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DX/JS 005-2020 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设计规范.pdf

  • 甬DX/JS 005-2020  城市轨道交通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设计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2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08-3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2.0.12防水混凝土waterproofconcrete

    抗渗性能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要求均匀密实、类矩形盾构法 隧道管片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10

    2.0.13接缝防水 joint waterproof

    采用防水密封材料对构筑物的接缝进行密封信息技术标准规范范本,以防止液体、气体、 固体的侵入,起到水密、气密的作用。

    2.0.14活塞通风pistonventilation

    列车在隧道内高速运行所产生的活塞效应而形成的一种通风方 式。

    水泵启动时水靠重力充入泵体的引水方式

    3.1.1限界设计标准,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地 铁限界标准》(CJJ/T96)等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1.2限界设计应具有包容性,实现轨道交通线网列车资源共享。 3.1.3限界不包括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沉降、位移变形等因 素,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结构等相关专业在设计隧道、龄 开段等断面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确保竣工后的有效净空能满 足建筑限界的要求。 3.1.4在根据车辆限界、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考虑管线布置、设备安 罩轨道结构高底及继路 线半经和轨道超估确宝来

    素,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结构等相关专业在设计隧道、敬 开段等断面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确保竣工后的有效净空能满 足建筑限界的要求。 3.1.4在根据车辆限界、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考虑管线布置、设备安 置、轨道结构高度及线路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和轨道超高值确定类 矩形盾构法隧道建筑限界断面。曲线地段通过移动隧道中心线的方 式满足设备限界加宽。

    3.1.4在根据车辆限界、设备限界的基础上考虑管线布置、设备 置、轨道结构高度及线路采用的最小曲线半径和轨道超高值确定 矩形盾构法隧道建筑限界断面。曲线地段通过移动隧道中心线白 式满足设备限界加宽。

    3.1.5正线区间设置应急疏散平台。应急疏散平台的宽度一般为70 0mm,困难情况下不小于550mm。应急平台高度(距离轨道顶面 应不大于900mm,应急疏散平台上方2000mm空间内不应安装设 备管线。

    3.2 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

    3.2.1车辆主要尺寸和参数应符合下列要求: 车辆采用接触网受电的钢轮钢轨地铁B型车辆(鼓形车),主票 尺寸如下: 1计算车体长度:19000mm; 2门槛处车体宽度:2800mm(车体最宽处不超过2900mm); 3计算车辆高度:3800mm; 4车辆定距:12600mm; 5转向架轴距:2200mm/2300mm; 6车厢地板面距轨顶面高度:1100mm。 3.2.2线路、轨道、触网主要技术标准应符合下列规定:

    区间正线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300m,困难地段250m; 止线最大坡度:30%,困难地段可采用35%o; 曲线地段轨道最大超高值120mm; 轨距:1435mm; 钢轨及道分:采用9号/7号/12号道分单渡线: 一般股地段轨道结构高度为740mm,钢弹簧浮置板地段轨道结 度为 800mm; 采用DC1500V接触网供电,接触网触线底面距轨顶面最小 为4040mm。

    3.3区间设备管线布置原则

    3.3.1在建筑限界和设备限界之间的空间,是供各种管线和设备安 装的空间。各种管线和设备在考虑了制造误差、安装误差、位移、 变形等因素后,均不得侵入设备限界,以确保行车安全。 3.3.2各种设备和管线的安装位置,应综合布置,减少交叉或干扰。 3.3.3设备及管线的安装位置应考虑其安装和养护维修条件。 3.3.4类矩形盾构法隧道采用多段圆弧组成的断面,两线之间设隔 墙。 3.3.5正线地段,在中隔墙侧,设置应急疏散平台、电力电缆支架, 照明箱、感温光缆、照明灯具及疏散指示灯等。 在两线外侧,设置通信信号电缆支架、信号灯、弱电设备箱盒 消防水管、废水管、FAS管、漏缆及PIS天线等。 隧道顶部设刚性悬挂接触网,道床面考虑回流轨的安装空间。 3.3.6出入线地段,中隔墙侧不设疏散平台,管线布置原则同正线,

    3.4曲线地段隧道偏心计算方法

    3.4.1区间曲线地段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隧道中心向 线路基准线内侧偏移的办法解决轨道超高产生的内外侧不均匀偏 移量。移动量应按下列公式计:

    .1.1线路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分为止线(主线与支线)、配 我和车场线。

    4.1.2线路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路选线应依据宁波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规划及其在线网 中的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明确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确 定线路起点、线路走向; 线路之间交叉及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 方式; 线路选线应根据城市规划、地形、道路、地下管线、敏感建筑、 文物保护、环境景观、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与交通疏 解等条件综合确定,并应注意减少振动及噪声对线环境的影响,减 少房屋拆迁、管线改移,注意节约用地; 线路选线宜与城市用地规划和周边地区升发相结合,统筹规划、 司步设计、同步建设或预留土建接口条件

    4.2.1平面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的曲线半径应根据车辆类型、路段设计速度、工程条 件以及减少维修等因素,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最小曲线半径不应小 于表 4.2.1 的规定; 2圆曲线最小长度:在正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不宜小于20m 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车场线不应小于3m。

    表4.2.1最小曲线半径(m

    注:①缓和曲线侵入车站站台计算长度内时,其曲率不宜天于1/1000; 极端困难情况下,其曲率不宜大于1/800。 ②类矩形盾构两线线间距为定值,宜以右线(上行线)为基准,左线设 计为右线的同心圆,同心圆的曲线半径可为零数;在最小半径控制地段 应以内侧曲线为基准,以满足圆曲线最小半径规定。 ③线路平面曲线设置应充分考虑无缝线路铺设要求。

    注:①缓和曲线侵入车站站台计算长度内时,其曲率不宜天于1/1000; 极端困难情况下,其曲率不宜大于1/800。 ②类矩形盾构两线线间距为定值,宜以右线(上行线)为基准,左线设 计为右线的同心圆,同心圆的曲线半径可为零数:;在最小半径控制地段, 应以内侧曲线为基准,以满足圆曲线最小半径规定。 ③线路平面曲线设置应充分考虑无缝线路铺设要求。 4.2.2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应根据曲线半径、路段设计速度 以及曲线超高设置等因素设置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曲线,其长度按 4.2.2的规定选用: 2缓和曲线长度内应完成直线至圆曲线的曲率变化,包括轨距 宽过渡和超高递变; 3当圆曲线较短,计算超高值较小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曲

    4.2.2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线路平面圆曲线与直线之间应根据曲线半径、路段设计速度, 以及曲线超高设置等因素设置三次抛物线型的缓和曲线,其长度按表 4.2.2的规定选用; 2缓和曲线长度内应完成直线至圆曲线的曲率变化,包括轨距加 宽过渡和超高递变; 3当圆曲线较短,计算超高值较小时,可不设缓和曲线,但曲线 超高应在圆曲线外的直线段内完成递变。

    表4.2.2缓和曲线长度表(m)

    注:R为曲线半径(m);V为路段设计速度(km/h);L为缓和曲线 长度(m)。

    1正线及车辆基地出入线上,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合 超高顺坡及轨距加宽过渡段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不宜小于0.5V【 为列车通过夹直线的运行速度(km/h)】,困难情况下不宜小于20m 及端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节车辆的全轴距;

    4.2.4道岔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注:①正线道岔:含折返线、出入线在正线接轨的道岔:

    ②单渡线、交叉渡线的线间距不符合上述标准规定的应予特殊设计。

    道岔的前后至曲线端头的最小直线

    3.1线路坡度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以下均不考虑坡度折减值): 1正线的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0,困难地段最大坡度可采月

    表4.3.3竖曲线半径(m)

    4.3.3止线坡度大于24%,连续高差达16m以上的长大陡坡地段, 应核查车辆的编组及其牵引和制动的动力性能以及故障运行能力。 4.3.4长大坡段不宜与平面小半径曲线重叠。 4.3.5区间纵断面设计的最低点位置,应与区间排水泵房和区间联 络通道位置结合。 4.3.6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或超高顺坡段)在有作道床地段不得重 叠。在无作道床地段竖曲线与缓和曲线重叠时,轨道的超高顺坡率 不应大于2%0。 4.3.7两平行等高的线路共用结构时,两线高程对应点的高差不宜 超过20mm。

    车辆基地出入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出入线宜在车站站台端部接轨,并应具备一度停车的条件; 2出入线应按双线双向运行设计,并应避免与正线平面交叉,

    可根据车辆基地位置和接轨条件,设置八字形出入线。规模较小的停 车场,其工程实施确因受条件限制时,在不影响功能前提下,可采用 单线双向设计。贯通式车辆基地应在两端分别接入正线,主要方向端 应为双线,另一端可为单线: 3当出入线兼顾列车折返功能时,出入线与正线间的配线设置应 满足止线、折返线、出入线的运行功能要求。 4.4.2渡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渡线应设在车站端部,其位置和方向宜结合运营需要、工程 实施条件综合确定; 2在采用站后折返的尽端站,宜增设站前单渡线,并按逆岔方向 布置。

    5.1.1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绝缘性和适 量弹性。 5.1.2轨道结构设计应根据车辆运行条件确定轨道整体结构的承载 能力,并应符合质量均衡、弹性连续、结构等强、合理匹配的原则 5.1.3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宜采用无轨道,道床结构及混凝土轨枕 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100年。 5.1.4轨道结构设计应根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结合类矩形 盾构法隧道结构特点,选择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 5.1.5轨道结构设计应符合类矩形盾构法隧道限界要求。 5.1.6轨道结构施工应采用先进、成熟的施工工艺,施工工装设备 应适应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结构形式。

    5.2.1钢轨应设置轨底坡,其标准值为1:40。在无轨底坡的两道岔 间、道岔与线路终端间不足50m的地段,不宜设置轨底坡。 5.2.2轨距为1435mm,在半径小于200m的曲线地段应进行轨距力 宽,加宽值应符合表5.2.2的规定。轨距加宽值应在缓和曲线范围 为递减,无缓和曲线或其长度不足时,应在直线地段递减,递减率 不宜大于 2%。

    表5.2.2曲线地段轨距加宽值

    5.2.3轨道超高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曲线超高值应按照下式计算:

    5.2.4类矩形盾构法隧道轨道结构高度宜按下表取值:

    表5.2.4轨道结构高度

    主:轨道结构高度为建筑限界范围内的数值,若采用其他道床型式或新 型轨道结构可适当调整。

    5.3.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普通地段宜采用长枕理入式无作轨道,特 殊地段可采用短枕理入式无作轨道,其结构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5.3.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普通地段宜采用长枕理人式无作轨道,特 殊地段可采用短枕理入式无作轨道,其结构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 (GB50157)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5.3.2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减振地段采用浮置板无作轨道时,应严格 控制其施工偏移的误差,保证轨道结构高度满足浮置板轨道设置要 求,其结构应符合《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CJJ/T191)及相关 规范的规定。

    5.3.2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减振地段采用浮置板无作轨道时,应严 控制其施工偏移的误差,保证轨道结构高度满足浮置板轨道设置 求,其结构应符合《浮置板轨道技术规范》(CJJ/T191)及木 规范的规定。

    5.3.3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区间采用内置式泵房时,集水坑设置在靠 近中隔墙的道床外侧,其尺寸由给排水专业确定,不应侵入道床有 效范围,困难情况下,集水坑内侧边线至线路中心线的距离在普通 道床地段不应小于1200mm,在浮置板道床地段不应小于1700mm。 5.3.4轨道设置各类标志和钢轨涂油器等附属设备,类矩形盾构法 隧道结构和中隔墙应满足标志和钢轨涂油器等附属设备安装的要 求。

    5.3.5轨道施工测量采用轨道基础控制网时,类矩形盾构法

    勾和其中隔墙上应设置轨道基础控制点。

    .1.1地下结构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地段(正线、出入线、渡线等), 通过技术、经济、工期、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评价,选择合理的 吉构断面型式。 1.2地下结构的净空尺寸必须符合地铁建筑限界要求,并应满足 更用及施工工艺要求,同时应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 素的影响。

    使用及施工工艺要求,同时应计入施工误差、结构变形和位移等因 素的影响。 6.1.3地下结构应结合结构断面形式、断面大小、工程地质、水文 地质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其理埋置深度及其与相邻隧道的距 离。 6.1.4地下结构的设计应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根据现行国家标 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有关规定 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 6.1.5地下结构设计应对拟建场区的土地性质、周边建筑物、各类 市政和公用设施、区域周边的供电、生产生活用水、道路交通等环 境状况进行调查,对施工、运营期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必要的计 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1.3地下结构应结合结构断面形式、断面大小、工程地质、水 地质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其理置深度及其与相邻隧道白 离。

    6.1.4地下结构的设计应以地质勘察资料为依据,根据现行国家 准《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的有关规 按不同设计阶段的任务和目的确定工程勘察的内容和范围。 6.1.5地下结构设计应对拟建场区的土地性质、周边建筑物、各 市政和公用设施、区域周边的供电、生产生活用水、道路交通

    6.1.5地下结构设计应对拟建场区的土地性质、周边建筑物、各类 市政和公用设施、区域周边的供电、生产生活用水、道路交通等环 境状况进行调查,对施工、运营期间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必要的评 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6.2.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结构上作用的荷载分类可参考现行国家标 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 0009)等的有关规定。 6.2.2永久荷载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浅埋隧道竖向地层压力应按计算截面以上全覆土压力考虑;对 于覆土厚度大于2D(D为高度)的深埋隧道,竖向地层压力可根据 具体工程条件按卸载拱理论或全覆土压力进行计算; 2施工阶段粘性土水平地层压力按水土合算,采用经验系数计算; 砂性土按水土分算,采用朗肯压力公式计算,计算点处土的内摩擦

    角与黏聚力标准值可按直剪固快试验的峰值平均值确定; 3使用阶段水平地层压力应按静止土压力计算,采用水土分算; 4施工阶段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可适当考虑由衬砌变形所引起的地 层抗力。

    6.2.3可变荷载的标准值可按下列

    1汽车荷载及其动力作用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城市桥梁设计规 范》(CJJ11)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O)的有关规定计算; 2变形受约束的结构,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 构的影响; 3地面超载一般可按20~30kPa考虑,对于大型施工机械作业区 域、施工堆场、覆土厚度特别小或规划用途已定等情况,地面超载应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取用。

    6.2.4偶然荷载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6.2.4偶然何载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地震荷载应按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计 算确定; 2人防荷载应按现行《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50225)的规 定计算确定; 3爆炸等灾害性荷载应根据工程建设条件分析后确定。 6.2.5荷载(效应)组合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1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施工、使用阶段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 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组合,并应 取各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1结构设计中,应根据施工、使用阶段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 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组合 取各自最不利的效应组合进行设计; 2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Y0一一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应取1.1; 在抗震设计中,不考虑结构构件的重要性系数 S一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 R一一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3荷载效应基本组合的设计值S,应按下列规定确定:

    ZYGiSGik +Yo1YLiSo1k + ZYoiPejYLiSojk

    式中: YGi 第i个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当作用效应对承载力不利 时取1.3,当作用效应对承载力有利时≤1.0; SGik一 第i个永久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项系数,当作用效应对承载力不利时取1.5,当作用效应对承载力有 利时取0; Solk、Sqik一—第1个和第j个可变作用标准值的效应; YLl、Yu一一第1个和第j个考虑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荷载调整 系数,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取1.1;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ej一一第j 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应 按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采用,如无特别规定可取0.90计算; 4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设计值错误!未找 到引用源。和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设计值S应分别按下列公式确 定: 1)标准组合

    => Gik + O1k i≥l j>1 EPaiSQik

    式中: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qi 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 系数。 5.2.6隧道应按施工和使用阶段,分别进行结构的承载能力极限状 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当计入地震荷载或其他偶然荷载 时,可不验算结构的裂缝宽度。

    6.3.1工程材料应根据断面形式、受力条件、所处环境和使用要求, 以及结合其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选用。主要受力结构可采用钢 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铸铁管片,必要时也可采用复合结构。 6.3.2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大水胶比和单方 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等,应符合耐久性要求,满足抗裂、抗 渗、抗冻、抗侵蚀的需要。一般环境条件下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 设计强度不得低于C50。

    1梁、柱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HRB400、HRB500、HRBF400、 HRB5F00钢筋,其它纵向受力钢筋也可采用HPB300、RRB400钢筋: 2箍筋宜米用HRB400、HRBF400、HPB300、HRB500、HRBF500 钢筋。

    6.3.4管片间的连接紧固件的接形式及其机械性能等级,应满足

    6.3.4管片间的连接紧固件的连接形式及其机械性能等级,应满足 构造和结构受力要求,且表面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6.3.5注浆材料宜采用对地下环境无污染及后期收缩小的材料

    6.3.5注浆材料宜采用对地下环境无污染及后期收缩小的

    6.4.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的结构形式应根据使用功能、结构受力、 防水要求、耐久性和技术经济等综合因素进行比选,可采用单层衬 砌、双层衬砌的型式,宜优先采用单层装配式管片衬砌结构。 6.4.2结构的断面形状和衬砌形式,应根据建筑限界、围岩条件、 盾构设备等,从受力、施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 6.4.3衬砌断面周边外轮廓宜圆顺,可由若干段圆弧组成,顶、底 面宜起拱。 6.4.4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钢管片、铸铁 管片或复合管片。 6.4.5衬砌的厚度应根据隧道使用功能、设计使用年限、衬砌内力 及变形、防水设计和施工方法等确定。

    6.4.6采用混凝土衬砌结构时,宜加强接缝的刚度。

    6.4.7防火门洞、渡线段的装配式衬砌,宜采用钢管片、铸铁管片 或钢与混凝土管片的复合管片。 6.4.8一般段区间隧道宜采用带中柱的结构形式,渡线段可采用无 中柱的结构形式。

    6.5.1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采用分项系 数的设计表达式按照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进行结构计算和验算。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和上浮的整体 稳定性验算,并进行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结构构件的变形验算,裂缝宽度的验 算等。

    6.5.2隧道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

    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的规定,隧道结构中名 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对其中江 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

    应进行纵向强度和变形计算: 1覆土荷载沿其纵向有较大变化时: 2结构直接承受建、构筑物等较大局部荷载时: 3地基或基础有显著差异,沿纵向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4地震作用下的小曲线半径的隧道、刚度突变的结构和液化对稳 定有影响的结构。 6.5.4空间受力作用明显的区段,宜按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6.5.5隧道结构施工和使用阶段应进行抗浮验算,抗浮分项系数分 别为:施工阶段1.05,使用阶段1.10。

    表6.5.6最大裂缝宽度限值

    注:①当设计采用的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式中保护层的实际厚度超过30m m时,可将保护层厚度的计算值取为30mm; ②厚度不小于300m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不计干湿交替作用; ③洞内潮湿环境相对湿度为45%~80%。 6.5.7计算简图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条件,反映地层与结构的相 互作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受力过程中受力体系、荷载形式等有较大变化时,宜根据构 件的施作顺序及受力条件,按结构的实际受载过程及结构体系变形的 连续性进行结构分析: 2结构设计应按最不利情况进行抗浮稳定性验算。

    注:1一环向接头回转弹簧;2一管片本体;3一环向接头转角

    2采用错缝拼装的衬砌结构宜按考虑衬砌刚度折减系数及纵向 弯矩传递系数$的修止惯用计算法进行内力分析。1与‘宜根据管片直 接接头试验或接头部位夹片试验确定。衬砌环在接头处的内力按下式 计算:

    3与接头位置对应的相邻管片截面内力按下式计算:

    Msi = (1 + )Mi, Nsi = N

    6.5.11管片接头计算应符合下列

    6.5.11管片接头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6.5.11管片接头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片接头计算内容应包括接头刚度计算、接缝张开量计算及连 接件强度验算等内容。管片的接缝张开量应小于防水弹性密封垫的允 许张开量; 2钢筋混凝土管片的环向螺栓应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钢管 的环向螺栓,采用以管片边缘为回转中心的模型计算螺栓应力: 3钢筋混凝土管片应验算纵向螺栓的抗拉及抗剪强度。小曲线半 径隧道应对纵向接头螺栓的弯曲应力进行验算; 4应对混凝土管片接头环向螺栓连接处环肋、端肋结构,进行抗 剪和抗冲切承载力的计算。应对钢管片、复合管片接头钢板进行变形 计算; 5承受盾构干斤顶顶力的管片环面应进行局部受压承载能力验 算; 6应对钢管片、复合管片的纵向接头钢板抗压强度、抗剪强度、 高部稳定性进行验算。 512.应对与立柱连接的管片 讲行抗前强度验管

    6.6.1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根据结构类别、环境条件和耐久 性要求等确定,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 厚度应符合表6.6.1的规定。 6.6.2衬砌管片块与块、环与环间宜采用螺栓连接。 6.6.3楔形环环面楔形量应由隧道的直径、衬砌环宽度和隧道的曲 线半径确定,可以选用双面楔或单面楔,环面斜率一般不宜大于1: 300。 表6.6.1一般环境作用下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净保护层最小厚度

    7.1.1盾构工作井与车站合设时,需满足车站建筑相关的布

    7.1.2盾构工作井不与车站合设时,需满足下列要求: 1盾构工作井区间部分应满足区间的布置要求;盾构工作井兼做 区间风井时,需满足区间风井所需的工艺要求及消防疏散要求: 2盾构工作井两端线间距应满足类矩形盾构及单圆盾构各自始发 或接收时的要求; 3盾构工作井区间疏散平台应满足《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 中 5.2.2.6 中要求

    7.2.1盾构工作井的形式和大小应根据地质条件、端头加固方式、 盾构组装和拆卸要求及施工进出料,并结合车站建筑功能、设备布 置,以及车辆限界等要求确定。 7.2.2盾构法隧道宜利用车站端头井作为工作井建筑施工组织设计,车站结构设计时 应满足盾构始发或到达的受力要求。 7.2.3盾构工作井壁与隧道衬砌间间隙应设置钢筋混凝土环梁封 闭。当盾构工作并内有条件时,环梁宜采用外凸式。 7.2.4盾构工作并设计应考虑盾构机吊装的附加荷载,以及盾构出 发时的反力对工作井内部构件或井壁的影响。 7.2.5盾构始发和接收端头的土体应进行加固,加固方法和加固参 数应根据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及周围环境等确定,必要时,采取降 水作为辅助措施。 7.2.6盾构工作井结构计算应按施工工艺要求确定相应的计算工

    7.2.7工作并为空间结构,宜按空间模型进行计算。

    8.1.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片、复合管片等装配 式衬砌。衬砌混凝土管片应采用防水混凝土制作。 8.1.2类矩形盾构法隧道防水等级应为二级,即不充许漏水,结构 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 100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大于 0.2m,平均渗漏量不大于0.05L/(m:d),任意100m防水面积 上的渗漏量不大于0.15L/(m·d)。

    8.2混凝土结构自防水

    8.2.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管片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

    学校标准.2.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管片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符合表8.2.1 的规定

    表8.2.1类矩形盾构法隧道管片防水混凝土的设计抗渗等级

    ....
  • 交通标准
  • 相关专题:

相关下载

专题: pvc标准 |市政常用表格 |接地线标准 |有色金属标准 |法兰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