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 GBZ 106—2020职业性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 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651.7K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30
  • 发 布 人: 丫丫乐开了花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其他资料,pdf格式,下载需要1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6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与处理

    有明确的从事相关放射性工 长期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亦可由急性放射 性皮肤损伤迁延而来,

    6. 1. 2吸收剂量

    累积吸收剂量(或分割照射剂量)大于15Gy稀土标准,由急性损伤迁延而来的剂量大于5Gy。吸收剂量计 算方法具体参考GBZ/T244。

    主放射性皮肤损伤6个月以后可迁延为慢性改变。皮服 各损伤深度的分度均有其典型的临床 出分度诊断

    GBZ 1062020

    表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度诊断标准

    必要时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6.2.1I度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应妥善保护局部皮肤避免外伤及过量照射,并作长期观察。 6.2.2ⅡI度损伤者,应视皮肤损伤面积的大小和轻重程度,减少射线接触或脱离放射性工作,并给予 积极治疗。

    6.2.3IⅢI度损伤者,应脱离放射性工作,并及时给予局部和全身治疗。对经久不愈的溃疡或严重的皮 肤组织增生或萎缩性病变,应尽早采取手术治疗和正确的护理措施。参见附录D和附录E。

    6.2.3IⅢI度损伤者,应脱离放射性工作,并及时给予局部和全身治疗。对经久不愈的溃疡或严重的反

    7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与处理

    7. 1. 2临床表现

    放射性皮肤癌临床表现为以下特点: a)肿瘤发生在受电离辐射损害部位皮肤并排除皮肤转移癌的可能性。 b)有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a~20a,最长可达30a。 c)癌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慢性皮炎、角化增生或长期不愈的溃疡。 d)放射性皮肤癌的分期和临床表现详见附录F

    7. 1. 3 组织病理学

    放射性皮肤癌的处理应该遵照早期预防、卓期发现、早期治疗的原则,具体如下: a)已确定为由电离辐射引起的皮肤组织损伤的患者,应脱离放射线工作。 对受到电离辐射引起的皮肤损害区域涂抹防护油膏,避免皮肤皲裂、破溃。 受电离辐射损害部位皮肤出现不易愈合的溃疡或明显肿物增生时尽早手术切除。 1)对慢性放射性皮肤损害惠者应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GBZ 1062020

    e)对发生在受电离辐射损害部位皮肤有长期不愈的溃疡或角化增生应做病理检查。一且病理 发生癌变,应明确分期,尽早采用手术治疗。 对于已经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需要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有条件时可联合 调节剂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参见附录D和附录G。

    或角化增生应做病理检查。一且病理确诊 发生癌变,应明确分期,尽早采用手术治疗。 f)对于已经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时,需要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有条件时可联合免疫 调节剂治疗。同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参见附录D和附录G。

    GBZ 106202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局部超剂量限值的受照史、吸收剂量和逐渐显示出来的皮肤表 现,并应除外霉菌感染、扁平疣、慢性湿疹及其他非放射性接触性皮炎等疾病。 本标准给出的引起某些皮肤损伤的吸收剂量阈值仅是参考值,其临床分度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 依据。

    GBZ 1062020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 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原理与方法依据人体表各部位红外线辐射量多少即表面皮肤温度的变化大 红外线摄像机准确地捕捉这些红外线,再通过计算机测温分析系统将其转换成图像显示出来。以! 出局部损伤程度,从而作出正确诊断。 红外线热成像温度变化在诊断中的意义: a)红斑水肿期温度升高; b)水疱坏死区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越高,损伤越重; d)温度改变的区域与损伤范围基本一致。 因此,温度变化与照射剂量损伤程度相关,可作为诊断损伤程度与范围的指标和依据之

    GB7 1062020

    .1.11度损伤需要密切观察受照部位毛发脱落及毛囊丘疹的表现及变化。 0.1.2II度损伤需要密切观察红斑出现的时间以及颜色、范围的变化,观察皮肤瘙痒、灼热、灼痛的 变化,以及皮肤有无干燥、脱屑、脱毛等症状。避免皮肤遭受摩擦、搔抓等机械性刺激;输液时避开皮 肤损伤部位。 D.1.3III度损伤需要密切观察受照射局部红斑色泽变化,瘙痒、烧灼感、肿胀及疼痛程度。出现小水 疱时,注意保护好水疱,防止破溃,让其自然吸收、干瘾;当小水疱融合成大水疱且水疱张力逐渐增大 时,可在无菌条件下抽出疱液并加压包扎。发现疱液浑浊且周围有明显的炎性反应或水疱已破溃时,要 剪除疱皮,以防加重感染。 D.1.4IV度损伤需要密切观察红斑、水疱、溃疡、组织坏死的范围及程度。对于小于3cm的溃疡面,遵 医嘱使用抗感染、促进上皮细胞生长的药物局部湿敷,并给予镇静、止痛药物控制疼痛;坏死、溃疡超 过3cm者,用0.9%生理盐水局部冲洗,必要时清创。 0.1.5III度、IV度损伤者,有条件时最好安置在保护性隔离环境中,实行全环境保护。

    D.2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D.2.1I度损伤需要观察损伤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症状,干燥、瘙痒明显时局部使用润肤霜、膏, 既滋润皮肤又减轻痒感,避免因搔抓皮肤加重皮肤损伤;脱屑明显时用温开水清洁皮肤,及时更换床单, 保持床单清洁。 0.2.2II度损伤需要观察受损部位皮肤色素沉着情况,有无弹性、水肿及疼痛情况,局部有过度角化, 脱屑、皱裂时使用软化组织的霜或膏;水肿明显时,抬高惠肢;疼痛时,给予对症处理。 .2.3I度损伤早期或者伴有小面积溃疡时,使用促进创面愈合的霜、营,或者根据溃疡渗出物细菌 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溶液湿敷;局部疼痛剧烈时,可局部使用止痛药物。若创面 较深、经久不愈,待感染基本控制后,进行进一步治疗

    D.3.1术前护理措施

    D.3.1.1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便器,防止术后尿潴留、便秘;指导患 者深呼吸和咳嗽,预防术后呼吸道并发症。 0.3.1.2术前创面或者溃疡区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遵医嘱选用有效抗生素进行湿敷,每日1次~2次;取 皮区常规备皮。

    D.3.2术后护理措施

    GBZ 1062020

    D.3.2.1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以防呼吸道并发症。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禁食水 6h,可用清洁棉签湿润口唇。术后6h禁食水,待麻醉反应完全消失后给予适量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 食、普食。患者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易引起便秘、腹胀,应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品,并鼓励多饮水。 0.3.2.2注意观察术区切口、移植物(皮瓣、皮片)的温度、色泽变化,以及术区渗出情况,如渗出 较多及时更换敷料,保持术区清洁。若术区留置负压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保持 床单清洁、干燥、平整,用软枕衬垫改变体位,骨隆突部位敷贴皮肤保护膜,防止局部长期受压,翻 身时避免拖拽、推拉,必要时使用防压疮气垫床。 0.3.2.3及时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镇痛措施,必要时遵医崛给予镇痛药

    .3.3.1对于手术去除病变肢体致残者给予心理疏导,协助生活护理,加强功能锻炼,提高患者出院 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0.3.3.2四肢功能部位手术者切口愈合后及时进行功能锻炼,特别是关节屈伸功能训练,由被动到主 动锻炼。 0.3.3.3术后根据医嘱督促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锻炼,防止血栓形成,促进身体康复

    .1.1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和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饮食。 .1.2间断应用改善微循环及抗自由基的药物。 .1.3如合并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时,应按照GBZ105进行处理。

    GB7 1062020

    E.2.1I度损伤无须特殊治疗,可用润肤霜、膏,保护皮肤。 E.2.2II度损伤具有角质增生、脱屑、皱裂,使用含有脲素类药物的霜或膏软化角化组织或使用刺激 性小的霜膏保护皮肤。 .2.3II度损伤早期或伴有小面积溃疡,局部可使用含维生素B12的溶液或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Zn的抗生素类霜、膏,促使创面加速愈合。创 面出现长期不愈合或反复破溃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对严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应适时施行彻底的局部扩大切除手术,再用皮片或皮瓣等组织移植, 乍创面修复。手术治疗的指征如下: a)皮肤有严重角化、增生、萎缩、皱裂、疣状突起或破溃者; b)皮肤疤痕畸形有碍肢体功能者; c)经久不愈的溃疡,其面积较大较深,周围组织纤维化,血供较差者。

    GBZ 1062020

    (资料性附录) 皮肤癌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

    F.1.1原发肿瘤(T)分期

    Tx: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未发现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i:肿瘤最大直径<2cm。 T2肿瘤最大直径≥2cm,但<4cm。 T3:肿瘤最大直径≥4cm,或者存在轻微骨侵蚀、累及皮下神经或深部浸润。 T:任何大小的肿瘤侵及破坏骨皮质和(或)骨松质、骨髓。 注:T:中的深部浸润为被定义为浸润深度超过皮下脂肪或大于6mm(测量方法为从临近正常皮肤的颗粒细胞层至肿 基底)。若多个肿瘤同时发生,应以最高T分级的肿瘤作分级,并在括弧中指明肿瘤数目,如T2(5)

    Tx:无法对原发肿瘤作出估计。 T:未发现原发肿瘤。 Tis:原位癌。 Ti:肿瘤最大直径<2cm。 T2肿瘤最大直径≥2cm,但<4cm。 T3:肿瘤最大直径≥4cm,或者存在轻微骨侵蚀、累及皮下神经或深部浸润。 T:任何大小的肿瘤侵及破坏骨皮质和(或)骨松质、骨髓。 注:T:中的深部浸润为被定义为浸润深度超过皮下脂肪或大于6mm(测量方法为从临近正常皮肤的颗粒细胞层至肿 基底)。若多个肿瘤同时发生,应以最高T分级的肿瘤作分级,并在括弧中指明肿瘤数目,如T2(5)

    1.2区域淋巴结(N)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o: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 N2: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但<6cm。或存在多个同侧区域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或存在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 N3:存在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cm。或任何大小数量位置的淋巴结并临床证实存在 淋巴结外侵犯。 N: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

    Nx:无法对区域淋巴结作出估计。 No: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Ni: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 N2: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但<6cm。或存在多个同侧区域 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或存在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6cm。 N3:存在淋巴结转移水电站标准规范范本,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cm。或任何大小数量位置的淋巴结并临床证实存在 淋巴结外侵犯。 N4:存在单个同侧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

    F.1.3远处转移(M)分期

    G.1.1加强营养,避免皮肤破损的感染,适当使用提高免疫力药物 G.1.2全身抗肿瘤药物的使用。 G.1.3如合并外照射慢性放射病时,应按照GBZ105进行处理

    GB7 1062020

    G.2.1仅针对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 G.2.2局部肿瘤浸润皮肤部位,涂抹润肤霜、膏,保护皮肤,防止出现皮肤破损。 G.2.3已经形成癌性创面的需要局部涂抹抗生素乳防止局部感染、必要时全身使用抗生素。 G.2.4癌性创面紧邻大血管、神经、骨骼及关节的需要积极保护比邻器官功能。 G.2.5放射性皮肤癌对常规化疗药物不敏感,应对切除的肿瘤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后筛选敏感的抗肿瘤 药物进行全身治疗。 G.2.6有条件时可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G.3.1尽早采用手术治疗TZZB标准规范范本,切除癌变组织外,还应连同放射损伤病变皮肤一并切除,应用皮肤皮片移 植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G.3.2发生在四肢(或指)的放射性皮肤癌考虑截肢(指)时,应慎重。若肿瘤未侵犯骨膜尽量避免 截肢(指)。 G.3.3怀疑有淋巴结转移时,应进行淋巴结活检手术,一旦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应行淋巴结清扫手术 G.3.4检查发现其他器官有肿瘤转移可能,应行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若转移病灶影响重要器官功能 应予以手术切除。

    ....
  • 相关专题: 皮肤疾病  

相关下载

专题: 固定资产标准 |装修设计教程 |检测试验 |装修工艺、技术 |市政工艺、技术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