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805-2020 重载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

  • GB/T 38805-2020  重载齿轮热处理技术要求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6-2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设备安装,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对于一般要求的齿轮,渗碳试样材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与齿轮是同一牌号的材料; 与齿轮的淬透性相同; 热处理前具有与齿轮相同的预处理状态; 一加工试样时的表面粗糙度应与齿轮相同。 对于要求严格的齿轮,试样材料除满足以上条件外还应与齿轮属于同一冶炼炉号。

    随炉试样是作为检验热处理后质量的代表性试样,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应能代表齿轮热处理后的实 际情况。随炉试样可采用齿形试样或圆棒试样,推荐采用齿形试样。 齿形试样应至少含有3个轮齿,齿根以下截面厚度大于或等于1/2齿根圆齿厚,或根据齿轮的模数 选取,一般大于10mm,齿宽为齿根圆齿厚的2~3倍,如图1所示

    圆撑试样推存尺寸:最小直径为6加,取最小长度为12证。 经用户同意,也可采用小型试棒:最小直径为3mn,最小长度为6mm 注:n为齿轮的模数

    渗碳过程试样可采用圆棒试样灌注桩标准规范范本,不同模数重载齿轮的过程圆棒试样尺寸可根据渗碳炉试样孔 进行选择

    渗碳的齿轮齿坏应进行预备处理,如正火、正火十高温回火、调质等。对畸变控制要求较高的齿轮 应首选调质

    4.4.2.1重载齿轮渗碳淬火操作应按GB/T34889的规定进行。 4.4.2.2待处理工件的表面不应有氧化皮、锈斑、油垢、污渍、碰伤、裂纹。待处理工件应按 GB/T15822.1的规定进行探伤 4.4.2.3待处理工件的表面粗糙度应符合图样技术要求,渗碳面粗糙度Ra应不大于3.2um;对待处理 工件的尖角、棱边部位应进行倒角和倒棱处理。 4.4.2.4需要防渗碳的部分要制定相应的防渗碳工艺。 4.4.2.5 为了减小因加热时发生的畸变可在临界点Ac3温度稍下进行1~2次等温。 4.4.2.6 渗碳温度应根据工件材料和要求的硬化层深度确定,在890℃~950℃之间。 4.4.2.7 应适当控制渗碳时的碳势,避免形成粗大、网状或块状碳化物。 4.4.2.8 应适当控制渗碳后工件的缓冷速度,防止缓冷时形成网状碳化物, 4.4.2.9 工件应缓冷到不低于350℃,并及时进行加热淬火或高温回火处理。高温回火温度为 600℃~700℃,保温时间应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大小进行合理选择。 4.4.2.10 根据齿轮的材料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渗碳后淬火工艺。 4.4.2.11以下渗碳齿轮要求进行重新加热淬火

    GB/T38805—2020

    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或由于钢材特性渗碳后需缓冷,以及需经1~2次高温回火或球化退火 的齿轮。 对于12CrNi3A、20Cr2Ni4A、18Cr2Ni4WA和20Ni4MoA等高合金钢重载齿轮,为了减少渗 碳层中残留奥氏体的含量,渗碳缓冷后应在650℃~680℃进行1~2次高温回火,然后重新 加热淬火和低温回火

    4.4.3.1淬火后应及时进行低温回火,低温回火温度根据工件的最终硬度要求确定,在160℃~220℃。 呆温时间根据工件的形状和大小的不同进行合理选择。淬火到回火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h。 .4.3.2对于高要求的重载齿轮,磨齿后(或粗精磨齿之间)需要进行一次低温去应力回火,回火温度应 低于淬火后的回火温度

    4.4.4.1在率火和低温回火后应对渗碳齿轮齿根部位进行喷丸强化。

    4.4.4.1在率火和低温回火后应对渗碳齿轮齿根部位进行喷丸强化 4.4.4.2重载齿轮喷丸强化的质量按JB/T10174的方法进行检验。

    4.5.1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重载齿轮渗碳热处理质量按表3规定的项目和方

    表3重载齿轮渗碳热处理质量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齿轮表面不应有裂纹、剥落、锈蚀等缺陷

    4.5.2.2表面含碳量

    碳齿轮表面含碳量推荐0.70%~0.95%。

    4.5.2.3表面硬度

    78HS~89HS),齿根处的表 不低于56HRC。渗碳淬火后齿轮的表面硬度不均勾性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表面硬度不均匀性允许偏差

    4.5.2.4硬化层深度

    硬化层深度的测量推荐采用齿形试样,测量方法应符合GB/T9450的规定,硬化层深度偏差应不 大于目标硬化层深度的10%。齿轮的硬化层深度测定部位在齿宽中部法向截面上,在分度圆处沿垂直 齿面方向,或按具体工艺文件规定。 渗碳淬火齿轮成品的硬化层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硬化层深度的设计可参照附录A。齿根部位的 硬化层深度应不小于节圆处的2/3。

    4.5.2.5金相组织

    渗碳淬火齿轮的金相组织按GB/T25744方法进行检验并评级,检验项目及位置见表5和图2,其 结果应符合表6和表7的要求,

    金相组织检验项目及位

    注:m为齿轮模数,单位为室

    图2金相组织检验位置

    GB/T38805—2020

    表6渗碳淬火齿轮金相组织的级别要求

    表7渗碳齿轮表层晶界内氧化允许深度

    4.5.2.6心部硬度

    心部硬度测量位置于齿宽中部处齿根30°切线的法向上,深度为5倍硬化层深,但不小于1倍模数, 见图2b)。 渗碳齿轮的心部硬度应不低于30HRC,对于重要齿轮一般为35HRC~45HRC。渗碳齿轮心部 便度的检验一般在随炉试样上进行,有特殊要求时,可解剖工件进行检验。 也可以按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渗碳齿轮萍火回火后,可用专用量具和仪器测量工件畸变情况,测量内容可根据工件技术要求 畸变量(可为校正后畸变量)应控制在技术要求的范围内

    5.1.1常用材料及分类

    要用于模数12mm及以下重载齿轮。常用材料及

    表8渗氟齿轮常用材料及分类

    5.1.2原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

    原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应符合4.1.2和4.1.3的要求

    气体渗氮设备的温度测量和控制、气氛及氮势控制系统、设备维修及可靠性等应符合GB/T3254C 的规定。 离子渗氮设备的温度测量和控制、压力的测量和控制、流量的测量和控制、设备的保养应符合 GB/T34883的有关规定。

    渗氮试样应符合4.3的规定

    渗氮试样应符合4.3的规定

    5.4.1.1齿轮毛坏粗车后的预备热处理应采用调质处理。 5.4.1.2渗氮重载齿轮调质的硬度应不低于32HRC。调质后的齿轮表面游离铁素体量应小于5%,渗 氮前齿轮表面不应有氧化脱碳。调质时的回火温度应不低于480℃,并且比渗氮温度至少高30℃。 5.4.1.3调质后,若齿轮的硬度或金相组织不合格,允许返工2次。 5.4.1.4渗氮在磨齿后进行,对精度要求较高和容易发生畸变的齿轮,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应进行 次或多次去应力退火,以彻底消除加工应力,稳定组织,保证渗氮时畸变量最小。其温度应低于调质时 的回火温度。 5.4.1.5齿轮的尖角棱边部位渗氮后会变脆,在使用中易发生崩缺损伤,因此渗氮前应按要求对尖角棱 边进行倒角和齿廊倒棱

    渗氮工艺规范应符合GB/T34883的要 件表面要求不渗氮的部位,应采,

    渗氮后齿轮表面检验应按以下要求进行: a)直接抽检渗氮后的齿轮,如不便检测渗氮齿轮件时可用同炉试样代替,并在报告中注明。 b)渗氮齿轮的表面硬度应在550HV~800HV范围,其硬度偏差值不应超过表9的规定。 c)表面硬度的检验采用试验力为9.8N~98N的维氏硬度计测量。渗氮层深度小于0.3mm时, 维氏硬度的试验力不应超过49N;渗氮层深度不小于0.3mm时,维氏硬度的试验力为 49N~98N。 d)需要检测化合物的硬度时,用0.49N~1.96N试验力的显微维氏硬度计

    表9齿轮渗氛后表面硬度偏差允许值

    注:同批工件系指相同材料,经相同预备热处理,并在同一炉次渗氮处理的同种工件。

    重载齿轮渗氮后的心部硬度推荐采用齿形试样进行检测,其检查位置按照4.5.2.6的规定执行。 的心部硬度应不低于32HRC

    如果心部硬度超过350HV,渗氮层深度以心部硬度十50HV作为界限硬度。测量方法参照 GB/T11354。 渗氮齿轮成品的硬化层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硬化层深度的设计可参照附录B,其深度偏差值不应 超过表10的规定。

    表10渗层深度偏差允许值

    渗氮前的原始组织和渗氮后渗氮层的金相组织按GB/T11354进行检验并评级,其结果应符合 的规定。金相试样的制备按GB/T13298执行。

    表11金相组织的级别要求

    齿轮的畸变应符合图样和工艺要求,如必须校正,应采用热校,及时进行去应力退火及探伤。

    6.1.1常用材料及分类

    表12感应淬火重载齿轮常用材料及分类

    6.1.2原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

    材料质量和锻件质量应符合4.1.2和4.1.3的要求

    6.2感应淬火及回火设备

    6.2.1感应火及回火设备应符合GB/T34882。 5.2.2感应淬火机械包括固定式淬火机械、移动式火机械或其他与待处理工件的形状相适应的淬火 机械。其机械精度应达到表13规定的精度

    表13感应淬火机械装置的精度

    单齿齿沟率火时,萍火质量对感应器和齿轮之间的间隙很敏感,应同时对系统的位置、运动、分 度、定位精度和移动速度以及对加热功率、加热时间、冷却时间、淬火介质压力及流量等参数进行控制。 6.2.3淬火冷却可选用喷或浸淬。冷却介质根据齿轮材料、尺寸、形状的不同,可选择水、油、聚合物 水剂萍火液(PAG类)。 6.2.4炉内回火时的回火设备与4.2.4一致,其温度均匀性和系统准确度等要求应符合GB/T32541的 规定要求。

    有:试淬时的硬度、有效淬硬层深度、淬硬层分布、金相组织, 1.2齿形试样外形尺寸见图3所示,

    6.3.2.1齿形试样应至少含有3个轮齿。 6.3.2.2齿形试样的齿形和齿轮轮齿齿形的精度应完全一致。 6.3.2.3试样的材质应与所代表的齿轮为同一批次材质,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与淬透性 6.3.2.4试样的预备热处理、基体硬度和组织应与所代表的齿轮相同

    6.3.2.1齿形试样应至少含有3个轮齿。 6.3.2.2齿形试样的齿形和齿轮轮齿齿形的精度应完全一致。 6.3.2.3试样的材质应与所代表的齿轮为同一批次材质,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与淬透性 6.3.2.4试样的预备热处理、基体硬度和组织应与所代表的齿轮相同

    6.3.2.1齿形试样应至少含有3个轮齿。

    度的要求,其检测按JB/T6077方法进行。 6.4.1.2对精度要求较高和容易畸变的齿轮,在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应进行一次或多次去应力退火 退火温度应低于调质的回火温度20℃。 6.4.1.3齿轮在感应淬火前,应按要求对齿部进行倒角和齿廓倒棱,以防止尖角棱边处过热或淬裂 6.4.1.4受齿轮材料透性限制,当齿轮模数大于12mm,可采用先开齿(留有加工余量)后调质的 工艺

    6.4.2.1感应器和喷水器的结构应设计合理,形状及尺寸加工精确,保证在各种萍火方法下,感应器与 齿轮或轮齿之间有合理的间隙值,以满足齿轮的质量要求。在内齿圈(含平面)特殊形式的加热中,为了 增强齿根部位的电流密度,可在感应器上加装导磁体。 6.4.2.2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电参数的选择要匹配,并根据试结果调整各参数。 6.4.2.3加热温度为840℃~900℃,以淬硬层的显微组织来确定最佳火温度,应避免齿顶过热及齿 根加热不足。

    增强齿根部位的电流密度,可在感应器上加装导磁体。

    套圈感应淬火限于模数6以下的重载齿轮。 齿轮与感应器的相对移动速度与感应器高度、加热时间的关系见式(1):

    齿轮与感应器的相对移动速度,单位为毫米每秒(mm/s),取值2mm/s~9mm/s h一感应器的高度,单位为毫米(mm); 加热时间,单位为秒(s)。 单齿加热率火时,应每隔两个轮齿或齿槽进行加热,以减小畸变及开裂倾向。对复杂易畸变齿轮可 先进行预热再进行淬火。 当沿齿沟加热火时,应对轮齿的两侧面施以旁冷,以免已淬火轮齿齿面超过回火温度

    齿轮与感应器的相对移动速度,单位为毫米每秒(mm/s),取值2mm/s~9mm/s h一一感应器的高度,单位为毫米(mm); 加热时间,单位为秒(s)。 单齿加热率火时,应每隔两个轮齿或齿槽进行加热,以减小畸变及开裂倾向。对复杂易畸变齿轮可 先进行预热再进行泽火。 当沿齿沟加热率火时,应对轮齿的两侧面施以旁冷,以免已率火轮齿齿面超过回火温度

    5.4.3.1合金结构钢感应火后应及时回火,淬火到回火的时间间隔应不超过4h。

    6.5.1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重载齿轮感应淬火回火后的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按表14的规定进行

    GB/T38805—2020

    表14重载齿轮感应率火回火质量检验项目及

    齿轮淬火后的表面,不应有淬火裂纹、崩角、锈蚀、灼伤、烧伤,未加热表面等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 般件100%目测检验,重要件应100%无损探伤检验 批量生广 时,按规定要求进行检验。

    6.5.2.2表面硬度

    感应萍火齿轮的表面硬度应为50HRC~56HRC。误差范围应符合表15的规定值。工件批量生 产时,按同批次的5%~10%抽检硬度,单件、小批量生产时按100%检验硬度

    表15重载齿轮感应淬火表面硬度偏差允许值

    6.5.2.3心部硬度

    重载齿轮感应率火的心部硬度应不低于30HRC,推荐采用齿形试样进行检测,其检测位置按 2.6的规定

    6.5.2.4硬化层深度

    硬化层深度推荐值为(0.2~0.4)模数,硬化层深度的测量推荐采用齿形试样,测量方法应符合 GB/T5617的规定,其偏差应符合表16规定。 齿轮表面硬化层应在轮齿中心对称分布 齿根部位的硬化层深度应不低于齿宽中部半齿高处硬化层深度的2/3,齿面和齿根硬化层应不低 于全齿宽的80%

    GB/T388052020

    表16硬化层深度的偏差允许值

    6.5.2.5金相组织

    图样规定硬度下限高于或等于55HRC 7级为合格,图样规定硬度下限低于55HRC ~9级为合格

    齿轮的畸变量应控制在产品图样或技术要求的范围内。 批量生产时,每批抽检三件,按产品图纸或技术条件检验。单件生产的齿轮全部检验

    17358、GB/T19944的有关规定 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

    工程监理标准规范范本根据要求可按每批或每炉开具报告单。 报告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件的名称和图号; 一产品的技术要求; 工件材料牌号; 单件质量及数量; 质量检验结果; 操作者姓名或代号; 质量检验员姓名或代号; 报告日期。

    GB/T38805—2020

    表A.1为渗碳齿轮硬化层深度推荐值!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渗碳齿轮硬化层深度推荐值

    表A.1渗碳齿轮硬化层深度推荐值

    图B.1为渗氮齿轮硬化层深度推荐值

    土地标准GB/T388052020

    图B.1渗氨齿轮硬化层深度推荐值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有色金属标准 |照明设计标准 |花纹板标准 |电缆标准 | 安全生产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