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52-2019 城市超小净距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标准

  • DB37/T 5152-2019  城市超小净距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技术标准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9.2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10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2超前地质预报

    geology forecas

    在分析既有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管廊标准规范范本,采用地质调查、物探、超前 地质钻探等手段,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条件及不良地质体的工程性质、位置、产状、规模等进行探测 分析判断和预报

    2.0.3超前支护advanced suppor

    primary support

    orimarysupport

    采用复合式衬砌的隧道在开挖后施设的由喷射混凝土与锥 杆、钢架、钢筋网等构成的第一次衬砌

    2.0.5湿拌法喷射混凝土wet shotcrete

    将胶凝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制的混合料装入喷射机: 并输送至喷嘴处,用压缩空气将混合料喷射至受喷面上所形成的 混凝土。

    2.0.6玻璃纤维锚杆

    2.0.7三台阶七步开挖法

    以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法为基本模式,分上、中、下三个台 阶七个开挖面,各部位的开挖与支护沿隧道纵向错开,平行推进 的施工方法

    2.0.8双侧壁导坑法

    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 中隔壁法(CD法)center diagram method(CD) 在软弱围岩大跨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 然后分部开挖隧道的另 最终封闭成环的施工方法,

    2.0.9中隔壁法 (CD 法)

    在软弱围岩大跨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 隔壁,然后分部开挖隧道的另一侧,最终封闭成环的施工方

    2.0.10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在软弱围岩天跨隧道中,先分部挖隧道一侧,施作部分中 隔壁和横隔板,并封闭成环;再分部开挖隧道另一侧,完成横隔 板施工,最终隧道整个断面封闭成环的施工方法。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而竖向设置的坑道。

    2. 0. 12 斜井

    为改善营运通风或施工条件按一定倾斜角度设置的坑道

    将隧道划分成儿个工区进行施工时,为搬运材料和出渣等而 设置的横向作业坑道。横通道有时也可用于营运通风

    3.1.1施工调查前应查阅设计文件和相关资料,制定调查提纲: 并根据调查情况编写书面的施工调查报告

    3.1.1施工调查前应查阅设计文件和相关资料,制定调查提纲,

    .1.2施工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工程环境、气候特征、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工程规模、工程特点、地下工程管线情况、施工影响范围 内的构(建)筑物和文物情况等。 2工程的施工条件:包括施工运输、水源、供电、通信、 场地布置、征地拆迁情况等。 3当地原材料及半成品的品种、质量、价格及供应能力等。 4施工区域周边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交通影响因素、 弃渣场地及容纳能力。 5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定和特殊要求,工程对 环境可能造成的近、远期影响等。 6绘制施工调查平面总图

    3.2管线保护及交通组织

    3.2.1 应对影响隧道施工安全的管线进行保护或迁改。 3.2.2应对隧道开挖线范围内的绿化带进行防渗处理。 3.2.3应根据周边道路调查情况制定交通组织方案,重型车辆 不宜在隧道开挖线内路面行驶

    3.3.1设计文件现场核对应包括下列内容:

    3.3设计文件现场核对

    3.3.1设计文件现场核对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标准、技术条件、设计原则等,

    2隧道的平面及纵断面。 3隧道的勘测资料:如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 钻探图表等。 4设计各专业的接口及相互衔接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 5隧道穿过不良地质地段的设计方案,隧道施工对环境可 能造成影响的预防措施。 6洞口位置、洞门式样、洞口边坡与仰坡的稳定程度、衬 砌类型、辅助坑道的类型和位置等。 7洞内外排水系统和排水方式等。 3.3.2控制桩和水准基点的交接和复核应符合下列规定: 1隧道控制桩和水准基点的交接,应在建设单位主持下, 由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逐桩、逐点交接确认。 2对接收的控制桩和水准基点,应按同等级测量精度进行 复核。 3测量复核结果应呈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复后方可使用 3.3.3在施工调查和设计文件现场核对后,应将结果及存在的 问题、以书面形式报送建设设计监理等租关单位

    3.3.2控制桩和水准基点的交接和复核应符合下列规

    3.4施工复测和控制测量

    3.4.1勘测设计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交接桩以后,施工单位应

    他 对所交的控制点进行复测。复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GPS点的基线边长度。 2导线点的转角、导线点间的距离。 3水准点间的高差。 4复测应与相邻标段进行贯通测量,确保标段施工交界处 正确衔接。 3.4.2当复测结果与设计单位的勘测成果不符时,应向设计单 位书面提出共同复核建议

    3.4.3控制点复测完成后应编制详细的复测成果书并形成

    理单位批复后方可进行后续的准

    3.5施工方案选择及资源配置

    3.5.1隧道施工方案应根据施工条件、地质条件、隧道长度、 隧道横断面、埋置深度、工期要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等因素综 合选定。

    分析工程及水文地质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施工技术方案和 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3资源配置应与隧道施工方案相匹配,按照拟定的施工方

    3.5.3资源配置应与隧道施工方案相匹配,按照拟定的施

    案和进度安排,计算主要材料、设备、关键施工机械的数量及分 阶段消耗量,确定分阶段的进料时间、储存及供应数量。

    3.5.4隧道开挖及运输等大型机械配置应按照经济、高效

    进行配套,并符合下列规定:

    1机械设备的进场时间要满足项目节点工期安排要求。 2机械设备的选用顺序依次为自有、租用、购置设备,机 械设备的组合应进行效率与费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

    按照甲供、自购材料的规格、数量,供应时间节点要求,制订相 应的招标采购计划。对于较特殊的物资,应提供较准确的供应计 划,如有变化提前通知生产厂家及时调整,确保按时供货

    3.5.6人力资源配置应按隧道规模、进度安排、工序专业类别 等要求,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在满足施工组织的基础 上,实现人力资源精干高效。

    3.5.6人力资源配置应按隧道规模、进度安排、工序

    等要求,编制人力资源需求和使用计划,在满足施工组织的基码 上,实现人力资源精高效,

    3.5.7资金管理应按照工程规模、进度计划、合同价款及

    条件制订管理目标和计划,编制资金流动计划和财务用款计划 对资金的使用应严格监控。

    源利用率高、智能化和低噪声设备,严禁使用国家、行业、地方 政府明令淘汰的设备

    3.6.2临时用电设备应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可建立无线监

    统,对工程大型设备运行状态进行智能化管理。 3.6.3隧道机械设备的安装应选择适宜的地点,应尽量减少机 械运转时的废气、噪声、废液、振动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影 响。各项排放指标均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 声排放标准》GB1252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等有关规定 3.6.4土质隧道、不适宜爆破施工的隧道,宜选用挖掘机、单 臂掘进机、铣挖机等进行开挖。 3.6.5超前管棚、小导管、预注浆等施工机械的配备应符合下 列要求: 1富水软弱破碎围岩、含水砂层、天变形等不良地质隧道 应配置深孔钻孔及深孔高压注浆设备。 2管棚及预注浆钻孔机械宜选用高效率钻孔机械,钻进速 度不应小于5m/h 3预注浆应根据注浆工艺和质量要求配备可调的高压力 大流量注浆机

    3.6.3隧道机械设备的安装应选择适宜的地点,应尽量减少机

    减运转时的废气、噪声、废液、振动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影 向。各项排放指标均应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 声排放标准》GB1252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环境 空气质量标准》GB3095等有关规定。

    3.6.5超前管棚、小导管、预注浆等施工机械的配备应符

    1富水软弱破碎围岩、含水砂层、天变形等不良地质隧道 应配置深孔钻孔及深孔高压注浆设备。 2管棚及预注浆钻孔机械宜选用高效率钻孔机械,钻进速 度不应小于5m/h 3预注浆应根据注浆工艺和质量要求配备可调的高压力 大流量注浆机。

    3.6.6锚杆施工宜配置锚杆钻机及注浆机

    3.6.8钢架加工应配置专用弯曲成型加工机械,钢架安装宜采 用专用机械。

    3.6.9混凝土衬砌作业应配置混凝土搅拌站、搅拌运输车、混 凝土输送泵及模板台车等机械设备,并满足施工组织计划的 要求。

    3.6.10隧道仰拱浇筑应配备仰拱作业栈桥、防干扰作

    3.7.1施工场地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事先统筹规划,分期安排,便于各项施工活动有序进行, 避免相互干扰。 2有利于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 3 施工场地宜应用BIM技术进行布置。 3.7.2施工场地布置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确定临时存渣场的位置和范围。 2轨道运输时,洞外出渣线、编组线、牵出线、其他作业 线、卸渣码头及转运方式的布置。 3运输道路的引入和其他运输设施的布置。 4确定风、水、电设施的位置。 5确定大型机具设备的组装和检修场地。 6确定混凝土拌合站(场)、预制场及砂、石等材料场和预 制构件存放场的布置。 7确定各种生产、生活等房屋的位置。 8场内临时排水系统的布置。 3.7.3临时工程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输道路应满足运量和行车安全的要求。 2高压、低压电力线路及变压器和通信线路应按有关规定 统一布置,及早建成。 3各种房屋按其使用性质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消防规定,油 库的位置应符合有关安全的规定,房屋区内应有通畅的给排水 系统。 4临时工程及场地布置应采取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5隧道弃渣场坡面应按设计进行复垦或绿化,或渣顶整平 造田,坡脚应进行防护,防止水土流失 3.7.4施工场地布置时,在水源保护地区内不得取土、弃土、

    3.7.1施工场地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任何含有害物质的材料或废弃物。 3.7.5隧道内、外施工场所应设置禁止标识、警告标识、指令 标识、提示标识,并配以相应的警示语句

    3.8作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3.8.1隧道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应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 行安全教育。 3.8.2应根据施工方案、安全施工专项方案对作业人员进行交 底和培训。 3.8.3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其他人员应经培训并考核合 格后上岗

    3.8.3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其他人员应经培训并考核合 格后上岗

    4.1.1隧道施工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环境杀件、地质茶件、断面 大小、埋深、结构形式、隧道长度、设备配置、工期要求、经济 效益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确定。

    4.1.5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喷射混凝土封闭围岩,并及早完成 初期支护。采用分部开挖,初期支护设有钢架时,下部开挖后应 及时安装钢架,严禁拱脚长时间悬空

    拱、临时仰拱等措施,以控制围岩及初期支护变形量, 4.1.7当围岩地质较差、开挖掌子面不稳定时,可采用喷 凝土或锚杆等对掌子面进行加固

    4.1.8采用中隔壁、双侧壁导坑法施工,临时支撑的拆除

    初期支护封闭成环,并通过监控量测确认稳定后进行,一次 长度不应大于15m。拆除过程应加强监控量测

    4.1.9掌子面上方行车道路面应覆盖厚度不小于30m

    4.1.9掌子面上方行车道路面应覆盖厚度不小于30mm的 钢板。

    4.2.1城市超小净距浅理暗挖隧道开挖方法主要有三台阶七步 开挖法、中隔壁法(CD 法)、交叉中隔壁法(CRD 法)和双侧

    接导坑法,应根据不同工况合理

    4.2.2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应以机械开挖为主,各分步平行作业: 平行施作初期支护,各部位初期支护应衔接紧密,及时封闭 成环。 2仰拱应紧跟下台阶施作,及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 3施工过程中应通过监控量测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变形情况 及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保证施工安全。 4应完善洞内临时防排水系统,防止地下水浸泡拱墙脚 基础。 5拱部超前支护完成后,环向开挖上台阶弧形导坑,预留 核心土长度宜为3m~5m,宽度宜为隧道开挖宽度的1/3~1/2。 上台阶每循环开挖支护进尺V、V级围岩不应大于1榻钢架间 距,NV级围岩不得天于2榻钢架间距 6中台阶及下台阶左、右侧开挖进尺应根据初期支护钢架 间距确定,最大不得大于1.5m,开挖高度宜为3.0m~3.5m, 左、右侧台阶错开2m~3m 7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进尺与各台阶循环进尺 相一致。 8仰拱循环开挖长度宜为2m~3m,开挖后及时施作仰拱 初期支护,完成两个隧底开挖、支护循环后,及时施作仰拱,仰 拱分段长度宜为4m~6m。 9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工序见图4.2.2。 4.2.3中隔壁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隔壁法左右部的台阶高度应根据地质情况、隧道断面 大小和施工设备确定。每侧按两部或三部分台阶开挖,开挖后应 及时施作初期支护、中隔壁;两侧先后距离宜保持10m~15m 上下断面的距离宜保持3m~5m。 2各部开挖时,相部位的喷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 度的70%以上。

    二衬距掌子面距离:IV级软弱围岩不大于90m V级不大于70m

    3中隔壁在浇筑仰拱前逐段拆除。中隔壁一次拆除长度应 根据试验段量测结果确定,不宜大于15m,钢架应逐棉拆除 不得数棉钢架同时拆除。拆除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 4中隔壁拆除试验段长度不宜大于6m,间隔拆除中隔壁拱 架。中隔壁拆除前,中隔壁周围布设变形监测点,记录初始值 拆除作业时随时观测变形情况。 5特殊情况下可将中隔壁浇筑在仰拱中,待铺设防水板时 再割断。 6钢架拆除过程中,拱顶下沉异常时,暂停钢架拆除并采 取加固措施。特别异常时,应立即发出警报,通知洞内人员立即 撤离。 7中隔壁法施工工序见图4.2.3。

    4.2.4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断面的分部,应以初期支护受力均 匀,便于发挥人力、机械效率为原则,水平方向宜分两部、上下 分二至三层开挖。 2各部开挖及支护应自上而下,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

    图4.2.3中隔壁(C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I一超前支护;1一左侧上部开挖;Ⅱ一左侧上部初期支护;2一左侧中部开挖; Ⅲ一左侧中部初期支护;3一左侧下部开挖;IV一左侧下部初期支护;4一右侧上 部开挖;V一右侧上部初期支护;5一右侧中部开挖;V一右侧中部初期支护; 6一右侧下部开挖;И一右侧下部初期支护;7一拆除中隔墙;VI一仰拱及填充混 凝土;IX一拱墙二次衬砌

    图4.2.3中隔壁(C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图4.2.3中隔壁(CD)法施工序示意图 I一超前支护;1一左侧上部开挖;Ⅱ一左侧上部初期支护;2一左侧中部开挖; ⅢI一左侧中部初期支护;3一左侧下部开挖;IV一左侧下部初期支护;4一右侧上 部开挖;V一右侧上部初期支护;5一右侧中部开挖;V一右侧中部初期支护; 6一右侧下部开挖;И一右侧下部初期支护;7一拆除中隔墙;VI一仰拱及填充混 凝土;IX一拱墙二次衬砌

    中隔壁、临时仰拱,步步成环。 3同一层左右两部开挖工作面相距不宜大于15m,上下层 开挖工作面相距宜保持3m~4m,且待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 强度的70%后开挖相邻部位。 4宜缩短各部开挖工作面的间距,使初期支护尽早封闭 成环。 5中隔壁在浇筑仰拱前逐段拆除。中隔壁一次拆除长度应 根据试验段量测结果确定,并不应大于15m,钢架应逐榻拆除 不得数榻钢架同时拆除。拆除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 6中隔壁拆除试验段长度不宜大于6m,间隔拆除中隔壁拱 架。中隔壁拆除前,中隔壁周围布设变形监测点,记录初始值 拆除作业时随时观测变形情况。 7钢架拆除过程中,拱顶下沉异常时,暂停钢架拆除并采 取加固措施。特别异常时,应立即发出警报,通知洞内人员立即 撤离。 8交叉中隔壁法施工工序见图4. 2. 4.

    图4.2.4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I一超前支护;1一左侧上部开挖;Ⅱ一左侧上部初期支护成环;2一左侧中部开 挖;血一左侧中部初期支护成环;3一左侧下部开挖;IV一左侧下部初期支护成 环;4一右侧上部开挖;V一右侧上部初期支护成环;5一右侧中部开挖;V一右 侧中部初期支护成环;6一右侧下部开挖;VI一右侧下部初期支护成环;7一拆除 中隔墙及临时仰拱;Ⅲ一仰拱及填充混凝土:IX一拱墙二次衬砌

    4.2.5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侧壁导坑形状宜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断面宽度宜为整 个断面宽度的1/3。 2侧壁导坑、中槽部位宜采用短台阶法开挖,各部距离应 根据隧道埋深、断面大小、结构类型等选取。各部开挖后应及时 进行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并尽早封闭成环。 3两侧壁导坑超前中槽部位10m~15m,可独立同步开挖 和支护;中槽部位采用台阶法开挖,并保持平行作业。 4中槽开挖后,拱部钢架与两侧壁钢架应接牢固,在两 则壁导坑施工中,钢架的位置应准确定位,各部架设钢架连接后 应在同一个垂直面内,避免钢架发生扭曲。 5侧壁拆除试验段长度不宜大于6m,侧壁拆除前,侧壁布 设变形监测点,记录初始值,拆除作业时随时观测变形情况。 6侧壁在浇筑仰拱前逐段拆除。侧壁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 试验段量测结果确定,不宜天于15m,钢架应逐榻拆除,不得 数棉钢架同时拆除。拆除后应及时施作仰拱和二次衬砌

    7 钢架拆除过程中,拱顶下沉异常时,暂停钢架拆除并采 取加固措施。特别异常时,应立即发出警报,通知洞内人员立即 撤离。 8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见图4.2.5。

    二衬距掌子面距离:IV级软弱围岩不大于90m, V级不大于70m

    图4.2.5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I一超前支护;1一左(右)侧导坑上部开挖;Ⅱ一左(右)侧导坑上部支护; 2一左(右)侧导坑下部开挖;Ⅲ一左(右)侧导坑下部支护成环;3一中槽拱部 开挖;IV一中槽拱部初期支护与左右Ⅱ闭合;4一中槽中部开挖;5一中槽下部开 挖;V一中槽下部初期支护与左右Ⅲ闭合;6一拆除临时支护;И一仰拱及填充 混凝土:VI一拱墙二次衬砌

    5.1.1隧道施工应根据运营通风、施工工期及出渣要求设置竖 并或斜并,竖井或斜井的数量、类型、平面位置、断面尺寸、坡 度、高程、支护类型和技术要求等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1.2当隧道底部位于软弱不良地层时,宜采取微型钢管碎石 桩等措施加固仰拱底软弱地基。

    5.1.4当采用长天管棚超前支护时,宜分段设置中继施工管棚 工作室

    5.1.5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季节采取降温通风措施。

    5.1.5应根据隧道长度、施工季节采取降温通风措施,

    牛较差且双线隧道间距较小的超小净距隧道时,隧道中岩柱、拱 顶宜采取注浆加固

    5.1.7当隧道开控外边界距离周边建(构)筑物较近时,应对

    周边建(构)筑物采取钢管桩隔离和注浆加固等保护猎施。 5.1.8应加强监控量测工作,并及时把量测结果反馈至设计和 施工有关人员,进行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 5.1.9隧道内供水、供电、供风和照明应符合《公路隧道施工 技术规范》JTGF60的有关规定。

    5.2.1竖井位于道路范围内时,宜对竖井设置进行优化,并符 合下列规定: 1各功能区、设备均沿现状道路纵向布置,在满足施工需

    求的同时,应减小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2对竖井占用道路区段进行道路改造,去掉绿化带、隔离 带等辅助设施,增大道路通行断面, 3与现状出入口、行车道进行顺接和交通组织规划,在变 向、转弯位置设置导向提示标志。 5.2.2隧道竖、斜井提升、运输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斜并井身倾角α<12%时,可采用自卸汽车、装载机 或挖掘机配合的无轨运输方式。 2当斜并倾角12%<α<28%时,可选用轨道矿车或皮带 运输方式。 3当斜井倾角28%<α<47%时,应采用轨道矿车提升。 4当斜并倾角47%<α<70%时,可采用大型箕斗提升。 5竖井可采用龙门吊提升。 5.2.3施工期间,应根据出水量天小设置水仓或临时集水坑贮 水,开挖工作面的积水应先排到水仓(或临时集水坑),再排出 并外;正洞施工期间,斜井的出水与正洞排水汇集后排出洞外

    5.2.4斜并采用有轨运输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矿车提升的斜并并底应设平坡车场;并口宜采用平车场 或卸渣栈桥,有斜坡条件可以利用时,也可采用甩车场。 2斜井井身纵断面不宜变坡。 3并身每隔30m~50m可设一个躲避洞。 4井口和井底变坡点应设竖曲线,有轨运输的竖曲线半径 宜采用12m~20m;平面转弯半径不小于15m。 5斜并倾角大于27%时,并内运输轨道应有防爬措施,每 10m~20m装设两组防爬装置。 6斜井钢丝绳应符合《钢丝绳通用技术条件》GBT 20118、《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 7提升装置应设置下列保险装置: 1)防止过卷装置,当提升容器天于正常卸载位置(或出 车平台)0.5m时,应能自动断电,并能使保险闸发

    生作用。 2)防止超速装置,当提升速度大于最大速度15%时,应 能自动断电,并能使保险闸发生作用。 3)当提升速度超过3m/s时,应装设限速器,保证提升 车辆在达到井口时的速度不大于2m/s;限速器凸轮板 的旋转角度不应小于270°。 4)提升绞车应装设深度指示器、开始减速时能自动示警 的警铃、司机不离座位即能操纵的常用闸和保险闻。 常用闸和保险闸共同使用一套闸瓦制动时,操纵部分 应分开,双滚筒提升绞车设两套闸。 5)提升机应配正、副司机,人员上下井时应由正司机开 车,副司机监护。升降人员前,应先开一次空车,检 查绞车动作情况。 6)斜井无轨运输应有信号指挥、防滑设施、车辆保养等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5.2.5竖井的断面形式可采用矩形或圆形,当地质情况较差时 宜采用圆形。 5.2.6并口的锁口圈梁应符合下列规定: 14 锁口圈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一次性浇筑,并分 层浇捣,每层高度不大于0.6m。 2 锁口圈梁应和下部支护结构连成整体。 3并口的锁口圈应在并身掘进前完成,竖并底部应设置集 水井。 5.2.7井身支护格栅钢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架安装在掌子面开挖初喷完成后立即进行。 2钢架安装前应清除各节钢架底脚下的虚渣及杂物。同时 每侧安设2根锁脚锚管将其锁定,底部开挖完成后,底部初期支 护及时跟进,将钢架全环封闭。 3竖并开挖时,在钢架的各连接处预留莲接板凹槽。初喷 混凝土时,在凹槽处打入木楔,为架设钢架留出连接板位置,

    .8竖并提升作业应符合下列规

    5.3拱顶地表注浆加固

    5.3.1当隧道处于V、VI级围岩等情况下,宜对拱顶进行 注浆加固。

    5.3.2注浆参数应通过试验选取

    .3.2注浆参数应通过试验选取

    .3.3地表注浆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先洞口侧、后洞内侧,先外侧、后内侧,地下有流动水 时先下游、后上游。 2应严格控制注浆有效范围,当地层松软破碎时,宜采用 跳孔注浆方式。 3宜采用单向袖阀式注浆工艺。 4注浆加固范围宜分为浅部阻浆层、拱部止浆垫、拱顶加 固层和中间加固层,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注浆顺序宜为:浅部阻浆层、拱部止浆垫、拱顶加固 层和中间加固层; 2)浅部阻浆层、拱部止浆垫厚度宜为1m~2m;浅部阻 浆层、拱部止浆垫、中间加固层注浆孔为竖直孔;拱 顶注浆加固区注浆孔为倾斜孔: 3)水泥浆水灰比宜控制在0.8:1~1:1之间; 4)浅部阻浆层宜采用膜袋止浆,其他各层宜为花管注浆: 5)浅部阻浆层注浆压力宜为0.3MPa~0.6MPa,中间加 固层注浆压力宜为0.6MPa1.OMPa; 6)注浆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需要动态调整注浆参数。当注 浆量未达到设计标准但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且维 持5min以上时,停止注浆;当注浆量达到单孔设计 注浆量后,若注浆压力未达到设计终压,可通过调整 浆液凝胶时间达到设计终压,并停止注浆

    5.3.4应以单孔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作为控制指标,买

    范》JGJ79的要求。 2当注浆量未达到设计标准但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且 维持5min以上时,可停止注浆。 3当注浆量达到单孔设计注浆量后,若注浆压力未达到设 计终压,可通过调整浆液凝结时间达到设计终压,并停止注浆,

    5.3.5地表注浆后效果判断和检测宜采用下列方法:

    1在注浆前后用钻孔透视仪测定岩层裂隙和溶洞充填程度。 2钻孔检测:可取芯检测或用钻孔摄影仪拍摄孔壁图像进 行检测。 3声波测试。

    5.4.1中岩柱加固施工应优先采用地表超前加固的方法。

    5.4.2中岩柱地表超前预加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优先采用微型钢管桩,纵向梅花形布置,管壁钻注 浆眼。 2 钢管桩横、纵向间距宜为0.8m~1.2m。 3加固区域钢管桩距隧道开挖轮廓线应不小于1m,避免扰 动开挖面土体。 4桩底应入岩2.0m或低于拱脚0.5m。 5注浆加固区高度应不小于拱顶以上2.0m,宜采用膜袋止 浆法控制注浆加固高度。 5.4.3双液注浆时宜采用阀控法控制注浆浆液配比,应根据地 层可注性及渗漏水点串浆情况,动态调整浆液配比,动态调整注 浆参数,控制注浆扩散范围。 5.4.4已开挖段注浆终压不得大于0.2MPa,未开挖段的注浆 终压可至1.0MPa。 5.4.5注浆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巡视,观察有无渗、漏水,地表

    5.4.5注浆过程中应进行现场巡视,观察有无渗、漏

    抬升,支撑弯曲断裂和塌方等现象,并应根据观测情况及时调整 注浆参数。

    5.4.7钻孔过程应安排专人负责,对地质情况及开孔成孔

    深进行详细记录。在钻孔的过程中,对每个孔的地层变化、钻进 状态、地下水及一些特殊情况应及时反馈,采取措施

    5.4.8注浆管路及连接件、阀门应采用耐高压装置,防止

    5.5建筑物钢管隔离桩施工

    5.5.1隔离桩的桩径、间距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5.2 隔离桩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桩应采用静压或植入等方法施工。 2 水泥浆灌注及质量检测应符合本标准5.3.4和5.3.5的 规定。 3 施工应采用先成孔,后注浆,再插入钢管的施工步序。 桩位偏差不应大于50mm,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0% 5 桩孔内应充填密实,灌注过程中应防止钢管上浮。 6 桩的接头承载力不应小于母材承载力。 5.5.3在成孔、注浆或压桩施工过程中,应监测相邻建筑和边 坡的变形。

    5.5.4根据环境的腐蚀性、钢管桩的类型、荷载类型(受拉或 受压)、钢材的品种及设计使用年限,桩中钢构件应符合耐久性 设计的要求。钢管砂浆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5mm。

    1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施工状况,检查内容应包括桩基垂直 度、桩截面尺寸、桩长、桩距等。 2质量检查应检查桩身完整性,检查数量为总数的10% 且不少于 3根

    5.6.1施工隧道内气温不宜大于28℃。 5.6.2使用降温冰降温时,应根据冰块的融化时间分批供应, 保证洞内冰块不间断。 5.6.3 当需采取地表辅助通风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通风孔距离掌子面不应小于15m。 2 地面通风孔宜设置在避开车行道的位置。 3 地面通风孔宜采取保护和过滤措施。 5.6.4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风管应保持平、直、顺,接头严密,破损风管应及时修 补或更换。 2应定期测试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3应定期测试风量、风速、风压,检查通风设备的供风能 九和动九消耗,应根据通风测洲记 艮维护通风系统

    5.6.1施工隧道内气温不宜大于28℃。 5.6.2使用降温冰降温时,应根据冰块的融化时间分批供应 保证洞内冰块不间断

    5.6.1施工隧道内气温不宜大于28℃,

    5.6.1施工隧道内气温不宜大于 28 ℃

    5.6.4通风管理应符合下列规

    1风管应保持平、直、顺,接头严密,破损风管应及时修 补或更换。 2应定期测试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3应定期测试风量、风速、风压,检查通风设备的供风能 力和动力消耗,应根据通风测 维护通风系统

    5.7.1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F60的规定。 5.7.2当采用钢管碎石桩地基处理工艺时,钢管桩制作与施工 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上注浆孔宜设置成梅花形。 2当注浆孔会对钢花管截面刚度有损害时,注浆孔应呈螺 旋式布置。 3隧道仰拱钢拱架宜与钢管桩连接 4钢管底部宜加设焊接钢板,焊接钢板直径大于钢管直径 小于钻孔直径,加设钢板后可有效提升钢管桩承载力。 5.7.3水泥浆的制备、灌注应符合《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的规定。

    使用粒径10mm~30mm的碎石。 5.7.5钢管桩的间距、排距及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用粒径10mm~30mm的碎石

    ZJM0标准规范范本5.7.5钢管桩的间距、排距及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5.7.5钢管桩的间距、排距及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

    隧道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预加

    5.8.1当隧道处于不良地质段时,宜采用玻璃纤维锚杆对开挖 掌子面进行上台阶预加固后再进行开挖。 5.8.2玻璃纤维锚杆抗拉强度不应小于300MPa,剪切强度不 应小于75MPa,扭矩不应小于34N·m。 5.8.3隧道开挖后应喷射混凝土封堵掌子面,喷射厚度不宜小 于40mm。

    5.8.4玻璃纤维锚杆在隧道

    置,偏差控制在土100mm,纵向步距每循环不宜小于6m,纵向 搭接不宜小于2m。

    5.8.5钻孔采用锚杆机打孔安全生产标准规范范本,锚杆孔的位置、角度、深度应满

    无松渣和积水。清孔后将丝接好的玻纤锚杆插入孔内的长度不应 小于设计长度的95%。

    ....
  • 相关专题: 隧道施工  
专题: 钙镁磷肥标准 |市政常用表格 |白砂糖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 |电缆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