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338-201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代替HJT+338-2007).pdf

  • HJ+338-201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代替HJT+338-2007).pdf为格式
  • 文件大小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2-03-03
  • 发 布 人: xuexi1314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其他资料,格式,下载需要2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4.4.1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量、水质状况、环境管理状况调查,分析水源地存在的水量、水质和管理 同题,识别水源地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风险的情况,作为保护区划分的基础资料(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 兄调查技术要求参见附录A)。具体调查内容应根据拟划定保护区的水源类型和采用的保护区划分(调 整)方法确定;调查深度根据保护区划分(调整)的实际需求确定。 4.4.2依据不同水源地类型、取水规模、污染源分布状况、主要污染特征、取水口所在水体(水域、 区域)水文、水动力条件、径补排特征等技术资料,结合环境管理、经济活动、土地利用现状及城乡规 划要求,筛选出适宜的保护区划分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合理确定各级保护区的水域、陆域范围,并初 步确定保护区边界主要拐点的经纬度坐标和边界线。 4.4.3编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技术报告(大纲见附录B)。 4.4.4组织专家对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方案进行审议, 4.4.5进行保护区现场定界,最终确定主要拐点的经纬度坐标,制作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件。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调整)的技术步骤见图1

    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

    市政图纸、图集4.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技术方法及适用条件

    4.5.1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域的划分有类比经验法、应急响应时间法、数值模型计算法3种方法; 陆域的划分有类比经验法、地形边界法、缓冲区法3种方法。 当几种方法得到不完全相同的划分结果时,可以结合水源地区域开发、自然环境条件确定合理范围 4.5.1.1保护区水域划分方法 (1)类比经验法 按照相关法规、文件规定、依据统计结果和管理者的实践经验,确定保护区范围的一种方法。采用 该方法划分保护区,水源地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水源地现状水质达标、主要污染类型为非点源污染,且 上游24h流程时间内无重大风险源,风险源分级方法参见HJ941, 采用类比经验法划分保护区后,应定期开展跟踪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以调整 (2)应急响应时间法 以应急响应时间内,污染物到取水口的流程距离作为保护区长度的一种计算方法。适用于河流型水 源及湖泊、水库型水源入湖(库) 距离计算公式为

    式中:S一保护区水域长度,m; T一一从取水口向上游推算第i河段污染物迁移的时间,S; V一一第i河段平水期多年平均径流量下的流速,m/s。 当饮用水水源上游点源分布较为密集或主要污染物为难降解的重金属或有毒有机物时,应采用应急 响应时间法。采用应急响应时间法时,应急响应时间的长短,应依据当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确定 应急响应时间一般不小于2h。其计算公式为

    中:T 应急响应时间, T。一一污染物流入最近河段的时间,S。 (3)数值模型计算法 以主要污染物浓度衰减到目标水质所需要的距离确定保护区范围的一种方法。小型、边界条件简单 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进行计算。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需采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确定, 维水质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参见附录C。 当上游污染源以城镇生活、非点源为主,且主要污染物属于可降解物质时,应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 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时,其水域范围应大于污染物从现状水质浓度水平,衰减到GB3838相关水质标 准浓度所需的距离。

    4.5.1.2保护区陆域划分方法

    (1)类比经验法 见4.5.1.1(1)。 (2)地形边界法 以饮用水水源周边的山脊线或分水岭作为各级保护区边界的方法。其中,山脊线是水源周边地域的 海拔最高点,分水岭是集水区域的边界。其中,第一重山脊线可以作为一级保护区范围,第二重山脊线 或分水岭可作为二级或准保护区边界,该方法强调对流域整体的保护,适用于周边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

    低的地表水水源地。 (3)缓冲区法 划定一定范围的陆域,通过土壤渗透作用拦截地表径流携带的污染物,降低地表径流污染对饮用水 水源的不利影响,从而确定保护区边界的方法。确定缓冲区宽度考虑的因素有:地形地貌、土地利用、 受保护水体大小以及设置缓冲区的合法性等,

    4.5.2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有经验值法、经验公式法和数值模型计算法3种方法,可根据不同 水源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水源规模选择不同的保护区划分方法。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具备计算条件的水源地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中小型水源可采用 经验公式法,资料严重缺乏的,采用经验值法确定保护区范围。 应在收集相关的水文地质勘察、长期动态观测、水源地开采现状、规划及周边污染源等资料的基础 上,用多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合理确定。同时,应开展跟踪验证监测。若发现划分结果不合理,应及时予 以调整。

    4.5.2.1单并保护区经验值法

    依据含水层介质类型,以单井井口为中心,依据经验值确定保护区半径的划分方法。不同含水层 的各级保护区半径如表1所示。

    表1中小型潜水型水源保护区范围的经验值

    该方法适用于地质条件单一的中小型潜水型水源地。水文地质资料缺之地区,应通过开展水文地 料调查和收集获取介质类型。

    .5.2.2单并保护区经验

    依据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水文地质参数,采用经验公式计算确定单井各级保护区半径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中小型孔隙水潜水型或孔隙水承压型水源地。不同介质类型的渗透系数和松散岩石给水度 经验值可参考HJ610。 保护区半径计算的经验公式

    R=α×K×I×T/n

    式中:R一一保护区半径,m; α 安全系数,一般取150%(为了安全起见,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加上一定量,以防未来用 水量的增加以及干旱期影响造成半径的扩大); K一含水层渗透系数,m/d; 水力坡度(为漏斗范围内的水力平均坡度),量纲1; T 一污染物水平迁移时间,d; n 有效孔隙度,量纲1,采用水井所在区域代表性的n值。

    4.5.2.3井群水源保护区划分法

    根据单个水源保护范围计算结果,群井内单井之间的间距大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 对每口井进行一级保护区划分;井群内的井间距小于等于一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 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一级保护区半径的多边形区域作为一级保护区(示意图参见附录D); 群并内单井之间的间距大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可以分别对每口井进行二级保护区划分;群 井内的井间距小于等于二级保护区半径的2倍时,则以外围井的外接多边形为边界,向外径向距离为二

    4.5.2.4数值模型计算法

    利用数值模型,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划分单井或群井水源各级保护区范围的方法。水文 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水源地应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划分地下水源保护区(参见附录E)。 该方法需要模拟含水层介质的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系数、饱和岩层厚度、流速等。如果参数不足 则需通过对含水层进行各种实验获取。

    5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5.1.1.1一般河流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1000m,下游不小于100m范围 内的河道水域。 5.1.1.2潮汐河段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上、下游两侧范围相当,其单侧范围不小于1000m。 5.1.1.3一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多年平均水位对应的高程线下的水域。枯水期水面宽度不小于500m 的通航河道,水域宽度为取水口侧的航道边界线到岸边的范围;枯水期水面宽度小于500m的通航河道, 一级保护区水域为除航道外的整个河道范围:非通航河道为整个河道范围,

    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 5.1.2.1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长度。 5.1.2.2陆域沿岸纵深与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的距离一般不小于50m,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范围。对 于有防洪堤坝的,可以防洪堤坝为边界:并要采取措施, ,防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内

    5.2.1.1满足条件的水源地,可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5.2.1.1.1二级保护区长度从一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小于 2000m,下游侧的外边界距一级保护区边界不小于200m。 5.2.1.1.2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不宜采用类比经验方法确定。

    防洪堤坝为保护区边界需满足以下3个条件:(1)该水源位于城市建成区内:(2)作为保护区边界的防洪堤坝应为本标准发

    满足以下3个条件:(1)该水源位于城市建成区内:(2)作 水质近年来保持稳定达标。下同,

    HJ338—2018

    5.2.1.2其他水源地,可依据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分布和排放特征,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或应急响应 时间法。 5.2.1.2.1采用二维水质模型法时,二级保护区的水域长度,应大于主要污染物从现状水质浓度水平, 衰减到GB3838相关水质标准要求的浓度水平所需的距离。所得到的二级保护区范围不得小于类比经 验法确定的二级保护区范围,且二级保护区边界控制断面水质不得发生退化。 二维水质模型及其求解参见附录C,大型、边界条件复杂的水域采用数值解方法,对小型、边界条 牛简单的水域可采用解析解计算。 5.2.1.2.2采用应急响应时间法时,二级保护区的水域长度,应大于一定响应时间内的水流流程的距离, 应急响应时间可根据水源地所在地区的应急能力状况确定,一般不小于2h,所得到的二级保护区范围 不得小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二级保护区范围。 5.2.1.2.3潮汐河段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宜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按照下游的污水团对取水口影响的频 率设计要求,计算确定二级保护区下游侧的外边界。 5.2.1.3二级保护区水域宽度为多年平均水位对应的高程线下的水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保护区 的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枯水期水面宽度不小于500m的通航河道,水域宽度为取水口侧航道边 界线到岸边的水域范围;水期水面宽度小于500m的通航河道,二级保护区水域为除航道外的整个河 道范围;非通航河道为整个河道范围

    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可视情采用地形边界法、类比经验法和缓冲区法确定二级保护 区陆域范围。 5.2.2.1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 5.2.2.2 二级保护区陆域沿岸纵深范围一般不小于1000m,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范围。对于流域面积 小于100km的小型流域,二级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 理需要确定。对于有防洪堤坝的,可以防洪堤坝为边界;并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内。 5.2.2.3当非点源为主要水质影响因素时,二级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

    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范围。

    6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6.1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分级

    依据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所在湖泊、水库规模的大小,将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进行分 级,分级结果见表2。

    湖泊、水库型饮用水水

    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一级保护区。 6.2.1.1小型水库和单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库应将多年平均水位对应的高程线以下的全部水域划为 一级保护区。 6.2.1.2小型湖泊、中型水库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半径不小于300m范围内的区域。 6.2.1.3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库保护区范围为取水口半径不小于500m范围内的区域

    采用地形边界法、缓冲区法或类比经验法,确定湖泊、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对于有防 洪堤坝的,可以防洪堤坝为边界;并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内。 6.2.2.1小型和单一供水功能的湖泊、水库以及中小型水库为一级保护区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围内 的陆域,或一定高程线以下的陆域,但不超过流域分水岭范围。 6.2.2.2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库为一级保护区水域外不小于200m范围内的陆域,但不超过流域分水 岭范围。

    6.3.1.1满足条件的水源地,可采用类比经验法确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小型湖泊、中小型水库一级保护区边界外的水域面积设定为二级保护区。 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库以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2000m区域为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但不 超过水域范围。 二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现状水质浓度水平满足GB3838规定的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要求的水源, 其二级保护区水域长度不小于2000m,但不超过水域范围。 6.3.1.2依据水源地周边污染源的分布和排放特征,选择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或应急响应时间法,确 定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 采用数值模型计算法时,二级保护区的水域范围,应大于主要污染物从现状水质浓度水平衰减到 GB3838相关水质标准要求的浓度水平所需的距离。数值模型计算法参见附录C。所得到的二级保护 区范围不得小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二级保护区范围,且二级保护区边界控制断面水质不得发生退化。 采用应急响应时间法时,二级保护区的水域范围,应大于一定响应时间内流程的径向距离。应急响 应时间可根据水源地所在地应急能力状况确定,一般不小于2h,所得到的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不得小 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范围。

    条件分析或缓冲区法确定。对于有 堤坝的,可以防洪堤坝为边界:并要采取措 梁物进人保护区内

    6.3.2.1依据环境问题分析方法

    当非点源为主要污染源时, 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森林开发、流域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

    6.3.2.2采用地形边界法或类比经验法

    来用地形齐法实红验 小型水库可将上游整个流域(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区域)设定为二级保护区。 单一功能的湖泊、水库、小型湖泊和平原型中型水库的二级保护区范围是一级保护区以外水平距离 不小于2000m区域,山区型中型水库二级保护区的范围为水库周边山脊线以内(一级保护区以外)及 <库河流上溯不小于3000m的汇水区域。二级保护区陆域边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 大中型湖泊、大型水库可以划分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3000m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范围。 二级保护区陆域边界不超过相应的流域分水岭。

    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划分准保护区!

    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划分准保护区。

    7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

    7.1地下水源规模分级

    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不同,地下水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按地下水埋藏条件的不 同,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按开采规模,地下水水源地又可分为中小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小于5万m") 和大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大于或等于5万m)

    7.2孔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7.2.1孔隙水潜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潜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应分别划分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 7.2.1.1中小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2.1.1.1一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式(3)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式中,一级保护区T取100d。资料 不足情况下,以开采并为中心,按表1所列的经验值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7.2.1.1.2二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式(3)计算的结果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式中,二级保护区T取1000d。资料 不足情况下,以开采井为中心,按表1所列的经验值R为半径的圆形区域。 7.2.1.1.3准保护区 孔隙水潜水型水源的准保护区为补给区和径流区。 7.2.1.2大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建议采用数值模型(参见附录E),模拟计算污染物的捕获区范围为保护区范围。一、二级水源保 报务平台 护区范围不得小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范围。 7.2.1.2.1一级保护区 以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 7.2.1.2.2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所圈定的范围。 7.2.1.2.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2.1.1.1一级保护区

    7.2.1.1.3准保护区

    7.2.1.2.1一级保护区

    7.2.2孔隙水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

    7.2.2.1中小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2.2.1.1一级保护≥

    将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型水源地的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同孔隙水潜水 源地。 7.2.2.1.2二级保护区 一般不设二级保护区。 7.2.2.1.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2.2.2大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2.2.2.1一级保护区 将上部潜水的一级保护区作为承压水的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同孔隙水潜水大型水源地 7.2.2.2.2二级保护区 一般不设二级保护区。 7.2.2.2.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3裂隙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按成因类型不同分为风化裂隙水、成岩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裂隙水需要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 .1风化裂隙、成岩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1风化裂隙、成岩裂隙潜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1.1中小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1.1.1一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式(3)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一级保护区T取100d。 7.3.1.1.2二级保护区 以开采井为中心,按式(3)计算的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区域。二级保护区T取1000d。 7.3.1.1.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7.3.1.2大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需要利用数值模型(见附录E),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范围作为保护区。一、二级水源保 护区范围不得小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范围。 7.3.1.2.1一级保护区 以地下水开采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7.3.1.2.2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7.3.1.2.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7.3.1.2大型水源保护区划

    7.3.2风化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2.1一级保护≥

    7.3.2.2二级保护区

    7.3.2.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3.3成岩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4.1中小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7.3.4.1.1一级保护区

    应充分考虑裂隙介质的各向异性。以水源地为中心,利用式(3),n分别取主径流方向和垂直于主 径流方向上的有效裂隙率,计算保护区的长度和宽度。T取100d。 7.3.4.1.2二级保护区 计算方法同一级保护区,T取1000d。 7.3.4.1.3准保护区 将水源的补给区和径流区划为准保护区。 7.3.4.2大型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利用数值模型(参见附录E),确定污染物相应时间的捕获区作为保护区。一、二级水源保护区范 围不得小于类比经验法确定的范围。 7.3.4.2.1一级保护区 以地下水取水井为中心,溶质质点迁移1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7.3.4.2.2二级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以外,溶质质点迁移1000d的距离为半径所圈定的范围。 7.3.4.2.3准保护区

    7.3.5构造裂隙承压水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3.5.1一级保护区

    7.3.5.3准保护区

    7.4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

    根据岩溶水的成因特点,岩溶水分为岩溶裂隙网络型、 峰林平原强径流带型、溶丘山地网络型 洼地管道型和断陷盆地构造型5种类型。岩溶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须考虑溶蚀裂隙中的管道

    与落水洞的集水作用。

    溶裂隙网络型水源保护区

    7.4.1.1一级保护×

    7.4.2峰林平原强径流带型水源保护区划分

    7.4.2.1一级保护区

    7.4.2.3准保护区

    7.4.3.1一级保护

    参照地表河流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即以岩溶管道为轴线,水源地上游不小于1000m, 下游不小于100m,两侧宽度按式(3)计算(若有支流,则支流也要参加计算)。同时,在此类型岩溶 水的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的落水洞处也宜划分为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是以落水洞为圆心,半径100m所 圈定的区域,通过落水洞的地表河流按河流型水源一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划分。 7.4.3.2二级保护区 一般不设二级保护区。但一级保护区内有落水洞的水源,应划分落水洞周边汇水区域为二级保护区 7.4.3.3准保护区 必要时将水源补给区划为准保护区,

    7.4.3.2二级保护

    7.4.3.3准保护区

    8其他特殊情形水源地的划分要求

    3.1如果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或二级保护区内有支流汇入,应从支流汇入口向上游延伸一定距离, 作为相应的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划分方法可参照上述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法。根据支流汇入 口所在的保护区级别高低及距取水口的远近,其范围可适当减小。 3.2非完全封闭式饮用水输水河(渠)道均应划分一级保护区,其宽度范围可参照河流型水源保护区 划分方法;在非完全封闭式输水河(渠)及其支流、高架、架空及周边无汇水的渠道可设二级保护区, 其范围参照河流型二级保护区划分方法。 3.3以上游的湖泊、水库为主要水源的河流型饮用水水源地,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应包括湖泊、 水库一定范围内的水域和陆域,保护区范围可参照湖库型水源地的划分方法确定。 3.4人湖、库河流的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的确定,以确保湖泊、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为目标 参照河流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一级、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8.5伤河取水井,应按照河流型和地下水型水源分别划分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将保护区的并集,作 为傍河取水井的一级、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6截潜伏流型水源,应参照河流型水源的划分方法,划分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 7取水口位置尚未确定的规划水源,可依据水源的类型,分别参照河流、湖泊水库及地下水水源 的技术方法,划定一定范围的水域和陆域作为二级保护区,但应遵循水质反降级原则,即划分保护 的水质目标,不得低于原水体所在水环境功能区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目标要求。

    9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界要求

    为了便于开展日常环境管理工作,完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案和电子图件后,应立即开展现场定 作。

    9.2定界要点及精度要求

    充分利用具有永久性的明显标志,如分水线、行政区界线、公路、铁路、桥梁、大型建筑物、水库 大坝、水工建筑物、河流汉口、航道、输电线、通信线等标示,结合水源保护区地形、地标、地物特点, 确定各级保护区的地理界线、并修改完善电子图件。还应按照顺时针方向确定主要拐点的经纬度坐标, 并最终确定各级保护区坐标红线图、表。 定界时,测量精度、记录数据和成果的精度应达到亚米级(误差不小于1dm)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获得批准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HJ/T433的要求,在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立界标,敏感区域设立警示标志

    1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件制作要求

    10.1制图比例尺及图件信息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电子地图的基础图比 当地实际情况选用,但应不小于1:50000 利用经过纠正后的环境卫星数据:地理坐标可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基础地理信息应至少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图层: 省级行政区界(如涉及)、地级行政区界(如涉及)、县级和乡镇行政区界、地形、水系、道路 、水利工程大坝;省级政府驻地、地级政府驻地、县级和乡镇政府驻地等。

    饮用水水源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环境质量监测点、污染源 分布、旅游点和码头等。饮用水水源取水口、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环境质量监测点等专题图层的 属性数据,至少应包含CD(饮用水水源地代码)、NAME(名称)、ID(顺序号)等字段。 基础地理图层属性数据,至少应包含NAME(名称)学段。基础图层与专题图层,在不影响图 纸内容识别的前提下,均可合并绘制。其中,面图层数据应包含面积信息;线图层数据应包含长度 信息。

    依据前期调查资料,对饮用水水源 米集,土要包括水源地名称、地理 及地理坐标、所在水系或河流湖库、水源地补给(客水情况)、径流和排泄情况、地质构造情况等 处理好的数据建成各种数据图层(能与行政区划图叠加),方便输入作图软件作图。

    根据保护区划分结果,提取需要的各种数据图层,输入作图软件并对各个图层进行调试,做到科 层、合理布局,从而完成保护区电子地图的制作。图例格式见表3。

    表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电子地图图例格式要求(以ArcGIS为例)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技术要求

    采用资料收集、现场调查、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等方法。当现有资料不足时,应按照相关 要求变压器标准规范范本,组织现场监测及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并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星图片进行遥 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的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其中,资料收集以调查时前一年的资料为主,长期动态资 料为近10年的相关资料。

    A.2.1地表水水源地。水源周边对取水口影响较显著的水域和陆域,一般是取水口上游不小于20km 的汇水区域。 A.2.2地下水水源地。包括地下水源的补给、径流、排泄区域,以及与地下饮用水水源地相关的主要 亏染源分布的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及可能与水源地所在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 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A.3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

    A.3.1水源地基础信息。水源名称、水源类型L如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小、取水口位置及附近 的设施,包括水工建筑物、防洪堤工程、水上交通运输及航道分布等。 A.3.2水源地运行状况。水源地建设时间、工程设计取水量、实际取水量、取水方式等;水源地使用 伏况(在用、备用、规划)。 A.3.3地下水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取水层位、开采层的成井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 与规模。 A.3.4水源服务区域。包括用水量、服务人口、与水厂的距离及输水方式。 A.3.5水源服务水厂。包括水厂规模、处理工艺及处理效率。 A.3.6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包括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技术储备等情况 A.3.7 管理状况。包括水源地及供水管理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政策等。

    A.4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概况调查

    建筑施工组织设计A.4.1社会经济状况

    4.1.1行政区划分、人口及分布。 4.1.2水源地所在流域的产业结构及布局。包括工业结构(工业类型和布局、企业主要原料和产 、距取水口的距离)、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道路交通状况等。

    .4.1.1行政区划分、人口及分布, .4.1.2水源地所在流域的产业结构及布局。包括工业结构(工业类型和布局、企业主要原料和产成 、距取水口的距离)、农业种植养殖结构、能源结构与道路交通状况等。 16

    ....
  • 饮用水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铆钉标准 |检测标准 |止回阀标准 |桥梁工程 |项目管理、论文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