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

  • DB37/T 4369-2021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技术规范.pdf为pdf格式
  • 文件大小:2.1 M
  • 下载速度:极速
  • 文件评级
  • 更新时间:2021-06-21
  • 发 布 人: 13648167612
  • 原始文件下载:
  • 原始文件是会员上传的无错版,推荐下载这个版本

  • 市政工程,pdf格式,下载需要20积分
  • 立即下载

  • word版文件下载:
  • 特别提醒:word版是本站通过人工智能从pdf转换成的word版本,正确率只有90%左右(正在通过训练继续提高准确率),排版恢复的也并不完全准确,没有进行任何人工校对,VIP会员直接免费下载即可,普通会员无法通过点数下载,算是给VIP的活动。

    特别提醒:word版是不完美的,错误较多,只能参考,有需要的可以少打一些字,别下载了找我们说word内容有问题,这是送给VIP会员的。

  • 文档部分内容预览:
  • 5.1.1从自然资源管理部门收集调查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图、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图、农村建设 用地调查数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调查数据、地形图、宅基地确权登记资料等。 5.1.2从统计、民政、人社、住建、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收集经济产业、人口、社会保障、公共服 务设施、基础设施等基础资料

    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和附录B的要求,准备工作表格

    评价工作应准备工作图件。其中,工作底图应采用覆盖调查范围、反映评价时点的土地利用状 籍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高分辨率遥感(航空)影像图等。

    高速铁路标准规范范本6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6.1.1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包括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查和村级尺度(个体) 农村居民点调查。 部用地分类应符合附录C

    6.2.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

    应调查评价基准年和前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常住人口数、户籍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基准 年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建筑总面积、建筑基底面积,村庄规划中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乡镇尺度(区 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查内容及要求详见表B.1。

    6.2.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调查

    6. 2. 2. 1调查原则

    可开展农村居民点全面调查;也可根据乡镇尺度(区域)评价中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判定 告果,在各个分类型区申分别选择2~3个典型村进行典型调查。 典型村选取原则如下: 基础数据易获取; b 典型村具有代表性,能代表本地区的同类村庄土地利用水平与用地特色; C 选取的典型村应覆盖多种用地类型; d 选取的典型村之间应具有差异性; e)如果存在,应当包括即将灭失的村

    6. 2. 2. 2 调查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 a)开展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区位特征、人口特征、住宅特征、经济产业条件、社会保 障等方面,填写表B.2; b) 按照附录A的要求及分类,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调查,填写表B.3; )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填写表B.4; d 开展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填写表B.5。

    7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7.1.1应在农村居民点普遍性调查基础上,开展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 .1.2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是以乡镇辖区内所有行政村为评价对象。 7.1.3评价所需社会、经济数据主要从统计资料中获取,用地数据主要从国土调查数据获取,其他数 据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 7.1.4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工作底图宜采用行政区划图、地形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1.5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主要从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 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形态等三个方面开展定性分析。 7.1.6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对象的土地利用趋势类型

    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

    DB37/T43692021

    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

    注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农村居民点分散度概念及计算公式参照附录C村级尺度(个 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解释说明中的相关指标概念及计算公式: 注3:正向相关指标,其数值越大,代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反之相反;负向相关指标,其数值越 小,代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反之相反。区间相关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其数值越大,代表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超过范围则相反,

    计算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增长弹性系数,开展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协调程度分析,根据土地利 用趋势类型具体划分标准判定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绘制土地利用趋势类型区分布图,相关要求应符合附 录E。

    7.3. 2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包括以下内容: a)计算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开展人口承载力分析,包括户籍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和常住人口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b 根据工作需要和资料收集情况,可计算农村居民点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开展建设强度分析。

    7.3.3区域空间形态分析

    居民点分散度,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

    7.3.4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参照本文件设定的指标体系及其技术要求,自行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终 况的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8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8.1.1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8.1.2应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程度评价,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分 值。 8.1.3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度分值应在0~100之间。一般来说,集约度分值越 大,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8.1.4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度评价应填写附录F相关表格,

    DB37/T4369202

    包括以下内容: a)基本情况分析,包括行政村区位特征、人口特征、住宅特征、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等; b)用地结构分析,包括各用途土地面积及所占比例、空间布局特点分析等; c)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完备度分析,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种类、区位特征、数量特征分析等; d)根据工作需要,可自行开展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

    8.3.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各项指标解释说明应符 录D。

    表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8.3.2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3.2.1权重确定原则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具体要求如下: a)评价指标权重,应依据目标、子目标、指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程度确定; 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值应在0~1之间,各评价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目标下的各 子目标权重值之和、同一子目标下的各指标权重值之和都为1; ? c)各农村居民点相同目标、子目标和指标的权重值应保持一致。

    8.3. 2. 2权重确定方法

    且标和指标权重可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应填写表

    DB37/T4369202

    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权重具体过程如下: 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

    W一一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 Ei一一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 口一一专家总数。 实施要求: a)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人数一般为10~40人; b)打分应参考评价工作背景材料,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立进行; c)从第二轮打分起,应参考上一轮打分结果进行; d)打分一般进行 2~3 轮。

    8.3.3评价指标标准化

    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标准化应采用极差变化法,止向指标按照公式(2)计算,负向指标按照 3)计算:

    Yi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i个评价指标的相对评分值; Y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Ymax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大值; Ymin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最小值; Ysta 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个评价指标的控制标准值 各评价指标相对评分值应在0~1之间。

    8.3.4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

    3.4.1子目标分值计算

    点用地利用程度子目标分值按照公式(5)计算

    Fij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的利用程度分值; SJk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的k指标的相对评分值; Wi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的k指标相对子目标的权重值: 一一指标个数。

    B8.3. 4. 2目标分值计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目标分值按照公式(6)计算:

    式中: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的子目标的利用程度分值: 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子目标j的相对i目标的权重值: 子目标个数。

    8.3.4.3集约度分值计算

    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分值按照公式(7)计算

    式中: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F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利用程度综合分值; W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i的权重值; n一一目标个数。

    9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

    DB37/T4369202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应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按照公式(8)计算:

    式中: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 SO 一一乡镇尺度(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现状总面积; Bt一一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Qt一 一乡镇尺度(区域)农村总人口数

    9.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

    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9. 2. 1±一般规定

    DB37/T43692021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 闲置地整理潜力、容 积率提升潜力。其中,标准值潜力应分别 规划的标准值潜力。

    9.2.2标准值潜力测

    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标准值潜力测算步骤如下: a)标准值潜力应依据农村居民点的实际情况与国家或地方规定的建设用地标准的差距计算。基于 现状的标准值潜力按照公式(9)计算:

    4SB/一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基于现状标准值) S 一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面积; Bo 一一国家或地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Po 一一农村人口数。 b) 基于规划的标准值潜力按照公式(10)和公式(11)计算:

    =P×(1+r)±Ap.

    4.Ss一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基于规划标准值); So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面积; B, 规划目标年国家或地方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值; P 一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 一一人口自然增长率; t 规划期; 4p 人口机械变动量。

    9.2.3闲置地整理潜力

    闲置地整理潜力应汇总通过整理废弃、塌等不再利用的宅基地和空闲地面积,按照公式(1

    ASx = S, + S,

    服务平 式中: 4S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闲置地整理) S; 一地上房屋塌不能正常利用的宅基地面积; 一农村居民点内部空闲地面积

    .2.4容积率提升潜力

    4S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值(容积率提升) S。一一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 一农村居民点内部建筑容积率现状值; 4 一目标年农村居民点内部建筑容积率规划值

    DB37/T4369202

    10.1.1评价成果应以评价范围(乡镇行政辖区)为单元进行编制。 10.1.2评价成果包括报告、图件和基础资料汇编。 0.1.3成果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应包括纸质报告及相应电子文件;图件应包括纸质图件以及通用数据 格式午量电子图件、IPG格式的电子图件

    10.2.1成果报告应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等。 0.2.2工作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评价工作目的和意义、工作依据、任务与内容、技术思路、组织领 导与人员构成、工作进展与经费使用情况、工作成果、成果检查情况、工作经验以及相关建议等。 10.2.3技术报告编写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概况、评价范围及评价对象、基础资料收集有关说明、评价原 则、技术路线与方法、用地调查分析、区域利用状况评价分析、评价对象利用程度评价分析、潜力测算 分析、综合结论分析、成果应用及政策建议、评价工作中有关特殊情况的说明等。

    成果图件主要包括评价范围示意图、主地利用现状图、主地利用趋势类型图、集约利用潜力空 等;其中,潜力空间分布图应分别制作标准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积率提升潜力空间分

    同分布图等;其中,潜力空间分布图应分别制作标准值潜力、闲置地整理潜力、容积率提升潜力空间分 布图。 0.3.2土地利用现状图应以评价单元(行政村)为单元分别编制。 0.3.3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成果图件。 0.3.4图件成果包括量(或栅格)图件和纸质图件。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附录G要求。

    10.3.3评价工作中,可根据需要编制其他成果图件。 10.3.4图件成果包括天量(或栅格)图件和纸质图件。成果图件编制应符合附录G要求

    评价工作完成后,应将评价工作中涉及的各类文字和表格数据、影像图和相关文件等进行规范化整 理,按照评价范围(乡镇行政辖区)汇总成册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见图A.1。

    DB37/T4369202

    附录A (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图A.1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图

    附 录 B (规范性)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表

    B.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

    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见表B.1。

    DB37/T4369202

    表B.1乡镇尺度(区域)农村居民点调查表

    DB37/T4369—2021B.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见表B.2。表B.2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基本情况调查表项目类型项目单位与统计方法内容自然条件平原=1;低山丘陵=2;山地=3距县城距离km区位特征距镇中心距离km距主干道距离km现有户籍数户人口统计现有户籍总人口数人现有常住人口数人现有劳动力数量人人口特征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人劳动力情况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人数人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人村内就业(农兼工)人数人就业特征外出打工(非农、半年以上)人数人住宅类型独户宅基地=1;多层、高层住宅楼=2住宅标准独户宅基地面积标准m2独户宅基地数量处住宅数量多层/高层住宅户数户住宅特征独户宅基地建筑总面积m"住宅建筑情独户宅基地建筑基底总面积ma况多层/高层住宅建筑总面积m多层/高层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m主导产业作农业=1;工业=2;商业=3;服务业=4土地总面积hm经济产业耕地总面积hm条件村集体经济收入万元/年第三产业产值万元/年农民人均收入元/人·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人社会保障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五保户人数人13

    B.3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

    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见表B.3

    DB37/T4369202

    表B.3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结构调查表

    B.4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表

    表B.4农村居民点内部公共服务设施状况调查表

    B.5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

    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见表B.5。

    DB37/T4369202

    表B.5农村居民点内部基础设施状况调查表

    注:“是”代表该评价对象内存在此基础设施,若存在则标出数量。“否”代表该评价对象内不存在此基础设施

    DB37/T4369—2021附录C(规范性)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C. 1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表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划分见表C.1。表C.1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分类一级二级三级编编编备注名称名称名称码码码地上房屋能够正常利A11用的宅基地A1住宅用地地上房屋塌不能正A12常利用的宅基地农村居民点内部的超市、饭店、旅馆、A2商服用地理发店、浴池等盈利性用地已开发建农村居民点内部的管理办公场所、学校、公共管理与公A设用地A3托幼、卫生、养老、公园与绿地等非盈共服务用地利性用地A41工业用地A4工矿仓储用地A42其他工矿仓储用地A51主干路路面宽度≥4米A5道路用地A52其他道路用地巷道等其他道路未开发建BB1空闲地农村居民点内部没有建设的空闲土地设土地(务平台16

    DB37/T4369202

    (规范性) 村级尺度(个体)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解释说明

    D.1土地利用强度指标

    D.1.1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Q):是农村人地关系的最直接表现指标,从人口个体的角度反映土 地利用强度。Q=评价对象的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农村户籍人口数,单位为m/人。该指标属于区间相关指 标,应与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匹配,当指标值低于或等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 利用强度高,农村居民点处于集约利用状态;当指标值高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利用强度低,处于 非集约利用状态,且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低。 D.1.2户均宅基地面积(Q2):是农村人地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家庭群体的角度反映宅基地使 用是否超标。Q=评价对象的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农村户数,单位为m/户。该指标也属于区间相关指标, 应与国家或地方制定的户均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四配,当指标值低于或等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利用 强度高,农村居民点处于集约利用状态;当指标值高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利用强度低,处于非集 约利用状态,且指标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低。 D.1.3土地空闲率(Q:):反映农村居民点内建设用地的土地空闲情况。Q:=评价对象的空闲土地面积/ 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单位为%。该指标值越大,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 D.1.4宅基地闲置率(Q4):反映农村居民点内农村宅基地的闲置情况。Q=评价对象的地上房屋塌不 能正常利用的宅基地面积/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单位为%。该指标值越大,认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程度越低。 D.1.5农村居民点分散度(Qs):反映农村居民点在平面上的聚集情况。Qs=农村居民点斑块个数×村域 土地总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平方,单位为个/公顷。农村居民点分散度指标值越大,认为农村居 民点的空间分布越分散,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 D.1.6容积率(Q):反映农村住房建筑在空间上的综合利用强度。Q:=评价对象的建设用地总建筑面积 农村居民点总面积。该指标也属于区间相关指标,应与国家或地方制定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进 行匹配,当指标值等于或接近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利用强度高,农村居民点处于集约利用状态;当 指标值低于或高于国家或地方标准时,土地利用强度低,且指标值偏离标准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越低。 D.1.7建筑密度(Q):也是反映农村住房建筑在空间上的综合利用强度。Q=评价对象的建筑物基地面 积/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单位为%。该指标也属于区间相关指标,其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判别 标准与Q:相似。

    D.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

    D.2.1农村就业人口比例(G1):反映农村人口的就业情况,即从人口的角度表征农村的生产环境。G 农村居民点内常住人口数中村内就业(农兼工)人数/现有常住人口数,单位为%。该指标值越大,表 明农村人口就业程度越高,生产环境越好。 D.2.2二三产业用地面积比例(G2):反映农村产业结构与发展情况,即从用地的角度表征农村的生产 环境。G2=农村居民点内(商服用地面积+工矿仓储用地面积)/农村居民点总面积,单位为%。该指标值 越大,表明农村产业结构越健全、产业发展越好,生产环境越优,

    E.1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分析

    拉伸强度测试标准E.1.1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分析

    DB37/T4369202

    附录E (规范性) 土地利用趋势类型的判别过程及标准

    1.1.1主要测算乡镇下辖行政村的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算相关公 义如下:

    式中: I一一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 RP一一农村常住人口年均变化率; RS一一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年均变化率。 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算结果图解如图E.1。

    常住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变化弹性系数计

    E.1.2.1根据RP及RS的取值不同,及I值的大小,确定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分类型区。 E.1.2.2按照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趋势分类型区,从优到劣,依次判定为集约趋势型、相对稳定型以 及粗放趋势型三大类型区。

    E.2户籍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变化协调程度分析

    园林标准规范范本计算公式及其分析参考表E.1中内容。

    ....
  • 相关专题: 农村  
专题: 出口产品标准 |数据标准 |镀铬标准 |垫片标准 |建筑技术论文 |

常用软件