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4006-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 NB/T 14006-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1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7-05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设备安装,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NB/T140062015

    4.2集输工程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简化主体工艺流程,优化设置配套设施,合理确定自控水平,优先 选用国产设备和材料,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页岩气气田低成本规模开发。 4.3集输工艺系统、供水、供电设施及站场总图布置应具有适应后期新井、新区块接入的可扩展性。 4.4集输工程应根据气田滚动开发方案,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弹性。根据气田开发不同阶段的参数预 测,优化选择适应性强的设备。宜采用单台设备更换或多台设备增减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生产时期生产 规模的需求。 4.5地面设施应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撬装化设计,应采用易拆装、易移运和满足其他站场再利用的 撬装设备或装置。 4.6井场布置、井口安装设计应与钻井规划相结合,兼顾钻井、压裂、地面建设、生产交叉作业的需求。 4.7压裂给水、压裂返排液及气田水系统设计,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钻井压裂需求,尽量减少新鲜水 取水量、增大返排液循环回用量,对排放水合理处置,满足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 4.8气田供电系统宜兼顾钻井及压裂的需求进行统筹优化,综合滚动开发、钻井设备持续运行等因素, 结合气田供电主体及供电周期特点,拟定合理的前期、后期供电方案。并根据前后期供电规模的变化, 进行发电、配电设备的配置和衔接。以减少设备闲置,提高设备重复利用率。 4.9针对气田后续开发过程中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应对先期实施的集输工程进行评价、总结,优化设计。 4.10集输工程设计应符合公众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与节能的要求,

    5.1.1页岩气地面集输宜采用中低压集气、两级布站、湿气输送、集中处理的工艺流程,并预留增压设 施的场地。 5.1.2集气系统的设计压力应根据井口压力、外输交接条件,合理确定整个系统各节点的压力级制 5.1.3集输站场内地面设施不宜设置在线备用。 5.1.4集输站场内管道宜采用地面露空敷设安装封头标准

    5.2.1井场应根据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井场宜预留后续开发井接口。 5.2.2并场设备设计应考虑初期高压高产阶段和中后期低压低产阶段不同操作工况要求。 5.2.3井场水合物的防止应考虑排液生产期及正常生产期的工艺要求,合理选择防止水合物工艺。 5.2.4初期高压生产阶段节流过程中的水合物防止,宜采用装加热炉。传热介质宜选用水,加热方式 可选择燃气加热或电加热。 5.2.5井场气、液计量宜采用轮换计量装置。 5.2.6根据不同生产时期压力、水气比及处理量的要求,分别设计分离计量设施。 5.2.7排液生产期的返排液应单独收集储存或输送至下游装置处理,不宜与页岩气混输。 5.2.8井场清管发送装置宜采用清管阀,

    5.3.1根据气田区块划分位置及实施顺序,宜建分散型集气站。增压站、处理装置宜与集气站合建。 5.3.2气田增压宜采用撬装压缩机组,不宜设置在线备用增压机组。 5.3.3压缩机组选型根据处理规模、压缩比等工艺参数,可采用螺杆式、往复式和离心式压缩机组,具 本应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气由增压初期,电驱螺杆式或离心式压缩机可根据工况变化要求采用变频 器调速。

    5.4.1井场与集气站之间的集气管网宜采用放射枝状布置。去井场的压裂水供水管线及从井口返排的液 体管线走向相同时,宜同管廊带敷设。 5.4.2集气管网应在适当位置为可能接入的后续区块预留接口。 5.4.3采气管道设计能力应根据井组或井丛的最大产量确定;集气管道的设计能力可根据其所辖区域集 气站最大生产能力确定,并为气量波动及新接入区块预留余量。集输管道流速宜控制在5m/s~12m/s。 5.4.4钢质管道的设计应符合GB50350中的有关规定。 5.4.5线路敷设设计应符合GB50350中的有关规定,

    5.5.1同一开发区块的页岩气宜集中处理。 5.5.2页岩气宜采用脱水、脱烃来控制水、烃露点,水、烃露点应符合GB17820的规定。 5.5.3烃、水露点控制工艺应根据气源近、远期压力、原料气组成、外部交接条件进行技术经济对比后确定。 5.5.4工艺装置应结合气田开发压力和气量衰减情况设计一定的操作弹性。 5.5.5脱水宜采用三甘醇脱水工艺,三甘醇脱水装置设计应符合SY/T0602的规定。 5.5.6处理后的页岩气采用管道外输,或制成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装车外输。

    5.6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

    5.6.1.1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3及GB50014的规定。 5.6.1.2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包括为满足水力压裂需求而设计的地面工程。压裂给水系统包括取 水构筑物、给水处理及存储设施、原水取水管线及压裂给水输配水管线等;压裂返排液系统包括压裂返 排液集输管网、处理及存储设施等。 5.6.1.3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宜优先采用可移动储存及处理设施;压裂给水输水管道及压裂返排 液集输管道,宜结合现场情况优先采用地表敷设方式。

    5.6.2压裂给水系统

    5.6.2.1压裂给水系统方案,应根据压裂用水对水质、水温、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开发方案、外部 给水条件及工程水资源评估报告,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5.6.2.2压裂给水系统水源应采用站场自备水源,并宜优先采用压裂返排液处理后水。 5.6.2.3当采用地表水、地下水及回用的压裂返排液处理后水作为水源时,应根据压裂液对给水水质的 要求,确定压裂给水的水质,并确定相应的给水处理工艺。 5.6.2.4压裂给水输送可采取管输、罐车运输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5.6.2.5压裂给水输配水管材宜采用非金属管。 5.6.2.6采用经处理的压裂返排液作为压裂给水水源的压裂给水系统,宜与站场生产给水系统分开设置。

    5.6.3压裂返排液系统

    3.1压裂返排液系统方案,应根据气由储层改造压裂方案,结合气由地面集输方案,经技术经 后确定。 3.2压裂返排液输送可采取管输、罐车运输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 .3.3当压裂返排液采用管输方式时,宜采用非金属管:并宜优先采用与压裂给水共用管道的方

    NB/T140062015

    减少工程费用。 5.6.3.4长输管道应进行必要的水力(瞬态及稳态)计算,并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5.6.3.5罐车拉运时,压裂返排液罐车应符合GB18564.1的要求。 5.6.3.6压裂返排液处置工艺宜优先考虑回用方案,并提高回用率,以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的需求及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 5.6.3.7压裂返排液处理后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应符合NB/T14002.3《页岩气储层改造第3部分: 压裂返排液回收和处理方法》的规定。 5.6.3.8当采用储池存储压裂返排液时, 米取 ,不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7.1气田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4及GB50350的有关规定, 5.7.2气田水系统包括气田水集输管网、处理及存储设施等。 5.7.3气田水系统采用回注方案时,回注水质要求及处理工艺等宜按照SY/T6596执行

    5.8.1井场可采用放空立管放散,且符合GB50183的规定。 5.8.2集气站内应设置紧急泄放系统。泄放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50和GB50183的 有关规定。

    0.8.1并场可采用放空立管放散,且符合GB50183的规定。 5.8.2集气站内应设置紧急泄放系统。泄放系统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350和GB50183的 有关规定

    6.1.1自动控制仪表应满足工艺过程操作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需要,仪表功能设置经济、适用、可靠。 6.1.2井场控制系统宜按“自动控制、无人值守、定期巡检”的原则设计,宜设置远程监控系统(RTU)。 RTU应满足可扩容性、稳定性的要求,井场仪表不宜设置在线仪表更换功能。 6.1.3集气站及处理厂控制系统与仪表的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6.1.4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50892的规定。 6.1.5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50823的规定。 6.1.6安全仪表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T50770的规定

    6.2自动控制设备选型原则

    6.2.1气田检测仪表的选型应符合GB/T50350、GB/T50892的规定。 6.2.2安装于井场部分检测仪表宜选用耗电量小的仪表设备。 6.2.3井口安全切断宜选用气动或液压紧急关断系统。 6.2.4井口区域宜设置火灾检测报警

    气计量应符合GB/T18603、GB/T50350的规定

    7.1.1站场址的选择应符合SY/T0048的有

    场址的选择应符合SY/T0048的有关规定。

    7.1.2站场址选择应根据气田地面建设总体规划,结合所在地区的城镇规划,充分利用已有公路、水、 电等依托条件。 7.1.3站场址应根据井口位置、产量和压力变化、钻井时间、采集气管道、周边地形地貌,进行方案比 选,优化站场位置、数量和工程量,方便后期增压扩建,控制采、集、输气管线长度。 7.1.4站场选址毗邻井场时,应充分考虑修井操作场地。 7.1.5站场址选择应结合国家和当地土地管理部门的有关政策,应节约用地,尽量少占、不占用耕地。

    场的防洪设计标准应符合SY/T0048的有关规定

    站场等级划分和区域布置,应符合GB50183百

    7.4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施,且便于后期施工扩建。 7.4.3井场布置应充分利用钻井场地。 7.4.4井场生产区和放空区应与钻井作业区、压裂区、临时营地和钻井放喷池功能分区明确,避免生产 钻井作业和营地相互影响,便于连续钻井、压裂和修井作业。 7.4.5井场内通道宽度应综合分析生产巡检和后期施工要求。 7.4.6井站场竖向布置应结合周边地形情况,竖向排水应结合外部排水系统情况。

    7.5.1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GB50350、SY/T0048和GB50187的有关规定。

    7.5.1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GB50350、SY/T0048和GB50187的有关规定。 7.5.2丛式井场的管线应统一规划布置,满足连续钻井、压裂和施工作业的要求

    8.1.1电力负荷分级

    8.1.1.1站场电力负荷分级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3.1.1.1站场电力负荷分级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8.1.1.2当站场无天然气凝液处理设施时,电力负荷等级为三级

    8.1.2.1供电方案应根据区块位置,结合电源条件、气田滚动开发和用电情况确定。供电电压应根据用 电负荷的分布及用电量预测、输电线路长度综合比较确定。 8.1.2.2井场电源宜优先考虑小型光伏发电,对临时用电设备可设置临时发电设备,宜优先选用柴油发 电。当站场设置连续工作的电动机时,供电电源宜从所在地区电网取得;当从所在地区电网取得电源不 经济或不可靠时,应设置自备电源,自备电源宜利用页岩气发电。 8.1.2.3当供电电源从所在地区电网取得时,结合各类站场操作条件,可适当设置在线式不间断电源装 置或应急发电机组。除处理厂控制中心不间断电源装置可采用穴余设置或双重设置外,其余站场的不间

    NB/T140062015

    新电源装置宜按单 置的蓄电池后备时间不宜超过1h;对已设置应急发电

    8.1.3.1各类站场的变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8.1.3.1各类站场的变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8.1.3.2应采用模块化变配电设备,井场配电宜采用软电缆明敷。 8.1.3.3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工艺装置及金属管道的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不做跨接。 8.1.3.4架空电力线路设计应符合GB50061及GB50545的规定。

    8.3.1供热与暖通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8.3.2 生产与采暖(生活)用热负荷宜单独考虑。 8.3.3 供热介质宜采用热水;热水供热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选用蒸汽、有机热载体或其他供热介质。 8.3.4 供热设备宜采用模块化或撬装化设备;所采用设备应为高效节能产品,并符合TSGG0002的规定 8.3.5 站场内各类建筑单体及房间暖通空调设计参数宜参照表1的规定。

    站场生产、生活给水系统设计应符 GB50013的有关规定;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4 规定;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15的有关规定, 2站场临时用(排)水、永久用(排)水设施宜同步规划、统筹布局。

    NB/T140062015

    8.4.3对于有污染的临时设施、永久设施,应按GB50160考虑有效的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防控措施。

    4.3对于有污染的临时设施、永久设施,应按GB50160考虑有效的事故状态下水体污染的防控

    8.5.1消防设施的设置应按GB50183及GB50350的有关规定执行

    a)生产能力大于1000×10^m3/d的气田(区块),邻近消防协作力量不能在30min内到达气由主要 站场时,宜设三级消防站。 b) 生产能力大于3000×10*m3/d的气田(区块),邻近消防协作力量不能在30min内到达气田主要 站场时,宜设二级消防站。 3.5.3三级及以上站场,邻近消防协作力量能在30min内到达,可不设消防站;不能在30min内到达时 宜配2台重型消防车或1台重型三相射流消防车。 B.5.4当采用回用水作消防水源时,消防用水水质要求应按照GB/T18920执行

    8.6.1建(构)筑物防火、防爆设计应符合GB50016、GB50183的规定。 8.6.2在满足生产工艺及安全环保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应做到经济合理,优先选用可装配式的房屋,如 钢结构、快装房、集装箱式房屋等,功能相近的房屋宜合并设置。 8.6.3生活、办公类用房宜优先考虑社会依托,次之选用撬装野营房,并集中设置。 8.6.4构筑物的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350的规定。 8.6.5井场撬装设备基础应利用钻井阶段既有基础路桥管理及其他,或可采用植筋等施工技术实现新旧基础的结合。 8.6.6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结构形式应结合浅层荷载试验结果和详勘报告进行分析确定。

    8.7.1气田道路设计应符合GBJ22、GB50183的规定。 8.7.2站场道路的设计应满足生产管理、维修维护、巡检消防、钻井修井的通车要求

    9.1.1内腐蚀控制方案应根据输送介质的腐蚀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工况条件、材料选择、安全和经 济因素分析确定。内腐蚀控制方案宜优先考虑合理的材质选择,材料选择要求应符合GB50350的 规定。 9.1.2气田集输系统内腐蚀防护设计应符合GB/T23258的规定。

    9.2.1钢质管道设备外腐蚀控制设计应符合GB/T21447的规定,可采取外防腐层或外防腐层与阴极保 护联合保护的措施。 9.2.2埋地管道防腐层类型和等级的选择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地理位置、杂散电流干扰及经济性等 因素,综合分析确定。 9.2.3地面钢质管道设备外防腐层材料和涂层结构的选择应根据管道设备的运行工况、所处环境腐蚀 性、工程寿命及经济性等因素进行确定。 9.2.4阴极保护系统设计应符合GB/T21448的规定。

    NB /T 14006 2015

    10.1.1撬装模块应依据系统功能进行划分,并满足运输对撬装模块尺寸、重量等限制的要求,对撬装 模块进行划分。 10.1.2撬装模块应采用适合多次拆装、吊装和运输的标准化设计。 10.1.3集输站场宜采用可实现多种工艺功能和智能控制的一体化集成撬装装置

    10.2.1装模块内各设备间距符合GB50183的有关规定。 10.2.2撬装模块内主体设备的布置具备操作维护空间。需经常操作的阀门、仪表等应布置在操作人员 易于接近处;其余阀门、仪表的布置应易于观察,并具备维护空间。 10.2.3宜采取对称性布置,管路系统整齐排列,连接端面中心整齐。 10.2.4采用多层撬装模块布置时,宜将重设备布置在撬装模块底层,提高整体稳定性;动设备宜单独 布置。 10.2.5具有主体设备的撬装模块,应将主体设备布置在装模块的中心,管路布置于主体设备周围。 10.2.6撬装模块成套装置在方案布置中应考虑装置内部的操作通道和逃生通道布置,并避免出现单向 通道。多层结构宜采用梯步结构。 10.2.7撬装模块成套装置的仪电接线箱、控制箱宜采取集中布置

    10.3.1应根据撬上设备的平面布置、荷载等,通过计算合理布置底座受力构件,保证其具有足够刚度 及强度。 10.3.2需考虑运输及吊装过程影响园林造价,保证撬装设备整体结构稳定性。 10.3.3撬底座设计应符合GB50017的规定。 10.3.4撬座吊耳设计应符合HG/T21574的规定

    10.4.1根据气田开发建设、生产运行维护的特点,设计选择相适应的仪表、电气、控制箱、电缆及配 件等,撬块内仪表、电气应考虑适应撬块整体搬迁、易于安装拆卸、可靠性高等特点。 10.4.2安装在爆炸性气体危险环境的装设备,其电气安装要求应符合GB3836.15的规定

    ....
  • 相关专题:
专题: 园林工艺、表格 |竣工资料 |石油标准 |路桥管理及其他 |煤炭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