一批和第二批损失申所占的比例,如需 区分,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3.4预应力直线筋由于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a 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mm),可按表4.3.4采用 1张拉端至锚固端之间的距离(mm)

    表4.3.4锚具变形和预应力筋内缩值a(mm

    反向摩擦影响长度l(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0 /n = 20 conl

    aE, V10000.. (u/r。 +k)

    当x≤l。时 当l

    反向摩擦影响长度l,(m)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预应力筋端部直线段长度(m) 预应力筋张拉端起点至反弯点的水平投影长度(m); 第一、二段圆弧形曲线预应力筋中应力近似直线变化的斜率; 第一、二段圆弧形曲线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m); 预应力筋在a、b点的应力(MPa)。

    ,由于锚具变形和钢筋内 值6,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l

    式中:请 预应力筋在bc段中应力近似直线变化的斜率; 12 预应力筋在折点c以外应力近似直线变化的斜率; , 张拉端起点至预应力筋折点c的水平投影长度(m)。 4.3.6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G2(图4.3.6),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当(x+μe)≤0.3时,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x+μe)≤0.3时,可按下式近似计算:

    O/2=0con ex.+μo

    0, =0.. (kx+μ0)

    图4.3.6预应力摩擦损失计算 计算截面

    1——张拉端:2——计算截面

    =Vα+α? 9 =/Aα +Aα

    其中,α、α一按抛物线、圆弧曲线变化的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 形成抛物线、圆弧曲线的弯转角(rad); △α、△α一—广义空间曲线预应力筋在竖直向、水平向投影所形成分段曲线的弯转角 曾量(rad) 4.3.7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4按下列规定计算: 1消除应力钢丝、钢绞线 普通松地

    低松弛: 当0con≤0.7f时

    .3.8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筋应力损失值G15、Gis,按下式计算: 1对一般建筑结构构件

    式中:p、 feu P、p

    60 + 340 °p feu O15 = 1+15p Ois = fea 1+15p* fe 1+15p a 55 + 300 fe Qis: 1+15p

    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合力点处的混凝土法向压应力 (MPa) 施加预应力时的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MPa); 受拉区、受压区预应力钢筋和普通钢筋的配筋率:对先张法构件 =(A+A)/A,P=(A+A)/A;对后张法构件, p=(A+A)/A,p=(A。+A)/A.;对于对称配置预应力钢筋和

    预应力筋弹性模量与混凝土弹性模量之比E/E。; 在代表截面的全部预应力筋形心处混凝土的预压应力,预应力筋的预拉应 力按控制应力扣除相应的预应力损失后算得(MPa); 后张法构件的预加力(N) 争截面面积,即扣除孔道、凹槽等削弱部分以外的混凝土全部截面面积及 纵向普通钢筋截面面积换算成混凝土的截面面积之和:对由不同混凝土引

    度等级组成的截面,应根据混疑主弹性模革比值换算成同 一混凝土强度等 级的截面面积(mm); 净截面惯性矩(mm+); 预应力筋截面形心至换算截面形心的距离(mm)

    返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

    4.4.2预应力混凝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结构所处的环境类别。 2提出对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确定构件中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4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耐久性技术措施。 5提出结构使用阶段的维护与检测要求。 4.4.3混凝土结构暴露的环境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划

    表4.4.4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

    2处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二b、三a类环境中混凝土应使用引气剂,可采用括号中的有关参数; 3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混凝土中的碱含量可不作限制; 4当混凝土用砂的氯离子含量大于0.003%时,水泥的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0.025%,拌合用水的 氯离子含量不应大于250mg/L。 4.4.5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按相应环境及用途将环境作用等级提高 级进行设计,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C40。设计工作年限为25年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可按相应 环境及用途将环境类别降低一级进行设计,且环境类别为一级时不降低,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 C30 4.4.6构件中预应力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1构件中受力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d,后张法构件预应力直线筋保护层 不得小于其管道直径的1/2。 2设计工作年限为5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表4.4.6的规定;设 计工作年限为100年的混凝土结构,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表4.4.6中数值的1.4倍。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尚应满足本规程第4.4.1条耐火极限的要求。

    表4.4.6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4.7处于三a、三b类环境条件下的预应力钢绞线锚固系统,应采用连续全封闭的防腐蚀体系, 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张拉端和固定端应为预应力钢绞线提供全封闭防水保护。 2预应力钢绞线与锚具部件的连接及其他部件间的连接,应采用密封装置或其他封闭措施, 更预应力锚固系统处于全封闭保护状态。 3全封闭体系应满足10kPa静水压力下不透水的要求。 .4.8预应力筋防腐应满足下列要求: 1当预应力单孔锚具采用凹进混凝土表面布置时,宜先切除外露预应力筋多余长度,锚具封 团宜符合下列规定: 1)在夹片及预应力筋端头外露部分应涂专用防腐油脂或环氧树脂,并采用塑料帽或密封 盖进行封堵。 2)凹槽宜采用后浇细石混凝土或无收缩砂浆进行封闭,设计有规定时,应满足设计要求。 3)采用无收缩砂浆或混凝土封闭保护时,其锚具或预应力筋端部的保护层厚度:一类环 境时不应小于20mm,二a、二b类环境时不应小于50mm,三a、三b类环境时不应 小于80mm。 4)混凝土或砂浆不能包裹的部位,应对预应力筋的锚具涂以与预应力筋防腐涂层相同的 防腐材料,并应用具有可靠防腐和防火性能的保护罩将锚具全部封闭。 2当预应力锚具凸出混凝土侧表面布置时,锚具封闭宜符合下列规定: 1)锚固系统可采用后浇的外包钢筋混凝土圈梁进行封闭,外包圈梁不宜突出外墙面,其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与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 2)封锚混凝土与构件混凝土应可靠粘结,锚具封闭前应将周围混凝土界面凿毛并冲洗干 净,且宜配置(1~2)片钢筋网。 3)锚具或预应力筋端部的保护层厚度应符合本条第1款第3项的相关规定。 .4.9预应力钢绞线、钢丝的耐久性能可通过材料表面处理、预应力套管、预应力套管填充、混凝 保护层和结构构造措施等环节提供保证。预应力筋的耐久性防护和多重防护措施应按现行国家 示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标准》GB/T50476规定选用。 .4.10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并应根据结构所处环境类别 知作用等级对预应力体系采取相应的多重防护措施。 1.4.11当环境类别为三a、三b时,后张预应力体系中的管道应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套管或聚丙烯 望料套管。 4.4.1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设计工作年限内,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立定期检测维修制度。 2结构出现可见的耐久性缺陷时应及时进行处理。 3装修、维修和设备安装不应采用损伤预应力构件的施工方法

    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5.1.1采用应力表达式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设计状况和构件性能设计目标确定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取值。 2普通钢筋应力不应大于钢筋的强度取值;预应力筋的应力不应大于预应力筋的强度取值。 3混凝土应力不应大于混凝土的强度取值;多轴应力状态混凝土强度取值和验算可按现行国 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执行。 5.1.2正截面承载力应按下列基本假定进行计算: 1截面应变保持平面。 2不考虑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3混凝土受压的应力与应变关系应按下列公式取用:

    当e, ≤e,≤e. 时

    当e, ≤e,≤e. 时

    式中:6。一 混凝土压应变为。时的混凝土压应力(MPa); &——混凝土压应力刚达到f时的混凝土压应变,当计算的8。值小于0.002时,取为 0.002; 如计算值大于0.0033,取为0.0033;当处于轴心受压时取为8; 一系数,当计算的n值大于2.0时,取为2.0。 4纵向钢筋的应力应取钢筋应变与其弹性模量的乘积,但其绝对值不应大于其相应的强度设 计值。 5纵向受拉钢筋的极限拉应变取为0.01。 5.1.3在确定中和轴位置时,对双向受弯构件,其内、外弯矩作用平面应相互重合;对双向偏心受 力构件,其轴向力作用点、混凝土和受压钢筋的合力点以及受拉钢筋和预应力筋的合力点应在同 一条直线上。当不符合上述条件时,应考虑扭转的影响。 5.1.4弯矩作用平面内截面对称的偏心受压构件,当同一主轴方向的杆端弯矩比M,/M,不大于0.9 且轴压比不大于0.9时,若构件的长细比满足公式(5.1.4)的要求,可不考虑该方向构件自身挠 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否则应根据本规程第5.1.5条的规定,按截面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考虑 构件自身挠曲产生的附加弯矩影响

    式中:M,,M,一一分别为已经考虑侧移影响的偏心受压构件两端截面弹性分析确定的,对同 一主轴的组合弯矩设计值(kN·m),绝对值较大端为M,,绝对值较小端为 M,;当构件单曲率弯曲时M,/M,取正值,否则取负值; 构件的计算长度(mm),可取偏心受压构件相应主轴方向两支撑点之间的 距离; 偏心方向的截面回转半径(mm) 5除排架结构柱外,其他偏心受压构件考虑轴向压力在挠曲杆件中产生的二阶效应后控制截

    面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M = Cmn.sM2 当C.m.小于1.0时取1.0;对剪力墙及核心简墙,可取C.n.等于1.0

    M2 0.5f.A E M

    式中:C一一构件端截面偏心距调节系数,当小于0.7时取0.7; ns 一弯矩增大系数; 与弯矩设计值M2相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N); 附加偏心距,按本规程第5.1.6条确定; S。一 一截面曲率修正系数,当计算值大于1.0时取1.0: 截面高度(mm);对于环形截面,取外直径;对于圆形截面,取直径; h。一—截面有效高度(mm);对环形截面,取h=r+r;对圆形截面,取ho=r+r; 此处,r、r和r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确定; A一一构件截面面积(mm2) 5.1.6偏心受压构件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应计入轴向压力在偏心方向存在的附加偏心距e,其 值应取20mm和偏心方向截面最大尺寸的1/30两者中的较大值。 5.1.7受弯构件、偏心受力构件正截面受压区混凝土的应力图形可简化为等效的矩形应力图,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矩形应力图的受压区高度x可取等于按截面应变保持平面的假定所确定的中和轴高度乘以 系数β。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β取为0.8;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β取为 0.7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2矩形应力图的应力值取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乘以系数α。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超过C50时,α,取为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α,取为0.94,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5.1.8纵向受拉钢筋屈服与受压区混凝土破坏同时发生时的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应按下式计算

    0,=Eeeu β,hoi 17

    β,hoi Os=Eecu

    2纵向钢筋应力也可按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普通钢筋

    β,he O=E,e.

    pr=E,e β,ho

    Osi= β O B +o B

    式中:ho:一一第i层纵向钢筋截面重心至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mm); x一等效矩形应力图形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mm); Opi 第i层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筋的应力(MPa),正值代表拉应力,负值代表 压应力; f、fs—纵向普通钢筋、预应力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MPa); αo:——第i层纵向预应力筋截面重心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筋应力 (MPa) 10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土法向应力及相应阶段预应力筋的应力,可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 1先张法构件 中预加力产生的湿凝士注向应力

    相应阶段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不锈钢标准由预加力产生的混凝主法尚应力

    相应阶段预应力筋的有效预应力

    合力点处混凝土法向应力等于零时的预应力筋应

    O pc = A. I.

    Opo=O conO, +αgpc αg = E, / E.

    照度标准图5.1.11预加力作用点位置 换算截面重心轴:2一净界面重心轴

    ....
  • 相关专题:
专题: 体检标准 |蝶阀标准 | 电线电缆标准 |项目管理、论文 |食用盐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