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

  • DB64/T 1587-2019  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2.9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19-12-1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雨水收集回用rainwaterutilization

    利用雨水作为水源,经过处理并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通运 道输送或现场使用方式予以利用

    雨水渗透rainwaterinfiltration

    利用人工或者自然措施,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 地下水,

    有色金属标准土壤渗透系数coefficientofsoilpermeability 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透速度

    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

    由透水面层、基层、底基层等构成的地面铺装结构,能储存 透自身承接的降雨。

    下沉式绿地sunken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路面,可用于调蓄和下渗雨水的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ce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 设施。

    渗透塘infiltrationbasin

    DB64/T15872019

    用来调蓄雨水并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天然或人工水塘,雨水是 主要补给水源。

    雨水湿地stormwaterwetland

    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径流雨水水质和洪峰 流量控制目的的湿地

    蓄水池reservoir

    具有雨水储存功能和削减峰值流量作用的集蓄利用设施

    包称雨水桶,是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

    包称干塘,是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的一种雨水调节设施

    调节池regulatingpool

    植草沟grassswale

    用来收集、输送、削减和净化雨水径流的表面覆盖植被的明渠 丁用于衔接海绵城市其他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和超标雨水径

    DB64/T15872019

    排放系统。主要形式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十式植草沟和经常有 水的湿式植草沟。

    渗透管渠infiltration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指坡度较缓的植被区,通过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表 空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的设施。

    通过一定方法或装置将存在初期冲刷效应、污染物浓度较高 雨初期径流予以弃除,以降低雨水后续处理难度的设施

    人工土壤渗滤设施amendedsoilinfiltrationfacilities 通过植被、土壤渗滤的多种理化反应后,使得出水达到回用水 水质指标的雨水设施

    采用生态材料修建、能为河湖生境的连续性提供基础条件的河 湖岸坡,以及边坡稳定且能防止水流侵袭、淘刷的自然堤岸的统称, 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标准。 to 降雨历时 ti 地面集水时间 t2 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 . 综合径流系数 亚; 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

    DB64/T15872019

    Ta 雨量综合径流系数 on 流量综合径流系数 F 汇水面积 F; 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 W 径流总量 hy 设计降雨量 Q 设计流量 q 设计暴雨强度 W; 初期弃流量 d 初期径流厚度 V. 渗透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包括设施顶部和结构内部蓄 水空间容积 Vi 渗透设施进水量 W, 渗透量 K 土壤(原土)渗透系数 J 水力坡降 A, 有效渗透面积 ts 渗透时间 V 调节设施容积 Qn 调节设施的入流流量 Qat 调节设施的出流流量 t 计算步长 T 计算降雨历时 设计

    5.1.1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

    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并综合考虑环保与经济效益,因 也制宜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净化、储存、调节等为主要

    DB64/T15872019

    a)缺水的引黄灌区宜以雨水资源化利用为主要目标,宜选择以 雨水收集回用为主要功能的雨水储存和调节设施。 b)暴雨强度较高的中部干旱带宜以控制径流峰值为主要目标 宜选用峰值削减效果较优的雨水储存和调节设施。 c)水资源较丰富的南部山区宜以控制径流污染和控制径流峰值 为主要目标,宜选用雨水净化和峰值削减功能较优的雨水截 污净化、雨水储存和调节等设施

    5.1.3下列情况或场所不得采用雨水入渗系统:

    工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技术经济分析 最优方案

    5.1.5新建城区应以且标为导向,将海绵城市理念纳入建设

    。老城区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盲目全面重建,应结合棚户区利 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推进

    5.1.6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应达到建筑或市政各阶段设计深

    定,应包括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以及其 成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

    5.1.8在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区域,城

    .1.9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应保证设施与既有构筑物的安全防

    5.1.9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应保证设施与既有构筑物

    DB64/T15872019

    距离,不允许因场地开挖、设施埋深等因素对既有构筑物的结构安 全产生影响

    5.2.1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削减外

    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2.2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计内容包括场地设计、建筑设计、 区道路设计、小区绿地设计和低影响开发设施专项设计,应符合 下规定: a)场地低影响开发设计应因地制宜,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 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 布局,建筑、广场、道路宜布局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 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 设施。 b)小区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 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径流雨水汇入绿地内低影响开发 设施。 c)小区绿地应结合规模与竖向设计,在绿地内设计可消纳屋 面、路面、广场及停车场径流雨水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 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 统有效衔接。 d)收集雨水及其回用水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管道、中水管道相 连接。 2.3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流程: a)依据相关规划或规定,明确地块控制指标。 b)根据建筑与小区用地性质、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对区域 下垫面进行解析。 )结合下垫面解析和控制指标,因地制宜,在进行技术经济比 较后,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并确定其建设规模和 布局

    DB64/T15872019

    根据低影呵升发设施的内容和规模,爱核控制指标 干根据 复核结果优化调整工程内容。 4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及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建筑与小区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功能 性、景观性、安全性,应采取保障公共安全的保护措施。 6)屋面雨水宜采取雨落管断接或设置集水井等方式将屋面雨 水断接并引入周边绿地内小型、分散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或 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c)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应设置收集、弃流、储 存、处理、回用管网等设施。雨水可回用于建筑与小区生活 杂用水、绿地浇酒、道路冲洗和景观水体补给等。 d)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等宜采用透水铺装, e)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地标高不小于 50mm,并应确保雨水顺畅流入绿地。 f)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 周围路面标高30~50mm,当绿地标高低于路面标高时,雨 水口宜设在道路两边的绿地内,其顶面标高应高于绿地20~ 50mm。雨水口宜具有拦污截污功能。 g)建筑与小区内绿地宜采用可用于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当 采用绿地入渗时可设置入渗池、入渗井等入渗设施增加入渗 能力。 h)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 施,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 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水平距离小于 5m的区域,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雨水渗透设施应保证其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不应 对其他构筑物、管道基础、道路基础产生影响。 )建筑与小区宜根据条件设置雨水调蓄设施,雨水调蓄设施包 括雨水罐、蓄水池、具有调蓄空间的景观水体、洼地,但不 包括低于周边地面100mm以内的下沉式绿地。

    DB64/T15872019

    k)新建项目地下室设计时,需考虑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 等设施的水向更深处土壤渗透的要求

    等设施的水向更深处土壤渗透的要求。 2.5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应符合以下关系: a)降落在屋面的雨水经过初期弃流,可进入高位花坛和雨水 罐,并溢流进入下沉式绿地,雨水罐中雨水可作为小区绿化 用水。 b)降落在道路、广场等其他硬化地面的雨水,应利用透水铺 装、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透管渠等设施对径流进 行净化、消纳,超标准雨水可就近排入雨水管道。在雨水口 宜设置具有截污、沉沙功能的设施, )经处理后的雨水一部分可下渗或排入雨水管,进行间接利 用,另一部分可进入蓄水池和景观水体进行调蓄、储存,经 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水和道路浇洒等。

    5.3.1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以削减地表径流与控 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

    制面源污染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 5.3.2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内容包括道路高程设计、绿化带设 计、道路横断面设计、低影响开发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 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a)城市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 破坏。 b)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 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等,便于径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 设施。 )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工程的建设,不应降低市政工程范围内 的雨水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

    3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

    a)工程场地现状及项目设计条件分析。

    DB64/T15872019

    DB64/T15872019

    b)确定项目低影响开发控制规划目标及指标要求。 c)指标分解导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设施平面布置。 d)项目方案比选、技术经济分析

    5.3.4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

    方便易行为原则,根据项目总体布置、水文地质特点等,在满足坊 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控制目标与指标要 。城市道路绿化带宜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 设施。面积、宽度较大的绿化带、交通岛、渠化岛等区域可依据实 示情况采用雨水湿地、湿塘、调节塘、调节池等设施。

    ,在低影响开发设施前端宜设置沉淀池、弃流井等设施,对进 录地内的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或弃流,以减缓初期雨水对绿地环 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影响。

    5.3.6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符合水源地保折

    5.3.7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

    5.3.7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

    5.3.7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 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域排水防涝系统相衔接

    5.4.1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的主要控制目标是削减地

    5.4.2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口

    土壤类型、水文水系、径流现状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a)首先应满足各类绿地广场自身的使用功能、生态功能、景观 功能和游憩功能,根据不同的绿地广场类型,制定不同的对 应方案。 b)大型湖泊、滨水等水体及湿地中的绿地宜通过渗、滞、蓄、 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

    DB64/T15872019

    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c)优先使用简单、非结构性、低成本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设施 的设置应符合场地整体景观设计,应与绿地广场的总平面、 竖向、建筑、道路等相协调。 d)绿地场的雨水利用宜以入渗、景观水体补水和净化回用为 主,避免建设维护费用高的净化设施。土壤入渗率低的城市 绿地应以储存、回用设施为主,绿地广场内的景观水体可作 为雨水调蓄设施并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e)应考虑初期雨水和融雪剂对绿地的影响,设置初期雨水、融 雪弃流等预处理设施

    e)应考虑初期雨水和融雪剂对绿地的影响,设置初期雨水、融 雪弃流等预处理设施。 5.4.3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 a)依据上位规划明确项目的控制指标 b)对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和规划下垫面进行解析。 )根据控制指标和下垫面解析结果,确定城市绿地内低影响开 发设施的规模和雨水利用总量。 d)结合上述分析,因地制宜,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确 定其建设形式和布局。 e)根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复核控制指标。 5.4.4绿地广场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宜采用下 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调节塘、蓄水池 雨水湿地、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原则 如下: a)公园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和减排峰值为主 以调蓄和净化为辅。 b)防护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净化为辅。 c)广场用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调蓄为辅。

    .4.3城市绿地与广场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

    a)依据上位规划明确项目的控制指标 b)对用地范围内的现状和规划下垫面进行解析。 )根据控制指标和下垫面解析结果,确定城市绿地内低影响开 发设施的规模和雨水利用总量。 d)结合上述分析,因地制宜,选用适宜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确 定其建设形式和布局。 e)根据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内容和规模,复核控制指标。 4.4绿地广场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宜采用下

    5.4.4绿地广场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身功能条件下,宜采用

    穴式绿地、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调节塘、蓄水池、 雨水湿地、湿塘等低影响开发设施。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原则 如下: a)公园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和减排峰值为主 以调蓄和净化为辅。 b)防护绿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净化为辅。 )广场用地的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应以入渗为主,调蓄为辅。 5.4.5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和转输 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低影 临工尘沉旅湾

    5.4.5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

    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低影 响开发设施消纳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 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DB64/T15872019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控制径流污染、调蓄水量和雨水资源化 利用。

    兼顾、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突出对城镇径流污染的治 理与河湖水质和生态功能的提升。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水域形态保护 与控制、河湖调蓄控制、生态岸线、排口设置以及与上游城市雨水 管道系统和下游水系的衔接关系

    5.5.3城市水系低影响开发设计应遵循以下流程

    a)资料收集。收集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水质等级、水系连通 状况、水系利用状况、岸线与滨水带状况等资料。 b)流域分析。在流域洪水风险分析、水量平衡分析、纳污能力 及污染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城市水系分析。 c)总体布局。确定平面总体布局,重点分析水域与绿化、道 路、广场、建筑物等其他配套要素的竖向关系。 d)工程规模。根据调蓄、排水、生态、景观、航道、雨水利用 等功能需求,确定工程规模,重点论证调蓄量、生态流速、 污染削减量等。 e)方案设计及选择。进行湖港岸线、排口、水质净化、滨水带 的绿化景观以及临水建筑物等的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优先 选用生态措施。 f)目标核算及方案调整。对方案设计进行控制指标核算,对于 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方案调整。 5.4城市水系工程措施选择及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a)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施 进行雨水调蓄、削减径流及控制污染负荷。 b)城市江河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晰

    )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方 进行雨水调蓄、削减径流及控制污染负荷。 6)城市江河宜选用安全性和稳定性高的护岸形式,如植生型码 石护岸、植生型混凝土砌块护岸等;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段可

    DB64/T15872019

    选用自然驳岸。 c)城市湖泊、港渠设计流速小于3m/s,岸坡高度小于3m的岸 坡,应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如三维网 植草护坡、土工织物护坡、石笼护岸、木桩护岸、乱石缓坡 护岸、水生态植物护岸等。 d)城市水系新增雨水排口宜经过植被缓冲带、雨水调蓄池、湿 塘或雨水湿地等控制措施后再排入自然水系,并进行水质监 测,不得超过受纳水体水质管理目标。 e)城市水系排口宜采用生态排口,包括一体式生态排口、漫流 生态排口等。 f)港渠、湖泊现有合流、混流排口整治设计中,应结合汇水范 围内的源头低影响开发改造措施,设置初期雨水调蓄池、截 污管涵等工程措施进行末端污染控制。 g)对于城市水体水质功能要求较高的区域和排涝高风险区,可 利用其他现有水体设计自然水体缓冲区等。根据区域排水 量、污染控制目标,确定缓冲区的面积、容积;根据上游排 口标高、下游水体水位明确缓冲区水域竖向标高。 h)自然水体缓冲区应设置水质污染风险防范措施,以防止发 生上游污染事件后对主水域的水质造成破坏

    5.6.1低影响开发设施按照主要技术类型分为渗透设施、存储及回

    用设施、调节设施、转输设施、截污净化设施: a)渗透设施: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 塘、渗井。 b)存储及回用设施: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 c)调节设施:调节塘、调节池。 d)转输设施:植草沟、渗管及渗渠。 e)截污净化设施: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 渗滤设施。

    DB64/T15872019

    6.2城市道路人行道、人行广场、建筑小区人行道等荷载较小白 域宜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小型车白 车场宜采用植草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透水铺装。园林绿 也等场所也可采用鹅卵石、碎石、碎拼、踏步石铺地等透水铺装

    5.6.3透水砖主要适用于城市道路人行道、人行广场、建

    亍道等荷载较小的区域或场所。其性能指标应满足如下要求: a)无停车人行道透水砖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40,有停车人行 道透水砖抗压强度等级不低于C50,步行街透水砖抗压强度 等级不低于C60。 b)透水砖应进行50次以上冻融循环检测,各地区可根据情况 上浮冻融循环要求。使用除冰盐或融雪剂的透水砖路面,应 增加抗盐冻试验 )透水砖面层与基层应设置找平层,可采用中砂、粗砂或干硬 性水泥砂浆,厚度宜为30~50mm。 d)基层类型包括刚性、半刚性、柔性基层,基层类型可根据地 区资源差异选择,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透水性和稳定性。 连续孔隙率不应小于10%。 .6.4透水混凝土路面适用于轻荷载交通的园区路、非机动车道、厂

    场、停车场,可采用彩色形式。其性能指标应满足表1要求:

    DB64/T15872019

    5.6.5透水沥青路面适用于轻荷载交通的园区路、非机云

    5.6.5透水沥青路面适用于轻荷载交通的园区路、非机动车道、广 场、停车场,可采用彩色形式。其性能指标应满足: a)透水沥青面层应采用高黏度改性沥青作为结合料,基层可采 用高黏度改性沥青、改性沥青或普通道路石油沥青,具体指 标见表2。

    表2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5.6.7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或管廊顶板,且覆土

    DB64/T15872019

    m时,地下设施顶板应设有疏水板及排水管等将渗透雨水导入与 也下设施顶板接壤的实土或其他设施。 5.6.8建筑、道路、广场、其他硬化铺装区及周边绿地应优先考虑 采用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 度应根据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mm。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a)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 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mm。 b)周边雨水宜分散进入下沉式绿地,当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 设置缓冲。 )植物群落配置应注重乔、灌、草等的层次搭配 d)与硬化地面衔接区域应设有缓坡处理。 e)与非透水铺装之间应做防水处理。 f)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 造成影响。 g)可设置人工渗透设施,根据汇水面积、地形、地质等因素选 用渗渠、渗井等形式或组合。 .6.9建筑与小区内道路及停车场等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道路绿 化带等城市绿地,宜采用生物滞留设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生物滞留设施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 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并确保场地标高 和坡向能够满足周边场地的雨水汇入要求。 b)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的耐淹性能和土壤 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200~300mm,并设100mm的超高, 局部区域超高可进行适当调整,但需满足相关设计规范 要求。 c)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有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 溢流井和渗井等。 d生物滞留设施应用于道路绿化带时,若道路纵坡天于 15%宜设置域水堰或台坎以减缓流沛并增加雨水滚添:

    DB64/T15872019

    DB64/T15872019

    5.6.13渗透设施的绿化种植土壤渗透系数不宜小于1.0>

    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宜选择耐水湿、抗污染、耐旱的植物,植物选择可按附录D 选择。 b)进入渗透设施的雨水,其停留时间不得大于植物的耐淹时 间,一般不得超过48小时。 5.6.15湿塘、雨水湿地等敬开式雨水存储设施,水域周边应设置 安全围栏及安全警示牌等措施,避免落水和溺水事故的发生。 5.6.16雨水存储设施宜与回用设施配套设置,根据回用水的用途, 回用水的化学需氧量(CODcr)、悬浮物(SS)应符合表3的规定: 其余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表3雨水处理后CODcr和SS指标

    注:雨水同时用于多种用途时,其水质应按照GB50400执行。

    .6.17建筑小区、城市绿地、广场等区域的低洼水塘或其他具有 空间条件的场地,宜设置湿塘。并符合下列要求:

    钢管标准DB64/T15872019

    DB64/T15872019

    e)湿地植物宜选择根系发达、输氧能力强,耐污能力强,去污 效果好,具有抗冻、抗病害能力,容易管理且适合宁夏回族 自治区气候环境的本土植物。 5.6.19有绿化、道路喷酒、景观补水等雨水回用需求的小区、城 市绿地等,宜根据雨水回用用途及用量设置蓄水池。当小规模利用 雨水进行绿化、道路喷洒等用途时,可采用雨水罐。蓄水池宜采用 露天的景观水池或水体,在用地紧张时可采用地下式蓄水池

    5.6.20蓄水池及雨水罐应根据实际需要,与弃流、收

    回用等其他配套设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并 下列要求: a)蓄水池储存容积宜根据区域降雨、地表径流系数、地形条 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等因素确定,宜置于区域雨水排放系 统的中游、下游。 b)蓄水池宜采用混凝土水池、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两种。蓄水池 设于机动车道下方时,宜采用混凝土水池玻璃标准规范范本,设于非机动车道 下方时,可采用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并采取防止机动车误入 池上行驶的措施。 c)混凝土蓄水池池底应设集泥坑,坡向集泥坑的坡度不小 于5%。 d)塑料模块组合水池作为雨水储存设施时,应考虑周边荷载的 影响,其竖向荷载能力及侧向荷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 路荷载及施工要求,考虑模块使用期限的安全系数应大 于2.0。 e)塑料模块组合水池外层应采用不透水土工布或性能相同的材 料包覆。水池应设混凝土底板,当底板低于地下水位时,水 池应满足抗浮要求。 f)蓄水池需设置进水、排空、溢流、弃流、集水、检修、通 气、清淤、监控等装置。有条件的区域蓄水池和雨水处理设 施可同步建设。 g)雨水罐宜结合景观工程要求,采用塑料、玻璃钢、金属、陶

    DB64/T15872019

    ....
  • 相关专题: 海绵城市  
专题: 封头标准 |布线标准 |锅炉标准 |有色金属标准 |灰铸铁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