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PSC 0001-2018 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

  • T/UPSC 0001-2018  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3.6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1-1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小城镇的边缘部分总体上应呈现出房屋密度逐渐降低,而 要素逐渐增多的过渡状态。

    3.1.4人工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的协调

    具有优美自然天际线的 小城镇,应注重人工天际线与 自然天际线的协调竣工资料,人工天际 线不宜破坏自然天际线。

    d)人工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同高

    6人工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关系示意

    3. 1.5 景观视廊的通透性

    倡导结合河流、道 路、街巷等形成能观山赏 水的景观视廊。在景观视 廊范围内应避免出现遮 挡视线的大型物体,以免 影响观景效果。

    自然山水及公园周 边建筑宜为多层、低层, 如果必须布置高层,宜采 用点式建筑形式。

    b)大型广告牌遮挡视线

    图7景观视廊布局示意

    图8山体与建筑布局关系示意

    自然山水及公园周 边的建筑布局宜开通 透,应提供适当的视线通 廊以避免自然景观被连 续展开的建筑物遮挡,

    视线通廊的宽度不 宜小于15米,可结合道 路、公共绿地等设置,两 相邻通廊间距不宜大于 80米。

    3.1.6自然山水景观周边空间的使用

    鼓励在沿山滨水地 区设置公共开敬空间,并 布置文化娱乐、旅游和零 售等功能。

    d)沿山建筑布局封闭 图8山体与建筑布局关系示意(续

    图8山体与建筑布局关系示意(续)

    图10自然山水景观周边功能示意

    在沿山滨水景观地 区应避免出现与景观环 境不协调的土地用途以 及建筑物、构筑物。

    3.1.7自然山水景观周边建筑的协调

    自然山水周边的建 筑宜结合自然要素等灵 活布置。建筑形式宜充分 本现地域特色,并在建筑 风格、体量、材质等方面 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

    c)山水景观地区布置有污染的工厂

    图10自然山水景观周边功能示意(续)

    a)建筑布局顺应自然山水

    图11自然山水景观与周边建筑协调万

    鼓励在自然山水景 观周边的建筑点缀自然 要素。倡导在自然山水景 现周边建设与自然相融 合的生态建筑、覆土建 筑。

    3. 1.8 临山建筑场地的整理

    对于较大起伏的地 形,场地整理应利用原有 的地形地势,建设场地平 整宜顺应原有地势,避免 简单粗暴的大开挖、大回 填。

    图11自然山水景观与周边建筑协调方式示意(续)

    图12临山建筑场地整理示意

    3.1.9临河建筑的布局

    临河建筑退距宜进退开合、错落有致,营造多样化的亲水么 活动空间和高低错落的沿河界面。主要滨河地区应避免单一类开 筑连续布局过长,节点位置的建筑类型、高度、形式等宜适当变化

    3. 1. 10 地标景物

    图13临河建筑景观布局示意

    结合自然山水设置地标景物(如塔、廊、亭等),既可达到强化显 山露水的目的,又能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

    图14地标景物设置示意

    地标景物的选址、 体量以及形式等必须 经过认真的推敲和设 计,以免出现遮挡山水 的不良后果

    3.2传承小城镇地域文化脉络

    3. 2.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应注重对 具有传统及文化价值 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 进行保护与利用。

    图14地标景物设置示意(续)

    图15体现传统文化的街巷示意

    加强对承载生活 印记与公共记忆的传 统街巷、场所、建筑等 物质空间载体的再利 用,延续和传承小城 镇传统的生活形态。

    小城镇历史遗存 的保护、修应坚持 维持原貌、原形的原 则。

    b)体现传统文化的老商业街 图15体现传统文化的街巷示意(续)

    b)体现传统文化的老商业街

    图15体现传统文化的街巷示意(续)

    图16历史遗存修示意

    避免盲自仿古,特 别防止刻意恢复某个 历史时期的风貌。应在 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入 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 塑造传承传统、具有鲜 明地域特色的景观风 貌。避免采用过于简单 的符号化处理方式随 意“创作”。

    老镇区的改造严 禁采用大拆大建的改 造方式,应优先采用保 存肌理、保护格局等有 机更新的方法,不随意 拓宽马路,破坏老街。

    图17特色风貌塑造示意

    图18应当避免的大拆大建式改造示意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 求,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 位等;保护历史建筑和历 史环境要素(如古牌坊、古 桥、古井等);保护一定历 史时期(包括建国后)有代 表性的建(构)筑物(如老 住宅、供销社、影剧院、粮 军、水塔等):保护树龄较 长,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 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古 树名木。

    图19具有历史价值的要素保护示意

    3. 2. 3 完整性

    严格保护老镇区 的总体空间格局、传统 街巷、连片的历史建 筑、传统风貌建筑,以 及能够比较完整、真实 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 传统风貌或民族特色、 地方特色的地段。反映 小城镇特定发展时期 特征的街巷空间应 以保留,遭到破坏的老 街鼓励保留其名称和 总体格局。传统生活空 间文化特征应尽可能 完整传承。

    图20传统街巷空间保护示意

    保留在小城镇居 民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的生活节点空间和非 物质文化场所,如集 市、桥头、廊巷、庙宇、 戏台等。

    3.2.4总体风貌传承

    注重传承地域文 化,塑造特色风貌,体 现小城镇特有的个性 与气质。避免千镇一 面,避免盲目求洋求 怪,一味照搬、模仿与 当地小城镇风貌不协 调的建筑物、构筑物 等。

    图21生活节点空间保护示意

    图22特色风貌塑造错误做法示意

    避免多种建筑 风格杂的现象,造 成小城镇风貌支离破 碎。

    d)多种建筑风格混杂

    图22特色风貌塑造错误做法示意(

    2特色风貌塑造错误做法示意(续)

    3.2.5新老镇区衔接

    注重新老镇区的 有机联系与过渡,避 免跳跃式建设造成小 城镇空间割裂。

    3.2.6 新旧建筑的协调

    注重新老建筑风 格、色彩、高度、体量 的协调。

    图23新老镇的衔接示意

    )新建建筑高度与老建筑不协调 图24新旧建筑关系示意

    图24新旧建筑关系示意

    注重新老建筑风 格、色彩、高度、体量 的协调。

    d)新建建筑体量与老建筑不协调 图24新旧建筑关系示意(续)

    在保证历史文化遗存得到妥善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将其作为特 色景观开放空间、公共活动场所等进行活化利用。可根据情况采用 多元方式,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景观、小品等设施中。鼓励非 物质文化遗产与空间的良性互动

    b)历史桥梁成为当代公共空间的景观

    图25历史文化遗存利用示意

    3.2.8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的协调

    以妥善保护为前提, 倡导在历史文化遗存周边 布置特色景观开放空间、 公共活动场所等,实现历 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与 新功能的发展衔接。

    26历史文化遗存与开放空间关系示

    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相邻的地块严禁出现不协调的功能,如有污 染工厂、危险仓库、占地较大的基础设施等

    图27历史文化遗存周边出现不协调的工厂示意

    严格控制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的视线廊道,避免在视廊、视域中 出现不协调、大体量的建筑。

    8历史文化遗存与周边建筑关系不协

    3.3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体系

    3. 3.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空间特色涉及自然烹赋、历史人文、经济产业、空间开 等诸多内容,应围绕“地方性”重点展开。

    3.3.2特色塑造的重点区域

    鼓励在山体、水系等景 观风貌较好的区域周边强 化小城镇空间特色

    图29依据自身慕赋塑造小城镇特色示意

    图30特色塑造重点区域示意

    突出小城镇主要出入口 特色风貌塑造,突出小城镇 道路两侧绿化、建筑特色风 貌塑造,突出小城镇中心节 点、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特色 风貌塑造,突出历史文化遗 存周边地区特色风貌塑造。

    3.3.3特色塑造的方式

    应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票 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 文化和产业特色,延续历史 脉络,彰显和体现小城镇空 间形象。

    e)历史文化遗迹周边

    图30特色塑造重点区域示意(续)

    图31小镇特色塑造方式示意

    应利用现有自然资 源赋,因地制宜,结合 当地传统文化和产业特 色,延续历史脉络,彰显 和体现小城镇空间形 像。

    3.3.4 建筑特色的塑造

    建筑风貌应传承小 城镇的文脉,注重对独 特的地域文化加以创新 性体现。避免简单照搬 照抄外来的建筑形式、 符号,避免出现奇奇怪 怪、与原有风貌格格不 入的建筑物

    图31小镇特色塑造方式示意

    a)新建建筑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

    图32建筑特色塑造示意

    3.3.5绿化景观特色的塑造

    小城镇的绿化景观应避 免片面模仿大城市现代园林 景观。小城镇绿化品种宜选 圣种植养护成本低、适应性 强的乡土树种和地被植物, 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分明、地 方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保 寺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的原 生主性,倡导自然生态地利用 山体、水塘、树林等资源

    3.6环境设施、细部特色的塑造

    图33绿化景观特色塑造示意

    a)使用乡土材料建成的景观小品

    a)使用乡土材料建成的景观小品

    图34环境设施、细部特色塑造示意

    3.4保护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

    3. 4.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本身具有良 好的生态环境,应严格保 护生态用地,并尽量采用 低影响、低冲击、低干预 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 受到一定破坏的区域,则 应采取生态修复的方式 进行改善。

    b)体现传统文化的景观小品

    c)与周边建筑不协调的欧式景观小品

    图34环境设施、细部特色塑造示意(续)

    图35保护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示意

    3. 4.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控制

    小城镇规划布局应 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水 系等生态用地,避免随意 侵占。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注重“点、线、面”各类生 态用地系统设计,形成网 络化的生态系统。

    图36生态用地控制示意

    图37网络化的生态系统控制示意

    3. 4. 3生态型绿化景观

    倡导建设自然适用 且养护成本低的绿化景 观,尽量减少建设生态功 效低、工程造价高的人工 大草坪、人工水景,避免 移植大树。绿化景观应自 然简朴,以本地适生品种 为主,与小城镇环境相协 调。

    3.4.4低碳交通方式

    b)不适宜的人工大草坪

    图38生态型绿化景观示意

    鼓励在小城镇发展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交通方式。

    图39低碳交通方式示意

    沥青路面标准规范范本3.4.5可再生能源利用

    鼓励小城镇因地制宜 地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

    3.4.6“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结合小城镇空间特色 塑造管接头标准,应用“海绵城市”理 念,因地制宜的设置雨水花 园、植草沟、生态护坡、软质 驳岸等。

    图40可再生能源利用示意

    图41“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示意

    ....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饮用水标准 | 纸箱包装标准 |医院建设标准 | 安全生产标准 |型钢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