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

  • SY/T 6853-2012  油气输送管道隧道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8.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07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设备安装,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采用人工或爆破方式开挖地下坑道而修筑的隧道。

    surrounding rock

    垫片标准隧道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岩土体

    隧道开挖后,因围岩变形或松散等原因,作用于支护或衬 砌结构体上的压力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和岩石坚硬程度等主要指标,按稳定性 对围岩进行的分级

    施加在结构上的外力和引起结构体外加变形或纳束变形的 原因。

    loosening pressure

    由于隧道开挖、支护及衬砌背后的空隙等原因,使隧道上 方的围岩松动,以相当手一定高度的围岩重量作用于支护或衬 砌结构体上的压力。

    新奥法是应用岩体力学的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直承 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激主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地 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 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和地下 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

    指隧道衬砌内侧的断面面积、形状,或者管道埋地敷设后

    隧道衬砌内侧的剩余空间。

    为控制和防止围岩的变形或落,确保围岩的稳定,或为 处理涌水和漏水,将隧道的周边围岩被起来的结构体。 2.0.10[ 喷锚衬砌 shotcrete,anchor rod and meshreinforcement support 隧道开挖后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或钢拱架等组

    support 隧道开挖后采用喷射混凝土、锚杆、钢筋网或钢拱架等组 合而成的,不设二次衬砌的隧道支护形式。

    隧道开挖后直接用模筑混凝土或砌体修筑衬砌的隧道支护 形式。

    纵向坡度大于10°(17.6%)的倾斜隧道,通常指管道通过 陡坡的隧道或水域穿越隧道平巷两侧的斜隧道,

    为满足隧道与管道施工及运营管理而修建的洞壁皇直立状 的结构体,

    avoid holes

    有轨方式出渣时,为保证隧道坑道内行人安全而按一定距 离设置的防护坑洞。

    结构或构件设计时,预计可能同时出现的几种不同荷载的 集合。

    3.1.1根据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自的和要求,针对油气管道 和隧道工程的特点,隧道断测应搜集工程相关资料,并应进行 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测绘、勘探和试验,做到资料齐全、准确, 满足设计要求。 3.1.2隧道勘测应分为施工前勘测和施工阶段勘测。施工前勘 测宜包括设计阶段的初步勘测和详细勘测,水域穿越隧道施工 前勘测还应包括选址勘测。设计阶段的勘测内容、范围、精度 等应符合相关设计阶段的要求:施工阶段的勘测应及时进行, 预报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地质问题,为验证或修改设计及施工 提供依据。 3.1.3在勘测前,应根据隧道所通过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和 遂道规模,综合考虑勘测的阶段、方法、范围,编制相应的勘 购计划。在勘测过程中,如发现实际地质情况与预计的情况不 符,应及时修改勘测计划或终止勘测。 3.1.4山岭隧道勘察宜以物探方法为主,再辅以综合工程地质 则绘及地质钻孔验证的方法。在地表岩层露头不好的情况下, 可采用探槽或钻探对岩层进行揭露,对手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 遂道,应加强对影响隧道洞口或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进行综合 地质测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物探和钻探工作。水域穿越 遂道勘察宜以地质钻探为主,再辅以物探的勘察方法,必要时 进行围岩渗水试验

    3.1.2隧道勘测应分为施工前勘测和施工阶段勘测。施工前

    3.1.5隧道勘测应详细调查隧道所在地区的自然、人文活动

    1自然概况:地形、地貌特征。 2工程地质特征: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断层、节 理、软弱结构面特征及其与隧道的组合关系,围岩的基本物理 力学性质等。 3水文地质特征:包括河流、水库或湖泊的水文资料,如 流量、流速及多年平均水位等,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位、含水 层的分布范围及相应的渗透系数、水量和补给关系、水质及其 对混凝土的侵蚀性,有无异常涌水、突水,隧道施工对地下水 或地表泉水的影响情况。 4影响隧道洞口安全或洞身稳定的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 地段(如滑坡、塌、错落、泥石流、岩堆、岩溶、人为坑洞、 采空区、含水砂层、流砂、湿陷性黄土、盐渍土、盐岩、地热、 多年冻土、雪崩、冰川等),查明其类型和规模及发生、发展的 原因,判明对隧道的影响程度,并绘制不良地质调绘图。 5隧道通过含有害气体或有害矿体地层时,应查明其分布 范围、有害成分和含量,并预测和评价其对施工、运营的影响, 提出防治措施。 6地震动参数:按现行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 图》GB18306的规定或经地震部门鉴定,确定隧道所处地区的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 7气象资料:气温、气压、风向、风速以及雨量、雪量、 冻结深度等。 8施工条件:建筑材料及可资供应的水、电情况,周围环 境,交通条件、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与采空区等,施工场地及 弃渣条件,有关法令及规章制度对噪声、振动、地表下沉等的 限制,以及补充对象调查等。

    3.2.3施工阶段地质调查,根据需要宜采取开挖工作面直接观 察、素描、量测。对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隧道, 可采取超前钻孔、物探方法进行超前探测,及时预报可能发生 地质灾害的位置、性质。施工阶段地质调查应包括: 1核定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情况,分析判定实际揭 露的围岩级别。 2及时预报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问题。 3为验证和修改设计及调整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3.2.4隧道工程测绘应根据客设计阶段的相关要求进行,为设 计提供相应的测绘资料。

    3.3.1 隧道围岩级别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确定。

    4.1.1隧道设计应与线路总体走向相一致,并满足管道水力设 计要求,隧道断面和主体结构应满足管道安装和运营管理的要 求。 4.1.2穿越分水岭的长隧道应在大面积地质调绘的基础上,对 可能翻越的业口,拟定不同的隧道方案和管道路由方案,结合 隧道和管道施工、运营条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推荐 并确定管道路由和隧道设计方案。 4.1.3水域穿越隧道方案的选择应在局部线路多路由比选的基 础上,经选址勘测或地质调查,并通过与大开挖、定向钻、顶 管、盾构等穿越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选后确定。 4.1.4长隧道设计应根据项目总体工期要求,对施工方法、渣 场、安全设施以及道路设置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选。 4.1.5长隧道和地质条件复杂的中长隧道,其平面位置的选择 应在大面积地质调绘的基础上,调整管道局部线路走向,以适 应隧道位置的选择,并宜避开不良地质地段

    4.2.1隧道位置应选择在稳定的地层中,不宜通过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地段和溶洞、暗河、采空区等严重不 良地质段;当需要通过时,应进行充分的技术论证,并有切实 可靠的工程措施, 4.2.2隧道轴线与岩层层面、主要构造断裂面及软弱带走向的 夹角不宜小于30°

    4.2.3管道沿河傍山敷设地段,隧道位置宜向山侧内移或采用 平面曲线隧道,避免隧道偏压、河流冲刷和不良地质对隧道稳 定的不利影响。 4.2.4隧道应避免通过具有放射性危害的地层;如需通过时, 应作相应的安全评价。 4.2.5当隧道需与已建铁路、公路隧道并行或交叉时,应有足 够的安全距离,并取得相关管理部门许可。

    4.2.3管道沿河傍山敷设地段,隧道位置宜向山侧内移或采用

    4.2.6隧道洞口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隧道洞口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同时结合 管道施工、隧道轴线和坡度、进场道路、弃渣场位置和水等 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2隧道洞口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进洞,如果与地形等高线 斜交进洞,其交角不宜小于45°。 3隧道洞口宜选择地质构造简单、无不良地质现象处,不 宜设在排水困难、地势狭窄的沟谷低洼处或不稳定的悬崖哨壁 下。应遵循“早进洞、晚出洞”的原则,合理选定洞口位置, 避免在洞口形成高边坡和高仰坡。 4洞口位置宜结合管道敷设、弃渣处理、填方利用、排水 以及有利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5山岭隧道进出口高程宜高于洪水频率为1/50的水位,水 或穿越隧道进出口高程宜高于洪水频率为1100的水位。 6水域穿越隧道需通过堤坝时,洞口外缘距堤坝坡脚不宜 小于50m

    4.3.1隧道平面线形应根据地质、地形、线路走向等因素确定, 隧道平面线形宜优先选用直线,必要时可选用平面曲线线形。 平面曲线曲率半径应满足隧道和管道施工要求。 4.3.2隧道纵向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短隧道宜采用单面坡;中长、长隧道可根据地质、地 形、线路走尚等条件,可采用“人”或“V”学坡、单面坡或纵 向分段变坡等形式。 2水域穿越隧道纵面线形宜优先采用“斜井+平巷+斜 并”型式。 3隧道纵向坡度不宜大于25°,不宜小于3%。 4.3.3隧道内纵向坡度变化处应平缓过渡,必要时可设置马头 门,并应满足隧道施工运输和管道安装的要求。

    4.4.1隧道净空横断面尺寸应根据管道安装、维护检修、隧道 施工等所需的空间要求综合确定。 4.4.2隧道断面形式宜采用直墙半圆拱型或直墙圆弧拱型,必 要时可选用马蹄形或其他曲墙式断面。 4.4.3隧道横断面净宽度宜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确定。 4.4.4 管道安装就位后,隧道人行道净高应不小于1.8m。

    5.1.1荷载应根据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质条件、埋置深度、结 构特征和工作条件、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 5.1.2作用在隧道结构上的荷载分类,应按表5.1.2执行。

    表5.1.2荷载分类表

    5.1.3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压力,宜根据施工阶段和长期使用过 程中地下水位的变化区分不同的围岩条件,按静水压力或把水 作为土的一部分计人土压力进行计算。 5.1.4作用于山岭隧道衬砌上的偏压力,应根据地形、地质条 件、围岩分级以及外侧围岩的覆土厚度、地面坡度确定。 5.1.5明洞回填土压力应按洞顶设计填土和一定数量塌方堆积 士石的全部重力考虑。

    5.2.1采用概率极限状态法设计隧道结构时,结构的荷载设计 值应按下式计算:

    基本组合中各作用分项系数取1.10,按偶然组合(基本组 合+偶然负载)核算时,各作用分项系数取1.0。 5.2.3结构自重标准值宜按结构设计尺寸及材料标准重度计算 确定。

    5.2.4计算深埋隧道衬砌时,围岩压力按松散压力考虑,其垂

    q=yh h=0.41×1.79

    表5.2.4围岩水平均布压力

    2采用矿山法施工的隧道。

    1自稳条件好,并挖后变形很快稳定的围岩,可不计算围 岩压力。 2采取了支护或加固措施的围岩,可根据围岩中不稳定块 体的作用力来确定围岩压力。 3作用在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可按式(5.2.5)估算

    式中:P 作用在衬砌结构外表面的地下水压力,kN/m2: H 地下水位线至隧道中心的作用水头,m。

    表5.2.5 外水压力折减系数β.参考值

    注:当隧道内设有排水措施时,可根据排水效果对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外水压 力作适当折减,

    5.2.6计算偏压衬时,围岩压力宜按本规范附录C的公式计 算确定。 5.2.7浅埋隧道的荷载宜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确定。 5.2.8对稳定性有严格要求的钢架和截面厚度大、变形受约束 的结构,均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5.2.9结构构件就地建造或安装时,作用在构件上的施工荷载, 应根据施工阶段、施工方法和施工条件确定。 5.2.10在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15℃地区和受冻害影响的隧道 应考虑冻胀力,冻胀力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围岩冬季含水 量等资料经过计算确定。 5.2.11地震力计算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 范》GB50111执行。

    6.1.1洞口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6.1.1洞口工程的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 1洞口设计应避免大挖大剧,确保边坡及仰坡的稳定。 2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容许高度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 文地质条件确定。 3洞口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等确定加固措 施,必要时可采取地表注浆,洞口边坡及仰坡应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加固防护措施,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绿化护坡。 4当洞口处有塌方、落石、泥石流等时,应采取清刷、延 伸减口、设置明洞或支挡构筑物等措施。 6.1.2洞口边坡、仰坡顶面及其周围,应根据情况设置排水沟 和截水沟。

    6.2.1隧道洞门形式应根据洞口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并 应满足管道安装、检修及洞内外管道连接等要求。

    6.2.1隧道洞门形式应根据洞口的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并

    1洞门设计应与自然环境协调。 2隧道宜设置开启式洞门,并设置通风窗,当需要封堵洞 门时,可采用彻体对洞口进行封堵,同时保留通风窗, 3当洞顶仰坡土石有剥落可能时,仰坡坡脚至洞门端墙背 的水平距离不宜小手1.0m;洞门端墙顶高出仰坡坡脚不宜小于 0.3m:洞门端墙与仰坡间水沟的沟底至衬砌拱顶外缘的高度不 宜小王1m。

    4 洞门墙应根据地基情况合理设置变形缝,墙身应设置泄 水孔。

    6.2.3洞门墙基础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

    1基础必须置于稳固的地基上,并理人地表以下一定深 度,土质地基理人的深度不宜小于1m。 2基底应置于最大冻结线以下不小于0.25m;地基为冻胀 性士层时,应进行防冻胀处理。 3松软地基上的基础,应根据具体条件对地基进行处理或 采取扩大基础等措施。 4基底埋置深度应大于墙边各种沟、槽基底的埋置深度。 5管道在隧道进出洞口地段采用沟埋敷设时,洞门基础基 底标高应低主洞口段管沟沟底标高

    7.1.1根据隧道围岩地质条件、施工条件,衬砌结构可采用喷 锚衬砌、整体式衬砌、复合式衬码。1级、Ⅱ级和Ⅲ级围岩的 隧道,宜采用喷锚衬码,IV级~V级围岩宜采用复合式衬础。 7.1.2衬砌结构的形式及尺寸,可根据围岩级别、工程地质和 水文地质条件、隧道理置深度、结构受力特点,并结合工程施 工条件、环境条件,通过工程类比和结构计算综合分析确定。 在施工阶段,还应根据现场监控量测信息调整支护参数,必要 时可通过试验分析确定,

    1V级围岩的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因地形或地质构造等引起有明显偏压的地段,应采用偏 玉衬砌:V级和V级围岩的偏压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IV级围岩的偏压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3隧道洞口段衬砌应加强,加强长度应根据地质、地形等 条件确定,隧道减口加强衬砌长度应不小于5m:偏压衬砌段应 延伸至一般衬砌段内5m以上。 4围岩较差地段的衬砌应尚围岩较好地段延伸,延伸长度 不宜小于5m。 5V级和VI级围岩地段应设底板,必要时可设仰拱。 6管道在隧道进出洞口前入地时,衬砌边墙基底应低于洞 口段管沟沟底。

    2其余部位的空隙,可视围岩稳定情况、空隙大小,采用 混凝士、片石混凝士回填。 3拱部局部珊塌严禁采用浆砌片石回填。 7.1.5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腐蚀性,影响混凝土和钢筋 的耐久性时,衬砌设计应采取抗腐蚀措施。 7.1.6高烈度区抗震设防段的隧道洞口段和明洞应采用钢筋混 凝士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

    7.2.1喷锚衬砌喷射混凝土厚度应不小于50mm,不宜大于 200mm

    1喷锚衬砌内部轮郭应比整体式衬砌适当放大,应预留 50mm~~100mm作为必要时补强用。 2遇下列情况时不应采用喷锚衬砌: 1)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 2)能造成衬砌腐蚀或膨胀性围岩的地段 3)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一5℃地区的冻害地段。 3 隧道喷射混凝士应在开挖后及时进行,宜采用湿喷工艺。 4喷锚衬砌的设计参数,宜按表7.2.2选用。

    表 7.2.2 喷锚衬砌的设计参数

    1钢筋网格应按矩形布置,钢筋间距宜为150mm 250mm。 2钢筋网钢筋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d(d为钢筋直径)。

    3钢筋网喷射混凝王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4 单层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厚度不应小于70mm。 5钢筋网应配合锚杆一起使用,钢筋网宜与锚杆绑扎连接 或焊接。 7.2.4 锚杆支护设计应根据隧道围岩条件、隧道断面尺寸、作 用部位、施工条件等合理选择锚杆设计参数。 7.2.5 永久支护的锚杆应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 7.2.6 自稳时间短的围岩,宜采用全粘结树脂锚杆或早强水泥 砂浆锚杆。 7.2.7 锚杆露头应设托板,托板长、宽、厚宜为150mm ×150mm×6mm。

    7.2.8锚杆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架支护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能够承受隧道施工期 旬可能出现的荷载。 2钢架支护间距宜为0.5m~1.2m。 3采用钢架支护的地段连续使用钢架的数量不宜少于3 榻;钢架主筋的直径不宜小于18mm,钢架支护棉之间应用直 径为18mm~22mm的钢筋纵向连接,连接筋的间距不宜大于

    1m,并在钢架支护内缘、外缘交错布置。 4钢架应分节段制作,节段与节段之间通过钢板用螺栓连 接或焊接。 7.2.12喷锚衬砌可采用工程类比法或数值计算,并结合现场监 控量测进行设计。

    7.4.1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应综合考虑围岩条件、断面形状, 施工方法及运营管理等因素,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 2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宜采用喷锚衬砌,即由喷射混 凝土、锚杆、钢筋网和钢架等支护形式单独或组合使用,并应 符合本规范第7.2节的规定。 3复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宜采用模筑混凝土或模筑钢筋混 凝土结构,衬砌截面宜采用连接圆顺的等厚衬砌断面。 4在确定开挖断面时,除应满足隧道净空和结构尺寸外,

    5特殊岩土和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衬砌

    7.5.1黄土地区隧道,应视黄土分类、物理力学性能和施工方 法等确定衬砌结构。位于黄土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 缝应予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弓引排设施。 7.5.2隧道通过松散堆积层、含水砂层或围岩特别破碎的地段 时,施工前可采取地表砂浆锚杆、从地表或沿隧道周边向围岩 注浆等预加固措施,施工中可采用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注浆 或管棚等超前支护措施。 7.5.3软弱、膨胀性围岩的隧道衬砌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7.5.4穿越岩溶、溶洞的隧道,应根据洞穴大小、充填情况及 其与隧道的关系、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1对洞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截、堵、排结合的综 合治理措施。 2干、小的洞穴,可采取填堵措施。 3当洞穴岩壁稳定、不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洞穴可不予 处理。 4当洞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 时,应采取支顶、锚固、注浆等措施。 7.5.5通过含瓦斯地层的隧道,应根据地层每吨煤含瓦斯量、 瓦斯压力确定瓦斯等级,针对不同瓦斯等级地段采用不同的衬 励结构。瓦斯隧道衬砌应采取下列防瓦斯措施: 1衬砌应采用全封闭结构,并选用气密性建筑材料,提供 混凝士的密实性和抗渗性指标。 2衬砌施工缝隙应严密封填。 3应向衬砌背后或地层压注水泥砂浆,或采用内贴式、列外 贴式防瓦斯层,加强封闭。 7.5.6通过放射性岩层的隧道,应根据放射性元素性质和放射 强度,采用全封闭衬砌结构

    7.6.1明洞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洞顶覆盖薄,难以用钻爆法修建隧道的地段。 2隧道洞口难以避免受边坡塌方、岩堆、落石、泥石流等 不良地质的危害。 3为了保护洞口的自然环境而延伸隧道长度时

    1明洞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2当明洞作为整治滑坡的措施时,应按支挡工程设计,并 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滑坡体稳定和明洞安全。 3在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地段应设置沉降缝。气温变化较大 地区,应根据长度等情况设置伸缩缝。 4结合洞外管道埋设条件,适当减少明洞长度。 7.6.31 明洞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明洞基础设计应置于稳固的地基上,明洞基础底标高应 低手隧道管沟沟底标高。 2当基岩埋深较浅时,基础可设置于基岩上:当基础位 于软弱地基上时,可采用仰拱,将边墙与底板整体连接的结构 形式,也可采用桩基、扩大基础、基础加深和地基加固处理等 措施。 3外墙基础趾部应保证一定的嵌入深度和护基宽度。在冻 胀性土上设置明洞基础时,基底埋置深度不小于最大冻结线以 下250mm。当地基为斜坡地形时,地基可切割成台阶。 4当地基外侧受水流冲刷影响时,应采用加固和防护 措施。

    1当山坡有危石、崩塌威胁时,应予清除或作加固处 理。为防护一般的落石、崩塌危害时,明洞拱背回填土厚度不 宜小于1.5m,填土表面应设置一定的排水坡度,填土坡度宜为

    1 :1.5~1 :5, 2不设洞门端墙时,可采用拱背部分裸露、按自然山坡坡 度填土,填土表面宜植草。

    8.1.1隧道结构应按破损阶段法验算构件截面的强度。结构有 抗裂要求时,对混凝土构件应进行抗裂验算,对钢筋混凝土构 件应验算其裂缝宽度。 8.1.2深埋隧道中的整体式衬砌、浅埋隧道中的整体或复合 式衬础及明洞衬砌等应按荷载结构法计算。深理埋隧道中的复 合式衬砌的二次衬砌也可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或地层结构法 计算,其计算原理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TGD70一2004附录I和附录J。 8.1.3采用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衬砌内力和变形时,应考虑弹 性抗力等对衬变形的约束作用。弹性抗力的大小及分布,可 根据衬砌作用下的变形、回填情况等,采用局部变形理论,按 式(8.1.3)计算确定。

    式中: 弹性抗力的强度,MPa: 围岩弹性抗力系数,无实测数据时可按表8.1.3 选用: 8一衬砌朝向围岩的变形值(单位:m),变形朝向洞 内时取零。

    表8.1.4一1混凝士和砌体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表8.1.4一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安全系数

    检算其强度,并应验算绕墙趾倾覆及沿基底滑动的稳定性。洞 门墙验算应符合表8.1.8的规定。

    表8.1.8洞门墙主要验算规定

    8.2 隧道结构构造要求

    8.2.1 隧道建筑物各部结构的截面最小厚度不应小手表8.2.1的 数值。

    表8.2.1截面最小厚度(单位:mm)

    8.2.2钢筋混凝土构件中外侧受力钢筋的混凝土净保护层最小 厚度应符合表8.2.2的规定,

    表8.2.2混凝土净保护层最小度(单位:mm

    注:明洞和洞门、可采用非侵蚀性环境栏内的数值。

    8.2.3 钢筋混凝土结构移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截面最小配筋 率及其他构造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执行。

    9.1.1斜并和竖并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科开不 1斜井和竖井洞口应避开内涝低洼区、汇水区,山岭隧道 洞口应高出洪水频率为1/50的水位0.5m,水域穿越隧道洞口应 高出洪水频率为1/100的水位0.5m,并应避开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不良地质区,同时考虑洞口交通和弃渣堆放条件。 2并简穿过的地层宜避开厚表土层、流沙层、强含水层, 岩溶、断层破碎带、煤层和采空区。 9.1.2斜井倾角应根据管道路由、井口地形及位置、隧道埋深 等多种因素确定,斜并倾角不宜大于25°。 9.1.3斜并并身的纵断面不宜变坡,并口和并底变坡点应设置 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宜采用12m~15m。 9.1.4斜井在施工和管道安装期间,应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在 适当位置设挡车设备,严防溜车。当倾角大于15°时,轨道应 采取防滑措施。 9.1.5竖井井底与平巷连接处应设置马头门,马头门尺寸应能

    9.1.5竖井并底与平巷连接处应设置马买门水利管理,马买门尺寸应能

    9.2.1斜井井筒断面净空尺寸应根据运输设备的类型、人行道 宽度、管道安装要求、排水设施、光缆布置等要求确定。 9.2.2斜井倾角在10°15°时,应设置人行台阶;斜井倾角 大于15°耳小于45。时,应设置人行台阶和扶争手;台阶宽度不 宜小于0.5m,扶手安设高度宜为0.8m~1.0m,扶手材料可因

    地制宜选用;斜并倾角天于45。时,宜设置梯道间,梯道间宣 分段设置,每段斜长不宜大于10m。 9.2.3在斜井的人行台阶一侧应设躲避洞。躲避洞的设置应符 合下列规定: 1躲避洞间距不宜天于50m。 2躲避洞净宽不宜小于1.2m,净高不宜小于1.8m,净深 不宜小于0.7m。 3躲避洞不宜设于衬砌断面变化处或变形缝处。 9.2.4余 斜并应设排水沟,并宜每隔50m~60m设置一道横向 水沟。

    9.3.1竖并并筒断面形式应根据并深、提升方式、梯子、管道 安装等要求确定。并简断面宜采用圆形断面。 9.3.2竖井井简断面净空尺寸应根据运输设备的类型、管道安装 要求、排水设施、光缆布置、支护方式、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 9.3.3井筒内应设置梯子间或其他升降措施。梯子间的布置应 符合下列要求: 1梯子斜度不宜大于80°。 2梯子间相邻两个平台的垂直距离不宣大于8m。 3梯子宽度不宜小于0.4m

    9.4.1矿山法开挖并简支护应符合下列规

    A 视: 1 并筒结构宜采用复合式衬砌, 2 并壁厚度可采用工程类比法确定,并通过计算验证。 3 通过松散堆积层或含水层时胶合板标准,施工宜采用从地表或沿井 箭周边尚围岩注浆等预加固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地表水 和地下水做好要善处理,避免施工中淹井。

    ....
  • 管道标准
  • 相关专题: 油气输送管道  

相关下载

专题: 螺钉标准 |水利软件、计算 |环境标准 |项目管理、论文 |标准血压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