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技术规范.pdf

  • 氧化沟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0.9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11-10
  • 发 布 人: 13803738071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其他资料,pdf格式,下载需要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生态环境类

    5.1.3不同构筑物的设计流量

    5.1.3.1提升泵房、格栅并、沉砂池宜按合流污水设计流量计算。 5.1.3.2初沉池宜按旱流污水流量设计,并用合流污水设计流量校核,校核的沉淀时间不宜小于 5.1.3.3反应池和二沉池按旱流污水量计算,必要时考虑一定的合流水量。 5.1.3.4反应池后的管道等输水设施应按最高日最高时污水流量设计。

    城镇污水的设计水质应根据实际测定的调查资料确定,其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应符合HJ/T 定。无调查资料时,可按下列标准折算设计:

    氧化沟的污染物去除率可按照表2计算!

    通信标准表2氧化沟污染物去除率

    6.1.1出水直接排放时,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要求;排入下一级处理单元时,应符合下一级处 理单元的进水要求。 6.1.2沟内流态应呈现整体混合、局部推流,进水量远低于池内循环混合液量,形成溶解氧(DO)梯 度。 6.1.3进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时,宜设置调节水质、水量的设施。 6.1.4沟内污泥浓度宜维持在2000~4500mg/L。 6.1.5沟底最低流速不宜小于0.3m/s。 6.1.6 根据脱氮除磷要求,可设置单独的厌氧区(池)、缺氧区(池)。 6.1.7 工艺设计应考虑具备可灵活调节的运行方式。 6.1.8 工艺设计应考虑水温的影响。 6.1.9 氧化沟可按两组或多组系列布置,多组布置时宜设置进水配水井。 6.1.10进水泵房、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和二沉池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中的有关规定

    6.2.1进水系统前应设置格栅,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应设置沉砂池。 6.2.2悬浮物(SS)高于BODs设计值1.5倍时,生物反应池前宜设置初沉池。 6.2.3当进水水质不符合5.2.3规定的条件或含有影响生化处理的物质时,应根据进水水质采取适当的 前处理工艺。

    6.3.1氧化沟宜采用以下流程:

    6.3.2可根据场地、水质、水量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沟型,主要工艺类型详见附录A,变形工艺详见附 录B。 6.3.3单槽氧化沟、双槽氧化沟、竖轴表曝机氧化沟、同心圆向心流氧化沟、微孔曝气氧化沟宜单独 沉池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6.4池容计算和主要设计参数

    6.4.1去除碳源污染物

    4.1.1当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时,生物反应池的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1)按污泥负荷计算:

    2)按污泥泥龄计算:

    式中:V一一生物反应池的容积,m; S。一生物反应池进水BODs质量浓度,mg/L; S。一生物反应池出水BODs质量浓度,mg/L,当去除率大于90%时可不计: Q一一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m/h; X一一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平均质量浓度,g/L;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平均质量浓度,g/L:

    表3去除碳源污染物主要设计参数

    6.4.2.1当需要脱氮时,宜设置缺氧区(池) 6.4.2.2生物反应池的容积采用6.4.1.1规定的公式计算时,缺氧区(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1.0~ 4.0h。 6.4.2.3生物反应池的容积采用硝化、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幼氧区(油)家和可按下武计管

    式中:V—缺氧区(池)容积,m; Q——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m%d; X——生物反应池内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平均质量浓度,g/L:

    1 000X =F! L μ = 0.47. 0.098(T15) K,+N

    QR—回流污泥量,m/d; Nke——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质量浓度,mg/L; N一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质量浓度,mg/L。 6.4.2.4生物脱氮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或水质类似城镇污水的工业废水时,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4的 规定取值。工业废水的水质与城镇污水水质差距较大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表4生物脱主要设计参数

    6.4.3同时脱氨除磷

    6.4.3.1当同时脱氮除磷时,宜设置厌氧区(池)、缺氧区(池)。 6.4.3.2生物反应池缺氧区(池)、好氧区(池)的容积,宜按本标准第6.4.1节、第6.4.2节的规定计 算。厌氧区(池)的容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p一厌氧区(池)容积,m; 0设计污水流量,md.

    一庆区(地) 谷,m p一厌氧区(池)停留时间,h; Q一一设计污水流量,m/d。 6.4.3.3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或水质类似城镇污水的工业废水时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5 的规定取值。工业废水的水质与城镇污水水质差距较大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三物脱氮除磷主要设计参

    6.4.4延时曝气氧化沟

    延时曝气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或水质类似城镇污水的工业废水时,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6的规定 工业废水的水质与城镇污水水质差距较大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表6延时曝气氧化沟主要设计参数

    6.5.1氧化沟的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2m或水面宽度的2倍(不包括同心圆向心流氧化沟)。氧化沟的 宽度应根据场地要求、曝气设备种类和规格确定。 6.5.2氧化沟的超高应根据曝气设备确定,当选用曝气转刷、曝气转盘时,超高宜为0.5m;当采用垂 直轴表面曝气机时,在放置曝气机的弯道附近,超高宜为0.6~0.8m,其设备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1.0~ 1.7m 6.5.3氧化沟内宜设置导流墙与挡流板。导流墙与挡流板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导流墙宜设置成偏心导流墙,导流墙的圆心一般设在水流进弯道一侧。导流墙(一道)的设置 参考数据见表7

    导流墙(一道)的设置

    2)导流墙的数量一般根据沟宽确定,沟宽小于7.0m时,可只设一道导流墙,沟宽大于7.0m时, 宜设两道或多道导流墙,设两道导流墙时外侧渠道宽为沟宽的1/2。 3)导流墙在下游方向宜延伸一个沟宽的长度。 4)导流墙宜高出设计水位0.3m。 5)曝气转刷上游和下游宜设置挡流板,挡流板宜设在水面下。上游挡流板高1.0~2.0m,垂直安 装于曝气转刷上游2~5m处。下游挡流板通常设置于曝气转刷下游2.0~3.0m处,与水平成60°角倾 斜放置,顶部在水面下150mm,挡板下部宜超过1.8m水深。 6)竖轴式机械表曝机设在氧化沟转弯处时,该转弯处不应设导流墙。 7)椭圆形氧化沟不宜设置挡流板

    6.6.1氧化沟好氧区(池)的污水需氧量,根据BODs去除率、氨氮的硝化及除氮等要求确定,宜按 下式计算。

    式中:O2—设计污水需氧量,kg/d; a一一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s计时,取1.47; Q一一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m"/d; S。生物反应池进水BODs,mg/L S一生物反应池出水BODs,mg/L; AX一生物反应池排出系统的微生物量,kg/d; b一一常数,氧化每千克氨氮所需氧量,kg/kg,取4.57 Nk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质量浓度,mg/L; N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质量浓度,mg/L:

    N一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质量浓度,mg/L; Noe一一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质量浓度,mg/L。 6.6.2去除碳源污染物时,每千克BODs的需氧量可取0.7~1.2kg。缺氧除氮时,每千克BOI 量可取1.1~1.8kg。延时曝气时,每千克BODs的需氧量可取1.5~2.0kg。

    6.6.3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的计算

    1)选用曝气装置和设备时,应根据不同的设备的特征、位于水面下的深度、水温、污水 移特性,当地的海拨高度以及预期生物反应池中溶解氧浓度等因素,将计算的污水需氧量换算 态下污水需氧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O一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kg/d; K。一需氧量修正系数; O2一污水需氧量,kg/d。 2)采用表曝机时的需氧量修正系数按式(17)计算,采用鼓风曝气装置时的需氧量修正系数按式 (18)、(19)、(20)计算

    式中:K。一一需氧修正系数; Cs一一标准条件下清水中饱和溶解氧质量浓度,mg/L,取9.17; α一一混合液中总传氧系数与清水中总传氧系数之比,一般取0.80~0.85; β一一混合液的饱和溶解氧值与清水中的饱和溶解氧值之比,一般取0.90~0.97; Csw一一T℃、实际计算压力时,清水表面饱和溶解氧,mg/L; C。一一混合液剩余溶解氧,mg/L,一般取2; T一一混合液温度,℃,一般取5~30: Csm一一T℃、实际计算压力时,曝气装置所在水下深处至池面的清水中平均溶解仁 O一一曝气池逸出气体中含氧,%; Pb一一曝气装置所处的绝对压力,MPa; EA一一曝气设备氧的利用率,%。 6.6.4采用鼓风曝气时,应按下列公式将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供

    式中:Gs—一标准状态下的供气量,m"/h; Os——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kg/h; E——曝气设备氧的利用率,%。

    消毒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6.8.1当出水总磷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宜采用化学除磷作为辅助手段。 6.8.2最佳药剂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通过试验确定。 6.8.3化学除磷的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也可采用石灰。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宜投加离子型 聚合电解质作为助凝剂。 6.8.4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其投加混凝剂与污水中总磷的摩尔比宜为1.5~3。 6.8.5化学药剂储存罐容量应为理论加药量的4~7d投加量,加药系统不宜少于2个,宜采用计量泵 投加。 6.8.6接触铝盐和铁盐等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6.9.1混合液回流可通过设置内回流设施使氧化沟好氧区(池)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池)。 6.9.2污泥回流设施可采用离心泵、混流泵、潜水泵、螺旋泵或空气提升器。当生物处理系统中带有 厌氧区(池)、缺氧区(池)时,应选用不易复氧的污泥回流设施。 6.9.3污泥回流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计算确定。 6.9.4污泥回流设备应不少于2台,并设置备用设备,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 6.9.5混合液回流和污泥回流设备宜有调节流量的措施,

    6.10.1污泥量设计应考虑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6.10.2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式计算。

    6.10.1污泥量设计应考虑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1)按污泥泥龄计算:

    HL578=2010

    6.10.3化学除磷污泥量应根据药剂投加量计算。 6.10.4污泥系统宜设置计量装置,可采用湿污泥计量和干污泥计量两种方式。 6.10.5大型污水处理厂宜采用污泥消化等方式实现污泥稳定,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站)可采用延时曝 气方式实现污泥稳定。 6.10.6污泥脱水系统设计时宜考虑污泥处置的要求。 6.10.7污泥处理和处置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7.1.1氧化沟应根据污水特性、去除效率及运行条件等计算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再根据曝气设备 的充氧能力、动力效率选择满足充氧要求的曝气设备。 7.1.2曝气设备宜兼有供氧、推流、混合等功能,可选用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转刷曝气、转盘曝气、 鼓风式潜水曝气等。 7.1.3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转刷曝气器、转盘曝气器、鼓风式潜水曝气器应分别符合HJ/T247、 HJ/T259、HJ/T280、HJ/T260的规定。 7.1.4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可按不小于需氧量的20%备用,并有不少于1台采用变频调速控制。转 刮和转盘曝气机宣备用1~2台。鼓风机房应设置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以下时,应设1 台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备用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 的最大机组考虑。 7.1.5转刷应布置在进弯道前一定长度(氧化沟的沟宽加1.6m)的直线段上。出弯道时,转刷应位于 弯道下游直线段5.0m处。在直线段上的曝气转刷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m。转刷的淹没深度一般为 0.15~0.30m。转刷或转盘应在整个沟宽上满布,并有足够安装轴承的位置。曝气转碟也可安装在沟渠 的弯道上;转盘的浸深一般为0.40~0.55m。 7.1.6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应设在弯道处,安装时设备应向出水端偏移。叶轮升降行程为土100mm, 叶轮线速度采用3.5~5m/s。 7.1.7曝气设备应易于维修,易于排除故障,

    台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备用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 的最大机组考虑。 7.1.5转刷应布置在进弯道前一定长度(氧化沟的沟宽加1.6m)的直线段上。出弯道时,转刷应位于 弯道下游直线段5.0m处。在直线段上的曝气转刷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m。转刷的淹没深度一般为 0.15~0.30m。转刷或转盘应在整个沟宽上满布,并有足够安装轴承的位置。曝气转碟也可安装在沟渠 的弯道上;转盘的浸深一般为0.40~0.55m。 7.1.6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应设在弯道处,安装时设备应向出水端偏移。叶轮升降行程为土100mm 叶轮线速度采用3.5~5m/s。 7.1.7曝气设备应易于维修,易于排除故障。 7.1.8氧化沟宜有调节叶轮、转刷或转盘速度的控制设备,

    7.2.1氧化沟的进水和回流污泥进入点一般宜设在曝气器的下游。有脱氮要求时,进水和回流污泥宜 没在氧化沟的缺氧区(池),与曝气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氧化沟的出水点应设在进水点的另一侧,并 与进水点和回流污泥进入点足够远,以避免短流。有除磷要求时,从二沉池引出的回流污泥可通至厌氧 区(池)或缺氧区(池),并可根据运行情况调整污泥回流量。 7.2.2氧化沟宜在进水管上设置闸板或闸阀

    .3氧化沟宜设置放空管和清液排放管。

    7.2.4氧化沟的出水口宜设置溢流堰。双沟式、三槽氧化沟应设可调溢流堰,并设自动控制,与进水 阀门的自动启闭相互呼应。当作为沉淀池出水堰时,堰上水深不宜大于50mm。微孔曝气氧化沟可设 固定溢流堰,其它氧化沟反应池出水宜采用可调溢流堰

    氧化沟应确保沟底不产生沉泥。池内介质距池底0.3m,水平平均流速宜控制在0.25~0.30m/

    7.3.2氧化沟选择的曝气设备不能满足推动和混合要求时,宜增设搅拌、推流装置。为使介质混合均 匀宜设搅拌机,为使介质循环流动、产生层面推流作用宜设推流器。 7.3.3搅拌机选型时应考虑池型,搅拌机设置的容积功率宜控制在3~10W/m。 7.3.4推流器选型时的推力选择应考虑池型、导流墙设置、曝气机设置、曝气量等因素,推流器设置 的容积功率宜控制在1~3W/m。 7.3.5推流器的设置宜符合HJ/T279的规定

    竖轴表曦机氧化沟利用其流速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池)时,可设置内回流门。内回流门的设计 应根据混合液回流量计算确定

    污泥脱水设备可选用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污泥脱水用带式压榨过滤机、污泥浓缩带式脱水 体机等,所选用的设备应符合HJ/T283、HJ/T242、HJ/T335的规定。

    8.1.2全 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要求确定检测和控制的 内容。 8.1.3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应保证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的安全和可靠,方便运行管理。 8.1.4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宜兼顾现有、新建和规划要求。 8.1.5木 根据沟型的需要,可采用时间程序自动控制方式,也可采用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控制方式。 8.1.6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作和事故状态的检测装置。

    8.2.1.1预处理宜设酸碱度计、水位计、水位差计,大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化学需氧量检测仪、悬浮 物检测仪、流量计。 8.2.1.2pH值应控制在6.09.0。 8.2.1.3水位计、水位差计用于水位监测控制。 8.2.1.4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流量等检测数据宜参与后续工艺控制

    8.2.2.1氧化沟宜设溶解氧检测仪和水位计,大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污泥浓度计。污泥浓度计宜设于 好氧区(池)平稳段。 8.2.2.2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 0.5mg/L,好氧区(池)的浓度不宜小于2.0mg/L。 8.2.2.3好氧区(池)污泥浓度宜根据处理要求控制在表3、表4、表5和表6的设计参数范围内,超 过表中参数值时,宜加大排泥量。

    2.2.1氧化沟宜设溶解氧检测仪和水位计,天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污泥浓度计。污泥浓度计宜 氧区(池)平稳段。 2.2.2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 5mg/L,好氧区(池)的浓度不宜小于2.0mg/L。 2.2.3好氧区(池)污泥浓度宜根据处理要求控制在表3、表4、表5和表6的设计参数范围内 表中参数值时,宜加大排泥量。

    8.2.3回流污泥及剩余污泥检测

    8.2.3.1回流污泥宜设流量计,并采取能满足污泥回流量调节要求的措施。 8.2.3.2剩余污泥宜设流量计,条件允许时可增设污泥浓度计,用于监测、统计污泥排出量

    8.2.4加药系统检测

    8.2.4.1总磷监测可采用实验室检测方式 根循检测设定值自动投加 8.2.4.2大型污水处理厂条件允许时可设总磷在线监测仪,检测值用于自动控制药剂投加系

    8.3.1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应根据其处理规模,在满足工艺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 控制系统(DCS)或可编程序控制(PLC)自动控制系统。 8.3.2采用成套设备时,成套设备自身的控制宜与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设置的控制系统

    高层标准规范范本8.4.1自动控制系统应具有信息收集、处理、控制、管理和安全保护功能。 8.4.2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自动控制系统应具有信息收集、处理、控制、管理和安全保护功能。

    1)置对控制系统的监测层、控制层和管理层做出合理配置: 2)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网络结构和通信速率; 3)对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要从运行稳定、易于开发、操作界面方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4)根据企业需求和相关基础设施,宣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做出功能设计: 5)厂(站)级中央控制室宜设专用配电箱,并由变配电系统引专用回路供电; 6)厂(站)级控制室面积应视其使用功能设定,并应考虑今后的发展; 7)防雷和接地保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9.1.1工艺装置的用电负荷应为二级负荷。

    变电所及低压配电室的变配电设备布置,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053的规定。

    9.3.1电气设备宜在中心控制室控制钢筋标准规范范本,并纳入所选择的控制系统。

    9.3.1电气设备宜在中心控制室控制, 开纳人所选择的控制系统 9.3.2电气系统的控制水平应与工艺水平相一致,宜纳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也可采用强电控制。

    ....
  • 相关专题: 氧化沟  

相关下载

专题: 项目管理、论文 |edi标准 |检测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 |市政管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