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60-2015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 DB/T60-2015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1.93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DB/T60-2015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

    4.4.1一般站宜建在地面上。若一般站建在建筑物上,建筑物宜为二层或以下小型建筑且地基处无

    4.4.1一般站宜建在地面上。若一般站建在建筑物上,建筑物宜为二层或以下小型建筑且地基处无 1m以上回填土。 4.4.2建在地面上的一般站的观测场地位置条件应符合DB/T17一2006中4.1.1的规定。 4.4.3当一般站用于地震预警时,地面脉动在1Hz~20Hz频带范围内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 方根值应不大于0.01m/s,宜小于0.001m/s。 4.4.4当一般站仅用于地震烈度速报时,地面脉动在1Hz~20Hz频带范围内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 噪声均方根值应不大于0.02m/s。

    4.4.5一般站应选择具备实时通信条件的

    DB/T 60 2015

    5.1建在地面上的基准站应进行观测环境地噪声的观测与计算。观测环境地噪声的观测与计算方法应 按GB/T19531.1一2004附录A的规定进行。 5.2建在井下的基准站应进行工程地质测试,工程地质测试应符合DB/T17一2006中A.1的规定。 5.3基本站选址后,应进行地面脉动测试和工程地质测试。地面脉动测试应按附录A中给出的规定 进行,工程地质测试应符合DB/T17一2006中A.1的规定。 5.4建在地面上的一般站应进行地面脉动测试,宜进行工程地质测试。其他观测方式的一般站宜对最 近的地面进行地面脉动测试和工程地质测试,并同时给出测点与最近地面的脉动测试记录。地面脉动 测试按附录A中给出的规定进行,工程地质测试应符合DB/T17一2006中A.1的规定。

    6. 1. 1基准站传输要求

    6.1.2基本站传输要求

    6. 1. 3一般站传输要求

    6.2.1台站防雷应以防感应雷为主,兼顾防直击雷。 6.2.2应对台站区域、电源进线、通讯传输线、传感器引线等采取防雷措施。 6.2.3台站建筑物防雷应依据台站所在地的预计雷击次数或平均雷暴日次数,按GB50057一2010确 定建筑物防雷类型,并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6.2.1台站防雷应以防感应雷为主,兼顾防直击雷。 6.2.2应对台站区域、电源进线、通讯传输线、传感器引线等采取防雷措施。 6.2.3台站建筑物防雷应依据台站所在地的预计雷击次数或平均雷暴日次数,按GB50057一2010确 定建筑物防雷类型,并采取相应防雷措施。

    7.1.1基本站和建在地面上的基准站应建设观测墩,用于安装观测设备。 7.1.2一般站宜建设观测墩,用于安装观测设备。一般站的观测设备也可固定安装在地表、建筑物 的承重墙或承重柱上。

    7.2.1基准站观测墩尺寸:安放三分向独立速度仪和三分向一体加速度仪,观测墩的长×宽宜为 1.8m×1.8m。安放三分向一体速度仪和三分向一体加速度仪,观测墩的长×宽宜为1.8m×1.2m。 7.2.2基本站观测墩的长×宽宜为0.8m×0.8m。 7.2.3一般站观测墩的长×宽宜为0.4m×0.4m。 7.2.4观测墩应高出房内地面0.2m~0.3m,观测面的平整度不应大于3mm

    7.3.1观测墩的基础凿制过程不应采用爆破作业。 7.3.2基本站和基准站可直接利用基岩作观测墩,但应先除去表面风化岩屑,再将基岩面打磨平整; 也可在除去表面风化岩屑后浇制混凝土观测墩(参见附录B)。 7.3.3建在土层上的基本站应先除去表层腐殖土或回填土,在土层中插人钢筋,现场浇筑观测墩 (参见附录C)。 7.3.4建造一般站观测墩应先除去表层腐殖土或回填土,在土层中插入钢筋,现场浇筑观测墩(参 见附录C)。 7.3.5观测墩混凝土浇筑时应一次性浇筑,振捣密实后抹平,表面不应有裂缝、蜂窝和麻面 7.3.6观测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0的素混凝土。有渗水现象的基岩,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的防渗素混凝土。 7.3.7观测墩混凝土其他原材料的质量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符合JGJ52一2006和JGJ55一2011的 规定。 7.3. 8 观测墩不应与任何建筑体相连。观测墩四周应设置宽度不小于0.02m,深度不小于0.2m的 隔振槽,槽底及四周应采取防潮措施,有渗水现象的应采取抗渗措施,槽内应填充松散材料。 7.3.9观测墩面应划线标示地理北方向或安装永久性地理北方向标志装置,其误差应小于0.5° 7.3.10观测墩应有地理参数标示,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和1985国家 高程基准,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a)经纬度测量误差应小于0.3"; b)海拔高程测量误差应小干 20. 0 m。

    8.1观测并建设应符合DB/T16一2006中4.2.2和5.2的规定。 8.2观测井封孔参见附录D。

    8.1观测并建设应符合DB/T16一2006中4.2.2和5.2的规定。

    8.1观测并建设应符合DB/T16一2006中4.2.2和5.2的规定。 8.2观测井封孔参见附录D。

    DB/T 60 2015

    9.2.1专用观测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m。 9.2.2基准站专用观测室平面尺寸和室内布局参见DB/T16一2006中图C.2。 9.2.3基本站专用观测室平面尺寸和室内布局参见DB/T17一2006中附录D。 9.2.4对配置甚宽频带地震仪或超宽频带地震仪的专用观测室,应采取恒温措施,日温差应小于 1.5℃。 9.2.5专用观测室应符合DB/T16一2006中6.1.5和6.1.6的规定。

    9.2.1专用观测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5m。 9.2.2基准站专用观测室平面尺寸和室内布局参见DB/T16一2006中图C.2。 9.2.3基本站专用观测室平面尺寸和室内布局参见DB/T17一2006中附录D。 9.2.4对配置甚宽频带地震仪或超宽频带地震仪的专用观测室,应采取恒温措施,日温差应小于 1.5℃。 9.2.5专用观测室应符合DB/T16一2006中6.1.5和6.1.6的规定。

    9.3.1观测罩宜采用专门设计的玻璃钢罩,也可根据实际台址环境条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测罩。 9.3.2专门设计的玻璃钢罩参见DB/T17一2006中附录E。为方便观测设备维护,玻璃钢罩尺寸可 大于DB/T17一2006附录E中的尺寸。 9.3.3自行设计的观测罩应满足观测设备对观测室环境的要求、应满足台站安全要求、应满足观测 设备维护要求等。 9.3.4观测罩应牢固在基础底座上。基础底座宜采用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高度不宜小于0.1m, 并采取防水渗透措施。

    10.1.1台站应有保护标识。 10.1.2专用观测室和观测罩外宜建设必要的安全防护围墙或围栏。围墙或围栏的高度不宜低于 1.7m,各边与观测室间距不宜小于2.0m。围墙或围栏建设可根据场址周边环境依地势建设,外观应 整洁美观。

    11.1基准站应配备三分向加速度计、三分向速度计和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 11.2基本站应配备三分向加速度计和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 11.3一般站应配备三分向地震烈度仪和传输设备。 11.4台站配置的观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DB/T10一2001、DB/T22一2007和DB/T59一2015 的要求。 11.5台站宜根据运维需要配置辅助设备,如不间断电源设备或智能供电系统、防雷装置、机柜、视 频监控设备等。

    11.1基准站应配备三分向加速度计、三分向速度计和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 11.2基本站应配备三分向加速度计和数据采集器和传输设备。 11.3一般站应配备三分向地震烈度仪和传输设备。 11.4台站配置的观测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DB/T10一2001、DB/T22一2007和DB/T59一2015 的要求。 11.5台站宜根据运维需要配置辅助设备,如不间断电源设备或智能供电系统、防雷装置、机柜、视 频监控设备等。

    12.1台站在场地勘选和建设完成后,应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资料归档。 12.2基准站资料归档应符合DB/T16一2006中第8章的规定。 12.3基本站资料归档应符合DB/T17一2006中第8章的规定。 12.4一般站资料归档参照DB/T17一2006中第8章的规定。

    12.1台站在场地勘选和建设完成后,应整理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资料归档。

    DB/T 60 2015

    场地地面脉动测试应采用能直接获取场地地面脉动加速度量的仪器,仪器工作频带应包含0Hz 30Hz。记录场地地面脉动加速度时间过程

    A.2.1每个台站在测试开始前和结束后应对测试仪 器使用说明做常规标定,并对标定数据 进行分析,确保测试仪器状态正常和参数准确,并为测试数据的分析提供仪器参数。 A2.2测试时测试仪器采样率设置不应低于100Hz。 A.2.3测试得到的连续记录数据时间不应小于24h。 A.2.4测试时应对布设测试仪器处的地表进行平整和硬化处理,并保证测试仪器和地面的牢固连接。

    A.3测试数据分析和处理

    A.3.1场地地面脉动测试结束后,首先应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应剔除其中的偶发性干扰,剔除 后每小时内的有效记录时间不应少于40min。 A.3.2测试数据处理时,应对有效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首先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滤波频率范围 宜选择为0.1Hz~80Hz,其次确定台站场地每1h观测的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rms)。24h 中最大的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作为台站地面脉动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 A.3.3均方根值(rms)的计算:N个观测数据的平方和除以N后开平方。

    A.3.1场地地面脉动测试结束后,首先应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分析。应剔除其中的偶发性干扰,剔除 后每小时内的有效记录时间不应少于40min。 A.3.2测试数据处理时,应对有效记录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首先进行带通滤波处理,滤波频率范围 宜选择为0.1Hz~80Hz,其次确定台站场地每1h观测的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rms)。24h 中最大的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作为台站地面脉动的最大背景振动加速度噪声均方根值。 A.3.3均方根值(rms)的计算:N个观测数据的平方和除以N后开平方,

    基岩场地观测墩结构示意图如图B.1和图B.2所示。

    岩场地观测墩结构示意图如图B.1和图B.2所

    DB/T60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基岩场地观测墩示意图

    图B.2基岩场地观测墩剖面图二

    DB/T 60 2015

    土层场地观测墩形式如图C.1所示。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土层场地观测墩示意图

    图C.1土层场地观测墩剖面图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观测井封孔示意图

    观测并封孔示意图如图D.1所示。

    图D.1观测井封孔示意图

    DB/T 60 2015

    S10209 L/8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站(DB/T60一2015) 中国地震局 责任编辑:王伟 责任校对:凌楼

    ....
  • 市政管理
  • 相关专题: 地震台站  

相关下载

专题: 电子产品标准 |项目管理、论文 |城镇建设标准 |航天标准 |民用航空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