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06014.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3部分:采出水处理.pdf

  • Q/SY 06014.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3部分:采出水处理.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7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9-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给排水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Q/SY 06014.3-2016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3部分:采出水处理

    含聚采出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含聚采出水性质、处理后水质的要求,通过试验或根据相似工程 经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其净化工艺宜分为除油、混凝分离及过滤三部分。 4.3.3.3高含盐采水处理出应符合以下规定: a) 高含盐采出水处理可采用蒸发或膜法脱盐工艺, ) 处理工艺流程及主要处理设备的选择,应以原水的水质和注汽锅炉给水水质的要求为依据, 结合生产规模、当地条件及未来原水水质变化的可能性,并参照相似水处理站的运行经验,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3.3.4高含硫采出水处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a)高含硫采出水进采出水处理系统时,应对水进行脱硫化氢处理,处理后水中硫化氢含量不宜 大于10mg/L b)水处理后用于回注时,其工艺可选择沉降、气浮、过滤等处理流程。 4.3.4偏远、沙漠油气田采出水处理装置宜采用组装化、撬装化设计

    5.1.1调储罐应符合以下要

    b) 调储罐缓冲时间可按2h设计。 调储罐应设置收油设施,必要时也可设置排泥设施。 2除油罐(沉降罐)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除油罐(沉降罐)沉降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列参数执行: 水驱油田沉降时间宜为3h~4h。 2) 聚驱油田沉降时间宜为6h~8h。 稠油油田、三元复合驱油田沉降时间可适当延长。 b) 除油罐(沉降罐)不宜少于2座。 c) 除油罐(沉降罐)应设收油设施市政定额、预算,可连续收油或间歇收油,油层厚度不应超过0.8m。 d) 罐内温度低于污油凝固点时,油层内应设加热设施。 e) 除油罐(沉降罐)应设排泥设施,可采用下列方式排泥: 清扫口人工清泥。 2) 排泥泵抽吸。 3) 负压排泥器排泥。 4) 静压穿孔管排泥。 f)除油罐(沉降罐)结构设计应执行SY/T0083及GB50428

    5.1.2除油罐(沉降罐)应符合以下要求

    5.1.3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沉降时间、药剂品种、加药量、混合反应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 )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沉降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列参数 执行: 1)水驱油田沉降时间宜为2h~3h。 2 聚驱油田沉降时间宜为3h5h。 3) 稠油油由、三元复合驱油由沉降时间可适当延长。 4)当罐内设置斜板(管)等措施时,沉降时间可适当减少。 药剂与水的混合应快速、均匀,可采用机械混合或水力混合。药剂应在水流造成剧烈紊动的 条件下投人,一般混合时间为10s~30s(对高分子混凝剂只要求达到均匀混合,并不要求快 速)。 d 混凝设备应靠近絮凝、沉降等构筑物,采用管道连接时,管内流速宜为0.8m/s~1.0m/s。 e)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不宜少于2座。 f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应设收油设施,可连续收油或间歇收油 g) 罐内温度低于污油凝固点时,油层内应设加热设施。 h)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应设排泥设施,可采用下列方式排泥: 1 清扫口人工清泥。 2) 排泥抽吸 3) 负压排泥器排泥。 静压穿孔管排泥。 1) 混凝除油罐(混凝沉降罐)结构设计应执行SY/T0083及GB50428。 5.1.4 压力除油器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压力除油器的选择应根据采出水性质、处理后水质要求、设计水量,通过实验或相似工程经 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b) 压力除油器不宜少于2座。 ) 压力除油器应设收油设施,可连续收油或间款收油。 d 来水压力和流量应保持稳定,升压泵宜采用螺杆泵或低转速离心泵。 e 压力除油器顶部应设排气口,底部应设排污口。 5.1.5 浮选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气浮机宜在下列情况采用: 1)水中原油粒径较小、乳化较严重;

    a)气浮机宜在下列情况采用

    1)水中原油粒径较小、乳化较严重; 2)油水密度差小的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污水。 气浮机的类型及气源应根据污水的性质,通过试验或按相似工程经验,经技术经济比较确 定,宜选择成熟可靠的气浮设备。 C) 气浮单元不宜少于2座。 d) 采用气浮机时,应配套使用适宜的水处理药剂。 e) 采出水处理系统中,气浮机前,宜设置除油罐。 f) 气浮机应设收油及排泥设施。

    索,结合站场地形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过滤器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应符合SY/T05 有关规定。

    5.2.2过滤器的台数应根据过滤器型式、设计水量、操作运行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确定,但不宜少于2台。 5.2.3过滤器滤速选择,应根据进出水水质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没有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可按 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运行经验确定。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常用过滤器滤速可参照GB50428的 有关规定确定。 5.2.4过滤器冲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滤料层组成、配水配气系统形式,通过试验确定,没有试验 条件的情况下,可按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经验确定。冲洗水应为净化水,水温不应低于污水中原 油凝固点。反冲洗时可加入适量的清洗剂。 5.2.5粒状滤料过滤器宜采用自动控制变强度反冲洗。反冲洗强度应通过试验确定,没有试验条件 的情况下,可按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经验确定。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过滤器反冲洗强度可参照 GB50428的有关规定确定。 5.2.6滤料应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可采用石英砂、磁铁矿、核桃壳、改性纤维球等, 并应进行检验。滤料选择应符合CJ/T43的有关规定。 5.2.7滤料及垫料的组成及填装厚度,应根据进出水水质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没有试验条件的情 况下,可按相似条件下已有过滤器的运行经验确定。 5.2.8重力过滤器宜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压力过滤器宜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

    5.3.1生物膜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3.1生物膜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a) 生物接触法的设计数据宜通过试验或相似工程经验,经技术经济对比后确定。 b) 生物接触氧化池前后应设预处理设施,进水石油类含量不宜大于20mg/L。 ) 当进水水质或水量波动大时,生物接触池前应设均质池。 d 生物接触氧化池后应设沉淀区或沉淀池。 e) 生物接触池内填料应采用对微生物无毒害、易挂膜、质轻、高强度、抗老化、比表面积大和 空隙率高的填料,填充率不宜小于70%。 生物接触池及沉淀池均不宜少于两格,并联运行。生物接触池进出水应设整流设施。 g 生物接触池后宜设监护池,监护池有效容积易按2h的设计水量确定。 h) 生物膜水解酸化池、生物膜接触氧化池、供氧设备及污泥设施设计应符合SY/T6852的有 关规定

    5.3.2稳定塘法应符合以下要求!

    塘址不应设在生活区。 b) 稳定塘的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及相似工程经验确定。 C 稳定塘的分格数不宜少于两格。 d) 稳定塘前应设预处理设施,进水含油量宜小于15mg/L。 e) 多级稳定塘前宜布置成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运行的型式;宜采用多种类型稳定塘串联方式; 串联的级数不宜少于3级。 f 采用稳定塘面积受限时,可考虑预先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或消减COD.含量进行设计。 g 稳定塘系统应在出流处设置计量设施。 h 市设计应符合SY/T6852的有关规定

    5.3.3菌种和营养剂应符合以下要求

    菌源按合适比例投人生物处理构筑物后,通过外加市政污水、石油炼制污水或生活污 并控制适宜的污染物浓度和水力条件,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生物量达到一定数量后,间

    或递增进水,对微生物进行驯化。 C 在运行过程中,应根据来水水质特性,适当补充菌源和营养剂。 营养剂的品种、投加量及混合方式应根据试验资料或类似运行经验确定 油田污水生物处理站宜设置营养剂投加设施

    5.4特殊水型采出水处理工艺

    5.4.1密闭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

    5.4.1密闭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采用密闭工艺时宜采用压力式处理构筑物。当采用常压处理构筑物时,应采取微正压气体密 闭或机械隔氧措施。 b) 密闭系统调压方式宜采用低压气柜或调压阀调节。气柜容积不宜小于各密闭容器最大调节 容积之和的1.1倍。 c) 密闭系统及组件设计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符合GB50428的有关规定。 5.4.2 水质改性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 a) 水质改性工艺应设缓冲调节罐用于原水的缓冲、均质和部分浮油的沉降。 b) 缓冲调节罐出水加入以镁、锌、钙为主要成分的离子调整剂,改善水质净化条件,降低成 垢离子及腐蚀离子含量。 c 反应罐沉降时间、混合反应时间应根据试验确定。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下列参数执行: 1)反应罐沉降时间宜为1h~1.5h。 2)混合反应时间不宜小于60s。 d) 反应罐应设收油和排泥设施,罐内宜设斜板(管)。 e) 反应罐宜与沉降设施分开设置,反应器规格应根据水量、加药量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综合 瑞宝

    5.4.3MVC脱盐处理工艺应符合以下要求

    a)进人MVC脱盐处理工艺的原水含油量不宜大于5mg/L,悬浮固体含量不宜大于10mg/L b) MVC工艺的设计产水率不宜低于80%。 C) MVC除盐处理工艺宜采用集中自动化控制 当MVC出水总硬度达不到注汽锅炉给水水质条件时,应在MVC之后设置软化处理工艺。 MVC装置宜与采出水处理站或注汽站合建

    5.1污水回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回收水池宜设两格,回收水罐宜设两座。 b) 回收水罐(池)应采用高位进水。 压力过滤时,宜采用回收水罐。重力过滤时,应采用回收水池。回收水罐(池)宜设排泥设 C 施和收油设施。 d) 反冲洗排水进入回收水罐(池)或进人排泥水系统,应通过试验或相似工程经验确定。 e) 反冲洗排水采用回收水罐时,站内应设置各构筑物低位排水的接收池。 污水回收宜连续均匀输至除油罐(或调储罐)前

    5.5.2污油回收应符合以下要求

    a)污油耀有效容积的计算成符合B50428的有关规定 污油罐宜保温,罐内宜设加热设施,污油罐加热量计算应符合GB50428的有关规定。 污油宜连续均匀输送原油脱水站。 d)污油罐宜设1座,且容积不宜大于200m

    5.5.3污泥处理应符合以下要求!

    a)采出水处理站排泥水处理应包括除油罐(或调储罐)排泥水、沉降罐排泥水、反冲洗回收罐 (池)排泥水或过滤器反冲洗排水等 b) 排泥水处理过程中分离出的清液应回收,回收水宜均匀连续输至除油罐(或调储罐)前或 排人排泥水调节罐(池)进行处理。 排泥水处理工艺流程可由调节、浓缩、脱水及泥渣处置四道工序或其中部分工序组成,应根 据采出水处理站相应构筑物的排泥机制、排泥水量、排泥浓度确定工序的选择。 d 处理构筑物排泥水平均含固率大于2%时,经调节后可直接进行脱水而不设浓缩工序。 e 脱水工艺的选择应根据浓缩后泥水的性质,最终处置对脱水泥渣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后 选用,可采用板框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或自然干化。 f)干化场的干化周期、干泥负荷宜根据小型试验或根据泥渣性质、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雨 量、年平均蒸发量等因素,可按相似地区经验确定。 8 脱水设备的台数应根据所处理的十泥量、设定的运行时间确定。 h) 泥水在脱水前若进行化学调质,药剂种类及投加量宜由试验或按相同机型、相似排泥水性 质的运行经验确定。 脱水机滤液及脱水机冲洗废水宜回流至排泥水调节池或浓缩罐(池)。 j 输送浓缩泥水的管道应适当设置管道冲洗进水口和排水口。 k)脱水后泥渣宜运到环保部门指定的堆放场进行集中处置或处理

    5.6.1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应符合GB50016,GB50183及SY/T0048的有关规定。 5.6.2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并应结合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紧凑布置,节 约用地。处理站的土地利用系数不应小于60%。 5.6.3总平面布置应保证工艺流程顺畅、物料流向合理、生产管理和维护方便。采出水处理站与油 气处理站合建时,可对同类设备进行联合布置。 5.6.4站内附设变电室时,变电室应位于站场一侧,方便进出线,并宜靠近负荷中心。 5.6.5站内应设生产及消防道路,道路宽度宜结合生产、防火与安全间距的要求,并应考虑系统管 道和绿化布置的需要,合理确定。

    5.6.2总平面布置应充分利用地形,并应结合气象、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紧凑布置,节 约用地。处理站的土地利用系数不应小于60%。 5.6.3总平面布置应保证工艺流程顺畅、物料流向合理、生产管理和维护方便。采出水处理站与油 气处理站合建时剪力墙标准规范范本,可对同类设备进行联合布置。 5.6.4站内附设变电室时,变电室应位于站场一侧,方便进出线,并宜靠近负荷中心。 5.6.5站内应设生产及消防道路,道路宽度宜结合生产、防火与安全间距的要求,并应考虑系统管 道和绿化布置的需要,合理确定。 5.6.6处理站应设置围墙,站场围墙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建造,围墙高度不宜低于2.2m。 5.6.7特殊地质条件的竖向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a) 湿陷性黄土地区,应有迅速排除雨水的地面坡度和排水系统,场地排水坡度不宜小于 0.5%,并应符合GB50025的有关规定。 b) 岩石地基地区、软土地区、地下水位高的地区,不宜进行挖方。 盐渍土地区,采用自然排水的场地设计坡度不宜小于0.5%,并应符合SY/T0317的有关 规定。 5.6.8处理站的防洪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有关规定。 5.6.9站内的防洪设计标高应比按防洪设计标准计算的设计洪水水位高0.5m。 5.6.10采出水处理工艺的水力高程设计宜充分利用地形。 5.6.11管道布置应与总平面、竖向布置及工艺流程统一考虑,管道的敷设力求短捷,并应使管道之 间、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面和竖向上相互协调;管道布置可按走向集中布置成管廊带,宜平 行于道路和建(构)筑物。 5.6.12管道敷设方式应根据场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组成处理工艺流程的各构筑物的水力高 程条件和维护管理要求等因素确定。

    5.6.10采出水处理工艺的水力高程设计宜充分利用地形。 5.6.11管道布置应与总平面、竖向布置及工艺流程统一考虑,管道的敷设力求短捷,并应使管道之 间、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在平面和竖向上相互协调;管道布置可按走向集中布置成管廊带,宜平 行于道路和建(构)筑物。 5.6.12管道敷设方式应根据场区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组成处理工艺流程的各构筑物的水力高 程条件和维护管理要求等因素确定

    程条件和维护管理要求等因素确定

    5.6.13站内架空油气管道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间距应符合GB50350相关规定的要求。 5.6.14 理地管道与电缆、建(构)筑物平行的最小间距应符合GB50350相关规定的要求 5.6.15 地上管道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架空管道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2.2m,管墩敷设的管道管底距地面不宜小于0.3m。 b) 管廊带下面有泵或其他设备时,管底距地面高度应满足机泵或设备安装和检修的要求。 c) 地上管道和设备的涂色应符合SY/T0043的有关规定。 5.6.16 站内架空管道跨越道路时,桁架底面距主要道路路面(从路面中心算起)不宜小于5.5m 距人行道路面不应小于2.2m。 5.6.17 蒸汽、热(回)水及其他管道的热补偿应与管网布置统一考虑,宜利用自然补偿。 5.6.18 站内管道宜在下列部位设置固定支座: a) 在构筑物前的适当部位。 b) 露天安装机泵的进出口管道上。 ) 穿越建筑物外墙时,在建筑物外的适当部位。 d 两组补偿器的中间部位。 5.6.19 管道设计除符合本部分的规定外,还应符合SY/T0048,GB50013和GB50014的有关 规定。

    6.1.1pH值调节剂采用盐酸或硫酸时,应密闭贮存和密闭投加。 6.1.2药剂仓库地坪高度的确定应便于药剂的运输、装卸,当不具备条件时可设置装卸设备。 6.1.3药剂的储备量应根据药剂的供应和运输条件确定,固体药剂宜按15d~20d用量计算,液体药 剂宜按5d~7d用量计算,偏远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定。 6.1.4药库应根据贮存药剂的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蚀、防粉尘、防潮湿、防火、防爆、防毒及通风 等措施。

    6.2.1采出水处理药剂种类的选择应根据污水的原水水质特性、处理后水质指标、工艺流程特点 确定。 6.2.2多种药剂投加时应进行配伍性试验,合格后才可使用。 6.2.3药剂品种的选择、投加量及混合、反应方式应通过试验确定。没有试验条件的情况下,可按 相似条件下采出水处理站运行经验确定。 65.2.4药剂投配宜采用液体投加方式,可采用机械或其他方式进行搅拌。 6.2.5药剂的配制次数应根据药剂品种、投加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每日不宜超过3次。 6.2.6药剂投加宜采用加药装置,加药泵宜采用隔膜式计量泵。加药装置应充分考虑药液的腐蚀性, 并应设置排渣、疏通等措施。 6.2.7投药点的位置应根据采出水处理工艺要求,结合药剂的性质和配伍性试验,合理设置。尚未 取得试验结果时,可按下列位置投加: a) 絮凝剂、助凝剂投加在沉降分离构筑物进口管道;采用接触过滤时,絮凝剂投加在滤前水 管道。 b 浮选剂投加在气浮选机进口管道,

    d)滤料清洗剂投加在滤罐的反冲洗进水管道。 e)缓蚀阻垢剂、pH值调节剂投加在原水管道 6.2.8同一药剂多点投加时电镀标准,应分别设计量设施。

    Q/SY 06014.32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油气田地面工程给排水设计规范 第3部分:采出水处理 Q/SY 06014.3—2016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北京安定门外安华里二区一号楼) 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排版印刷 (内部发行) 880×1230毫米16开本1印张26千字印1—1000 2016年4月北京第1版2016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书号:155021·18320定价:12.00元 版权专有不得翻印

    ....
  • 相关专题:
专题: 角钢标准 |海洋标准 |食用油标准 |蝶阀标准 |电力弱电设计、计算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