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书扫描、清晰无水印).pdf

  • T/CECS 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书扫描、清晰无水印).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51.6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0-10-26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T/CECS 716-2020  矩形顶管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书扫描、清晰无水印)

    顶管机进出始发井和接收井的洞门

    管机由工作井进入地层开始顶,

    螺丝标准顶管机由地层进入接收井完成

    2. 1. 8 反力墙

    工作并内承受顶推反力的结构

    2. 1. 10 中继间 intermediate jacking station

    顶管机顶推系统能力不足时,随管节一同前进的接力顶进装 置,主要由前后壳体、推进液压缸、阀组、泵站、行程测量装置 等组成。

    用于填充隧道外壁与土体之间的空隙并起到减阻作用的 泥浆。

    2. 1. 12 管节

    分节浇筑或拼装成型的用于矩形顶管顶进的结构单元。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Eep.k 始发井前壁上主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 Epk 始发井后壁上被动土压力合力标准值; f 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 Fdc 管节允许顶力设计值; F 矩形管节在某点处所受侧向土压力标准值; Ff 矩形顶管总摩阻力;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P 控制土压力; Po 静止土压力; Pa 主动土压力; P。 控制顶力; Ps 预应力; Pmax 后背土体允许的最大顶力; Pp 被动土压力; P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 P, 泥浆套顶部的水压力和主动土压力;

    Q1k 第1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S(*) 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 Sd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0 按荷载准永久组合计算的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受 拉普通钢筋应力。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土的黏聚力; C E 钢筋弹性模量; R 管道结构的抗力强度设计值; 土的重度; Yw 水的重度; ? 土的内摩擦角。 .2.3 几何参数: Ap 管节的有效传力面积; A 受拉区纵向钢筋截面面积; Ate 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 62 施工操作空间; B 始发井的最小净宽度; BI 矩形管节外边宽; Bsf 始发井的穿墙洞宽度; Bis 接收井的穿墙洞宽度; Cs 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 de 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 d;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公称直径; ho 卸力拱的高度; hf 总顶力距刃脚底的距离; hp 被动土压力距刃脚底的距离; H 始发井最小深度;

    Ho 管顶至原状土地面覆土层厚度; H1 矩形管节外边高; h1 管节底下的操作空间; Hsf 始发井的穿墙洞高度; His 接收井的穿墙洞高度; Hw 工作面或卸力拱以上的水柱高度; L 始发井最小净长度; LI 顶管机长度; L2 管节安装长度; L3 液压缸长度; L4 后座及扩散段厚度; Ld 矩形顶管顶进长度; Lm 补浆孔间距; u 顶管外轮廓周长; S 中继间的间距; S1 顶入管节留在导轨上的最小长度; S2 顶铁厚度; S3 顶进管节回缩及便于安装管节所留附加间随

    2.2.4计算参数及其他

    n;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根数; K 顶力系数; K。 静止土压力系数; Ka 主动土压力系数; K 安全系数; T 减阻泥浆失效期; V 平均掘进速度; Vi 受拉区第i种纵向钢筋相对黏结特性系数; αcr 构件受力特征系数; d 混凝土受压强度折减系数;

    中2 偏心受压强度提高系数; 中3 材料脆性系数; 中s 混凝土强度标准调整系数; Yo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YG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1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i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1 第1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YLj 第i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Pte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 配筋率; S 合力作用点可能不一致的折减系数; 中 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第i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中2 偏心受压强度提高系数; 3 材料脆性系数; 中s 混凝土强度标准调整系数; Y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 YG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1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i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1 第1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YLj 第i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Pte 按有效受拉混凝土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 配筋率; S 合力作用点可能不一致的折减系数; 中 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山 第i个可变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3基本规定3.0.1顶管施工前应查明顶管沿线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上与地下管线、建筑物或构筑物、障碍物及其他设施等周边环境情况。3.0.2顶管结构设计应满足在规定设计使用年限内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及耐久性等基本要求,并应在此基础上做到经济合理。3.0.3顶管结构设计应根据地质和周边环境条件,通过计算合理选择管材、管道埋深、井间距、工作井结构形式等技术参数。3.0.4顶管结构防水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行人通道和机电设备集中区段防水等级应为一级,不得渗水,结构表面应无湿渍;2其他隧道结构防水应为二级,顶部不得滴漏,其他部位不得漏水;表面可有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100m防水面积上湿渍不应超过3处,单个湿渍最大面积不应大于0.2m。平均渗水量不应大于0.05L/(m·d),任意1000m防水面积上的渗水量不应大于0.15L/(m:d)。3.0.5顶管工程所用的管材、构配件和主要原材料等产品应做进场复验。管节应按现行行业标准《预制混凝土箱涵》JC/T2456的有关规定进行验收。3.0.6矩形顶管机选型和设计应满足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线路条件、结构设计和环境保护等的要求。3.0.7矩形顶管设备应验收合格,并应经联动调试后方可使用。·7

    4..1工程蔡应查 地段的工程地质、 水文地质等特征,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分布范围、工程 特性、地下水的特性和有关参数,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 匀性和承载力等

    程度等条件划分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工程勘察宜分为初步察 详细勘察两个阶段。线路长、沿线情况复杂的工程可增加选线勘 察阶段,进行线路比选

    4.1.3当顶管穿越铁路、公路、河流地段时,应查明微地貌特

    、穿越断面的地层结构、工程地质特性,并应对穿越河流的 淹没范围和河床及岸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4.1.4工程勘察应查明顶管沿线地表及地下暗埋的河、湖、塘、

    沟、洞、坑、井的分布范围、赋存状态、埋置深度和特性 提供覆盖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4.1.5工程勘察应查明顶管沿线的不良地质作用发育和地质灾

    害发生的可能性,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 区、管涌流沙、地面沉降等。

    其他障碍物进行工程探测,并应满足工程建设的技术要求。 4.1.7勘探孔工作完成后,应采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封堵勘 探孔。

    1.8抗震设防烈度大于或等于6度的地段,应判定场地和 美的地震效应。

    4.2.1顶管勘探孔宜在顶管管节外壁两侧5m范围内布

    4.2.1顶管勘探孔宜在顶管管节外壁两侧5m范围内布置, 侧勘探孔应呈“Z”字形交错布置,当工程安全等级要求较 时,可在顶管轴线位置布孔

    时,可在顶管轴线位置布孔。 4.2.2勘探孔的间距应满足表4.2.2的要求,并应符合现行国 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4.2.2勘探孔的间距应满足表4.2.2的要求,并应符合

    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的有关规定。

    表4.2.2勘探孔的间距(m)

    4.2.3勘探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道穿越铁道、公路地段时,勘探孔移位不宜偏离管线 边线超过5m,勘探孔间距应以能控制地层土质变化为原则,且 不得少于2个勘探孔; 2在每个地貌单元、地貌单元交界部位、管线转角处、穿 越铁路或公路的地段等复杂条件下,应根据场地复杂程度适当增 加勘探孔数量; 3穿越暗河、暗湖、暗坑、溶洞或可能产生流沙和液化等 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时,勘探孔数量应适当增加; 4穿越河流时,河流两岸及河床上应布置勘探孔,数量不 应少于3个; 5每个工作井不得少于2个勘探孔,复杂地质条件下,宜 在矩形工作井的四角或圆形工作井的周边布置勘探孔并增加勘探 孔数。

    4.2.4一般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3m~5n

    空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宜达到管底设计标高以下5m~10m,并 符合下列规定:

    1当管线穿越河流时,勘探孔深度应达到河床最大冲刷深 度以下5m~10m; 2当管线基底下存在松软土层、湿陷性土及可能产生流沙 潜蚀或液化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加深或钻穿; 3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来进行管线施工的地段,勘探孔孔深 应在管底以下5m~10m,且应穿透主要含水层; 4当管线下部有强承压透水层时,勘探孔宜钻穿承压水层 并应量测和评估承压水位; 5始发井和接收井的勘探孔深度不应小于井底以下5m,对 深厚软土、强透水层等地层应适当加深并应穿透

    4.3.1应调查地下水类型、含水层、地下水埋藏条件、补给与 排泄条件、分布特征。 4.3.2应调查历史上地下水的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水位变化 幅度。

    排泄茶件、分布特征。 4.3.2应调查历史上地下水的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水位变化 幅度。 4.3.3应测定地下水的pH值和氯离子、钙离子、硫酸根离子 等的含量,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钢、铸铁及橡胶的腐蚀程度。 4.3.4当地下有承压水分布时,应量测承压水的压力,评价对 顶管工程施工的影响

    4.3.3应测定地下水的PF 等的含量,评价地下水对混凝土、钢、铸铁及橡胶的腐蚀程 4.3.4当地下有承压水分布时,应量测承压水的压力,评 顶管工程施工的影响。

    4.3.5当地下水位受潮汐水位影响时,应评价对顶管工程施工 的影响,

    4.3.5当地下水位受潮汐水位影响时,应评价对顶管工程施工

    4.4.1勘察报告应提供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以及地下水 和环境资料,并做出针对性的分析评价、结论和建议。 4.4.2勘察报告应满足设计、施工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资 料,并做出分析、结论和建议。

    4.3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计、施

    4.4.3不同阶段的勘察报告应分别满足工程规划、设

    阶段的技术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初步勘察报告应阐述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场地稳定 性和适应性,推荐管道最优线路方案; 2详细勘察报告应分段评价岩土工程条件,应提供顶管和 工作井设计、施工所需的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地下水 资料,并应对工作井和顶管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和针对性的 分析评价。 4.4.4工程地质条件简单和勘察工程量小的工程,可适当简化 斯容报生的内容

    4.4.5勘察报告应由文字和图表两部分内容构成,并应

    1 察报告文字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察目的和任务要求; 2)勘察方法和工作布置; 3)拟建顶管工程的基本特性; 4)场地地形、地质(地层、地质构造)、地貌、岩土性 质、地下水及不良地质现象的阐述和评价; 5)地基稳定性评价及建议地基处理方案; 6)岩土参数的搜集、分析和选用; 7)工程施工期间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的预测及监控、 防治措施的建议; 8)顶管施工中有无易燃易爆和有毒气体评价; 9)顶管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10)有关顶管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的建议。 2勘察报告图表部分应包括下列内容: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柱状图; 3)工程地质剖面图; 4)原位测试成果图表;

    5室内试验成果图表。

    4.5.1物探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4.5地下管线和障碍物的探测

    1工作前应通过方法试验选用探测技术和数据采集参 2工作时宜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单一方法 时,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探测; 3工作时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地质、水文地质 物理、勘察、设计、施工及运营等资料、

    4.5.2地下管线探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管线探测应在现有地下管线资料调绘工作的基础上 采用实地调查与仪器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实地查明各种地下管线 的敷设状况,绘制探测草图,并应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 2地下管线探测点的点位应设置在管线特征点或附属设施 中心点上,在无特征点的直线段上应设置地下管线探测点,探测 点在地形图上的间距不应大于0.15m; 3遇弯曲的地下管线时,应在圆弧起点和中点设置地下 管线探测点,圆弧较大时,设置的地下管线探测点应能反映地下 管线的弯曲特征; 4当采用现有的探测技术手段不能查明地下管线的空间位 置时,宜进行开挖或钎探探查;现场条件不允许开挖或针探时 应将问题记录在案。

    1探测基岩理深,划分松散沉积岩层和基岩风化带,可选 用电法、电磁法、地震波法和声波法等; 2采用电磁法探测基岩埋深时,可采用频率测深、电磁感 应法、地质雷达法等; 3采用地震波和声波法探测基岩埋深时,可采用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瑞雷波法、声波法等。

    1当孤石性质与周边介质相差明显时,可通过弹性波速度 特征推断孤石的位置和大小; 2当孤石与周边介质密度相差较大或粒径较大时,可通过 重力探测判定; 3当孤石的电阻率与周边介质相差较大时,可采用电法探 测、电磁法探测、地震波法和声波法探测。 4.5.5物探工作的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质量检查应根据具体的探测方法选择检查方式: 2检查点应均衡分布、随机选取,异常和可疑地段应重点 检查; 3在资料审核时应提交质量检查资料。 4.5.6物探工作资料处理不得使用未经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探 测数据,应在分析各项物探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知资料, 按照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 进行。 4.5.7物探成果资料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作的目的、任务、范围、期限和测区位置等; 2探测工作布置图; 3成果依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有效性分析,现场工作 的布置及工作量估算等; 4与地质、测量、设计、施工、管理等其他专业的配合; 5仪器、设备、材料、车辆等资源配置; 6施工组织及工作进度计划;

    1工作的目的、任务、范围、期限和测区位置等; 2探测工作布置图; 3成果依据、技术要求、工作方法有效性分析,现场工作 的布置及工作量估算等; 4与地质、测量、设计、施工、管理等其他专业的配合: 5 仪器、设备、材料、车辆等资源配置; 6 施工组织及工作进度计划: 7 作业质量、安全及环境保证措施; 8 拟提交的成果资料; 9 关键的问题与对策。

    5.1.1顶管设计应包括下列

    顶管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顶管管位设计; 2 作用; 3 管节结构设计; 4 管节构造设计; 5 中继间设计; 6 顶管总顶力计算; 7 工作井设计。 5.1.2 顶管工程结构设计应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 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 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5.1.3顶管工程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1.4顶管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应划分为一级和二级:安全等 级为一级时,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时,设 计使用年限应为50年。设计时应按相应行业的要求选定。 5.1.5顶管工程结构使用阶段的设计与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路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 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的有关规定; 2铁路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 涵设计规范》TB1000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有关 规定;

    为一级时,设计使用年限应为10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时: 使用年限应为50年。设计时应按相应行业的要求选定

    1公路项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隧 道设计规范第一册土建工程》JTG3370.1的有关规定: 2铁路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 函设计规范》TB10002、《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的有关 规定;

    铁设计规范》GB50157的有关规定; 4市政隧道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 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221的有关规定; 5市政给水排水顶管工程设计与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的有关规定。 5.1.6顶管工程施工阶段的设计与计算应按本规程第5.4节的 规定执行。

    5.2.1顶管方案确定前,应查明顶管沿线建筑物或构筑物、地 下管线和地下障碍物等情况 5.2.2对顶管工程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地下管线应 进行评估,并应采取监测、保护或迁改措施

    1顶管不宜布置在横穿活动性的断裂带上; 2穿越河道时,管道应布置在河床冲刷深度以下,并应满 足通航要求; 3宜预留顶管施工发生故障或碰到障碍时的处置空间; 4穿越堤坝、河道、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等特殊地段时 应通过专项评估并经相关政府管理部门批准。 5.2.4工作井位置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工作井位置宜结合顶管管位确定:

    1工作并位置宜结合顶管管位确定; 2工作井的位置应易于排水、出土和运输方便,并宜靠近 电源和水源; 3工作井的位置应远离居民区和高压线,并宜避开现有建 筑物或构筑物; 4沉井应设置在周边至少1倍下沉总深度范围内无重要相 邻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环境

    标贯击数小于2的软土层: 2单轴抗压强度大于5MPa的岩石地层; 3花岗岩球状风化强烈的土层; 4粒径大于200mm的卵砾石地层。 5.2.6管顶最小覆盖土层厚度不宜小于管节外边高度(H)较 大值的1.1倍,且不宜小于3m;当顶管穿越河道时,管顶覆土 厚度应结合河道演变的冲刷或淤积作用选择,管节结构内力和抗 浮应满足施工和运营工况要求。

    值的1.1倍,且不宜小于3m;当顶管穿越河道时,管顶覆 度应结合河道演变的冲刷或淤积作用选择,管节结构内力和 应满足施工和运营工况要求

    5.3.1顶管结构上的作用可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及偶然作 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作用应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竖向和侧向)、预应 力、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2可变作用应包括人群荷载、施工堆积荷载、地面车辆荷 载、温度变化、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作用; 3偶然作用应包括爆炸力、撞击力等

    5.3.2作用代表值应符合下列

    1永久作用应采用标准值作为代表值; 2可变作用应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标准值、频遇值或准 永久值作为代表值;可变作用的频遇值和准永久值应分别为可变 作用标准值乘以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 3偶然作用应根据建筑结构使用的特点确定代表值 .

    5.3.3可变作用标准值、频遇值系数和准永久值系数应根据

    情况按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确定。当缺乏相关数据情况时, 下列规定进行初步估算:

    1人群荷载标准值可取4kN/m计算;频遇值系数可取 .5,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4。 2施工堆积荷载标准值应按实际情况取值;频遇值系数可 取0.9,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8。 3地面车辆荷载对地下管道的影响作用,标准值可按等效 均布的原则确定,等效控制可按关键位置内力等值确定;频遇值 系数可取0.7,准永久值系数可取0.6。 4管道上的静水压力(包括浮托力)的设计水位应根据勘 察部门和水文部门提供的数据采用。标准值及准永久值系数的确 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下水的静水压力水位应结合近期内变化的统计数据 及设计基准期内的发展趋势,确定可能出现的最高及 最低水位。应根据对结构的作用效应,选用最高或最 低水位。相应的准永久值系数,当采用最高水位时, 可取平均水位与最高水位的比值;当采用最低水位时 应取1.0计算。 2)地表水或地下水的重度标准值可取10kN/m3。 5.3.4计算作用在管节上的侧向土压力标准值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施工阶段侧向土压力可按主动土压力计算,永久工况应 按静止土压力计算; 2管道埋设在地下水位以下时,黏性土层的侧向土压力标 准值宜按水土分算及水土合算中不利情况计算,非黏性土层宜按 水土分算计算,并宜按下列规定执行: 1)施工阶段的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宜按下式计算:

    2)运维阶段的侧向土压力标准值宜按下式计算: (osat +p)· Ko (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的土层) (.±)·K十u(水±分算的土层)

    (osat +p)· Ko (地下水位以上或水土合算的土层 (oe +p) · K。+ua (水土分算的土层)

    中:F 矩形管节在某点处所受侧向土压力标准值(kN m); sat 按土的饱和重度计算的某点处竖向土压力(kN) m); Ceff 按土的有效重度计算的某点处竖向土压力(kN m); 力 地面附加竖向应力(kN/m): C 土的黏聚力(kN/m); 水压力; ua K。 静止土压力系数; K, 主动土压力系数。

    5.4.1管节结构设计应满足施工阶段的设计要求 5.4.2管道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强度计算时,对持久 设计状况或短暂设计状况,应采用作用的基本组合;对偶然设计 伏况,应采用作用的偶然组合。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 算时,应根据不同设计要求采用作用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 永久组合

    5.4.3顶管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应

    式中:Y。 结构的重要性系数,安全等级为一级时取1.1,二 级时取1.0; Sd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 管道结构的抗力强度设计值

    5.4.4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4作用效应的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Sa = S(c,Gik +QYLQik + ZYQ;e,Y,Qjk

    式中:S(*) 作用组合的效应函数; Gik 第i个永久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1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Qik 第个可变作用的标准值; Gi 第i个永久作用分项系数; YQl 第1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Qi 第i个可变作用分项系数; YLI 第1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YLj 第个使用年限调整系数;

    5.4.5各种分项系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永久作用分项系数(G)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3;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小于或等于1.0。 2可变作用分项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作用对承载力不利时应取1.5; 2)当作用对承载力有利时应取0 3可变作用组合值系数(山)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取值不应大于1.0,宜取0.7; 2)当可变荷载可能持续时间比较长时应适当加大。 4荷载使用年限调整系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使用年限为5年时,应取0.9: 2)使用年限为50年时,应取1.0; 3)使用年限为100年时,应取1.1; 4)当设计使用年限不是5年、50年或100年数值时,日

    按线性内插确定; 5)对于荷载标准值可控制的活荷载,设计使用年限调整 系数应取1.0。 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6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5.4.6作用的偶然组合设计值,应符合下式规定:

    Sd=S(ZGik+P+Ad+Qik+da,Qk)(5.4.6) iM1 式中:P 预应力; Ad 偶然作用的设计值; 中 第1个可变作用的频遇值系数; 中 第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 5.4.7顶管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应符合下式规定:

    式中:Sd 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设计对变形、裂缝等规定的相应限值,按现行国家 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 的有关规定采用,

    的有关规定采用, 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用作用效应 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 .)应按下式计算:

    5.4.8结构构件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采

    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或准永久组合,其中作用效应组合的设计 值(S.)应按下式计算:

    S(Gik +Qik +ZΦ,Qik) (标准组合) Sa =S(ZGk+Qik +Qk) (频遇组合) 1> S(Gk+ZQ;k) (准永久组合)

    4.9裂缝宽度 wmx可按下列公

    裂缝宽度max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n;d? deq= Znivid A. Pte = At

    管节允许顶力设计值(N); 混凝土受压强度折减系数,取0.9; 偏心受压强度提高系数,取1.05; 材料脆性系数,取0.85; 昆凝土强度标准调整系数,取0.79; 安全系数,取1.3~1.4; 昆凝土受压强度设计值(N/mm); 管节的有效传力面积(mm)

    5.6.1中继间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中继间的结构形状和管节接头应一致: 2中继间应带有木质的传压环和钢制的刚性均压环,端面 的尺寸应和顶进力相适应; 3中继间数量大于1个时,可对中继间进行计算机编组 操控。 5.6.2中继间的加设及数量,应按顶进总顶力及管壁的承受能 力确定。 5.6.3在管节外壁形成完整泥浆套的条件下,中继间间距可按 下式计算:

    式中:S 中继间间距(m); K 顶力系数,取0.5~0.6; P。 控制顶力(kN); Py 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u 顶管外轮廓周长(m); f 管节与土体接触面的摩阻力(kPa),结合地区经验 按表5.6.3取值

    表5.6.3管节与士体接触面的摩阻力(kPa

    5.6.4中继间的构造应符合下

    1中继间应具有足够刚度、卸装方便,在使用中应具有良 好的连接性、密封性; 2中继间的止水橡胶密封圈应耐磨,保养时应易于更换; 3液压油缸应满足顶进与纠偏的需要; 4中继间设备应简洁、体积小快递标准,液压设备与始发并顶进设 备宜集中控制: 5中继间宜采用组合式密封形式,长距离、超深或砂性土 层中的顶管工程应采用组合式密封形式; 6顶进结束后应从顶管机向工作井方向逐环拆除中继间, 设计应满足强度与耐久性要求。

    5.6.5施工完成拆解后,应结合复原管节的工艺进

    设计,中继间应满足强度和防腐的要求。

    7.1矩形顶管总顶力应由顶管机迎面阻力和总摩阻力组成 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P,一 一顶管机的迎面阻力(kN); F一一矩形顶管总摩阻力(kN)。 5.7.2矩形土压、泥水平衡式顶管机的迎面阻力可按下式计算:

    Py=yHoKaBiXH

    建筑节能式中: 土的重度(kN/m); Ho 管顶至原状土地面覆土层厚度(m); H1 一 矩形管节外边高(m); Bl矩形管节外边宽(m)。

    F=2f(B+H)×Ld

    ....
  • 相关专题: 矩形顶管  

相关下载

专题: 水利软件、计算 |路灯标准 |同轴电缆标准 |市政图纸、图集 |形位公差标准 |

常用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