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 GB 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94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0-23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GB 50180-2018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 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人~3000人 (约300套~1000套住宅,用地面积2hm~4hm),并配建有便 民服务设施。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城市居住区的住宅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公共绿地以及城市 道路用地的总称。

    2.0.7公共绿地public green landus

    为居任区配套建设、可供居民游憩或开展体育活动的公园 绿地。

    2.0.8住宅建筑平均层数

    2.0.8住宅建筑平均层数

    一定用地范围内,住宅建筑总面积与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的 比值所得的层数。

    对应居住区分级配套规划建设,并与居住人口规模或住宅建 筑面积规模相匹配的生活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基层公共管理与公 共服务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交通场站及社区 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

    2.0.10社区服务设施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内,对应居住人口规模配套建设的生活 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托幼、社区服务及文体活动、卫生服务、养 老助残、商业服务等设施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3.0.1居任区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遵循适用, 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 2应符合所在地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文化习俗; 3应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节约土地、因地制宜,配 套建设、综合升发的原则; 4应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便利 的条件和场所; 5应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并与传统风 貌相协调; 6应采用低影响开发的建设方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 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与自然净化: 7应符合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 政等环境设施的有关控制要求。 3.0.2居住区应选择在安全、适宜居住的地段进行建设,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进 行建设; 2与危险化学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险源的距离,必须满足 有关安全规定; 3存在噪声污染、光污染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降低噪声 和光污染的防护措施; 4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无害化处 理,并应达到居住用地士壤环境质量的要求。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CJJ83的有关规定, 3.0.10居住区所属的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规定;其综合技术指标及用地面积 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CJJ83的有关规定, 3.0.10居住区所属的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规定;其综合技术指标及用地面积 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CJJ83的有关规定。 3.0.10居住区所属的建筑气候区划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规定;其综合技术指标及用地面积 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号住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圈内,住宅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和与 住区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CQ群30501511

    注:居住区用地容积率是生活圈内,住宅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地工建筑面积之和与 居住区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CQ群30501511

    续表 4. 0. 2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 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2 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 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 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Z 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 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4.0.3当住宅建筑采用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布局形式时,居

    4.0.3当住宅建筑采用低层或多层高密度布局形式时,居住街坊 用地与建筑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3的规定。

    注:1住宅用地容积率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地上建筑面积之 和与住宅用地总面积的比值: 2 建筑密度是居住街坊内,住宅建筑及其便民服务设施建筑基底面积与该居住 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3绿地率是居住街坊内绿地面积之和与该居住街坊用地面积的比率(%)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4.0.4新建各级生活圈居住区应配套规划建设公共绿地,并应集 中设置具有一定规模,且能开展休闲、体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 公共绿地控制指标应符合表4.0.4的规定。

    表4.0.4公共绿地控制指标

    居住区公园中应设置10%~15%的体育流

    4.0.5当旧区改建确实无法满足表4.0.4的规定时,可采取多点 分布以及立体绿化等方式改善居住环境,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 应低于相应控制指标的70%。 4.0.6居住街坊内的绿地应结合住宅建筑布局设置集中绿地和宅 旁绿地;绿地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第A.0.2条的 规定。

    4.0.5当旧区改建确实无法满足表4.0.4的规定时:可采 分布以及立体绿化等方式改善居住环境,但人均公共绿地 应低于相应控制指标的70%

    4.0.6居住街坊内的绿地应结合住宅建筑布局设置集

    旁绿地;绿地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第A.0. 规定。

    4.0.7居住街坊内集中绿地的规划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新区建设不应低于0.50m/人,旧区改建不应低于 0.35m/ 人; 2宽度不应小于 8m; 3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绿地面积不应少于 1/3,其中应设置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 4.0.8住宅建筑与相邻建、构筑物的间距应在综合考虑日照 采光、通风、管线理设、视觉卫生、防灾等要求的基础上统筹确 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4. 0.9住宝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 4. 0.9 的规定:对

    4.0.9任宅建筑的间距应符合表4.0.9的规定;对特定情况, 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老年人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时数2h; 2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任何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 标准降低,既有住宅建筑进行无障碍改造加装电梯除外; 3旧区改建项目内新建住宅建筑日照标准不应低于大寒日 日照时数1h。

    表 4.0.9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底层窗台面是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

    0.10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汇总重要的技术指标,并应符合本 附录A第A.0.3条的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5.0.1配套设施应遵循配套建设、方便使用、统筹开放、兼顾 发展的原则进行配置,其布局应遵循集中和分散兼顾、独立和混 合使用并重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十五分钟和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应依照其服 务半径相对居中布局。 2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中,文化活动中心、社 区服务中心(街道级)、街道办事处等服务设施宜联合建设并形 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其用地面积不宜小于1hm。 3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中,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 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 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宜集中布局、联合 建设,并形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其用地面积不宜小于0.3hm?。 4旧区改建项目应根据所在居住区各级配套设施的承载能 力合理确定居住人口规模与住宅建筑容量;当不匹配时,应增补 相应的配套设施或对应控制住宅建筑增量。 5.0.2居住区配套设施分级设置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的要求。 5.0.3配套设施用地及建筑面积控制指标,应按照居住区分级 对应的居住人口规模进行控制,并应符合表5.0.3的规定

    表5.0.3配套设施控制指标(m/千人)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5.0.5配建停车场(库)的停车位控制指标(车位/100m建筑面积

    5.0.6居住区应配套设置居民机动车和机动车停车场(库),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机动车停车应根据当地机动化发展水平、居住区所处区 应、用地及公共交通条件综合确定,并应符合所在地城市规划的 有关规定; 2地上停车位应优先考虑设置多层停车库或机械式停车设 施,地面停车位数量不宜超过住宅总套数的10%; 3机动车停车场(库)应设置无障碍机动车位,并应为老 年人、残疾人专用车等新型交通丁具和辅助工其留有必要的发展 余地; 4 非机动车停车场(库)应设置在方便居民使用的位置; 居住街坊应配置临时停车位: 6 新建居住区配建机动车停车位应具备充电基础设施安装 条件。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6.0.1居住区内道路的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便捷、尺度适宜、 公交优先、步行友好的基本原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51328的有关规定。 5.0.2居住区.的路网系统应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有机衔接,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应采取“小街区、密路网”的交通组织方式,路 网密度不应小于8km/km;城市道路间距不应超过300m,宜为 150m~250m,并应与居住街坊的布局相结合。 2居住区内的步行系统应连续、安全、符合无障碍要求 并应便捷连接公共交通站点; 3在适宜自行车骑行的地区,应构建连续的非机动车道: 4旧区改建,应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延续 原有的城市肌理。 6.0.3居住区内各级城市道路应突出居往使用功能特征与要求,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侧集中布局厂配套设施的道路,应形成尺度宜人的生 活性街道;道路两侧建筑退线距离,应与街道尺度相协调; 2支路的红线宽度,宜为14m~20m; 3道路断面形式应满足适宜步行及自行车骑行的要求,人 行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4支路应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适当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 6.0.4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的规划设计应满足消防、救护、搬 家等车辆的通达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主要附属道路至少应有两个车行出人口连接城市道路 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4.0m;其他附属道路的路面宽度不宜小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CQ群30501511

    于2.5m; 2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宜超过200m; 3最小纵坡不应小于0.3%,最大纵坡应符合表6.0.4的 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照或分段按照 非机动车道要求进行设计。

    .0.4附属道路最大纵坡控制指标

    注:道路边缘对于城市道路是指道路红线;附属道路分两种情况:道路断面设有 人行道时,指人行道的外边线;道路断面未设人行道时,指路面边线

    注:道路边缘对于城市道路是指道路红线;附属道路分两种情况:道路断面设有 人行道时,指人行道的外边线;道路断面未设人行道时,指路面边线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7.0.1居任区规划设计应尊重气候及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开 立塑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7.0.2居任区规划设计应统筹庭院、街道、公园及小广场等公 共空间形成莲续、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官通过建筑布局形成适度围合、尺度适宜的庭院空间; 2应结合配套设施的布局塑造连续、宜人、有活力的街道 空间; 3应构建动静分区合理、边界清晰连续的小游园、小广场; 4 宜设置景观小品美化生活环境。 7.0.3居住区建筑的肌理、界面、高度、体量、风格、材质、 色彩应与城市整体风貌、居住区周边环境及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 相协调,并应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7.0.4居住区内绿地的建设及其绿化应遵循适用、美观、经济、 安全的原则,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保留并利用已有的树木和水体; 2 应种植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居民无害的植物; 3 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方式: 4 应充分考虑场地及住宅建筑冬李日照和夏季遮阴的需求; 5适宜绿化的用地均应进行绿化,并可采用立体绿化的方 式丰富景观层次、增加环境绿量; 6有活动设施的绿地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并与居住区的 无障碍系统相衔接; 7绿地应结合场地雨水排放进行设计,并宜采用雨水花园 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十塘、树池、植草沟等具备调蓄雨水功 能的绿化方式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7.0.5居住区公共绿地活动场地、居住街坊附属道路及附属绿 地的活动场地的铺装,在符合有关功能性要求的前提下应满足透 水性要求。

    7.0.6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老年人及儿童活动场

    筑出入口等公共区域应设置夜间照明;照明设计不应对居民产生 光污染

    7.0.7居住区规划设计应结合当地主导风向、周边环境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CQ群30501511

    附录 A技术指标与用地面积计算方法

    A.0.1居住区用地面积应包括住宅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公共 绿地和城市道路用地,其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区范围内与居住功能不相关的其他用地以及本居住 区配套设施以外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应计人居住区 用地; 2当周界为自然分界线时,居住区用地范围应算至用地 边界。 3当周界为城市快速路或高速路时,居住区用地边界应算 至道路红线或其防护绿地边界。快速路或高速路及其防护绿地不 应计入居住区用地。 4当周界为城市十路或支路时,各级生活圈的居住区用地 范围应算至道路中心线 5居住街坊用地范围应算至周界道路红线,且不含城市 道路。 6 当与其他用地相邻时,居住区用地范围应算至用地边界 7当住宅用地与配套设施(不含便民服务设施)用地混合 时,其用地面积应按住宅和配套设施的地上建筑面积占该幢建筑 总建筑面积的比率分摊计算,并应分别计入宅用地和配套设施 用地。 A.0.2居任街坊内绿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的屋项绿地可计入绿地。绿 地面积计算方法应符合所在城市绿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2当绿地边界与城市道路临接时,应算至道路红线;当与居住 街坊附属道路临接时,应算至路面边缘;当与建筑物临接时:应算 至距房屋墙脚1.Om处;当与围墙、院墙临接时,应算至墙脚。

    1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的屋项绿地可计入绿地。绿 地面积计算方法应符合所在城市绿地管理的有关规定。 2当绿地边界与城市道路临接时,应算至道路红线:当与居住 街坊附属道路临接时,应算至路面边缘;当与建筑物临接时:应算 至距房屋墙脚1.Om处;当与围墙、院墙临接时,应算至墙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0群30501511

    3当集中绿地与城市道路临接时,应算至道路红线;当与 居住街坊附属道路临接时,应算至距路面边缘1.0m处;当与建 筑物临接时,应算至距房屋墙脚1.5m处。 A.0.3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应符合表A.0.3的要求

    表 A. 0.3 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B.0.1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十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 应符合表B.0.1的设置规定,

    表B.0.1十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 土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CQ群30501511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续表 B. 0. 1

    :1<为应配建的项目;△为根据实际情况按需配建的项目;

    注:1^为应配建的项目;△为根据实际情况按需配建的项目; 2在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应按人防有关规定配建防空地下室。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0群30501511

    B. 0. 2 五分钟生活圈居任区配套设施应符合表B.0.2的设置 规定。

    .2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放

    主:1≥为应配建的项目;△为根据实际情况按需配建的项自; 2在国家确定的一、二类人防重点城市、应按人防有关规定配建防 下室。

    B.0.3居住街坊配套设施应符合表B.0.3的设置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录C 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表C.0.1土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士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控制要求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Q群30501511

    主:1加*的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规模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划及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2小学和初中可合并设置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和高中可合并设置完全中学: 3承担应急避难功能的配套设施,应满足国家有关应急避雄场所的规定

    C.0.2 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应符合表(.0.2的规定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表C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要求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纯建筑技术深度交流群30501511

    注:1加*的配套设施,其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规模应满足国家相关规划和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2承担应急游难功能的配套设施,应满足国家有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定

    ....
  • 市政管理
  • 相关专题: 城市居住区  

相关下载

专题: 紧固件标准 |玩具标准 |钢结构计算、软件 |镀锌板标准 |验货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