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014.2-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2部分:取水及净化处理.pdf

  • Q/SY 06014.2-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2部分:取水及净化处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9.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给排水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SY 06014.2-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2部分:取水及净化处理

    5.3.2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型式的选择,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各种取水构 筑物型式一般适用于下列地层条件: 管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大于4m,底板埋藏深度大于8m。 大口井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在5m左右,底板埋藏深度小于15m。 c) 渗渠仅适用于含水层厚度小于5m,渠底埋藏深度小于6m。 5.3.3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有防止地面污水和非取水层水渗人的措施。 b) 在取水构筑物的周围,根据地下水开采影响范围设置水源保护区,并禁止建设各种对地下 水有污染的设施。 C) 大口井、渗渠和泉室应有通风设施。 5.3.4 管井、大口井、渗渠的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5.3.5 采用管并取水时应设备用并,备用并的数量应按10%~20%的设计水量所需并数确定,但不 得少于1口井

    6.1.1地表水处理一般采用混凝、澄清、过滤处理工艺。当悬浮物含量较小时,可采用接触混凝、 过滤工艺。地表水处理后用作锅炉给水时,当水中硬度超过工业锅炉或热采锅炉给水水质标准时,需 进行水质软化处理,水质软化处理应符合GB/T50109的相关规定。地表水处理后用作注水时,应符 合以下要求: a) 投加的水质稳定药剂种类,应根据试验或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确定。 b 当水中含氧量超过注水水质标准,需进行水质除氧或脱氧处理;脱氧方式选择应根据水中 含氧量、处理规模、水质要求及建站条件,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 真空脱氧宜符合SY/T0046的相关规定,其他脱氧方式可参照有关试验参数和技术规定进 行设计。 脱氧后的水应储存在设有与空气隔离措施的储罐中,密闭方式宜按GB50391的规定执行, 6.1.2 混凝沉淀和澄清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沉淀池或澄清池类型选择,应按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并考虑原水水 温变化、制水均匀程度以及是否连续运转等因素,结合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当沉淀池和澄清池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排泥装置。 6.1.3 混合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混合设备的设计应根据采用的混凝剂品种,使药剂与水能充分、迅速混合。 b) 混合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处理水量的变化,可采用机械混合或水力混合。 6.1.4 絮凝、沉淀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累凝池形式的选择和絮凝时间的采用,应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或通过 试验确定。 b) 设计隔板絮凝池时,絮凝时间一般为20min~30min。 C 设计机械絮凝池时,絮凝时间一般为15min~20min。 设计折板絮凝池时,絮凝时间一般为12min~20min。 设计栅条(网格)絮凝池时,絮凝时间一般为12min~20min,用于处理低温或低浊水时, ? 絮凝时间可适当延长。

    暖通空调设计、计算6.1.5气浮池应符合下列要求

    a)气浮池一般宜用于浑浊度小于100N TU及含有澡类等密度小的悬浮物质的原水。 b) 气浮池宜采用刮渣机刮渣,刮渣机的行车速度不宜大于5m/min。 溶气罐的压力及回流比应根据原水气浮试验情况及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溶气压 力可采用0.2MPa~0.4MPa,回流比可采用5%~10%。 1.6 过滤应符合下列要求: 滤池型式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运行管理要求、进出水水质、净水构筑物高程布置、当地地 形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能,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滤池按正常情况下的滤速设计,并以检修情况下的强制滤速校核。 单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周期,当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时,宜采用12h~24h;气水冲洗滤池的 冲洗周期,当为粗砂均匀级配滤料时,宜采用24h~36h。 滤池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1.7 消毒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净化水厂出水应消毒,可采用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及紫外线等消毒,也可采用上述方 法的组合。 对于水处理规模小于1000m"/d的净化水厂,不采用氯气消毒。 C) 当采用液氯或二氧化氯消毒时,原料储备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液氯可按最大用 量的7d~15d考虑,二氧化氯原料可按最大用量的10d计算。 1.8 加氯间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加氯点应根据原水水质、工艺流程和净化要求确定;消毒剂的设计投加量宜通过试验根据相 似条件水厂运行经验按最大用量确定,出厂水消毒剂残留浓度和消毒副产物应符合现行生活 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 b) 水和氯应充分混合,其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氯胺消毒不少于2h。 投加液氯时应设加氯机,加氯机至少具备指示瞬时投加量的仪表和防止水倒灌氯瓶的措施, 加氯间应设校核氯量的磅秤。 d) 加氯间应靠近投加点。 e 加氯间及仓库内宜设测定空气中氯气浓度的仪表、报警装置以及氯气吸收设备。 f) 加氯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防毒面具应严密封藏,以免失效。 g) 加氯间应与其他工作间隔开,并设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外部且向外开的门。 h 加氯间及其仓库应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备。 i) 通向加氯间的给水管道,应保证不间断供水及管道内水压的稳定。 j 加氯设备应设置备用,设备及管道应采用耐腐蚀材质。 液氯瓶应堆放在单独的仓库内,且宜与加氯间毗邻。 1.9 药剂投配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a) 用于净化水厂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应符合GB/T17218的相关规定。 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用量应根据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或原水凝聚沉淀试验资料, 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混凝剂采用湿投方式,溶解次数应根据混凝剂用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每日不超过 3次,投药池宜按2格设计。 混凝剂投配的溶液浓度可采用5%~20%。 e 投药应设瞬时指示的计量设备和稳定加注量的措施,宜采用目动加药系统。 D 与混凝剂接触的池内壁、设备、管道和地坪应根据混凝剂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g) 加药间室内应设置通风设备,通风次数每小时8~12次。

    6.1.6过滤应符合下列要求:

    6.1.7消毒应符合下列要求:

    6.1.9药剂投配设计应符合如下要求

    a)用于净化水厂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应符合GB/T17218的相关规定。 b 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用量应根据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或原水凝聚沉淀试验资料, 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混凝剂采用湿投方式,溶解次数应根据混凝剂用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每日不超过 3次,投药池宜按2格设计, d) 混凝剂投配的溶液浓度可采用5%~20%。 e 投药应设瞬时指示的计量设备和稳定加注量的措施,宜采用自动加药系统。 与混凝剂接触的池内壁、设备、管道和地坪应根据混凝剂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g 加药间室内应设置通风设备,通风次数每小时8~12次。

    Q/SY 06014.22016

    h) 加药间应与药剂仓库毗邻并宜靠近投药点,加药间的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加药间及药剂仓库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计量工具和搬运设备。 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宜按最大投加量的7d~15d用量计 算。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5.2.2 絮凝池宜布置成2组或多组并联型式。 5.2.3 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澄清池应设取样装置。 6.2.4 滤池的分格数应根据滤池型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维护检修等条件确定,但不得少于4格 6.2.5年 每个滤池应设取样装置。 5.2.6沉淀池和澄清池、气浮池、絮凝池、滤池设计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2.7二氧化氯、臭氧装置应满足最大处理量要求,并应考虑备用能力。 5.2.8工作水泵应考虑备用,水泵机组布置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6.3.1调节水池设计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水池容积宜按最高日设计水量的10%~20%确定。 水池应设通气管、进水管、溢流管、放空管和水位信号装置。 溢流管应设防回流污染措施。溢流管管径应比进水管大一级至二级。 d)水池应分成2格或2格以上,进水管及2格水池的连通管上均须装设阀门。 水油应平取不受污洗的倪拉排施

    6.3.2增压泵房设计应符合如下规定

    a)水泵宜选用普通离心泵,泵的流量扬程曲线应比较平缓。 离心泵应选用效率高的节能型水泵,最大水量工况下其工作泵台数不宜少于2台。 ) 水泵应设有备用泵,备用泵的备用能力不得小于最大1台泵的能力,宜设1~2台备用水泵 d)泵房内设备及管路布置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7.1.1地下水一般采用过滤处理工艺。当地下水含砂较高时,应采取除砂措施。

    7.1.3 地下水用作注水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投加的水质稳定药剂种类,应根据试验或相似条件下的工程运行经验确定。 除采用常规化学药剂杀菌外,也可根据本油田情况,采用臭氧、紫外线、二氧化氯、电解 盐水等物理杀菌方法。 ) 多种药剂投加时应进行配伍性试验。 d) 药剂投加点位置应根据处理工艺要求,结合药剂性质和配伍性试验,合理设置。 7.1.4地下水用作锅炉给水时,当水中硬度超过工业锅炉或热采锅炉给水水质标准时,需进行水质 软化处理,水质软化处理应符合GB/T1576的相关规定, 生 雪電进行脱外外理

    7.1.3地下水用作注水时,应符合以下要求

    7.1.6水源井来水水量稳定、水压满足要求时可直接进入处理设施,水量波动较大时宜设储水罐。 7.1.7处理设备的能力应按最大小时供水量计算确定

    7.2.1储水罐不宜少于2座,储水罐的有效容积宜为设计规模4h~6h的用水量 7.2.2过滤器宜采用压力过滤。 7.2.3 过滤器滤速及滤料组成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7.2.4过滤器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当有1台检修时,其余过滤器应保证正常供水。 7.2.5过滤器反冲洗宜用滤后水,或反渗透产生的浓水。 7.2.6过滤器的反洗次数每天不宜超过2次。 7.2.7 过滤器宜布置在室外,北方严寒地区可设在室内,若设在室外需采取防冻措施。 7.2.8加药泵宜采用隔膜计量泵 7.2.9相对布置的过滤器,通道净距不宜小于1.5m,设备台数较多时,每隔4~5台设备应留有巡 回检查通道,通道净距不应小于0.8m。 7.2.10水泵机组布置应符合GB50013的相关规定

    脱盐水系统进水水质除应符合表1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离子交换脱盐装置进水化学耗氧量指标指使用凝胶型强碱阴树脂的要求。 反渗透、电渗析和电脱盐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应根据厂商提供的设计导则确定。 强碱Ⅱ型树脂、丙烯注酸树脂的进水水温不应大于35℃。 电脱盐装置的进水宜为反渗透装置的产品水,进水SiOz<0.5mg/L,总硬度<1mg/L,总 含盐量<10mg/L~25mg/L,总有机碳<0.5mg/L

    表1脱盐系统进水水质要求

    8.2.1一般规定如下:

    Q/SY 06014.22016

    a)脱盐系统的选择应根据进水水质条件和出水水质要求、处理水量、 当地化学药品的供应情况 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脱盐水系统的设计规模应满足净化水厂生产需要。 电渗析装置的出水量应留有20%30%富裕量。 反渗透、电脱盐等装置的出水量应留有30%~50%富裕量。 离子交换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应按树脂性能曲线或参照类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 水处理系统和设备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节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化学品的消 耗用量,应减少废酸、废碱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并应采取处理和处置措施。 原水有机物含量较高时,可同时采用活性炭、吸附树脂、生化处理或其他方法去除有机物。 原水中游离余氯含量超过脱盐水系统进水指标时,宜采用活性炭吸附或加亚硫酸钠等处理 方法除氯。 脱盐处理工艺可参照表2进行选择

    表2脱盐处理工艺选择

    离子交换器;OH一强碱阴离子交换器;D一除二氧化碳器;RO一反渗透装置;H/OH一阴阳混合离子 换器;ED一电渗析器;EDI一连续电脱盐装置

    离子交换器设计应满足以

    · a) 离子交换器设计参数可按GB/T50109的相关要求选用。 b) 离子交换器的交换树脂层高度应通过计算确定,树脂层高度不宜低于1.0m。混合离子交换 器的阳阴树脂比例宜为1:2。 离子交换器再生次数应根据进水水质和再生方式确定,正常再生次数可接每查夜1~2次设 计,当采用程序控制时,也可按2~3次设计。 d 在无垫层的阳、阴离子交换器出口和混合离子交换器出口宜设树脂捕捉器。 离子交换器使用的压缩空气气源应有除油及稳压措施

    8.2.4电渗析装置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2.4 电渗析装置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电渗析器进水阀门前应设流量计、压力表及冲洗排水阀。 b) 电渗析器出口应有事故停水报警或自动切断直流电的设施。 ) 电渗析器出口管的最高压力(液位)宜设真空破坏阀或在倒装的U型管上部设排气管。 电渗析器的进口压力宜小于0.29MPa,并保持压力稳定。 e 电渗析器应设倒换电极和酸洗设备,酸洗用的浓度应小于3%。 .2.5 反渗透装置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反渗透装置宜连续运行,并联使用时应保证各反渗透装置进水端进水均匀。 b) 反渗透装置不宜少于2套,各套反渗透装置的保安过滤器、高压泵应独立设置,并与反渗透 装置串联连接 ) 反渗透装置应设置不合格进水、不合格产水排放措施。 d) 反渗透各段应分别设置清洗接口。 e) 反渗透系统保安过滤器的精度不应低于5um。保安过滤器的滤芯应使于快速更换,不宜采 用带反洗功能的保安过滤器。 f 反渗透装置的高压泵出口处,应设置稳压装置和压力开关报警,在进水管、浓水管上,宜设 置止回阀,在出水侧应有阀门。 g) 反渗透装置应设置加药和清洗设施。 .2.6 电脱盐装置不宜少于2套,浓水宜回收至反渗透装置进口。 .2.7 反渗透加电脱盐工艺适用于酸、碱供应困难和无酸碱排放对环保要求高的地区。 .2.8 脱盐采用电渗析、反渗透或电脱盐时,应设置精密过滤装置。 3.2.9浓水应妥善处置,有条件时应回用油田注水

    8.2.5反渗透装置设计应满足以下要

    8.3. 1一般规定如下

    a) 脱盐水系统使用的药品应选用工业级。 b) 药品储存量应根据药品消耗量、运输距离、包装、供应和运输条件等因素确定,宜按7d~ 15d的消耗量计算。 C) 药品储存和计量设备以及建筑物应采取相应的防水、防腐蚀、通风、除尘和冲洗措施。 8.3.2 酸碱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浓酸或浓碱宜采用负压抽吸、泵输送或自流方式卸车,不宜用压缩空气挤压方式卸车。 b) 采用固体烧碱时,应有吊运和溶解设备, C) 酸、碱储存设备应设置事故快速冲洗设备和事故排放、检修、清洗的措施;排放或溢流的 酸、碱液接人中和池。 d 盐酸储存设备及计量罐的排气管应接人酸雾吸收器,浓硫酸储存设备通气口应装除湿器。 e) 酸、碱储存区域内应设置安全淋浴器及洗眼器。

    Q/SY 06014.22016

    8.3.3超(微)滤装置及反渗透装置加药系统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加约东玩网定从下安求: a)超(微)滤装置及反渗透装置的加药品种、剂量大小应根据原水水质、膜性质、药品来源 确定。 b) 配制药液可采用水力循环或机械搅拌方式。 c)加药方式应采用计量泵

    8.4.1脱盐设备的选择应符合如下要求: 离子交换装置的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容量计算应包括系统中的自用水量。 b) 电渗析装置的数量为5台及以下时,宜设1台备用;当为5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 C 反渗透装置不宜少于2套。当处理水量在10m/h以下时,可设1套。 d) 电脱盐装置不宜少于2套。当处理水量在10m/h以下时,可设1套。 反渗透装置后续是否设置除二氧化碳器,应根据水质确定。 f 除二氧化碳宜采用鼓风式,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真空式。当除二氧化碳器风机由室外吸风时, 宜有滤尘措施。除二氧化碳器的排风口宜设气水分离装置并排至室外空旷处。 g) 除二氧化碳器不宜少于2台。当1台检修时,其余设备应满足正常补给水量的要求。 h) 脱盐水箱的有效容积应不小于1h的处理水量。 1) 反洗水箱的有效容积应为最大1台设备的反洗水量的1.5倍。 8.4.2 设备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反渗透装置宜布置在室内,并应考虑膜元件更换空间。 反渗透装置产品水静背压不得超过膜元件厂家的规定,浓水排放管的布置应保证系统停用 时最高一层膜组件不会被排空。 离子交换器宜布置在室内,气象条件适宜时也可布置在室外。 d) 相对布置的离子交换器阀门全开时,通道净距不宜小于2m,设备台数较多时每隔4~5台设 备应留有巡回检查通道。通道净距不应小于0.8m。 e 水泵机组应集中布置,并按重量设置固定或移动式起吊设备。 f) 加药装置宜集中布置在室内。有粉尘的车间应有通风除尘设施,并与其他车间分开。 g) 酸、碱储槽宜布置在室外,寒冷地区可布置在室内。 h) 酸、碱等的设备应集中布置,并与其他房间隔开,并应采取防腐、通风、冲洗措施。 电渗析器的布置一般采用并列式,相邻两台电渗析器的突出部分的净距应满足。 1)中型多对模装置不应小于1.0m。 2)小型少对模装置不应小于0.8m。 电渗析器的突出部分与墙内壁的净距应不小于1.0m,与动力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2.0m;电渗析间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并应考虑电渗析器的运输、安装、检修的 场地。 k 罗茨鼓风机的布置应考虑噪声的影响,并应采取消声措施 8.4.3 管道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a 跨越人行通道的室内管道,其净高不低于2m,跨越离子交换器时,其净空不应小于4m, 经常操作的阀门不宜高出地面1.6m。高于2m的应有方便阀门操作措施,阀杆的方向不得 向下。 b 经常有人通行的地方,酸碱液管不宜架空,必需架空敷设时,对法兰接头处应采取保护 措施。 ) 动力盘、控制盘的上方,不宜布置液体管道。

    4.1脱盐设备的选择应符合如下要求: 离子交换装置的台数不应少于2台,其容量计算应包括系统中的自用水量。 b) 电渗析装置的数量为5台及以下时,宜设1台备用;当为5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 C 反渗透装置不宜少于2套。当处理水量在10m/h以下时,可设1套。 电脱盐装置不宜少于2套。当处理水量在10m/h以下时,可设1套。 反渗透装置后续是否设置除二氧化碳器,应根据水质确定。 f 除二氧化碳宜采用鼓风式,有条件时也可采用真空式。当除二氧化碳器风机由室外吸风时, 宜有滤尘措施。除二氧化碳器的排风口宜设气水分离装置并排至室外空旷处。 8 除二氧化碳器不宜少于2台。当1台检修时,其余设备应满足正常补给水量的要求。 h) 脱盐水箱的有效容积应不小于1h的处理水量。 1) 反洗水箱的有效容积应为最大1台设备的反洗水量的1.5倍。 4.2 设备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a 反渗透装置宜布置在室内,并应考虑膜元件更换空间。 反渗透装置产品水静背压不得超过膜元件厂家的规定,浓水排放管的布置应保证系统停用 时最高一层膜组件不会被排空。 C 离子交换器宜布置在室内,气象条件适宜时也可布置在室外。 d) 相对布置的离子交换器阀门全开时,通道净距不宜小于2m,设备台数较多时每隔4~5台设 备应留有巡回检查通道。通道净距不应小于0.8m。 e) 水泵机组应集中布置,并按重量设置固定或移动式起吊设备。 f) 加药装置宜集中布置在室内。有粉尘的车间应有通风除尘设施,并与其他车间分开。 g) 酸、碱储槽宜布置在室外,寒冷地区可布置在室内。 h) 酸、碱等的设备应集中布置,并与其他房间隔开,并应采取防腐、通风、冲洗措施。 1) 电渗析器的布置一般采用并列式,相邻两台电渗析器的突出部分的净距应满足。 1)中型多对模装置不应小于1.0m。 2)小型少对模装置不应小于0.8m。 电渗析器的突出部分与墙内壁的净距应不小于1.0m,与动力设备的净距不应小于1.5m~ 2.0m;电渗析间的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并应考虑电渗析器的运输、安装、检修的 场地。 k 罗茨鼓风机的布置应考虑噪声的影响,并应采取消声措施。 4.3 管道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跨越人行通道的室内管道,其净高不低于2m,跨越离子交换器时,其净空不应小于4m, 经常操作的阀门不宜高出地面1.6m。高于2m的应有方便阀门操作措施,阀杆的方向不得 向下。 b 经常有人通行的地方,酸碱液管不宜架空,必需架空敷设时,对法兰接头处应采取保护 措施。

    8.4.3管道布置应符合如下要求: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 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见表A.1和表A.2。

    1推荐水质主要控制指

    A.2推荐水质辅助性担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蒸汽锅炉给水水质

    Q/SY 06014.22016

    表B.1给水水质指标

    Q/SY06014.2—2016附 录(规范性附录)热水锅炉给水水质热水锅炉给水水质见表C.1和表C.2。表 C.1采用锅外水处理的热水锅炉水质水样项目标准值浊度,FTU≤5.0硬度,mmol/L≤0.60pH值(25℃)7. 0~11. 0给水溶解氧",mg/L≤0.10油,mg/L≤2.0全铁,mg/L≤0.30pH值(25℃)9.0~11.0锅水磷酸根°,mg/L5.0~50.0注:#硬度的计量单位为一价基本单元物质的量的浓度,溶解氧控制值适用于经过除氧装置处理后的给水。额定功率大于或等于7.0MW承压热水锅炉给水应除氧;额定功率小于7.0MW的承压热水锅炉如果发现局部氧腐蚀,也也应采取除氧措施。通过补加药剂使锅水pH值(25℃)控制值在9.0~11.0。适用于锅内加磷酸盐阻垢剂。采用其他阻垢剂时,阻垢剂残余量应符合药剂生产厂规定的指标。表 C. 2单纯采用锅内加药处理的热水锅炉水质水样项目标准值浊度,FTU≤5. 0硬度",mmol/L≤6.0给水pH值(25℃)7. 0~11. 0油,mg/L≤2.0pH值(25℃)b9. 0~11.0锅水磷酸根,mg/L10.0~50.0注1:又对于额定功率小于或等于4.2MW水管式和锅壳式的承压热水锅炉和常压热水锅炉,同同时采用锅外水处理和锅内加药处理时,给水和锅水水质也可参照本表的规定。注2:硬度的计量单位为一价基本单元物质的量的浓度,使用与结垢物质作用后不生成固体不溶物的阻垢剂,给水硬度可放宽至小于或等于8.0mmol/L。适用于锅内加磷酸盐阻垢剂。采用其他阻垢剂时,阻垢剂残余量应符合药剂生产厂规定的指标。14

    Q/SY 06014.22016

    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表D.1锅炉给水水质

    氢电导率(25℃) 溶解氧 铁 铜 钠 二氧化硅 过热蒸汽压力 μS/cm 硬度 炉型 ug/ L μg/ L μug/ L μug/ L μg/ L MPa 标准值 期望值 μmol/L 标准值标准值期望值标准值期望值标准值期望值 直标准值期望值 3.8~5.8 ≤2. 0 ≤15 ≤50 ≤10 一 一 5. 9~12. 6 ≤0.30 一 ≤7 ≤30 ≤5 一 一 一 汽包炉 12. 7~15. 6 ≤0.30 一 ≤7 ≤20 ≤5 一 一 一 >15. 6 ≤0. 15 ≤0.10 ≤7 ≤15 ≤10 ≤3 ≤2 一 一 ≤20 ≤10 5.9~18. 3 ≤0. 15 ≤0.10 ≤7 ≤10 ≤5 ≤3 ≤2 ≤5 ≤2 ≤15 ≤10 直流炉 >18. 3 ≤0.15 ≤0.10 ≤7 ≤5 ≤3 ≤3 ≤1 ≤3 ≤2 ≤10 ≤5

    注1:没有凝结水精处理除盐装置的机组检测试验,给水氢电导率应大于0.3uS/cm

    主1:没有凝结水精处理除盐装置的机组,给水氢电导率应大于0.3μS/cm 注2:加氧处理时,溶解氧指标按表D.2控制

    表 D.2加氧处理给水pH值、氢电导率、溶解氧的含量和 TOC标准

    路桥管理及其他Q/SY 06014.22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2部分:取水及净化处理 Q/SY 06014.2—2016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内部发行) <1230毫米16开本1.25印张36千字印1 年4月北京第1版2016年4月北京第1次 书号:155021·18319定价:18.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2016年4月北京第1版2016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18319定价:18.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
  • 相关专题:
专题: 水利图纸、图集 |海洋标准 |硅钢片标准 |螺钉标准 |钢丝绳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