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

  • DB11T 1835-2021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4.8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4-07
  • 发 布 人: wqh608506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给排水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表3.0.11施工现场的机动车道与外电架空线路交叉时的最小垂直距离

    3.0.12给水排水管道主体采用开 基坑,应根据开挖深度及周围环境复杂情 况进行监控量测。采用顶管、盾构、浅埋暗挖等工法进行施工的给水排水管道工程,应对管 (隧)道支护结构及沿线影响范围地表或地下管线等建(构)筑物设置观测点,进行监控量 测。 3.0.13管道附属设备安装前应对设备基础、预埋件、预留孔的位置、高程、尺寸等进行复 核。

    4.1.1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工具,应在规定有效期内水产标准,并应在使用前完成检查、校正。 4.1.2工程测量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4.1.1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工具,应在规定有效期内,并应在使用前完成检查、校正。

    4.1.1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工具,应在规定有效期内,并应在使用前完成检查、校正

    4.1.2工程测量技术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的概况; 2工程的平面、高程控制方法; 3测量作业的具体方法: 4计算手段及控制精度设计,测量误差分析和质量目标设计; 5为配合工程特殊的施工方法,测量工作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6工程进行所需与工程测量有关表格的表样及填写要求; 7配备符合控制精度要求的仪器设备、工具: 8 满足工程要求的测量人员。 4.1.3施工单位接到工程测量控制资料,应加密施工导线 4.1.4应根据工程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提前进行工程平面、高程测 量数据的准备、计算,并应根据现场条件进行加桩测量。 4.1.5应施放挖槽边线,堆土、堆料界线及临时用地范围。 4.1.6与测量有关的工序操作前,测量员应向操作人员进行测量交底,双方签认交底单。 交底单应妥善保管。

    4.2管道中线控制测量

    4.2.1给水排水管道中线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制宜、确保精度、方便实用,并应满足施 工需要。 4.2.2三角点、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导线点及相应精度的卫星定位点,可根据施工需要, 作为给水排水管道中线测量的首级控制。 4.2.3给水排水管道中线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三角测量、导线测量、三边 测量和边角测量等方法。

    4.2.4卫星定位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2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精度要求、卫星状况、接收机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测区已有 的测量资料进行综合设计; 2)首级控制网布设时,宜联测2个以上高等级国家控制点或地方坐标系的高等级控制 点;对控制网内的长边,宜构成大地四边形或中点多边形; 3)控制网应由独立观测边构成一个或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路线:各等级控制网中构成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于6条: 4)各等级控制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 5)加密网应根据工程需要进行布网,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规定的精度要求。 3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设计、选点与理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

    5对于规模较大的测区,应编制作业计划:

    6卫星定位测量测站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观测前,应对接收机进行预热和静置,同时应检查电池的容量、接收机的内存和可 储存空间是否充足; 2)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2mm;天线高的量取应精确至1mm; 3)观测中,应避免在接收机近旁使用无线电通信工具: 4)作业同时,应做好测站记录,包括控制点点名、接收机序列号、仪器高、开关机时

    间等相关的测站信息; 7卫星定位测量外业观测的全部数据应经同步环、异步环和复测基线检核,并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规定: 8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舍弃不合格基线,但 应保证舍弃基线后,所构成异步环的边数不应超过本规程第4.2.4条第2款的规定。否则, 应重测该基线或有关的同步图形。

    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5的规定

    表4.2.5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中误差为正值,闭合差为正负值。

    注:中误差为正值,闭合差为正负值。

    2三角测量的网(锁)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等级的首级控制网,宜布设成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且其三角形的内角最 大不应大于100°,最小不应小于30°; 2)控制网的加密方法及一、二级小三角的布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的规定。 46B品

    .6导线测量应符合下孕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6的规定

    表4.2.6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表中n为测站数。

    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的边数,但不得超过表4.2.6中相应等级导线 平均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2.6中规定的长度的1/3时,导线全 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0mm; 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当附和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

    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4.2.6中规定长 度的0.7倍。

    4.2.7三边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等级三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不宜多于10个,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 要求,应符合表4.2.7中的规定:

    表4.2.7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2各等级三边网的边长宜近似相等,其组成的各内角宜为30°~100°。当受条件限 制时,可放宽,但不应小于25°,图形欠佳时,应加测对角线边: 3当以测边方法进行交汇插点时,至少应有一个多余观测,并应根据多余观测与必要 观测的结果计算的纵、横坐标差值,不应大于35mm

    4.2.8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ww] m,= V 3n ms一测角中误差(”); 一三角形闭合差(”) 三角形的个数。

    [ww] n. = 3n

    2)导线(网)测角中误差:

    m, =/(fsfz / n)/N

    4.2.9距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式中: m,一测角中误差(”); f一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方位角闭合差(”); n一计算fε时的测站数; N一附和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

    m, =(a+bD) 式中: mp一测距中误差(mm); α一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 b一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mm/km或ppm); D 一测距长度(km)。 当测距长度为1km时, 电磁波测距仪测距精度为:

    I级:m,≤±5mm; ⅡI级:±5mm≤m,≤±10mm

    式中:D,一水平距离(m)

    武中:D,一水平距离(m)

    S一经气象及固定误差、比例误差改正后的斜距(m): h一棱镜与仪器间的高差(m)。

    兹波测距仪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2.

    1)可采用一根钢尺往返丈量或两根钢尺同方向丈量一次。丈量时,应使用弹簧秤,丈

    结果应进行尺长、温度、拉力、倾斜等项改正:

    4.2.10内业计算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计算所用全部外业资料与起算数据,应经两人独立检核,确认无误后,方可使用; 2各级平面控制点的计算,可根据需要采用严密平差法或近似平差法。计算时,应采 用两人对算或验算方式; 3使用电子计算机平差计算时,应对所用程序进行确认,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对输 出数据进行检验; 4经平差级的坐标值为控制的依据,对方位角、夹角和距离应按平差结果反算求得

    .3.1高程控制测量应采用直接水准测量 捕以电微波测距二角高程测革。给水排水管道 程应以二、三等水准测量方法建立首级工程控制。 1.3.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4.3.2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三等水准测量可采用双仪高法单面尺施测,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及水准尺,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DS1型不应大于15,DS3型不应大于20";

    3三等水准测量可采用双仪高法单面尺施测。

    2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对于铟瓦水准尺,不应大于0.15mm,对于 双面水准尺,不应大于0.5mm; 3当采用补偿式自动安平水准仪时,二等水准测量其补偿误差△a不应大于0.2”, 三等水准测量其补偿误差△a不应大于0.5"; 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4.3.3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

    2三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进行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 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要求相同: 3电子水准仪观测,应满足相应等级技术要求。 5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成 三角高程网或高程导线: 6高程观测应起迄于不低于三等水准的高程点上,其边长长度不应大于1km,边数不 应大于6条。当边长长度不大于0.5km或单纯作高程控制时,边数可增加1倍; 7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对向观测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计算高差时,应考 折光差的影响; 8三角高程测量的边长测定,应采用不低于II级精度的测距仪; 9内业计算时,垂直角度的取值,应精确至0.1";高程的取值,应精确至1mm。 4.3.4对高程控制网应进行平差计算,高程控制点高程应以平差结果为准,

    4.4.1测定中心桩桩号时,应用全站仪或钢尺测量中心钉的水平距离。用钢尺丈量时应押 紧拉平。 4.4.2临时水准点测设及校测,应采用两个控制水准点为一环进行闭合测量,其闭合差不 大于12VLmm(L为两点间水平距离,以km计)。临时水准点应设在稳固及不易被碰撞的 地点,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宜经常校测,冬、雨期及季节变化时应进行校测。 4.4.3分段施工时,相邻施工段间的水准点,宜布设在施工分界点附近。开工前,应由双

    方分别测量,取三次平均值作为水准基点。施工测量时,应对相邻段已完成管道的高程进行 复核。

    5.4.1盾构施工开始前,应根据设计文件要求的工程内容与现场环境条件及盾构施工特点 编制工程的量测与监控方案。应包括: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方案;工作竖并内及隧道内控制 测量方案:盾构施工中的测量项目、内容、要求;盾构贯通前的测控方案及盾构贯通后测量 等。 5.4.2盾构施工应建立施工平面、高程控制系统。平面与高程控制网建立应符合本规程第 4章的规定,盾构施工平面控制网,应符合设计测量精度要求。 5.4.3应将地面平面控制网点的坐标、方位与高程控制点高程准确传递至始发工作竖并内 在地下进行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 5.4.4坐标传递与方向传递宜同时作业,应采用全站仪进行坐标与方向传递及校核,盾构 机离开始发工作竖并100m范围内,距接收工作竖并200m范围内,应加测陀螺定同次数。 5.4.5宜采用全自动测量系统随时显示盾构机推进过程中,高程与中线的变化动态 5.4.6盾构机就位后,应测量盾构机轴线的平面位置与高程,确定其与设计管道中心线与 高程的关系。盾构机内应建立推进过程的测量点。 5.4.7盾构机开始掘土、推进后,每完成一环管片的安装,且完成推进后,应进行一次高 程、中线测量,监控盾构机的姿态及管道状态,根据偏差状况,采取纠正措施。 5.4.8管片拼装成环、推进就位后,应量测管片环的椭圆度、管片前沿的垂直直径、水平 直径、管片前沿的进尺里程等。 5.4.9盾构施工中,应对地面隆沉情况进行监控。监控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施工环境条件,制定地面隆沉监控方案: 2监控基准点应设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并具有良好通视与防干扰条件; 3隆沉观测点,应盾构机前进轴线方向对称安排布置,具体布设尺寸,应结合初始 推进试验,由施工设计确定; 4对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等,应设监控点: 5设计要求进行管片受力状况量测时,应建立量测方案。 5.4.10盾构施工过程中,应对已完成的管段进行沉降观测,观测间隔时间按控制测量方案 确定。 5.4.11盾构法施工管道完成贯通后,应进行最终测量,确定管道的中心线与管底高程、井 位位置。

    3支撑结构拆除工程中及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 3对于竖并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频率,在竖并及并壁支护结构施工期间应1次 1d,竖井井壁支护结构整体完成7d后宜1次/2d,30d后宜1次/7d,经数据分析确认井壁 争空收敛达到稳定后可1次/(15d~30d); 4坑底隆起(回弹)监测不应少于3次,并应在基坑开挖之前、基坑开挖完成后、浇 筑基础混凝土之前各进行1次监测,当基坑开挖完成至基础施工的间隔时间较长时,应增加 监测次数。

    注:V一应测项目,O一选测项目。

    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m);

    5浅埋暗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应

    挖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应符合下列规

    一应测项目,O一选测

    平距离(m); 2当拆除临时支撑时应增大监测频率; 3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监测频率宜为1次/(15d~30d)。 5.4.16隧道内初设的测点,应紧跟工作面,离工作面距离不宜大于2m,宜在工作面开挖 以后24h测得初始值。 5.4.17地表下沉监控点,布设在地面沿拱中线及其他规定位置。监测频率应根据被测数据 变化趋势等具体情况确定和调整,

    5.4.18每次监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测点变形规律,并根据时态曲线判定隧道稳 定情况。 5.4.19将监测数据及时绘制成时态曲线,并注明当时隧道施工情况,以分析测点变形规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态曲线呈现下列特征,应认为隧道达到基本稳定。 1)拱脚收敛趋于稳定,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mm/d; 2)拱顶垂直位移速度小于0.1mm/d。 2时态曲线呈现下列特征,应认为隧道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 1)时态曲线的变化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 2)监测数据有突变或不断增大的趋势; 3)支护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 5.4.20施工中监测数据、现场巡查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反馈。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 停工,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1支护结构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位移限值: 2支护结构位移速率增长且不收敛: 3支护结构构件的内力超过其设计值: 4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的沉降达到设计要求的沉降、倾斜限值;基坑周 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开裂; 5支护结构构件出现影响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损坏; 6基坑出现局部玥塌;基坑出现流土、管涌现象;开挖面出现隆起现象,

    5.4.18每次监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测点变形规律,并根据时态曲线判定隧道稳 定情况。 5.4.19将监测数据及时绘制成时态曲线,并注明当时隧道施工情况,以分析测点变形规律。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时态曲线呈现下列特征,应认为隧道达到基本稳定。 1)拱脚收敛趋于稳定,水平收敛速度小于0.2mm/d; 2)拱顶垂直位移速度小于0.1mm/d。 2时态曲线呈现下列特征,应认为隧道处于不稳定状态,应及时采取措施。 1)时态曲线的变化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 2)监测数据有突变或不断增大的趋势; 3)支护变形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 5.4.20施工中监测数据、现场巡查结果应及时整理和反馈。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 亨工,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1支护结构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位移限值: 2支护结构位移速率增长且不收敛: 3支护结构构件的内力超过其设计值: 4基坑周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的沉降达到设计要求的沉降、倾斜限值;基坑周 边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开裂; 5支护结构构件出现影响整体结构安全性的损坏; 6基坑出现局部班塌:基坑出现流土、管涌现象:开挖面出现隆起现象,

    5.1.1当管道土方施工有地下水影响时,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周围地上与地 下构筑物等环境条件、管道理深、降水深度要求及支护结构形式采用合理的地下水控制措施 可采用隔水惟幕、降排水、回灌或其组合的方法。

    5市政排水条件。 5.1.3地下水控制施工应根据设计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宜优先采用惟幕隔水,并应 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依据: 2工程所处场地地层分布、地下水分层情况及相互关系、周边环境条件; 3隔水惟幕形式或降水形式的技术比较与选择; 4隔水惟幕进入下卧隔水层深度和坑底抗突涌稳定性计算: 5降水抽水量计算方法及预估总抽水量、并数及并身结构设计和抽水设备能力的选择、 抽水延续时间的估计; 6降水方法对施工安全和环境影响评估; 7地下水位监测要求: 8施工质量检验要求; 9地下水综合利用措施: 10施工图。 5.1.4地下水控制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抽排出的地下水 应经处理后综合利用。

    表 5.2.1雌幕形式分类

    5.2.2当基坑(槽)底部以下存在连续分布、埋深较浅的隔水层时,应采用落底式竖向隔 水惟幕;当基坑(槽)底部以下含水层厚度较天,隔水层不连续或理深较深时,可采用悬挂 式竖向隔水惟幕,同时应采取隔水雌幕内侧降水,必要时采取惟幕外侧回灌或与水平隔水惟 幕结合的措施;地下暗挖工程、涵洞工程可采用水平向或斜向隔水幕。 5.2.3采用落底式惟幕,惟幕进入下卧隔水层的深度应符合公式(5.2.3)要求,且不宜小 王1.5m

    式中:【一惟幕进入隔水层的深度(m); △h一基坑内外的水头差值(m): b一惟幕的厚度(m)。 5.2.4采用悬挂式惟幕,惟幕进入透水层的深度应满足地下水沿惟幕底端绕流的渗透稳定 性要求,对渗透系数不同的非均质含水层,宜采用数值方法进行渗流稳定性分析;对均质含 水层,地下水渗流的流土稳定性应符合公式(5.2.4)要求:

    (2D +0.8DY >> K Ahy.

    K一流土稳定性安全系数;安全等级为一、二、三级的地下水控 工程应分别不小于1.6、1.5、1.4; D一悬挂式隔水惟幕在基坑底面以下的插入深度(m); Dx一潜水面或承压水含水层顶面至基坑底面的土层厚度(m); △h一惟幕内外的水头差(m); Y 一基坑底面以下土的浮重度(kN/m); Y一水的重度(kN/m)。

    5.2.5当基坑底之下存在承压水层,且承压水头高于坑底时,应进行坑底突涌稳定性计算。 当不满足坑底抗突涌稳定性要求时,可在基坑内或外布设降压井或增加隔水惟幕深度

    .2.0 当不满足坑底抗突涌稳定性要求时,可在基坑内或外布设降压并或增加隔水惟幕深度 5.2.6隔水惟幕施工应与支护结构施工相协调,施工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 1独立、连续隔水惟幕,宜先施工惟幕,后施工支护结构; 2嵌入式隔水惟幕,采用搅拌工艺成桩,宜先施工惟幕,后施工支护结构;采用高压 喷射注浆工艺成桩,宜先施工支护结构,后施工幕

    1独立、连续隔水惟幕,宜先施工惟幕,后施工支护结构: 2嵌入式隔水惟幕,采用搅拌工艺成桩,宜先施工惟幕,后施工支护结构;采用高压 喷射注浆工艺成桩,宜先施工支护结构,后施工惟幕

    3咬合式排桩幕,宜先施工非加筋桩,后施工加筋桩。 5.2.7水泥土搅拌桩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2搅拌桩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6~0.8。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大然重度的 15%20%; 3搅拌桩施工时,搅拌机提升和下沉速度应保持匀速。干法搅拌时,钻头每转一圈提 升或下沉高度宜为10mm~15mm。湿法搅拌时,水泥浆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搅拌30s,在水 泥浆与桩端土充分搅拌后,再开始提升搅拌头: 4搅拌桩停浆(粉)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0.5m。 5.2.8高压喷射注浆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压喷射注浆惟幕应按水泥土固结体的设计有效半径和土的类别选择喷射压力、注 浆流量、提升速度、旋转速度等施工工艺参数,对较硬的粘性土、密实的砂土和碎石土宜取 较小提升速度、较大喷射压力。当缺少类似土层条件下的施工经验时,应通过现场工艺试验 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2高压喷射注浆惟幕的水泥土固结体搭接宽度应符合表5.2.8的规定:

    2搅拌桩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6~0.8。搅拌桩的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大然重度的 15%20%; 3搅拌桩施工时,搅拌机提升和下沉速度应保持匀速。干法搅拌时,钻头每转一圈提 升或下沉高度宜为10mm~15mm。湿法搅拌时,水泥浆到达出浆口后,应喷浆搅拌30s,在水 泥浆与端土充分搅拌后,再开始提升搅拌头: 4搅拌桩停浆(粉)面应高干桩顶设计标高0.5m

    5.2.8高压喷射注浆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5.2.8高压喷射注浆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压喷射注浆雌幕应按水泥土固结体的设计有效半径和土的类别选择喷射压力、注 浆流量、提升速度、旋转速度等施工工艺参数,对较硬的粘性土、密实的砂土和碎石土宜取 较小提升速度、较大喷射压力。当缺少类似土层条件下的施工经验时,应通过现场工艺试验 确定施工工艺参数:

    2高压喷射注浆惟幕的水泥土固结体搭接宽度应符合表5.2.8的规定

    3高压喷射注浆水泥浆液的水灰比宜取0.9~1.1,水泥掺量宜取土的天然重度的 25%~40%。当土层中地下水流速高时,宜掺入外加剂改善水泥浆液的稳定性与固结性 4高压喷射注浆惟幕应采用隔孔施工,相邻孔喷射注浆的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4h; 5喷射注浆的停浆面宜高于惟幕设计顶面1.0m

    注浆隔水惟幕施工应符合

    土水效木 检验方法;注浆材料应选用环保无害的普通水泥、工业水玻璃、超细水泥、膨润土、快凝早 强型特种水泥等注浆材料。浆液配比应符合设计要求,配浆时误差范围:水泥、水玻璃、水 为土5%,外加剂为土1%; 2管渠隧道内采用注浆隔水惟幕应做止浆墙,可采用加筋喷射混凝土或模筑混凝土的 方法施作,止浆墙最小厚度不应小于500mm,注浆压力大于2MPa时,应验算止浆墙的抗剪 强度; 3对所有的注浆孔按照序列编号,钻孔注浆顺序应采取分序跳双孔或多孔注浆施工 施工中若存在着较大的水流时,宜先对下游进行注浆截水,形成挡墙,后对流水上游范围注 浆,以防止浆液的流失: 4隧道内隔水惟幕每循环注浆段长不宜大于20m,注浆完成后开挖预留长度2.0m 5.0m作为注浆循环长度; 5双液注浆时,应使用单向阀的浆液混合器,不应使用三通阀门: 6注浆结束后,应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评定注浆隔水效果,确认已达到注浆结束标 准,方可结束注浆。

    5.2.10咬合式排桩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咬合式排桩施工前应在桩上部沿排两侧施做钢筋混凝土导墙,导墙宜高出地面 100mm,导墙定位孔直径应比咬合桩直径大30mm; 2采用软切割施工,加筋桩应在非加筋桩初凝前进行施工: 3钻机就位后,对钻管进行垂直度检查,垂直度应小于1/350。 5.2.11钢板桩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钢板桩惟幕应采用锁口式构造。打桩前,应逐根检查,锁口锈蚀、变形严重的钢板 桩不得使用:

    5.2.12冻结法惟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口应平直通顺,互相咬合,使用前应通过套锁

    1冻结方式应根据工程结构和环境条件、地层条件等确定,可选择垂直冻结、水平冻 结或倾斜冻结; 2冻结范围应根据地层性质、地下水条件和开挖范围等确定,并通过工程类比和计算 分析确定冻结壁的形状和尺寸,包括冻结壁的长度、厚度和宽度等: 3冻结孔的布置参数应依据冻结壁的厚度、积极冻结扩展速度等经计算确定,并应包 括冻结孔的间距(包括开孔间距、终孔控制间距)、角度、排数(单排、双排或多排)及排 列形式; 4冻结孔宜间隔施工,钻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测斜。成孔后应根据测斜数据绘制冻结 孔成孔偏斜图; 5冻结管材质和规格确定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采用焊接钢管: 6冻结管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漏,试验压力应为冻结工作面盐水压力的1.5倍 2.0倍,且不宜低于0.70MPa。经试压30min压力下降不应超过0.05MPa,再延续15min压 力保持不变,为合格; 7冻结管周围及冻结区域不得漏水漏泥,出现漏水漏泥时应采用注浆方法封堵: 8冻结系统应按设计要求施工,并配备备用电源。安装完成后应进行试运转,定时检 测盐水温度、盐水流量和冻土惟幕扩展情况,必要时调节运行参数达到设计运行要求 9开挖前应对冻结壁进行检测,开挖过程中应对冻结壁的位移和温度进行监测,并维 持地层温度稳定。

    5.3.1管道基坑(槽)降水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周围环境等要求,可 采取轻型井点、管井或集水明排等方法,宜按表5.3.1选取,

    表5.3.1降水方法适用条件

    5.3.2降水设计计算宜包括下列内容:基坑浦水量、设计单并出水量、降水并的数量、深 度及滤水管长度、承压水降水基坑开挖底板稳定性计算发电机标准规范范本,降水区内地下水位的预测计算,降 水引起周边地面沉降计算。 5.3.3降水深度在沟槽范围内不应小于沟槽底面以下0.5m,必要时设置观测井以验证并完 普降排水方案。 5.3.4在管道沟槽两侧应根据计算确定采用单排或双排降水井。在沟槽端部,降水井外延 长度不应小于沟槽宽度的2倍;地下暗挖工程降水井布置应考虑注浆和锁脚锚杆施工的影 响,降水井布置距结构边线不宜小于2.Om

    5.3.5轻型井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工艺可选用清水或泥浆钻进、高压水套管冲击工艺(钻孔法、冲孔法或射水法), 经型井点井孔直径不宜大于300mm,成孔深度宜比降水井设计深度低0.5m1.0m; 2成孔后应冲洗钻孔,稀释泥浆。在井管与孔壁间及时用洁净中粗砂填灌密实均匀。 用高压水反冲洗后,再进行粘土封孔,粘土封孔厚度不应小于1.0m; 3并点安装在管道沟槽槽台上时,槽台的宽度不应小于1.5m。单独开挖并点槽时,槽 底的宽度不应小于1.0m,槽底的高程宜低于设计井点管顶高程200mm; 4每根井点管安装后,应即进行抽水,抽出合格清水后,应将井口临时封堵: 5并点管、十管机泵的接头,应安装严密,不得漏气。每一组并点及机泵安装完成后, 应进行试抽水,真空度应符合要求: 6降水时真空度应保持在60kPa以上,且抽水不应间断; 7采用并点降水应设水位观测孔,观测孔应能有效观测降水情况,宜在距机组最近处 最远处各设一个 8轻型井点排水应做观测记录,冲点阶段应记录含水层的土质,抽水阶段应系统记录 水位下降情况、真空度、排水流量等,并与井点设计进行比较和总结。

    5.3.6喷射并点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成孔工艺、滤料回填应符合本规程第5.3.5条第1、2款的规定,喷射并点并孔直径 不宜大于600mm,井深应比滤管底部深1m以上: 2工作水泵可采用多级泵,水压宜大于0.75MPa,工作水箱不应小于10m; 3每组喷射井点系统安装完毕,需进行试抽隧道标准规范范本,不应有漏气或翻砂冒水现象。降水过程

    中,真空度应保持在93kPa以上。

    5.3.7管并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给水排水  
专题: 建筑施工图集 |不锈钢板标准 |新闻出版标准 |设计图纸 |金融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