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pdf

  •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21
  • 发 布 人: rh20040420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路桥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用于水工挡墙结构设计及计算

    表4.0.9钢筋混凝士挡士墙结构构件抗裂安全系

    4.0.10需要验算裂缝开展宽度的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值不 4.0.10规定的允许值

    D.10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结构构件最大裂缝开展宽度

    4.0.11沿挡土墙基底面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0.11规定的允许值。

    人防标准规范范本4.0.11沿挡土墙基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

    4.0.12当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沿软弱土体整体滑动时,按瑞典圆弧法或折线滑动法计算的抗滑稳定 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0.11规定的允许值。 4.0.13当岩石地基上的挡土墙沿软弱结构面整体滑动时按公式(7.3.6)计算的稳定安全系数允许值 可按表4.0.11中相应规定的充许值降低0.5采用。 4.0.14有锚的板桩式挡土墙,其锚锭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0.14规定的允许值。

    表4.0.14锚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允许值

    4.0.15对于加筋式挡土墙,不论其级别,基本荷载组合条件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40, 持殊荷载组合条件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0。 4.0.16挡士墙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不应小于表4.0.16规定的允许值

    表4.0.16挡士墙抗倾覆安全系数的允许值

    4.0.17对于空箱式挡土墙,不论其级别和地基条件,基本荷载组合条件下的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应 小于1.10,特殊荷载组合条件下的抗浮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05

    5.1.1水工挡土墙布置应根据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质、水流等条件以及所属水工建筑物的总体布 置、功能、特点、运用要求等确定,做到紧凑合理、协调美观。 5.1.2水工挡土墙按其所在位置、功能要求可分为岸墙和翼墙两种类型。 5.1.3水工挡土墙按其受力条件可采用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壁式、空箱式、板 桩式、锚杆式或加筋式等断面结构型式。根据工程需要,水工挡土墙也可采用由两种以上基本结构 型式组成的组合式挡土结构。 设计水工挡土墙时应认真分析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填土性质、荷载种类以及建筑材料来源等 合理确定挡士墙的型式和结构尺寸。

    5.2.1用作岸墙的挡土墙,宜采用直线式布置;根据工程需要,也可采用直线与圆弧(椭圆弧)组合的 布置型式,

    5.2.2用作翼墙的挡土墙,按所属水工建筑物的总体布置要求,可采用圆弧(椭圆弧)式、直线与圆弧 椭圆弧)组合式、曲线式、折线式、扭曲面式等型式。 5.2.3水工建筑物的上游(进水侧)翼墙宜采用圆弧(椭圆弧)式或直线与圆弧(椭圆弧)组合式布置,下 游(出水侧)翼墙宜采用直线与圆弧(椭圆弧)组合式、圆弧(椭圆弧)式、曲线式或折线式布置;当挡土 高度不大、且地质条件较好时,水工建筑物的翼墙也可采用扭曲面式布置。 5.2.4设有通航孔的水工建筑物,其上、下游翼墙兼作导航墙时,可根据通航要求设置助航设施。 5.2.5结合岸墙、翼墙的布置设置鱼道、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抽水机组的水工建筑物,其岸墙、翼 墙应根据工程需要,分别兼顾鱼道、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抽水机组以及进、出水管路的布置特点和 水流条件等要求布置。

    5.2.6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壁式和空箱式挡土墙结构的重心均宜与底

    2.6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扶壁式和空箱式挡土墙结构的重心均宜与底板中心 近

    1在中等坚实地基上,挡士高度在6m以下时,宜采用重力式、半重力式或悬臂式结构:挡士 高度在6m以上时,可采用扶壁式结构;当挡土高度较大、且地基条件不能满足上述结构型式要求 时,可采用空箱式或空箱与扶壁组合式结构。 2在松软地基上,宜采用空箱式结构,也可采用板桩式结构。 3在松软地基上采用板桩式挡土墙时,可根据土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选用打入式或现浇式(地下

    连续墙)墙体,并可根据结构稳定要求选用无锚或有锚结构。 4在坚实地基和人工加固地基上,挡土墙的结构型式可不受挡士高度的限制,但应考虑材料特 生的约束条件。 5当墙后为稳定的岩质或土质边坡采用锚杆式挡土墙时,其墙体应根据墙后岩土分布状况选用 板肋式、格构式或排桩式结构。墙后为岩质边坡时,可采用板肋式或格构式结构;墙后为土质边坡 时,宜采用排桩式结构。新回填的土质边坡不宜采用锚杆式挡土墙。 6在稳定的地基上建造挡土建筑物时,可采用加筋式挡土墙结构。加筋式挡土墙的墙面宜采用 带企口的预制混凝土块砌筑,但应妥善处理好墙面结构的防渗或导滤问题,并可根据墙后填土的潜 在破坏面的形状选用刚性筋式或柔性筋式,前者采用加筋带或刚性大的土工格栅,后者采用土工织 物。 7当需要结合布置鱼道、小型水力发电机组或抽水机组时,挡土墙可采用空箱式或空箱与扶壁 组合式结构。 8冻胀土或膨胀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宜选用能适应地基变形的整体结构。 9地震区的挡土墙宜选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8度及8度以上地震区的挡土墙不宜采用砌石 结构。 5.2.8岩石地基上挡土墙结构型式的选用可不受挡土高度的限制,但应考虑地基及材料特性的约束 条件。 5.2.9挡土墙的墙顶不宜低于墙后填土平台的高程。当墙前挡水时,挡土墙的墙顶高程不应低于所 属水工建筑物正常运行水位(或最高挡水位)加波浪计算高度与相应安全加高值之和;当墙前泄水时 挡土墙的墙顶高程不应低于设计洪水位(或校核洪水位)与相应安全加高值之和。挡土墙墙顶安全加高 值不应小于本规范表4.0.4规定的下限值。 挡土墙墙顶高程的确定,还应考虑下列因素: 一一软弱地基上地基沉降的影响; 一一多泥沙河流上、下游河道变化引起水位升高或降低的影响; 一一防洪(挡潮)堤上水工建筑物两侧堤顶可能加高的影响等。 墙前有挡水或泄水要求的挡土墙,可在墙设置挡浪板,其板顶应满足上还挡土墙墙顶高程的 要求。 5.2.10挡土墙的墙顶宽度应根据墙体建筑材料和填土高度合理确定。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 墙顶宽度不应小于0.3m,砌石挡土墙的墙顶宽度不宜小于0.5m;墙后填土不到顶时,墙顶宽度宜适 当放宽。 5.2.11挡土墙底板的理置深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冲刷条件,以及结构稳定和地基整体稳定要 求等确定。

    5.2.11挡土墙底板的埋置深度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冲刷条件,以及结构稳定和地基整体稳定要

    1.0m,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防冲护砌措施。 2无论是岩石地基或土质地基,挡土墙底板顶面均不应高于墙前地面高程;对于无底板的挡土 墙,其墙趾埋深应至少低于墙前地面以下0.5~1.0m。 3当挡土墙布置在沿墙长方向的纵向坡上时,其底部可按阶梯形分段布置。每个台阶长度不应 小于2.0m,相邻台阶高差不宜大于2.0m。挡土墙除应满足墙趾埋深的要求外,还应满足挡土墙纵向 稳定的要求。 4对于冻胀土或膨胀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应重视墙前地基土层冻胀或膨胀对结构稳定的不利影 响,其底板顶面高程应置于可能被冻胀或膨胀的土层以下,否则应采取工程措施。 5.2.12挡土墙的底板厚度应根据结构强度要求确定。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挡土墙的底板厚度不宜小 于0.3m,砌石挡土墙的底板厚度不宜小于0.5m,采用桩基础时底板宜加厚;底板的前趾伸出长度及 宽度应根据结构稳定要求确定。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底板底部宜设置齿墙,齿墙深度可采用0.5~ 1.0m 5.2.13挡土墙的迎水面宜采用略向后倾(坡比1:0.05~1:0.1)或垂直的结构型式。 5.2.14重力式挡土墙墙身宜采用直线形背坡,半重力式挡土墙墙身宜采用折线形背坡。重力式、半 重力式挡土墙墙底宽度和半重力式挡土墙背坡折点处的墙身宽度应根据结构强度要求确定。 5.2.15衡重式挡土墙尺寸应根据结构稳定和地基强度的要求确定。衡重台可设置在0.4~0.5倍墙高 处,衡重台以上为梯形断面,衡重台以下为4:1~5:1的倒坡。 5.2.16悬臂式挡土墙墙体可采用上薄下厚的结构型式,其墙体截面厚度应根据结构强度要求确定。 5.2.17扶壁式挡土墙墙体可采用等厚度或上薄下厚的结构型式;扶壁宜为等厚度,扶壁坡比可根据 挡土墙的结构稳定要求确定。墙体与扶壁、墙体与底板之间宜设贴角。墙体及扶壁的截面厚度应根 据结构强度要求确定。 5.2.18空箱式挡土墙墙体宜采用等厚度的结构型式,其水平截面的布置及尺寸应根据结构稳定和强 度的要求确定。墙体与墙体、墙体与底板之间宜设贴角。空箱式挡土墙的前墙留有进水孔时,前墙 上部应留有足够面积的排气孔。 连拱空箱式挡土墙宜采用有前墙的结构型式。连拱宜采用等截面圆弧拱,前墙、隔墙宜采用等 厚度的结构型式,隔墙坡比可根据挡土墙的结构稳定要求确定。 5.2.19板桩式挡土墙的厚度应根据结构稳定、强度及耐久性的要求确定。钢板桩的最小厚度不宜小 于12mm,钢筋混凝土板桩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3m,板桩的宽度及搭接型式可根据施工工艺条件 确定。板式墙体结构除应考虑自身稳定外,还应采取防正止墙后土体由墙体接缝中流失的措施。地 下连续墙墙体的最小厚度不宜小于0.4m。 有锚结构的拉杆中部应设置可施加预紧力的装置,拉杆和预紧装置宜采用高强度钢材。钢制构 件还应考虑在使用周期内可能引起的腐蚀量。

    固和防腐蚀要求。挡墙立柱间距不宜于8m;预应力锚杆自由段长度不应小于5m,且应超过潜在 滑裂面;土层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4m,岩石锚杆的锚固段长度不应小于3m。 5.2.21加筋式挡土墙的墙体及其基础的断面、以及加筋材料和长度应根据作用于墙上的各项荷载分 别按墙体外部稳定性和筋材内部稳定性试算确定。墙体基础宜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其宽度不应小 于0.3m,厚度不应小于0.2m,埋深不应小于0.6m。面板宜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不宜小 于0.15m。筋材长度不应小于墙高的0.7倍,且不应短于2.5m;当墙顶以上有超载时,加筋材料长 度不应短于墙高的0.8倍。

    5.3.1挡士墙的防渗与排水布置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墙前、墙后水位差等因素,结合所属水工建筑物 的总体布置要求分析确定。当建筑物总体布置要求设防渗与排水时,挡土墙的防渗与排水可按本规 范5.3.2~5.3.12条的规定布置。 5.3.2当地基为粉砂、细砂、砂质粉土,且墙前、墙后水位差较大时,挡土墙底板下宜设置垂直防 渗体(钢筋混凝土板桩、水泥砂浆惟幕或混凝土防渗墙等),墙前渗流出逸处应设滤层。在地震区粉砂、

    5.3.2当地基为粉砂、细砂、砂质粉土,且墙前、墙后水位差较大时,挡土墙底板下宜设置垂直防 渗体(钢筋混凝土板桩、水泥砂浆惟幕或混凝土防渗墙等),墙前渗流出逸处应设滤层。在地震区粉砂 细砂地基上,土墙底板下外侧的垂直防渗体应构成封闭圈,

    建筑物下游的挡土墙,必要时可在墙前设置深入相对透水层的排水井或排水沟,并采取防止被淤堵 的措施。

    1.0m的垂直防渗体;当地基为深厚的砂砾石层时,挡土墙底板下宜设置悬挂式防渗墙;当地基为深 厚的粒径较大的砂砾石层或粗砾夹卵石层时,挡土墙底板前后两端宜设置深齿墙。墙前渗流出逸处 应设滤层。

    5.3.5当地基为薄层粘性土和砂性土互层时,宜在挡土墙底板下加设一道垂直防渗体。位于所属水 工建筑物下游的挡土墙,必要时可在墙前设置排水沟或排水浅井,并采取防止被淤堵的措施。 5.3.6岩石地基上的挡士墙,可根据防渗需要在挡土墙底板高水位侧设置水泥灌浆惟幕, 5.3.7采用砌石材料或混凝土预制块修建的挡土墙,其墙顶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盖顶,盖顶 宜突出墙面5~10cm;墙体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 5.3.8建筑在行泄洪道滩地上的水利水电工程,当挡土墙墙顶有过水要求时,墙后填土面顶层应设 置钢筋混凝土或土工膜防冲盖顶,盖顶厚度及防护范围应根据防冲或防渗需要确定。 5.3.9挡土墙与所属水工建筑物、挡土墙与挡土墙之间的永久缝缝间应铺贴沥青油毡或其他柔性材 料。有防渗要求的永久缝内还应设止水,非临土面垂直永久缝宜采用微膨胀性材料封口。 5.3.10当挡土墙墙前无水或水位较低而墙后水位较高时,可在墙体内埋设一定数量的排水管。排水 管可沿墙体高度方向分排布置,排水管排距及间距宜采用1.0~2.0m。排水管宜采用直径50~80mm 的塑料管材,从墙后至墙前应设不小于3%的纵坡,排水管后应设级配良好的滤层及集水良好的集, 排水体。 5.3.11挡土墙墙后填士面应设置排水良好的地表排水设施。地表排水设施可采取明排或暗排方式

    5.3.12当挡土墙墙前最高水位高于排水管出口或地表水排水出口时,排水管出口或

    处应布置止逆控制装置

    作用在挡土墙上的荷载可分为基本荷载和特殊布

    6.1荷载分类及其组合

    1基本荷载主要有下列各项: 1)挡土墙结构及其底板以上填料和永久设备的自重; 2)挡土墙墙后填土破裂体范围内的车辆、人群荷载; 3)相应于正常运行水位、设计洪水位或墙后正常地下水位情况下挡土墙底板上的水重; 4)相应于正常运行水位、设计洪水位或墙后正常地下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 5)相应于正常运行水位、设计洪水位或墙后正常地下水位情况下的扬压力(即浮托力与渗透压 刀之和; 6)相应于正常运行水位、设计洪水位或墙后正常地下水位情况下的土压力; 7)淤沙压力; 8)相应于正常运行水位、设计洪水位情况下的风浪压力; 9)冰压力; 10)土的冻胀力; 11)其它出现机会较多的荷载等。 2特殊荷载主要有下列各项: 1)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或墙后地下高水位情况下挡土墙底板上的水重; 2)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或墙后地下高水位情况下的静水压力; 3)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或墙后地下高水位情况下的扬压力; 4)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或墙后地下高水位情况下的土压力; 5)相应于校核洪水位情况下的风浪压力; 6)地震荷载: 7)其它出现机会较少的荷载等。 6.1.2挡土墙设计时,应将可能同时作用的各种荷载进行组合。荷载组合可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 合两类。基本组合由基本载组成;特殊组合由基本荷载和一种或儿种特殊荷载组成,但地震荷载 只应与正常运行水位情况下的相应荷载组合。 计算挡土墙稳定和应力时的荷载组合可按表6.1.2的规定采用。并应验算施工期(墙前无水和墙 后部分填土)和检修期(墙前无水和墙后有地下水)等情况。 位于行洪河道堤防上的挡土墙,还应按特殊荷载组合计算墙前由设计洪水位(或最高挡水位)骤降 至正常运行水位时的不利情况

    2特殊荷载主要有下列各项:

    表6.1.2荷裁组合表

    用在挡土墙上的车辆、人群荷载、风浪压力及地震荷载等,应根据稳定或结构计算时各自 受力情况确定其是否叠加

    牌重量。 6.2.2作用在挡土墙墙后填土破裂体范围内的车辆、人群荷载,可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简化为等代荷载,作为一种超荷载。 6.2.3作用在挡土墙底板上的水重应按其实际体积及水的重度计算确定。多泥沙河流上的挡土墙还 应考虑含沙量对水的重度的影响。 6.2.4作用在挡土墙上的静水压力应根据挡土墙不同运用情况时的墙前、墙后水位组合条件计算确 定。多泥沙河流上的挡土墙还应考虑含沙量对水的重度的影响。 6.2.5作用在挡土墙基底面的扬压力应根据地基类别、防渗与排水布置及墙前、墙后水位组合条件 计算确定。 6.2.6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应根据墙后填土性质、挡土高度、填土内的地下水位、填土顶面坡

    7.1.1水工挡土墙的稳定计算应根据地基情况、结构特点及施工条件进行,其内容应包括:水工挡 土墙的抗渗稳定计算、抗滑稳定计算、抗倾覆稳定计算、抗浮稳定计算、地基整体稳定计算、地基 沉降计算以及根据挡土墙的不同结构型式应进行的其他计算等。 在施工期、完建期及各种运用情况下,挡土墙地基应能满足承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 7.1.2岩石可按新鲜岩石的单轴饱和极限抗压强度值分为硬质岩石和软质岩石两个类别。土类可按 土的颗粒组成及其特征、天然含水量、塑性指标、有机物含量等分为有机质土及泥炭、淤泥土、粘 性土、粉土、砂土和碎石土等六个类别。 罗士的分类标准可参见表7.12的规定

    表7.1.2岩士的分类标准

    或夯实,分层厚度不宜大于0.3m,其压实度应按挡土墙级别分别满足以下规定的要求:1级挡土墙 不宜小于0.94;2、3级挡土墙不宜小于0.92;4、5级挡土墙不宜小于0.90。

    宜小于0.94;2、3级挡土墙不宜小于0.92;4、5级挡土墙不宜小于0.90。 1.7挡土墙稳定计算的荷载组合可按本规范表6.1.2的规定采用。 1.8挡土墙稳定计算单元应根据其结构及布置型式确定。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 锚的板桩式挡土墙可取1延长米作为计算单元;扶壁式、空箱式、组合式挡土墙可取两相邻 缝之间的挡土区段作为计算单元;有锚锭的板桩式挡土墙和锚杆式挡土墙可取一个锚区段作 算单元:圆弧段挡士结构宜按整体进行计算。

    7.1.8挡土墙稳定计算单元应根据其结构及布置型式确定。重力式、半重力式、衡重式、悬臂式和 无锚的板桩式挡土墙可取1延长米作为计算单元;扶壁式、空箱式、组合式挡土墙可取两相邻永 久缝之间的挡土区段作为计算单元;有锚的板桩式挡土墙和锚杆式挡土墙可取一个锚锭区段作为 计算单元;圆弧段挡土结构宜按整体进行计算。 7.1.9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不进行地基沉降计算: 1岩石地基;

    锚锭的板桩式挡土墙可取1延长米作为计算单元;扶壁式、空箱式、组合式挡土墙可取两相邻 缝之间的挡土区段作为计算单元;有锚锭的板桩式挡土墙和锚杆式挡土墙可取一个锚锭区段作 算单元:圆弧段挡士结构宜按整体进行计算。

    7.1.9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可不进行地基沉降计算: 1岩石地基; 2 碎石土地基; 3 砾砂、中砂、粗砂地基; 4标准贯入击数大于15击的粉砂、细砂、粉土地基和标准贯入击数大于10击的粘性土地基。 7.1.10挡土墙应避免建在半岩半土或半硬半软的地基上。建于回填土地基上的挡土墙,应对回填土 地基进行人工加固

    表7.23水平段和出口段允许渗流坡降值

    7.2.4验算砾砂或碎石土地基上挡土墙基底出口段抗渗稳定性时,应首先判别可能发生的渗流破环

    d , = 13/di,ds

    3.1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基底应力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各种计算情况下,挡土墙平均基底应力不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最大基底应力不大于地 许承载力的1.2倍; 2挡士墙基底应力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不大于表7.3.1规定的允许值。

    允许承载力的1.2倍

    7.3.1土质地基上挡土墙基底应力最大值与最小值

    7.3.2岩石地基上的挡土墙基底应力计算应满足下列要求: 1在各种计算情况下,挡土墙最大基底应力不大于地基允许承载力; 2除施工期和地震情况外,挡土墙基底不应出现拉应力;在施工期和地震情况下,挡土墙基底 拉应力不应大于100kPa。 Z3.3挡土墙基底应力应按公式(733)计算

    中α一一基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6),土质地基不宜关于7°,岩石地基不宜关于12° 3.8挡土墙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摩擦角Φ。值和粘结力C。值可根据土质地基类别按表7.3.8的 采用。

    表 7.3.8 Φ、C,值

    土质地基类别 中值 c。值 粘性± 0.90 (0.2 ~ 0.3) C 砂性土 (0.85 ~ 0.9) 9 注:中为室内饱和固结快剪(粘性士)或饱和快剪(砂性士)试验测得的内摩擦角(°),C为室内饱和固结快剪试验测得的粘结力(kPa)

    按表7.3.8的规定采用Φ。值和C。值时,应按公式(7.3.8)折算挡土墙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的 摩擦系数

    中于。一一挡土墙基底面与土质地基之间的综合摩擦系数。 对于粘性士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系数大于0.45;或对于砂性士地基,如折算的综合摩擦

    数大于0.50,采用的Φ。值和C。值均应有论证。对于特别重要的1、2级挡土墙,采用的Φ。值和C。 值宜经现场地基土对混凝土板的抗滑强度试验验证。 7.3.9挡土墙基底面与岩石地基之间的抗剪断摩擦系数”值和抗剪断粘结力C值可根据室内岩 石抗剪断试验成果,并参照类似工程实践经验及表7.3.9所列数值选用。但选用的f、C”值不应 超过挡土墙基础混凝土本身的抗剪断参数值,

    表7.3.9 f、C值

    注:如岩石地基内存在结构面、软弱层(带)或断层的情况,”、C”值应按现行的国家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 99的规定选用

    7.3.10对于板桩式挡墙,应验算板桩入土深度以保证其自身稳定性。有锚的板桩式挡土墙还应 验算锚的稳定性。计算公式见附录B。 7.3.11对于采用桩基础的挡土墙,其抗滑稳定性应按桩体材料的变形限制条件控制,并应考虑挡土 墙底板对桩顶的嵌固作用,按群桩计算桩基的允许水平承载力。 7.3.12对于采用沉井基础的挡土墙,其稳定计算宜按以下规定进行: 1当沉并理置深度较小时,可将沉并与墙体视为一整体挡土墙进行计算。其理深部位的土压力 井前侧可按被动土压力计算,井后侧可按主动土压力计算; 2当沉井埋置深度较大时,可按深埋刚性基础计算,并考虑井侧土的弹性抗力,分别验算基底 竖向应力和井侧水平应力。计算公式见附录B。 7.3.13当沿挡土墙基底面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计算值小于允许值时,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抗滑措 施: 1 适当增加底板宽度; 2 适当加深基底齿墙的深度; 3 墙后增设阻滑板或锚杆(但此时墙身的自身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大于1.0); 4 墙后改填摩擦角较大的填料,并增设排水; 5在回填土层间敷设土工合成材料; 在不影响挡土墙正常运用的条件下,适当限制墙后的填土高度,或在墙后采用其它减载措施。

    适当增加底板宽度; 2 适当加深基底齿墙的深度; 3 墙后增设阻滑板或锚杆(但此时墙身的自身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应大于1.0); 4 墙后改填摩擦角较大的填料,并增设排水; 5 在回填土层间敷设土工合成材料; 在不影响挡土墙正常运用的条件下适当限制墙后的填士高度或在墙后采用其它减载措方

    7.4.1挡土墙的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应按公式(7.4.1)计算。抗倾覆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值不应小于 本规范4.0.16条规定的允许值。

    EMv K. EM.

    应小于本规范4.0.16条规定的允许值。计算公式见附录B。 7.4.3土质地基上的挡土墙,在满足本规范7.3.1条2款规定的要求时,可不进行抗倾覆稳定计算。

    7.5.1当沉井采用混凝土封底时,应按公式(7.5.1)进行施工期沉井抗浮稳定计算。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的计算值不应小于本规范4.0.17条规定的允许值。

    ZV一一作用在沉井上全部向下的垂直力之和(kN); ZU一一作用在沉井基底面上的扬压力(kN)。 7.5.2当空箱式挡土墙检修时,亦应按公式(6.8.4)进行抗浮稳定计算,此时式中K,为空箱式挡土墙 抗浮稳定安全系数;ZV为作用在空箱式挡土墙上全部向下的垂直力之和(kN);ZU为作用在空箱 式挡土墙基底面上的扬压力(kN)。抗浮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值不应小于本规范4.0.17条规定允许值。

    7.6地基整体稳定计算

    7.1土质地基上挡土墙的地基沉降可只计算最终沉降量,并应选择底板的角点进行计算,计算 考虑相邻结构的影响。 7.2土质地基上挡土墙的最终地基沉降量可按公式(7.7.2)计算:

    中S。一一最终地基沉降量(m); n一一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范围内的土层数; el:一一基底面以下第i层土在平均自重应力作用下,由压缩曲线查得的相应孔隙比; 相应孔隙比; h,二二基底面以下第i层士的厚度(m) ;

    较差、需要采用轻型结构时,挡土墙宜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 位于高烈度地震区的挡土墙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1.6当挡土墙墙身采用砌石结构时,选用的条石或块石应能抗风化,冻融损失率应小于1%,单 块重量不宜小于30kg。 砌石结构的粘结材料应采用砂浆或灌砌混凝土,砌筑用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灌砌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0。 砌石结构应采取有效的防渗排水措施;严寒、寒冷地区建在冻胀土地基上的砌石结构,应根据 气温及冻胀土级别等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温防冻措施。 8.1.7当挡土墙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时,除应满足强度和抗裂(或限裂要求外,还应根据工 作条件、地区气候和环境等情况,分别满足抗渗、抗冻等要求。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抗裂(或限裂)、抗渗、抗冻等要求应符合现行的水利行业标准《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 96)的规定。 3.1.8当地基土质较差、需采用板桩作为挡土构筑物时,可根据施工方法和材料供应条件,选用钢 筋混凝土或钢质材料。选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应能满足结构强度、抗裂(或限裂)、抗渗、抗冻等要求

    8.1.8当地基土质较差、需采用板桩作为挡土构筑物时,可根据施工方法和材料供应条件 筋混凝土或钢质材料。选用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应能满足结构强度、抗裂(或限裂)、抗渗、抗漆 选用的钢质材料除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定外,还应根据使用要求满足结构变形及 求,并采取有效的防腐蚀措施。

    8.1.10位于地震区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上的挡主墙,除应认真分析地震作用和做好抗震计 算外,尚应采取安全可靠的抗震措施。地震设防烈度6度及以下的挡土墙可不进行抗震计算,但应 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

    8.2.1挡土墙结构应力分析应根据结构布置型式、尺寸、受力特点及工程地质条件进行。 8.2.2土质地基上重力式、半重力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 件计算;墙底及墙身截面变化处应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截面应力,砌石或混凝土结构还应验算水平 截面的剪应力。重力式、半重力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8.2.3土质地基上衡重式挡土墙的衡重平台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墙 底及墙身截面变化处应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截面应力,砌石或混凝土结构还应验算水平截面的剪应 力。衡重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8.2.4土质地基上悬臂式挡土墙的前趾和底板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 墙身可按固支在底板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或按偏心受压构件核算截面应力。悬臂式挡土墙 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8.2.5土质地基上扶壁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底 板、墙身距墙身和底板交线1.5倍扶壁间距以内部分可简化为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弹性板,按双 向板计算,其余部分按单向板计算;扶壁可简化为固支在底板上的悬臂梁,按受弯构件计算,但应 加强斜面钢筋布置,并应按中心受拉构件分段计算扶壁与墙身的水平连接强度、扶壁与底板的垂直 连接强度。扶壁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8.2.6土质地基上空箱式挡土墙底板的前趾可简化为固支在墙体上的悬臂板,按受弯构件计算;底 板的空箱部分可简化为四边固支在墙体上的弹性板,按双向板计算;墙身下部1.5倍隔墙间距以内 部分可简化为三边固支、一边自由的弹性板,按双向板计算,其余部分按单向板计算;墙身也可沿 水平向截条按框架计算。空箱式挡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土质地基上连拱空箱式挡土墙原则上与扶壁式挡土墙计算相同;但拱圈可按支承在侧墙上的两 铰拱计算。 8.2.7土质地基上板桩式挡土墙应根据有锚锭或无锚锭情况分别计算。无锚旋的板桩式挡土墙应按 悬臂结构计算。有锚锭的板桩式挡土墙应按施工顺序,在拉杆未受力前可按悬臂结构计算;拉杆受 力后,应按有锚结构计算。拉杆应按受拉杆件计算。锚啶墙可按立置的弹性基础板计算。板桩式挡 土墙结构内力计算公式见附录C。 板桩式挡土墙还应验算桩顶的水平位移,并控制入土点的变位值不宜大于10mm。 8.2.8土质地基上锚杆式挡土墙应根据采用的结构型式,按不同计算工况,分别验算其结构应力。

    10土质地基上组合式挡土墙应根据不同的结构组合型式,确定其底板和墙身应力的计算方 条件复杂的组合式挡土墙还宜按整体结构采用空间有限单元法进行复核。 11岩石地基上挡土墙底板应力分析可按基床系数法计算,墙身应力可根据墙身结构型式确定 可计算方法。 12为减少挡土墙的温度裂缝,宜采用下列一种或几种防裂措施: 1适当减小挡土墙分段长度; 21 在可能产生温度裂缝的部位增设插筋或构造补强钢筋; 3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取控制和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工程措施,并加强混凝土养护 4严寒、寒冷地区的挡土墙,其冬季施工期和冬季运用期均应采取适当的保温防冻措施

    9.1.1当挡土墙天然地基各项物理力学指标较差或为回填土地基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因地制 宜地作出地基处理设计。经处理后的人工地基应能满足承载力、稳定和变形的要求。 9.1.2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应避免因地基处理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或损坏周围已有建筑物,防止 振动噪音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9.2.1对岩石地基中的全风化带宜予清除,强风化带或弱风化带可根据挡土墙的受力条件和重要性 进行适当处理。 9.2.2对裂隙发育的岩石地基,可采用固结灌浆处理。固结灌浆孔可按梅花形或方格形布置,孔距、 排距可取3~4m,孔深可取3~5m。灌浆压力应以不掀动基础岩体和混凝土盖重为原则,无混凝土 盖重时不宜小于100kPa,有混凝土盖重时不宜小于200kPa。 9.2.3对岩石地基中的泥化夹层和缓倾角软弱带,应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对地基稳定的影响程度采取 不同的处理措施。在埋藏深度较浅且不能满足地基稳定要求时,应予全部清除;在埋藏深度较深或 埋藏深度虽较浅但能满足地基稳定要求时,可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但应有防止恶化的工程措施。 9.2.4对岩基中的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其分布情况和对挡土墙结构安全的影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 措施,通常以开挖为主,开挖深度可取破碎带宽度的1~1.2倍,并用混凝土回填,必要时可铺设钢 筋。在灌浆惟幕穿过断层破碎带的部位,惟幕灌浆孔应适当加密。 9.2.5对地基整体稳定有影响的溶洞或溶沟,可根据其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和水文地质条件等 分别采取挖填、压力灌浆等处理方法。

    3.1土质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地基处理目的和要求、地基条件、材料和机具来源以及 投资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一种或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土质地基常用处理方法见表9.3.1。

    表9.3.1土质地基常用处理方法分类

    9.3.2强力夯实法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下列规

    1强力夯实法处理地基应根据地基土质及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锤重和落距。对于粘性土、湿 黄土地基,最后两遍平均夯沉量不宜大于1.0~2.0cm;对于砂性土绿色建筑标准规范范本,不宜大于0.5~1.0cm。 2强力夯实法的有效处理深度可按公式(9.3.2)计算

    9.3.3垫层法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式中f,一一垫层底面处土层的允许承载力(kPa)

    表9.33应力扩散垒

    bmin = h tg 9

    9.3.5振冲挤密法地基处理设计应满足下列

    5在同一块底板下,不应采用直径、长度相差过大的摩擦型桩,也不应同时采用摩擦型桩和端 承型桩(包括端承桩和摩擦端承桩)。 6位于所属水工建筑物防渗段的挡土墙底板下采用端承型桩时,应采取防止底板底面接触冲刷 的措施。 7单桩的竖向荷载和水平向荷载以及允许的竖向承载力和水平向承载力,可按现行的国家标准 GB50007-2002的规定计算。如采用钻孔灌注桩(包括沉管桩),桩顶不可恢复的水平位移值宜控制 不超过0.5cm;如采用预制桩煤炭标准,宜控制不超过1.0cm 8深厚的松软土基上的桩基础,当桩的中心距小于6倍桩径或边长、桩数超过9根(含9根)时 应作为群桩基础,其桩尖平面处的地基压应力和沉降量不应大于该平面处地基土的允许承载力和允 许沉降量。 9.3.7沉井基础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 1沉井平面布置应简单对称,其长宽比不宜大于3.0。 2沉并并壁及隔墙厚度应根据结构强度和刚度、下沉需要的重量以及施工要求等因素确定。隔 墙与井壁所分隔的井口尺寸应能满足施工操作要求,井壁外侧面应尽量做到平整光滑。 3沉井分节浇筑高度应根据地基条件、控制下沉速度等因素确定。 4沉并应按均衡下沉设计。下沉系数(即沉并自重与并壁摩阻力之比)可采用1.15~1.25。并壁 单位面积摩阻力可根据地基土类别由表9.3.7查得。

    表9.3.7并壁单位面积摩阻力

    5沉开宜下沉到下卧硬土层 呈具体情况研究确定。 ,不宜采用沉并基础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试验、检测与鉴定 |电力弱电设计、计算 | 旅游标准 | 压力容器标准 |市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